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的分析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对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的分析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对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的分析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对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的分析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班级:08经济学2班姓名:潘相文学号:0807100224 08经济学2班姓名:宋一帆学号:0807100231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并购时代,就在中国企业苦苦为国际化生存而求索的同时,跨国资本也加快了对中国的行业并购整合的步伐。这是经济全球化时期中国发展的必然特征,但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到外资并购导致行业垄断,并危及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突发情形。2006年9月,达能提出以低价并购娃哈哈与其非合资企业,这个要求遭到娃哈哈的拒绝。2007年4月3日,一篇《宗庆后后悔了》的文章,将娃哈哈与达能的并购与反并购之争暴露在世人面前。由此,也有了至今仍在热炒,情况仍不明朗的“娃哈哈”与“达能”之争。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五家公司,共同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当时,娃哈哈占到了49%的股份,达能与百富勤加起来占51%。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在境外将股权卖给了达能,使达能跃升到了51%的绝对控股地位。当时,达能立刻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但遭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拒绝,因此后来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然而,2007年,达能以娃哈哈非合资生产的产品未经合资公司董事会通过,擅自使用娃哈哈商标违反合同为名,要求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导致宗庆后与达能交恶的原因,是被宗庆后称为对方精心布下圈套让其钻的“不平等条约”———1996年2月29日,急于合资的娃哈哈与达能达成商标转让协议,中方要使用娃哈哈商标,必须经过合资公司董事会通过。由于后来达能占到了合资公司的51%股份,也就是说,娃哈哈的非合资公司要使用娃哈哈的商标,须经达能同意方行。可以肯定的是,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与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之间的这场纠纷,纯属于合资协议纠纷。如果苛求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当初不该出让无形资产,或者指责杭州娃哈哈集团的创办人不该继续使用“娃哈哈”商标,为他人作嫁衣裳,显然都于事无补。而外资企业容许杭州娃哈哈集团的创

办人长期继续使用商标,显然也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

政府保持中立的态度,恰恰为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纠纷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如果合资双方能够将十年来无形资产所获收益进行重新分配,并在此基础上,重修旧好,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如果当事人试图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彼此的纠纷,那么,“娃哈哈”这一驰名商标所受到的损害将难以估量。这场纷争提醒企业的投资者,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中的知识产权,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长远利益,更不能为了吸引外资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目前,外商并购投资出现新的动向,重点转向对我行业排头兵企业进行并购,譬如,美国高盛收购肉类食品第一品牌——双汇,美国凯雷收购工程第一品牌——徐工机械,法国著名小家电企业SEB收购国内第一品牌苏泊尔等等并购现象。我国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力的重要企业陆续被并购,这对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潜在风险。

娃哈哈事件还提醒人们,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是来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民传播福音的。它首先是一家企业,作为企业,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寻求最大的回报。因此,从外资方面来说,并购中国企业当然也必须有利可图才行。外资企业之所以用并购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合资方式,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方式能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周转速度。有关资料显示,创建一家新企业,从考察谈判到办成开业一般要用1.5至2年时间,假如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则至少需要用3至5年;而并购企业一般只需3至5个月,许多并购企业就可迅速形成规模,即使加以改造最多也只需1至2年,比新建企业缩短2至3年,从而使外资得到更大的收益。

从外资在中国市场并购对象的选择以及并购的最后结果来看,外资收购中国企业是有选择的,一般是那些有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的企业,或者是拥有某种资源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本行业一般都位居前几名。而在并购完成后,外资往往有两种做法,一是终止企业运营,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国内市场份额的目的;二是把并购获得的企业转变为其下属的加工企业,作为其全球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而使中国企业既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

国家对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其外资进入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确界定;对于涉及到战略产业和重要企业的并购重组,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眼前利益。针对当前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实际需要,既要积极引进外资,加快结构调整和重组改革,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又要在对外合作中保持自主、发展自我,不能再搞那种“一厢情愿”式的招商引资,更不能以牺牲自主去换取合作。

此外,国家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外资并购发展。既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外资并购投资的环境,也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规范其发展。同时,要以《公司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依据,推进企业依法改革、规范改制。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要严格履行程序,理性选择适于企业实际的合作伙伴、合作形式,不能盲目资本化运作,防止以搞运动的方式推动企业改革重组。对于重大并购重组活动,国家应创建多部门联合的并购审查机制,重组活动需要经过专项评估和论证。同时,建立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防范潜在风险。

外资并购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祸福难料。曾经美国高盛收购肉类食品第一品牌——双汇,美国凯雷收购工程第一品牌——徐工机械,法国著名小家电企业SEB收购国内第一品牌苏泊尔。一件又一件的外资并购案例使得许多国人不得惊呼“外狼来了”。外资企业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将行业的领导品牌斩于马下,优势资产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拱手相让。国内的品牌出售其实更像是一种拥有溢价能力的净资产的收购,而非品牌的出售。成就一个品牌是很不容易的。而如今,品牌的无形价值几乎被完全忽视了。这对中国的众多本土品牌是什么不利的。可以说的上市亏本交易。这样的一桩桩并购案例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惋惜与遗憾。当然并非所有的外资并购都是亏本交易。哇哈哈与达能的并购案,对哇哈哈集团来说是有利有弊。我们在为中国许多本土企业的并购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外资并购也有他的积极作用。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以给本土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模式。甚至,救活了一些濒临破产的本土企业,从而提高了国民的就业率。

当然,并购并不等于被外国人控制,不能把内资企业被外资企业并购视为被外国人控制,这只是中国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不应将其意识形态化,进而渲染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人为制造恐慌。从世界范围看,并购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是一种普遍的竞争规则,在当代运用日益广泛。那些跨国集团青睐于选择中国行业龙头企业的优质企业,而国内国内企业在参加跨国并购的选择上,大都选择那些在国际上具有技术领先、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能力强的优势公司,进行合资、接受并购。外资并购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国际间进行投资的主要方式,通过外资并购,外资集团能够快速获得所需要素资源,巩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被并购企业实现了资产重组,加入了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利用了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搭上跨国公司快速成长的列车,推动了相应国家的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

(营销案例)平常渠道非常控制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平常渠道非常控制 ——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2001年11月8日晚,央视广告招标经过漫长的10多个小时的竞争终于尘埃落定,娃哈哈集团以2015万元的价格,“独霸”了明年一二月份新闻联播与天气预报之间的黄金广告时间。 看来,明年又将是娃哈哈集团大有作为的一年。 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成立于1987年,是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创业的。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产品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同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了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使娃哈哈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0年,公司生产饮料2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12.70亿元,利润9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5%,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7%。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十省市建有4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44亿元的中国最大食品饮料企业。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娃哈哈独特的营销策略是其驰骋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案例分析了娃哈哈市场营销链的控制方法、解决冲货问题的策略、营销体制定等问题,请看本期“娃哈哈集团市场营销案例”。 1控制与促销: 娃哈哈的促销重点是经销商,公司会根据一定阶段内的市场变动、竞争对手的异动以及自身产品的配备而推出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针对经销商的促销政策,既可以激发其积极性,又保证了各层销售商的利润,因而可以做到促进销售而不扰乱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 ★对“最后一公里”的营销概念的理解各异,有的说是服务,有的说是质量,有的说是品牌,而娃哈哈却认为是:“利益的有序分配”。有序必然就要有控制,控制在营销渠道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差、区域、品种和节奏。 ★价差指的是产品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经过的所有批零通路。就饮料、家电等产品而言,一般有三到四个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高价的产品如果没有诱人的价差分配,无法引起经销商的积极性,而低价产品如果价差控制得当,仍然可以以量大而为经销商带来利润。有序地分配各级经销层次的利益空间,不但是生产商的责任,更是其控制市场

娃哈哈企业案例分析

娃哈哈企业案例分析 (一)企业发展历程 娃哈哈成立于1987年,是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创业的。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产品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1996年,公司引进外资,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2000年,公司生产饮料2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利税亿元,利润9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5%,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7%。2012年,娃哈哈年产饮料达到了1266万吨,拥有了160多种产品,170家子公司,8000多经销商,上百万的零售商。 (二)成功分析: 1.独特的营销策略 娃哈哈营销提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的速度显著加快。一般来说,饮料行业的新产品研发推广周期一般为6个—12个月,产品形成上亿元规模一般需要3年—5年。娃哈哈原有新产品

推广的周期大致为5个—10个月,而现今娃哈哈将这个周期缩短到3个月左右。在营销上,宗庆后注重节奏和速度,善于御势、蓄势、造势、借势和乘势,他明白以速度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的重要性。在价格体系上,一直以“利益有序分配”为分销基本原则的娃哈哈,悟到了一个新境界———价格体系。娃哈哈采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定位,倒推到零售、二批、经销商、销售人员,留够各级最有竞争力的价位空间,不仅确保了产品成功,而且获得了丰富利润。在注重速度与节奏的营销战略思想指导下,娃哈哈在新产品推广上有战术创新。因为价差体系的有效运用,公司有足够的营销费用空间,娃哈哈一改过去全国统一的促销政策(公司给2%左右的促消费),让各地市场自己设计、申报促销费用额度(一般8%左右)。 娃哈哈的成功,并不只是简单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速度,其背后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一种转变,营销体系和执行系统整体的升级和提速。 2.多领域探索经营,不惧失败 自从这家企业进军饮料以来,就已经开始不断将“触角”伸向各种饮料之外的领域。这家企业似乎想做一个全能选手,在所有的行业中都能大展拳脚:从瓶盖、瓶坯以及设备的加工制造,到果冻、瓜子、童装、矿业等产品的批量入市,娃哈哈的产品无处不在。由此可见,娃哈哈的多元化扩张“历史”已经很多年了,但遗憾的是,无论前几

娃哈哈的案例分析

娃哈哈的案例分析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 生产企业,全球第四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这3家国公司。在中国29个省市建有10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 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 工近3万名,总资产达268亿元。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 先进的食品饮料研发检测仪器和加工工艺,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娃哈哈集团营业收入达到550亿元,纳税45亿元,利润60多亿元。娃哈哈 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0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娃哈哈坚持诚信经营,泽被社会。二十年来累计向国家上交税金68亿元,资助教育和各类社会公益事业2亿多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二十年累计采购各类农副产品价值达78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了40 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东北老工业区投资建厂近40家,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父——宗庆后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因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经营能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家、200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2005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等荣誉,并光荣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任十一届人大代表。 宗庆后先生是娃哈哈的“教父”,“灵魂”。没有宗庆后就没有娃哈哈。有关宗庆后与娃哈哈的最新资料,可参见新书《宗庆后与娃哈哈一个著名企业的深度研究》。 2010年,宗庆后更是创造了中国福布斯榜的第一位。 最近动态 法国达能集团和娃哈哈集团2010年08月宣布,双方已达成友好和解 方案,将终止其现有的合资关系,该方案目前尚须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的

对娃哈哈集团进行案例分析知识交流

对娃哈哈集团进行战略分析 娃哈哈集团的发展演化之路,可以以时间为坐标,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艰苦创业——1987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赚一分一厘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第二年为别人加工口服液;第三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取得了确切的效果,靠了"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 历史转折——1991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西部之光——1994年,娃哈哈投身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建设,兼并涪陵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分公司,以成熟的产品、成熟的技术、成熟的市场,辅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娃哈哈固有的品牌优势,使涪陵公司一举打开了局面,产值利税连年快速增长,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

企业之一,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1997年以来,在西进涪陵的成功基础上,娃哈哈再接再厉,在三峡坝区等26 省市建立了40余家控股子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使娃哈哈实现了销地产,发展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饮料企业,取得了"双赢",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 战略合作——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并坚持合资不合品牌,由中方全权经营管理,一次性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民族品牌,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挑战两乐——1998年,娃哈哈经过十多年的历炼,感到自己羽翼已丰,已具备了与世界大品牌进行竞争的条件,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制,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在饮料界主动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自98年5月投产以来,非常可乐异军突起,现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打破了非常可乐推出市场时一些人的"非常可乐,非死不可","非常可乐,非常可笑"的预言,也打破了可口可乐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广大民族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信心。非常可乐的开发、推广成功进一步稳固了娃哈

娃哈哈非常可乐营销案例分析

案 例 分 析 团队名称:启飞队 团队口号:启飞启飞,启力腾飞 团队成员:雷美红管文娟 陈善飞米国保 目录 一.案例背景 (3) 二.案例回放 (3) 三.市场分析 (3) 四.产品SWOT分析 (4) 五.SWOT分析小结 (5) 六.战略定位分析 (6) 七.营销策略(4P)分析 (7) 八.结论 (8) 九.问题与建议 (9)

一、案例背景 21世纪是一个民族情绪高涨的时代,同时也是个民族品牌缺失的时代。人们不禁感叹改革开放了,国民收入和民族影响力都大大提升了,为什么民族企业品牌会在国外品牌的入侵下一个个应声倒下?民族品牌的竞争力到底缺失在哪里?民族品牌又该如何在国外强势品牌的攻击下突围逆袭? 让我们回顾历史,1998年一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让我们不禁看得了民族品牌强盛的希望。本次案例就是针对1998—2001年的时间段分析展开的。 二、案例回放 1998 年,娃哈哈经过十多的历炼,两年多的精心研制,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在饮料界主动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自投产以来,非常可乐异军突起,2001年年产销量已超60万吨,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族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非常可乐的开发、推广成功进一步稳固了娃哈哈的发展基石,提高了娃哈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娃哈哈的新世纪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三、市场分析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乐”在华投资了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以及厂房生产线,并以其百年老店的品牌优

势早已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现已经占领了大城市市场份额的80%,非常可乐要想在大城市直接与两大巨头交锋占领市场几乎不可能。所以非常可乐将它的目标市场设定为“两乐”市场力量薄弱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市场。 四、产品SWOT分析 1.优势 1)民族品牌优势。娃哈哈是中国驰名商标,在占人口约70%的中国农村,娃哈哈的知名度相当高。 2)市场网络优势。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娃哈哈在全国各地拥有上千家实力强大的经销商以及分销网络。而且非常可乐与纯净水、果奶的客户群几乎一致,用户粘性较高。所以非常可乐可以充分利用娃哈哈原来的销售渠道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 3)价格优势。饮料业属于典型的“设备生产型”产业,一流的设备意味着一流的生产效率、较低的生产成本。如果娃哈哈能引进比洋可乐更为先进的生产线,那么非常可乐已经与洋可乐站在同一生产成本起跑线上。同时,娃哈哈的管理费用、人力成本低于洋可乐,因此,非常可乐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 2.劣势 1)心理劣势。一些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青少年选择可口可乐,并非因为它是最好喝的饮料,而只是一种习惯。事实上,口味并不是可乐抓住消费者的决定因素。可口可乐在消费者中的心理优势是非常可乐的强大对手。

(完整word版)娃哈哈事件看公司治理-案例分析

从“娃哈哈达能事件”引起对公司治理思考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2010年,全国民企500强排名第8位。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饮料企业。近期出现达能强购哇哈哈事件,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引发娃哈哈集团员工的强烈反对,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事件发生在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后续发展至39家合资公司。浙江行首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亚洲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尽管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 在与达能合作近10年的时间里,宗庆后凭借自身在娃哈哈多年累计的威望、强硬的工作作风,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娃哈哈的控制权。达能曾派驻研发经理和市

场总监,但都被宗庆后赶走。 据悉,在与达能合作之初,宗庆后与达能的“约法四章”就是宗庆后强硬作风的最好体现: 第一,品牌不变; 第二,董事长的位置不变; 第三,退休职工待遇不变; 第四,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 2007年4月8日,宗庆后披露达能强购娃哈哈事件内幕。娃哈哈和达能之间的矛盾大白于天下。 公司控制权之争之“股东战争”模式,系公司股东间矛盾激化,相关各方以道德资源、法律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为基础,进行激烈对抗,其形式包括诉讼、仲裁、谈判、舆论造势、刑事追究甚至仇杀引发刑事案件等等,典型案例如“达娃之争” 1.针对“达娃之争”引起的思考 通过“达娃之争”中看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一份不明确的《合资合同》而导致的,从其不明确的合同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对于其他股东所持股份的优先受让权缺乏适当的约定。 第二,对于达能缺乏足够的“非竞争”要求。 第三,对于“娃哈哈”商标的使用权规定不够严格。 根据合同法上的规定与约束,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只要双方在没有胁迫的情况下自愿签订的,那么它就应该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而合

娃哈哈与达能之争

引进FDI过程中我国民族知识产权流失问题 达能收购娃哈哈案例 一、公司简介 娃哈哈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1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达能集团:总部设于法国巴黎的是一个业务极为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公司,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1996年集团的总营业额达到839亿法郎。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达能集团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团,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 二、事件背景: 1996年,娃哈哈集团与法国达能集团、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合资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同时还成立了另外4家以“娃哈哈”为字号的合资企业。娃哈哈集团中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合资,此后娃哈哈集团又相继建立了一批与达能集团没有合资关系的娃哈哈公司。 在1996年2月9日的娃哈哈合资公司的合资合同中,约定了由娃哈哈集团将其拥有的“娃哈哈”系列注册商标转让给娃哈哈合资公司。故娃哈哈集团与娃哈哈合资公司又于1996年2月19日签订了一份《娃哈哈商标权转让协议》,约定娃哈哈集团将其注册的“娃哈哈”系列商标以对价一亿元人民币独占性地转让给娃哈哈合资公司,然后再由娃哈哈合资公司授权给它其余“娃哈哈”合资企业使用,一亿元转让费中的5 000万元作为娃哈哈集团对娃哈哈合资公司的部分出资,另5 000万元由娃哈哈合资公司以现金形式支付给娃哈哈集团。 因为“娃哈哈”注册商标的《商标转让协议》逾二年未能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批准,娃哈哈合资公司遂又在1999年5月18日与娃哈哈集团签订了约定同一法律行为的两份《娃哈哈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其中一份几乎是《商标转让协议》翻版,内容较为详细,另一份是商标权许可使用的格式文本,内容比较简单,两者都明确了娃哈哈集团授予娃哈哈合资公司专有的和不可撤销的商标使用许可;当时以内容较为简单的一份报商标局备案。

哇哈哈分销渠道案例及分析

哇哈哈分销渠道案例及分析 哇哈哈集团简介:成立于1987年的娃哈哈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的一家校办企业,到1991年,创业只有3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同年,娃哈哈兼并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合资。娃哈哈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四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这3家跨国公司。其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哇哈哈成功的四大法宝:集权管理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保证金制度捍卫企业资金安全;联销体激发经销商热情;科技创新确保哇哈哈经久不衰,朝气蓬勃。其中有两个因素是渠道的作用。所以以下对其做描述和分析。 哇哈哈渠道发展过程:1987年校办企业施行代售制,1989年营养食品厂,进行第一阶段渠道建设,1991年,哇哈哈集团成立,进行第三阶段渠道建设,1996年全国化战略实施,进行第三阶段渠道建设。哇哈哈是以代售起家的,既是代售直接指向渠道末端,其缺点是无法形成完整的价值传递网络。到第一阶段时,哇哈哈渠道迅速铺展,与国有的糖醋酒批发公司及其下属的二三级批发站紧密合作,借用现有的渠道进行推广。到期一阶段后期,农贸市场兴起冲击了国营糖醋酒批发公司的原有的渠道网络使得哇哈哈的渠道混乱、铺货困难。第二阶段渠道变革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与各地大客户联手,编制新的渠道网络,营销重心下移,渗透到各个地域。到后期哇哈哈的举措屡步维艰。从抢食现象到竞争白热化使得经销商与厂商的关系十分微妙。哇哈哈出现了多头经销、冲货现象、暂时停滞引起恐慌性降价的现象。第三阶段全国化战略使哇哈哈放弃了粗放式的营销经营路线向细化渠道网络方向发展,创造性的导致了联销体模式的产生。(见表1) 哇哈哈渠道发展阶段(表1) 哇哈哈渠道现状:渠道结构——联销体。从哇哈哈的方面来说可以避免店大欺客、加强对经销商的控制。经销商上说可以实现了与哇哈哈的共赢,获得稳定的供货商。 哇哈哈渠道的优缺点、优点:保证金变相预付款政策化被动为主动,将经销商绑进了哇哈哈战车。2以最低的成本有效利用了经销上的社会关系、资金、人员、仓库、配送等各项资源。缺点:不利于老产品的平衡退出。 近期发展目标:未来3-5年,哇哈哈将继续立足主业,再饮料业继续做强做大,并逐步向海外市场进军,寻求更多、更广的商机。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哇哈哈集团争相高新技术产业进军。目前,哇哈哈正向着3-5年没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力争早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进,使中国的哇哈哈成为世界的哇哈哈,实现基业长青。渠道变革方向1经销商——批发商——终端(原有)2经销商——终端(新增)。变革过程:2009年提出缩小现有的经销商的辐射半径、减少其经营品种,同时增加经销商的数量。2009年提出经销少扩建二级批发商网络,或者经销商自己做终端。2010年提出渠道调整将一部分原来的二级批发商晋升为经销商。优点分析:更深的分销,渠道进一步下沉,将有助于哇哈哈把市场做得更透;另一方面,缩短了渠道的中间环节,对终端市场的变化掌握的更为及时;再者减少渠道上分钱的人,放出一部分利润来,给新增经销商新的获利机会,有助于哇哈哈培养一个经销商团队,而不是简单依赖现有的经销商,进而达到多条腿走路,将市场控制权进一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娃哈哈与达能商标权之争案例分析

国际商务合同实践报告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报告人:201314513 张婷婷 201314525 彭艺茹

目录一.案例介绍 1.1原文介绍 1.2原文翻译 1.3案例概述 二.案例分析 三.结局反思

一.案例介绍 1.1原文介绍: Background If you are in China,chances are you drink at least one bottle of Wahaha brand water,or perhaps the company’s iced tea,fruit drinks,or its Future Cola.If you go to the United States,you may even come cross Future Cola in New York or Los Angeles,because the company that first set up shop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angzhou,Zhejiang,is going global. The Hangzhou Wahaha Group Co.,Ltd.,China’s leading domestic beverage producer,didn’t achieve success overnight.Thecompany’s predecessor,the Hangzhou Shangcheng District School-Run Enterprise Sales Department,funded its start-up operations in 1987 with a government loan.Zong Qinghou,the company’s founder,and two retired schoolteachers initially sold milk products and popsicles out of a school store,but to benefit the student’s health the group soon began producing and selling nutritional drinks.The company’s success selling nutrition products in school led to its first big expansion:with Hangzhou government support,the company acquired a company then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Hangzhou Wahaha Group Co.(The word “Wahaha”is meant to mimic the sound of a baby laughing and is taken from a children’s folk song.)Wahaha’s second large-scale expansion occurred in 1994 when the company merged with three insolvent companies in Fulling,Sichuan,to set up its first factory in Chongqing. The Wahaha Joint Venture (JV)was formed in February,1996.At the start,there were three participants in the JV:Hangzhou Wahaha Food Group(Wahaha Group),led by its chairman Zong Qinghou;Danone Group,a French corporation(Danone);and Bai Fu Qin,a Hong Kong corporation(Baifu). In 1996,the two parties signed a trademark tranfer agreement,with an

案例娃哈哈营销策划

案例娃哈哈营销策划 宏观微观环境分析 —娃哈哈蓝莓冰红茶 一、 二、 三、前言......................................................... ........................................................... ...... 2 摘要......................................................... ........................................................... ...... 2 环境分析......................................................... (2) 宏观分析:....................................................... (2)

1. 经济环 境: ...................................................... (4) 2. 文化环 境: ...................................................... (4) (二) 微观分析:....................................................... (5) 1. 竞争者状 况 ........................................................ . (5) 2. 消费者情 况: ...................................................... .. (6)

哇哈哈的案例分析

1、娃哈哈目标市场拓展是否成功?为什么? 我认为娃哈哈目标市场拓展是否成功。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哇哈哈儿童营养液稳稳占领了儿童市场,但宗庆后并不满足。娃哈哈在巩固儿童市场的同时,发起向其他市场的进攻。这样就实行了有效的品牌策略,扩充了娃哈哈这一个品牌的影响力。 首先娃哈哈集团将银耳燕窝营养八宝粥推向中老年市场,广告诉求也从“妈妈我要喝”转变为“送给你的丈母娘”。暗示着娃哈哈推出的产品不仅再针对儿童,而且适合成年人。其次娃哈哈纯净水的推出瞄准了青年市场。为了打动青年一代,1996年企业让青年人喜爱的偶像歌星景冈山登台亮相。一曲“我的眼里只有你”深情动听,人们从他的眼中看见了钟情的娃哈哈纯净水。1998年指定毛宁为代言人,以一首“心中只有你”在全国巡回演出,12个城市签名卖水送歌,他的健康的新形象感染了消费者。1999年以“健康,纯净,爱你,爱他”的广告片推出了王力宏,他微笑着展示。娃哈哈纯净水,对你吟唱着“爱你就等于爱自己”。几乎无人可以抵挡他们的魅力,几乎无人可以抗拒娃哈哈的吸引力。也许有人认为带有儿童色彩的品牌不可能朝成人产品延伸。其实不是,儿童味比娃哈哈浓多了的米老鼠品牌的成人用品照样畅销;海尔兄弟活泼可爱,儿童味十足,海尔品牌却渗透到千家万户。可见,儿童味浓的产品并不是仅可用于儿童产品的推广。相反,由于童趣和亲和力,某种程度上能获得成人的特殊青睐,至少不产生反感和排斥。娃哈哈正是以一张滑稽的“笑哈哈”顺利地由儿童市场拓展到成人市场。 在着一些列的广告营销的过程之中不仅使娃哈哈目标市场拓展达到成功,而且还更加提升了娃哈哈这一品牌的价值。这样的成功离不开娃哈哈公司对产品的正确分析选择和定位,即对娃哈哈即行了有效地stp分析,从而对娃哈哈得发展做出有力的助推。 2、品牌延伸是否考虑产品本身的特性?如果娃哈哈涉及到食品以外其他行业时还能采用品牌延伸战略吗? 我觉得的品牌延伸必须要考虑产品本身的特性,品牌延伸指企业尽量利用已成功的品牌来推出其他系列,其他类型的产品,即产品组合中所有产品都采用同一个品牌。品牌拥有极高的忠诚度,在消费者心目中牢牢占位,成为一种产品,甚至一个行业的代名词,这是品牌应追求的理想境界。像P&G那样每推出一种产品就推一个新品牌,在媒介与人力资本飞涨的今天,是需要强大的财力和管理能力为后盾的。品牌延伸企业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从企业当前的状况出发,对企业的当前状况进行有力的定位,在定位的过程之中企业必须进行针对本企业的调研——分析——决定——展示。如果不从产品本身的特性进行品牌延伸的考虑,那是行不通。 可以,从品牌延伸的定义可知,品牌延伸指企业尽量利用已成功的品牌来推出其他系列,其他类型的产品,即产品组合中所有产品都采用同一个品牌。品牌拥有极高的忠诚度,在消费者心目中牢牢占位,成为一种产品,甚至一个行业的代名词,这是品牌应追求的理想境界。娃哈哈涉及到食品以外其他行业时还能采用品牌延伸战略。因为: (一)家族品牌伞效应

娃哈哈案例分析

娃哈哈渠道案例分析 201190328 姚苗苗小组成员 201190332 崔宇微 专 市场营销业 班 级级 09

- 1 - 娃哈哈渠道案例分析 ——娃哈哈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渠道管理知识点: 1、渠道定义:一种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所移动的路径。 2、《娃哈哈联销体协议简介》内容: 协议中规定联销体成员的责任: ①结清历史欠款。 ②给娃哈哈打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一般为年预计销售额10%)。 ③在保证金额度内订货,每月可分两次结清货款,超过保证金额度的订货必须先 打款。 ④不得以低于公司规定的最低价格出货。 ⑤保证特定区域内的铺货、配送。 娃哈哈方的责任: ①区域内独家供货。 ②根据对方保证金金额,按月返还略高于银行利率的返息(如当年银行月息为 1.2%,则娃哈哈的返息为1.5%;若银行月息为0.8%,则娃哈哈的返息为1%)。 ③保证金金额内最优惠价供货。 ④产品紧张,保证金金额内优先发货。 ⑤年底根据对方销量和公司利润状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返利(俗称模糊返利)。 ⑥负责广告促销等市场支持工作。 3、娃哈哈的《保证金制度》内容: (1)保证金制度--经销商先付货款,企业后交货; (2)保证金=年任务/10X1.17; (3)年初缴纳; (4)优惠政策:高于银行利率。 4、销地产定义,在产品的销售区域组织生产,然后在当地销售。利用销地产可 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销售环节。 二、娃哈哈企业简介

(一)娃哈哈企业概况 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浙江杭州人,生于1945年10月,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浙江大学MBA特聘导师。1987-1991年,任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厂长;1991年至今,任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0年9月,宗庆后以财富800亿元成为2010年中国首富,这是中国第一次有“饮料大王”成为全国首富。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建于1987年,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三大- 2 - 饮料生产企业拥有总资产300亿元,员工近30000人,2009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32.14亿元,同比增长31.62%;实现利税125.67亿元,增长82.61%,上交税金38.01亿元。 (二)娃哈哈集团产品 娃哈哈集团旗下主要产品——多元化发展:包括饮用水、碳酸饮料、乳品、茶饮料、罐头食品、功能饮料、凉茶、植物饮料、(大厨艺)营养湿面、利乐包系列、果汁饮料、HELLO-C、果乳系列、呦呦系列、啤儿茶爽、医药保健品、瓜子、爱迪生奶粉。 (三)娃哈哈的制胜之道 宗庆后的四大法宝:(1)集权管理提升企业运转效率;(2)保证金制度捍卫企业资金安全;(3)联销体激发经销商销售热情;(4)科技创新确保娃哈哈经久不衰,朝气蓬勃。 三、娃哈哈渠道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渠道建设 迅速蹿红,迅速铺货,与国有的糖酒批发公司及其下属的二、三级批发站紧密合作,借用其现有的渠道进行推广。弊端:农贸市场兴起,冲击国营糖酒批发公司原有的渠道网络,渠道混乱,铺货困难。 2、第二阶段渠道建设 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与各地大户联手,编织新的渠道网络,营销重心下移,渗透到各个地域。弊端:第二阶段后期举步维艰,出现抢食现象,竞争白热化,经销商与厂商关系微妙,多头经销,冲货现象严重,暂时停滞引起恐慌性降价。 3、第三阶段渠道建设 鉴于第二阶段的经验,第三阶段渠道开始变革,实行全国化战略,放弃粗放式营销路线,细化渠道网络,创造性渠道变革“联销体”,自此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发挥作用,创造了一个奇迹。 4、综上,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

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出资4500万美元加5000万人民币商标转让款,占合资公司51%股份,娃哈哈集团占有49%的股份。双方合作十多年来,公司效益非常好,达能先后从合资公司里分得了30多亿的利润。 2006年,达能派驻合资公司的新任董事长范易谋发现,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建立一系列由国有企业和职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这些非合资公司每年也为娃哈哈带来丰厚的利润。范易谋认为这些非合资公司的存在拿走了本应由合资公司享有的市场和利润,因此要求用40亿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拒绝了达能的收购请求。 于是,达能发起了一场针对宗庆后和非合资公司的全面诉讼,但最终以国内、国外数十起诉讼以达能的败诉而告终。 3双方简介编辑 娃哈哈集团简介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Wahaha)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这3家跨国公司。在全国26个省市建有10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近2万名,总资产达 121亿元。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先进的食品饮料研发检测仪器和加工工艺,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的产品,其中瓶装水、含乳饮料、八宝粥罐头多年来产销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娃哈哈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9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达能集团简介 达能集团(Danone)世界著名的食品和饮料集团之一,总部设立于法国巴黎,全球拥有近9万员工,是世界著名的食品和饮料集团之一。达能集团历史悠久,规模强大,位列世界500强,业务遍及全世界120多个国家。鲜乳制品、饼干和饮料作为达能的三大主要产品,在全球市场销量排名均名列前茅。 达能集团创建于1966年,从九十年代起开始实施积极的业务国际化战略,在短短近四十年的时间成为世界食品行业的巨人,并拥有多个国际品牌,例如:DANONE(达能)、LU和EVIAN(依云)等。

娃哈哈案例分析

娃哈哈渠道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姚苗苗 201190328 崔宇微 201190332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 09级

娃哈哈渠道案例分析 ——娃哈哈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渠道管理知识点: 1、渠道定义:一种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所移动的路径。 2、《娃哈哈联销体协议简介》内容: 协议中规定联销体成员的责任: ①结清历史欠款。 ②给娃哈哈打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一般为年预计销售额10%)。 ③在保证金额度内订货,每月可分两次结清货款,超过保证金额度的订货必须先打款。 ④不得以低于公司规定的最低价格出货。 ⑤保证特定区域内的铺货、配送。 娃哈哈方的责任: ①区域内独家供货。 ②根据对方保证金金额,按月返还略高于银行利率的返息(如当年银行月息为1.2%,则娃哈哈的返息为1.5%;若银行月息为0.8%,则娃哈哈的返息为1%)。 ③保证金金额内最优惠价供货。 ④产品紧张,保证金金额内优先发货。 ⑤年底根据对方销量和公司利润状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返利(俗称模糊返利)。 ⑥负责广告促销等市场支持工作。 3、娃哈哈的《保证金制度》内容: (1)保证金制度--经销商先付货款,企业后交货; (2)保证金=年任务/10X1.17; (3)年初缴纳; (4)优惠政策:高于银行利率。 4、销地产定义,在产品的销售区域组织生产,然后在当地销售。利用销地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销售环节。 二、娃哈哈企业简介 (一)娃哈哈企业概况 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浙江杭州人,生于1945年10月,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浙江大学MBA特聘导师。1987-1991年,任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厂长;1991年至今,任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0年9月,宗庆后以财富800亿元成为2010年中国首富,这是中国第一次有“饮料大王”成为全国首富。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建于1987年,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三大饮料生产企业拥有总资产300亿元,员工近30000人,2009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32.14

哇哈哈与达能之争

有悖“3法则”的悲歌娃哈哈与达能之争 作者:张华强来源: 管理学家日期:11:22(共有 3 条评论) 我要评论在达能娃哈哈之间的纷争中,乐百氏是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节点。这是因为在水饮料市场曾经有过娃哈哈、乐百氏、农夫山泉三足鼎立的格局。当叱咤多年的乐百氏淡出人们的视线之后,娃哈哈的宗庆后悲愤辞让合资公司董事长一职,使得娃哈哈与达能的纷争带有一定的前仆后继的民族情绪。业内人士从市场规范、商业伦理的角度加以评论,虽然客观了许多,依然跳不出个人素质的羁绊。其实从竞争规律上看,当娃哈哈的竞争有悖“3法则”的时候,已无力回天。近日宗庆后整合乐百氏方案的曝光,揭开了其中的“另类”隐情。 “3法则”在水饮料市场显现 杰格迪什?谢斯和拉金德拉?西索迪亚在其合著—《3法则》一书中指出:任何产业最后通常会保有三个企业瓜分绝大部分的市场的状况。我们把它叫做“3法则”。1972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当时的CEO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1915-1992)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任何行业的自由竞争最后都会导致产业内遗留三家巨头主导产业、左右市场。杰格迪什?谢斯教授在长期观察产业发展的规律之后发现,如果人为干预不多,任产业自然整合、进化,最后通常会留下“产品线齐全的三大通才型企业”,此外就是许多小型的“专家型企业”以及一些高不成低不就卡在“壕沟”里的企业。

事实证明了这个法则的存在。在市场发育相对充分的时候,随便指出一个行业,你就会发现最强大而且最有效率的公司往往有三家在较劲,它们控制着70%~90%的市场份额:肯德基、麦当劳和汉堡王,耐克、阿迪达斯、锐步,默克、强生、百时美,等等。“3法则”提供了一个简单清晰的架构,可以给许多沉醉在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一个重大启示,那就是要看清发展趋势,什么条件下可以持久生存,而什么条件下不至于默默消亡,从而帮助竞争者找出企业的定位点以及相对应的策略。正因为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界非常重视研究和应用“3法则”以指导自己的竞争行为。 我国的水饮料市场是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行业,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三分”的局面。娃哈哈和乐百氏创办时间只相差两年,都是在1990年代高速成长而享有盛誉的大型名牌企业。1990年代上半期,双方在当时的主导产品—果奶、钙奶上龙争虎斗,实力旗鼓相当。1996年,竞争扩大到纯净水市场,双方在当年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分别夺得冠亚军。娃哈哈推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在饮料界扛起了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民族工业大旗;乐百氏的“27层净化”定位,也被奉为业界概念传播的经典;2000年,钟带领他的团队剑走偏锋,掀起了一场农夫山泉“天然水”对抗包括娃哈哈乐百氏在内的69家“纯净水”的水战,“农夫山泉有点甜”叫响,震惊业界。三者从此坐定水市场前三强的位置。

娃哈哈事件看公司治理案例分析

娃哈哈事件看公司治理 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从“娃哈哈达能事件”引起对公司治理思考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2010年,全国民企500强排名第8位。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饮料企业。近期出现达能强购哇哈哈事件,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利润达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引发娃哈哈集团员工的强烈反对,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事件发生在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后续发展至39家合资公司。浙江行首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亚洲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尽管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

在与达能合作近10年的时间里,宗庆后凭借自身在娃哈哈多年累计的威望、强硬的工作作风,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娃哈哈的控制权。达能曾派驻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但都被宗庆后赶走。 据悉,在与达能合作之初,宗庆后与达能的“约法四章”就是宗庆后强硬作风的最好体现: 第一,品牌不变; 第二,董事长的位置不变; 第三,退休职工待遇不变; 第四,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 2007年4月8日,宗庆后披露达能强购娃哈哈事件内幕。娃哈哈和达能之间的矛盾大白于天下。 公司控制权之争之“股东战争”模式,系公司股东间矛盾激化,相关各方以道德资源、法律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为基础,进行激烈对抗,其形式包括诉讼、仲裁、谈判、舆论造势、刑事追究甚至仇杀引发刑事案件等等,典型案例如“达娃之争” 1.针对“达娃之争”引起的思考 通过“达娃之争”中看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一份不明确的《合资合同》而导致的,从其不明确的合同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对于其他股东所持股份的优先受让权缺乏适当的约定。 第二,对于达能缺乏足够的“非竞争”要求。 第三,对于“娃哈哈”商标的使用权规定不够严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