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教材的梳理,研讨,汇编,再修改,反思,整理活动课教材一系列活动,找到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策略,注意从两方面开展实施,一是活动课教具的不同导致活动课教学方式的不同、效果不同、情景设想不同,百家争鸣,各有所长;二是不同时段的活动课涉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合理性,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开展以及学生知识在再创造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放矢,升华再造。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活动课程教材汇编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数学游戏活动课

把游戏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游戏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的重要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够持久,再加之数学知识的抽象、枯燥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哭着乏味的负担,反之,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游戏活动课则是利用游戏这种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突出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的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开展游戏课程,既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二)数学游戏活动课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求

数学游戏活动课是数学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三)数学游戏活动课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活动课不仅是促进对学生发展的需求,而且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摆脱以往的“死教书,教死书”的坏习惯。要就要

求我们找到方法,对症下药。我们要换课堂于学生,换时间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足学习

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可以有

效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重方法,忽视了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课题组通过整理与比较,发现数学活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对数学活动教学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因此,教师须改变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这是实现数学活动教学的前提。二、是缺乏数学活动必备的外部条件。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它以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会系统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果。只有在实践中创设一个和谐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环境,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创设好数学活动教学的外部条件,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实现成功的数学活动教学的先决条件。三、是教师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决定从我校的数学教学做起,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数学活动、游戏教学入手,研究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在这些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我们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如何进一步落实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进学校数学教学正常,高效地开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常驻进步。

二、概念界定

数学活动: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鉴于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基于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从前提;条件;策略;方法四

个方面来探索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㈠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低段数学教材的研究,整理出教材中穿插的数学游戏活动和适合开展游戏活动课的内容,为低段游戏教学提供参考。

2.通过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快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探索进程,最终实现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双重提升。

㈡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都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再运用于实际,这样的学生往往不会自己去思考,不会去创造新鲜事物,思维局限性比较大,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为此,在小学就应该给学生充分体会到游戏数学、活动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课题组将分3个层次对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1.挖掘小学教材中能渗透几何直观思想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分类梳理。

(1)找准教材中的“渗透点”:对小学1-6册的数学教科书中,活动素材在哪些部分进行落实,我们将进行一次系统的归类,我们打算从三个方面在小学教材中的应用进行系统地归类。具体分:章节单元、活动名称、对应知识点、活动分类。

(2)小学数学教学中,低段数学出现趣味数学活动的情况比较多。教师如何设计符合孩子认知,符合教材教法的数学活动课,同时,低段的学生如果配合老师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课教学,成为了首先需要突破的难点。结合地好将对后阶段的学习帮助很大。因此,在对这部分教材的归类上需要特别仔细,需要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来完成。

(3)三年级数学教材中,知识点与数学活动素材的结合点比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归类的教师要多角度考虑知识点,能否将我们的知识点与活动素材挂钩,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这就是我们的新意,难度比较大。

2.落实活动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⑴可以借助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个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⑵拼小棒:通过拼小棒的运用,使问题简明明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弄清编排的意图,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有效渗透几何直观思想以及拼角、数角的方法,彰显了数学学习的价值,通过拼小棒,让学生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⑶扑克牌:对于刚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家长工作繁忙,对幼儿的学前培养有缺心思与方法,所以幼儿来到学校之后对数字的了解参差不齐。而扑克牌上的A至10却是他们共同熟悉的对象。这时老师如果将扑克牌带入课堂,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个性必将能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有意注意力。

⑷数学天平:天平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左右两边一样重,其实跟我们的等号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出一个相等的概念,天平运用在小学低段的数学活动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摆一摆,移一移,换一换,更加丰富了数学课,而且也能更清晰地体会其中的涵义。

⑸四巧板:一种传统智力玩具。由一块长方形(拼图中的大写“一”字)分解的4块不规则形状组成。其中有大小不同的直角梯形各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凹五边形一块.这几个多边形的内角除了有直角外,还有45o、135o和270o的角。开发孩子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⑹七巧板:由七块板组成的。可拼成许多图形(千种以上),利用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几何关系,其原理便是古算术中的“出入相补原理”,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七巧板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它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视觉记忆、认知技巧,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研究落实数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只知道教材中有活动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要借助数学课堂,分别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开展教学试验,主要有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分与合、认识物体和图形、万以内的数比大小、角的初步认识、四则混合运算、图形的运动、观察物体、推理等可以借助活动素材开展教学。如何发挥它的作用,本课题组具体通过教学、点评、反馈、改进、提高五步骤来实现。

(1)教学:老师结合知识点与活动素材的衔接处,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完美地融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好玩的,在玩的时候还是可以学到知识的,便于学生直接理解知识点。

(2)点评: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时,老师要给以精准的点评,并点评其中出彩的地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与活动素材整合的原理。

(3)反馈: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堂练习和回家作业得以实现,老师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其中好的方面,还要发现不足之处,学生存在的误区等等。及时整理归类。

(4)改进:对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我们应该想出对应的改进措施,要符合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措施,力求让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创新性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

(5)提高:学以致用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在现有的知识层面加以推广和升华,解决实际问题,能将以前的知识与现在的知识结合起来,达到知识间的互相渗透,融会贯通。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观察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实践反思法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⑴案例研究法。以专题课例研究的形式,通过随堂听课、教学研讨、课题实施研究课、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途径,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反思教师在运用教材与活动素材上融合地是否得当。

⑵观察研究法。教师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发现作业生成问题;有效地分析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观察学生在新方案下的操作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研讨。

⑶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数学学报》、《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研究》及其他有关文献、著作,为开展专题课例研究积累理论知识。

⑷行动研究法。教学—点评—反馈—改进—提高,调整行为。归类行为特征、问题研讨、提出方法、实施反馈,整理提高。

⑸经验总结法。收集一线数学教师手中已有的相关课程资料,配合我们整理出低段数学教材中活动课的内容,不断总结提升,使之最终成为本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⑹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做到深层次的梳理、分类、归纳。并在教学过程中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一般思考方法。

⑺实践反思法。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生成内容、问题及做出的回应不断的进行实践与反思,使之处理的更精彩,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升华。

五、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

(1)明确课题研究方向: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和大型书城里的文献检索,研读学者、专家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的相关理论、研究手段、研究方法,为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相关事实和数据资料。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各成员对课题的研究任务,制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内容及

实践这些目标的措施。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4月)

(1)根据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实践调查需要,本调查选取部分不同教龄的小学低段数学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数学活动课开展现状进行分析。

(2)整理低段教材中穿插的数学游戏活动内容,探究适合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内容。

(3)收集切实可行的课堂实录,帮助笔者搜集相关数学活动课素材。通过研究、分析大量课例和教学实录,总结出数学活动课开展的改进意见。

(4)进行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具体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

3.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4月——2017年5月)

(1)对于数学活动课开展现状分析,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

六、课题的实施

本研究着力从活动课在小数低段数学课堂的落实入手,前一阶段主要对小学新教材中活动课内容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我们在把握活动课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上的落实做好铺垫。第二阶段主要针对几个重要并且操作性强的内容进行讨论,整合,展示,反复多次得到针对性的措施。第三阶段是针对低段,整理出一本《安吉县高禹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程教学内容汇编》,以巩固与拓展应用。

㈠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教具理论学习

1.立足根本,关注教师理论素质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领会与掌握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探寻教育理念的源头。运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教师要寻找适合学生学习提升发展的新方法,针对本课题所研究的活动课实践研究,我们课题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了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中几种教具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范畴,使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教学心得交流会,学生学习心得感受会,把握教育思想脉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师资力量和效果反响。

2.立足课标,把握教学总体方向

新课标中指出:游戏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的重要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够持久,再加之数学知识的抽象、枯燥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知识的拓展提升有着限制的作用,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游戏活动课则是利用游戏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突出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的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低段的教学图形较多,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通过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用过游戏,比赛等形式,形象、简单地实现了知识的再提升,再拓展,再延续,知识间的相互渗透,活动课教具之间的互相运用也得到了实现和发展,不仅使知识简捷明快,还开拓了孩子们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多变性,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条重要的途径。

课题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数学活动课开展的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开展数学活动课存在诸多的困难和疑惑,而且,学生都不喜欢教师一味地传授,孩子们喜欢动手尝试地去操作,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难题,教师往往忽略了孩子们思维的迸发。

3.立足教具,活动课开展轻松便捷

小学数学的活动课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小木棒、扑克牌、数学天平、四巧板、七巧板等。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学会掌握这些教具,它们是我们活动课教学过程中的得力助手,小木棒在低段的教学过程是常见的工具,发挥好,将给学生的学习提升带来轻松方便;扑克牌上的A至10却是他们共同熟悉的对象,如果将扑克牌带入课堂,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个性必将能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有意注意力;数学天平运用在小学低段的数学活动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摆一摆,移一移,换一换,更加丰富了数学活动课。因此,要加大活动课教具的普及力度,让我们的老师真正做到拿得出,拿得起,用得活。

㈡全面开展小学新教材活动课内容梳理工作

由于每个人自已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不尽相同,更有不同的人生体验与生活经历,因此,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就不同,对课标的解读也会有所差异。而这也就导致了所教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层次的不同。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教师也要更好的加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只有更好更准确的解读教材,掌握课程标准,才能更好更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我们对人教版的教材做了庖丁解牛般的拆解,将每个单元里出现的活动课内容做了逐一的记录,并且经过系统的讨论,分年级、分章节、分内容,反复斟酌,最大程度上将低段新教材的所有涉及到的活动课内容梳理汇编完毕。

㈢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录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几何直观的思想一直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1.教具五花八门,我只取一瓢饮

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具,主要体现在小木棒、四巧板、七巧板、扑克牌。如何

正确地选取合适的工具,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角度在小木棒上摆动

小学生从识数起就经常使用小木棒,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更是棒不离手;因为他们没有统一下发的学具,必须要动手“折”小棒;在折小棒的过程中学习识数,数数。而我们的数学活动课,进一步借助小棒,帮助孩子们在认识角的基础上,提高对角的知识的延伸,拼角、数角等。

课题组安排了一节关于小棒的数学活动课《玩转小棒》,在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经历小棒拼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角的知识。再通过小棒数从2根到3根的拼摆过程,组成数量不同的角,建立模型思想。体会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转化思维。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生反复摆小棒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明白了数角的原理、技巧,学生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这样,数在他们头脑中就不再是单纯的角的符号,而是与实际模型紧密相连的复合体,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东西”。这种的“东西”当然能在孩子的头脑中“生根”;当然能成为他们非常好用的“工具”。

②四巧板、七巧板是活动课的基石

四巧板有大小不同的直角梯形各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凹五边形一块.这几个多边形的内角除了有直角外,还有45o、135o和270o的角。因为板的数量只有四块,对低段的孩子们还是比较适合的。同时,低段的孩子们对图形的拼摆很感兴趣,对根据自己的感觉,图形的拆分去感受图形内在的结构,学着自己去捉摸,思考。例如二年级四巧板《T字之谜》一课,借助四巧板的分解,难度的逐步提升,让孩子们感受一下,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达到高中水平,专科水平。这种方式抓住的孩子们的心理,积极调动了孩子们的争抢好胜,爱展现自我的心理,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对图形的敏感度。堂课中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有几位原本对数学学习不够热情的同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七巧板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四巧板的用法原理是一致的,但是难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七巧板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它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视觉记忆、认知技巧,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一年级的《七巧板》一课,从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乐于去听,喜欢去学。从简单的东西入手,让他们自己去摆一摆,编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展示给大家看,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只需要会摆出能够解释地通,看的明白,故事连贯的就可以,毕竟这是一个给孩子们锻炼的舞台,一个循序渐进开始的起点。让孩子们知道,只要你留心观察,发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会有神奇、有趣的数学故事发生。

由于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的不完善,借助了四巧板和七巧板的使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图形的组成、图形的分解、图形与我们生活中的小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这么一个念想。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展新知的探究。数学活动课在这个时候介入有助于学生感受形与数学是密切联系的,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图形的眼光审视我们生活中的数,激发学生的图像表象的逐步形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扑克牌独具特色

扑克牌和小棒、四巧板、七巧板都不一样,教学一说起打扑克,我们常将它与游戏、赌博联系起来,因此,学校禁止学生玩牌,学生一带纸牌往往被老师没收;我们备课组通过对低段数学教学实践发现,将扑克牌作为一种学具运用于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借助扑克牌所蕴涵的数学知识。

扑克牌的游戏性决定了学生对纸牌的兴趣,巧妙安排学生利用扑克牌进行数学游戏,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知识点的拔高有着帮扶的作用,如“谁跟我最近”的游戏.将1—10张牌平分给5位同学。先一位同学报自己手上的牌,有与其相邻数的同学站在一起,大家再将这几个相邻数读一读,游戏继续。在不经意间,学生已熟练掌握了相邻数的概念。基于口算、心算功能的扑克游戏,使学生大脑对数学运算的反应变得更加灵敏.计算差错率大大降低,增加了成功的体验,。如“看谁快而准”的游戏数学活动。每位同学拿1-9的牌,教师问“几和6组成10”,“4”,学生立即举起和6凑l0的牌4,看谁举得既对又快。如此继续提问和回答.使学生熟能生巧,对接下来的数的运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扑克牌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对数的认识,例如三年级《余数除法》一课中,执教教师采用的做游戏的方式,充分展示了余数除法中余数的魅力和作用。一堆牌,两个小朋友拿牌,谁最后拿完牌谁就获胜,但是每人每次拿牌不得超过8张,这个游戏就是对除数是9的一个余数除法的最好展示。只要第一个人第一次就把余数拿掉,那么,无论后一个人怎么拿,你只要把拿够除数9的量,就可以确保最后一个拿的就是自己。孩子们在玩的同时,自己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中隐藏的秘密,从而体会余数的存在对全局的重要性。

扑克牌辅助教学,可以创设更富有启发性的,更有游戏环节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动手做数学,动手构建数学模型的的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提高课堂知识提升和延续的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更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使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被动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2.不同时间的出现,有着不同的魅力

①课前铺路,简化教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是为小学生服务,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是必不可少的,新知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形成具体实物之后,运用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新知拔高、拓展。特别当老师抛出一个或者几个带有游戏性质的问题时,会更有效果,这需要教师的智慧,潜移默化的组合,不自觉中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效果。活动课的出现时

机,无论对新知还是能力的提升都是有着不同的效果。由备课组成员执教的《2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对一年级孩子们的计算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新课之前,给孩子们铺设一节数学活动课很有必要,数学天平在这里起到了至关的作用。让孩子们全去摆一摆,体会一下加多少才能让天平平衡,从而知道多少加多少等于20。反复多次,孩子们会发现20以内加法的技巧,作用减法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么一节活动课,帮助了孩子们认识了加减法的算理,对新课的讲授帮助极大,因此,数学活动课出现在新授课之前。无形总帮助了老师,使教学简单化,更帮助了孩子们,学地轻松快乐。在新授课之前渗透,发挥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②课中展现,画龙点睛

在教学新知识时,不少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种已知条件越来越复杂,更是让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基于此,把从课程内容本身的内在需求支持下,得到模型,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图形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强化对新知的理解,拔高对新知的认识和探究。例如一年级《好玩的拓印》一课,基于孩子们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的过程中,对立体图形的感知还不成熟的时间段,突然让他们去接受立体的,而且只能看见该物体一个面,还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孩子们需要自己动手去感触一下这个立体的物体,去动手做一做,摸一摸,看一看,远远胜过老师单调的讲说。所以,执教教师在给出立体图形之后,就马上插入了一个活动课的环节,就是拓印,只有自己做过,才会被自己所认知,记地才会深。活动课环节在课中的出现,让课堂的气氛得以深化,让孩子们的认识得以深化,让教师的传授效果得以升华。

③学后推波,意味深长

学生通过一节课,如果只是接受知识,而没有得到知识的再造,那就等于没有上过这节课。知识,大部分学生看看书就都会了,根本不需要老师,那我们老师在课后设计知识提升的活动课时应该想些什么呢?平淡的开始,平淡的过程,平淡的收尾,难道就不能给学生一个意味深长的课后推波助澜吗?

例如三年级的《四则混合运算》一课,计算就是孩子们的命,不会算、易算错、运算顺序不会都是低段孩子们的软肋,执教教师在新授课结束之后,设计了这么一节关于扑克牌的数学活动课,专门为四则混合运算做了推波助澜的点睛之笔。他设计的是《有趣的24点》,四张扑克牌,随便你怎么样,只要算出来结果等于24就可以。孩子们就会马上结合自己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与此同时,还要让孩子们把这个式子写下来,看一看对不对,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对。最后达到速算,算对的好效果。推波助澜的效果不仅让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趣味化、简单化、实效化,更让孩子们明白了真正的算理,为以后的计算教学种下了壮壮的种子。

运用数学活动课,出现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地优势,但是最终的效果和目的是一样的。教师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具和生活中的材料,帮助孩子们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再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意识。

㈣编写《安吉县高禹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程汇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通过对低段活动课的知识梳理、研讨、实践、反思、再修改、总结策略,发现学以致用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在现有的知识层面上,加以推广和升华,解决实际问题,能将新知与拓展,不同的活动课教具结合起来,达到知识间的互相渗透,融会贯通。本课题组根据各年级的实际内容编写了一本《安吉县高禹小学低段数学活动课程汇编》,以方便活动课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顺利开展。

七、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研究成果,主要有:

㈠课题研究理论成果

1.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数学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确定数学活动课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必须有效地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实践,多思考,将图形的认识、建构、运用提升一台阶,让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效果正真地被我们小学数学素偶融合,为实现由重“结果”转变到重“提高”提供了理论基础。

2.探索出适合低段数学活动课的有效教学策略,为研究教学模式提供理论范例。

通过反复的研究探讨、课堂实录、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潜心摸索,得到以下几种策略:

⑴百家争鸣,各有所长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资源,我们的农村学校,对教具的选择和使用上有着局限性,用的最多的也只有小木棒、四巧板、七巧板,或者一些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建构合理地活动课教学环境,将现有的素材应用于我们的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低段的数学教学主要以小木棒为主,数字的认识、运算的教学主要是用扑克牌铺路,四巧板和七巧板则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发挥各自的长处,在合适的“地方”展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

⑵有的放矢,升华再造

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知识只是简单的授予,那就失去了它们的光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学会将知识升级、再造,让我们的数学知识变得好玩,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有趣点,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勾魂”点。则需要借助数学活动课来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限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透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因此,我们课题组经过探讨,发现数学

活动课的涉入有三种时段:课前铺路、课中帮扶、课后推波。不同的时段出现有着不同的韵味。①课前铺路,为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解决问题带来方便;②课中帮扶,对前半节课中的难点进行帮扶式学习,让它不攻自破;③课后推波,让孩子们的知识得到迸发和提升,学以致用,灵活多变。

㈡课题研究实践成果

1.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善思乐学

(1)丰富数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课题组通过低段数学活动课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实录,鼓励学生运用活动课教具去思考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图形去拆解图形,运用素材去帮助理解和计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上课的效率得到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步。孩子们愿意去思考问题,喜欢上了数学课。

(2)加大了学生知识间的沟通

改变了以往了单线式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接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知识在他们那里只是一块一块,独立的,没有构成一个知识体系。但是通过了课题组的实践表明,孩子们能够将用小木棒的所有问题放在一起考虑,找出它们之间是不是有联系;四巧板和七巧板在图形的拼接问题上给孩子们带来了启发,将所有的图形进行的整合;扑克配合数学天平,把数的认识和数的计算联系了起来,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去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计算上的算理和算法,真正的让知识为自己所用。

2.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就行,学生会用知识去考试,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因此,造成了很多孩子都是死记硬背,没有理解,知识在他们的手上没有得到升华。经本课题组研究,我们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⑴转变教师的备课思路

通过课题研究,加强了课题组成员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再认识,大家清楚地认识到,让学生有东西可想、有东西可比、有地方可以用、有地方再造。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如何设置有效的数学活动课,帮助孩子们在知识的接受、知识的认知、知识的再造方面做的更好,达到更高的效果。

通过对教师进几年的县市活动的参与度调查,我们发现通过课题组的开展,让全校的数学教师对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新的认识,敢于去参加,并能获得很好的名次。

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围绕课题,更是扎扎实实的进行校本专题研究,是课题的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让所有的数学老师来感受课题思想,更是促进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经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伴随着他们自身的努力,在小学生素养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课题开展一年下来。

4.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经课题研究,教师在梳理、研讨、教学实录、归纳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有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也大胆地把它们写下来,成为自己的财富。

八、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㈠课题研究中的不足和困惑

本课题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少数参与实录的老师有些急功近利,对于常用来考试的题型练得较多,而对于鲜见的活动课素材练习常会蜻蜓点水而过,这就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地再升华。

㈡今后的研究方向

数学活动课在小学低段教学课堂中的落实是个永恒的课题,小学只是其中的启蒙阶段,基础必须打好,今后我们的研究思路是:进一步针对各年级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活动课教学素材的巧用,学生碰到发散性极强的实际问题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如何做好小学高段的数学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以及低高段知识间的衔接、渗透、与初中部分知识的的搭配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也更多地从单元整组教材的角度进行思考,知识的勾连也在单元的范畴内多一些的研究。因此,我们将把前期的课题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总结提炼,专题专项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1-6年级)教科书(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胡东芳.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柏良.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 数学通讯,2006

[4]高威华.让“扑克牌”走进数学课堂[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7.4

[5]叶晓宏.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2.6

[6]宋煜阳.图形与几何“关系概念”的认识与教学[J].小学数学.2006.4

数学课题组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2)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及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领导小组成员 实验校 起止时间 4、课题结题报告的理论依据 (500~800字左右)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理论依据 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目的与意义 5、课题结题报告理论研究和探索 (5000~8000字左右) 6、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500~800字左右) 7、课题结题报告终结成果目录 8、参考文献 课题结题报告组成部分: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一篇:《中考作文升格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数学小课题结题报告(培训学习)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小课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方案)课题名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课题成员 忽兴、杨丽萍、汪帅、高红伟、柳东阁课题 组长 李海峰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一)问题提出背景: 审视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刻认识,使之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一是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而缺乏时效性。二是过分追求课堂顺畅,严重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过强,过弱的趋势都会影响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 ①构建合理合作探究组织。合理、科学分配小组,还要有良好的分工与配合,要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加强对合作方法的指导。 ②选择恰当的合作探究时机,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契机,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精选合作课题,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灵活、科学安排合作探究。 ③建立有序的合作规则,保证充裕的合作探究时间,使合作具有实效性。

④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三)课题的应用价值: ①扭转教学现状:合理设计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讨论,使之不再流于形式,重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 ②学习形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创新点: ①改变合作学习中的重“学生”轻“教师”现象,对传统讲授式矫枉过正。 ②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合作学习不能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③数学合作学习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思维上的激发、互补与互动。任何形式上热闹而思维活动不足或不够深入的合作,都不是理想的数学合作学习。 ④数学内容通常具有延续性、拓展性与应用性,所以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需要并重。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 1

小课题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纳卜藏九年一贯制学校马洪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研究的背景 ①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②学校高位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认识一所学校,一定要认识该学校的文化;研究一所学校,也一定要研究该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育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根据“特色为根,质量为本,

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美丽校园”,打造品牌学校涵。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还未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没要有在日常的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要使学校在更高层次上良性运转,必须借力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③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为班级着想,不关心班集体,缺乏集体思想,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与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没有良好的班风,班貌,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没有班级精神的形成。教育的本质,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做什么”,部分学生知道“怎么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做”。我们的理想,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而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文化一旦化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东西后,它就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价值判断的参照系。如此,学生就会用某种“特征”的文化选择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做正确的事情”,以至形成一种生活精神。 ④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最新修改)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结 题 报 告 清镇市红枫第六小学:胡蓉

主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 子课题:《数学典型素材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结题报告 研究教师:胡蓉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他们片面地认为这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分内事。忽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已经在全国成为风气。很多学生思想空虚、道德水平下降、少有感恩之心,80后90后的种种表现令人担心。当然大多数学生能自律自理、严格地遵守学校的组织纪律,但有不少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远大志向和目标,短视情况严重;二是缺乏民主法制法纪观念,是非观念淡薄;三是做人行事乖张,缺乏诚信原则;四是缺乏集体荣誉感,喜欢搞小集团,在班上拉帮结派,甚至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五是贪图享受,不知节俭及生活的艰辛;六是讲哥们义气,无视大局,无视他人利益;七是作风散漫,追求极端自由,等等。 数学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德育赋予数学教学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题的界定 1、学科教学指按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课内外活动。 2、德育渗透就是往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三、理论依据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我们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验,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

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例文

“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写作就是单纯的写作,二者互不相干。大多数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

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却少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因为部分中学生自觉性不强,学生未必认真完成。同时也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作不能充分得到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口咬笔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的现象很普遍。 2009年6月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究”,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这使得我们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我们尝试了一些作法,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读促写”的实施策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关系;注重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目标观;讲求探索质疑、双向互动的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可充分发挥其主体

小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课题结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单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沈明月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课题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 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 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 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 美。?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 (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内容详实)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研究 崇文教育集团安居街校区杨建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 川 中 学 数学课题组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延川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习惯的培养,关系着一个人数学素养的深浅,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现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 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遗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大陆至今只有一个人获得。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FS-DY-20563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 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改造力有多强。在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课中,我们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带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极为重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而实验操作更是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科一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熊纪鹏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们学校处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大多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非常多。父母为了工作,没时间监督和管理孩子;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缺乏自觉性;如此的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只有提高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未来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课前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课的课前自学,还没有体会到课前自学的真正意义,根本没有有安排学生去自学的概念。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课前自学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自学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良好的课前自学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我确定了以“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自学能力培养的

(完整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杨凌高新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表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改革指导了方向。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尤其是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圈子,这个问题对于我校来说特别重要。我校位于高新区,周边是农村,学生来源多数是农家子女,家庭经济不富裕,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人们按一定传统方式生活,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不利影响。加上传统的原因“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课业负担重,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课题改革的需要,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把实验研究的突破定位在课堂教学上,选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验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己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海南华侨中学李全清(XX--XX第二学期) 一、课题研究的起因 我们数学老师常常会听到物理老师、化学老师抱怨说:这些学生这么简单的数学问题转移到物理、化学中就不会做了!在数学中一些并不算太难的实际应用题,一开始学生也不会做,但是当老师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再让学生做,这时很多学生都会做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抽去它们的表象后,都是一些应用高中数学知识可以分析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学生却不会主动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在我们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对数学的应用问题教学重视不够! 二、课题研究的构思 我将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成三类:1、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数学中的实际问题;3、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其它学科中的数学问题。每一类中设计几个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调查、分析、思考、研究、解答,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1、第1周至第4周: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研究学习,首先由我给学生提供三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解决,然后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数学应用问题,并研究解决。 2、第5周至第8周:让学生完成“数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学习,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为例:测量一棵不能到达顶端的大树的高度;测量某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海口市南渡江的宽度等。 3、第9周至第12周:让学生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其它学科中的数学问题”研究学习:例如物理中“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位移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化学中“溶液的浓度问题”,生物中“细胞的分裂问题”,地理中“经度纬度与球面距离问题”等。 4、第13周至14周:让学生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一篇小文章。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的预期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预期以小课题研究论文的形式呈现。 附件:小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海南华侨中学李全清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