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说明,尽管有些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被发现,但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条件,厂商的定价原则应该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如果桥梁由私人部门提供,它们会索要等于边际成本的费用,既然每辆车花费厂商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厂商的价格也应该等于零,结果私人不可能供给这些产品。公共物品的这种性质,使得私人市场缺乏动力,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政府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政府主要是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税是可以精确计量的,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此外,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的“免费搭车”现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只适于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动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政府经济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因此,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种情形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反对(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所决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的,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

不一定!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但是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可以(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所以这个问题是片面的!

首页标签找人意见反馈帮助我要提问这里是匿名提问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快速注册天涯帐号己有天涯帐号?登录为什么纯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

一、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概念

公共物品,按萨缪尔森的严格定义,是指这样一种物品,“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需要从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中扣除”,换言之,一个人对它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

少。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性:非竞争性(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向一个额外的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和非排他性(对这种商品的使用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或是耗费极大的)。由于排他基本是一个技术问题,并取决于可获得的技术,因此,纯公共物品的边界可能会发生变化。另外,有些物品本身不具竞争性,但可以人为地限制在某些消费者范围内消费,超过该范围,该物品便具有排他性,这类物品被称为俱乐部品;还有许多物品有公共物品的成分,但不是纯公共物品:有些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在达到拥挤点之前的高速公路),有些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海洋中的鱼),这类物品被称作准公共物品。

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可能会由私人来供给,如无偿建图书馆、饥荒的救济、私人资助的医学研究等,要解释这类行为,可能会存在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可以借助于利他主义模型,个人可能会出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关心他人的福利,于是就有动机使其捐赠的资金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那一点;另一方面,科斯考察了1610—1675年英国灯塔的供给,发现“三一塔”(英国灯塔当局)未建造任何灯塔,而私人建起的灯塔当时已有十座。灯塔的主人可以向船主收费,这种收费是船货和该船经过灯塔次数的函数。可能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情况:一小部分人(如有些船主,其船货和船的价值相当大)从灯塔中的收益大大超过其成本,即使其他人不愿支付任何成本,他们也准备承担全部成本。

然而,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质,自利的个人有“搭便车”的强烈动机。即使提供公共物品会使所有人的境况变好,如果受益者无法被强迫贡献其“公道的份额”,每个自利的个人就会希望由别人来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如果个人的贡献份额与其表现出的偏好正相关,由于无法实现排他性,个人就会给出虚假的信号,“假装从某种集体消费活动中获得比实际情况更小的利益”。因此,纯粹个人主义的机制不会产生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供给,整个社会处于帕累托无效状态。为纠正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只好由政府供给,并以税收的方式进行融资。

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论文“社会支出的纯理论”中首次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帕累托供给条件进行了分析。该分析基于以下假设:存在两种物品可供最后消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生产可能性组合既定;消费者的偏好既定。如果一个充分控制经济的政府可以选择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则公共物品(与某种私人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边际转换率。然而,该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的:一方面现实中的政府受知识问题的约束不可能知道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及效用函数,另一方面,公共物品的提供可能具有不可分割性影响最优供给数量的提供。萨缪尔森关于公共物品最优供给的一般均衡模型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标准。

二、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将政府供给与政府生产混淆,产生了大量的政治性企业。政府供给并不一定意味着政府进行生产。例如,在美国,政府供应了国防(纯公共物品),但国防购买的许多物品都是私人部门生产的。在我国,公共物品通常由政府经营的机构进行生产,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政治性企业。“政治性企业”由德阿雷西命名,泛指由地方或全国性的政治单位拥有的任何组织,这些组织雇佣劳工和购买原料生产商品。政治性企业的效率通常低于私人企业。这是因为:政治性企业拥有非常安全的“市场小环境”(一部分相对无弹性的需求),根本不可能有从事创新的动力。而且,其管理人员通常由政府任命,缺乏硬性预算约束,没有削减成本的激励,不能承担风险,也无法做到自负盈亏。于是,表现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造成质量低劣、数量匮乏。对消费者来说,由于无法获得有关政治性企业相对成本劣势的可靠信息,而且消费者的分布又极其分散,因此组成集团向政府游说的成本巨大。尽管要以纳税的方式支持公共物品供给,分摊在每个消费者身上的损失很小,面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交易成本,消费者宁愿保持“理性的无知”(获取信息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时不获取信息的行为)。同时,政治性企业业已形成利益集团,组织起来向政府游说的成本相对较小且获益巨大,于是,这

些集团就有动力进行寻租,以保持其高福利和高工资。由此,本可用于生产方面的稀缺的社会资源被用于非生产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扭曲配置和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对于纯公共物品,政府应该减少直接经营而转向供给的管理方面,如采取补助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方式,将公共物品的生产推向市场?/cc>

作者:211.67.137.*

2006-2-24 16:38 回复此发言

2 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及存在的问题

愿谋湟蛘 涡云笠德⒍暇 斐傻牡托ё刺 ?

2、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混淆,导致准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从理论上说,准公共物品的生产,只要解决了付费问题,完全可以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在我国,大量的准公共物品也是由政治性企业垄断的,一方面给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另一方面供给的准公共物品质次价高,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由于垄断收益的存在,进入准公共物品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往往被以整顿为名,驱出该行业。以铁路为例,由于经营的低效率,我国铁路的货运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据铁道部统计,全国每天向铁路部门申请货运车皮数量达15万—16万辆,而铁路运输只能满足9万多辆,仅占需求量的60%,许多物资常受停装限装的限制,一些煤矿只能以运定产。由于煤炭运力紧张,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一些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始向铁路企业购买车皮,参与运输。目前,自备敞车运输能力占山西煤炭外运量的31.8%,占内蒙古西部煤炭外运量的85%以上。然而,2003年7月24日的部长9号令《企业自备货车经国家铁路过轨运输许可办法》的颁布却意味着90%以上的自备敞车被迫停运,由铁道部强制收购。实际上,强制收购只会维护行业垄断,掩盖经营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利益。因此,对于准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改革政府包揽准公共物品生产的状况,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准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例如,对具有规模经济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服务行业,可由政府招标与民营企业签订供给合同,或采取授权经营方式。

3、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与政府供给的物品的范围混淆,导致有大的正外部性的物品的供给匮乏。政府供给的物品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公共物品,许多物品由政府提供并非因为是公共物品,而是因为这些物品所具有的正的外部性。典型的例子是基础教育。教育在消费时是竞争的,因为随着班级的扩大,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同时也是排他的,因为多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大于零,通过收取学费即可将某些学生排除在外。而教育可提高一国国民的素质,高素质的国民对经济发展又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事业极为落后。据农业部对不同地区农村2万农户的调查,文盲、半文盲与小学程度占劳动力总数的52.2%。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是由各县甚至农民自己负担,而全国有近一半的县是“吃饭财政”,入不敷出;农民把有限的收入放在教育上,在一些贫困地区,无力支付的家庭只好让孩子辍学。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事实上造成起始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我国的收入不平等。因此,对于类似基础教育这样的具有无限正外部性的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政府供给的物品的范围应大大超出纯公共物品的边界。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大] [中] [小] 一、理论界定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 1919 年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一文 中正式提出的。而再次正式使用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 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 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他性。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也指出“公共物品是这 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 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有 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如道路、公园在消费者达到一定人数时就具有拥挤性。 (一)城市公共物品定义 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其本质来看,他们的观点 又都具有一致性,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比如,邢福俊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物品,是 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 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各位学者对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把本文的城市公共物品界定为:是指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 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它包括地方教育、公安、消防、公路、桥梁、航空设施、公共交 通、供水、废水处理、内河航道、港口、水源、固体废弃物与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公共建筑 与庭院、通讯系统等等。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特征 通常来说,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 一般特征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城市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指对于一种纯粹 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一个人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 特殊性即空间性。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性是指这种公共物品尽管对于新来的居民无需耗费更多的 成本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个地区 内的居民可以受益,而不在这个地域内的居民则不受益。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主体选择单一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和一般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对治安设 施、环境与卫生设施、防洪防灾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往往鞭长莫及,由于公共物品的外 部性,通过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结果直接表现为市场失灵,通过政府供 应公共物品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提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便成为城市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主 要内容。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不足

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思考

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思考 摘要: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需求,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政府;供给能力;制度安排 21世纪以来,我党开始逐步有计划地对基层政府部门进行改革,通过完善财 政体制,来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对公共财政体系,财政收 支结构的调整,来帮助政府获取更多的服务资源。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般来说指 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以及条件下,政府单位合理地配置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通 过资源的配置使用一定的渠道或者方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公共产 品的服务能力。基层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当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基层政府是直接面对公众的,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 上都需要依靠基层政府来完成。所以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将直接影响着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但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 供给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相应的财政基础, 相关资源不足,道出了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力不从心。而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国内基本的公共服务资源,在配置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很大 一部分弱势群体不能够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城乡公 共资源分配失衡。 提升政府单位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课题,它涉及的要素是多 方面的,既包括政府单位自身的职能定位,也包括政府单位的价值导向,动力机制,供给模式等等,所以在当前的条件下,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 给能力,就有必要结合基层政府的现实情况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应当 加强以下几个环节。 1、进一步改革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公共财政作为支撑的,一些经济欠发达 地区由于财力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并不是很足,这种现象 并不是一种非腐变现象,根据清华大学平新乔教授的研究可以看出,在2014年,我国政府可支配公共财力达到3万亿,已经占到了整个中国GDP的19%,在他的 研究当中还指出,欠发达地区公共开支和GDP之比反而更低。这种报道也就很清 楚地揭示了当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原因并不只是单 纯的财力因素,更多的应当是价值导向以及行为导向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党中央 的指示,面对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少地区基层政府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 投入力度都在逐年增加,即使当前中央在不断的推出一些宏观调控政策,来抑制 资本过快的增长,由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尚未发生转变,把大量的精力和 资源都投入到经济运行之上,这就影响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因此要进一 步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则必须进一步改革公共财政制度,构建更加完善 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方面,必须政府单位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将以经济建设为导 向转变成为比公共服务为导向这发展思路,在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的同时,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更加重视对于相关公共服务的建设。另一方面,重视对于一些重要领域的财政投入,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等方面,这些 方面应当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 2、合理规范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事权关系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上海的研究 容志 【专题名称】公共行政 【专题号】D01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6期第43~51页 【英文标题】The Problem and Resolu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ied by Local Government: A Research Based on Shanghai City 【作者简介】容志(1980-),男,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0233【内容提要】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结合上海 区县、街镇的实际,梳理了当前基层公共服务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并剖析了 造成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目前制约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既有主观原因,也有 客观原因;既有理念问题,也有体制问题,提高政府服务能力需要从多方面 着手。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和意见。 The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rvice and society-managing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 is essent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experiential investigation in local level of Shanghai c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 and paradox of public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ability, then analyzes some institutional reasons leading to it. Finally, I present several advices for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public service and society-managing. 【日期】2011-8-11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上海Local Government/Public Service/ShanghaiEE222UU8657346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1)06-043-(9) 一般来说,在多层级、宽幅度的政府体系中,层级政府之间会根据管理事务的性质进行权力和任务的分工,以保证职责与能力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如果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全国性、地方性的制度、机制和政策层面起到主导性作用,那么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社区层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中国的具体语境下,大多数政策的真正落实还是在基层,执行政策与制定政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本文立足上海基层政府(街道和镇)的实证调查,①通过系统梳理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问题和瓶颈,分析制约当前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体制性、机制性和技术性方面的创新路径和方法,促进上海基层政府建设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发展,构建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习题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应发挥职能作用的范围主要是在()的领域。 A、商品流通 B、市场失灵 C、农业生产 D、工业生产 2、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重点是()。 A、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C、稳定物价水平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D、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3、政府融资的缺点是()。 A、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B、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结构不平衡 C、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 D、比较理想,很难实现 4、关于公共物品的生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是公共物品生产的两种典型方式 B、合同外包包给盈利性质的机构,才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C、支持公共物品提供私有化的理由是同样的服务由私人生产成本更低 D、反对公共物品提供私有化的理由是认为私人生产降低了服务的质量 5、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这个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首次提出来的。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弗里德曼 D、萨缪尔森 6、根据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论,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会()本部门的总预算。 A、最大化 B、平均 C、最小化 D、平滑 7、符合公共选择的“经济人假设”的是()。 A、政治人谋求的是公众利益最大化 B、政治场景中的个人与市场环境中的个人一样,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 C、所有政客、官僚、代议者都关注公众利益 D、政治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8、关于市场和市场效率说法错误的是()。 A、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实现途径分析_郑克岭

第33卷第2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Vol.33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March,2013 □经济与管理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实现途径分析 郑克岭,颜冰,王威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要:促进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发展,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公平离不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方面的政策引导与改革,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监督与倡议,同时也需要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公共物品;物品供给 作者简介:郑克岭(1964-),男,黑龙江克山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政治学、政府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研究”(12522003)。 中图分类号:C91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063(2013)02-0030-04收稿日期:2012-12-15 从霍布斯在1657年发表的《利维坦》中提出“公共物品供给”这一概念开始,这一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而“公共物品由谁供给、在多大程度上供给才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均衡”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焦点。笔者试图从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以及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条件出发,探寻其实现的路径。 一、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模式 从世界各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来看,公共物品供给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及非政府组织(NGO)供给三种,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形成了公共物品政府一元化的单一供给模式。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为适应社会公众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多样性、复合性的需要,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物品的单一供给正被混合供给所取代,即从政府一元化供给模式向政府、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中心的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 我国对于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选择一直是一个被动选择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政府被期望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多元、质量更高的公共物品。但是,政府财力有限,没有能力完成日益增长的供给任务,急需第三种力量介入。由于非政府组织同政府组织一样具有公益性,其参与公共物品供给就成为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还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刚刚起步,以至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从总体上说,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因此,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如何发展和壮大我国非政府组织的问题。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条件分析 1.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有利条件 (1)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这跟社会需求的增大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宽松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1]。 第一,扩大的社会需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均迅速提高,对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doc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2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教案) 尊敬的各位学员,上午好。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公共物品的供给。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案例:荆州长江大桥路灯为何不亮 (根据荆州新闻网有关报道整理) 2002年10月,荆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圆两岸人民的千年梦想。作为荆州的地标性建筑及荆州市的“南大门”,雄伟而壮观的荆州长江大桥都是荆州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可遗憾的是,大桥建成八年来,除了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外,平时的长江大桥每到夜晚都只亮灯一会儿,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漆黑一片,过往车辆只能摸黑过桥,非常不方便,也大大影响了荆州的城市形象,市民对此反映多多。 据了解,荆州长江大桥上的路灯管理并非是荆州市路灯管理局履行,而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在负责。按照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自己的说法,该局虽然是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却是企业化的管理。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党委委员、分管费收及路灯监控的喻建忠告诉记者,大桥自建成以来,电价一直按0.9250元每度收取,实在太高了。按理说,大桥路灯、景观灯用电属城市公用事业用电,也应和城区其它路灯一样,享有财政补贴,如此实际电价就只需1毛多钱每

度。近几年来,为大桥亮灯的问题,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曾向市政府打过多次报告,在历年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过多次建议,有的还形成议案 和提案,但一直没能解决问题,症结即在于高电价产生的高电费,而这要由该局自 身全部消化,他们是绝对承受不起的。为电价的事情,他们和电力部门协调过不知多少次,但解决不了问题。而来自我市电力部门的说法称,他们完全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电费,不可能违反规定给大桥搞特殊。 喻建忠表示,现阶段要让大桥亮起来,必须要降低实际电价,这要么电力部门 给予特殊关照,要么市里出台相关政策,否则按大桥局现有这么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状况下,是无法让长江大桥整晚亮起来的。 怎样才能让荆州长江大桥整晚都亮起来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因此,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便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公共物品,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作个交流。 1、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2、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3、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想想,你所认为的公共物品有哪些?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私人物品。我们可以用两个特征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特征。而私人物品则相反,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要理解公共物品,首先要弄清它的两个本质特征。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物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政府失灵”问题研究

全文目录 中文文摘: (1) 关键字:公共物品政府失灵对策性建议 (1)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一)公共物品 (1) (二)政府失灵 (2) (三)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政府失灵”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二、我公共物品供给的“政府失灵”现象 (2) (一)我国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2) (二)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失灵”的原因分析 (3) 1.“丛林法则”不足导致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低效 (3) 2.政府部门的“扩张本性”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3) 3.政府公务员的自利性诱发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中的“寻租”行为 (3) 4.公共物品供给决策过程的“公共性”缺失造成公共决策失误 (3) 5.公共物品需求多样性与政府供给方式单一之间的矛盾 (3) 三、如何规避公共物品供给的“政府失灵”问题 (4) (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 (4) (二)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4) 1.政府内部引入竞争 (4) 2.政府提供的部分公共物品实现市场化 (4) 3.打破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局面 (5) (三)建立服务型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5)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政府失灵”问题研究 中文文摘: 我国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重要主体,然而在供给公共物品的过程中出现了供给行为低效化、利益化、法外化的不良特征,导致了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中的“政府失灵”。本文将对当前我国政府供给公共物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造成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失灵”的现实原因。审视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的地位和问题,从而对我国政府有效供给公共物品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字:公共物品政府失灵对策性建议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从公共物品和政府失灵的概念出发,了解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有利于进一步解析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的低效问题。 (一)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1 通常不具备排他性或(和)竞争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1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所谓商品的排他性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或者购买者可以2很容易地把他人排斥在获得该商品带来的利益之外;商品的竞争性是指消费商品的数量与生产这一数量的成本有关。 ○1https://www.360docs.net/doc/e62788277.html,/view/690856.htm(百度百科) ○1https://www.360docs.net/doc/e62788277.html,/view/690856.htm(百度百科)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教案资料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的概念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四个维度,即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制度来分析,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着供给职能不明、供给投入总量不足、供给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基层政府应当结合国情,确定自身职能,调动各方力量,建设健全相关制度,以各种途径提升其供给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基层政府供给能力 一、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指的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的能力。它追求服务的有效性,以资源拥有为基础,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政府完成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是否充足,包括其所需的物质条件、运行方式以及实际行政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是政府提供供给的有效性,也就是公共服务所达到的效果与反馈考核。归结到如何评价、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问题,即可以从政府服务供给中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制度等四个方面来考察和改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从我国整体来看,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根据2015政府工作报告,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供给总量随着经济发展日渐增长、供给内容日渐丰富全面。2015年,政府开始以简政放权等手段逐渐划清自身与市场的界限,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激发了社会创造力,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上体现了中央政府较强的供给能力,但是具体到基层政府,现状便不容乐观,其自身供给能力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现存问题分析 1.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不明确 在供给主体方面,我国关于政府公共服务义务也写进了《宪法》中,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中明文规定了包括了如供给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公共服务的明文规定,但在上级政府和基层政府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并没有明确规定关于公共服务生产、供给的职责划分。 相关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必然导致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之间、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踢皮球”、“办事难”、“利益争抢”、“相互推诿”的现象,甚至对于某些“责任重、供给难”的公共服务还会处于无部门管理、无人员服务的真空状态,公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权利没有法律保障,追究责任也容易成为空谈,如医疗黑幕、环境恶化等问题愈演愈烈。 2.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 在供给投入总量方面,虽然各级政府对于基层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由于基层政府财政对上级政府具有依赖性,其自身财政能力较为薄弱,若单从绝对数额角度考察,各级政府基层公共产品的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相对于国家财政总支出而言,比重还是偏小,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很不匹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文化教育和医疗等公共领域的供给为例。2014年全国普通小学为7681.02元,比上年6901.77元增长11.29%。其中,基层为7403.91元,比上年的6854.96元增长8.01%,2014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1432个,比上年增加7034个。其中:医院2586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73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029个。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115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96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874个,基层与全国总体水平之间在数量和增长速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差距。 3.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 在供给方式方面,自封建社会、民国、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公共服务的生产投入和供给都是由政府管制和垄断,因此政府都被视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由于基层政府与其他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关系不明确,部分私营企业并不具备与基层政府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消费的大多数物品是到市场上购买,买来之后,自己可以独自享其效用,别人无法使用,这种只能个人或家庭独自享用的物品称之为私人物品。而与之相反,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例如国防、道路、无限电视服务等。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几方面特征:(1)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每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或者说一个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得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为实现消费这一物品,消费者之间不必要展开竞争或争夺。(2)消费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最典型的如灯塔、国防、司法系统等。(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集体使用,正如西方财政理论中提到的?灯塔理论?。[1] 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给、消费、技术等特征,依据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状况,公共物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1)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如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

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争夺,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灌溉渠道等。 二、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 以往人们常用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理论模型来分析公共物品解决之道。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会做出从全体当事人的角度看是‘非理性的’行为。对此,人们提出以强有力的政府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途径。 (一)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中面临的困境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理性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帕累托最优,即如果不能使某些人的福利变好,也不会变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而公共物品应由市场来提供。但市场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这就是市场失灵。 1、公地悲剧。如果理性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如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因为可能被过度放牧而被破坏,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2] 此例中的牧民在决定自己养多少牛时并未考虑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结果每户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牧草的产出基本上没多少增加,最终陷入?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表明了公共事物无人关怀的结局。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及其公共责任研究 ——从“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看公共责任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管博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摘要:公共物品的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供给主体,权利和责任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基本方式即政府公共供给、市场供给和志愿事业组织供给,研究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对策与实现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最优化配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渴望。但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事关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为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必要性。 一、公共物品的性质与特征 简单地说,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品,它具有如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

成员所共享。 12.消费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竞争指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它消费者同时同时从该产品中收益。竞争性源于来自产品的分割性。非竞争性指某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对其的同时享用,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 23.受益消费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1]排他性是指某个消费者购买消费权之后把其它消费者排斥在外。而非排他性则相反。另外,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二、公共物品的三二种供给方式及其关系 长久以来,有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诚然,政府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它反映公民要求,保卫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因而供给公共物品是政府份内的事情。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政府失灵”也表明了政府在许多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不了作用,需要依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

第十章 公物品与财政职能

(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理性的社会成员利用其智慧,通过规则的创新,以获取来自公共物品交易的共同利益,并公正地分享收益和分担成本。 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容易出多选题) (1)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2)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3)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4)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例题1·单选题】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是( )。 A.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 B.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C.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D.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是决策制度。 【例题2·多选题】(2011年)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有( )。 A.为公民获得基本公共物品与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B.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和生产公共物品 C.通过征税直接为公共物品融资 D.从事某些公共物品的生产或公共服务的递送 E.为公民的生、老、病、死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全面服务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通过财政收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2.公共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 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主要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 (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 (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摘要:在公共物品供给关系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准公共物品供给条件下的收费行为和产权确定。公共物品应该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但不排除在明确产权或收费状态下为经济效率的考虑由私人提供或公私合作提供。 关键词:公共物品政府私人 在纯粹的理论分析中,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天然生产者和供给者,而市场则是私人物品德生产者和提供者。因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由政府来生产和供给要比市场更节约和有效。然而,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这种划分方式及其结论都建立在纯粹经济学分析之上,与事实有相当大的出入。更为关键的是,它没有把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区分开来,使得在实际的运作中发生模糊意指。一方面,在生产上,市场由于公共物品的独特属性而不愿意生产它,但是只要由政府付费,市场还是可以并且愿意生产公共物品的,政府通过购买私人部门的产品而完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任务。比如政府采购行为,这是政府与市场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由于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制度,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再者,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中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种种“政策失败”。既然如此,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就存在合适的其它形式,它可以弥补公共部门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供给上,政府在本质上应该提供公共物品,以实现为公众谋福利的目标。所以,不论这种物品的生产者是谁,最后的供给者必须是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政府不应该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这与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中的效益分析并不矛盾,这是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生产上的不经济,使市场力量得以竞争进入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但改变不了市场的自利本性。因而,假设由市场供给公共物品而不由政府进行委托代理,那就不仅存在市场失灵,可能还存在供给困境问题。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即政府在公共物品私人生产与供给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促使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不仅在于市场机制的效率,同样也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积极作为。公共物品私人供给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把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分开,由私人组织生产,公共部门组织供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出租业务等契约形式组织供给。 对于把公共物品生产与最终供给分离的做法,尽管有些市场力量可以直接供给公共物品,但从根本上说,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是一种公私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过程中,由私人部门或市场力量组织生产公共物品,再由政府公共机构以付费形式购买,提供给有需求的公众。这种运行机制所能带来的好处在于公共部门能有限地摆脱繁琐的事务工作,专心从事管理活动;私人部门积极参与公众事务,以市场力量固有的高效率实现公共部门达不到的目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席卷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革新浪潮,所倡导的重点之一就是市场化和公私合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自国家的公共部门危机。但是,无论是从法源关系上还是运行机制本身,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需要承担无可推卸的责任。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作者:————————————————————————————————日期:

一、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二)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 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二、财政极其基本特征 1、含义: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指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 平非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十一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2、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 (原因: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公与私是对应的)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含义:1)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机器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2)非直接偿还性: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三、财政的职能 1、含义: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手段,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意义: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日常繁杂的具体中国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仅集中的得为,充分发挥财 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3、具体职能: (1)资源配置: !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帕累托标准: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方案A优于方案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刊亦有A优于B, 则称为帕累托最佳状态标准。 !!!衡量指标: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景气指数、GDP增长率(我国) !!!!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 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衡量标准:“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0.3~0.4之间)视为合理区间 !!!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