光学图像复原

光学图像复原
光学图像复原

湖南大学课程报告

课程:光信息处理

题目:光学图像复原

院系: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班级:电科三班

姓名:李军

学号:20081120306

摘要:照片的复原可以说是空间滤波的第一个应用,图像复原是图象处理

的一个重要课题。图像复原也称图象恢复,是图象处理中的一大类技术。它

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给定的图像质量。当给定了一幅退化了的或者受到噪声污

染了的图像后,利用退化现象的某种先验知识来重建或恢复原有图像是复原

处理的基本过程。可能的退化有光学系统中的衍射,传感器非线性畸变,光

学系统的像差,摄影胶片的非线性,大气湍流的扰动效应,图像运动造成的

模糊及几何畸变等等。噪声干扰可以由电子成像系统传感器、信号传输过

程或者胶片颗粒性造成。各种退化图像的复原都可归结为一种过程,具体地

说就是把退化模型化,并且采用相反的过程进行处理,以便恢复出原图像。

本课程报告介绍了图象退化的原因,逆滤波和维纳滤波两种图像滤波复原技术。

关键词:图像复原;退化模型;噪声干扰;图像滤波

一.图像复原的概念

1.图像复原的定义

图像复原也称图象恢复,是图象处理中的一大类技术。图像复原就是要尽可能恢复退化图像的本来面目,它是沿图像退化的逆过程进行处理。

成像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透镜,感光片,数字化等等)都会引起退化。图像复原就是去除或减轻在获取数字图像过程中发生的图像质量下降,在进行图像复原时,既可以用连续数学,也可以用离散数学进行处理。其次,处理既可在空间域,也可在频域进行。

2.图象恢复与图象增强的异同

相同点:改进输入图像的视觉质量。

图像复原和图像增强的区别: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是如何退化的,而是试图采用各种技术来增强图像的视觉效果。因此,图像增强可以不顾增强后的图像是否失真,只要看得舒服就行。而图像复原就完全不同,需知道图像退化的机制和过程等先验知识,据此找出一种相应的逆处理方法,从而得到复原的图像。如果图像已退化,应先作复原处理,再作增强处理。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图像的质量。

3. 图象退化的原因

图象退化指由场景得到的图像没能完全地反映场景的真实内容,产生了失真等问题。是因为在形成、传输和记录过程中,由于成像系统、传输介质和设备的不完善,使图像的质量变坏。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的退化有光学系统中的衍射,传感器非线性畸变,光学系统的像差,摄影胶片的非线性,大气湍流的扰动效应,图像运动造成的模糊以及几何畸变及噪声等。

二.退化模型

通常将退化原因作为线性系统退化的一个因素,从而建立系统退化模型来

近似描述图像函数的退化。一幅清晰的图像f(x,y)由于通过一个系统H 以及

引进了加性噪声n(x,y)而退化为一幅图像g(x,y)

图像退化模型

H +g(x,y)

f(x,y)n(x,y)

可以表示为线性位移不变系统的退化模型:

不考虑加性噪声:g(x ,y)= f(x ,y)* h(x ,y)

考虑加性噪声:g(x ,y)= f(x ,y)* h(x ,y)+ n(x ,y)

卷积等同于频域内乘积:G(u,v)=F(u,v)H(u,v)+N(u,v)

使用线性位移不变系统的原因:很多退化都可以用线性位移不变模型来近似,可以借助数学工具求解图像复原问题。当退化不太严重时,一般有较好的复原

结果。尽管实际非线性和位移可变的情况能更加准确而普遍地反映图像复原问

题的本质,但求解困难。

三.图像复原技术

若已知h(x,y)和n(x,y),经过反演运算,可以得到一个近似于原图像

的复原图像f ’(x,y)―f(x,y)的最佳估计, 故求f (x,y)的最佳估计

f ’(x,y)的过程就是 f ’(x,y)=T ﹂1{g(x,y)-n(x,y)}

通常求退化函数H (x,Y )采用估计法,常用的图像观察估计法,试验估计

法,模型估计法

1,图像观察估计法:给定一幅退化图像,但没有退化函数H 的知识,那

么估计该函数的方法之一就是收集图像自身的信息,寻找简单结构的子图像,寻找受受噪声影响小的子图像。构造一个估计图像,它和观察的子图像有相同

大小和特性。 表示观察子图像, 表示构造的子图像 ),(y x g s ),(?y x f s

湖南大学 光信息处理

和 为对应的傅立叶变换

假设空间不变的,由 推导出完全函数

2,试验估计法:使用和被退化图像设备相似的装置,并得到一个脉冲的冲激响应, 可以进行较准确的退化估计,此处A 是冲激的傅立叶变换,为一个常数,其它

参数和前面一样

3,模型估计法:建立退化模型,模型要把引起退化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

例如退化模型就是基于大气湍流的物理特性而提出来的,其中k 为常数,与湍

流特性相关

另外也可以从基本原理开始推导出退化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造成的模糊

就可以运用数学推导出其退化函数。

对于图像中的噪声项n(x, y)有多种不同模型:高斯噪声,瑞利噪声,伽

马噪声,指数噪声,均匀噪声,脉冲噪声等。具体函数形式在此不列出。 再通过图像去噪,逆滤波或维纳滤波就可以获得原来的光学图像。 退化函数复原函数+

f(x,y)

g(x,y)n(x,y)f^(x,y)退化噪声

复原

光学图像复原模型

四.图象复原中的两种滤波器

1,逆滤波

在忽略噪声的影响,退化模型的傅氏变换为 如果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则根据 可得复原图像的谱,经傅氏逆变换即可得到复原图像,这就是逆滤波复原法。

实际应用时存在病态的问题,即在 H (u ,v ) 等于零或非常小的数值点上, 将变成无穷大或非常大的数。 系统中存在噪声时退化模型的傅立叶变换为:

写成逆滤波复原的方式:

1)即使知道退化函数,也不能准确复原图像,因为噪声函数 N (u ,v ) 是一个随

机函数,其傅里叶变换未知。 ),(v u G s ),(?v u F s ),(?),(),(v u F

v u G v u H s s S =),(v u H s A v u G v u H ),(),(=225/6()(,)k u v H u v e -+=()()()

v u F v u H v u G ,,,=()

v u H ,()()()v u H v u G v u F ,,,?=()()()()v u N v u F v u H v u G ,,,,+=()()()()()()()v u H v u N v u F v u H v u N v u H v u G v u F ,,),(,,,,,?-=-=[]

dudv e v u H v u N y x f y x f vy ux j ??∞∞-∞∞-+-∧-=)(),(),(),(),(π21

2)如果退化是零或非常小的值,噪声即使数值很小,但 N (u ,v )/H (u ,v ) 之比 (上式第二项) 可能非常大,很容易决定 的估计值。

解决退化是零或非常小的值的途径:限制滤波的频率,使其接近原点值。在离频率平面离原点较远的地方,H (u ,v )数值较小或为零,因此图像复原在原点周围的有限区域内进行,即将退化图像的傅立叶谱限制在没出现零点而且数值又不是太小的有限范围内,即通过将频率限制为接近原点分析,减少了遇到零值的几率。

逆滤波比较简单,但没有清楚地说明如何处理噪声,而维纳滤波综合了退化函数和噪声统计特性两个方面进行复原处理

2,维纳滤波器 目标是寻找一个滤波器,使得复原后图像 与原始图像 的均方误差最小:

因此维纳滤波器又称为最小均方误差滤波器

在频率中用下式表达

是退化图像的傅立叶变换, 是退化函数

其中, 是 的复共轭

为噪声的功率谱

为未退化图像的功率谱

维纳滤波需要假定下述条件成立(或近似成立):(1)系统为线性、空间不变;

(2)退化图像、原始图像和噪声都是均匀随机场,噪声的均值为零,且与图像不相关。

讨论:(1) 如果噪声为 0,其功率谱消失,维纳滤波就退化为逆滤波。

(2) 未退化图像的功率谱难以知道,可用下式近似表示: 式中 K 是根据信噪比的某种先验知识确定的常数。 维纳滤波的特点:未退化图像和噪声的功率谱必须是已知的;功率比(信噪比)常数K 的估计一般还是没有合适的解。维纳滤波的结果非常接近原始图像,比逆滤波要好

参考资料:

MATLAB 在图像复原中的应用

图像复原 --陈荣钦

Matlab 在光学图像中的应用—邓辉球 min })],(),(?{[2=-y x f y x f E ),(?y x f ),(y x f 221|(,)|?(,)(,)(,)|(,)|(,)/(,)f H u v F u v G u v H u v H u v S u v S u v η??=??+????),(v u G ),(),(),(*2v u H v u H v u H =),(*v u H ),(v u H 2

),(),(v u N v u S =η2),(),(v u F v u S f =),(v u H ),(?v u F K v u H v u H v u H v u H w +=22),(),(),(1),(

五.课程心得

本文简要介绍了图像复原的概念,图像退化的原因,图像退化的模型,两种常用的图像复原的方法,加强了我对本课程的理解。

刚开始接触光学信息处理这门课程,感觉很吃力,内容很多,公式又多又长,长得也差不多,性质也很多,看的头都晕了。还好老师讲的比较慢,先是复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傅里叶变换和一些常用的函数,又耐心的讲解例题,让我渐渐地熟悉了那些五花八门的公式。接着就是卷积公式,相关公式,这是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核心,他实现了从空域到频域的转换,而一块透镜就可以简单地实现这种变换。正是因为傅里叶变换的研究才有了光学信息的发展。

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它能应用于我们平时的各种技术,加快了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像全息照相,它比普通照相更能反映原始物体的信息,帮助我们从各个面了解物体的特性。光学图像增强有助于加强图像的某一部分,使图像有更直观的视觉效果,虽然会使图像有一定的偏差。而图像恢复有更大的作用,由于数字图像信息在获取,传输过程的一些干扰和噪声是图像退化,产生原始图像的退化,这时就可以使用本课程的知识将其复原。正是因为光学信息的研究是我们的生活更加奇妙,更加丰富。

总体上感觉课程的安排还是合理的,但是公式偏多,如果能更多的介绍具体的实际应用,效果会更好。另外,希望老师多讲解一些关于光信息最新进展和发展动向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

光学及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锐化半径:决定作边沿强调的像素点的宽度,若半径为1,从亮到暗的整个宽度是两个像素。如果半径为2,则边沿两边各有两个像素点,从亮到暗的整个宽度是4个像素。半径越大,细节差别也清晰,但同时产生光晕。 阀值:决定多大反差的相邻边界可以锐化处理,而低于此反差值则不锐化处理。阀值的设置时避免因锐化处理而导致的斑点和麻点等问题的关键参数。 光晕:halation 在曝光拍摄过程中,强光投射到胶片上,透过胶片乳剂中在片基表面进行反射,从而致使图像发晕。 过冲(overshoot):第一个峰值或谷值超过设定电压,对于上升沿是指最高电压,而对于下降沿是指最低电压。 下冲(undershoot):第一个谷值或峰值。过分的过冲能够引起保护二极管工作,导致过早的失效。 锯齿(aliasing):采样频率小于图像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时,在采样频率的高次谐波附近会产生带波重叠的噪音。 色温 在了解白平衡之前还要搞清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色温。所谓色温,简而言之,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黑体物质,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1150℃时,就变成黄色,温度继续升高会呈现蓝色。光源的颜色成分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是相对应的,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这个温度就用来表示某种色光的特性以区别其它,这就是色温。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们对它并不陌生。钨丝灯所发出的光由于色温较低表现为黄色调,不同的路灯也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天然气的火焰是蓝色的,原因是色温较高。正午阳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600 K,阴天更接近室内色温3200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的色温约为1000K。这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色温越高,光色越偏蓝;色温越低则偏红。某一种色光比其它色光的色温高时,说明该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蓝,反之则偏红;同样,当一种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蓝时说明该色光的色温偏高,反之偏低。

彩色图像处理

1种颜色 颜色定义:颜色是对象的一种属性,它取决于三个因素。 (1)光源-照射光的光谱特性或光谱能量分布 (2)物体-被照射物体的反射特性 (3)成像接收器(眼睛或成像传感器)-光谱能量吸收特性 2色模型 颜色模型,也称为颜色空间或颜色系统,是用于精确校准和生成各种颜色的一组规则和定义。其目的是在某些标准下以通常可接受的方式简化颜色规格。可以通过坐标系描述颜色模型,并且系统中的每种颜色都可以由坐标空间中的单个点表示。 RGB模型:此模型是行业中的颜色标准。通过更改红色和绿色蓝色三种颜色的亮度及其叠加,可以获得各种颜色。该标准几乎涵盖了人类视觉可以感知的所有颜色,并且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颜色模型之一。

CMY模型:颜色合成方法由绿色,品红色和黄色三种基本原色组成。因为彩色显示不是直接来自光的颜色,而是光被对象吸收并被产生的残留光反射,所以CMY模型也称为减法混合模型。 CMYK模型:将黑色添加到CMY模型。 RGB和CMY之间的转换:在MATLAB中,可以通过imcompliance()函数轻松实现RGB和CMY之间的转换 cmy = imcomplement(rgb); rgb = imcomplement(cmy); HSI模型:HSI模型基于人类视觉系统,并通过使用色相,饱和度和强度三个元素直接描述颜色 @亮度是指人们感到光亮的阴影。光的能量越大,亮度越大。 @Hue是颜色的最重要属性,它决定颜色的本质,颜色的本质由反射光的主波长确定。不同的波长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

@饱和度是指颜色的深度和强度,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饱和深度与白色的比率有关,白色比率越大,饱和度越低。 从RGB到HSI的颜色转换及其实现 数字; 子图(1,2,1); rgb = imread('plane.bmp)。 imshow(rgb); title('rgb'); 子图(1,2,2); hsi = rgb2hsi(rgb); imshow(hsi); title('hsi'); 从HSI到RGB的颜色转换及其实现 数字 子图(1,2,1);

光学信息处理讲义

光学信息处理 1. 引 言 自六十年代激光出现以来,光学的重要发展之一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光学分支——傅里叶光学。傅里叶光学是指把数学中的傅里叶分析方法用于波动光学,把通讯理论中关于时间、时域、时间调制、频率、频谱等概念相应地改为空间、空域、空间调制、空间频率、空间频谱,并用傅里叶变换的观点来描述和处理波动光学中学波的传播、干涉、衍射等。傅里叶变换已经成为光信息处理的极为重要的工具。 光学信息处理就是对光学图像或光波的振幅分布作进一步的处理。自从阿贝成像理论提出以后,近代光学信息处理通常是在频域中进行。由于光的衍射,图像的夫琅和费衍射分布,即图像的空间频谱分布与图像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同,这使得在频谱面上对其进行处理可获得一些特殊的图像处理效果。近代光学信息处理具有容量大,速度快,设备简单,可以处理二维图像信息等许多优点,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迅速发展的学科。光学信息存储、遥感、医疗、产品质量检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2.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加强对傅里叶光学中有关空间频率、空间频谱和空间滤波等概念的理解。 2) 掌握光学滤波技术,观察各种光学滤波器产生的滤波效果,加深对光学信息处理基本思想的认识。 3) 加深对卷积定理的理解 4) 了解用光栅滤波实现图像相加减及光学微分的原理和方法。 5) 了解黑白图像等密度的假彩色编码。 3. 实验原理 1) 二维傅里叶变换和空间频谱 在信息光学中常用傅里叶变换来表达和处理光的成像过程。设在物屏X -Y 平面上光场的复振幅分布为g (x ,y ) ,根据傅里叶变换特性,可以将这样一个空间分布展开成一系列二维基元函数的线性叠加,即 )](2exp[y f x f i y x +π∫∫+∞ ∞ ?+= y x y x y x df df y f x f i f f G y x g )](2exp[),(),(π (1) 式中f x 、f y 为x 、y 方向的空间频率,即单位长度内振幅起伏的次数,G (f x ,f y )表示原函数g (x ,y )中相应于空间频率为f x 、f y 的基元函数的权重,亦即各种空间频率的成分占多大的比例,也称为光场(optical field )g (x ,y )的空间频谱。G (f x 、f y )可由g (x ,y )的傅里叶变换求得 ∫∫+∞ ∞ ?+?= dxdy y f x f i y x g f f G y x y x )](2exp[),(),(π (2) g (x ,y )与G (f x ,f y )是一对傅里叶变换式,G (f x ,f y )称为g (x ,y )的傅里叶的变换,g (x ,y )是G (f x ,f y )的逆变换,它们分别描述了光场的空间分布及光场的频率分布,这两种描述是等

自适应光学技术

自适应光学技术 姜文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610209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波前探测 波前控制 波前校正 高分辨力成像 激光核聚变 人眼视网膜 动态光学波前误差是困扰光学界几百年的老问题,自适应光学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自适应光学通过对动态波前误差的实时探测 控制 校正,使光学系统能够自动克服外界扰动,保持系统良好性能。本文在说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后,介绍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三套自适应光学系统及其使用结果:1.2m 望远镜天体目标自适应光学系统, 神光I 激光核聚变波前校正系统和人眼视网膜高分辨力成像系统。 1自适应光学 自动校正光学波前 误差的技术 从1608年利普赛(L i ppers hey)发明光学望远镜, 1609年伽里略(G alileo)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天体以来 已经过去了近400年了,望远镜大大提高了人类观察遥 远目标的能力,但是望远镜发明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大 气湍流的动态干扰对光学观测有影响。大气湍流的动 态扰动会使大口径望远镜所观测到的星像不断抖动而 且不断改变成像光斑的形状。1704年牛顿(I.N e w ton) 在他写的《光学》[1]一书中,就已经描述了大气湍流使像 斑模糊和抖动的现象,他认为没有什么办法来克服这一 现象,他说: 唯一的良方是寻找宁静的大气,云层之上 的高山之巅也许能找到这样的大气 。天文学家们以极 大的努力寻找大气特别宁静的观测站址。但即使在地 球上最好的观测站,大气湍流仍然是一个制约观测分辨 率的重要因素。无论多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通过大气 进行观察时,因受限于大气湍流,其分辨力并不比0.1~ 0.2m的望远镜高。从望远镜发明到20世纪50年代的 350来年中,天文学家和光学家像谈论天气一样谈论大 气湍流,而且还创造了Seei ng这个名词来描述大气湍流 造成星像模糊和抖动的现象,但是对Seei ng的影响还是 无能为力。 图1是有无波前误差时点光源成像光斑的比较。 图1(a)是没有波前误差时的光斑,由于光学系统口径的 衍射,没有波前误差时的衍射极限光斑由一个中心光斑 和一系列逐渐减弱的同心环组成,称为艾利(A ir y)斑。 对圆形口径,83.4%的光能集中在中心斑内,其直径为 2.44 D , 为光学波长,D为光学系统口径。图1(b)给 出存在 0.56波长(均方根)波前误差时,点光源成像 的光斑三维图,光斑显著扩散。对于大气湍流这样的动 态干扰,扩展的光斑将不断改变形状,并且成像位置不 断漂移。 图1 波前误差对成像光斑能分布的影响 (a)没有波前误差时圆形孔径产生的衍射光斑, (b)当波前误差均方根值为 0.56波长时的弥散光斑 1953年美国天文学家Babcock发表了 论补偿天文 Seei ng的可能性 [2]的论文,第一次提出用闭环校正波 前误差的方法来补偿天文Seeing。他建议在焦面上用 旋转刀口切割星像,用析像管探测刀口形成的光瞳像来 测量接收到的光波波前畸变,得到的信号反馈到一个电 子枪,电子轰击艾多福(E idopher)光阀上的一层油膜,使 油膜改变厚度来补偿经其反射的接收光波的相位(图 2)。这一设想当时并未实现,但用测量 控制 校正的 7

影像处理基本技术

照片编辑“高棉的微笑”

使用“镜头矫正”滤镜对画面进行矫正,操作步骤如下: (1)在Photoshop中,打开文件“吴哥少女.jpg”。双击工具箱中的“抓手工具”,令窗口缩放至合适显示比例。 (2)在图层面板上右键单击“背景”图层,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图层…”命令,在“复制图层”对话框中,命名新图层为“镜头矫正”,如图4所示,单击“确定”按钮。 (3)单击“背景”图层的“指示图层可见性图标”,隐藏该图层。 图4 “复制图层”对话框 (4)为了防止在镜头矫正过程中图像转到画布之外,要向四周扩展画布。可在菜单栏中选择“图像”→“画布大小…”命令,选中“相对”复选框,输入需要扩展的相对尺寸。如图5所示,单击“确定”按钮。 图5 “画布大小”对话框 (5)在菜单栏中选择“滤镜”→“扭曲”→“镜头矫正…”命令,出现扩展至全屏幕的“镜头矫正”对话框,矫正由于仰拍造成的镜头成像变形。 ○1为了便于观察,取消对话框下方的“显示网格”复选框;使用对话框左侧工具属性栏的“拉直工具”沿着窗格清晰的雕刻纹理,绘制一条水平矫正线将图像拉直到新的横轴,画面自动旋转相应的角度,如图6所示。

图6 用拉直工具进行倾斜矫正 ○2调整右侧“变换”栏目中的“垂直透视”数值,矫正由于仰角拍摄令镜头产生近大远小畸变,设置参考如图7所示,单击“确定”按钮。 图7 用垂直透视矫正参考数值 镜头矫正前、后对比效果如图8所示。 图8 矫正前、后对比效果 说明 (1)“镜头矫正”滤镜可用来旋转图像,或修复由于相机垂直或水平倾斜而导致的图像透视现象。相对于使用“变换”命令,此滤镜的图像网格使得这些调整可以更为轻松精确地进行。 (2)“垂直透视”校正由于相机向上或向下倾斜而导致的图像透视,使图像中的垂直

光学图像处理实验及指导

光学图像处理 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MATLAB数字图像处理初步 (1) 实验二图像的代数运算 (7) 实验三图像增强—灰度变换 (15) 实验四图像增强—直方图变换 (17) 实验五图像增强—空域滤波 (20) 实验六图像的傅立叶变换 (23) 实验七图像增强—频域滤波 (26) 实验八彩色图像处理 (29) 实验九图像分割 (33) 实验十形态学运算 (36) 附录:MATLAB简介 (39)

实验一 MATLAB数字图像处理初步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及掌握在MATLAB中能够处理哪些格式图像。 2.熟练掌握在MATLAB中如何读取图像。 3.掌握如何利用MATLAB来获取图像的大小、颜色、高度、宽度等等相关信息。 4.掌握如何在MATLAB中按照指定要求存储一幅图像的方法。 5.图像间如何转化。 二、实验原理及知识点 1、数字图像的表示和类别 一幅图像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二维函数f(x,y),其中x和y是空间(平面)坐标,f 在任何坐标处(x,y)处的振幅称为图像在该点的亮度。灰度是用来表示黑白图像亮度的一个术语,而彩色图像是由单个二维图像组合形成的。例如,在RGB彩色系统中,一幅彩色图像是由三幅独立的分量图像(红、绿、蓝)组成的。因此,许多为黑白图像处理开发的技术适用于彩色图像处理,方法是分别处理三副独立的分量图像即可。 图像关于x和y坐标以及振幅连续。要将这样的一幅图像转化为数字形式,就要求数字化坐标和振幅。将坐标值数字化成为取样;将振幅数字化成为量化。采样和量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因此,当f的x、y分量和振幅都是有限且离散的量时,称该图像为数字图像。 作为MATLAB基本数据类型的数值数组本身十分适于表达图像,矩阵的元素和图像的像素之间有着十分自然的对应关系。

基于模型辨识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模型辨识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技术研究自适应光学技术能够实时补偿光在传输过程中由传输介质引起的随机波前畸变,进而被广泛应用天文观测、空间目标观测和激光传输等系统。近年来,随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光通信、医学成像、激光加工等众多领域取得了进一步的应用。波前控制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直接影响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校正性能。目前,大多数自适应光学系统采用的算法是简单且易于实现的比例积分控制,但是其控制参数调节多依赖人为经验,且控制性能和稳定性难以兼顾。虽然有很多自适应光学控制的算法被提出,如鲁棒控制、预测控制、最优控制等,但大多数局限于理论仿真和实验室研究,离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距离,少部分算法实际应用又具有局限性。目前,随着自适应光学应用领域的拓展和对控制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控制算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为了解决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控制难题,本文提出采用线性二次高斯控制方法。首先,针对线性二次高斯控制需要精度较高的被控对象系统模型问题,本文根据自适应光学系统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基于变量带误差模型的子空间辨识方法。利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数据,建立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所建立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准确度高,具有较强的噪声抑制能力和鲁棒性。且该方法还可为其它模型类控制算法提供一种模型基础。其次,本文以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状态空间辨识模型为基础,采用采用基于状态调节的线性二次高斯控制技术。以最小化残余波前作为线性二次型性能指标,

通过最小化二次型性能指标,确定反馈控制规律的增益。根据入射波前的泽尼克多项式扩展形式和变形镜以及波前传感器的线性关系来定义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状态向量。而针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初始状态未知问题,本文利用卡尔曼滤波器和卡尔曼滤波状态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状态向量作线性估计。通过求解状态估计和卡尔曼滤波器增益,以及最小化求解二次型性能指标得到的状态调节增益,可以实现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线性二次高斯闭环控制。数值仿真验证了线性二次高斯控制的可行性和波前校正能力。然后,通过静态波前和动态波前校正实验来验证了线性二次高斯控制的波前校正能力,实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保持一致,证明了线性二次高斯控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了线性二次高斯控制校正后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要优于比例积分控制。而且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响应速度、光斑抖动的抑制以及系统的稳定性与鲁棒性等方面,线性二次高斯控制表现较为出色。最后,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系统噪声和高斯白噪声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线性二次高斯控制波前像差校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了采用系统近似噪声作为测量噪声的线性二次高斯控制其波前校正效果提升明显。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系统噪声对线性二次高斯控制影响显著,若能准确获取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噪声统计模型,将有望进一步提高线性二次高斯控制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像差校正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试题答案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小题, 2分/每小题,共 分) 1.自然界中的所有颜色都可以由()组成 A.红蓝绿 B.红黄绿 C.红黄蓝绿 D.红黄蓝紫白 2. 有一个长宽各为200个象素,颜色数为16色的彩色图,每一个象素都用R(红)、G(绿)、B(蓝)三个分量表示,则需要()字节来表示 A.100 B.200 C.300 D. 400 3.颜色数为16种的彩色图,R(红)、G(绿)、B(蓝)三个分量分别由1个字节表示,则调色板需要()字节来表示 A.48 B.60 C.30 D. 40 4.下面哪一个不属于bmp 文件的组成部分 A .位图文件信息头 B. 位图文件头 C.调色板 D. 数据库标示 5.位图中,最小分辨单元是 A.像素 B.图元 C.文件头 D.厘米 6.真彩色的颜色数为 A.888?? B. 161616?? C.128128128?? D.256256256?? 7.如果图像中出现了与相邻像素点值区别很大的一个点,即噪声,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除 A.平滑 B.锐化 C. 坐标旋转 D. 坐标平移 8.下面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图像的几何变换() A.平移 B.旋转 C. 镜像 D. 锐化 9.设平移量为x x t t (,),则平移矩阵为() A .1 0 00 1 0 1x y t t ?????????? B. 1 0 00 -1 0 1x y t t ??-???????? C.1 0 00 1 0 - 1x y t t ????????-?? D.1 0 00 1 0 - -1x y t t ?????????? 10.设旋转角度为a ,则旋转变换矩阵为() A .cos() sin() 0sin() cos() 00 0 1a a a a -?????????? B .cos() sin() 0sin() cos() 00 0 1a a a a ?????????? C .sin() cos() 0 sin() cos() 0 0 0 1a a a a -?????????? D .cos() sin() 0sin() cos() 00 0 1a a a a -????-?????? 1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锐化模板 A .-1 -1 -1-1 9 -1-1 -1 -1??????????g B .-1 -1 -1-1 -9 -1-1 -1 -1??????????g C .-1 -1 -1-1 8 -1-1 -1 -1??????????g D .-1 -1 -1-1 6 -1-1 -1 -1?????????? g 12.真彩色所能表示的颜色数目是 A .128128? B .256256256 ?? C .256 D .6059

光学图像处理1

光学图像实验报告 班级:光信息10-3班 姓名: 学号: 日期:2012年12月11号 实验一数字图像空间域平滑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图像空间域平滑的原理和程序设计;观察对图像进行平滑增强的效果。 二、实验设备 高性能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 Matlab程序平台。 三、实验原理 图像平滑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质量和抽出对象特征。 任何一幅未经处理的原始图像,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噪声干扰。噪声恶化了图像质量,使图像模糊,甚至淹没特征,给分析带来困难。消除图像噪声的工作称为图像平滑或滤波。针对不同噪声源(如光栅扫描、底片颗粒、机械元件、信道传输等)引起的不同种类噪声(如加性噪声、乘性噪声、量化噪声等),平滑方法也不同。平滑可以在空间域进行,也可以在频率域进行。 1.局部平均法 局部平滑法是一种直接在空间域上进行平滑处理的技术。假设图像由许多灰度恒定的小块组成,相邻象素间存在很高的空间相关性,而噪声则是统计独立的。因此,可用邻域内各象素的灰度平均值代替该象素原来的灰度值,实现图像的平滑。对图像采用3×3的邻域平

均法,其作用相当于用以下模板与图像进行卷积运算。 2. 超限象素平滑法 对邻域平均法稍加改进,可导出超限象素平滑法。其原理是将f(x,y)和邻域平均g(x,y)差的绝对值与选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决定点(x,y )的最后灰度g ′(x,y)。其表达式为 3. 二维中值滤波 中值滤波就是用一个奇数点的移动窗口, 将窗口中心点的值用窗口内各点的中值代替。二维中值滤波可由下式表示 常用的窗口有: 四、实验步骤 ⒈实验准备:打开计算机,进入Matlab 程序界面。 ⒉输入图像空间域平滑处理程序。 clear; I=Imread('E:\1.jpg'); Imshow(I); J1=Imnoise(I,'speckle'); figure; Imshow(J1); J=double(J1); ?? ?>-= ),(),(),( ),,(),('其他,当y x f T y x g y x f y x g y x g )} ,({),(y x f Med y x g A =

彩色图像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附图)

彩色图像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附图)相对于黑白图像处理,彩色图像处理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应考虑以下关键问题: 一、色彩准确性 色彩准确性即彩色图像处理需要考虑的颜色精度和差异程度。 许多图像处理中,处理算法必须区分检测到的颜色和目标值之间的差异。因此颜色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决定里一个算法的成败。 决定色彩准确性的的是插值算法,插值可能导致颜色检测的细微差异,因为它需要周围像素来确定每个像素的颜色值。 二、色彩串扰性 色彩串扰也是影响色彩准确性的关键因素。色彩串扰是由于红、蓝、绿通道的光谱响应之间相当大的重叠造成的。 当通道之间有大量重叠时,某些颜色系列,尤其是黄或蓝绿色系列,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色彩串扰会导致色彩伪像和色彩混淆。色彩处理时需要注意提取目标与背景色彩串扰的大小,可通过偏光镜等尽量避免色彩串扰。 ▲棱镜相机中使用的二向色涂层比拜耳滤光片产生更陡的光谱曲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色彩串扰引起的不确定性。

三、莫尔图案 当图像中包含重复阵列图像时,图像会出现摩尔条纹。 大规模混叠可导致莫尔图案的出现。虽然任何需要捕获更高空间频率的相机都会出现这种效果,但拜耳相机 - 再次因为插值技术 - 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具有重复颜色混叠的区域中的人造颜色图案可以出现在拜耳图像中。 四、色彩对分辨率的影响 与单色系统相比,彩色相机大大降低了相机的有效分辨率。 虽然拜耳相机可能有500万像素(5百万像素),但插值过程会“平均”许多小细节,使有效分辨率达到整个像素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彩色图像处理存在以上四个问题,因此进行彩色图像处理时需要采取以下四种措施: 一、光照水平和灵敏度 根据系统的亮度级别和可容忍的增益/噪声级别,选择合适的关照说以及相机色彩灵敏度。

大气湍流的复原

大气湍流的复原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 世纪以来,美国、欧空局、俄罗斯等空间科技强国都相继提出了新的空间发展规划。特别的,美国自特朗普上台后提出太空政策,加大对太空探索的投资力度,并积极开展多个民用太空项目。根据我国至2030 年空间科学发展规划,我国将建立以覆盖多个热点领域的空间科学卫星为标志的空间科学体系[1],通过发展系列空间科学计划,牵引和带动我国在空间目标识别与监视、深空测绘乃至其他重要科技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对空间目标的姿态、形状、特征以及太空星体表面的地形地貌进行高精度识别与判读,都需要采用光学成像系统对其观测与监视,从而获取足够数量的影像资料,从这些影像资料中提取使用者所期望的感兴趣信息。 由于地面受到太阳辐射作用,造成大气中分子和由悬浮粒子构成的离散混合介质的不规则热运动,使得大气呈现出非稳态性和随机性,这种现象称之为大气湍流现象。当光波穿过空间大气层时,由于大气中湍流介质中各处的压强、温度、湿度以及物理特性的随机变化,使得射出湍流介质的波阵面不再保持平面特性。因此,光学成像系统中的传感器透过大气对目标物或场景进行观测时,由于近地面的大气湍流强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差异,造成湍流介质内的空气折射率的随机涨落。这会导致光波到达像面的振幅和相位的随机起伏,从而导致光束扩散、波面畸变、像点漂移等现象[2][3],使得目标在成像设备上会产生严重的模糊和降质。大气对成像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1)空间对地高分辨率遥感观测中,卫星或航天飞机对地面目标进行跟踪和监视。2)在地基成像观测系统中,自适应光学望远镜对卫星、行星以及其他宇宙天体进行识别与探测。3)在高速飞行器成像制导系统中,使用激光器对目标实施打击的过程(如图1.1 所示)。由于大气湍流的干扰,飞行器上发射的激光束产生随机扩散与畸变,严重减弱了激光器的打击精度,因此有效的减弱大气湍流的影响,避免激光器的能量扩散和路径偏移是十分必要的。 (a)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机(b)激光器打击导弹 (c)理想情况下激光束的能量分布(d)受大气湍流干扰的激光束能量分布 图1.1 美国战略导弹防御机系统 在地基空间目标观测过程中,大气湍流扰动的存在,使得光学望远镜的分辨率不再由其理论衍射极限来决定,而取决于其大气相干长度。当光学系统对受到大气湍流干扰的光波进行成像时,其分辨率不会超过口径为0r 的光学系统衍射极限分辨率,其中0r 就是大气相干长度的大小[4]。0r 值越大,表示大气整体湍流强度越小。如果口径数米乃至数十米的光学望远镜在没有自适应补偿系统的条件下,通过空间大气层对近地卫星、行星或其他星体进行观测成像时,由于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其成像分辨率不会超过口径为分米级小型望远镜[5],且获取的图像会出现模糊与抖动,这严重降低了观测图像的研究价值。针对大气湍流的扰动问题,目前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1)发射太空望远镜(如美国哈勃望远镜、康普顿望远镜)。但是太空望远镜不仅造价和发射耗资巨大,而且出现故障不易检测和维护。望远镜如果没有补偿措施,在太空中会受到太空低温、失重环境导致镜面畸变,同样会观测图像出现模糊和降质。2)采用自适应光学补偿系统和波后复原技术。首先通过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光波波前畸变进行实时补偿和校正,其后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目标受抑制的中高频信息进行恢复和重建,最终获得目标的高清晰图像。 在遥感对地观测领域,由于大气湍流干扰、卫星平台的不稳定振动、传感器与被拍摄目标之间的相对运动、光学成像系统的离焦和散焦等因素,再加上传感器在数据传输、扫描成像时引入的噪声,都会导致遥感图像的降质和退化。然而研究人员希望获取纹理和边缘清晰、易

图像识别技术发展状况及前景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 罗述谦综述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100054) 吕维雪审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310027) 摘要医学图像配准是医学图像分析的基本课题,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价 值。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分类、配准原理、主要的配准技术及评 估方法。 关键词医学图像配准多模 1 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 在做医学图像分析时,经常要将同一患者的几幅图像放在一起分析,从而得到该患者的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对几幅不同的图像作定量分析,首先要解决这几幅图像的严格对齐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像的配准。 医学图像配准是指对于一幅医学图像寻求一种(或一系列)空间变换,使它与另一幅医学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的一致。这种一致是指人体上的同一解剖点在两张匹配图像上有相的空间位置。配准的结果应使两幅图像上所有的解剖点,或至少是所有具有诊断意义的点及手术感兴趣的点都达到匹配。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是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医学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配准”的技术名词除registration外,mapping、matching、co-registration、integration、align-ment和fusion 等说法也经常使用。从多数文章的内容看,mapping偏重于空间映射;fu-sion指图像融合,即不仅包括配准,而且包括数据集成后的图像显示。虽然在成像过程之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小由身体移动等因素引起的空间位置误差,提高配准精度(称作数据获取前的配准preacquisition),但医学图像配准技术主要讨论的是数据获取后的(post-acquisition)配准,也称作回顾式配准(retrospective registration)。当前,国际上关于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集中在断层扫描图像( tomographic images,例如CT、MRI、SPECT、PET等)及时序图像(time seriesimages,例如fMRI及4D心动图像)的配准问题。 2 医学图像基本变换 对于在不同时间或/和不同条件下获取的两幅图像I1(x1,y1,z1)和I2(x2,y2,z2)配准,就是寻找一个映射关系P:(x1,y1,z1) (x2,y2,z2),使I1的每一个点在I2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相对应。并且这两点应对应同一解剖位置。映射关系P表现为一组连续的空间变换。常用的空间几何变换有刚体变换(Rigid body transformation)、仿射变换(Affine transformation)、投影变换(Projec-tive transformation)和非线性变换(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1)刚体变换: 所谓刚体,是指物体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例如,可将人脑看作是一个刚体。 处理人脑图像,对不同方向成像的图像配准常使用刚体变换。刚体变换可以分解为旋转和平移:P(x)=Ax+b(1) x=(x,y,z)是像素的空间位置;A是3×3的旋转矩阵,b是3×1的平移向量。

光学字符识别

光学字符识别 OCR是英文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的缩写,意思是光学字符识别,也可简单地称为文字识别,是文字自动输入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扫描和摄像等光学输入方式获取纸张上的文字图像信息,利用各种模式识别算法分析文字形态特征,判断出汉字的标准编码,并按通用格式存储在文本文件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汉字人工编码录入的概念。使人们从繁重的键盘录入汉字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只要用扫描仪将整页文本图像输入到计算机,就能通过OCR软件自动产生汉字文本文件,这与人手工键入的汉字效果是一样的,但速度比手工快几十倍。比如用手机给名片拍照,名片中的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就会自动识别进入到手机中,从此查询、拨打轻而易举。目前支持该功能的手机主要有摩托罗拉A1200、索爱P990和LG G832等。所以,OCR是一种非常快捷、省力的文字输入方式,也是在文字量比较大的今天,很受人们欢迎的一种输入方式。 由于OCR是一门与识别率拔河的技术,因此如何除错或利用辅助信息提高识别正确率,是OCR最重要的课题,ICR(Intelligent Character Recognition)的名词也因此而产生。而根据文字资料存在的媒体介质不同,及取得这些资料的方式不同,就衍生出各式各样、各种不同的应用。 在此对OCR作一基本介绍,包括其技术简介以及其应用介绍。 OCR的发展 要谈OCR的发展,早在60、70年代,世界各国就开始有OCR的研究,而研究的初期,多以文字的识别方法研究为主,且识别的文字仅为0至9的数字。以同样拥有方块文字的日本为例,1960年左右开始研究OCR的基本识别理论,初期以数字为对象,直至1965至1970年之间开始有一些简单的产品,如印刷文字的邮政编码识别系统,识别邮件上的邮政编码,帮助邮局作区域分信的作业;也因此至今邮政编码一直是各国所倡导的地址书写方式。 OCR可以说是一种不确定的技术研究,正确率就像是一个无穷趋近函数,知道其趋近值,却只能靠近而无法达到,永远在与100%作拉锯战。因为其牵扯的因素太多了,书写者的习惯或文件印刷品质、扫描仪的扫瞄品质、识别的方法、学习及测试的样本……等等,多少都会影响其正确率,也因此,OCR的产品除了需有一个强有力的识别核心外,产品的操作使用方便性、所提供的除错功能及方法,亦是决定产品好坏的重要因素。 一个OCR识别系统,其目的很简单,只是要把影像作一个转换,使影像内的图形继续保存、有表格则表格内资料及影像内的文字,一律变成计算机文字,使能达到影像资料的储存量减少、识别出的文字可再使用及分析,当然也可节省因键盘输入的人力与时间。其处理流程如下图:

数字图像处理之彩色图像的处理

实验六彩色图像的处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中RGB图像与索引图像、灰度级图像之间转换函数。 2、了解RGB图像与不同颜色空间之间的转换。 3、掌握彩色图像的直方图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RGB图像与索引图像、灰度级图像的转换。 close all RGB=imread('flowers.tif'); [R_i,map]=rgb2ind(RGB,8);%RGB图像转换为8色的索引图像 figure imshow(R_i,map) [R_g]=rgb2gray(RGB);%RGB图像转换为灰度级图像 figure imshow(R_g)

思考: 将RGB 图像’flowers.tif ’分别转换为32色、256色、1024色索引图像,是否调色板所表示的颜色值越多图像越好? close all

RGB=imread('flowers.tif'); [R_i1,map]=rgb2ind(RGB,8);%RGB图像转换为8色的索引图像 [R_i2,map]=rgb2ind(RGB,32);%RGB图像转换为32色的索引图像 [R_i3,map]=rgb2ind(RGB,256);%RGB图像转换为256色的索引图像 [R_i4,map]=rgb2ind(RGB,1024);%RGB图像转换为1024色的索引图像 Subplot(221);imshow(R_i1,map);title('8色的索引图像'); Subplot(222);imshow(R_i2,map);title('32色的索引图像'); Subplot(223);imshow(R_i3,map);title('256色的索引图像'); Subplot(224);imshow(R_i4,map);title('1024色的索引图像'); 结论:随着索引值的增加图像的质量也有增加,更加清晰,色彩也更加鲜明。但不是不是颜色值越多越好。当索引值过高时,会出现无法识别而致模糊的情况出现。 2、RGB图像与不同颜色空间的转换。 (1) RGB与HSI颜色空间的转换 HSI应用于彩色图像处理。实验六文件夹中rgb2hsi( )函数将RGB颜色空间转换为HSI 空间并显示各分量,hsi2rgb( )函数是将HSI颜色空间转换为RGB颜色空间。 close all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庄振帅 数字图像处理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1964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在以后的宇航空间技术,如对火星、土星等星球的探测研究中,数字图像处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图像处理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在医学上获得的成果。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T(Computer Tomograph)。CT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面图像,称为图像重建。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 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1979年,这项无损伤诊断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它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与此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过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图像处理成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

图像识别技术

伴随着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纸质文档通过数字采集设备转换成文本图像,从而使文本图像数据能够快捷的在网络、卫星、传真通信信道中传输,因此,文本图像已逐渐成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但是,现有的文本图像处理系统自动化程度低,且通用性不高,无法满足文本图像处理广泛性与实时性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对文本图像进行分析与处理,以便高效、快捷的获取文本图像的信息,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本图像的识别检索、预处理、版面分析和表格图像识别展开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依据图像的灰度分布和结构特征差异,对基于图像信息度量的文本图像识别检索算法进行改进,构造一种基于信息度量与Radon变换的文本图像识别检索算法。该算法综合利用文本图像与连续色调】图像的灰度分布与结构特征差异进行文本图像的识别检索。实验结果表明,所构造算法可有效降低文本图像识别检索的误识率。2.对基于Hough变换的文本图像倾斜检 图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 式的目标和对像的技术。 图像识别可能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每个图像都有它的特征,如字 母A有个尖,P有个圈、而Y的中心有个锐角等。对图像识别时眼动的研究表明, 视线总是集中在图像的主要特征上,也就是集中在图像轮廓曲度最大或轮廓方向 突然改变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信息量最大。由此可见,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 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 图像识别的目的在于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图像信息,以代替人去完成图像分类 及辨识的任务。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是模式识别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几十年来,图像识别技术取得了深入和迅速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图像遥感、机 器人视觉、生物医学、地质勘探等多个领域。 随着图像识别技术在多领域的发展,由其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Mallat在小波变换中滤波器的设计、Belhumeur在Fisher变换中的识别模型和Largrange优化方式建立支持向量机。本文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完成JPEG的编码,详细讨论了JPEG图像解码的过程并实现了其算法。

浅析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技术

浅析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技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图像识别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其产生目的是为了让计算机代替人类去处理大量的物理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图像识别技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图像识别技术的过程分为信息的获取、预处理、特征抽取和选择、分类器设计和分类决策。文章简单分析了图像识别技术的引入、其技术原理以及模式识别等,之后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技术和非线性降维的图像识别技术及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从中可以总结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广泛,人类的生活将无法离开图像识别技术,研究图像识别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1 图像识别技术的引入 图像识别是人工智能科技的一个重要领域。图像识别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字识别、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物体识别。图像识别,顾名思义,就是对

图像做出各种处理、分析,最终识别我们所要研究的目标。今天所指的图像识别并不仅仅是用人类的肉眼,而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识别。虽然人类的识别能力很强大,但是对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类自身识别能力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基于计算机的图像识别技术。这就像人类研究生物细胞,完全靠肉眼观察细胞是不现实的,这样自然就产生了显微镜等用于精确观测的仪器。通常一个领域有固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需求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新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也是如此,此技术的产生就是为了让计算机代替人类去处理大量的物理信息,解决人类无法识别或者识别率特别低的信息。 图像识别技术原理 其实,图像识别技术背后的原理并不是很难,只是其要处理的信息比较繁琐。计算机的任何处理技术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是学者们从生活实践中得到启发而利用程序将其模拟实现的。计算机的图像识别技术和人类的图像识别在原理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机器缺少人类在感觉与视觉差上的影响罢了。人类的图像识别也不单单是凭借整个图像存储在脑海中

光学图像信息处理

课题光学图像信息处理 1.了解光学图像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教学目的 2.掌握光的衍射、光学傅里叶变换、频谱分析及频谱滤波的原 理和技术。 重难点 1.光具组各元件的共轴调节; 2.傅里叶变换原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相结合。 学时 3个学时 一、前言 光学信息处理技术是近20年多来发展起来的新的研究领域,在现代光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光学信息处理可完成对二维图像的识别、增强、恢复、传输、变换、频谱分析等。从物理光学的角度,光学信息处理是基于傅里叶变换和光学频谱分析的综合技术,通过在空域对图像的调制或在频域对傅里叶频谱的调制,借助空间滤波的技术对光学信息进行处理。 二、实验仪器 黑白胶片、白光光源、聚光镜、小孔滤波器、准直镜、黑白编码片框架、傅氏变换透镜、频谱滤波器、场镜、CCD彩色摄像机、彩色监视器、白屏等。 三、实验原理 光学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是阿贝(Abbe)二次衍射成像理论和著名的阿贝-波特(Abbe-Porter)实验。阿贝成像理论认为,物体通过透镜成像过程是物体发出的光波经物镜,在其后焦面上产生夫琅和费衍射的光场分布,即得到第一次衍射的像(物的傅里叶频谱);然后该衍射像作为新的波源,由它发出次波在像面上干涉而构成物体的像,称为第二次衍射成像,如图1所示。

进一步解释,物函数可以看作由许多不同空间频率的单频(基元)信息组成,夫琅和费衍射将不同空间频率信息按不同方向的衍射平面波输出,通过透镜后的不同方向的衍射平面波分别汇聚到焦平面上不同的位置,即形成物函数的傅里叶变换的频谱,频谱面上的光场分布与物函数(物的结构)密切相关。不难证明,夫琅和费衍射过程就是傅里叶变换过程,而光学成像透镜即能完成傅立叶变换运算,称傅里叶变换透镜。 阿贝成像理论由阿贝-波特实验得到证明:物面采用正交光栅(网格状物),用平行单色光照明,在频谱面放置不同滤波器改变物的频谱结构,则在像面上可得到物的不同的像。实验结果表明,像直接依赖频谱,只要改变频谱的组份,便能改变像。这一实验过程即为光学信息处理的过程,如图2所示。 如果对物或频谱不进行任何调制(改变),物和像是一致的,若对物函数或频谱函数进行调制处理,由图2所示的在频谱面采用不同的频谱滤波器,即改变了频谱则会使输出的像发生改变而得到不同的输出像,实现光学信息处理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