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一)

本文主要摘译自OSPREY Publishing Battle Orders 38

Panzer Divisions 1944~1945 by Pier Paolo Battistelli, consultant editor Dr Duncan Anderson

个人水平有限,而且是摘译,所以并不追求精确翻译,只求意思到了就好,很多专有名词参考了网上的翻译,估计错漏也会不少,欢迎指正。

另:本文中德军装甲师(Panzer Division) 专指国防军装甲师。

=======================================

总体介绍

在库尔斯克攻势失败以后,德军在东线,意大利,西线先后转入防御。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军也开始转变,以期适应。即便是曾经横扫欧洲的装甲部队,也不得不改变作战方式。德军装甲师越来越多的参与到防御作战中来,而不再是作为深入敌人腹地的冲击箭头。虽然这偶尔也会发生,但一般都是为了解救被围的兄弟单位。坦克对决现在主要为了阻止敌人在德军防线上的突破。此外,国防军装甲师(Panzer Divisions of the Heer)不再是唯一的装甲力量,党卫军装甲师,和更小的装甲单位,诸如独立虎式重型装甲营等也在组建、发展。

这些新成员和德军装甲师一起在各条战线上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虽然很多时候这些新成员看上去更出风头,但德军装甲师们一直都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中坚。事实上从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开始的德军装甲师重组,从来没有能全面完成过,仅仅是组建了一些高质量的装甲师。

纸面上,1943 和1944的装甲师比任何时候都强大,新坦克,大量的为步兵和其他单位装备的装甲车辆、自行火炮、还有新型的坦克歼击车,都是几年前难以想象的。可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师完成了全面重组,其他的师还得用1943年初的老坦克、车辆和武器进行残酷的战斗。供给的缺乏,尤其是油料的缺乏,迫使他们经常不得不组建由少量装甲和摩托化单位组成的战斗群(Kampfgruppe)。不管怎么样,这些师在防御中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重组更多的发生在新组建的或者受重创的装甲师身上。虽然总体情况欠佳,这些装甲师依旧能够在各处作战、反击、给敌人造成麻烦。正如1944年12月阿登反击证明的那样,德军装甲部队仍旧能够插入敌人纵深。可惜的是,现在的敌人已也经不是从前那样的了。

作战任务

虽然自1943年夏天起,德军被迫转入防御,但其主导作战思想并没有改变:进攻,或者反攻,仍然是对付敌人最好的方法。在多条战线上面对更多的敌人,装甲师是非常合适的快速反击工具。直到1944年,德军仍然强调不计代价的依托一条主防线的线性防御。机动部队,主要是装甲师用于反击、包围、直至摧毁进攻之敌,从而恢复防线。这样的体系虽然到1944年中依旧有效,却有如下缺点:因为敌人有可能在整个,至少是想当大的一部分防线上选择进攻地点,德军装甲师不得不散落在整个防线上。德军后备部队和补给的缺乏已经不允许德军快速转移到突发危机的地段。这样的局面违背了德军的主要作战信条:集中力量。其结果是,德国人也许仍然能够对付区域性的突破并且收复防线(往往付出巨大代价),但是他们再也不能获得主动权并且发起主要的进攻。

最终,实力和资源的缺乏催生了新的防御思想。既然对手们严重依赖火力,那么防御前沿的力量不妨削减,仅仅留下若干火力点用于迟滞对方攻击前进速度,在后方构建一条真正的主防线。当敌人最终到来的时候,装甲师迎头反击。然而即使这样做,部队仍旧会分散,大规模的进攻仍旧不可能,正如我们在诺曼底看到的那样。

隆美尔和冯.龙德施泰德关于如何部署装甲师的争论反映了当时的情况。隆美尔充分认识到盟军空军的压倒性优势和它对德军装甲师行动的影响。冯.龙德施泰德则寻求通过集中力量和一次主要进攻重获主动。值得指出的是,两个人都有正确的一面。正如阿登反攻显示的那样,在敌人的薄弱地带,仅仅是一次集中力量的重点进攻(Schwerpunkt)即可形成突破,进而也许能包围、消灭敌人,重获主动权。

另一方面,阿登反攻充分利用了坏天气从而抵消了盟军空中优势的这一事实证明了隆美尔也是正确的。事实上,在战争的最后岁月里,德军装甲师不得不被迫从事一种它非常不适应的作战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时间或者坚守阵地的防御作战,而不是寻求决定性胜利的运动战。阿登反击失败了,但是它仍可看做是德军装甲部队试图应用它作战指导思想的最后尝试。当这一切结束的时候,尽管德军装甲师们向世人显示了他们仍拥有令人敬畏的能力,但胜利的天平已经永远不会偏向他们这一方了。

信条和训练

在二战的最后两年,德军装甲兵的信条并没有什么主要的改变,只是更多的适应新地形、新武器、新装备。

在1943年,装甲团,有时候是装甲营是战斗群(Kampfgruppe)的主体部分。二战后期,许多装甲师能够组建全装甲化的由坦克兵、掷弹兵、炮兵、反坦克以及其他支援人员组成的战斗群。这种战斗群就像是小一号的装甲师。坦克开路,由自行火炮提供紧密支持,突

破敌人防线,步兵在掷弹兵,工兵支持下随后跟上,巩固突破地段,防守侧翼。虽然直到45年这种战术一直在应用,新的形势也使它有了一些改变。

首先,红军开始采用设置反坦克屏障这一新战术对付德军的装甲反攻。因为德军装甲部队已经经受不起大的损失,所以步兵不得不直接面对反坦克屏障。装甲侦察部队现在也很少仅仅担任传统的侦察角色,而是更多的作为一只常规力量使用。另外,由于盟军在空军和火力上占有很大优势,德军的作战方式也不得不改变。虽然在东线德军仍有可能组织集结起大规模部队,但是在意大利(盟军的海上支持是如此致命)和西北欧这已经不再可能了。德军坦克部队不再担任战斗群的领导地位,而是更多的分散成更小的,营级规模的单位来支持装甲掷弹或者装甲侦察部队。战斗群现在变得更小,主要寻求渗透作战。这样一来,不再有决定性的突破,影响也越来越小。

从1943年起,装甲军和装甲集团军仅仅存在于纸面了。他们更多的是装甲部队和非装甲部队的混合体。虽然比较适合防御,但是缺乏发起主要进攻的实力。装甲师要与其他单位更好的合作来满足防御作战的需要,从而被强加了更多的限制。诺曼底战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装甲部队确实集结了,但是很少有一个或多个装甲师被组织起来一起实施主要反攻。虽然在防御中依旧有效,(正如在德国边界战斗中显示的那样),德军装甲师很明显的失去了锋芒。

德军的火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增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新型的豹式坦克,虽然部署缓慢,但是在性能上头一次明显超越了它的盟军对手,和东线的对手也不遑多让。反坦克力量也因为“坦克杀手” (Panzerschreck), (铁拳(Panzerfaust), 4号坦克歼击车/追猎者(Jagdpanzer)等新武器的装备而得到提升。后者的出现逐渐改变了德军的作战方式,突击炮(Sturmgeschutz)和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无炮塔且具备自行能力,虽然需要于步兵密切合作,但逐渐变成了攻击性武器。然而,由于盟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德军装甲部队只能主要在夜间或者对其有利的天气条件下调动。各个方面都需要高射炮,可是它们的存在,进一步降低了装甲师的机动性。

最后两年,装甲师不得不面对训练危机。头几年外加44年夏天人员的严重损失只能被部分弥补。一线指挥员很快发现新补充的人员亟需大量的额外训练。基层军官和NCO也越来越短缺。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德军装甲师仍旧表现出色,经常比党卫军装甲师还要好,正如阿登反击最终显示的那样,它们仍然能够取得一些决定性的成果。

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二)

总体编制

1943年9月23日,德军颁布了最新的装甲师编制,适用于除了21装甲师和挪威装甲师以外的所有装甲师。此编制除了有细小差别,基本和六月卫城作战(Operation Zitadelle)中发布的相同。它不过是对现状的追认,由于人员和装备的缺乏,并没有大的改变。1943年11月1日,新的1943年装甲师战时编制图(KStN)发布。按照该编制,全师拥有16,385人,步枪/冲锋枪12626支,轻重机枪798挺,轻重迫击炮50门,各式坦克215辆,各式装甲车405辆,汽车/卡车/摩托车/非装甲半履带车辆超过3605辆,各式火炮/高炮/反坦克炮100门,具体细节请见下表。

实践中,没有哪怕是一个装甲师达到这样的编制。

由于预见到新武器的装备,1944年4月1日发布了新的装甲师编制。虽然KStN 直到7月还在使用。1944年4月到5月间,一些装甲师计划重组,但是只有少数几个在重返前线前完成了重组。1944年8月3日,除了21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Panzer Lehr Division)外,所有的装甲师都被要求依现有装备和人员进行重

组。1944年装甲师的总体结构和1943年装甲师大致相同,变化主要在团,营一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引入了新的“自由机构”(freie Gliederung),每个营都成立了一个补给连(Versorgungs Kompanie)。补给连的连长一般由副营长兼任,新的结构可使营长专注于指挥作战,副营长则专门处理后勤,行政事务。

其他的改变影响到整体实力和装备,最明显的是步兵们失去了许多反坦克排,引入了重迫击炮排火焰喷射排。

1944年装甲师全师14, 053人,各式坦克179辆,装甲车372辆,其它装备都有消减。具体见下表。

即使是这样大规模的削减,仍然不足以弥补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44年夏天的损失加剧了这一点。1944年11月1日新的KStN出台,主要影响到装甲团,掷弹兵团,装甲侦察营和自行反坦克炮/突击车 (Panzerjager) 营

1944年晚期装甲师全师拥有13,067人,各式坦克160辆,装甲车366辆,其它车辆2800台,具体请见下表

一个装甲突击(工兵)营。各九百人左右。

美国陆军第422步兵团

美国陆军第422步兵团 美国陆军第442步兵团,正式编成于1943年4月,主要由日裔美国人组成,下辖第100独立步兵营、第522炮兵营,第232战斗工兵连等部队,隶属于第五军,主要战斗于意大利战场,是二战美军中著名的日裔战斗单位。 以日裔美国人组成的第442步兵团。编制只有3800人的第442团在整个二战共获得7次总统部队嘉奖(101空降师也只获得2次、陆战1师3 次)、21枚荣誉勋章(其中20枚为战后追授,整个二战包括战后追授美军荣誉勋章总共只颁发464枚)、52枚优秀服役十字勋章(包括19枚后来转为荣誉勋章,美军整个二战共颁发5千枚优秀服役十字勋章)、1枚优秀服役勋章、560枚银星勋章、22枚军团优异勋章、15枚士兵勋章、4000枚铜星勋章(包括1枚后来转为荣誉勋章)、9486枚紫星勋章等。442步兵团的第100步兵营则被誉为“紫星营”。 “当他们的国家抛弃了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抛弃国家而是义无反顾地为其奋斗,他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世人说“我们是真正美国人。” 在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上下陷入了一种歇斯底里的气氛中无法自拔,当美国人开始向日本帝国进行报复之前,日裔美国人却成为了复仇的对象。高达12万日裔美国人被强迫离开家园,而被关押在了集中营里包括了老人和孩子。在事件之前,许多第二代日裔美国人(Nisei)服务于夏威夷第298和299国民警卫步兵营。当然,在美日战争爆发后,美军当局也当然地判定这些人绝对不适宜继续逗留在夏威夷地区。按当时美军动听的说法,“我们并不是歧视他们,而是这里不仅不适合他们,也难以想象他们如何去在这个战场去战斗。”这些在第298和299国民警卫步兵营服役的日裔士兵们随即被扫除出了这两个部队,而被调派到了匆匆成立的“夏威夷临时步兵营”(Hawaiian Provisional Infantry Battalion)。军方对些日裔士兵的处理颇感头痛,一方面表示了对他们的极度不信任,一方面又不敢将他们遣散,因为当时不少人认为将这些熟悉美军内部事务又有很强军事能力的日裔士兵放出军营的危险太大。思前想后,陆军部最后决定把他们派往欧洲战场。1942年7月,夏威夷临时步兵营的士兵们在奥克兰登陆,在那里他们又被改编成了“第100独立步兵营”(100th Infantry Battalion Separate)。他们同时在那里接受欧战的战斗训练,直到1943年2月。 同年3月,第100独立步兵营参加了北非作战,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登陆。就在这些日裔士兵踏上北非土地的时候为他们的国家而战的时候,他们之中大部人的家属仍被扣留在集中营过着近乎囚犯的生活。在北非,第100独立步兵营并没有遭遇什么大的战斗,到了9月第100独立步兵营

苏军编制

苏军装甲兵编制 作者的话:编制对于军队来说,就如同一个人的骨架,正是这种“骨架”赋予了士兵有机的组织和指挥,并在战争中将其最大的效率发挥出来。而装甲兵的编制尤其重要,二战中各国装甲部队采用了多种编制方式,其中特别是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德苏两国装甲兵编制的变迁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兵编制的典型走向,现代合成机械化部队编制中也带有当时的不少痕迹。在这个专辑里,我将试图详细地去描述苏德两国的装甲兵编制。计划分几个部分连载去介绍苏军从30年代后期到1945年的装甲部队编制。读者假如有问题或发现错误请写信告诉我们,我们的信箱是tank@https://www.360docs.net/doc/e68185265.html,,也可以在本站的留言簿上留言。 机械化军编制在实战中遭淘汰,苏联为了应急,1941年7月起,在战场上陆续实施了坦克师和坦克旅编制。其中仅在原来基础上改进的坦克师编制没有多大意义,而新型坦克旅却在二战苏军装甲兵编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坦克师(1941年7月) 机械化军由于过于庞大而难以操作的事实已经很清楚了,1941年7月15日,苏联解散了所有剩余的机械化军。摩托化师被转变为普通的步兵师。坦克则被编入规模小一些的坦克师,这种新编制的坦克师和早期的坦克师很相象,只是缩小了一些。具体编制如表3.1: 师部 侦察营 10辆T-40坦克、26辆装甲车、1个摩托车连 2个坦克团 团部 3辆装甲车、3个高射机枪分队 中型坦克营 1个重坦克连(10辆KV坦克)、2个中型坦克连(每连10辆T-34坦克) 2个轻型坦克营每营3个轻型坦克连(每连10辆T-26或BT坦克) 摩托化步兵团 团部 3辆装甲车 3个步兵营每营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2挺机枪)、1个迫击炮连(6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连 6门45mm反坦克武器 迫击炮连 4门120mm迫击炮 炮兵连 4门76mm火炮 炮兵团 3个炮兵营每营2个炮兵连(每连4门76mm火炮)、1个榴弹炮连(4门122mm火炮) 轻型防空营 3个轻型防空连(每连4门25mm或37mm高射炮) 师属其他部队运输、维修后勤、医疗营 主要的区别是减少了坦克排的坦克数量,由原来的5辆减少到3辆。每连坦克数量由原来的17辆减到10辆。步兵连也被缩小规模,采用了典型的“三三”编制,即下辖3个步兵排,每排由3个步兵班组成,每连总计131人、9挺轻机枪、3门50mm迫击炮。新型坦克师一共组建了10个,编号是101-112。到同年10月初,仅存3个,到1942年5月,仅存2个,第61坦克师(战前型)和第111坦克师。 坦克旅(1941年8月,编号TO 010/75-83) 新坦克师编制是老编制的一种改进版。而真正对战争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却是坦克旅编制。1941年8月,苏联开始实施新的坦克旅编制(编号为TO 010/75-83),新坦克旅规模比较小,仅辖兵员1943人、7辆KV 重型坦克、22辆T-34中型坦克以及64辆T-40轻型坦克。具体编制如表3.2: 坦克旅编制: 主要装备: 旅部 2挺轻机枪 旅部直属连下辖连部、装甲车排、交通管制排、通信排、工兵排、化学排、补给/运输排 侦察连 连部 4辆摩托车,1辆卡车 重装甲车排 5辆重型装甲车 轻装甲车排 5辆轻型装甲车 摩托车步兵排 3挺轻机枪、23辆摩托车 坦克团 团部

二战时期日军师团编制简介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师团是基本单位,它有多种编制。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师团历程 抗战初期 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 抗战中期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抗战后期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 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

美军步兵旅战斗队(IBCT)编制和岗位参考{07年资料}

美军步兵旅战斗队(IBCT)编制和岗位参考{07年资料} 步兵旅战斗队[IBCT] [3468人{282军官-34技官-3152士兵}] 旅部营 [574人{73军官-19技官-482士兵}] 旅部连 [153人{45-12-96}] 营部连 [184人{15-1-168}] 情报连 [93人{5-5-83}] 网通连 [69人{4-1-64}] 工兵连 [75人{4-0-71}] 骑兵营 [367人{35军官-0技官-332士兵}] 营部连 [137人{21-0-116}] 骑兵连 [75人{5-0-70}] 骑兵连 [75人{5-0-70}] 侦察连 [80人{4-0-76}] 步兵营 [685人{46军官-0技官-639士兵}] 营部连 [213人{25-0-188}]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武器连 [79人{6-0-73}] 步兵营 [685人{46军官-0技官-639士兵}] 营部连 [213人{25-0-188}]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步兵连 [131人{5-0-126}] 武器连 [79人{6-0-73}] 炮兵营 [298人{26军官-2技官-270士兵}] 营部连 [110人{16-2-92}] 炮兵连 [94人{5-0-89}] 炮兵连 [94人{5-0-89}] 支援营 [859人{56军官-13技官-790士兵}] 营部连 [79人{17-2-60}] 供应连 [186人{5-2-179}] 维修连 [93人{4-5-84}] 卫生连 [71人{14-0-57}] 骑兵支援连 [93人{4-1-88}] 步兵支援连 [126人{4-1-121}] 步兵支援连 [126人{4-1-121}] 炮兵支援连 [85人{4-1-80}]

德军编制

二战德军编制 老编制步兵师(共17200人) 辖师部、侦察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3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158人,轻机枪2挺,摩托17辆,轮式车辆31辆 侦察营:625人,轻机枪25挺,重机枪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门,20毫米防空炮3门,50毫米迫击炮3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2门,装甲车3辆,摩托45辆,轮式车辆30辆,马车3辆,马213匹。 通信营:474人,轻机枪17挺,摩托32辆,轮式车辆103辆,马车7辆,马52匹。 炮兵团:2500人,轻机枪32挺,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火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8门,摩托40辆,轮式105辆,马车229辆,马2274匹。 反坦克营:550人,轻机枪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门,摩托45辆,轮式114辆。 工兵营:843人,轻机枪34挺,反坦克枪9支,火焰喷射器20支,摩托44辆,轮式87辆,马车19辆,马52匹。 师辎重队:2300人,轻机枪30挺,20毫米防空炮8门,摩托88辆,轮式车辆253辆,马车245辆,马735匹。 3个步兵团:各3250人,轻机枪123挺,重机枪36挺,反坦克枪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门,50迫27门,81毫米迫击炮18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6门,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门,摩托47辆,轮式车辆73辆,马车210辆,马683匹。 1944年步兵师编制 1944年步兵师(共计12352人) 辖师部、燧发枪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2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军官34名,军士87名,士兵106名,装备步枪121支,手.枪92支,冲锋枪12支,轻机枪5挺,轮式车辆32辆,摩托21辆,拖车(trailer)1辆。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二战苏军坦克军团编制 苏联战争中后期,纵深打击军(每军4个旅) 机械化军:1个坦克旅,3个机械化旅 坦克军:3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旅 一个坦克旅:3(或2)个坦克营,一个冲锋枪营,约70辆主力战车 一个坦克营:3(或2)个坦克连,每连10辆坦克,每营21辆坦克 1943年坦克旅 旅部2辆T34 6个中型坦克连,总65辆M_tank 3X坦克营[营部(1辆T34)侦察排2X坦克连(每连10辆T34) 坦克旅总计65辆T34 6辆BA64装甲汽车4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 坦克军总计195辆T34 8辆SU76 8辆SU122 38

辆装甲汽车37辆装甲车12门85毫米反坦克炮12门76。2毫米反坦克炮48门45/57毫米反坦克炮16门37毫米高射炮12门76毫米榴弹炮42门120毫米迫击炮40门82毫米迫击炮火箭炮若干战争中后期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总21辆H_tank 团部1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4X重坦克连(每连5辆KV 或IS坦克或自行火炮) 重坦克旅或自行火炮旅12个重型坦克连,65辆H_tank 旅部2辆KV或IS或自行火炮3X重坦克团或自行火炮团1X摩托化步兵连1X技术保障分队 德军独立重坦克营/重歼击坦克营45 营部3辆虎(王)/ 象tank 3*重型坦克连【14,连部2辆,3×重坦克排(每排4辆)】 苏军二战装甲部队编制 这个只是纸面上的编制至于具体情况各装甲旅或军略有不

同1941年12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辆T34坦克每营3个连1连5辆KV1坦克2连7辆T34 3连10辆轻型坦克 1X摩托化步兵营 侦察连 维修保养连运输连 卫生排 全旅1471人装备20两轻型坦克T34坦克16辆KV坦克10辆军用卡车156辆45毫米反坦克炮4门82毫米迫击炮8门1942年3月苏联坦克旅编制 旅部 2X坦克营营部1X轻型坦克连8辆T-60轻型坦克1X 中型坦克连10辆T-34中型坦克1X重型坦克连5辆KV重型坦克1X摩托化步兵营 防空炮连 卫生排 一共1152人装备16辆轻型坦克20辆T34坦克KV坦克10辆45毫米反坦克炮82毫米迫击炮6门1942年摩托化步兵旅编制 旅部84人、3挺冲锋枪、2挺轻机枪、2辆摩托车、3辆野战汽车、5辆卡车旅部直属连105人、2把手枪、2挺冲锋

二战德国征兵制

二战德国征兵制 征兵制/动员令 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相对于法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即使采用征兵制能集结的兵力仍然少于法国。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缺陷,普鲁士王国另外又把退伍军人集合起来成立了“乡土防卫队(Landwehr)”,以作为正规军的辅助部队。这项制度后来就成为世界各国“战时动员令”的原型。 所谓的“战时动员”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为“预备役”,必要时可以重新征召;而相对于这些预备役,正在服兵役者当然就是“常备兵”了。有了这个制度,平承时期只要维持一小只常备部队,国家有必要时即可在短时间内组成大规模的兵力,当然这个制度也立刻被欧洲其它各国模仿,到一次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这个制度最大的缺点在于:预备役军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适应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已经尝过当兵的“苦头”,也比较知道怎么在军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这种由后备军人所组成之部队,其战力一定不如现役部队。法国因此只把这类部队放在第二线从事一般勤务,根本没考虑过要把后备军人投入第一线。只是一次大战由于第一线正规部队的损耗过于惊人,才不得不把后备军人送到前线去。至于德国由于一开始就以法国俄国为假想敌,先天上即使采征兵制所能集结的兵力就居于劣势,加上普鲁士有“乡土防卫队”的传统,所以并没有把后备军人放在第二线,而是视同现役部队一样投入最前线去!!然而后备军人战力不如现役军人的缺点仍然存在。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德国并没有如法国单独成立后备军人部队,而是采用普鲁士时代以来的做法:将后备军人与现役军人混合编组!!也就是说平承时期一个师并没有满编,战时征召后备军人添补缺员后才达到一个师应有的兵力。这样的部队虽然无法达到100%由现役军人所组成的战力,但好处是每一支部队都可视同一线部队调动!!! 新兵训练由非军事组织来代训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

德军第505重型坦克营——帝国的荣耀(非宣扬纳粹) 一二战史 铁血社区

德军第505重型坦克营——帝国的荣耀(非宣扬纳粹)- 一、 二战史- 铁血社区 1943年1月29日,505重型坦克营于德国法林波斯特尔(Fallinbostel)正式组建,主要骨干来自于国防军第3和第26装甲师。德军司令部原本打算待505营组建完成后将其派往北非战场,后因虎式坦克的产量不足优先装备了另一支派往北非的部队——504重型坦克营,此事就被搁置下来。阴差阳错逃过一劫的505营被调到比利时,在那儿505营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了前面几个重型坦克营的作战经验做参考,再加上其成员大多是来自装甲师的精英,505营的训练是卓有成效,这为他在往后作战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3年7月3日,505营在斯旺(Sauvant)少校的指挥下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被配属于莫德尔元帅指挥的第9集团军麾下,这是该部队第一次参加实战。战役第一天,505营参战的27辆虎式坦克共击毁了苏军42辆坦克,其中15辆是KV-1重型坦克。此次成功的作战不仅突破了苏军第15步兵师的防线,而且对苏军第70集团军的整个右翼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战斗中该营所有坦克都被苏军的坦克及反坦克炮火多次击中,但只有一辆被击毁。战役头几天,505营推进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7月15日,505营在Werch Tagino附近遭到苏军从侧翼发动的反击。作为回应,505营

派去2辆虎式坦克进行阻击。结果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505营的2辆虎式坦克就击毁了32辆T-34坦克而自身却毫发未伤。7月22日,505营被撤回Iginka进行防御。8月4日,505营3连在进攻中击毁苏军14辆坦克而自身无一损失。第二天,3连虽然损失了333号虎式坦克但全连又击毁了15辆T-34坦克。在此期间,505营只有9辆虎式坦克完好可用,另外的17辆都因机械故障而需要修理。即便如此,505营仍然在4天内摧毁了苏军25辆坦克。9月18日,505营所有的虎式坦克都投入到进攻中去。在战斗中,505营击毁了苏军26辆T-34坦克,而唯一的损失就是200号车被苏军俘获。在整个战役中,505营作为初次参战的部队其表现可算是相当不错,战果甚丰而自身损失非常小。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e68185265.html,/ ] ? 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后,505营被派往斯摩凌斯克地区。1943年12月505营移防维帖布斯克。在前线战斗的7个月内(其中有40天时间花在了转移上),505营被确认的战绩为446辆坦克。该营的(Oberleutnant Knauth)克劳斯中尉指挥2辆虎式坦克,于一天内击毁了68辆T-34坦克,他本人因此而荣获骑士十字勋章,他所创造的全营最高战绩记录一直保持至战争结束。1944年,505营参加了众多防御作战,虽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连续的战斗逐渐消耗了全营的实力。1944年7月,在苏军发起的夏季攻势中505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百度贴吧> 二战吧作者:海因莱希归来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陆军:苏联陆军80年代总数140万左右,分为A/B/C/D四种架构,总共有多达200个现役师。其中的A类部队约占到师总数的1/5左右,它们是装备大量先进坦克和车辆,拥有极其强悍突击力的部队,主要部署在东德和乌克兰。远东也有很少部分的A类部队。这些部队基本满编。B类部队,这些部队一般达不到满编状态,和平时期只有70-80%的编制,装备数量基本满编,装备较A类部队较差,属于二线部队。这两种部队是无需动员,可以直接参战的部队,师的数量只有一半不到。C类部队,人员编制只有一半左右,坦克满编,其余装备基本不满编。战时需要一个月左右补充和动员。D类部队,占苏军的1/3左右,基本不编制人员和车辆,只有一个空架子,需要三个月至半年左右才可以上战场。其余的还有一些后备役部队,没有日常的军事训练,只是简单的作登记。苏军的编制数量极其庞大,人数却并不算多,盖因那些只占空架子的部队太多所致。苏军的编制较为臃肿,军事革新较慢,苏军曾在70年代末在一个旅试点引入空地一体战法,效果很好,被建议全军推广,但是推广到80年代末也只推行了几个旅而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军架构过于臃肿,效率比较低下。 苏军可能由于二战的经验,部署了很多方面军属炮兵师/军,编制了大量的重炮和火箭炮。这在西方国家是见不到这样的编制的。在70-80年代经过整改,很多炮兵军裁撤掉了,但是炮兵师这个编制却保留到了最后。西方的军事家们非常看不起苏军的类似编制,认为此代表了苏军的突破编制过于臃肿。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炮兵集约作战是苏军的特色,不过的确是存在臃肿的嫌疑。 苏军还有一个特色是野战后勤人员很少而且集约化,苏联的前线部队,哪怕是A类王牌也是基本不编制后勤人员的,后勤完全依赖于方面军的专业人员(苏军认为,将后勤交给专业人员效果更好)。这就导致了苏军突击力极强,但长期作战能力很差,应该避免长期的消耗战,这是与苏军高度提倡速战速决与首战即决战的思路分不开的。 苏军的后勤体制不仅是装备弹药油料的补充很有问题,人员的补充同样是一个大问题。苏军没有类似美军那样的高素质士官体系(这我以后谈美军时要提到),后补人员的指导是交给少量的军官的。这种后补方式的特色是损失部分老兵后战斗力急剧下滑,损失30%左右就长期无法作战,只能撤编。在苏德战争中,苏军这一特点表现的很明显,苏联有大量的部队损失了30%左右就不得不取消建制。战争打到后面,什么XXX 步兵师这种编制都出来了…这是由于苏军没有高效的后勤补充体制所造成的。

二战德军各兵种部队所用的一些缩写和名称翻译系列篇

A Abt, Abtl (Abteilung) 装甲营(这个词在德国部队之中运用极为广泛,而在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之中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营级单位。而同样这个词在空军之中则指的是特别附属部门和部队,如Flakabteilung 防空部队;而在海军之中则是称呼一个专职部队的全体队员,如Funkabteilung通讯组全体。) Abshn (Abschnitt) 分区、分组(此词同样属常用之词,这里的意思主要指的是地理位置上的战斗分区。同样这个词在SS党卫队当中则要说成为旅队分区了。) ARW (Achtradwagen) 拥有八个轮的重型卡车或是装甲车 (a) (amerikanisch) 美制 Anh (Anh?nger) 拖车,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坦克后面拽着的弹药车或是扫雷车一类的 Art (Artillerie) 炮兵 Aufkl (Aufkl?rer) 侦查兵,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空军的侦察机,而在装甲部队或是陆军部队当中如果说起侦察兵的话,也会用到Vorhut这个词,最起码在一些非正规军文之中是这样说的! Ausf (Ausführung) 型号 B BW (Bataillonswagen) 团队指挥车 Bef Wg (Befehlswagen) 一线挂指挥旗的指挥战车 PzBergeWg (Panzerbergewagen) 坦克救护装甲车

Brig (Brigade) 旅 BL (Brückenleger) 架桥工程车 D DB (Daimler Benz)戴姆勒"奔驰 (d) (deutsch)德制 DAK (Deutsches Afrika Korps) 德国非洲军团(专指隆帅的部队) DW (Durchbruchwagen) 阵地突击装甲车,同时也可以指主力的攻击先锋坦克 E (e) (englisch) 英制 E (Entwicklung) 研究、研制,多数值得是研究的级别 Einh (Einheit) 部队,这个词也很常用,而其意思太广,并不易进行专门翻译的。但是这个词多数用在正规公文或是对外的公开命令中。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全名是马克西米利安·马里亚·约瑟夫·卡尔·加布里尔·拉莫拉尔·赖希斯弗赖赫尔·冯·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德绍- 1954年6月27日波恩),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元帅。 1981-1940 1881年11月12日,魏克斯出生在德绍,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 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魏克斯晋升少尉。 1904年,魏克斯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 1910年,魏克斯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 1914年3月,魏克斯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10月,调任第四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 1915年5月,魏克斯调任步兵第五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二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三师参谋官和骑兵第十八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 1928年,魏克斯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十八团团长。 1930年,魏克斯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一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 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三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三师师长。1935年10月,第三骑兵师被改编为国防军第一装甲师,魏克斯继续任其师长。1936年。魏克斯晋升骑兵将军,奉调代理第七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七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十三军军长。其间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区和波兰的战役。 1940年6月9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西方战役。在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作战中,他的集团军一直负责由南面保障进攻各集团军的翼侧。此时,被配置在埃纳河一线。战斗打响后,魏克斯指挥所属部队不顾法军的激烈抵抗,突破了其在埃纳河的防御并迅速向南挺进(参见法兰西战役)。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停战。7月,魏克斯晋升上将。 1941-1942 1941年4月,希特勒预定对希腊和南斯拉夫动武。魏克斯上将的第二集团军辖

二战德军第508重坦克营

二战德军第508重坦克营 第508重坦克营 第508重坦克营于1943年9月25日被组建,少量人员来自第8装甲师,大部分人都是第190装甲团抽调过来的,1943年12月10日至1944年1月24日,该营接收了45辆虎式坦克。1944年2月29日,在补充了一辆虎式坦克后,该营出动41辆虎式坦克对安齐奥的美军发动进攻,在经过了200千米左右的履带行军后,该营有60%的虎式坦克由于机械故障无法使用。在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战斗后,该营的虎式坦克遭到了极大的消耗,根据报告,截止到1944年5月26日,算上新补充进来的坦克,第508重坦克营在安齐奥地区的虎式坦克仅剩24辆,该营共战损虎式坦克39辆!第508重坦克营损失的虎式坦克大部分是由于海军舰炮的轰击造成的,其他部队的豹式坦克和象式坦克歼击车也是如此。 1944年3月23日,该营补充了5辆虎式坦克,4月25日又补充了6辆,1944年6月5日,该营又补充了27辆虎式坦克,其巨大的战损由此可见一斑。1945年2月,第508重坦克营把他们残存的15辆虎式坦克移交给了第504重坦克营,随后该营返回德国本土换装新的虎王坦克。

508重坦克营的第1连的连部坦克A2号老虎。这个坦克的数字编号并不是508重坦克营的正统书写方式,甚至老兵们也不能回忆起它。在507重坦克营和大德意志师的重装甲部队中字母A通常表明是第一连连部。 数字2表明是连部的第二辆坦克。 508重坦克营,1944年6月,意大利。 508重坦克营的第1连。炮塔上没有数字编号。在工厂修理时,战术编号往往被擦掉,敷设防磁装甲和喷涂伪装色都十分匆忙,如果坦克乘员有时间就自己涂战术编号。此时往往在坦克上只有数字而没有其他标记, 有时甚至只在储物箱孤零零地写上连编号。 508重坦克营虎的储物箱细节,储物箱上的J实际上是德语中的I,指Instantsetzung(修理)。它不是战术

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编制

二战德军进攻苏联的陆军兵力编制 (仅属1941年6月开始进攻苏联时的编制,不包括后来的改编、扩编和重组)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在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约160万地面兵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北方集团军群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位于白俄罗斯的苏军,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总方向进攻,把在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德军疯狂进攻苏联的兵力十分庞大恐怖且很突然,给苏联军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苏军英勇防御,直到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才扭转一直被动的局面。以下是当时德军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编制: 一、北方集团军群(32万) 1、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约2万人) ——直辖第23步兵军(第251步兵师、第254步兵师) 2、第18集团军(约8万人): ——第1步兵军(第1步兵师、第11步兵师、第21步兵师) ——第26步兵军(第61步兵师、第217步兵师) ——第38步兵军(第58步兵师、第291步兵师) 3、第16集团军(约9万人): ——直辖第253步兵师 ——第2步兵军(第12步兵师、第32步兵师、第121步兵师) ——第10步兵军(第30步兵师、第126步兵师) ——第28步兵军(第122步兵师、第123步兵师) 4、第4 装甲集群(约10万人): ——第41装甲军(第1装甲师、第6装甲师、第8装甲师,第36摩托化师,

第269步兵师) ——第56装甲军(第3装甲师、第3党卫装甲师,第3摩托化师,第290步兵师) 5、第101后方地域司令部(约3万人) ——第207警卫师、281警卫师、285警卫师 二、中央集团军群(64万) 1、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约4万人) ——直辖第102后方地域司令部(第204警卫师、282警卫师) ——直辖第2集团军司令部(第401警卫师) 2、第4 集团军(约25万人,巨型集团军) ——直辖第255步兵师、267步兵师、293步兵师,第286警卫师 ——第7 军(第7步兵师、第23步兵师、第258步兵师、第268步兵师,第221警卫师) ——第9 军(第17步兵师、第137步兵师、第263步兵师、第292步兵师)——第12军(第29摩托化师,第31步兵师、第34步兵师) ——第13军(第78步兵师,第26摩化师) ——第43军(第131步兵师、第134步兵师、第252步兵师) ——第53军(第45师步兵师、第52步兵师、第167步兵师) 3、第9 集团军(约17万人): ——直辖第102步兵师、第900步兵师,第403警卫师,摩托化旅。 ——第5 军(第5步兵师、第35步兵师、第161步兵师) ——第6 军(第6步兵师、第26步兵师)

二战德军坦克营编制

1942年德国陆军装甲师编制 师部: 1x师部指挥连 1x摩托化制图分队 1x警卫分队(2挺轻机枪) 1x装甲团: 团部: 1x摩托化通信排 1x装甲侦察排 1x装甲维修连 3x装甲营: 1x装甲指挥连 1x中型装甲连 2x轻型装甲连 1x装甲掷弹旅: 2x装甲掷弹团: 团部: 1x团部警卫连 1x通信排 1x工兵排(3挺轻机枪) 1x摩步排(6挺轻机枪) 1x反坦克排(3门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3挺轻机枪) 2x摩步营: 3x摩步连(18挺轻机枪,4挺重机枪,3支反坦克枪,2门80毫米迫击炮) 1x重型摩步连(12挺重机枪,6门81毫米迫击炮,3门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6挺轻机枪) 1x炮兵连(4门150毫米轻型步兵炮,4门75毫米轻型步兵炮) 1x炮兵团: 团部(摩托化): 1x观测连(摩托化) 1x通信排(摩托化) 2x摩托化炮兵营:

营部(2挺轻机枪): 1x通信分队 1x校射分队 3x炮兵连(3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1x轻型军需供应分队 1x摩托化重炮营: 营部(2挺轻机枪): 1x通信分队 1x校射分队 2x炮兵连(3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1x炮兵连(3门100毫米K18重炮,2挺轻机枪) 师直属部队: 1x摩托化侦察营: 1x指挥连 1x摩托化通信排(2挺轻机枪) 1x重型装甲侦察车连(18门37毫米反坦克炮,24挺轻机枪) 3x摩步连(2门81毫米迫击炮,4挺重机枪,18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 1x重型摩步连: 1x工兵排(4挺轻机枪) 1x摩托化反坦克排(3挺轻机枪,3门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 1x摩托化反坦克排(3挺轻机枪,3支28毫米PAK41反坦克枪) 1x机械化步兵营: 营部(摩托化)(2挺轻机枪) 1x通信分队(摩托化 1x重型反坦克连(6辆Marder III Ausf M) 1x摩步连(6门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4门37毫米PAK 36反坦克炮,6挺轻机枪)1x重型高炮连(12门20毫米高射炮,4挺轻机枪) 1x装甲工兵营: 营部 1x装甲工兵连(23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 2x摩托化工兵连(18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 1x摩托化舟桥纵队(2挺轻机枪) 1x摩托化轻型工兵纵队(2挺轻机枪)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二)

战日军步兵战术(二) 河里真是有能人,各位回贴均有道理。在扛铁牛之前, 先回一下各位的置疑。 先回有关编制的问题,河友目光犀利,一眼就发现了问题, 为什么联队下面没有大队呢?”这个与日本军制有关。二战中的日本军队不设战略预备兵源,日军大本营象个不生产备件的汽车厂,即产即销。一个个的师团、旅团顺应战略需求而生,在前线应战役需要频繁重组,而战役结束后又没有个归建的制度,从而使日本军、师团、旅团至联队各级编制极其混乱(又曰灵活)。这样做有许多好处,而战损较大时弊端更大。日军组织一场战役时,经常从各占领区的驻军中抽调,而且经常不还建,久而久之日军干脆在原编制上加个形容词(乙、丙、丁、守备役等),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 了不归建产生的一些问题。前文中提到的联队编制是老找到的最小的联队,这个属乙种守备联队,多见于驻防于战线大后方或险要地区。这种联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了火力 重机及山炮)的大队,之所以挑这么个编制,就是要给李云龙团能够炮击日军联司并突围而去一个有一点历史依据的可能性。事实上,日军在对我晋察冀地区的扫荡中的确常 用此类编制,日军在晋察冀的大队编制经常只有600?800 人。这个作法相对于我八路军及新四军化整为零、深入敌后的策略有很大威胁;而在正面战场上,日军联队编制基本就如各位所述。 如果硬讲李团能在抗战初期从齐装满员的日军常规联队(大约是5000 多人至少9 倍于我的火力)即成合围圈中没伤筋骨地突围出来,这就突破了文学范畴,达到了YY 的境界。 日本人在二战中相当于班的建制确是分队,这是从日文中来的。老A 用班而不用分队是有用意的,往后看各位自然会明白。

文(一)所提及的防守反击战术是晋察冀的八路在五一大扫荡结束半年后总结并推荐的一系列战术之一,其缺点就是对守军全体指战员素质要求甚高,的确不是随便一支部队就能打出来的,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其优点则很简单——如果正确实施,这是于强敌合围中,使自已损失最小且予敌以最大杀伤的战术,其成功原因简单说就是利用了日军弱点,细节以后再讲。 现在扛铁牛。 战中的日本军是一支军事一流强悍却非常畸形的军队,它的强大不同于任何其他一流强国。苏、德、美、英陆军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从单兵素养到战略战术,从军事装备到后勤补给,每一项上都各有千秋。日本陆军战略很烂但战术很强,装备很烂但使用很得法;除此之外日本军队,尤其1943 以前的日本军队有一个远超西方列强的世界第一强项——步兵基本战术。在同等后勤条件下,不配装甲兵及其它兵种支援,在任何一种地形条件下,日军步兵可以打败任何一支同等数量的军队(TG 的八路除外)!当然,加上装甲兵,日本就不行了。为什么呢?二战初期,日本步兵基础技战术及作战效能是世界第一。 砖头来了,那为什么日军在哈勒欣河谷被苏军打得那么惨?原因很多,但基本是技术兵器,特别是有效便用的装甲集团,是那个战役的决定性因素。 砖头又来了,那为什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国打得大败呢?答案就点专业了,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是败在海空军上的。 事实上,在美军没掌握彻底的海空优势的绝大多数战役中,美陆战部队鲜有胜例,但多数是溃败及至全灭之局。这一点美国人看得清楚讲得明白——决胜于海上。日军陆战能力在太平洋战争中前期,基本上可讲是所向披糜,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蝗军势如破竹地消灭了所有美、英战略力量,若不是中途岛海战大败,澳大利亚也危矣。

二战各国军队编制综述

1939战前,分驻13个地区的德军有51个现役师,包括39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5个装甲师(加1个装甲旅)、4个轻型师和3个山地师。战事一起,就迅速扩张。到1940年,装甲师数量翻番(主要是改装轻型师)。德军为入侵波兰编组了2个集团军群:北集团军群由2个集团军(各3个军)组成,辖2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1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南集团军群(3个集团军10个军)辖4个装甲师、4个轻型师、21个步兵师和3个山地师。德军最重要的编制是师,分为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装甲师、轻型师和山地师。“第1波”的35个步兵师有18000人,第2波的有15000人,第3波和以后的步兵师炮兵数量较少。步兵师由3个3000人的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组成。跟其他军队不同的是,德军步兵师的工程营和侦察队是战斗部队,装备有火焰喷射器和反坦克炮,经常是攻坚的先锋。步兵营由3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组成。步兵连约180人加一个班的反坦克枪。机枪连有3个排6挺重机枪。步兵营还有迫击炮排6门81mm迫击炮。一个步兵团的火器包括26挺重机枪、85挺轻机枪、18门81mm迫击炮、27门50mm迫击炮、12门37mm反坦克炮、6门76mm步兵炮和2门150mm步兵榴弹炮。炮兵团由3个105mm野炮大队组成,大队各3个4门制的炮连。一个150mm中型炮大队原来是配属的,后来归入第1波步兵师编制。师以上集团军和军还有中型和重型火炮。摩托化步兵师由3个摩托化步兵团和一个摩托化炮团组成。波兰战役后,随着更多装甲师列编,其中一个摩托化步兵团转入其他装甲师。波兰战役的德军装甲师由2个坦克团组成,坦克团是2个4连制(32坦)坦克营组成。加上预备车和各级部门共有561辆,不过一般都不到满编制,平均320多辆。多数是I型和II型轻型坦克,不过装备机枪或20mm炮,一些捷克38式坦克和少量III型和IV型坦克。装甲师有2个全摩托化步兵团,后改称“装甲掷弹兵”。德军装甲师的成功并不在其坦克的质量,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其对手,而在于组织和战术能力。德军闪击波兰震惊了世界。此役德军阵亡1万余人、3千多人失踪、3万多人负伤。希特勒得以转兵西部准备入侵法国。到1940年5月,德[陆]军增加到129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步兵师,4个轻型摩托化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山地师和1个骑兵师。德军总兵力达2百50万,其中武装党卫军10万人。入侵法国的德军编为3各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辖45.5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B集团军群

二战德军第509重坦克营

二战德军第509重坦克营 第509重坦克营 1943年9月9日,第509重坦克营被组建了起来,在接收了45辆虎式坦克后,全营调派往东线,在第聂伯河经过了短暂的战斗后,该营转战至乌克兰。1943年11月,第509重坦克营第三连被划归给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即党卫军“帝国”师。为了补充该营的战损,在1944年5月20日和6月1日之间,第509重坦克营接收了31辆虎式坦克,随后缺少第三连的第509重坦克营不断的转战于Novosselki、Shitomir、Chmelnik、和Kiev之间。在整个1944年的9月,该营都在Sennelger 进行换装虎王坦克的训练,随后该营在9月末换装了11辆虎王坦克,并将该营残存的18辆虎式坦克移交给第501重坦克营。 1944年10月至1945年1月的这段时间里,该营陆续装备了45辆虎王坦克。1月,该营并入党卫军第4装甲师并被派往匈牙利,1月18日,匈牙利战役开始。在经过了殊死搏斗之后,该营很快从匈牙利撤退到奥地利继续进行无望的战斗,1945年5月9日,第509重坦克营向美军投降,投降时该营仅剩指挥车1辆、1辆无线电通信车和1辆卡车。 第509重坦克营组建时,该营装备的的虎式坦克刚采用新型炮塔,但直到43年10月才取消了空气滤清器。所以,使用新型炮塔,同时带有空气滤清器的虎式坦克成为509重坦克营的一大特征。

509重坦克营第2连,1944年6月。在1944年4月20日Buczacz地区的战斗以后,509重坦克营的接收了28连新坦克。新老虎中有一部分防磁装甲的敷设方法不是采用正规的纹路。炮塔的编号此时也改为传统的书写方式。在1944年6月初509重坦克营有52辆老虎,这辆214号老虎后来在1944年8月16日的战斗中被一辆 JS-2击毁。 509重坦克营,1944年3月,Sereth附近。 509重坦克营第1连2排,东线俄国,Zhitomir附近地区,1943年末。这是早期的中期型虎式坦克中的头几辆,它不带有防磁装甲(早中期型的一大特征),空气滤清器也被拆除。战术编号使用俄式的样式。509中坦克营在1943年8月30日到9月30日间接受了45辆虎式坦克,所有这45辆老虎都带有新型车长指挥塔并在车长一侧炮塔上有手枪射击孔。坦克在出厂前已经整车喷涂了深黄色(RAL 7028),棕色(R AL 8017)与绿色(RAL 6003)涂料被下发到各单位,自行在坦克上涂装宽带状或是块状伪装,涂料使用汽油甚至有时是水来稀释。 509重坦克营,1943年11月,Fastow地带。

二战德国陆军火炮全集 5.二战德军火炮全集-野战炮

5.二战德军火炮全集-野战炮 野战炮——————field gun 75毫米野战炮系列 75毫米 leFK 38野战炮 75毫米 FK 40野战炮 75毫米FK 7M 85野战炮 75毫米le. FK 16野战炮 75毫米le. FK 18野战炮 说明: 德国的75毫米野战炮系列,对于德军来说,生产这样性能不佳的野战炮得不偿失,因为其性能和德军中的轻型迫击炮和性能、作战任务雷同,但是野炮拥有更大的重量,不符合闪电战战略对火炮的要求。,而75毫米野炮的有限的射程,同样重量很轻的迫击炮也能达到,使得德军中的75毫米野战炮的地位很尴尬。二战中,德军主要装备两种型号的75毫米野战炮,一种是一战的老兵75毫米 le. FK 16 n.A.野炮发展的75毫米le. FK 16野战炮,另一种是二战德军发展的替代型号:75毫米 le. FK 18 野炮。这些75毫米野炮,在德军中的地位既不突出,性能也不显著,但伴随德军走完整个二战历程。德军75毫米 le. FK 18 野炮在二战的许多战役中多次被使用到,其射程加强型虽然增加了射程,但是重量增加,使的机动性下降。 为了寻找解决办法,异想天开的德国人开始在德军中性能优秀的标准的反坦克炮身上打主意了。德军中性能不错的75毫米 PAK 40 反坦克炮开始进入德国火炮专家的法眼。德国火炮专家以75毫米 PAK 40 反坦克炮为蓝本,研制出了两种改进的野炮型号,他们是:75毫米 FK 40野战炮和75毫米FK 7M 85野战炮,但是这两种野战炮投产时间太迟,以至于在战争期间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75毫米 le. FK 18野战炮 口径: 75 毫米L/26 炮架长: 5.20 米 生产时间:1930年 长: 1.94 米 宽: 1.83 米 高: 1.65 米 火炮射界:左右正负55度 火炮俯仰角:-4度—+45度 炮弹重: 5.9 公斤 最大射速: 10 发/分 出膛初速度: 485 米/秒 最大射程: 9 414 米 人员编制:8人 75毫米 le. FK 18 L / 26野战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