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操作常规M

儿科护理操作常规M
儿科护理操作常规M

儿科专科技术护理常规

目录

1.给氧护理常规2

2. 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常规3

3. 使用无创呼吸机护理常规4

4. 使用呼吸机护理常规5

5. 气管内给药护理常规6

6.脐部护理常规7

7.臀部护理常规7

8.沐浴护理常规8

9.眼部护理常规8

10.奶瓶喂养护理常规9

11.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常规10

12.体重测量护理常规10

13.经胃管饲喂养护理常规11

14.暖箱护理常规12

15.光照疗法护理常规13

16.新生儿复苏护理常规14

17.头围、胸围、腹围测量护理常规

15

18.口服给药护理常规16

19.经皮氧饱和度监测护理常规17

给氧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意识、缺氧程度。

2、评估鼻腔状况。

3、观察呼吸形态,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护理措施

1、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严格掌握吸氧指征,据病情及医嘱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

3、正确安装氧气装置,管道连接紧密。

4、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严格控制氧浓度和用氧时间,早产儿在吸氧条件下,应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经皮氧饱和度在8593%之间。

5、用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吸入氧浓度、经皮氧饱和度并记录

每天更换湿化瓶及输氧管,保持吸氧管通畅。

健康指导

1、向患儿家属解释用氧的目的。

2、告知家属用氧安全管理。

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等情况。

2、听诊患儿双侧呼吸音情况。

3、观察痰液的性状、量及患儿对吸引的耐受程度。

护理措施

1、负压吸引装置各管道连接正确、紧密、通畅。

2、调节负压在0.02—0.04,吸痰前给高浓度氧1。

3、双人操作,一人戴无菌手套,连接吸痰管于负压吸引管上,另一人断开呼吸机与气管插管连接,戴手套者将吸痰管迅速插入气管插管内,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深度加1,遇阻力后上提 1 吸引,并螺旋快速拔出吸痰管,吸痰时间不超过

10-15S。吸引时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吸痰管外径不得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1/2 。

4、吸痰毕连接气管插管与呼吸机,冲洗管路关闭负压。

5、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面色、口唇颜色的变化情况,吸痰过程中出现发绀、心率减慢,应立即球囊加压给纯氧,病情稳定后再次吸引。

6、观察并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健康指导

告知患儿家属吸痰的重要性。

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生命体征、呼吸道通畅程度、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2、评估操作环境、设备仪器准备及运行情况。

3、评估呼吸机参数。

护理措施

1、正确连接呼吸机管路,湿化器中加无菌注射用水,接电源、气源。

2、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选择大小适宜的帽子及鼻塞,鼻塞固定应松紧适宜,每2h松解1次,防止过紧压迫鼻部及面颊部,引起局部皮肤的破损及坏死。

3、根据患儿病情调节适宜参数。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咽部的分泌物,并做好口腔护理。对于病情较重,自主呼吸欠佳的患儿,在做上述护理操作时,尽量不要将鼻塞脱开。

5、确保吸入气体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湿化器内应及时添加无菌蒸馏水

6、置胃

管排气,防止因胃内积气而膨胀。

7、正确设置心电监护报警范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有无腹胀、鼻面部压迫性损伤、气胸等并发症。

8、床边备好急救物品:球囊加压面罩、气管插管、氧气湿化装置等,如有异常,及时进行抢救。

健康指导

1、向患儿家属介绍其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目的及必要性。

2、向家属交待上无创呼吸机的并发症。

使用呼吸机的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氧合状况: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

2、评估患儿气道通畅程度、肺部情况、痰液性质及量。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定,报警设定,呼吸机运转情况。

护理措施

1、连接好呼吸机,接模肺试机,试机正常后与患儿连接。

2、调节呼吸机参数,设置报警值,保证加湿装置工作正常,温度适宜。

3、专人护理,正确设置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皮肤、尿量、氧饱和度、周围循环状况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4、无禁忌症患儿抬高床头30 度,依据患儿病情定时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保持患儿舒适,预防并发症。

5、气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先吸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后吸口鼻腔分泌物。并仔细观察气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气味、粘稠度等,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记录。

6、气管插管护理: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每班记录插管的深度,如发现胶布粘性降低应联系医生及时更换胶布,同时妥善固定患儿上肢,避免插管的意外拔出;同时监测患儿的血气分析及胸片。

7、保持呼吸机回路管道通畅,及时清理管道和积水器内的积水,每周两次更换呼吸机管道和湿化器,拔管停机后应彻底消毒灭菌。

8、及时处理报警,如呼吸机发生故障或报警未能排除,应断开呼吸机予简易呼吸球囊手动通气,待故障解除试机正常后再连接呼吸机。

9、每4h 记录呼吸机工作参数,有变化随时记录。

10、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保证营养供给,禁食期间做好输液管理。

健康指导

1、向家属介绍上呼吸机的目的及必要性。

2、向家属交待上呼吸机的并发症

新生儿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

新生儿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 预防与处理规 范 心电监护 常见并发症:皮肤发红、破损 预防与处理: 1.选用适宜的心电电极及氧饱和度指套。 2.保持皮肤清洁,黏贴及捆绑松紧度适宜, 3.定时更换部位,电极每天更换一次,氧饱和度指套每2-4小时更换一次。 有皮肤发红等情况及时更换,及时使用护肤品。 气管内吸痰 常见并发症:气道粘膜损伤,加重缺氧、窒息,肺不张,诱发支气管哮喘,心律失常等。 预防与处理: 1.选用合适的气管插管及吸痰管,吸引压力适宜,一般10-15Kpa,吸痰时动作轻柔,插管时不可使用负压,吸痰管插入不可过深,不可上下提插。 2.湿化液量适宜,一般不超过0.3-0.5ml/次,并及时吸引,吸痰时头偏向一侧。 3.吸痰前、中、后予提高氧浓度或纯氧吸入,吸痰时间每次8-10秒,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能超过2次,每次吸引间隔至少1分钟。若发现痰液里带新鲜血液则提示粘膜破损,应停止吸痰。 4.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及时评估肺部及呼吸情况,及时吸

痰。 蓝光箱 常见并发症:体温过低、体温过高、腹泻、皮疹、皮肤破损、声音嘶哑、低血钙、青铜症等。 预防与处理: 1.根据患儿胎龄、日龄、体重、病情设置合适箱温,光疗过程中保持箱门关闭,所有操作集中进行。监测体温Q4h,及时调节箱温(不宜调节过快,每次不超过0.5℃-1.0℃)。如体温超过38.0℃或低于36.5℃,报告医生,暂停光疗或调节箱温。 2.光疗前后清洁皮肤,光疗中保持皮肤干洁,勤换尿布,如出现皮疹,适当使用氧化锌软膏等护肤品。 3.光疗中使用适宜的保护用具,及时巡视,适当喂开水,必要时使用镇静剂,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哭闹不安。 4.蓝光治疗前后及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等,及时补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皮肤黄染消退情况,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暖箱 常见并发症:皮肤破损、体温不稳定 预防与处理: 1.根据患儿胎龄、日龄、体重、病情设置合适箱温,保持箱门关闭,所有操作集中进行。监测体温Q4h,保持体温及时调节箱温(不宜调节过快, 每次不超过0.5℃-1.0℃)。保持体温在36.8-37.5℃,如体温超过38.0℃或低于36.5℃,报告医生,调低箱温等处理。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12-25T09:17:03.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赵涛[导读] 儿科护士的培养比其他科室的普通护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家长的期望值高。赵涛(山东省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252000) 【关键词】儿科技术操作规范规程儿科护士儿科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19-02 儿科护士的培养比其他科室的普通护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家长的期望值高。很多年轻护士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不能按期使用,影响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作为儿科科护士在日常工作的指南,规范了护士的工作流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对象 儿科年轻新入护士30人,均为女性,年龄在19~25岁,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25人。 2 方法 2.1《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制订包括以下个方面:病人入院、出院工作流程、肺炎健康教育工作流程、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流程、静脉输液工作流、氧气雾化吸入工作流程等九项常用工作流程。 2.2《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实施 2.2.1护士人手一册的《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并根据《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展开学习。让她们对《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2.2.2由护士长或总带教组织科内学习,按制订的操作流程进行统一的培训,要求每名护士要熟悉《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 2.2.3实行分组练习及一对一带教,由科室有带教资格的老师分别带领一名年轻护士,以《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为准则,遵循五环节:示范、观察、纠正、强化、考核等做好带教。 ①示范示范是按《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要求做给她们看,边示范边讲解,对操作的难点、重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加以强调。 ②观察观察即通过对她们各项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以了解她们对各项操作的掌握情况。帮助她们解决初次工作遇到的困境和心理障碍。一边观察她们操作一边进行记录,对做得不足的地方进行标注。 ③纠正纠正即根据观察她们工作的情况,总结做得好和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对不足之处给予纠正。 ④强化强化即按照操作流程的要求坚持做下去,使对操作的掌握从熟悉到熟练,逐步达到规范要求,最终形成习惯。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带教老师必须逼迫她们不断坚持去做,而且要根据科室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⑤考核总带教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她们进行带教培训,对《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内容现场考核。 3 结果 培训一个月后进行现场考试合格人数为30人,合格率为100%。 4 讨论 4.1运用五个要素应用于儿科年轻护士的带教工作,把带教工作的重点放在至重培训过程的指导上,避免了盲目、随机的传统带教方式,提高了她们的带教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带教理念,促进带教老师不断地、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带教水平。 4.2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 《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的使用,规范了带教老师技术操作及专业语言,增强她们专业知识对带教工作起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新护士学习和工作的指南和老师教学的依据,可有效缩短年轻科护士在儿科的角色转换。 4.3加快了年轻护士角色的转换:儿科的教学内容广泛,在校学习的内容分散、粗浅,实习时实际操作又少,她们新入到儿科都有一种恐惧心理,不知所措,有了《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流程》使她们均在有效的时间内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并使她们在遇到不懂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了求助向导,使她们面对问题时不再慌乱,大大地加速了她们的成长过程。

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2蓝光照射

蓝光照射疗法 一. 准备用物 双面蓝光箱, 单面蓝光及温箱, 黑色眼罩, 绷带, 纸尿裤 二. 光疗指征及适应症 1.指征:A.凡患儿总胆红素在204~255umol/L以上者; B若早期出现黄疸(生后36天内)并进展较快者, 可不必等总胆红素到204~255umol/L, 低体重儿有黄疸者指征可放宽; C.若产前已知胎儿为Rh溶血病, 出生后待黄疸一旦出现即可进行光疗; D.在换血前作准备工作时应争取光疗, 在换血后仍应继续进行。 2.适应症:光疗只适应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者, 它适应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如同族免疫性溶血病(母婴Rh,ABO血型不合), G-6-PD缺乏,感染, 血肿等。 三. 护理 1.照光前的护理 A. 检查蓝光箱的性能,灯管是否全亮, 不亮应及时调换, 有灰尘时应先擦去。 1

水槽内加入灭菌注射用水至水位线,箱内放置温、湿度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设置光疗箱温度、预热。 B. 待箱内温度在30℃左右时才放患儿入内, 为此可先开全部荧光灯, 再在灯之四周围上兰布, 既保暖又反光。 C. 照光前一般先洗澡, 可清洁皮肤, 减少感染, 洗澡后不应扑粉, 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 D. 剪短指甲, 防止因哭吵而两手舞动, 抓破皮肤, 必要时可用绷带固定两手或戴婴儿手套。。 E. 用黑色稍硬不透光纸片或布遮盖两眼, 用黑布或纸尿裤保护会阴部。 F. 记录光疗开始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 2:照光时的护理 A. 患儿应裸体放于床中央, 以获得最佳照光位置, 若患儿烦躁, 移动体位, 巡视时应予以纠正。 B. 保持玻璃床板透明度,如患儿呕吐, 泪水, 出汗, 大小便等污染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疗效。 C. 光疗下箱温应保持在28℃~32℃, 湿度为50%~65%, 巡回时注意纠正。 D. 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一般超过38℃报告医生并做相应降温处理。 2

儿科护理操作常规M

儿科专科技术护理常规 目录 1.给氧护理常规2 2.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常规3 3.使用无创呼吸机护理常规4 4.使用呼吸机护理常规5 5.气管内给药护理常规6 6.脐部护理常规7 7.臀部护理常规7 8.沐浴护理常规8 9.眼部护理常规8 10.奶瓶喂养护理常规9 11.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常规10 12.体重测量护理常规10 13.经胃管饲喂养护理常规11 14.暖箱护理常规12 15.光照疗法护理常规13 16.新生儿复苏护理常规14 17.头围、胸围、腹围测量护理常规15 18.口服给药护理常规16 19.经皮氧饱和度监测护理常规17

给氧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情、意识、缺氧程度。 2、评估鼻腔状况。 3、观察呼吸形态,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护理措施

1、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严格掌握吸氧指征,据病情及医嘱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 3、正确安装氧气装置,管道连接紧密。 4、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严格控制氧浓度和用氧时间,早产儿在吸氧条件下,应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经皮氧饱和度在8593%之间。 5、用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吸入氧浓度、经皮氧饱和度并记录。每天更换湿化瓶及输氧管,保持吸氧管通畅。 健康指导 1、向患儿家属解释用氧的目的。 2、告知家属用氧安全管理。

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等情况。 2、听诊患儿双侧呼吸音情况。 3、观察痰液的性状、量及患儿对吸引的耐受程度。 护理措施 1、负压吸引装置各管道连接正确、紧密、通畅。 2、调节负压在0.02—0.04,吸痰前给高浓度氧1。 3、双人操作,一人戴无菌手套,连接吸痰管于负压吸引管上,另一人断开呼吸机与气管插管连接,戴手套者将吸痰管迅速插入气管插管内,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深度加1,遇阻力后上提1吸引,并螺旋快速拔出吸痰管,吸痰时间不超过10-15s。吸引时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吸痰管外径不得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1/2。 4、吸痰毕连接气管插管与呼吸机,冲洗管路关闭负压。 5、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面色、口唇颜色的变化情况,吸痰过程中出现发绀、心率减慢,应立即球囊加压给纯氧,病情稳定后再次吸引。 6、观察并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健康指导 告知患儿家属吸痰的重要性。

常见儿科护理操作

实践一小儿体格测量方法 实践目的: 1.能熟练掌握小儿体重、身长(高)、头围、胸围、腹围等的测量方法。 2.通过分析测量结果,能正确评价小儿的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 3.实习时表现出严谨认真的态度,关爱小儿,动作轻柔。 实践步骤: 1、称体重 (1)站立式磅秤:协助患儿脱下外套及鞋子,站在秤上,当磅秤指标稳定时读数;再将患儿穿衣鞋。记录精确到50-100g。 (2)婴儿磅秤:适当除去婴儿衣服及尿布,磅秤放平稳并垫上一次性治疗巾,再校零;将婴儿轻轻放在磅秤上,当磅秤的指针稳定时读数;给婴儿穿衣,包尿布。记录精确到10g。 2、测量身高 (1)身高计:协助小儿脱下衣帽鞋,背靠身高计立柱,抬头挺胸收腹,使脚跟、臀部及肩胛同时接触立柱,移动身高计顶板与小儿头部接触,读数。记录到0.1cm。 (2)量板:小儿脱下衣帽鞋,仰卧于量板,助手将小儿扶正,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小儿膝部,使两下肢伸直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两足底并与底板垂直,读数。记录到0.1cm。 3、测量头围:以卷尺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记录到0.1cm。 4、测量胸围:以卷尺沿乳头下缘水平,经两侧肩胛骨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记录到0.1cm。 5、测量腹围 (1)协助患儿平躺,拉起衣服至剑突处,露出腹部。 (2)用卷尺从患儿腰背部绕至脐上,测量腹部最高点。如为小婴儿,通过剑突与脐的中点绕腹一周的长度。记录到0.1cm。 实践二小儿营养与喂养 实践目的: 1、学会鲜牛乳、全脂乳粉、酸乳和脱脂乳的配制方法,为人工喂养的婴儿提供

适宜的食物。 2、学会乳瓶哺喂法、滴管哺喂法、鼻饲法,以满足不同吸吮能力的婴儿的进食 需要。 实践步骤: (一)配乳法 1、普通牛乳配制法 (1)核对配乳卡,计算出婴儿全日所需的牛乳、糖及水量。 (2)天平称出所需糖量,量杯量出所需水量及鲜牛乳量,分别倾注于广口容器内并混合均匀。如:用全脂乳粉,按比例1:8或1:4 调成乳汁。 (3)按小儿一日哺乳的次数排列乳瓶,挂上床牌号。 (4)将配制好的牛乳放入奶锅中加热煮沸3-4分钟,用量杯量出每次的乳量,用漏斗将乳液倾倒与瓶内,盖好瓶盖,待凉后置于 冰箱内备用。 (5)配乳用具及时清洁、消毒后置于冰箱内备用。 2、酸乳配制法:将乳液煮沸消毒,冷却至40℃后,用滴管吸取所需酸 溶液慢慢加入,边加边搅拌,使其形成均匀而细小的凝块。 3、脱脂牛乳配制法:将牛乳煮沸后置于广口容器内冷却8-12小时,除 去浮在表面的乳皮,反复2-3次,即成脱脂乳,喂前再加糖煮沸。(二)喂乳法 1、乳瓶喂哺法 (1)核对床号、姓名、乳液种类和乳量。 (2)用镊子选择大小合适的无菌乳头,按无菌操作套在乳瓶口上。 (3)抱起婴儿,喂哺者坐在凳上,使婴儿头部枕于其左臂上呈半卧位。 (4)喂哺者右手将乳瓶倒转,先试乳液温度,滴1-2滴乳液于左手背部,以温热(40℃左右)不烫手为宜。轻触婴儿一侧面颊, 刺激其吸吮反射,使其含住乳头吸吮,倾斜乳瓶,使乳液充满 整个乳头;哺喂过程中注意观察。

10换血疗法-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换血疗法的操作流程 一、目的 1、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 2、换出血中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 3、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二、患儿准备 1、禁食2~4h(减少一次喂奶),留置胃管,禁食时间过短则于换血开始前抽 尽胃内容物。 2、备吸氧、吸痰器,心电监测(有心电、SPO2、血压监测装置)。 3、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尽量选择较粗的四肢静脉进行留置针,标记”v”。 4、建立动脉出血通道,常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或股动脉以贝朗直式进 行留置针穿刺,穿刺成功连接预充肝素液的三通管,标记“A”,妥善固定。 5、等候换血的过程中遵医嘱补液及蓝光照射。 三、用物准备 1、无菌物品:输血器5~6付,50ml注射器4~5付,20ml注射器3~5付,10ml、 5ml、2ml、1ml注射器各2~3付。无菌手套2付,无菌纱布一包,砂轮一个,无菌剪一把。 2、铺无菌盘备用 3、药物: 1)12500u/2ml规格肝素钠1支,抽取0.2ml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配置成浓度12.5u/ml的肝素稀释液,用50ml注射器抽好备用。(肝素 12500u=100mg) 2)葡萄糖酸钙10ml+10%葡萄糖20ml(或遵医嘱配制),用50ml注射器抽好备用。 3)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各一支备用 4、输血泵2~3台,推泵2~3台(至少需要4台输液速度控制装置) ,引流袋 或废血瓶1~2个 5、换血量一般为150m l~180ml/kg体重(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 6、换血开始前将连接输出血液的各管道用肝素生理盐水过滤滑润保持抗凝 状态。 四、术中监测 1、生命体征:换血刚开始时应5~10分钟记录一次HR、R、BP、SPO 2、入 血量及出血量,出入量平衡、生命体征平稳则每15分钟记录一次。同时注意面色改变,每15分钟关闭蓝光灯观察面色一次。 2、生化指标:换血开始前、换血后1h、换血后2h及换血结束后分别采血作 血气、E4A、BS、胆红素、血常规。血标本可从动脉留置针处采集。操作时应注意血气标本勿混入太多肝素,血清标本勿混入肝素。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儿科疾病护理操作技术 第一节体温测量法 【目的】 1.测量、记录患儿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评估】 1.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儿的配合。 2. 评估患儿适宜的测温方法:取出体温表,检查有无破损,将汞柱甩至35℃以下。根据年龄及病情选择测量方法。 【用物准备】 体温表、纸巾、笔、记录本。放体温计的盒或杯2个(一个干净的放消毒后清洁的体温计,另一个放使用后需要消毒的体温计)。 【操作程序与方法】 1.直肠测量法 (1)拉下床栏,患儿侧卧屈膝或仰卧,露出臀部,将肛表蘸石蜡油轻轻插入直肠2~3cm。 (2)需手扶体温表,并用手掌和手指轻轻将双臀捏在一起,防止测量过程中排便或体温表脱出。 (3)测量3分钟,取出肛表用纸巾擦干净,观察温度,然后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 (4)整理床单,使患儿舒适,拉上床栏。 (5)洗手,记录体温。 2.腋下测量法 (1)拉下床栏,向患儿或家长解释,解开上衣,擦干腋下。 (2)将体温表放入腋下,将臂过胸夹紧体温表。 (3)测量7~10分钟后观察体温,并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然后甩至35℃以下,体温表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 (4)拉上床栏,洗手,记录体温。 【注意事项】 1.对3岁以下及较顽皮患儿、昏迷及手术未清醒的患儿测腋温需协助扶好体温表。 2.患儿坐浴、灌肠后半小时方可测肛温。沐浴后半小时可测腋温度。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测量另一部位对照,以便得到更准确的体温数值。 4.婴幼儿不宜测口温。 5.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的数目。

第二节脉搏测量法 【目的】 1.测量患儿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评估】 1.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的目的,取得患儿的配合。 2. 评估患儿适宜的测量脉搏方法。 【用物准备】 手表(秒表)、记录单、笔、听诊器。 【操作程序与方法】 1.听诊法 (1) 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卧位。 (2) 将听诊器放在患儿左侧胸壁心尖搏动点,记1分钟心脏跳动次数。 2.切脉法 (1) 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卧位。 (2)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可选择桡动脉、颈动脉、颞浅动脉等处。 (3) 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浅表的较大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4) 一般患儿可以测量30秒,危重患儿、心脏病患儿、脉搏异常的患儿,应测量1分钟,核实后,报告医师。如脉搏细弱数不清时,可用听诊器数1分钟心率。 (5) 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记录脉搏值。 【注意事项】 1.如患儿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再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儿,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同时测量1分钟。 3.因拇指本身有小动脉搏动,勿用拇指测量脉搏。 第三节呼吸测量法 【目的】 1.测量患儿的呼吸频率。 2.监测呼吸变化。 【评估】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及一般情况。 【用物准备】 手表(秒表)、记录单、笔,必要时带棉球。 【操作程序与方法】 1. 测量脉搏后,护士仍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儿的胸腹部,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测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 按入院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但避免直接对流。室温以18-22℃为宜,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3. 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和非感染疾病,分别安置病儿,防止院内感染。 4. 病情危重及急性病儿,须绝对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恢复期及慢性病者,可适当活动,但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5. 按医嘱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并根据不同年龄及病种对饮食的特殊要求,协助营养食堂提高烹调技术,增进病儿食欲。正在断奶的婴儿,在住院期间应暂停断奶。 6. 凡入院24小时以内的病儿、新生儿、未成熟儿、危重病儿以及体温在38℃以上或36℃以下者,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其余病儿每天测体温二次。体温在39℃以上者经与医生联系后给物理或药物降温,低于36℃者应注意保暖。 7. 一般病儿每周测体重一次。 8. 保持床铺平整、干洁,注意皮肤护理。婴幼儿便后应洗净、擦干臀部并涂油,以防红臀。夏季每天洗澡1-2次,冬季每周一次。危重病儿应床上擦浴。 9. 饭前便后应洗手,培养病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0. 病儿所用面盆、毛巾,每日收回消毒一次,便盆每日清刷一次。 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逻。遇有病情恶化,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作好计划护理或特别护理,并认真作好书面及床头交班。 12. 注意病儿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13. 帮助病儿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可根据病儿年龄、病情轻重。选择适当的游戏与玩具,使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得到安慰,从而安心休养,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4. 病儿出院时,所有物品须分别清洁、消毒。向病儿家长进行预防疾病及正确育儿的知识宣传教育,并作出院后家庭特殊护理的示教,使其熟练掌握。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1 儿科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氧气疗法操作规程【目的】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用物】氧气装置一套乙醇、纱布、鼻导管、胶布、棉签、玻璃接管、夹子、用氧记录单、扳手根据不同用氧方法分别增加鼻塞、漏斗、面罩、氧气枕、氧气帐等。【操作要点】 1.携用物至床前患儿核对床号及姓名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必要时对患儿进行约束。 2.使用氧气管道装置或氧气筒供氧安装管道。 3.用湿棉签清洁鼻孔。 4.连接鼻导管。打开总开关再打开流量表确定氧气流出通畅调节氧流量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鼻导管长度为鼻尖到耳垂的13固定。 5.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然后关总开关。使用氧气筒时应再打开流量表放尽余气。 6.不同用氧方法 1鼻导管法包括单侧鼻导管法及双侧鼻导管法。 2鼻塞法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塞于鼻孔用氧。 3漏斗法以漏斗代替导管连接橡皮管调节流量将漏斗置于病人口鼻处适当距离固定防移动多用于婴幼儿及气管切开病人。 4面罩法选择合适的面罩调节氧流量面罩盖住病人口鼻用带子在头上固定。 5氧气枕法抢救在转移中的危重病人或家庭中的病人临时用氧。 6氧帐法一般为抢救患儿时应用可用 严格遵守操作塑料制成氧帐氧气经过湿化瓶由橡胶管通入帐内。【注意事项】 1.规程切实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氧气筒放置阴凉处。 2.持续吸氧病人鼻导管每日更换双侧鼻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操作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人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氧气筒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5kgcm 对已用完的氧气筒应悬挂quot空压强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人筒内引起爆炸。 5.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一、约束法 【目的】 防止病儿过于活动,以利于诊疗操作顺利进行或防止碰伤身体。 【用物准备】 1.全身约束法用物凡能包裹病儿全身的物品皆可使用,如大毛巾、毛毯、大单等。 2.手足约束法用物手足约束带或纱布棉垫与绷带。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全身约束法 (1)将大单折成自病儿肩部至踝部的长度,将病儿放于中间。 (2)以靠近护士一侧大单紧紧包裹同侧病儿的上肢、躯干和双脚,至对侧自病儿腋窝处整齐地掖于身下。 (3)再将大单的另一侧包裹手臂及身体后,紧掖于靠护士

一侧身下。如病儿过分活动,可另加绷带系于大单外。 2.手足约束法用约束带一端系于手腕或足踝部,另一端系于床栏上。 (1)绷带卷及棉垫法:用约束带打成双套结,以棉垫包裹手腕或足踝,将双套节套在棉垫外稍拉紧,使手足不易脱出,又不影响血液循环为限,将约束带末端系在床栏上。 (2)特制手足固定带法:使病儿平卧姿势舒服,将固定带横铺在床上相当于病儿手腕、足踝处,将约束带两端紧系于庥档的栏杆上。 【注意事项】 1.约束带捆扎松紧要适宜,定时松解。 2.定时观察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状况。 3.避免皮肤损伤,必要时局部按摩或加厚棉垫。 二、早产儿暖箱的应用 【目的】 以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环境,使

病儿体温保持稳定,用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用物准备】 暖箱。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入暖箱条件 (1)凡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下者。 (2)异常新生儿,如新生儿硬肿症、体温不升者。 2.入暖箱前准备 (1)暖箱需先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2)接通电源,检查暖箱各项显示是否正常。 (3)将水槽内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4)将暖箱调温至所需的温度预热。根据早产儿出生体重与出生天数决定暖箱温度(表2),相对湿度为55%~65%。 表2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参考数 出生体重(g) 暖箱温度 35℃34℃33℃32℃

儿科操作常规及流程

儿科护理操作常规及流程 目录 一、体温测量法 (2) 二、脉搏测量法 (2) 三、呼吸测量法 (3) 四、血压测量法 (4) 五、婴幼儿沐浴法 (4) 六、配奶与消毒法 (6) 七、婴幼儿约束法 (6) 八、婴幼儿大、小便标本采集法 (7) 九、婴幼儿氧气吸入法 (9) 十、先天性巨结肠洗肠法 (9) 十一、婴幼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术 (10) 十二、简易呼吸气囊操作法 (11) 十三、机械通气操作法 (11) 十四、机械通气病人密闭式吸痰法 (12) 十五、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13) 十六、压缩雾化吸入法 (14) 十七、肝部理疗仪法 (15) 十八、深部机械排痰使用法 (15) 十九、叩击震颤排痰操作流程 (16) 二十、注射泵的操作流程 (17) 二十一、心电监护仪的操作流程 (18) 二十二、口罩使用技术的操作流程 (20) 二十三、留置针封管技术操作流程 (21) 二十四、儿科中药贴敷操作流程 (22) 二十五、鼻腔滴药法的操作流程 (23) 二十六、小儿休克急诊抢救流程 (24) 二十七、小儿心力衰竭抢救流程 (25) 二十八、小儿惊厥急诊抢救流程 (26) 二十九、小儿急性中毒抢救流程 (27)

一、体温测量法 【目的】 1.测量、记录患儿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评估】 1.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儿的配合。 2. 评估患儿适宜的测温方法:取出体温表,检查有无破损,将汞柱甩至35℃以下。根据年龄及病情选择测量方法。 【用物准备】 体温表、纸巾、笔、记录本。放体温计的盒或杯2个(一个干净的放消毒后清洁的体温计,另一个放使用后需要消毒的体温计)。 【操作程序与方法】 1.直肠测量法 (1)拉下床栏,患儿侧卧屈膝或仰卧,露出臀部,将肛表蘸石蜡油轻轻插入直肠2~3cm。(2)需手扶体温表,并用手掌和手指轻轻将双臀捏在一起,防止测量过程中排便或体温表脱出。 (3)测量3分钟,取出肛表用纸巾擦干净,观察温度,然后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4)整理床单,使患儿舒适,拉上床栏。 (5)洗手,记录体温。 2.腋下测量法 (1)拉下床栏,向患儿或家长解释,解开上衣,擦干腋下。 (2)将体温表放入腋下,将臂过胸夹紧体温表。 (3)测量7~10分钟后观察体温,并将结果告知患儿或家长,然后甩至35℃以下,体温表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 (4)拉上床栏,洗手,记录体温。 【注意事项】 1.对3岁以下及较顽皮患儿、昏迷及手术未清醒的患儿测腋温需协助扶好体温表。 2.患儿坐浴、灌肠后半小时方可测肛温。沐浴后半小时可测腋温度。 3.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测量另一部位对照,以便得到更准确的体温数值。 4.婴幼儿不宜测口温。 5.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的数目。 二、脉搏测量法 【目的】 1.测量患儿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儿科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氧气疗法操作规程 【目的】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用物】氧气装置一套,乙醇、纱布、鼻导管、胶布、棉签、玻璃接管、夹子、用氧记录单、扳手,根据不同用氧方法分别增加鼻塞、漏斗、面罩、氧气枕、氧气帐等。 【操作要点】 1.携用物至床前患儿,核对床号及姓名,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必要时对患儿进行约束。 2.使用氧气管道装置或氧气筒供氧,安装管道。 3.用湿棉签清洁鼻孔。 4.连接鼻导管。打开总开关,再打开流量表,确定氧气流出通畅,调节氧流量,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鼻导管(长度为鼻尖到耳垂的1/3),固定。 5.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然后关总开关。使用氧气筒时应再打开流量表放尽余气。 6.不同用氧方法 (1)鼻导管法包括单侧鼻导管法及双侧鼻导管法。 (2)鼻塞法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塞于鼻孔,用氧。 (3)漏斗法以漏斗代替导管,连接橡皮管,调节流量,将漏斗置于病人口鼻处,适当距离固定防移动,多用于婴幼儿及气管切开病人。 (4)面罩法选择合适的面罩,调节氧流量,面罩盖住病人口鼻,用带子在头上固定。 (5)氧气枕法抢救在转移中的危重病人或家庭中的病人,临时用氧。 (6)氧帐法一般为抢救患儿时应用,可用塑料制成氧帐,氧气经过湿化瓶,由橡胶管通入帐内。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切实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氧气筒放置阴凉处。 2.持续吸氧病人鼻导管每日更换,双侧鼻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操作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人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氧气筒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5kg/cm压强,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人筒内,引起爆炸。 5.对已用完的氧气筒,应悬挂"空"的标志。并避免急救时搬错而影响使用。 氧浓度测定仪操作规程 【目的】监测吸入氧浓度,使其合理有效地用氧,避免患儿长期吸入高浓度氧而致氧中毒的发生。 【用物】氧浓度测定仪 【步骤】 1.将测氧仪调为零。 2.将探头植入所测部位,按压皮囊3~4次,取得所测气体标本。 3.按测定键,测氧仪显示的是所测病人吸入氧浓度。 【注意事项】 1.测氧仪探头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纱布擦拭,然后用紫外线或电子灭菌器照射消毒,防

儿科护士培训计划

儿科护士培训计划 1、培训目标1) 培养护士爱岗敬业,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专业兴趣。 2) 熟悉各班职责,掌握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做好安全护理,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3) 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及常见疾病的常规护理,熟悉专科疾病护理知识,逐步提高其专业素质。 4) 规范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提高其操作技能,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能使用科内备用仪器设备。 5) 能及时、规范、完整、正确地书写护理病历。 6) 熟悉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工作。 7) 有意识地培养护士临床观察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工作能力。 2、培训及考核方法1) 晨会提问每周两次2) 参加医院及科室业务学习3) 每月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技术操作考核每月一次,4) 每月参加护理部组织的操作考核每年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考核5)自学儿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常规 专科疾病护理常规每月一次理论考核6) 示范培训各班职责及各项操作流程护士长及相关质控员随时进行督查7) 临床实践中多给予帮助指导,多进行讨论交流及时给予肯定及指正。 3、培训内容1) 基本理论与护士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传染病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列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等护患交流与沟通技巧护患纠纷及防范对策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礼仪规范儿科护士的角 色与素质要求护理病历书写规范护理管理制度2) 基本知识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几个常用的计算公式熟悉各年龄小儿的特点及保健熟悉儿童计划免疫程序掌握辅食添加顺序掌握各年龄段小儿生命体征的正常值掌握足月儿及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掌握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要点掌握小儿腹泻、急慢性胃炎、消化 性溃疡的护理要点及健康指导掌握上感、幼儿急疹、支气管炎、喉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病儿的 护理要点熟悉病毒性心肌炎、肾炎、过敏性紫癜、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常规熟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

5沐浴-新生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新生儿沐浴法 一、目的 保持小儿皮肤清洁、舒适、协助皮肤排泄,促进血液循环。 二、准备 1、护士准备:了解患儿病情、意识状态,测量体温,操作前洗手。 2、物品准备:婴儿尿布,纸尿裤,浴巾1条,包被,衣服,小毛巾1条,小梳子,指甲刀,棉签,爽身粉,沐浴露,3%过氧化氢溶液,75%酒精,2%苏打水,护臀油,洗澡池内放2/3温热水,水温冬季为38℃—39℃,夏季为37℃—38℃ 3、患儿准备:沐浴于喂奶前或喂奶后1小时进行,以防呕吐和溢奶。 4、环境准备:关好病房内门窗,调节室温至24℃—28℃。 二、操作方法 1、,将物品带至操作台上,把准备更换的衣物按顺序摆好。 2、脱去患儿衣服,用大毛巾包裹患儿全身,测体重并记录。洗面部,用单层面巾擦眼(由内→外),更换面巾部位以同法擦另一眼,同法擦耳,最后擦面部,禁用肥皂,用棉签清洁鼻孔。 3、抱起患儿,左手托住患儿的枕部,将躯干挟于护理者的腋下,左手拇指和中指分别将双耳廓向前折堵住外耳道处,以防止水流入耳内,右手将沐浴露涂于手上,洗头、颈、耳后、用清水冲洗擦干。 4、解开大毛巾,护士左手握住患儿左臂靠近肩处,使其颈枕于护理者的手腕处,再以右前臂托住患儿左腿,将患儿轻轻放于水中。 5、用右手抹沐浴露按顺序洗颈下、胸、腹、腋下、臂、手、会阴、臀部、腿、脚,最后洗背部。随洗随冲冼,在清洗过程中,护士左手始终握牢患儿,洗背部时,以右手从小儿前方握住小儿左肩及腋窝处,使其头颈部俯于操作者右前臂,左手抹沐浴露清洗小儿后颈及背部,以水冲净。注意观察皮肤情况,洗净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手、足指趾缝等。 6、洗毕,迅速将患儿依照放入水中的方法抱出,用大毛巾包裹全身并吸干水分,检查全身各部位。 7、擦爽身粉,穿好衣服,垫上尿布,同时进行脐部护理和口腔护理,必要时修剪指甲、更换床单、等。 8、整理用物,物归原处,洗手,记录。 三、注意事项 1、动作轻快,注意保暖,减少暴露。 2、勿使水或沐浴露进入耳、眼内。 3、口唇干裂可涂液体石蜡,脐部渗血可消毒后擦云南白药粉,尿布皮炎可用鞣酸软膏。 4、不可用力清洗患儿头顶部的皮脂结痂,可涂液体石蜡浸润,待次日轻轻梳去结痂,再清洗之。 5

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计划

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计划 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计划 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计划篇一一、目的要求: 1、培养全新全意为病儿服务的思想,树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医德医风。 2、掌握小儿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的特点和方法、熟悉儿童常用检查正常值和常用药物剂量。 3、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 二、业务要求达到的标准: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并结合教科书及参考书,学习和初步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培养独立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临床实践,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诊断方案的制定,以及儿童基本护理。 3、学习和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4、了解和初步掌握儿科常用药物剂型和剂量。 5、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掌握儿科常见急症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三、培养方法: 1、主要通过临床实践进行学习,上级医师适当介绍儿

科学新理论和新进展,指导阅读有关教材和参考书,重点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正确的临床思维。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实践和操作能力训练。 2、参加科室业务学术活动及全科和专业组病案讨论。 3、要求每两周给实习学生进行小讲课一次,每日查房。实习学生应充分利用上级医师查房时进行学习。 四、转科 结束科室实习时,应主动征求带教教师的意见,办妥离科。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计划篇二一、实习要求: 1.实习生应遵守科室一切规章制度,服从带教教师的安排。 2.因故不能上班应履行请假手续,须提前向科教科及科主任请假,办理完请假手续才能休假。 3.尊敬老师,认真执行各种操作常规,不可私自违反操作规程进行各种操作,否则取消实习资格。 4.必须服从科室安排,按时参加科室组织的讲课及各种活动。 5.要求带教老师在各种诊疗操作中做到放手不放眼,因带教老师不认真带教而出现的差错事故均由带教老师负责,并取消带教资格。 二、具体安排:分为儿科普通病区及儿科IcU病区 1.对每一批学生进行入科教育,了解本科规章制度及本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G1331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高职护理授课单位:生化工程学院 学时:6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程红 2013.4.15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护理专科生,在教学中,要考虑儿科学的学科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通过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技能操作能力。注意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的区别与联系,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以使学生提高儿科学理论知识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基本理念 《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儿科临床护理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的儿科临床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1.3 课程设计思路 《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教学内容,融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裂痕,逐步摆脱“医疗+护理”的传统模式,并充实和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基础,培养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运

儿科护理管理目标和措施

儿科护理管理目标及实施措施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过程,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能否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护理管理。综合儿科包括了儿科所有疾病,病种繁多,病人多,工作繁重。加上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总结如下: 一、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管理也不例外,护理管理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

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护士长要树立自身的威信 (1)护士长要有良好的品德历史上许多事例表明,道德颓废的人不会有人信任,品行高洁、大公无私、正派公道的护士长才能得到护士的信赖,可见树威之道修德为先。护士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护理管理的成效、人心的向背都产生重大影响,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威望,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是护理人员效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G1331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高职护理授课单位:生化工程学院 2013.4.15 审学时:6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程红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护理专科生,在教学中,要考虑儿科学的学科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通过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技能操作能力。注意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的区别与联系,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以使学生提高儿科学理论知识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基本理念 《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

理基本操作技术。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儿科临床护理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的儿科临床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1.3 课程设计思路 《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教学内容,融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裂痕,逐步摆脱“医疗+护理”的传统模式,并充实和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基础,培养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运 用护理程序,从疾病概要(包括疾病概念、治疗原则)、护理评估(包括健康史的采集、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实验室检查内容)、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这几部分对各系统疾病中的患儿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 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体现本课程与学科专业建设改革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社区护理、护理学导论等,为学生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护理防治方法,培养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理论和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