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

工程科技与发展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中 国 工 程 院

目录

摘要 (1)

一、前言 (4)

(一)研究背景 (4)

(二)最新研究动态 (5)

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8)

(一)政策法规分析 (8)

(二)经济环境分析 (9)

(三)技术环境分析 (13)

(四)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14)

三、影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15)

(一)各种市场因素导致中药资源价格波动幅度过大 (15)

(二)野生药用资源产权不明引发的“公地悲剧”导致其价格暴涨 (17)

(三)中药资源市场失灵导致价格的波动 (20)

(四)对中药资源市场干预的政府失灵导致其价格扭曲 (23)

(五)对中药材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价格低于其真实价值 (25)

(六)对中药资源的资金投入和补贴不足影响其价格的稳定 (26)

四、影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分析 (28)

(一)内在因素分析 (28)

(二)外在因素分析 (29)

五、影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31)

(一)中药资源家底不清 (31)

(二)中药资源保护不力 (32)

(三)中药资源保护的相关研究不足 (33)

六、总体建议 (34)

(一)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的监控与保护 (34)

(二)进一步加大中药资源研究的投入 (34)

(三)进一步加快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35)

(四)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 (35)

参考文献 (35)

项目组主要成员名单 (39)

摘要

中药资源是关系着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2005-2009年全国中药工业产值年平均递增20%以上,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已形成了近千亿元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在人民群众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的交易总量从2001年的89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74万吨,增长了近1倍;而交易额从146亿元上升到701亿元,增加了近5倍。另据中国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84%涨价,平均涨幅109%,涨幅超过100%的品种多达96个;今年1月至9月,44%的中药材涨价,涨幅最高的达241%,平均涨幅28%,涨幅远高于同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由于我国中药和民族药工业常用的600余种中药材中,60%以上的种类和40%左右的产量仍依赖其野生药材资源,中药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及药材价格的快速上涨必将导致对野生中药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调研发现,我国野生药材的蕴藏量已呈逐年减少之势,从2000年起每年递减30%以上,产量年均递减20%左右;而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却以每年20%的速度在递减,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统计表明60%的新药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资源,发挥我国的植物资源优势,特别是中药资源优势,必将改变我国在新药研发和应用上一直处于劣势的状况,增强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力。中药资源作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其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中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存亡和发展,关系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的保障以及国家生态安全和战略资源的安全。

一、项目研究基本情况

项目组在肖培根院士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项目组成员分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安徽省农业厅、河南省农业厅、山西省农业厅、陕西省农业厅、四川省农业厅和云南省农业厅等省(区)农业厅,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专业市场和昆明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等专业药材市场,以及中国海关总署、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是野生中药资源现状、近十年中药材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中药材的进出口情况等。通过调研,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中药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和价格经济学理论深度剖析了影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探讨了未来发展的建设方向。

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素

中药资源的社会属性主要指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有用性决定了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而稀缺性决定了其价格。根据价格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药资源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必须与价值相协调。当价格不能体现其价值时,必然出现价格的暴涨暴跌。价格暴涨将引发对中药资源的过度开采,同时囤积药材等投机炒作现象严重;价格暴跌将导致对中药资源的种植热情减退,同时浪费现象严重。无论是价格的暴涨或是暴跌,都使得中药资源的发展不可持续。因此,要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必须要使得中药资源的价格与价值相协调。引发中药资源价格与价值偏离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场自身的因素,即中药资源市场自身供需不均衡引起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越稀缺的中药资源,其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因此其市场价格也就越高。价格越高,会吸引越多的生产者去开采这种中药资源,拉动其生产成本越高,从而导致其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越严重,不利于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产权制度的因素,即野生中药资源产权不明引发“公地悲剧”导致其价格暴涨。由于目前我国林地产权不明晰,一些野生中药资源经常出现“囚徒困境”,当地药农和药企出于个人理性对野生中药资源进行盲目的开采,从而导致“公地悲剧”,出现越来越多的濒危药材,使中药资源的发展不可持续。

三是市场失灵的因素,即市场本身的缺陷导致中药资源的价格与价值偏离。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一些药商为谋取暴利囤积药材,哄抬价格,导致药材价格暴涨暴跌;而一些药企和药农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成本,过度开采一些珍稀濒危药材,导致中药资源的价格偏离其价值。

四是政府失灵的因素,即政府对中药资源市场的干预不当导致其价格扭曲。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中药材市场频频干预,但由于政府在干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足、效率不高、干预过度甚至“寻租”等现象,反而使得中药资源市场的价格更加扭曲,暴涨暴跌现象更加严重。

五是资源浪费的因素,即中药资源没能循环使用导致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出其价值。近年来,中药资源的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为了节约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一些中药资源实行低提取率,药材没能循环使用或使用效率低下,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出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价格低于其真实价值。

六是资金投入因素,即政府对中药资源的资金投入不足引起中药资源价格偏离价值。由于中药资源种植具有正的生产外部性,中药种植的均衡数量(市场量)小于社会的最适量,从而导致生产不足。其无效率的原因在于种植中药资源的私人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价格远远低于其真实的价值,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来保证中药资源的价格与价值相协调。但由于近年来政府对中药资源的资金投入不足,从而造成很多中药资源不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

中药资源99%以上为药用动物和药用植物,在自然界中以种群为单位生存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发展趋势由两方面自然因素决定——内在因素和外在干扰。

内在因素由物种的遗传特性决定,主要为物种的繁殖力和适应力。部分药用物种的生殖频率低,每次产生后代的数量少,且繁殖体转化新个体的效率低,导致繁殖力低下,种群延续困难。还有部分药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易受生存威胁,特别是一些特化的药用物种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导致其濒危。

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的采收利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目前后两者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较大。随着人类向自然索取能力的加大,过度采收使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多数中药资源的濒危为人类的致死性利用所致。人类的生产活动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占用了原来中药资源的栖息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有药用物种逐渐衰退和消失,中药资源发展难以为继。

除此之外,导致中药资源不能持续发展的因素还有:中药资源家底不清;中药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不力;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力度不足;中药资源保护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不深等。

三、主要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监控与保护力度,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对分散在我国各地中草药的传统药物学知识进行抢救性调查和整理,建立我国传统药物和民族药物文献数据库;

(二)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基地建设,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并加强对中药材的品种选育,建立珍稀濒危药材监控和保护预警机制;

(三)建立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四)加大中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中药资源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五)出台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项目,明确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大力扶持和鼓励与中医药相关的龙头企业建设及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

(六)完善中药资源市场体系,明确中药资源产权,建立中药资源种养补贴机制;

(七)完善中药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推动中药资源保护单独立法,支持针对中药资源保护的地方性立法。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核心问题是中药资源合理配置,真正实现中药资源效率最优和可持续性,其主要问题是中药材生产、利益分配、资源利用和保护与管理。只有让中药材的价格与其价值相符、价格在其价值的上下正常波动,才能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激增、老龄化社会降临、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转变和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调整。与此同时,强调对症治疗和局部治疗的西方医学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化学药创新也越来越困难。人们悟出化学治疗并非解除病痛的完全之策,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和人民,不约而同把希望投向了我国的中医药。随着各国有关法制的建立健全,中医药进入医疗主流体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中医药所依赖的根本就是资源,由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背景

1、中药资源的掠夺式采伐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对中药资源需求量的逐年攀升。利益的驱动使得野生中药资源遭到大规模掠夺式的采伐,致使野生动植物药材蕴藏量逐年下降,甚至接近枯竭。据相关统计,目前东三省的中药材储藏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72亿千克降至14.4亿千克。其中野山参下降98%,刺五加、甘草、麻黄、远志等“北药”下降90%以上,而动物类的麝香、林蛙等数量大幅度下滑,已濒临绝迹[1]。同样,南药中很多药材资源也面临枯竭,不得不依赖于从东盟的大量进口,如沉香、血竭、鸡血藤、广豆根等,为保护本国资源,一些东盟国家已开始限制甚至禁止关键药材对我国的出口。

我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高速的发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恐慌,他们采用多种手段限制我国的发展。而中国对中药资源的掠夺式采伐,使得国际上将物种和生态破坏越来越归咎于中国的高速发展,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并成为某些西方国家限制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理由之一,对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中药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正式实施,按基本药物占药品市场30%的份额保守估算,基本药物的市场容量在1000亿元以上,涉及的中成药有102个品种,所占比重超过30%[2]。作为3年更新一次的基本药物目录,未来中成药类的比重会继续增加,由此对中药资源的保障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医药产品中植物药的比重日趋增大、各国和各大型药企加大对植物药资源争夺;一方面中医药全方位、高水平、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和中医药在抗击“非典”、“甲流”等重大疾病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引起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对中医药态度的转变,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加快。目前已有几十种天然植物药被列入欧盟国家的医学药典,植物药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平均为10%至20%左右,其中美国高达20%至50%,中药资源的需求量预计未来10年将翻三番。中药资源需求量的

急剧增加,使得许多中药资源由丰富到渐危,直至濒危、枯竭,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3、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由于中药材生产基础薄弱,流通模式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药材生产的供需矛盾、流通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国内中药材价格经历了三轮暴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又进入第四轮上涨高峰。中药材价格上涨是行业减产、需求增加和人为炒作共同引发的,但从深层次分析,还是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混乱、储备不足等问题在作祟,影响中药材供求关系,削弱政府调控能力,是影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最新研究动态

1、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

(1)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监测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系统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研究较少,陈士林[3,4]等从分析我国中药资源现状和中药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构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该体系包括四大方面: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体系、保护与监控体系、合理开发利用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形式的研究体系对于构建更为详细全面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我国已经在农业、草场、林业等领域建立了动态监测系统,参照这些系统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王永辉[5]等提出建立濒危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对濒危中药资源分布、蕴藏量等因子动态变化的监测,对中药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论,可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6,7]。为全面实时的掌握我国野生稀有种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张小波[8]等认为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野生稀有种中药资源进行估产、监测。肖小河[9]等借鉴国家猪肉供需监测指标“猪粮比”的研究思路,提出构建“药粮价变化比差值”指标动态监测体系,评估中药资源供需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可作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有益探索和补充。

(2)中药资源保护措施的研究

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周涛[10]等根据中药资源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类,提出保护性研究模式,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肖培根院士[11]提出了“分类管理,宏观调控”,他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年产销量在5000吨以上的60种中药材,保护措施是做好宏观调控,既防止产量过少,也防止产量过大,不断提高品质和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第二类是珍稀濒危品种,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确定这些品种的濒危等级,列入国家或者部门的珍稀濒危红皮书或重点保护品种目录,尽快建立原产地保护区,以及迁地种植保护和种子库保护等积极的措

施,国家出台相应的法规或文件,禁止或者限制这些种类的继续采挖。第三类是应重点关注的品种,此类品种是产销量中等、目前仍来自野生的品种,保护措施应根据不同的药材选择不同的保护方法,主要方法有加速发展野生变家种,澄清混乱品种,加强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加强品种质量监管,发展高品质种质。

在保护濒危中药资源问题上,肖小河[12]提出要科学地、客观地刻画珍稀濒危中药的医疗价值、经济价值和保护生物学意义,以及这三重利害的全面权衡。孟智斌[13]建议建立中药材资源持续利用开发评价体系,严格限制中药材市场的自由经营品种,加强中药材资源持续利用政策和技术的研究,严格控制人工种养实验研究的规模、范围和技术方法和加强对外宣传的科学性。另外,要开展中药资源的全国普查工作,主要目标是补缺查新、摸清家底、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利用回顾性分析联合重点考察、前瞻性研究等方式进行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重点是观察“重点品种”、“重点地域”和“重点时期”的中药资源变化,这对于制定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中药资源科研创新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重视提高中药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中药科研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中药资源的药用价值,而且能减少药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珍稀药材的使用量,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中,屠鹏飞[14]等认为应注重从乔木类植物、海洋生物、低等生物和植物共生菌、低等生物和植物共生菌、中药复方、中药成分的体内代谢产物中发现中药创新药物,寻找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中药,提高中药价值。在推动新药研发项目的产业化进程中,刘盈[15]等建议可构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开发模式,以科研机构为核心,以新药研发项目为纽带,以临床疗效为导向,以投资回报为目的,建立一个将医院、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资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合作创新的研发网络。这种研发模式能够在“风险共担、成本分摊、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下,推动新药研发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在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综合多方面的研究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抓住21世纪新型产业、工业对发展中药资源的良好技术帮助,针对目前中药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现状,从中药的栽培和利用的基础研究出发,黄璐琦[16]等对中药资源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针对盲目引种的现象,提出以“道地”为基础的定向栽培;针对品种选育进展缓慢的问题,提出以“有效成分”为目标的定向培育;针对药用器官利用单一的现象,提出以“扩大药用部位”为突破的多元化利用;针对药渣综合利用度低的现象,以“药渣”为切入的综合利用。

2、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

(1)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2009年3月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与会院士专家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思路,首先要理清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比如中药资源库

存量的调查、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合理的引种驯化技术、濒危中药资源的评价与监控、中药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肖培根院士还指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建立五大工程:重点品种种质资源普查工程、濒危中药资源预警监控工程、珍稀濒危药材生物繁衍工程、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程和绿色药材基地建设工程。

(2)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

加强中药的质量控制,合理地对中药材进行评价,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2009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2009 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上,肖小河表示,中药质量控制不应盲目追求“找成分,测含量”的化学评价模式,他指出,随着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化学药的质控模式从当初的感官评价、生物评价,发展到以化学评价为主;而大多数生物药是在感官评价的基础上,仍以生物评价为主,化学评价为辅。中药、化学药与生物药的生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是不尽一致的,中药质控模式应参照生物药模式而非化学药模式,在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中,生物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生物测定可反映与安全性、有效性直接相关的信息。以生物评价为核心,感官评价和化学评价并重,将是今后中药特别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方向和举措[17]。

(3)香山科学会议

中医药基础研究是开拓中药资源药用作用的基本方法,是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2010年7月以“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379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建议制定国家中医药2020发展规划,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研究,重点加强中医药思维方法的研究;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并提议建立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专门研究、把握并制定中医药发展的方向。

道地药材品质佳、疗效好,是中药资源的杰出代表,做好其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工作是中药资源发展的重要方面。2011年2月在“道地药材品质特性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第39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建议建立道地药材的标准(包括产地、历史、品相、级别、效价)和评价规范(包括采样、前处理、测定方法、数据处理等),加强其加工炮制工艺研究以及炮制原理的研究,加强药材前处理研究,减少不规范加工对有效成分的损失,加强道地药材种植加工的监管和扶持,对重要道地药材施行中药许可制度,并倡导对道地药材要科学有序采挖,注重开源与节流并重。

(4)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重视中医药创新与发展,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11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认为,推进中医药创新与发展,急需做好四大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和创新,加快突破中医药发展的瓶颈科技问题;二是

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突破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大力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不断推进中医药的有效应用;四是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关键要把握好“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不断取得原创性成果,形成原创性优势;第二,坚持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高度重视继承工作;第三,坚持以临床实践和疗效为创新基础;第四,坚持利用现代科技,在积极运用中医药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大胆引进适宜的现代科技和方法,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创新发展中医药技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加快中医药预防保健、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加快中医诊疗仪器设备、中药新药的研制,加快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众多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还建议,建立适合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方法学,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在加强中医药基础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修订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容、中医药标准规范的制定方法及基本要求的研究,使相关标准符合中医药特点,并把中医药特色优势用标准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推广[18]。

3、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

我国现有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下,会出现一些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黄璐琦[19]等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3点:野生药材保护管理的法律框架存在缺陷,我国现行体制框架不能适应野生药材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我国现行制度框架不符合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制度的客观要求。他提出了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建议,这对于实现野生药材资源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国家政策保障。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副所长吕爱平两位委员联合提案呼吁,建立以创新、保护、应用和人才为主体的国家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维护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利益,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实施中医药知识产权创新战略、产权保护战略、产权应用战略、产权人才战略等措施,以保障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另外,古锐[20]等认为林权制度改革是林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机遇,它从所有制上改变了原有林下药用资源产权不清的状况,使林地产权所有者具备了有序利用林下野生药物资源的利益链条,有利于促进林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政策法规分析

1、国际政治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扶持中医药的发展。2002年实施《2002-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的战略》,2008年11月WHO传统医药大会《北京宣言》明确提出:必须维持和保护关于传统医药、治疗和实践的知识以及对其可持续应用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保障传统医药实践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发展的扶持和重视,在

国际政治层面上促进了我国中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对我国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关注。发达国家在关注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大肆抨击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尤其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生态战略、环保意识、资源再生高度关注,他们的抨击虽有些过于尖锐,但也不失现实,促进了我国民众环保意识的复苏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作为地区间经济强国,资源是否满足自给,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否是负责任的大国,是否地毯式掠夺他国资源,影响睦邻生态环境,也是地区间关注热点及我国维护大国形象的重要问题。国际社会的关注、贸易壁垒的深化、输出国资源的限制,势必大大促进我国资源自身供给水平的提高,给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西医对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环境污染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类疾病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而传统中药具有调理人类心理和生理状态功能,国际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寄希望中医药在21世纪为人类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在美国市场,中药需求每年就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此外,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公司、40多个研究团体在从事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欧盟,中医药应用也在逐步扩大,近几年,欧洲草药销售市场年均增长速度10%,从我国大陆进口的中药材数量更是成倍增长,许多国家也都陆续发布了有关草药方面的政策法规。德国有85%的人认为草药有效,毒性低,德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并成立了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世界对中药的认可,为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和契机。

2、国内政策

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与中药资源保护有关的重要文件。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国务院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保护甘草和麻黄草药用资源,组织实施专营和许可证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等。尤其2009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环境分析

1、我国总体经济形势

(1)国民生产总值

图表2-1 2005-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GDP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2010年我国GDP一举超过日本,上升为全球第二。我国医药卫生费用占GDP的4%,尽管距WHO的基本要求(医药卫生费用占GDP不低于5%)尚有差距,但近1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4.08%,远高于GDP的年均增长率8.4%。我国医药工业产值至2010年达12560亿元,占到GDP的3.1%,实现年增长率达25%,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中药工业发展最为迅猛,年增长率达到29.5%,产值3100多亿元,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强,占GDP的1%左右。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越来越放在首位,医药工业尤其中药工业发展迅猛,支撑健康产业的医药原料需求将越来越大,给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近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表2-2 2005-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且2011年上半年有进一步加剧之势。主要推动因素还是医疗药品、房地产、教育投资等。房地产价格虽节节攀升,但近年已趋慢,随着我国出台限购二套房屋政策实施,以及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老百姓的房地产和教育投资消费压力趋缓,但医疗药品价格高昂现状依然没有得到缓解,“一人患病,全家返贫”的现象仍然严重,并成为现阶段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国

内中药材价格经历了三轮暴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又进入第四轮上涨高峰,中药材原料价格因资源短缺而整体提价,促进了药品价格的提升,导致居民的健康支出大幅提升,加剧了“看病难,买药贵”现状。

(3)国家外汇储备

图表2-3 2005-2010年国家外汇储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虽仅有13多亿美元,所占比例较少,但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撑,因为我国居民习惯性使用传统中药,降低了进口化学药品、疫苗和生物制品等专利产品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国家外汇储备支出。国家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制药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为制药行业的设备引进、技术合作、药品和原料出口等带来重要商机,推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财政收入

图表2-4 2005-2010年财政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603亿元,增长21.3%。我国医药工业尤其高科技生物医药产业近年不断取得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医药产品和制药企业纷纷脱颖而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长较快,2010年财政收入达500亿元左右,占到我国财政收入的6%。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医药工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医

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财政税收。反过来,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国家支持中药基础研究和及资源保护的投资将不断增加,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粮食产量

图表2-5 2005-2010年粮食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

随着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实现,所需投入的劳动力减少,国家对粮食实施收购保护价、粮食价格的提高、种粮补贴等政策的落实,使得农民从种植粮食作物中得到大量的实惠,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粮食产量大大提高,2010年达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产2.9%。而品种众多、种植技术难度大、种植周期长并且易受天气影响、产量不稳定、价格不稳定、费工、费力、不能使用机械化生产的中药材,国家却没有提供任何补贴。相比之下,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省时省力、且有国家补贴的农作物,造成药材种植面积缩小,中药材供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6)工业增加值

年工业增加值

图表2-6 2005-2010

2010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160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中药工业产值达3100多亿元,占到国家工业增加值的2%,增长率比工业产值高10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中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中药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

2、我国中药产业发展

我国现有中药制药企业1500多家,中成药品种9000余种。2010年全国中药工业产值3172亿元,同比增长29.5%。我国中药工业产值在过去20年时间里,由200亿元提高到3000多亿元,提高了15倍。但我国中药资源在支撑中药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极端破坏、濒危药用资源的不断增多,大大危及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尽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尽管320种常用药材总蕴藏量达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近40万hm2,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且野生变家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的人工种植和培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目前国内中药工业庞大原料需求相比仍存在极大缺口,既影响我国中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3、我国中药出口态势

2010年我国中药提取物出口额达11亿美元,主要出口到北美、欧盟、日韩等地区。目前,紫杉醇、青蒿素、莽草酸、甜菊素、黄连素、银杏黄酮、银杏内酯、白藜芦醇、人参皂苷、三七皂苷、儿茶素、绿茶多酚、石杉碱甲、二十八烷醇、茄尼醇、蒿甲醚、多烯紫杉醇、丹参酮IIA、丹参酮IIA磺酸钠、苦参碱、育亨宾、灯盏花素、岩白菜素等单体或组分的商品在全球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它们是许多化学药品的主要来源。红景天、甘草、黄芪、罗汉果、枳实、当归、五味子、灵芝、蒺藜、厚朴、刺五加、贯叶连翘、红车轴草、银杏叶、水飞蓟、紫锥菊、淫羊藿、灵芝、金银花等中药提取物近年来出口业务发展迅猛,是国际市场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随着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医药市场大循环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必将大大推动我国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4、城市化进程及消费结构

目前我国城市化程度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导致中药材种植面积减少,影响了药材的供给,加大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需要寻找新的产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去发展药材种植基地。

现阶段我国总体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人民追求健康和保健的开支越来越大,大大推动了中药产业尤其是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对中药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三)技术环境分析

1、中药资源普查技术

目前我国正在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分析技术系统相结合的研究构建实用和实时动态的中药资源信息收集体系,同时,进行药材资源普查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国家中药材资源巨型数据库,并与土壤、气候、经济、交通、人口等相关信息建立数据融合分析系统,以随

时监测中药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和需求量,建立中药资源的数据库及预警系统。尽管我国资源普查水平和仪器装备水平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对野生资源的合理分析和种植面积的合理估算尚有不尽科学之处,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大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好地推动中药资源普查水平的提高。

2、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研究、迁地保护研究和基因库保存研究3个主要手段。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重视珍稀濒危特有中药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系统和生境的保护及被破坏或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加强其种群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和珍稀濒危机制的研究。要进行药用动植物种质基因库规划与设计,建立种子(质)基因库;开展生物技术的研究、保存种质资源。对国家已经公布的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BAP)中提出的优先保护物种中,选择重点品种,进行调查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用形态描述和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构建出含有野生种、农家种和主要改良种的核心种质,进行有效保护,进行种质的创新及新品种的选优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其他经济作物的良种繁育水平相比,目前我国中药材良种繁育总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中药资源多样性保护研究水平也有待提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大研究力度。

3、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及规范化种植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获得人工种养成功的中药材500多种,所提供的商品量占药用总量的60%左右。截止至2009年底,我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约1700万亩,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基本建立了人工生产基地,150余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相继得到推广和应用,丹参、三七、山茱萸、板蓝根、人参等42种中药材的53个生产基地通过了GAP认证,规范化生产面积达百万亩以上,中药材年产量已达250万吨。但目前我国中药材栽培基本还是以农户分散、零星种植为主,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带有很大盲目性,药材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产量和质量没有得到较好保证,严重影响医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中医药文化是祖国医学之本,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中医药,尤其推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现代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更加崇尚绿色,回归自然,更加追求天然健康疗法。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现代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但是,目前对中药资源只采不护,只砍不种的问题仍十分突出,“野生无主,谁采谁得”的观念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树立公众环保意识,深化公众生态观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能保证我国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受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通过战略性剖析中药资源可持续的利弊因素,对于推动我国新时期中药资源可持续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三、影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中药资源的社会属性主要指的是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有用性决定了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而稀缺性决定了其价格。根据价格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药资源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必须与价值相协调。当价格不能体现其价值时,必然出现价格的暴涨暴跌。价格暴涨将引发对中药资源的过度开采,同时囤积药材等投机炒作现象严重;价格暴跌将导致对中药资源的种植热情减退,同时浪费现象严重。无论是价格的暴涨或是暴跌,都使得中药资源的发展不可持续。因此,要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必须要使得中药资源的价格与价值相协调。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中药资源的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种市场因素导致中药资源价格波动幅度过大

中药资源的价格主要是由资源交易双方在一个市场内部经过自由竞争后而形成的,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由供求决定的。对需求方来说,消费者购买中药资源是为了取得效用,对效用大的资源,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对效用小的资源,消费者就只愿意支付较低的价格,即消费者购买中药资源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在消费者的预算方程P1X1+P2X2+···P n X n=M约束下,消费者实现均衡的条件是:MU1 / P1 =MU2 / P2 ··· = MU n / P n。也就是说,越稀缺的中药资源,其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因此其市场价格也就越高。价格越高,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去开采这种中药资源,拉动其生产成本越高,从而导致其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现象越严重,不利于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图表3-1 2001-2010年红景天价格变化曲线图

以红景天为例,其产销量中等,主要来自于野生资源。由于采收强度过大,野生环境下再生困难及再生年限长等问题,已出现产销量锐减、价格上升等现象,如不重点关注,必将形成越贵越挖、越挖越少以致断档的恶性循环。从2001-2010年以来,红景天交易量由750吨下降到500吨,市场均价由2001年的4.8元/千克上升到2010年的19.7

元/千克。价格的上涨,将导致更多的人去采收红景天,采收成本也随着上升,最后导致越贵越挖、越挖越少以致断档的恶性循环。

图表3-2 2001-2010年红景天交易量变化曲线图

图表3-3 2001-2010年珠子参价格变化曲线图

资料来源: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再以珠子参为例,从2001年-2010年其交易量大幅下降,从2001年的200吨下降到2010年的20吨,降幅达90%,价格从2001年的45元/千克上升到2010年的214元/千克。这说明越是稀缺的中药资源,其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因此其市场价格也就越高。珠子参的价格越高,越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去争夺这种中药资源,竞争增加,拉动其生产成本越高,从而其开采加剧,更加稀缺,不利于珠子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建立此类品种药材的价格形成中心,通过政府的补贴实现栽培化是解决此类资源可持续利用无可替代的根本手段。

图表3-4 2001-2010年珠子参交易量变化曲线图

资料来源: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再以雪莲花为例,从2001-2010年以来,雪莲花的交易量先从50吨上升到80吨,之后一直下降到60吨,而价格波动幅度不大,从2001-2006年其价格由5.0元/千克上升到5.8元/千克,从2007-2010年价格由6.8元/千克上升到7.4元/千克,如果剔除物价等因素,其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大。价格走低的中药材资源,会使得该种中药材资源的生产者转移生产,不愿意更多的人工种植,从而拉动其生产成本降低。

图表3-5 2001-2010年雪莲花价格变化曲线图

图表3-6 2000-2010年雪莲花交易量变化曲线图

资料来源: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因此,对此类中药材资源,应尽快确定其濒危等级,列入国家珍稀濒危红皮书或重点保护名录,建立原产地保护区,国家出台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采挖,或者通过国家补贴的方法,提高珍稀中药材资源的价格;引种驯化,实现人工栽培,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野生药用资源产权不明引发的“公地悲剧”导致其价格暴涨

共有资源具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竞争性是指人们都有权利通过使用某种资源或物品去获取私人的经济收益,因而当某个人或团队使用了该资源或物品时,留给其他人及团队的数量就会减少。同时,在人们可以免费使用该资源和物品时,使用者之间又不具有排他性,由此会导致人们对该资源或物品的过度使用甚至毁损的行为,最终结果是危害了整个社会。野生药用资源具有“共有资源”的特性,产权界定不明晰,容易引发“公地悲剧”。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与社会因素,造成了全球性物种灭绝的加剧。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植物面临灭绝

的危险更大。当前,我国中药和民族药工业常用的600余种中药材中,纯依赖野生药材资源的占到400余种,人工种养的品种约占200种,但其中60%以上的种类和40%左右图表3-7 2001-2010年部分中药材年交易量统计表(单位:吨)

名称\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0年比最高交易量年份减少百分比

冬虫夏草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00 190 170 150 25% 雪莲花50 55 60 65 70 75 80 75 70 60 25% 红景天750 700 680 650 620 600 650 600 550 500 33% 重楼750 800 1000 950 1000 1050 1000 1000 1000 800 24% 小红参150 140 130 120 110 100 120 80 120 80 47% 青天葵200 180 150 140 130 120 100 95 85 80 60% 细柱刺五加800 820 840 860 880 900 1000 800 600 450 55% 红大戟20 20 18 16 14 12 10 6 8 5 75% 黑草150 140 130 120 110 110 100 80 60 40 73% 金铁锁80 90 90 100 100 120 200 150 120 80 60% 鬼臼650 620 600 580 600 520 520 400 300 220 66% 琥珀800 800 820 820 850 850 800 750 700 650 24% 穿山甲300 320 350 380 400 420 400 380 350 300 29% 石斛800 850 900 950 1000 1100 1200 1100 1000 900 25% 千层塔200 200 190 190 190 180 180 160 150 120 40% 八角莲200 180 170 170 160 160 150 140 120 100 50% 山慈菇60 60 50 50 40 35 30 40 30 20 67% 珠子参200 180 150 100 60 40 45 40 30 20 90% 资料来源: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的产量仍依赖其野生药材资源。有关调查表明,在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从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资源量普遍下降,已影响到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生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由于野生资源量减少,已处于濒危灭绝边缘。以野生甘草为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甘草资源蕴藏量为200万吨,而目前不到35万吨,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率已从90%以上降到仅为零星分布。2007年,西藏自治区公布了65种濒危的藏药材,列入一级濒危的有波棱瓜、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等25种,列为二级濒危的有黄连、土木香、麻黄、红延胡索等22种,列为三级濒危的有角菌香、小大黄、天门冬、柴胡等18种。青海、甘肃等省也相继公布了四五十种。目前,濒危藏药材

2016-2020年中国中药产业深度分析与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2016-2020年中国中药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内容简述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从总体上说,“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2015年,我国中药贸易克服了外需低迷、价格下跌、要素成本持续快速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表现较为突出。2015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额达47.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其中,出口额37.70亿美元,同比增长4.95%,高于同期整体医药出口增幅2.25个百分点。 2015年5月,《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涵盖了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等细分领域,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国家层面第一次编制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列为国家战略具体体现,战略规划以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为主题,提出7个方面重点任务。未来,我国中医药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药产业在主管部门、企业主体和金融资本的共同投入下,将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布局,具体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以及中药产业区域发展。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药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有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资源、技术、企业、配套设施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地区应抢抓机遇,积极培育市场,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成为中药市场的主力军,使中药产业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力量。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中药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环境问题目前是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技不断创新.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新的价值.改变着生活.当我们陶醉于用聪明才智从大自然那里获取的各种利益时.大自然也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这样做的代价。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等等。这一件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停的对大自然索取资源.而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适度、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使这一过程维持在可持续的轨道之上. 1 我国资源现状 1.1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2)

名词解释 中药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供中医药使用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总称,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矿物药资源。 道地药材:指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具有特定种质、特定产区、特有的生产加工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民族药:指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药材,民族药医疗体系独特,用药习惯和习用药用种类与中医中药有较大不同,包含了藏药、维吾尔族药和蒙药等。 样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所抽取样品的实体,在中药资源调查中称为样地,是进行精确调查观测的地块。样方:在对密集分布的草本植物进行种类调查或药材实施采收时,受工作量限制,一般将区域范围较大的样地再划分成为若干小的单位,只对其中部分单位做详细观测,称其为样方。 药材蕴殿量:指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某种中药资源的总蓄积量。 药材经济量:指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内某种中药资源有经济效益那部分蕴藏量,即只包括达到标准和质量规格要求的那部分量,不包括幼年的、病株或达不到采收标准和质量规格的那部分量。 药材年允收量:指平均每年可允许采收药材的经济量,即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可持续利用的采收量。“3”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5”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其密切相关的专家系统ES 和智能决策系统IDSS。 就地保护:将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生产的自然环境就地加以维护,从而达到保护药用动、植物资源目的。异地保护:又称迁地保护,即将珍稀濒危药用种类迁出其自然生长地,保存在动物园、植物园、种植园内,进行引种驯化研究。 离体保护:即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来保存药用动、植物体的整体、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从实际出发,依靠富有远见的宏观调控政策、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确立中药资源发展战略与选择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中药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人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得到 满足的发展。 中药资源人工培育:指中药资源在人工干预下进行的资源再生过程,主要包括野生资源抚育和人工栽培(饲养)两种途径 填空 1.中药资源的构成,按照自然属性可以分植物、动物、矿物资源。 2.中药资源的构成,按照社会属性可以分为中药、民族药、民间药资源。 3.中药资源的构成,按照生产来源可以分为野生、人工资源。 4.民族药体系中的中药资源,比较完整有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傣药、壮药、苗药。 5.中药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可再生性、可解体性(降解性)、有限性、动态性、地域性、多用性。 6.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具有以下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 大,山脉定向排列。 7.我国的气候特征,具有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8.中药资源区划的原则,具有以下四个:优质性原则(道地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相似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 9.我国的中药资源区划采用二级分区系统,将全国中药生产区域划分为9 个一级区、28 个二级区,阐 明各区的现状、特点及开发潜力,确定今后的开发方向和建设途径。 10.关于道地药材的质量形成,优良的物种遗传基因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外在条件,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思想基础,完善的裁培加工技术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可靠保证。 11.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至少包括三个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系统、监督系统。

中药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药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中医是中国所独有的医疗体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药是中医体系的核心,然而在今天,我国的中药资源情况却不容乐观,这和我国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都有关系。所以今天的我们务必要重视起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对中药的把控,加强技术要求、发展新品种、贯彻因地制宜方针,才能保持住我国中医药行业的长盛不衰。本文就我国的现有中药资源做以分析并浅谈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药资源;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 1前言 人类走入21世纪,方便快捷的西医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天然健康的中医药又重新进入到人们视野。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倾向于尝试中药。但是我国的中药资源保护工作起步很晚,中药资源还承受不了非常巨大的市场,所以这给我国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来看,我国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弄清楚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现状,找出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再结合完善的理论知识研究提出中药的综合利用方案。 2现状

我国中药资源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据普查统计,全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 种,药用动物1581中,矿物80 种。调查362 种常用药材,其野生资源总蕴藏量约为850 万吨。药材商品中有200 种左右以野生资源为主,占药材总数的60%以上。这些药材资源的分布式分布均衡,就种类来说,我国东北药材种类最少,而西南很多,常用药材的储备确实北方偏多,南方较少。 而我国的中药资源如今还要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资源 枯竭速度加速。前文提过,国际上很多公司和研究机构已经将目光转向天然药物,而我国的中药资源就是他们的下手之地。如今很多国际上的公司、制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顺应潮流,纷纷在中国内地建厂房建研究机构,来开发潜力巨大的中药产品,这极大地加速了中药资源的损耗。我国国土面积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所以人们普遍抱有"消耗一点没什么"的思想。而事实则不然,纵使我国有广阔的国土面积,但是很多资源并不是面积大就一定丰富的,这是我国民众的思想误区。例如中药,某些名贵的中药所需要的生长环境较为特殊,所以产地不多也不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已经有面临灭绝的风险,尤其是珍惜的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我国以为学者指出,近年来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银柴胡、肉苁蓉、三叶半夏、新疆阿魏、紫草等100 多种药材的资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受中国的传统观念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浪费且无偿利用,导致中国人民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小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人们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的共同使命。 正文: 1. 我国水资源现况: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

中药资源与开发前景报告

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 中药资源与开发

调查报告说明 本调查报告系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制作,以为莘莘学子在选择志愿时提供有效参考。报告中所有文字、图片、表格均受到中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条例的版权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经过安博教育集团的书面许可,不得将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如引用本调查报告的数据,需注明数据源于安博教育集团2008年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 本报告中关于专业景气度的调查为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采用行业访谈、毕业生抽样调查以及焦点组讨论等方法获得。为了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调查共发放了498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45份,问卷有效率达95.2%。但是,因为本报告中发布的调研数据系通过抽样方法采集,数据结果受到样本量和样本主观判断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抽取的限制,数据结果无法达到完全的精准真实,本报告只提供给用户作为选择志愿的参考资料,安博教育集团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不对报告数据与个人情况的对应承担法律责任。

目录 调查报告说明 (2) 目录1 专业大总结 (3) 1 专业大总结 (4) 2 就业方向调查分析 (4) 2.1毕业最适合岗位调查 (5) 2.2毕业生去向分布表 (5) 2.3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 (6) 3 专业具体景气指数分析 (7) 3.1毕业薪酬指数 (7) 3.1.1毕业1年薪酬指数 (7) 3.1.2毕业2年薪酬指数 (8) 3.1.3毕业3年薪酬指数 (9) 3.2职位级别指数 (9) 3.3应届就业率指数 (10) 3.4毕业深造指数 (11) 3.5发展前景指数 (11) 3.6创业指数. (11) 3.7工作舒适度指数 (13) 3.8全球化指数 (13) 3.9学习压力指数 (13)

试论我国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试论我国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在恢复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是我国的三步走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总体经济目标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完成这个经济发展目标,有关部门要协调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而这种观念也是我国政府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关键是要协调和平衡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追求短期的发展结果,而是要从社会和自然的角度出发,寻求发展中的平衡和共生共荣。人类社会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情况下人类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平衡的情况下,寻求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能源危机,我国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为我国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储备量已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工和矿物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作为人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水资源,也呈现出短缺的趋势。此外,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表现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质量下降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由于各种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总体国民经济的增长量的百分之八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作为占我国工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化石能源与矿产工业,其每年因资源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我国经济产值的百分之十七,不难看出,解决了环境和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我们要想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科学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并且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来有效维护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入更加理想的轨道,更快的实现我国的三期发展目标,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跻身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之列。 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在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基于我国自身的环境资源的特点和形势,全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研究队伍的专业性和丰富性。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大高校的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还包括各种中青年骨干,可谓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创新型人才。此外,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也相对完善和丰富,不仅包括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绘、地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中药资源是我国传统的特产资源之一,它有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至今仍与西药共同支撑着我国的医疗体系,为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药资源已暴露了相当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造成中药资源的日益减少甚至濒临绝迹、中药质量难以控制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中药资源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现状的分析研究,对科学发展战略进行思考,以期能为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中药农业直接相关,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涉及中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保护等多个环节,因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科技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制定的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1]。理解和掌握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对于探讨其技术应用性对策至关重要。 1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作为术语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空间上,以保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前提;二是在时间上,以满足现代和未来需要为目的,已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3];三是政策制定的前瞻性,许多可再生的中药资源自我修复能力差,再生周期长,政策的制定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全局性和稳定性。

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6卷第2期2012年3月 名师汇讲 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胡之璧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璧名师工作室 (上海201203) 【摘 要】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简要讲述了中药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包括中药生 物技术在药用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中药质量控制以及中药作用机制和创新药物发现等方面。认为中药生物技术对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 达到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药资源;生物技术;质量控制;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02-0005-04 [基金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传承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胡之璧,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中药生物工程研究。 胡之璧,1934年生,安徽潜山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创始人之一。 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1959年获硕士学位,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1985年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建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室,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高新技术, 开展了洋地黄细胞培养与强心苷生物转化研究,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率先将农杆菌Ri 质粒成功地引入40余种中草药基因组中,使其生长速度和有效成分含量大大超过天然药材;利用转内源双基因和转外源基因技术获得了黄芪甲苷含量比黄芪道地药材提高十几倍的黄芪毛状根,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参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材学》《中国植物志》《中药志》等权威性著作,主编了国家“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现代生物技术》;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2009年被授予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为全国侨界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中药在我国应用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 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资源领域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如药材品质下降、野生药材数量锐减等。因此,大力开展中药资源研究,对于保护现有资源、寻找和开发新资源等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中药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根据普查资料,我们国家共有12807种中药材,其中动物药有1581种,矿物药80种,植物药占了绝大多数,有11146种。常用的中药有400 500种,其中80%来自野生资源,由于需求日渐增加,平均每年都会有20%的药材短缺。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已渗透到中药 的各个研究领域,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药品种的鉴定和质量控制及中药作用机制和创新药物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目前,生物技术在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手段:如室内植物的大规模培养、代谢产物的细胞工程、遗传转化器官的扩增、生物转化系统的选择、代谢途径的基因工程、 转基因生物的构建等[1-6]。1.1 室内植物的大规模培养根据植物细胞具有 全能性理论,利用植物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或组织、细胞,在适宜的人工条件下,可以再生出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这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思路。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室内植物的大规模培养优点主要表现为:①占用空间小,不受地区、季节限制;②培养周期短,扩增速度快;③培养出的材料质量均一、可控、无病毒污染 等等。这些对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都非常有益[1]。1.2代谢产物的细胞工程应用大规模培养的植 · 5·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徐卫军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徐卫军 (长江科学院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界中,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籁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排放的废水、污水量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在“水”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人在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框架中,必须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以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共同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它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1)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所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资源,爱护环境,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力就难以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和改善,在财富极度匮乏的社会中必然潜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就难以形成和谐社会。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所谓人与人之间和谐,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这种和谐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3)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和谐发展。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因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现了分化和重组。随着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经常变动,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地产生;随着生产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场主体的集中,不同社会阶层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断地扩大,社会矛盾、摩擦和冲突也就随之产生。虽然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容互补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社会阶层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他们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富减贫,使各社会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合作和利益共享,逐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稳定社会结构。 2构建和谐社会中出现的水问题 我国地处中纬度,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形成了5600多亿m3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近8亿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km2。但在很多地区,水的问题仍旧是限制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我要打印IE收藏放入公文包我要留言查看留言文章来源:中国药材市场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07-1-10 中药行业涉及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机械制造)和中药商业等,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 一、中药行业的现状 中药材生产:目前,一批优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濒危物种代用品及中药材生物技术研究有了一定进展,特别是人工培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进程;一些主要依赖进口的南药引种成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依赖进口的品种逐步减少。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依靠人工栽培、养殖的供应量已近50%,使中药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此外,通过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对中药材的蕴藏量、需要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野生药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中药行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科研教育为依托、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 中成药工业:按照《国家医药管理规》(GMP)要求组织建设和生产,加快了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剂型改革的步伐,促进了中药工业规化、现代化进程。目前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特别是中药针剂、粉剂、软胶囊、缓释剂、气雾剂等先进剂型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中成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批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及一批产值过亿、利税达千万的企业已经涌现。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有所进展。 中药饮片工业:经过量多年建设,国有重点中药饮片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化验检测、仓储条件等硬件有明显的改善,同时提高了饮片的质量,并基本满足市场及医疗用药。中药饮片的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逐步提高了中药饮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中药商业:中药的批发企业仓储及营运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中药的零售门市网点面目一新,在进一步继承和恢复传统“老字号”等一批百年名老中药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关系到生态安全,产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际形象。在此背景下,《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得以发布,详细阐述了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四大原则,通过“四个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充分供给与确保质量的统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并行,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协调。 (一)中药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 1、中药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是连接全球华人的纽带。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质量关系到中医药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显示显示,我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包括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约占总数的99%。近年来由于中药生产的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中药使用方式,中药资源需求量明显增加,致使生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根据2002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为494亿元,2013年达到5065亿元,增长了10多倍。2013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5%,是我国医药贸易中增速唯一超过20%的产品。我国中医院就诊人数超过4亿人次,收入达1769亿元。 2、中药资源过度采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三万多种野生高等植物中约有三分之一具有药用价值记载,技术成熟

的人工栽培种仅占总数的2%,约200种左右。我国野生药材只有76个物种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在《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中有209种植物分布在我国,其中涉及药材(可否改为“具有药用价值的”)24种,在《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有69种,这些物种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国处于受威胁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1980年以来宁夏挖甘草破坏超过800万亩草原;1990年以来全国每年因采收麻黄而破坏的草场逾2700平方公里。 3、中药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点领域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简称《名古屋议定书》),2014年10月12日《名古屋议定书》正式生效。中药制药行业是我国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最多的行业之一,目前中药资源仍以出口为主,《名古屋议定书》的生效整体有利于规范我国中药资源的管理。但同时,《名古屋议定书》生效对我国香料产业(东南亚)、冬虫夏草(尼泊尔)、甘草(西北亚)、玛咖(秘鲁)等相关产业带来影响。如何利用好《名古屋议定书》趋利避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点。 (二)绿皮书发布旨在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 1、促进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需要。大量野生中药资源生长分布于极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如青藏高原、西北干旱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的野生中药资源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在导致中药资源灭绝的同时,也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一些中药材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如果操

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2、我国水资源管理将进行战略性转变 我国水资源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相当尖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等四方面的严峻挑战。(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饮水安全。着力解决群众饮水水质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水性地方病等问题,抓紧制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及2005至2020年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规划,逐步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治水理念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维持生态基本需水量;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抓紧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推进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转变,力争在2020年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4)以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设为重点,创新用水管理制度。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节水防污。 2.1 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节约能源资源,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切实提高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做 好节约工作,十分必要。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和严峻的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出路,应该依靠自律型的方式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 节水的核心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仍低于很多经济发达国家,具体表现为单位取用水量产生的GDP(美元/立方米)相对较低。 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把大中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列为重大战略工程计划,全面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农艺措施等。总之,建设节水型农业,需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措施,积极推进农业节水的机制改革。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中药的发展史

中药的发展史 1. 1. 中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氏。由于中药,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衣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抄录、增补而成。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中药还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几个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药发展的措施,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逐渐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2.影响中药发展的因素

2.1中药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n 中药原料来自自然,又多为人工分散采收、加工,受天气、地域差别及人为影响因素很大;过度开发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毒理药效检测、质量检测、包装、贮存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标准和良好的监控方法,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对人工种植的中草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超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中成药的质量。并且中药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传统的中医药煎煮法疗效相对显著,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大为改变。并且其有浓重点中药味的汤剂和体积过大的中药丸,而且中药汤剂的煎熬过程和火候也是西方人难以掌握的。凡此种种都影响中药的发展。 2.2中药行业所存在问题极其措施 问题主要有: 1.研究能力有限。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建设生态潘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困扰潘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虽然潘集区境内有淮河、茨淮新河、泥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能够延缓潘集区水资源供给的压力。但是,水资源并非可无限制地使用下去,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科学地开发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应把它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潘集区水资源应走“以水定粮,以水定产,以水定草,以水定林,以水定发展”之路,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开发面向生态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创造良好生存空间的长远之计,任务紧迫,势在必行。 一、潘集区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1、水资源概况。潘集区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的农业大区。全区降水特征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差异大。一年之内,夏季降水最多,平均占年降水量的49。8%,春秋雨季次多,分别占年降水量的22。7%和19。8%,冬季降水最少,平均只占年降水的7。7%。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926。0mm,年最大降水量1428。0mm,年最小降水量471。9mm。这种降水特征,导致潘集区旱涝灾害频繁,最近几年旱灾较为突出。特别是20xx年6-7月份,连续干旱无雨,淮河水位低,泥河、黑河引不进水而干涸。

目前,潘集区境内地表水资源有淮河、茨淮新河、泥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平均年径流总量1。44亿立方米,由于年内降雨量不均,其径流量、年内分配大多集中在汛期(6-9月),占年经流量的70%以上,据估算仅占年总径流量的10%左右,大部分径流量在汛期被排泄掉。潘集区地下水资源量,现状上的多年平均为1。25亿立方米,可采量为0。95亿立方米。 2、水资源利用现状。潘集区属于平原地带,提水型灌区。其境内的拦蓄工程少,地面水的利用率低。仅有的四条河流,其中泥河、黑河这两条淮河的支流,由于淤积严重,河底较浅,蓄水、引水的能力较差,干旱季节经常干涸,而且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潘集区辖有11个乡镇(街道),共有166个行政村,境内有淮南矿业集团的潘一、潘三、潘东三座大型煤矿和平圩发电公司,平电二期工程、潘北矿和田集发电厂正在建设之中,一批招商引资项目也已驻进或将陆续驻进潘集区,潘集区不仅是农业大区,同时成为能源新区。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潘集区的水资源将面临水量短缺和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淮河上游企业污染及沿境内河流的生活污水直接威胁着潘集区提灌水质,威胁着潘集区城区用水的水质。 目前,潘集区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区面积和人口不断扩大和增加,更加重了潘集区水资源的压力,水资源将会阻碍潘集区实现崛起的进程。

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7281

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7281 中药报告-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中药行业涉及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机械制造)和中药商业等,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 一、中药行业的现状 中药材生产:目前,一批优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濒危物种代用品及中药材生物技术研究有了一定进展,特别是人工培育和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进程;一些主要依赖进口的南药引种成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依赖进口的品种逐步减少。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依靠人工栽培、养殖的供应量已近50%,使中药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此外,通过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对中药材的蕴藏量、需要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野生药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中药行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科研教育为依托、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 中成药工业:按照《国家医药管理规范》(GMP)要求组织建设和生产,加快了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剂型改革的步伐,促进了中药工业规范化、现代化进程。目前中药剂型已达40多种,特别是中药针剂、粉剂、软胶囊、缓释剂、气雾剂等先进剂型的应用,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中成药产品结构得到调整,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一批名优产品、著名商标及一批产值过亿、利税达千万的企业已经涌现。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有所进展。 中药饮片工业:经过量多年建设,国有重点中药饮片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化验检测、仓储条件等硬件有明显的改善,同时提高了饮片的质量,并基本满

足市场及医疗用药。中药饮片的生产由手工操作发展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逐步提高了中药饮片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中药商业:中药的批发企业仓储及营运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中药的零售门市网点面目一新,在进一步继承和恢复传统"老字号"等一批百年名老中药店堂的同时,引进现代营销管理,发挥了传统特色和现代营销相结合的优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药行业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药行业基础薄弱、缺乏后劲的状况愈见明显。总体上表现为:行业资产规模经济偏低,同档次品种重复较多,高科技产品稀少,现有资产优化重组及资产存量盘活步子不大,外向型企业竞争意识不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投资明显不足。具体为: 中药材: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仍显薄弱,大宗中药材品种生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够,栽培繁育生产管理粗放;药材单产低、质量差现象较为普遍;优良品种的选育、种籽的提纯复壮滞后;一些品种病虫害防治及高效、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在中药材生产领域的研究推广进展缓慢,导致中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限。 中成药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基础差、自有资金不足,缺乏自我改造能力。多数企业生产集中度低,创新、开发能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的现象比较普遍。中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能力。中成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工艺技术规范的基础研究工作薄弱,中药制剂水平整体上与国外企业相比落后。 推广GMP的政策与资金不配套,投资与需求矛盾突出。 中药饮片工业:饮片炮制工艺落后(某些有特色的工艺除外),致使药材有效成份流失,饮片质量下降。干燥工艺还采用露天、场地晾晒,造成饮片污染。中药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