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一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一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一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一)

正常字体放大字体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

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所以,本

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如超过1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1.7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图

2.承泣(Cheng qi)ST1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为填充分于眼球、眼球诸肌、眶内骨膜之间的脂肪团块,对眼球起固定作用)→下斜肌。

【针剌方法】

令病人双目正视或上视,持30~32号毫针,快速点刺

破皮,针尖略朝上,缓缓进针,至0.5~1.2寸深,以有针感为宜。如无针感,可稍作留针即停针待气后再略加调整针剌的方向或深度。如再无针感,即应留针,不必强求。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若深度超过1.5寸时,多可损伤眼动脉主干;超过1.9寸时,即深达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可造成有关组织的损伤。

针剌方向若针尖贴近眶下壁,当进针深度超过0.4寸时,即有剌入眶下沟之危险,可伤及眶下动、静脉,出血较严重。故当必须深剌时,针尖应稍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下壁剌入。

*图

3.攒竹(Cuan zhu)BL2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有额肌及皱眉肌,深部为额骨。血管分布:额动、静脉。神经分布:额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皱眉肌

据解剖学研究,眶上切迹存在变异现象。对1320例头颅调查:二侧出现切迹的为59.2%,而二侧均为眶上孔的占

36.1%,一侧为切迹一侧为孔的占4.7%。所以,攒竹穴的定位为眶上切迹,实际上眶上孔的变异出现率为36.1%。同时,还发现眶上切迹或孔与眶上缘的位置关系也存在变异,眶上切迹或孔居眶上缘内1/3者为61.0%,居内、中1/3间者占33.7%[1]。故本穴在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变异的情况。

【针剌方法】

1、直剌:一般0.3~0.5寸,如解剖变异为眶上孔,可从眶上孔刺入,进针1~1.2寸。

2、斜刺:向下斜剌透睛明0.3~0.5寸,以疗眼疾。

3、平剌:用透刺法,透鱼腰0.8~1.2寸,治疗头痛、面瘫。

4、如无解剖变异,从眶上切迹向外下斜剌眶上孔0.3~0.5寸,治疗眶上神经痛。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一般浅刺,从眶上孔刺入时应用30号细毫针缓慢送针,如有阻力,不宜再进。如剌破深部血管可引起明显出血,严重者表现为局部肿胀,上眼睑下垂难以睁眼。

针刺方向直剌时不进入眶上孔一般较安全,平剌时要操作熟练,以减轻疼痛;斜刺透睛明时,应避开血管,以防出血。

4.球后(Qiu hou)EX-HN7 经外奇穴

【取穴】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血管分布:浅层为面动、静脉,深部为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有眼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

【针剌方法】令患者目上视可正视,用拇指轻托眼球固定,沿眶下缘针尖略向内上方,朝视神经方向缓慢进针,深度0.5~1.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此穴不宜深剌,一般不可超过1.5寸,若超过2寸时,容易损伤视神经、海绵窦、颅内动脉及垂体等眶内和颅内的结构。更不宜提插、捻转。此穴因血管分布丰富,针剌易引起出血,患者可有眼球突胀感,局部呈现青紫。

针刺方向本穴宜直刺。

5.下关 (Xiaguan) ST7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血管分布:面横动静脉,深层为上颌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颧支、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针刺方法】

直刺0.5~1寸或向耳侧斜刺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下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直刺过深可刺中该神经的主干或分支,引起损伤。所以如果病人感受到穴区疼痛、发热或触电感,即应将针上提,不可再深刺。

刺激方式本穴多因穴位注射不慎而出现意外,故应避免使用浓度过高或过低、酸碱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液进行穴位注射。

6.四白(Sibai)ST2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穴位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眼轮匝肌、上唇方肌。血管分布:面动、静脉支,眶下动、静脉。神经分布:眶下神经、面

神经颧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针刺方法】

直刺0.3~0.5寸,斜刺0.5~1寸,平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直剌深度在不超过0.5寸或进行平刺时一般不会发生损伤性意外(机械性损伤),但如针尖进入眶上孔(约在针刺深度超过0.5寸),并继续进入眶下管时,如进针深度超过1寸,即有可能损伤眼球,所以不宜过深。

针刺方向当针尖进入眶下管时,应按45°角朝上,75°角朝外的方向进针。

另应注意:向眶下孔斜剌时,须选取30号或32号的细毫针,且要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以免刺破眶下动脉。

7.水沟(Shuigou) DU26 督脉

【取穴】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口轮匝肌。血管分布:上唇动、静脉。神经分布: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

【针刺方法】

取仰卧位,直刺0.3寸或向上斜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是人体中针感反应最为强烈的穴区之一,临床上出现的意外多为诱发癔性发作。据观察,这类意外事件常发生于刺激过强之时,所以,本穴的针刺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重(急救除外),对有癔病史者,尤应如此。另外,也有报道因针剌本穴,因间接反应,造成脑出血性中风。

8.哑门(Ya men)DU15 督脉

【取穴】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项韧带和项肌中,学问为弓间韧带和脊髓,内上方正对延髓。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枕大神经和第3 颈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

俯伏正坐位,头微前倾,项肌放松,经第2项椎棘突上缘向下颌方向垂直缓慢剌入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因该穴深部有脊髓,故不可深剌,进针要缓慢,不可行重度提插捻转手法。进针深度最深不可超过1.5寸,否则可剌伤脊髓颈段。病人出现传向四肢的闪电麻木感,或头痛、头晕等症状。较重者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针剌方向应向下颌方向针剌,切勿向上朝眼的方向针剌。因其深部正对延髓,可造成延髓损伤,有生命危险。哑门穴,以刺向耳垂最安全(男可刺46.34mm,女可刺至45.13mm),其次为针向口或下颌(男可刺至44.92mm和42.42mm,女分别为43.33mm和40.99mm)。若向后正中线直剌亦可从第一二颈椎之间剌入椎管。另外,也不可向左右任意偏斜,以防误伤椎动脉。

9.风府(Fengfu)DU16 督脉

【取穴】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颈韧带、项肌中,深部寰枕后膜、硬膜、蛛网膜、软膜的延髓,上方为枕骨大孔,下为寰椎后结节。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丝。神经分布:为第三颈神经及枕大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头半棘肌→

项韧带→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

【针剌方法】

向下颌方向垂直剌入0.5~1寸,缓慢进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5.3cm 左右。因该穴深部有延髓,故针刺过深有生命危险,一般应控制在1.5寸内较为安全,其极限则不得超过2同身寸。若刺入延髓,针下有松软感,患者全身有触电感,恐慌惊叫,轻者可有头痛,眩晕、心慌,出汗等,重者呼吸困难,继而昏迷。

针刺方向风府穴,以针尖指向口最安全(男可达45.43mm,女为44.46mm),其次为指向鼻尖(男可刺至42.22mm,女可刺至40.90mm),易发生危险的是直刺(男性不宜超过

36.83mm,女性不宜超过30.96mm)。

*图

10.风池(Fengchi)GB20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深部为头夹肌、头半棘肌、枕

下三角、寰枕关节,上为枕骨髁,下为寰椎侧块。血管分布:枕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枕小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针的内侧)和头上斜肌(针的外侧)。

【针剌方法】

有三法: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0.8~1.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1.5~2寸;向对侧风池穴透刺1.5~2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5cm左右。该穴深部重要结构为延髓和椎动脉,若向对侧眼睛内眦方向直剌过深,超过1.5寸时,可造成延髓下端或脊髓上端损伤,甚可危及生命,故针刺深度以小于1.5寸为宜。

针刺方向针尖朝向对侧眼外眦,则其深面正对延髓,若针尖偏向同侧眼内眦,其深面正对同侧的椎动脉,故不可针刺过深,不能进行大幅度提插、捻转。经测定,风池穴,针向对侧眼球,进针25~50mm,向鼻尖或左右透刺50~75mm,以向鼻尖针刺及向对侧风池透刺最为安全。

11.安眠 (Anmian) EX 经外穴

【取穴】

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穴位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血管分布:枕动、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针剌方法】

取俯卧位或侧坐位,直刺1~1.5寸。

【针刺意外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一般针深0.5~1.2寸,以不超过1.5寸为宜,否则易伤及深处的枕动、静脉。另外该穴深处分布有迷走神经,针刺过深或电针刺激过强,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本穴应直刺,注意针尖不可向内上方斜刺,以免伤及深部的椎动脉,及脊髓、蛛网膜等重要组织。

12.翳风(Yufeng) SJ17 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血管分布: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腮腺→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针刺方法】

向口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针刺深度一般不可超过1.5寸,过深可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容易刺中),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针刺方向针尖不可向下,以免刺中颈动脉窦,引起颈动脉窦综合征。

刺激方法本穴不宜穴位注射,如必须作时,进针不可过深(1寸以内),药物要选择对神经刺激较小的药液。

13.天突(Tiantu) BN22 任脉

【取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本穴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深部为气管,再向下胸骨柄后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毗邻左颈总脉、头臂干,胸骨角水平为肺前缘。血管分布: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

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

【针刺方法】

先与皮肤成90°角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以押手扶持针体缓慢用弯刺法向下刺入0.5~1寸。刺时针下空松感,病人有咽喉紧张感。留针时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不可过深,因本穴区下为气管,且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易刺中气管软骨,若刺入气管环间的韧带,易穿透气管壁,伤及气管壁,伤及气管粘膜。病人可自觉喉中作痒,引起剧烈咳嗽、血痰,针体随之强烈颤动。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2.5cm左右。

针刺方向应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或深刺。若深刺方向偏后,可刺中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造成出血。施术者针下有柔软而有弹力的阻力,针感搏动明显。病人有胸闷、疼痛感觉,涌吐血痰,剧烈咳嗽,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甚至窒息死亡。若朝胸骨柄后面刺入过深或向两侧偏离,易刺伤肺前界引起气胸,肺气肿病人尤易发生,故不可深刺。一旦刺伤胸膜,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图

14.人迎(Renying)ST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颈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血管分布:本穴位于颈动脉三角内,深面为颈动脉鞘,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深层有椎动脉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和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咽缩肌

【针剌方法】

深部触压颈总动脉搏动,避开动脉在其前方或略向内直剌0.2~0.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1.3~

1.5cm左右。故本穴针刺深度以不超过0.5寸为宜,其极限深度为1寸,否则易伤及迷走神经。另外,在进针时如有针尖粘滞感、明显的搏动感,表明已触及颈动脉,即应退针或变换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人迎正确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若过于偏外,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刺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中包含支配心脏活动的副交感纤维。患者可自觉心悸、胸闷,出现面色苍白,

常可导致严重后果,乃到生命危险。因此,进针不可偏向外侧,不可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图

15.扶突(Futu) LII8 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深层为提肩胛肌起点。血管分布:内侧有颈升动脉,深面是颈血管鞘的后壁,鞘内包含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神经分布:迷走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深面为颈血管鞘的后壁。

【针剌方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直刺0.5~1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不可深刺,进针针深度以0.5~1寸以内为宜,最深不可超过1.5寸,而且也不能行较大幅度的捻转提插手法,以免刺伤深部颈总动脉和血管鞘内的重要结构。

刺激方法谨慎使用电针,脉冲频率不宜过高,因电针可诱使迷走神经反应性增强,引起心跳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16.廉泉(Lianquan)RN23 任脉

【取穴】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本穴在甲状软骨和舌骨之间,深部为会厌,下方为喉门。肌肉分布:有甲状舌骨肌、舌肌;血管分布: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颈皮神经、舌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间→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针剌方法】

斜刺0.8~1.2寸,不留针。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本穴不宜深剌,不可超过1.5寸。应选用28号或30号毫针,不可太粗,以防伤及咽喉。

针刺方向向舌根部斜剌0.8~1.2寸或向二侧斜刺,或再分别向二侧斜刺。多不直刺并切忌大幅度捻转、捻转,以防出血。

17.缺盆(Quepeng)ST12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颈阔肌、斜方肌、前锯肌。血管分布:肩胛上动、静脉。神经分布:锁骨上神经、肩胛下肌神经;深部为臂丛锁骨上部。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锁骨下肌。

【针剌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直刺0.2~0.4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针刺不宜过深,正常体格者不超过0.5寸。深刺可穿过前锯肌、肋间肌、壁胸膜、胸膜腔、脏胸膜,刺伤肺脏引发气胸。但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3.8cm左右,可作参考。

针刺方向由于斜刺不易掌握深度,本穴应直刺,且在完成手法后即出针,不宜留针。

18.颈臂(Jingbi) EX 经外穴

【取穴】

仰卧,头转向对侧,于锁骨内1/3与2/3交点处直上1寸,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锁乳突肌,毗邻胸膜顶及肺

尖。血管分布:颈外侧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深部为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

【针剌方法】

水平向后直刺0.3~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以1寸以内为限度,不可深刺。对肺气肿患者,尤须谨慎。另外,膈神经属颈丛,为一混合神经,从颈丛发出后下行正好经过本穴。因膈神经支配膈肌的运动和本体感觉及膈上、下胸、腹膜之感觉,其感觉纤维还在途中分布到纵隔胸膜和肋胸膜及心包。针刺过深可刺伤膈神经,而出现肩背刺痛,胸腔憋胀,呃逆等症状。

针刺方向不可朝向斜下,更不可偏向内下方,否则易损伤胸膜顶及肺尖,造成气胸。

19.云门(Yunmen)LU2 手太阴肺经

【取穴】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的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胸大肌、三角肌。血管分布: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分支。神经分布:胸前神经、锁骨上神经

八种穴位养生 临时急救受益一生

八种穴位养生临时急救受益一生 生活中一些不需要上医院的小病小痛,或是临时急救,记住下面这些穴位。 1、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当然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2、止鼻血捏脚后跟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3、止咳嗽指压少商穴 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秋天时,很多人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4、治便秘点压天枢穴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天枢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头部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

头部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 本章会详细讲解周氏小儿推拿术的主要穴位与手法,按摩次数依年龄大小与病情轻重而定,未注明的一般一天一次,一岁以下的孩子100~200遍,一到两岁的孩子250~300遍,两到五岁的孩子300~500遍,五岁以上500遍,揉均为顺时针方向。为了避免重复,此后不再赘述。 头部按摩四法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高骨合用,称之为头部按摩四法,常用于头痛、轻型感冒发热发汗等症,也用于平时的保健按摩。开天门俗称"开天眼",有醒脑、明目、增智的作用。 (1)开天门。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前发际,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开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可与清胆经、揉百会合用。 (2)推坎宫。两手拇指分别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每天一至开天门两次,每次30~50遍,适用于外感发热、惊风、头痛,也适用于眼疾。若用于治疗目赤,可与清胆经、掐揉鱼际交、清天河水合用。 (3)揉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即太阳穴。此法有补泻之分。用双手中指罗纹面着力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从下向前再向上向后揉圈运动为补法,由前向后直推为泻法,称为推太阳。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补法可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4)揉高骨。耳后入发际处即耳后高骨,乳突后缘下凹陷中偏上,相当于风池穴。用两手拇指着力分按两穴揉圈,每天一至两次,每次30~50遍,用于头痛、感冒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头部其他按摩穴位及手法介绍 (1)揉百会。百会位于两耳尖直上与头顶正中线交会处,每天揉一至两次,每次揉100~200遍或指压3~5分钟,用于头痛、感冒鼻塞、脱肛、遗尿、惊痫。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能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鱼际交合用;脱肛、遗尿、尿频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合用。 (2)掐承浆。承浆位于下唇靠下颚下方中部,用拇指或食指指甲掐3~5遍即可,用于止抽、利尿、嘴歪、口腔炎症等。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 【诗曰】 人生世事难预料,突发昏厥如何好。 掌握一些急救穴,关键时刻能用到。 针灸按摩可放血,点压揉搓可捶敲。 自救他救能就急,治疗先机特重要。 人中膻中委中穴,涌泉极泉曲池妙。 大椎百会内关穴,至阳会阴井穴找。 鼻尖耳尖耳垂刺,八邪八风十宣消。 耳穴神门心交感,温灸神阙劳宫调。 【诗解】 “人生世事难预料”,人生在世,身体伤病的事,常常难以预料,不期而至。 “突发昏厥如何好”,当突然发生昏迷、晕厥时,如何才好呢? “掌握一些急救穴”,知道并掌握一些简便易行的急救穴位和应急措施是必要的。 “关键时刻能用到”,在关键时刻便能够用得到,以应急。 “针灸按摩可放血”,针灸按摩放血是最直接,且容易掌握的方法。 “点压揉搓可捶敲”,可以采取点穴、压穴、揉穴、搓穴、捶敲穴位。 “自救他救能就急”,这些穴位可以用来自救,或者得到别人的救助,或者救别人。 “治疗先机特重要”,对于急症,先期治疗的时机特别重要。 “人中膻中委中穴,涌泉极泉曲池妙。大椎百会内关穴,至阳会阴井穴找。鼻尖耳尖耳垂刺,八邪八风十宣消。耳穴神门心交感,温灸神阙劳宫调。这些穴位主要有:人中、膻中、委中、涌泉、极泉、曲池、大椎、百会、内关、至阳、会阴、十二井穴、鼻尖、耳尖、耳垂、八邪、八风、十宣、神阙、劳宫,以及耳穴的神门、心、交感穴等。 【穴位介绍】 人中穴属于督脉,是一个急救昏厥要穴。位于鼻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膻中穴属于任脉,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气会膻中,是心包经之募穴。膻中穴主治:胸腹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呃逆、乳腺炎、气喘,咯血,心烦,产妇少乳,噎嗝。平刺0.3~0.5寸;或用艾灸。可用中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推。 委中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直刺1~1.5寸。 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直刺0.5~1寸。 极泉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腋窝顶点。主治心痛、胸闷、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等疾病。弹拨本穴可预防冠心病、肺心病。刺法:避开腋动脉,直刺0.3~0.5寸,整个腋窝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或上肢抽动,以3次为度。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直刺1~1.5寸。 至阳、大椎、百会穴属于督脉。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常用于治疗心绞痛、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5~1寸。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穴位禁忌之古代禁针禁灸穴 腧穴,又称穴位、孔穴或穴道,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体表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6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规定十四经的经穴共361个,经外穴共48个,经穴及经外穴共409个。在409个穴位中,有部分穴位针剌时易产生意外事故,这类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和背腰部,少数在四肢部。应该指出的是,还有些易发生意外的经外穴,尚未包括在409个穴位之内。 容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的穴位,古代称为禁针禁灸穴,现代尚无统一的称法,被称之为“意外穴位”或“易发生意外穴位”,亦有称“危险穴位“。但古今二者之间对此类穴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 古代禁针禁灸穴 针灸疗法是一种具有对人体有一定创伤性的非药物疗法,在科学水平普遍低下的我国古代,风险性相当之大。当时的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针灸意外事故,并记载了大量有关的教训,其中,禁针禁灸穴的记载是一个重要方面。禁针禁灸穴

首见于《内经》,但《内经》一般不明确提出禁针或禁灸,而是强调如针刺或灸疗不当可发生事故,如《素问?剌禁论篇》:“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膺中为中府穴之别名,意为针中府穴过深易引起气胸,乃至气短窒息。至《针灸甲乙经》始有禁针禁灸之说,如神阙“禁不可刺”,人迎“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刺”等。之后,禁针禁灸的穴位,从唐代的《外台秘要》到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类经图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载述禁针歌、禁灸歌各一首,基本上总结了古人有关穴位禁忌的体验与认识。清代的针灸著作,多沿袭前人之说。 一、禁针禁灸穴的古藉记载 我国针灸古籍首次明确提出禁针禁灸穴的为《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下)》中,共载有禁针穴13穴,分别为:神庭、上关、颅息、人迎、云门、脐中、伏兔、三阳络、复溜、承筋、然谷、乳中、鸠尾。其中,颅息、复溜、然谷三穴,属相对禁忌,要求“刺无见多血”;余穴则属绝对禁忌:“禁不可刺”。除此之外,在各经穴项下又有所补充,如石门“女子不可剌灸”、手五里“禁不可刺”、缺盆“刺太深令人逆息”等。另载禁灸穴24穴,分别为:头维、承光、脑户、风池、哑门、下关、耳门、人迎、丝竹空、承泣脊中、白环俞、乳中、

休克急救五穴位

休克急救五穴位 休克的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唇甲紫绀,四肢厥冷,心率增快,脉波微细,全身无力,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本病属于中医“厥症”、“脱症”范畴。 (一) 取穴:人中。位于面部中线,鼻下1/3处。 操作:应用穴宝针刺法或点按发,将上唇用手捏起,向上斜刺0.3-0.5寸。 疗效:数秒钟立即苏醒。 本法适用于一氧化碳中毒休克(煤烟中毒),过敏性休克。癫痫。抽搐等症。人中穴属督脉,统一身之阳,有开窍醒脑的作用。可加强呼吸功能,使全身组织缺氧状况得到改善。所以病人能迅速脱离危险,而又免于后遗症,本法操作简单、治疗即使,故在急救中有重要作用。 (二) 取穴:关元。在下腹部,位于脐中心直下3寸处。 操作:应用穴宝针刺法。病人卧倒,在腹部肚脐中心下3寸处直刺0.5-1寸。疗效:外伤出血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压下降所致休克有极显著的挽救效果。 (三) 取穴:内关。在前臂,位于腕横纹中点向上2寸处。 操作:应用穴宝针刺法。用针直刺0.5-1寸。也可以75度角度上斜刺。 本法对药物过敏性休克5分钟1次即愈,疗效显著。除能够治疗休克外,对有过敏史的病人,可先刺入内关穴预防。对口服或注射药物后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烦躁、心慌、心悸、呕吐、脉促等现象,针刺点按此穴3—5分钟即可消除。 (四) 取穴:天突。在颈部,位于两锁骨中间、身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处。操作:应用手指按法。用拇指指腹按其天突穴,稍用力向上、向后、向下划弧压迫气管,引起神经反射性呛咳即为成功。 疗效:一般1次,即可苏醒。 本法适用于中医谓“脱症”,即突然昏倒,不醒人事或汗出如注。口开目合、手撤尿遗、脉微欲绝、口吐白沫、全身颤抖等症。施术以快、动作柔软。练习时以喉痒呛咳即为成功。 (五) 取穴:中冲。位于手部中指指尖处。 操作:应用穴宝点按法或捏法。男左女右,用力点按或用手捏中冲穴。 疗效:应用本法治疗,即刻苏醒。 中冲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有通络开窍。醒神。回阳救逆作用、重按中冲穴能回阳救急,随时可用,方便快捷,简单易行,疗效立竿见影。 本法适用于各种昏迷不醒的急救。

人体十大保健穴位

人体十大保健穴位 1、合谷:位于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和手心的劳宫相对。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针灸歌诀总结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这四个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肠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头侧颈项的病症取列缺,头面部的病症取合谷。 合谷能补能泻,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开窍醒神,对感冒发烧、各种头痛、鼻炎、牙痛、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还有补气的作用,能够治疗气虚、脱证。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够补益中气,相当于补中益气汤的效果;合谷配合关元可以补气回阳,相当于参附汤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阴交有催产的作用,可以治疗滞产。妇女生产时气虚乏力,宫口难开,这时候针刺合谷用补法,三阴交用泻法,有确切的催产功效。因此孕妇是禁用合谷穴的。我爱人两次生产时都用了这种古老的催产方法,在扎针几分钟之后就顺产而下,立竿见影,避免了难产和剖腹产之苦。但可惜的是,这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催产方法在医院里几乎已经没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产也越来越多。 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的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的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风池:在双耳后、枕骨下,发际边缘的凹陷处。 “风为百病之长”,风池对于抵御和排出风寒外邪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治疗各种感冒、头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经常揉按风池是预防感冒简便易行的好方法。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患颈椎病,按揉风池可以宣畅经气、舒筋活络,对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风池可以醒脑开窍、改善大脑供血,是治疗脑血管病昏迷、痴呆、失语的特效穴位,这时可以配合风府、哑门等穴位使用。风池、哑门的深部为大脑延髓,扎针时要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否则容易出意外,按揉风池,以指代针,就避免了这样的风险。风池配合太阳还可以缓解疲劳。 4、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的汇聚之处,奇经八脉的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和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小腹居于下焦的阴寒之地,为“阴中至阴”,如果饮食生冷或者腹部受凉,就会引起胃痛、胃胀、便秘、腹泻、手足发凉、小便清频、月经不调、痛经和闭经等多种病症,因此神阙保健是防病养生的重中之重。

针灸常用十二个急救穴疗

针灸常用十二个急救穴疗 1、晕厥——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口诀:晕厥要在山里涌泉边的水沟中冲醒。 2、虚脱——素膠水沟内关。 口诀:虚脱要速(素)关水沟。 3、抽搐——百会印堂人中合谷太冲。 口诀:堂中(人中)百合气味太冲,引发抽搐。 4、中风闭证——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 口诀:中风是由于十二条水沟臭气太冲,轰(丰)隆一声倒地所致。 5、中风脱证——关元神阙(隔姜灸)。汗出配阴郄(xì)、复溜,小便失配三阴交。 口诀:中风脱证会元神出窍 6、痛经——(实证)中极、次髎、地机。(虚症)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口诀:实痛是中计(中极)吃了(次髎)低级(地机)食品。虚痛是三阴天在山里太久气海没有关圆(元)。 7、内脏绞痛 (1)心绞痛——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 口诀:心绞痛到内堂休息,心越平静,感觉应越好。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口诀:胆囊疾病主治肝胆,日月不停,其(期)门自通,扬名(陵)全靠这。

(3)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胆囊穴中脘阳陵泉。口诀:九尾偷日月,您想(迎香)偷肆佰?阳陵泉边过,胆怯早中晚。(4)肾绞痛——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口诀:肾绞痛只要自大观园的阳陵泉,三叫三应肾即愈。 8、牙痛——合谷下关颊车。 口诀:何故(合谷)下车?牙痛啊。 9、高热——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口诀:高热何故拿十二斤大锥去池边?是宣发热气。 10、血管性头痛 (1)外感头痛——百会太阳风池合谷。 口诀:何故(合谷)太阳风总拜会(百会)我?让我头痛啊! (2)内伤头痛 A、肝阳头痛——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口诀:慈(池)禧(溪)拜会太宗(太冲),大怒,肝阳直线上亢。 B、肾虚头痛——百会肾俞脾俞足三里。 口诀:走三里路拜会朋友,友曰:我脾肾俱虚,肾亏头痛也。 C 、血虚头痛——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 口诀:走三里路拜会朋友,友曰:我心脾两虚,血虚头痛也。 D、痰浊头痛——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 痰浊头痛会引起头围、太阳穴丰隆,可能是阴陵泉浊气太盛所致。E、淤血头痛——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 血淤何故头痛?是三股阴气交会(即三阴交)于血海是也!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 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针灸常见意外处理

针灸常见意外处理 一、滞针 准确处理滞针,可避免或减少折针事故。在滞针时,如因体位改变所致,可令其回复原来体位,再试行拔出。如因肌肉紧张引起,宜停留片刻,或在周围穴位按压,使其松弛后出针。如针体有多处弯曲的情况,试行压迫针身,使针尖从另一处皮肤穿出,剪去针尾,用镊子将其拔出。 二、断针 发生折针后,医者应冷静沉着,令病人不必惊慌,应尽可能保持原来的体位不动,再行处理。 1.浅部断针。采取穴位周围按压,使断端露出,用镊子夹去。 2.深部断针。原则上应手术取出。手术时针灸医师须协助外科医师确定折针部位,经X 线摄片(拍正、侧位片),并进行具体计算后,用手术刀寻获。如折针时间不长,位于四肢,亦可直接在X线下,手术取出。 三、晕针 定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灸的顾虑,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一旦发现晕针,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无效,可采取其它急救措施。 四血肿 轻度血肿,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疼痛较剧,肿胀明显者,先作冷敷或加压止血,血止后再作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五、气胸: 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行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片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六、晕灸 1.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水或热茶饮服。 2.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常用急救技术

中医常用急救技术 概述急救? 谈到急救,一百个人中,至少会有九十九个心中可能都会想到救护车、氧气瓶、止血袋、注射针等现代西医急救的一系列工具和器材。 是否会有一个人心中想到针灸、中药?这恐怕有很大的疑问。其实,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医学是惟一的医学,因此,中医学必然有很多急救的理论和方法,否则中国古代的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岂非就要等死?非常可惜的是,中医急救学现在差不多快要失传了,除了在我们农村,真正用中医来急救人的生命的,真的是凤毛麟角。其实急救,中医不输西医 认为中医救缓不救急的观念完全是误解。为什么现代中医的急救功能消失或者说萎缩了呢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西药服用较方便,西药的原理非常明确。相对的,中医的理论较模糊,中药服用非常不方便。在同样疗效的情况下,人们当然愿意选择用方便且原理明确的西医来急救性命。这就是中医急救日渐没落的主要原因。 但没落归没落,中医可以急救病人的这个事实,是无可否认

的。 中医急救方法 1. 针灸 2. 刮痧 3. 放血4 . 中医急救方剂 针灸急救 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用针灸进行急救、治疗突发疾病的记载。临床上针灸急救范围较广,具有方法简便,起效迅速,经济实用等特点。针灸最常用于晕厥、抽搐、胃痛、腹痛、胆绞痛、头痛等急症的治疗。 十大急救穴位人中、合谷、内关、公孙、足三里、神阙、太冲、风池、定喘、肩井。 晕厥 一、诊断要点: 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一般病情轻者晕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死亡。常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癔病性昏迷等疾病。 二、针灸治疗 1.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2.主穴:以督脉腧穴为主。人中百会内关合谷

十二经络易堵塞穴位

十二经络易堵塞穴位 一、3:00-5:00手太阴肺经易堵塞穴位 辅助调理疾患: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发烧、咳喘、皮肤瘙痒等 肺经的疏理:1、探查、疏理部位:肺经前臂与掌骨部分; 2、探查、疏理方法:敲揉“孔最穴”、点揉“鱼际穴”探查,如有疼痛在痛点处敲揉5分钟/处。 3、最佳体检时间:巳时(9—11点钟) 肺的作用:肺为橐蘥,主宣发、肃降;肺主皮毛“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肺的养护要点:1、形寒饮冷伤于肺;2、保护肩背防未然。

二、5:00-7:00手阳明大肠经经易堵塞穴位 辅助调理疾患:便秘、腹泻、小腹胀满、下牙痛、胃肠感冒 大肠经的疏理1、探查、疏理部位大肠经前臂与掌骨部分; 2、探查、疏理方法:敲揉“手三里穴”、“手五里穴”、点揉“合谷穴”探查,如疼痛在痛点处敲揉5分钟/处。 3、最佳体检时间:卯时(清晨5—7点) 大肠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司传化运输和暂时贮存五谷糟粕浊气,使之变化为有形的粪便,正常排出体外。如果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小肠消化后的残渣在大肠停留发酵的时间、温度正合适,于是“化腐朽为神奇”而产生肾精,大肠属金,肾属水,是金生水的道理。大肠的养护要点:通

辅助调理疾患:胃痛、胃酸、胃胀、酒后前头痛、乳腺增生、口苦、吞酸嗳气等 1、探查、疏理部位: 正坐位,大腿正面、小腿侧面 2、探查、疏理方法: 敲揉“髀关穴”、“梁丘穴”、“丰隆穴”探查,如有疼痛在痛点处敲揉5分钟/处。 3、最佳体检时间辰时(上午7—9点) 胃的作用《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经脾之运化而营养全身。 故胃古称“太仓”,太仓者,国家之粮仓也。 胃的养护要点:1、少食凉;2、莫生气。

必须会按这几个急救穴位 关键时救你命

必须会按这几个急救穴位关键时救你命 2013-07-08来源:凤凰健康作者:yang 长期以来,人们持有这样的观点,急病找西医,中医是慢郎中,与急救根本沾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中医急救最大的误解。如果我们身边的人突发急救或者遭遇意外,按常规叫120,等医生到来时可能已是回天乏术。如果我们掌握一点中医急救技术,在第一时间即可实施抢救,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以下列举出一些家庭常见病的中医急救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必须会按的这几个急救穴位(图片来源:当归中医学堂)

1、昏厥 根据病症分为虚厥和热厥。 虚厥者多因平素气血不足,加上受到寒邪、疼痛、出血等因素影响,出现突然头晕,脸色苍白,手足冰冷,冷汗淋漓,甚至晕倒。此时应立即点压或针灸人中、劳宫、百会、涌泉等穴位,或用艾条(如无艾条,香烟亦可)温灸大拇指桡侧指甲根部的少商穴和小指尺侧根部的少泽穴及神阙穴。 因人身心主神,肺主魂,厥症发生时,五脏气机逆乱,神魂不调,当治心与肺,因而取心经之井穴少泽及肺经之井穴少商温灸,有交通阴阳、扶阳抑阴的作用,再加上神阙穴可激发元神和元气。灸时,病人会感觉热气在胸腹间流动,然后慢慢苏醒。 热厥多因中暑、热病等引起。病人表现为脸色红赤,大汗淋漓,呼吸急促,胡言乱语,继而陷入昏迷。应立即点压或针灸人中穴,在大椎穴刺血拔罐,或在颈部、背部、肘窝等处刮痧,或在十个手指尖或耳垂放血。

必须会按的这几个急救穴位(图片来源:当归中医学堂) 2、中风 病人中风时,轻者口眼歪斜,失语,半身瘫痪,重者突然倒地昏迷。此时不可搬动患者,特别是不可晃动病人头部,这样会加速脑内血管破裂,导致病情家中。 应赶紧用三棱针、注射针、缝衣针等尖的东西,在十二井穴(不懂穴位者就在十个手指头)上刺出血来,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依次再刺耳尖、耳垂、鼻尖、鼻腔、十个足指尖、百会等穴,这种刺络放血法具有清热泻淤、活血通络、开窍启闭、护脑形神的作用,刺血后可缓解经络中的压力,宣通经络中的经气,调整气血平衡,对于促进苏醒消除中风后遗症极有帮助。

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

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 中找到相应穴位,并实施按摩祛病强身美容瘦身。1、按摩穴位治感冒 选穴太阳、迎香、头维、风池;大椎;合谷、鱼际、尺泽、曲池等穴: 1)啄法用剑指啄击大椎穴(见人体背部穴位图);2)揉按法(一般经2—3次治疗后即可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1)用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风池、头维穴(见下图)。 (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尺泽、曲池、鱼际、合谷穴(见人体穴位全图中图)。先左侧后右侧。(3)用两手示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太阳、迎香穴(见下图)。 3)注:注重保暖,勿使再受寒邪、不要过度疲劳;多饮开水,少吃油腻食物。 2、眼疲劳指按保健法 1)轻闭双目,用中指按住上眼皮向上轻提,做5次;2)用中指将下眼窝(承)向下轻按5次。做完上述动作后再用左右手的中指,从左右外眼角向太阳穴推按,至太阳穴后再向耳边按去,反复做3-5次;

3)闭上双眼,用中指肚按在眼球上,轻轻按10分钟即可。 这时你会感到眼睛的疲劳连忙消除,此法对眼睛也有一定保健作用。 3、眼部按摩美容(见前图) 面部皮肤都是有一定纹理的,准确的按摩手法则可促进肌肤对精油/眼霜的吸收,从而防备和减少皱纹。首先在眼睛四面点上薄薄的一层精油,然后按内眼角、上眼皮、眼尾、内眼角的顺序轻轻按摩,直至肌肤完全吸收。在按摩过程中,轻压眼尾、下眼眶、眼球,你会感到格外惬意。对眼部皮肤进行适当地按摩。同时配合按压眼周的穴位如攒竹、晴明、丝竹空、瞳子骸等。眼部按摩时必须留意手法要轻柔和缓,按照眼部肌肉的分布在眼周作圆弧状滑动,以促进眼部皮肤的血液循环。 4、眼部不适——眼睛痛与头痛 1)天柱:后颈部中央发际线上5分旁开1寸5分,两侧粗大肌肉的近旁处。主治病征:颈椎酸痛、睡扭了脖子(落枕)、五十肩、高血压、目眩、头痛、缓解眼睛疲劳等。该穴道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重要首选穴之一,本站有关此穴道的指压法列举如下:按摩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疗

如何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护理员培训班讲课稿 安全保护 于致婷 一、如何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安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对老人更为重要。老年人比任何年龄组的人都更加容易发生意外,这是由于老年人在生理方面老化衰退的改变而决定。预防胜于治疗,这对于老年人避免发生意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老年人一旦遭受任何一种意外伤害,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必须从防范入手,熟练掌握导致老年人行为迟缓、神经反应降低、视力及听觉衰退的原因,及他们对觉察引起意外的灵敏性降低而导致意外发生的根源。老年期最明显的生理改变包括:视力、听觉、骨骼、关节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呼吸系统等。 例如,走路时失去平衡,容易摔倒;如感觉器官功能受损,听力,视力受损时,就不能及时发现周围的危险事件;高热、谵妄、昏迷、躁动、神志不清的病人(老人、儿童)由于意识不清或环境陌生、经验不足,也容易发生意外,如坠床、撞伤、抓伤等情况发生。骨骼及关节系统在老年人的改变主要是包括了骨质疏松、老缩等现象,这情况在老年的女性中尤为普遍,所以很容易发生骨折。另一方面因各种软组织的改变,老年人的关节活动能力亦会随着年龄而逐渐降低,所以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活力是相对的减低的。 据统计,,从事故的种类上分析,占第一位的是跌倒,占第二位是坠床,占第三位的是被撞到,其次为夹伤、烫伤、走失、触电。严重的事故导致老人骨折、组织损伤,严重者卧床不起,发生肺部感染、压疮的几率随之增加。所以养老护理员要防患于未然,注意观察老人情况,去除周边的危险因素,防止以外事故发生。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明确病人对安全的需要,了解影响病人的安全因素,认清

可能造成危险的环境,提高警惕,做好安全措施,做好心理环境的调节和心理伤害的预防,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优美的治疗环境。 有五种危险因素:物理性损伤(坠床)、化学性损伤(药物误服、敌敌畏等)、生物性损伤(昆虫类、蚊虫叮咬)、温度性损伤(烫伤)、医源性损伤(护理操作不当、语言不当造成的身心损害) 常见的意外伤害有:走失、误吸、骨折、烫伤、触电、摔伤、坠床、火灾等。今天重点讲摔伤和误吸。 (一)原因: 1、摔伤: 老年人摔跤造成骨折的发生率很高,美国每年约有30%的老年人意外摔跤,其中20%—30%发生骨折,据统计,绝经期妇女与同龄男性相比骨折的发生率要高3—7倍。因此,为了增强老年人的健康就要高度重视摔跤问题。老年人容易摔跤与许多因素有关: (1)营养不良:由于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再加上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对钙和维生素的摄取不足,易导致骨折。 (2)老化带来的不利因素。如身体灵活性,视觉敏锐度下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脆性增加等因素。其中骨质疏松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威胁。对40—90岁的人群的调查发现,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62.17%,轻度的摔跤就会引起骨折。临床上可能我们因为不小心,就会给老人造成伤害,垫便盆,穿衣,不当的约束都会引起骨折。临床因为老人做会阴冲洗造成骨折的事例。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结构变得稀疏、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的一种疾患。骨是由钙盐沉积在骨基质上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由于某些原因,如年龄增长、性激素减少、营养减少(钙摄人少)、运动减少及遗传因素等,骨组织丢失,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造成骨折。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骨骼变形和骨折。过去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而至的腰酸、背疼,甚至腰弯、驼背是一些老年人的自然生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小毛病”,而实际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

导读:入秋后,天气干燥,人们易上火,易引起肺热、胃热等症状。专家指出,人体自带三大去火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起到去火除秋燥的作用,以下为大家具体介绍这三个去火穴位及按摩手法。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燥(图)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按摩手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上向下推揉3分钟即可。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燥(图)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按摩手法: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人体三大去火穴位常按除秋 燥(图)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取穴: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按摩手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另: 上部可拿合谷穴(拇指拿)其余四肢你固定放在患者第5掌骨外缘小鱼际处,以拇指用力拿之(拿法均要5--15分钟)同时陪打走马穴:(穴在肘窝少海穴后三寸处,即二、三、四、五指并宽)医者用手指尖合拢用二、三、四指头扣打穴位24下,此即行经走气。

人体穴位

[转] 人体穴道,有空自己就捏捏吧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转载自洪深转载于2010年04月01日 15:16 阅读(2)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权限: 公开 (一)身部 身体穴道说明 B1 打隔、咳嗽、喉咙痛 B2 酸痛疲劳

B3 消化不良、减轻压力、头痛 B4 晕船、增进食欲 B5 舒缓焦虑 B6 失眠 B7 舒缓手腕酸痛 B8 膝盖酸痛、风湿痛 B9 胃不舒服 B10 舒缓膝盖问题、水肿 B11 眼睛疲劳、宿醉 (二)脸部 脸部穴道说明 F1 舒缓头痛、使眼睛明亮 F2 解决青春痘、粉刺问题 F3 减轻鼻塞、眼睛容易流泪症状F4 舒缓抽筋、晕眩 (三)手部

手部穴道说明 D1 鼻窦 D6 腰部 D2 耳朵 D7 直肠 D3 肩膀 D8 眼睑 D4 肝脏 D9 胃 D5 胆 D10 脖子 〈包括手的背部〉 足底按摩 俗话说:“树从根老,人从脚老”,常把脚比做是人的根。 人体内经络与全身各部位的器官在足部都有相应的反射区,当按摩足部刺激某一个反射区时,可扩张足底皮下血管,加快血脉流通,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能力,对人体的各系统、器官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足底按摩对中老年人的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都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足底按摩是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最好方法,简便易行。足底涌泉穴是人体的“心脏”部位,是浊气下降的地方。涌泉穴在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屈趾时凹陷的地方。按摩时可用左手心摩右脚心涌泉穴,反复按摩左右脚心各100~200次;也可用两脚互相摩擦脚心,至脚心有发热感为止;还可对全足各部位进行搓捏揉擦。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筋壮骨、健脑益智、安心凝神,并有舒肝明目、促进睡眠等强身健体之功效。对肾虚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及防治高血压都有一定的疗效。同时,在睡前用40度左右的热水泡脚30分钟,有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调整脏腑生理之功能。但是也有的人习惯用太烫的热水泡脚,这样会使脚部血管过度扩张,血液循环和心率加快,体内的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易引起心、脑、肾器官的供血不足,增加心脏的负担,不利于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应引 起注意。

急救技能大全复习课程

“第五届急救技能”培训资料 一、中暑 1、轻微中暑:若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或体温略有升高,这很可能就是中暑了。我们应将患者迅速带离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为其扇风,用风油精擦其额部或太阳穴,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十滴水,人丹、解暑片(每次1~4片)或藿香正气丸(每次1粒)等解暑药物。这就是轻微中暑病人,一般在短时间内中暑症状可消失。 2、高热型中暑: (1)发病原因:乃人体受高温及阳光之直接照射,使体温调节机能失常而发生排汗困难,因而体温急剧上升。如长时间曝露于高温之日光下,可引起脑膜高度充血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失去了体温调节作用。发生症状患者感觉闷热难受,体温升高(往往超过四十度)。皮肤潮红但干燥无汗,继而意识模糊、头晕虚弱、畏光、恶心呕吐、血压降低、脉搏快而弱、终至昏迷(可于数小时内致死)。 (2)处理方法:1)迅速将患者移往荫凉而通风之处所,放低头部,抬高双腿。2)解除其负荷,松开衣服,使其平卧且垫高头部(晕眩则抬高下肢)。在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当身体出现高热时,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用40%的酒精擦身。亦可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冷湿毛巾或冰袋。3)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按压人中、合谷等穴刺激其苏醒并迅速送院处理。 4)如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5)患者清醒后,应请医生或送至附近医疗机构检诊以利作进一步之治疗。 6)供给水份(患者意识清醒才可经口给予水份,否则应经由点滴给予)。 3.痉挛型中暑 ⑴发病原因因暴露于热环境下,身体所散发汗液使体内盐份损耗过多所致。(这是比较常出现的中暑问题,由于军训时排汗过多,身体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所致.) ⑵发生症状主要为各部骨骼肌肉发生疼痛性收缩、皮肤潮湿寒冷、全身抽搐、体温正常或稍增高。 ⑶处理方法1. 立即给予适量的盐水。 2. 不能饮用水的患者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进行生理食盐水静脉灌注(亦可用消毒棉签润湿后将食盐水沿口唇滴入)。 3. 其它与高热型中暑相同。 二、急救时如何按压人中、合谷穴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平掐或针刺该穴位,可用于救治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在实际操作中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以每分钟揿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连续0.5-1秒为佳。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取穴: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合谷穴。按压方法:右手拇指弯曲成90度,垂直按在合谷穴上,用力向下按压,然后松开,这样有节奏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一次。为使按压效果更好,按下后并左右揉一揉,就可以断定最敏感的正确位置。 三、晕厥 定义:晕厥是由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 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意识丧失,摔倒。 生活中常见的晕厥病因有以下3种:①单纯性晕厥:疲劳、空腹、失眠、情绪紧张、疼痛等诱因,引起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导致脑供血不足。②体位性低血压:由于体位改变,如从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引起血压下降。③由于血糖明显降低而导致大脑能量供应减少。 晕厥是一过性的,而休克则可危及生命,所以,对这两种情况须加以区别。 方法:压迫指甲背部,如果按压3秒后放松,未见到血色恢复,则提示为休克。 急救步骤:⒈判断是晕厥还是休克,如果是休克迅速拨打120。2.如果是晕厥则要保持空气清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一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一) 正常字体放大字体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 其一,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其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其三,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须引起警惕。 1.睛明(Jing Ming)BL1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

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 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 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剌中时针后感粘滞,病人则感眼内火花闪烁,头痛、头晕、严重者恶心、呕吐。所以,本穴不宜深剌,以0.5寸以内较为安全;1寸内易刺破血管,引起眼内血肿。如超过1寸,就容易损伤眼内其它组织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针剌方向进针后应直刺,如针尖偏向后外方,进针深度超过1.7寸时,有可能刺激入眶上裂,损伤颅中窝内的海绵窦,或三层脑膜以及大脑颞叶,造成颅内出血,病人可出现剧烈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致休克死亡。 *图 2.承泣(Cheng qi)ST1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面部,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血管分布: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神经分布:上颌神经眶下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穴位集锦】图荐《真人按摩穴位实用大全》

【穴位集锦】图荐《真人按摩穴位实用大全》 人体十大保健要穴,十大穴位一览图 我们中国有5000年历史,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有效的针对老年病的经验。中医认为,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都要重视自调自解,下面7个简单手法,学下来,坚持做,消病很有用!1、赶走糖尿病 取穴:在足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这个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了。 功效:坚持每天按揉然谷穴,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 操作方法:每天晚上洗完脚,可以用拇指用力点揉然谷穴,直到有明显的酸胀感为止。 2、赶走高血脂 取穴:将手掌心正对膝关节髌骨上,四指向下伸直,中指尖所到达外侧即是足三里穴。 功效:有降脂的功效。宁心安神、疏通经脉。 操作方法:涂红花油在该处,早晚食指按揉5~10分钟,坚持1周。 3、赶走冠心病 取穴:离腕横纹三个手指的位置,此处就是内关穴。 功效:内关穴是对心脏调节作用最强的穴位之一。点按内关

穴能强心、调节心律、缓解胸闷,能够治冠心病。 操作方法:用力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 4、赶走颈椎病 取穴: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后溪穴。 功效:后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够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后溪穴穴位,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5、赶走关节炎 取穴:在膝盖骨后背的凹陷处,就是委中穴。 功效:该处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祛湿通道,长期拍打可以赶走关节炎。 操作方法:拍打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每两周拍打一次。6、赶走便秘在肚脐旁开三个手指的位置,此处就是天枢穴。 功效:能够通肠道,治疗便秘。 操作方法:每天至少敲打两次,每次5~10分钟,敲至小腹发热为止。7、赶走高血压 取穴:位于耳郭背面,用手摸时可以清晰地摸到一条凹沟,此处就是耳背沟。 功效:经常按摩不仅能降血压,还能消除头晕目眩、耳鸣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