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政策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过程中,形成了第三个伟大的转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民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基本完成普及义务教育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9 年6 月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的基本理论,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标志着我国的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与职业证书制度的实行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开始建立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预备制度。1993 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技术鉴定规定》,1994 年,劳动部与人事部联合颁布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1994 和1996 年颁布的《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对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04 年 4 月,《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出台,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实行准入控制和职业证书制度。至本世纪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就业准入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起与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从初级、中级、高级技工直至高级技师五级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相关职业的执业证书制度、国家考试制度,使教育与就业进入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同时也使职业教育顺利实现了从全面计划经济主导下的办学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办学模式的转变。

三、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高校扩招与教育转轨

我国自古以来的学校教育,主体都是选拔式的精英教育,虽然从近代开始许多教育家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成立后也作了不少努力,但都未能从根本上

得到改变。直至《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才开始了这个转变的过程,亦即首先从基础教育实现普及的、大众化的教育。在基本完成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此基础上,上世纪90 年代,高校开始扩大招生。1999 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当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2000 年达11.5%。同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 年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超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低线(15%)的目标,2010 年高校毛入学率为24.29%。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招生的扩大,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已脱离精英式的选拔教育的轨道,进入了现代化、普及的、大众化的阶段。

四、多种形式教育的建构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上成就,当然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成就的全部,之所以要回顾在这些方面的改革与建设过程,是为了说明没有以上这些具有关键性的改革与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教育的现状;同时,这些具有标志性的成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符合我国社会经济需求的教育体制已开始形成,使实现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可能,为我国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战略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毕业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村义务教育政策”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本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 (1) (一)农村义务教育程度普及程度高 (1) (二)建立了相应的教师培养体制 (2) (三)形成了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 (四)加强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2) 二、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问题 (3) (一)财政投入仍然不足 (3) (二)农村义务教育目标错位 (3) (三)教师引入渠道狭窄,师资结构不合理 (3) (四)社会、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4) 1、应试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4)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3、经济压力大,促使学生辍学 (4) 三、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对策 (5) (一)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力度 (5) (二)正确引导义务教育发展方向 (5) (三)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师资结构 (5) (四)改变观念,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行与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教育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以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前提。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国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国家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剖析相关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体制;师资队伍;教育发展机制 引言: 我国是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的实行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实现免收学杂费,这一项举措被人们誉为政府的最大政绩。但这项工作在实施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 自1986年国家出台义务教育法以来,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06年国家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法》,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教育落后的情况。 (一)农村义务教育程度普及程度高

2020年度教育政策热点:到2020年中国教育的变化

2020年度教育政策热点:到2020年中国教育的 变化 到2035年中国教育的变化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实现教育现代化,准备这么干! 加快“双一流”建设 《文件》要求,要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 《实施方案》提到,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建设高等学校全面落实建设方案,研究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坚定高考改革方向 在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上,《实施方案》提到,要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定高考改革方向,完善普通高中学业

水平考试制度。此外,进一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文件》指出,要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 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文件》要求,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 同时《实施方案》提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组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实施方案》指出,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标准,完善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系列制度和标准,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师德师风成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 《文件》明确,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方案》也指出,将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近两年来,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在推进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要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民农村学前教育的任务,有质量地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其成败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而有关的政策导向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是否正确和到位则是主要因素. 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的指标是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两

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80%,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在园幼儿人数将达到4000万.要完成这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近些年来,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似乎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已达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虽然没有提及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问题。 在我国,同一地区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以城市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带着他们的子女进入到城入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为这些农民工

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管理与教育政 策》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3507)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1、《教育管理与政策》是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博士(专业博士)研究生而设置的专业考试课程之一。 2、考试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二、考试范围 1、教育管理基本理论; 2、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新成果; 3、宏观教育管理与政策动向; 4、教育管理问题与改革; 5、大中小学管理改革实践。 三、评价标准 1、掌握教育管理基本理论; 2、把握教育管理改革动态; 3、了解和恰当评价主要教育管理政策; 4、熟悉学校管理实践问题,能够有效开展学校工作研究。 5、准确了解和分析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进展。 四、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 1、本科目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题型及试题结构:简答题占30%,论述题与案例分析题占70%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 1、教育管理的思想的发展与比较 2、教育管理原则及其应用 3、教育管理组织的变迁和结构优化 4、重大教育政策、法律与管理制度 5、教育管理研究动态 5、教育行政管理与改革 6、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7、学校领导与学校发展 8、当代教育政策热点分析 第三部分试题举例 一、简答题(30分) 1. 简述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2. 比较分析至少两种主要类型的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不足。 3.如何理解我国高校(或中小学)与教师的法律关系? 二、论述题(70分) 1. 论学校管理育人及其创新。 2.试分析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展与趋势。 3. 请结合实际论述全面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问题及对策

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问题及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前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阐述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相关政策,分析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学前特殊教育的对策。 学前特殊教育是为满足0—6、7岁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而提供的特殊帮助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仍不完善。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 政策导向是发展学前特殊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学前教育”,确立了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为特殊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从法律上

规定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专门设置学前教育内容,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一次重申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这些法律法规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学前特殊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国家对于学前特殊教育的关注。 二、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

教育公平政策的演变及发展

教育公平政策的演变及发展 教育公平政策注意力演进分析 (一)城乡教育公平政策注意力演进。在教育公平中,城乡差别是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工作要点》中“农村”与“农村教育”两词出现频率非常高,在所有关于教育公平的用词中最为显著,最大的转折点是在2000年,两词的词频总量达到12条,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2009年峰值的35条。可见,26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的城乡差异问题。 城乡间教育公平政策注意力转移在2000年特别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以后明显加快。2001年以前教育政策注意力主要是“普九”、“两基”建设、青壮年扫盲工作、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等。2001年以后,虽然还提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但是关注点已经慢慢变化,如2001年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发展;2003年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落实中央、省、地(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2006年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2007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在教育责任上,推动省级政府加强统筹和落实责任;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使各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经费拨付管理使用责任追究制度;2011年更是提出按照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指导各地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情况,统筹规划学校布局,这对于城乡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前几年缩减农村教学点农村儿童出现上学难等问题,因而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在教育资源上要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第一章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第一节教育政策 一、教育政策概述 (一)定义: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为准则 (二)类型 1.根据制定政策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团体的教育政策 2.根据政策内容与层次的不同,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根据政策效力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局性政策和区域性政策 4.根据政策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 5.根据政策适用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短期政策、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 (三)体系结构:是指政党、国家和社会团体制定的有关于教育政策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横向结构是指不同领域的教育政策,依照横向并列关系加以排列形成的组合方式和秩序 纵线结构是指依照教育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作出的纵向排列。 二、制定过程 (一)认定教育政策问题:又称教育政策问题诊断 (二)确定教育政策目标:方向正确;抓住要害;适度;具体 (三)拟定教育政策方案:调查研究和预测 (四)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五)公布教育政策方案:领导和专家咨询;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模拟试运转和正式提请上级部门批准 第二节教育法规 一、概述 (一)含义: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二)类型: 1.依据教育法规创制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依据教育法规规定的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4.依据教育法规的使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法和特殊法 二、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 (一)纵向结构:由不同层次的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效力有序的纵向体系 1.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教育基本法:“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中“母法” 3.教育单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4.教育行政法: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 5.地方性教育法规 6.教育部门规章:(1)由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教育规章;(2)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规章 (二)横向结构: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的不同

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教育政策评估与教育政策问题认定、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政策执行构成完整的教育政策过程。教育政策评估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措施,有助于推动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我国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水平,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最终构建起既符合国际通行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教育政策评估是教育政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评估活动,人们能够判断某一教育政策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政策的延续、革新或终结;同时,还能够对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为以后的政策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因而,教育政策评估也是促进教育政策科学化的关键一环。由于教育政策研究在我国刚刚兴起,教育政策评估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改进教育政策评估工作,并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一、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教育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政策问题专家彼得森(p.z.peterson)认为教育政策研究与其他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相比并不需要特殊的概念或特殊的方法。因而,我们对于教育政策评估内涵的理解可以建立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之上。所谓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贯穿于政策运行的全过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作如下界定:所谓教育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教育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通过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为政策的转变、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它是一种对教育政策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的社会科学活动。为了便于研究,结合教育政策运行过程的程序,我们可以将教育政策评估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预评估、执行评估、后果评估。预评估是指政策执行之前的方案评估,旨在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后果预测分析;执行评估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评估,旨在检视执行过程是否按原定政策方案进行,如果继续执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后果评估则是对政策执行后的产出和影响进行的评估,包括政策效益评估、效率评估和影响评估。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政策评估中,教育政策评估涉及到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是否正确,政策目标是否恰当,政策方案是否可行,政策方案是否不折不扣地得到实施,政策执行资源是否充足,政策执行机构是否健全,政策效果是否明显,政策效益和效率是否达到满意程度,政策影响是否较好等方面,因而教育政策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受到教育内部和外部诸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教育政策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应该与考察教育政策的全过程结合起来。二、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以色列学者内伏认为,一次完整的评估应包含下面10个方面的内容:评估的定义,评估的功能,评估的对象,应该调查的变量,应该使用的准则,评估的听取人,评估的过程,调查的方法,评估者的特征,判断评估的价值和优缺点的标准。以此为线索,在上述教育政策评估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将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在教育政策问题认定和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教育政策的目标由模糊逐渐清晰,教育政策的预评估中就包括对教育政策目标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审查。然而,教育政策的问题认定和制定本身就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以及教育本身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教育政策目标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难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完全明确。随着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演进,政策目标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此外,一般而言,教育政策涉及面广,要使一项政策获得理解和支持,顺利地通过并加以实施,就必须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要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因而,政策目标不可避免地出现分散、不明确的情况。教育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给政策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得政策评

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教学文案

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 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系以「挑战2008 国家发展重点计划」「行政院四大施政主轴」、五大施政面向为基础,结合教育部「中程施政计划」,突破窠臼并以创新思维,发展出「创意台湾、全球布局」的教育施政主轴,以「培养现代国民」「发扬、台湾主体」「拓展全球视野」及「强化社会关怀」为纲领,提出十三项策略及、三十四项行动方案。施政主轴乃理念与实际之结合,秉持「回归教育本质」「完、成个人」的施政理念,让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个个人,使其发挥最大潜能,完成自己。当前我国的教育的政策与具体作为如下:一、培养现代的国民方面:(一) 推动「一人一乐器、一校一艺团」,落实「一人一运动、一校一团队」,以陶冶艺术人文与健康运动素养。(二) 国小英语教学向下延伸至三年级作准备,落实英语向下延伸,期以培养外语能力新公民。(三) 推动多元入学方案,引导适性就学及合理分流。从高中、高职、技专及大学入学各以考招分离理念架构及权责分明的分工机制,同步推动学习成就多元评量。建立「高中职小区化及建构适性学习小区」。(四) 推动新校园运动核心思维。以强化「为下一代盖所好学校」为核心思维,融入开放教育与绿色学校等价值,实践学校重建的理想课题。(五) 推动「全国儿童阅读计划」。透过营造阅读适性环境,结合民间活力共同参与。(六) 推动生命与人权法治教育,强化公民素养。规划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及推广等相关工作,补助成立「人权学程」,成立中心学校、办理主题式研习、座谈会,期以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培养知法守法之现代化国民。 二、台湾主体方面:(一) 发扬台湾各族群特点,鼓励多元文化发展。为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情怀,办理乡土语言研习母语课程。大量培训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族语等「母语教学种子教师」期以加速促成本土认识。(二) 订定「推展新移民文化」计划。提供外籍配偶分级识字教育,完成编印「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及教师手册」及「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教材」。(三) 强化九年一贯课程各项配套措施。配合纲要所研编之各领域教学参考手册及搜集之相关教学素材。藉以引导民编本教科书质量之提升。(四) 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促进原住民族教育发展。(五) 公布「性别平等教育法」,营造不具性别歧视的校园。(六) 公布「终身学习法」「家庭教育法」、,健全社会教育发展。(七) 推动社教机构组织改造,再创社教服务新纪元。除已通过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设置条例外,并积极辅导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台湾科学教育馆部分业务委外经营。(八) 从优办理教师核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在职教师部分则开设各学科领域之教 师在职进修班次,并配合职校类科及课程之调整,办理中等学校教师专业知能研习。(九) 推动永续校园改造及绿色校园运动,并培训环境规划师,协助学校执行环境规划与校园改造。 三、全球视野方面(一) 扩大办理双向留学计划,促进教育国际交流。除设置台湾奖学金,鼓励外国学生来台留学之外,亦设置留学贷款,协助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出国留学;设置留学奖学金,以扩增公费名额。(二) 推动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结合计划,「国家硅导计划暨项目扩增大学信息、拟订电子、电机、光电与电信等科技系所招生名额培育计划」及「大学科技系所人才培育计划」俾提升大学科技系所教学质量,进而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三) 整合推动高教卓越策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改善大学学术发展之基础建设,形成跨校、跨领域、甚至跨国的研究团队,让优秀的人才得以合作交流。(四) 鼓励技专校院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大学自主与竞争力。拟定「发展国际一流大学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期望十年内至少一所大学居全世界大学排名前一百名及十个重点系所或跨校研究中心排名亚洲第一名之目标。(五)推动国际教育旅行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推动高中职学生国际教育旅行,辅导高中职校成立「高中职推动国际教育旅行策略联盟」,达成「从台湾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入台湾、与世界作朋友」的快乐学习目标。四、社会关怀方面:(一) 继续推动老旧危险校舍整建,建置安全优质教育环境。(二) 扶助弱势学生就学,建构完整奖助学金系统。 (三) 缩短城乡数字落差,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四) 落实幼教向下延伸,扶持五岁弱势幼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本文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管理活动的导向作用及教育管理实践的应对入手,得出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教育政策指导和规范教育管理的行为。 教育管理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深化和丰富政策内容。 教育管理体制支配着教育政策运行的政策体制、程序及其功能。 说到教育,自然离不开管理,管理与教育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管理的最终体现也应该是为教育服务的。 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方针而制定的教育的行动准则。 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行政机构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对教育事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途径,作为一种行政方式,其对教育的影响与发展十分重要。 一、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具有指导和规范两方面功能第一,指导功能。 尽管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在制定主体,表现形式,调整范围,稳定程度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 首先,教育政策指导着教育法律的制定,教育法律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政策为指导,不得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 1 / 5

由于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对整个教育事业有重大影响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并且是较长时期稳定的教育政策,经过法定程序,提升为国家意志,指定为教育法律。 第二,规范功能。 教育政策是社会规范的一种,规范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 依法执教并不否定教育政策的规范功能。 相反,由于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调整范围,使得两者在调整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时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 在不便或不能运用法律调整的某些领域,或者尚无教育法律调整的某些领域,要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的灵活性特点和规范功能。 只有同时发挥教育政策的灵活性、指导性特点和法律教育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特点,综合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的各自优势,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进治法执教的进程。 二、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可以提高教育政策效力教育管理体制问题,是关系到教育政策从制定、执行、管理、评估直到终止的整体运行质量和状况的问题。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提高教育政策效力的体制保障。 第一,管理体制民主化,打破教育政策的垄断现象。 首先,要在教育管理系统中引入平等竞争机制,并赋予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Word版

毕业论文 题目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姓名:刘凯 学号:1514001455039 专业:行政管理 入学时间:2015.09 指导教师:程老师 教学点:古交

目录 内容摘要、关键词 (1) 大纲 (2) 一、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 (3) (一)农村义务教育程度普及程度高 (3) (二)建立了相应的教师培养体制 (3) (三)形成了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4) (四)加强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4) 二、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问题 (4) (一)财政投入仍然不足 (4) (二)农村义务教育目标错位 (4) (三)教师引入渠道狭窄,师资结构不合理 (5) (四)社会、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5 1、应试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5)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3、经济压力大,促使学生辍学 (6) 三、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对策 (6) (一)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力度 (6) (二)正确引导义务教育发展方向 (6) (三)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师资结构 (7) (四)改变观念,提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7) 总结: (8) 参考文献: (9)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行与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教育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以发达的教育事业为前提。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国家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国家目前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剖析相关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体制;师资队伍;教育发展机制。

国家教育政策对基层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

国家教育政策对基层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 【摘要】:国家、省、市、区、学校是教育政策执行的不同层级,以往我们过多关注国家宏观的大政方针,忽视了政策在基层的执行。在国家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基层作为既代表中央,又代表地方的行政部门,既是政策执行的对象,又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从国家-省-市-区(县)-学校这样的执行链条中,每一层级都存在着对政策的理解、吸收和转化的过程,不同的决策者价值观念和利益需求会渗透到执行的过程当中,其中在区(县)-校这一我们称为“基层”的环节中,执行行为更加复杂和多样。本文试图以实地研究个案的形式,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一个我国东部发达城市中心城区的执行过程,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的分析上,阐述这项国家政策将对基层的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与其他的国家教育政策相比,有其特殊之处。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人事)政策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教育政策。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和这四大政策都有密切联系。但是作为这项政策的关键执行者——基层的教育行政人员和校长,他们看待这项政策的视角和普通教师相比又有很大差异。这项国家政策,由于地方政府以及校长在执行过程中的裁量,会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产生不同影响。因此,通过本课题对S 区执行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设身处地地体会这项政策关键执行者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可以加强我们对教师绩效

工资政策的理解,从而发现基层教育行政组织中执行这项政策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进行理论分析,并对教育政策在S区执行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因为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讲,要了解执行政策行为,就必须对其环境有了解和分析。S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怎么样,教育局和校长之间有哪些沟通途径?教育局从它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哪些制度来保证教育政策的实施?对此类的问题,笔者做了一些调查和资料收集。其次是通过实地研究,展现绩效工资政策在区域范围内产生和实施的历程,并对执行这个政策的行为进行描述和分析,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教育行政人员和校长作为观察、调研和访谈的对象,了解他们如何处理各种政策要求、如何将政策转变为教师行为的各种做法和制度。再次,对绩效工资最重要的四个组成部分将产生的影响逐一分析,分别是体制政策、经费政策、人事政策和质量政策。这四类政策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都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绩效工资政策更是这四类政策的集成体现,他们将对基层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这些影响的描述和讨论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项政策会引起空前的重视。最后,在结语部分,探讨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后基层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走向,凸显岗位职责和绩效评估的时代意义。【关键词】:教育政策基层教育管理执行教师绩效工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录 1.1问题的提出背景 (4)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4) 1.2.1研究目的 (4) 1.2.2研究意义 (4)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研究内容 (4) 1.3.2研究方法 (5) 2.1农村义务教育概述 (5) 2.1.1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的概念 (5) 2.1.2义务教育特征 (6) 2.2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政策的历史沿革 (6) 2.2.1政府统筹管理、社会集资办学阶段(1949 -1978) (6) 2.2.2以地方政府为供给主体和多渠道集资办学阶段(1985-1993) (6) 2.2.3分税制阶段(1994-2000) (7) 2.2.4以县为主的供给主体阶段(2001-2005) (7) 2.2.5经费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阶段(2005年至今) (7) 3.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效率不高 (8) 3.1.1教职工结构不合理 (8) 3.1.2投资结构不合理 (8) 3.1.3物力资源利用率低 (8) 3.2供给政策执行不到位 (9) 3.2.1 “两免一补”政策在有些地方并未落实 (9) 3.2.2学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9) 3.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难度较大 (9) 4.1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数量 (10) 4.1.1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10) 4. 1. 2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10) 4.2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金 (10) 4.2.1设置农村义务教育硬件维修专项费用 (10) 4.2.2设置农村教师培训专项费用 (11) 4.2.3设置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等专项费用 (11)

形势政策论文-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成效显著,进一步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公平投入 正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教育的近代化一直缓慢。虽然从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起,就一直重视教育,使教育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但在文革中却又被打回原形。从恢复高考开始,我国的教育也重写了自己的命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内涵,举起“科教兴国”的大旗,使其真正步入到正轨中。 改革开放的序幕刚被拉开,教育便被提到日程上,提出“211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使教育飞快发展。因此,教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被学生,被民众,被官员关注密切。我们能够看到近年来教育所带给很多美好的结果,提高了群众的知识水平,文盲也在急剧减少,这是教育全面普及的贡献。可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教育公平问题 1、中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1)地区差异。中国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导致人均收入的相差较大,这使得不同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质量以及教育程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据2010年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59%,而贵州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10年的高等毛入学率是20%,尽管比2009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与北京市相比,相差了大约3倍。在西部的偏远地区,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要普及义务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城乡差异。由于教育政策长期偏重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事业,造成教育投入和 师资条件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农村的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教育投入

教育政策常见名字解释问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出那些特征?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式,研究教育活动中相关的心理现象、心理事实及其规律的知识学问体系。科学教与教育家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于这两种学者都强调以实事的态度方法,总结规律、探求真理。同时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教育家们在重视科学精神的前提下,提倡科学与精神的统一;以宽容的作风,将精心培育与自由成长紧密结合起来;提倡“教育家办学”,就是讲要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容?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关系。它重点研究人类学习与教育,特别是学校情景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变化中的心理问题,包括:受教育者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的个别差异等重要问题。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人们如何有效地学习,同时也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即它既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研究老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效能的评估等。3.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答:桑代克奠定了教心理学研究体系,他将心理学的研究容确立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国学者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提出研究容的“五要素”“三过程”学说。所谓“五要素”是指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三过程”是指: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过程4.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答:①学习心理学②教学心理学③学校心理学④学科心理学⑤教育社会心理学⑥教师心理学5.教育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程序?答: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行动研究。程序有:①选择和确立选题;②文献综述;③形成假设; ④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⑥撰写研究报告。6.学习教育心理学对从事教师职业的意义?答:①提供先进的教育观念,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总结教育经验和规律,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提供方法手段,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7.试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答:(1)新中国成立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学引进自西方。(2)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心理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心理学有较快的发展。(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度过了恢复发展时期,走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实质及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心理发展实质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2.心理发展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看待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答: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具影响的两个因素是遗传与环境。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二、教育要适应爱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三、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2、3.主要有哪些心理发展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对现代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答:一、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格塞尔。主要观点: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成熟与个体的部环境有关,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与个体的外部环境有。成熟是学习的条件,学习对成熟只是起一种促进作用,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著名的实验是:“双生子爬梯”。意义:自然成熟说强调的是生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这种自然的法则,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才能使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二、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主体的活动操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改变与适应。适应的形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能够利用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当前的认知结构中的工程。顺应则是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刺激情景的过程。图示指的是个体为了应对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