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青铜文化

云南古代青铜文化
云南古代青铜文化

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访我国著名古代铜鼓研究专家李昆声教授

本报记者李开义

李昆声: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铜鼓研究领军人物,著有《李昆声文物考古论集》、《云南艺术史》和《云南文物古迹》等专著,最近与黄德荣合写《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一书,引起国际国内铜鼓研究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记者: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创造了辉煌,至今以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云南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史上闪耀着独特而璀璨的光芒,云南青铜文化在考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那些主要的成果,您认为云南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李昆声:云南青铜时代的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出版了《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

《昆明羊甫头墓地》等一批专著和发掘报告。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头、剑川海门口等青铜时代墓地和遗址均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云南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属中国青铜时代。云南青铜时代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记者:云南青铜时代还有多少未解之谜?云南青铜文化研究主要应在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李昆声:首先,云南青铜时代的起源至今是个未解之谜。云南青铜时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何地区发源?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中国青铜时代起源于夏代,即公元前2070年开始,结束于春秋,即公元前476年,长达1500多年。从云南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云南青铜时代结束于西汉末期,大致可以定在公元1

世纪.开始于何时呢?根据近60年云南考古发掘的资料,云南青铜时代最早的地点是剑川海门口遗址。经过1957年和1978年的两次发掘和年代的测定,通常取公元前1115年这个数据,那就是商代末期。省外有几位中青年学者认为太早,发表论文把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年代推迟到春秋时期。因为他们不了解云南的考古资料,我们也不必和他们一般见识。2008年元月至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剑川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1395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这个遗址内早期大型“干栏式”建筑的建筑面积达2万至2.5万平方米,此次发掘清理出建筑构件桩柱和横木4000余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到青铜时代的超大型的、滨水而居的“干栏式”建筑聚落。省考古所的闵锐副研究员把海门口遗址的年代分为三期,属于早期青铜时代的第二期,可能会早到距今3800多年,比过去已知的云南最早的青铜时代的年代要早六、七百年。也就是说,云南可能在夏代早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了。所以,我们对云南古代文明起源的时间和古文明的水平就不应低估和妄自菲薄。

从宏观上来讲,云南青铜文化的研究应该重点解决云南青铜文化的来源。是本土起源还是外来?起源的时间为距今3800年(即夏代早期)的剑川海门口第二期是不是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还有没有更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或墓葬?关于起源地从目前考古资料上来看,滇西青铜文化早于滇池地区和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最终要确定云南青铜文化起源于滇西地区还有待于更多新的田野考古资料的发现。

从微观上来说,云南青铜文化的许多个案研究,某些青铜器的定名并不准确,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尚不清楚。云南青铜器上的一些花纹和立体雕塑所表达的意义尚无科学合理的解释,因为云南青铜时代并没有文字,这些图像和纹饰的实际功能就相当于文字。

记者:请您重点谈谈李家山青铜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以青铜文化为依托发展当地的青铜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李昆声: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苏秉琦教授的理论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是遵循古文化→古城→古国→方国→帝国这样一个模式发展演进的。

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属于战国西汉时期一个方国创造的青铜文化。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出现在战国时期,此时中国内地正处于诸侯林立、群雄割据、东周王室衰微时期。到秦帝国统一中国和随后的汉帝国取而代之,江川李家山属汉帝国版图下的一个方国,到东汉时消失。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表明了李家山青铜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两次发掘86座古墓,共获青铜器近4000件、金银器约6000件、玉器4000件,以及陶器、竹器、木器、漆器、玛瑙、水晶、琉璃、海贝、琥珀、蚀花石髓珠等一大批珍贵文物。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前后延续长达500多年之久,在我国乃至世界

青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为依托,发展江川县乃至整个玉溪市的旅游业的思路很好。江川县振兴旅游业的口号“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很响亮、很生动!人们常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文物在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像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所拥有的无比珍贵的文物,对发展当地旅游业,无疑是最重要的闪光点。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大批珍贵文物,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价值、,均堪称国际一流。应设计专门的李家山青铜文化之旅游路线,出版一批介绍李家山青铜文化的系列科普读物,拍摄李家山青铜文化电视科教专题片,重建或扩建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使其能陈列展览更多的李家山青铜时代文物,目前的馆比较狭小而又陈旧,完全不适应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要求。

记者:您是古代铜鼓研究的著名专家,请介绍下我国古代铜鼓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此外,您提出世界古代铜鼓最早起源于中国云南的滇中和滇西,也就是说云南是古代铜鼓发源地之一,依据是什么?

李昆声:铜鼓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1902年,奥地利学者弗兰茨·黑格尔就出版了《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开创了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铜鼓进行分类的先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铜鼓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铜鼓研究的著作和专家主要集中在中国、越南和日本。从1988年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中国昆明、南宁、贵阳、桂林、文山召开过5次铜鼓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国学者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主编的《中国古代铜鼓》(1988年出版);蒋廷瑜著《古代铜鼓通论》(1999年出版);李伟卿著《铜鼓及其纹饰》(2000年出版);崔剑峰、吴小红著《铅同位素考古研究》(2008年出版);李昆声、黄德荣著《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2009年出版)以及集体编著的《文山铜鼓》(2004年出版)、

《河池铜鼓》(2009年出版)等。

关于铜鼓研究中,国际上争论最多,也是聚讼难决的问题是古代铜鼓起源地的问题。越南学者坚持说铜鼓起源于越南北方。中国学者则认为起源于云南。1980年,我和黄德荣先生最早在《昆明师院学报》上发表论文,提出古代铜鼓起源于滇中至滇西地带。当时可供研究万家坝型铜鼓仅有16面,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在云南楚雄万家坝科学发掘出土的5面万家坝型铜鼓,用碳十四测定年代为春秋时期,共生器物群的研究与测定年代吻合。确认为世界最早的铜鼓。1990年,我们在《考古》杂志上著文,再次重申这一观点,那时的研究资料已有29面万家坝型铜鼓。2007年我们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近四万字的长篇论文《再论万家坝型铜鼓》,当时全世界已发现62面万家坝型铜鼓。我国学者用同位素方法确认,滇中至滇西是万家坝型铜鼓矿料产源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用实验室的数据支持世界铜鼓起源地在滇中至滇西地带的观点。

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建馆以来,云博经过近60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的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已逾19万件之多,其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约1千余件,成绩斐然,馆藏品非常丰富。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 这些图片都转自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五牛铜线盒 时期:战国 尺寸:高31.2厘米、盖径18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描述:器身上段为圆形,下段渐收束,至底部呈圆角方形;平底,底部有四个扁平足;器盖饰蛇纹及竹节纹,顶端正中

饰一大牛,周围有四小牛,牛身有云纹及编织纹图案;盒内装满残丝线,已碳化。 立鹿铜针筒 时期:战国 尺寸:高27.5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描述:整体作圆筒形,器身遍布蛇形花纹;器盖与器身口沿处均有对应的小耳,盖顶立一鹿,四肢弯曲,尾上扬,侧首张望,作惊惧状。立牛铜尊 时期:战国 尺寸:高31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描述:侈口,扁圆腹,平底,喇叭形圈足;豆形盖,表面有鸟纹及竹节纹图案;盖顶立一牛,头微仰,尾下垂。虎鹿牛贮贝器 时期:战国 尺寸:高34.5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22号墓 器物呈圆筒形,束腰,底有三足,足作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腰部阴刻人物、动物等花纹三组:一组为6只孔雀衔蛇;一组为4人,有牵牛者、赶牛者及持斧者;一组为鹿、

牛及绳纹。直径16.6厘米器盖上圆雕一组动物造型:一牛体型较大,居中,周边一虎三鹿,逆时针环绕大牛。铸造精细,纹饰华美。虎噬牛铜枕 时期:战国 尺寸:高15.5厘米 出土地:江川李家山17号墓 器物整体似马鞍状,两端上桥翘,各雕铸一牛,牛静立状,恬静、可爱;枕一侧以云纹为底,饰浮雕三组虎噬牛图像,另一侧饰云纹。是滇国特有的专供随葬用的枕具。滇王编钟 时期:西汉 尺寸:高42∽29.5厘米 出土地:晋宁石寨山6号墓 因与“滇王之印”同墓出土故名滇王编钟。尺寸各异,各枚形制纹饰基本相同。钟体呈椭圆形,上宽下窄;纽呈半环形绳纹壮,口平齐;钟面饰对称双龙纹,近唇处饰一圈云纹和绳纹。器物造型规整。纹饰华丽,数量不多(为偶数)大小依次,气度不凡。反映了中国传统礼乐制度对滇王国的影响。广南羽人船纹铜鼓 时期:西汉 尺寸:高46厘米 出土地:广南阿章寨 1919年出土。鼓面饰太阳纹,分14芒,其外分5晕,饰多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生既为斯土之民,长于斯,食于斯,则必于斯土之各种情势均能洞悉,方能尽其爱护之天责”。对于生长在一片孕育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的人,如果对这片沃土上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的话,那真的会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在云南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曾演绎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财富。云南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边疆区域,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了解了云南历史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中华文明史,学习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史为鉴,促进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云南历史文化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在史前时期,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其中还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元谋猿人。云南不仅有生物进化发展的理想环境,而且有丰富连续的古生物进化链,有在体质特征上较接近于人的腊玛古猿化石,也具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在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古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主要分为滇池地区,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滇东北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南和滇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农业生产工具和一些墓葬,房屋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出土,说明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有类型上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除有时代的先后外,尚与地域环境的差别和居民成份的不同相关。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历史证据。 先秦时期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地也逐步加强了与边疆云南的政治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庄蹻入滇。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的民族融合。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统治的版图(著名的五尺道就源自这里),并在云南开创了边郡制度和属国制度两种行政制度。 先秦秦汉时期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曾发现了很多青铜遗存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如牛虚铜案,鱼鹰铜啄,豹钮铜矛,手形銎铜戈等。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类型多样,特色突出,滇池地区等文化类型体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青铜文化,也为了解、认识云南的族类与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材料。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历史进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化与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名族融合不断加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蜀汉统治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这一地区实行“和扶之治”,改革郡县制度,扶持南中大姓治理南中,同时,还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到了西晋统治时期,西晋在南中设立宁州进行统治。它的设立是云南政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后世云南行省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就是梁堆墓,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发展情况。 到了唐宋时期,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大大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隋朝三十年间对云南的经营,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滥置州郡的情况,恭、协、昆三州的设立,标志着云南行政级别由州郡县三级制向州县二级制的转化,在客观上有削弱、分化爨氏势力的功效(爨控宁州刺史以制南中)。唐朝时期,加强了对滇池,洱海地区的统治,并在这一地区推行了统治制度:羁縻府州。 ......

参观省博物馆滇文化有感

《参观省博物馆滇文化有感》 在本学期,我参与了两次毛概的实践活动,第一个是参观省博物馆并且感受滇文化,第二个是参观第六污水处理厂,这两次活动与我们的教材所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也感受到了滇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而参观污水处理厂让我学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在这两次实践活动中我也有了很大的感悟,学习到了很多课外知识,这对我是一次提升,一次拓展了知识面和提升了精神层次的经历。 首先在对省博物馆的参观中,我看到了很多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及艺术作品。它们独具特色,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一件件文物,仿佛在诉说着悠久的历史故事,而其表达的滇文化价值也各具特色。在我查阅资料中,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迤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这便是考古学称这为“滇文化”的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一种古老、神秘、灿烂、辉煌的文化。滇文化的发现始于1955年晋宁石寨山的发掘。云南博物馆从一位古董商处发现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迥异,引起专业人员的注意。经了解确认了铜器的出土地,于是从晋宁石寨山墓地进行了五次发掘,揭开了滇文化神秘的面纱。随后,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安宁太极山、曲靖八塔台、宜良纱帽山、官渡羊甫头等大大小小数十个墓地逐步被发现和发掘,滇文化才逐渐被认识和引起重视。而在参观中,我看到最多的东西就是古滇文化的青铜器文化,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具陈列在博物馆中,色泽厚重而低调,年代感极远,青铜在秦代便被广泛的使用,例如著名的司母鼎、三脚酒杯等等器具,青铜是我国重要的一个标志性物品。而滇文化的范围广泛,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又称为“滇青铜文化”。以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案、枕、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铜矛、戚、蛇柄剑、铜柄剑、铜柄铁剑、锄、镰、纺织工具;还有各形的金饰、玉饰等为特点。其中贮贝器及扣饰生动地反映了滇人的生产、生活、祭祀、狩猎、纺织、舞蹈各方面的情况。 而在博物馆参观中,最显眼的莫过于位于馆外,建于公路中心圆形花坛的巨型青铜“牛虎铜案”,1972年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地,是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高43厘米,长76厘米,重17公斤。形体为一站立的大牛,四蹄作案腿,前后腿间有横梁连接,以椭圆盘口状牛背作案面,大牛腹中空,内立一小牛。牛后部一圆雕猛虎咬住牛尾,四爪抓住大牛的后胯,把牛和虎的动作、神态等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了滇人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构思精巧,用牛和虎构成了具有震撼力的视觉感觉... 而这个青铜雕塑表明了古滇国国家政治的思想,老虎代表了入侵国家的恶势力,而国王则化身为大的青牛,身下的牛犊则是古滇国的子民,

中国特色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整洁优美, 字形多样,铿锵圆润,故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者中华文化;中国从汉代开始就设立了史官,说明历代皇室对历史的重视,中国历史之长、纪录至今这些是外国怎么都比不上的,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其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独特性:中国的传统书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如四大名著、资治通鉴、菜根谭,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个礼仪之邦的形象,让炎黄子孙得以二世、三世至万世延续下去,中国的戏曲国画也是匠心独具,如京剧、豫剧、越剧、山水画、宫廷画等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其整体性、实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千差万别,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鉴、相互容纳,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的文化。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雕刻建筑艺术、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 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 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 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 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 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 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 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 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 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 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 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 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 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 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 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 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 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

云南简史

附件:云南历代历史解答 上溯夏、商时期,中国域内共分九洲,云南属粱州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战国末期,秦楚两国竞相进入西南地区。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庄蹻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兵,其时,秦夺楚黔中地,庄蹻无路得返,遂“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建立了滇国。《史记》载:“庄蹻留王滇池,分侯支党,传数百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一条经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沟通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云南全省疆域和境内行政区划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蒙唐扩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派王然于等深入云南腹地考察并与民族首领联络;派郭昌率兵进入滇池地区。滇王常羌率先归附,西汉王朝封其为“滇王”,颁授金质“滇王之印”,并先后正式在云南设益州郡(今晋宁县)等4郡,奠定了云南省疆域范围和县级行政区划的基础。东汉时期,中央王朝统治向西发展,于公元69年在今保山设立永昌都,奠定了云南西部疆域的基础。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即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爨宏达任昆州刺史。公元730年,南诏统一“六诏”后,在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公元738年唐王朝册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到唐太宗时,唐王朝在云南设置的州县恢复到汉晋时期规模。南诏政权大量役使奴隶修建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宫殿园林和佛塔寺庙,如大理三塔,昆明东西寺塔,苍山高河水灌溉工程,昆明金汁河、银汁河水利工程等,成为古代云南国土开发史上的鼎盛时期。经过历代不断地修建道路,到唐代,蜀布、筇竹杖等内地物资经云南源源不断运往南亚、西亚,形成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公元1274年,元朝设置“云南行中书省”,自此,“云南”作为省一级区划名称开始载入史册。其时,著名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并将省治由大理迁到中庆(昆明)。昆明作为云南省会亦从元朝开始。明代,朝廷取消“行省”设立“云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文物在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物在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四千多年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线索。城市是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也是文物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中诸多文物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传之后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对文物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地位的认识 自从产生“历史文化名城”一词以来,对其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1982年国务院第一次公布历史文化名城时,当时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的界定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①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建设部和文化部又依据《文物保护法》调整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并且确定了三个原则“第一,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还要看重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第二,历史文化名城和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第三,文物古迹主要颁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② 依上述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来看,第一次是以城市历史来定位的,第二次则突出了文物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要条件。任何地方的历史如果不与文物结合,将是呆板的,缺乏生命力的。文物是历史具体的、物质的反映,一件文物的内涵是广泛的,简言之,文物必须具有历史、科学、艺术诸方面的价值,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对历史文化具体的体现。 二、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的信息 (一)对可移动文物的解读 文物一般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大类。可移动文物体积较小,一般分为陶瓷器、青铜器、玉器、漆器、书画、丝织品、竹木牙雕、金银器等,对历史文化的信息记载比较具体,一般来说,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个别的有很高的科学性。除了个别有文字类的文物外,历史性方面与不可移动的文物进行比较,则显得不够直接。因此,移动文物在历史文化中的影响,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一些突出的移动文物,在历史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并不比不可移动文物差,有的甚至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析之。 青铜器:商周时期,中原青铜器多有厚重之感,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滇文化青铜器则更多表现的是南国的灵秀。在中原青铜器已经逐渐脱离了自然界,在精神世界中创造新的神时,滇文化青铜器依然贴近自然,真实反映滇人生活以及与其朝夕相处的飞禽走兽。以新发现的羊甫头113号墓中的孔雀盖杯为例:杯“体瘦高,有盖。器身敞口,方唇,斜直腹,平底,喇叭状高圈足。宝塔形盖,中空,分为四层,第一层立有2只锦鸡,盖顶立一孔雀。杯身饰回旋纹、三角齿纹、弦纹等。”③孔雀双足分立,头微扬,神态高傲。一对锦鸡则在杯盖底层,俨然有主从之分,虽说不是“百鸟朝凤”,但其中不乏其影子。其艺术性之突出。显而易见。以其工艺造型,又具有一定科学性。历史性的此单一器物上不甚突出,其与同出诸物在确定该墓之年代,墓主人之身份、地位诸方面有一定价值。 漆木器:时代跨较长,现在部分观点认为在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存在一个木石并用时代。由于时代久远,木质的东西难于留存,现已无踪可寻。青铜时代一些木器因为髹得以长期保存,在滇文化中,过去在墓葬中发现有漆皮,因此,曾推断滇人使用过漆木器,但一直缺乏直接的证据。1998年,在官渡羊甫头滇文化墓地的发掘中,在113号墓内发现了大批漆木器,不仅证实了滇文化有漆木器存在,而且对滇文化中艺术性极高的青铜器的文化来源,提供了直接探索的重要证据。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 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P41 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 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 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 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云南的青铜文化

人类发展的进程,可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工具来划分。人类首先进入的是石器时代,而后青铜的尖利完全取代了笨础的石器,于是人类迈入了青铜时代,由于铁矿资源广泛和其制品轻便耐用,人类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云南的青铜时代开始于何时,迄今为止仍没有考古资料确证。目前已明确的是在公元前7——前6世纪(约为春秋晚期)云南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即汉武帝时期,这种青铜文化在云南滇池地区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并向铁器时代过渡。 云南青铜文化遗址,考古仍未发现,目前所有的青铜器,都出土于墓葬中。1961年祥云大波那发现的铜棺墓,与1975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的79座墓葬中发现的青铜器,是所发现的青铜文化中年代较早而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云南青铜器在建国以前就有出土,有一些已经流失于海外。大量的发掘工作是在建国以后开展的,在云南省中部地区如楚雄、大姚姚安、祥云、大理、昆明晋宁、安宁、富民、澄江、江川、曲靖等地,甚至于云南省边疆地区沧源、景洪、高黎贡山等地也有少量出土。目前,云南省博物馆及各地州县馆藏青铜器已超过四五千件。 属于随葬品的青铜器,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乐器四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锄等。云南铜斧,斧刃部稍宽,略呈半月形,或是方刃,外形与有肩石斧相似。即是生产工具又可作武器;生活用具具有釜、勺、匕、樽等。祥云大波那出土了圆柱形铜条三根,长约二十余厘米,有学者认为是箸(即筷子),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铜箸之一。属于武器的有剑、戈、矛、钺、镞、啄等,矛有细长和短阔两种,钺有半月形刃及圆形刃两种。啄仅出土于祥云大波那,啄上有鹦鹉形附饰,颇具艺术风格。属于乐器的有铜鼓、葫芦笙和编钟。葫芦笙完全仿葫芦的样子。铜鼓上有简单纹饰。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钟是圆筒状,上有羊角状纽纹,共六件,形成一编。铜鼓是云南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云南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不少优美的器物,但都已消失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唯有铜鼓至今仍“活”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云南的佤族、苗族、瑶族在当今现实生活在仍然使用铜鼓,把铜鼓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云南的铜鼓分为传世铜鼓和出土铜鼓两大类。传世铜鼓流传于民间,来源年代都不十分清楚,多属青铜文化晚期铜鼓。出土铜鼓共有31具。根据专家签定楚雄鼓与祥云鼓为一个类型,它们应是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之物,江川鼓和晋宁鼓是由楚雄鼓、祥云鼓发展而来,它们大部份属西汉时期,早者可至战国时期。有专家认为如无更新的发现,楚雄鼓和祥云鼓就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铜鼓。 铜鼓向来被人们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其社会意义远远超过实用意义。古人用铜鼓作为贮贝器,用铜鼓作为随葬品,或就用铜鼓作为葬具(广西西林),这些考古发现,向当今的人们展示了一部辉煌的铜鼓文化史。

腾冲的历史与文化简介

腾冲历史与文化 这是一座由火山岩浆凝铸的土地,托载着由高黎贡山深情的臂膀拥抱着的极富底蕴、充满诱惑的城市。腾冲——中国大西南边陲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 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西部与缅甸毗邻,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腾冲又名“腾越”,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有“极边第一城”、“云南第一侨乡”、“文献名邦”、翡翠城之誉。由于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隘口,曾一度为滇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使之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云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腾冲的“履历”至少可追溯到遥远的西汉时期,那时人们称之为“滇越”。《史记》载:“昆明之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说的便是此地。东汉时,“哀牢归汉”,滇越则归新设之永昌郡;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已有长江中游的商人到腾冲进行商易。商旅辟出了中国与缅甸、印度之间的通道,形成了一条北起四川成都,南下云南大理、保山、经腾冲出缅甸,达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等国的陆上贸易通道——“蜀身毒道”,即西南丝绸古道。至南诏时有藤越国。按南诏行政区划,藤越国为南诏属国,在永昌节度辖下。现在腾冲县地域内有“汤浪”、“藤弯”、“越礼城”、“越赕”、“申赕”、“腾冲”亦作“藤冲”“藤充”等初次出现于樊绰所著的《云南志》一书,均为并列地名。宋时,大理国设立腾冲府。大理国初期,沿袭南诏建制。至太中国时,将永昌节度所辖地域分为两片,在怒江以东设立永昌府,在怒江以西设立腾冲府,由其子孙高泰贤、高泰运分别治理。“藤越国”至此不再存在。元时,有藤越州、腾越县、腾越府,甚至也曾被蔑称为“软化府”。元宪宗三年,高泰运之后世高救内附于元朝。元朝在腾越大地上分别设立过藤越州、藤越县、腾越府。元人把腾冲视作军事重地,惧大理国时“腾冲府”一名中“腾冲”二字力度太大,便蔑称之为“软化府”。之为“软化府”。此后各代相继在此设立司、州、道、厅、署、县等军政机构,民国末年,曾一度成为滇西大部地区的行政中心。 往事越千年。据《腾越州志》载,腾冲之为“城”始于唐德宗时,当时为土城;至明代“侍郎杨宁、侯琎统南征壮士一万五千,以都指挥使李升为首,取西山之石以筑石城”。工程历时三年,于公元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竣工,其规模为“厚二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七里三分”,且置沾化、永安、靖边、藻润四门,城墉连雉、门楼高耸、石色苍苍、浑如铁铸。故筑成后的近五百年间,虽经受了数十次五级以上地震及不亚于地震次数的战乱,此城却依然岿立,并无太大破损,直至20世纪中叶,日寇燃起的战火才将这座古城夷为平地。 那是在1942年5月的时候,对于腾冲而言是一段黑色的日子。日本侵略军自缅甸侵入我国,占领我腾冲城,四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在现今滇西抗战历史博物馆中依然清楚地记录着当年日本鬼子犯下的种种罪行。后来,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作为古城虽成了一片瓦砾场,但在反攻战役中,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在今天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里安息着的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数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着民族精英抵御外辱的浩然正气。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一处都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参观博物馆滇文化有感

《参观云南省博物馆滇文化有感》 首先在对省博物馆的参观中,我看到了很多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及艺术作品。它们独具特色,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气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一件件文物,仿佛在诉说着悠久的历史故事,而其表达的滇文化价值也各具特色。在我查阅资料中,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迤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这便是考古学称这为“滇文化”的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一种古老、神秘、灿烂、辉煌的文化。滇文化的发现始于1955年晋宁石寨山的发掘。云南博物馆从一位古董商处发现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迥异,引起专业人员的注意。经了解确认了铜器的出土地,于是从晋宁石寨山墓地进行了五次发掘,揭开了滇文化神秘的面纱。随后,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安宁太极山、曲靖八塔台、宜良纱帽山、官渡羊甫头等大大小小数十个墓地逐步被发现和发掘,滇文化才逐渐被认识和引起重视。而在参观中,我看到最多的东西就是古滇文化的青铜器文化,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具陈列在博物馆中,色泽厚重而低调,年代感极远,青铜在秦代便被广泛的使用,例如著名的司母鼎、三脚酒杯等等器具,青铜是我国重要的一个标志性物品。而滇文化的范围广泛,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又称为“滇青铜文化”。以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案、枕、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铜矛、戚、蛇柄剑、铜柄剑、铜柄铁剑、锄、镰、纺织工具;还有各形的金饰、玉饰等为特点。其中贮贝器及扣饰生动地反映了滇人的生产、生活、祭祀、狩猎、纺织、舞蹈各方面的情况。 在参观完云南省博物馆之后,我感觉到古滇文化的重要性和在我国古文化中的重要性,它是难得的高水平文化,也代表了我们滇文化。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习俗等也阐释了云南多民族文化习俗的起源,是民俗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源。古滇文化的价值现在已经得到了肯定,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参与到保护它的行动之中,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发扬它的文化价值。而我们也应该多多了解古滇文化,从中认识到我们滇文化的起源、以及它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古滇文化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文化宝藏,也可以进行青铜器的研究和观赏学习,并且发扬价值性。 陆鹏 2018年9月10日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滇国青铜器中的蛇造型再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611453337.html, 滇国青铜器中的蛇造型再探 作者:李跃平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2期 摘要:蛇的艺术造型在滇青铜器中屡屡出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祭祀场合,其作为扣 饰的一种构成元素,加之蛇与龙间的渊源关系非同一般,使得蛇造型的研究成为对滇青铜器、滇文化研究的另外一条途径。对于从滇青铜器上蛇的象征意义主要有三种解释:一为滇人的图腾崇拜;二为地神;三为水神。对蛇造型的理解,似乎无法回避对滇人族属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蛇;滇青铜器;象征意义;文化交流 蛇的纹样在滇青铜器中屡屡出现,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祭祀场合,其作为扣饰的一种构成元素。从图像起源说上分析,蛇与龙渊源关系较深,这使蛇造型的研究成为解读滇青铜器、滇文化的一条途径。但是,究竟滇青铜器上蛇的象征意义为何,至今众说纷纭。究竟是楚人文化中的龙抑或蛇?还是越人的图腾崇拜?为什么它在重要的祭祀场合中屡次出现,同时又被践踏于地? 1 滇文化释义与蛇 1.1 滇文化释义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滇”是约于汉初活跃在西南昆明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政权,“滇文化”即古代滇人创造的文化。按照张增祺先生观点,滇文化遗物的大致分布范围:“东至路南、泸西一线;北达会泽、昭通等地;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其附近区域,其中心在晋宁。上述地区大概就是古代滇族的活动范围,亦即滇国的分布区域。”[1]对于滇国政权存在的具体时间,目前学界观点尚有一定分歧。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左右,尤中、张增祺都曾做出过大致界定。但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其出现时间上限受到一定质疑,特别是在殷商墓穴中发现了来自云南的青铜原料后,滇国存在的上限被推到了公元前12世纪。[2] 在学术界,云南青铜文化分为滇池地区、滇西地区、滇西北、滇南等类型。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以晋宁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昆明洋甫头等大型墓地为代表。滇文化是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的简称,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主要代表类型之一。其时代和分期大致为:第一期,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第二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第三期,西汉中晚期。第四期,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3]代表性器物有贮贝器、铜伞、铜枕、船纹铜鼓、动物纹牌饰、宽边镶嵌铀 镯等。[4] 1.2 滇青铜器中的蛇造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