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氧合酶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脂肪氧合酶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脂肪氧合酶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脂肪氧合酶及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摘要:小麦脂肪氧化酶活性及其对品质改良的作用是当前国内外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脂肪氧化酶类型及性质、其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脂肪氧化酶对小麦加工品质和储藏品质的影响等。

关键词:小麦;脂肪氧化酶;储藏品质;加工品质

Abstract:Activity of lipoxygenase and its effect towheat quality was one of the programs concerned with some scholar at home and abroad.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esting methods of lipoxygenase, effect of lipoxygenase on wheatmilling and storing qualities etc. were reviewed.

Keywords:wheat;lipoxygenase;storage quality;processing quality

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 EC1.13.11.12)属于氧化还原酶,是一类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能专一催化具有顺,顺-戊二烯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及酯,通过分子内加氧,形成具有共轭双键的氢过氧化衍生物[1](脂肪氧合酶的酶学特性及其活性抑制机理的研究进展)。LOX广泛地存在于动植物界中,最普通的天然底物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1932年Andre和Hou首先发现大豆蛋白制品产生豆腥味是因为其中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发生酶促反应的结果,其中关键的酶就是脂肪氧合酶。1947年Theoren等首次从大豆中获得了脂肪氧合酶的结晶,相对分子质量为10.2万[2]。(植物中脂肪氧合酶的研究进展)LOX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生氢过氧化合物,氢过氧化合物通过均裂或β-裂变分解,就形成了醛、酮等二级氧化产物,氢过氧化合物进一步裂解成不饱和的醛类、酮类和醇类化合物,形成类似苹果、香瓜、芒果等水果风味以及鲜鱼味、牡蛎味、文蛤味和海藻香、青草香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小球藻脂肪氧合酶酶学性质研究)[3]。另一方面,产生的的氢过氧化物也可以进一步氧化可以转化为环氧酸。这些氧化产物导致果蔬加工制品产生不良的风味,比如说大豆及其制品的豆腥味,以及油脂和含油食品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色、香、味发生劣变等。

除此之外,脂质降解是小麦等粮食储藏期间变质,产生陈味劣变主要内在原因,而脂肪氧化酶活性是影响小麦储藏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4](脂肪氧化酶及其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研究与应用)。

1 脂肪氧化酶的结构与作用机制

1.1 脂肪氧合酶活性中心结构

LOX的来源不同,其氨基酸的组成不同。目前已研究发现2种大豆脂肪氧合酶同工酶和1种鼠网织红细胞中的脂肪氧合酶的晶体结构,其中大豆脂肪氧合酶(LOX-1)具有839个氨基酸残基[4]。虽然植物脂肪氧合酶的氨基酸残基数目和动物脂肪氧合酶的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在某些区域内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其催化反应的机理基本相同。

脂肪氧合酶活性部位的结构尚不完全清楚,其活性部位的基团可能含有铁、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和蛋氨酸残基等。大豆LOX-1模型中[6],铁离子中心含有5个内源配体和1个外源配体。内源配体包括三种组氨酸残基(His499,His504,His690),一个Ile839残基以及一个Asn694,外源配体为水分子。

1.2 脂肪氧化酶的作用机制

1.2.1自由基学说

尽管脂肪氧合酶具体反应机制仍在重点探讨,但其中游离自由基学说取得一致认可。脂肪氧合酶反应包括三个连续阶段:(l)从双等位亚甲基中立体选择性移去氢原子;(2)在与Z,E一二烯烃结合中,游离自由基发生重排;(3)立体特异性接入氧,氢过氧化自由基还原为相应阴离子。从立体化学角度考虑每个阶段可通过不同途径进行[5]。

1.2.2过氧化机制

关于脂肪氧合酶过氧化催化机制人们提出不少假设,在这些假设中,包括两种不同途径:好氧反应和厌氧反应,它们可能同时发生。氢过氧化物产生包括三个步骤:(l)天然酶激活;(2)从活化亚甲基中移去一个氢原子;(3)将氧接入底物分子中产生氢过氧化物。每分子脂肪氧合酶都含有一个非血红素铁原子,在大豆脂肪氧合酶中这个铁是高自旋的,常以两种氧化态:Fe2+(非活性形式)和

Fe3+(活性形式)中一种状态存在。在绝大多数脂肪氧合酶接触催化反应中,铁在Fe2+和Fe3+之间变动,但铁原子很难离开大豆脂肪氧合酶[6]。

脂肪氧合酶作用机制可用大豆脂肪氧合酶同工酶LOX-l作用于底物亚油酸(ROOH)来解释。脂肪氧合酶处于未活化状态时,酶分子中Fe以还原态存在;酶与微量13-L-ROOH(13-L-亚油酸的氢过氧化物)作用即转变成活化态,此时酶分子中Fe以氧化态形式存在。活化态脂肪氧合酶作用于亚油酸第一步是以C-11立体有选择取走一个氢。LOX-1作用机制中,酶取走H-LOX,产生黄色亚油酸自

由基—酶络合物自由基—酶络合物,有可能伴随发生O

2被活化成O

2

-过程。O

2

过“反面”机制接到亚油酸分子上被取走的H-LOX相反一侧,氢过氧化亚油酸游离基从酶分子中Fe取走一个电子和从介质中得到一个质子形成13-L-亚油酸氢过氧化物(13-L-氢过氧化-18-顺-9,反-11-二烯酸)时,双键从C-12移动到C-11,构型从顺式转变成反式。在pH=9时,大豆脂肪氧合酶同工酶LOX-1以亚油酸为底物的主要产物是13-L-ROOH。除外,还可能产生其它三种异构

体:13-D-ROOH(13-D-氢过氧化-18-顺-9,反-11-二烯酸),9-D-ROOH(9-D-氢过氧化-18-反-9,反-10-顺-12-二烯酸)和9-L-ROOH(9-L-氢过氧化-18-反-10,反

-12-二烯酸)[7](大豆脂肪氧合酶研究进展)。

1.3 脂肪氧合酶的底物特异性

LOX对它作用的底物具有结构特异性的要求。含有顺,顺-戊二烯结构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酯都可以作为LOX的底物。在植物中其天然底物主要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亚麻酸(Lionlenic acid),在动物体内其天然底物主要是花生四烯(Arachidonic acid)。

LOX的来源不同,底物的不同,都会导致其加氧的位置有所不同,因而产物也就有所不同。LOX-1的底物为不饱和脂肪酸,生成13-氢过氧化合物,LOX-2的底物为酯化底物,生成9-或13-氢过氧化合物。

2 脂肪氧化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1 脂肪氧化酶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TrufanovV A等研究表明,LOX活性与面团强度呈显著负相关;LOX活性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粗面筋含量、吸水率和延伸性呈负相关,与弹延比呈正相关;适当的LOX活性有利于氧化小麦粉的色素,使小麦粉变白,提高其商品性,但过高的LOX活性则氧化了小麦粉中的类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 等,造成小麦粉过白,而失去了许多营养成分。因此,较低的LOX活性有利于保存小麦粉及其制品的营养成分。

LOX对面筋品质的作用机理:面筋品质与二硫键的含量密切相关,二硫键是贮藏蛋白质中面筋蛋白质大分子团得以稳定的分子结构。在小麦贮藏蛋白质中,

巯基/二硫键(SH/—S—S—)状态的形成受酶的调节,其中一个重要的酶就是LOX。LOX可以氧化蛋白质分子中半胱氨酸的二硫键(—S—S—),包括分子间和分子内二硫键,从而使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作用。LOX不同异构体的作用与小麦贮藏蛋白质巯基基团的氧化特性、面筋品质中若干性状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LOX异构体表面电荷低时,对面筋品质的影响最大。

2.2 脂肪氧化酶对储藏品质的影响

BorrelliGM等研究表明,降低LOX活性有利于延长杜仑小麦籽粒、通心粉和通心面等的保存期,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其他研究者对普通小麦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另一些研究认为,低活性LOX或LOX缺失体可以有效减轻脂质的氧化反应,减轻籽粒的氧化变质,从而延长其储藏期,减少粮食的浪费。同时,降低LOX活性被认为是长期保存种子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比冷冻储藏更加可行。

3 脂肪氧化酶的酶活力测定

3.1 量压法

量压法的测定原理是利用脂肪氧合酶催化底物亚油酸与氧结合形成氢过氧化物,使得一定体积的密闭体系内氧气的量减少,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体系的气体总压下降。根据密闭体系的总气体体积和测定得到的气体压力变化值,运用气体状态方程就可以计算出反应的耗氧量,耗氧量与酶反应强度线性相关[8](3种脂肪氧合酶酶活测定方法)。

该法的主要优点是测定参数与反应体系浊度无关,因而既适用于纯酶也适用于粗酶酶活力的测定,但由于测定时需不断振动反应瓶以保持底物的乳化和温度的恒定,酶活力会因振动而部分损失。

3.2 分光光度法

与量压法不同,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是酶催化反应的初期产物.脂肪氧合酶催化底物亚油酸反应生成的初期产物具有共轭二烯的结构,而共轭双键在234 nm 处有特征吸收,通过测定反应体系在234nm处的吸光度可以定量生成的共轭二烯量,并推算出酶活力.该法的显著优点是可连续测定,但受分光光度法测定体系不能有浊度的限制,不适用于浊度较高的粗酶液酶活力的测定,比如未脱脂的大豆提取液。

3.3 KI-淀粉法

KI-淀粉法测定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反应形成的氢过氧

化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氧化I-形成I

2,而I

2

与淀粉结合可呈现出介于兰、紫和褐色

之间的颜色,在470 nm处有特征吸收。吸光度的大小直接反映生成的I

2

量,因而可以间接定量脂肪氧合酶酶活力的大小。

与上述分光光度法一样,KI-淀粉法的测定同样受到酶液浊度的制约,而且由于显色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酶液中存在的蛋白质和脂肪在酸性条件下会絮凝,若采用离心的方法虽能除去絮凝但同时会使部分有色物质的沉淀,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因此,该法不适合于粗酶提取液酶活力的测定。

3.4氧电极法

氧电极法的工作原理与量压法相似,通过测定恒温密闭体系中氧电极电位的变化,定量脂肪氧合酶催化底物亚油酸发生氧合反应所消耗的氧气,并以初始耗氧速度作为酶活力单位[9]。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连续记录反应进程,适用于纯酶和粗酶提取液的动力学研究,但由于对仪器温控和密闭性要求苛刻,限制了此法的广泛使用。

3.5 Fe(CNS)3显色法

Fe(CNS)

3显色法与KI-淀粉法相似,是利用酶反应初期产物能氧化Fe(CNS)

2

生成有色化合物的特性,采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酶活力,该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Fe(CNS)

3不稳定,而且呈现的色值和Fe(CNS)

3

的量之间缺乏良好的线性关系。

4 脂肪氧合酶的活力抑制

4.1 物理方法

脂肪氧合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除受pH、离子强度和有机物质等多种外界因素影响外,还容易受到加热、高压等因素影响。

由于脂肪氧合酶占大豆总蛋白含量的1%—2%,而小麦中脂肪氧合酶含量相对较低,故常以大豆脂肪氧合酶作为研究模型。

4.1.1加热

鄢全等[10]采用干热方法对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进行灭活处理,研究发现,影响脱脂豆粕灭酶处理主要因素是干热灭酶温度、加热时间和豆粕含水量。其中水分含量对豆粕酶活性影响极大,在低水分含量下,加热很难使脂肪氧合酶活性下降。如在3%水分含量下,100℃加热30min仅使酶活下降至原来一半;而当水分含量为10%左右,即正常状态含水量时,灭酶能使酶活下降至原来1/8;当水分含量升至12%后,水分进一步增加已基本不再使酶活进一步降低。随灭酶温度

升高,酶活呈现先稍微升高再逐渐下降趋势,且当温度超过80℃后,酶活下降速度很快,到100℃时加热30min,酶已基本失活。这说明脂肪氧合酶在较低温度下有可能存在一个激活态,50℃—60℃会使大豆粕中酶激发出更高活性。在100℃下,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脂肪氧合酶活性逐渐下降:当加热时间超过30min 后,大豆粕残余酶活已很低。

尽管加热处理能有效钝化脂肪氧合酶,同时其它蛋白质(如大豆蛋白质)会因加热而变性,使其功能质和溶解性降低,一些风味、色泽、维生素和营养成分也受到很大损失。微波加热技术对小麦胚芽中脂肪氧合酶灭活与蒸汽和热水加热方法相比,它不仅速度快,效果好,能耗低,方便调控,还有利于其后续加工改善,如有助于提高小麦胚芽出油率[11]。

4.1.2高压

高压处理与加热相比是一种灭酶较好方法,高压处理能灭活除抱子外多种微生物,还能最大限度保存食品风味、颜色、维生素和营养成分。

Ludikhuyze等利用高压和凝胶电泳技术对大豆脂肪氧合酶进行灭活和变性研究,大豆脂肪氧合酶在64℃时加热,随着时间延长,凝胶电泳条带颜色变浅表明脂肪氧合酶浓度降低,代表酶天然结构部分发生变化。基于以前对大豆脂肪氧合酶压力稳定性研究,压力设定在500—650MPa之间,在常温下酶活性明显降低,但凝胶电泳条带浓度变化不大,说明对酶的天然结构破坏很小。当压力增加到600—800MPa时,由于凝胶电泳条带颜色很浅,可推断酶的天然结构破坏很小。由于酶活性位点构象微小变化便会引起酶活性丧失,但并不怎么影响天然酶结构,可知大豆脂肪氧合酶对热或压力变性抵抗力比对热或压力灭活更强。

4.2 化学方法

4.2.1 抑制机理

通过对LOX抑制剂的研究,其抑制机理可以分为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鳌合作用、还原作用和竞争脂质自由基等,另外还有一些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尚不清楚。

⑴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

此机制是指抑制剂可以作为底物参与反应,从而抑制LOX活性。例如,Vc对LOX活性的抑制作用是作为LOX氧化反应的底物,其在500μmol/L可以抑制LOX 活性的70%。不过Roy和Kulkarni[12]认为Vc是自由基清除剂。

⑵鳌合作用

在脂肪氧合酶中铁以两种状态存在,Fe2+状态是非活化态,只有转变成Fe3+才具有催化活性。抑制剂与Fe2+发生鳌合作用后,将保持其非活化状态。罗勒和山

分别为20.63、27.52μg/mL,同时它们奈的提取物对LOX存在抑制作用,其IC

50

是Fe2+鳌合剂,其鳌合能力和提取物的浓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提取物的浓度越大,鳌合能力越强。这两种提取物在抑制LOX的过程中可能是作为亚铁的鳌合剂,它们可能是通过与活性中心Fe2+相互作用,从而导致酶的失活。芸香苷、儿茶素以及咖啡酸等也是Fe2+鳌合剂,同时也对LOX有抑制作用。

⑶还原作用

从其催化机制中可以知道,Fe2+是不具备催化活性的,只有Fe3+有催化活性。因而当Fe3+被还原成Fe2+时,其活性会受到抑制。硒化物可以抑制LOX,从电子自旋共振(ESR)图谱中观察到铁活性部位会由于硒化物而改变, Fe3+可以接受硒化物的电子,转变成Fe2+。这表明硒化物很可能是还原铁离子,同时改变非还原铁离子的状态。去甲二氢愈创木酸是一种有效的LOX抑制剂,其抑制机理也是将Fe3+转变成Fe2+[13]。

⑷竞争脂质自由基

有一些抑制剂可能是和催化过程中的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使链式反应终止。Serpen等认为在β-胡萝卜素抑制LOX的过程中,β-胡萝卜素的添加可以减小LOX催化反应过程中共轭二烯基的生成速率。β-胡萝卜素是在链反应开始时和亚油酸自由基(L·)反应,转变成它的初始状态(LH),因此酶就不能完成链反应。与β-胡萝卜素抑制机理相似的还有栎精,它在40μmol/L时具有最大的抑制作用,此时可以抑制LOX活性30%。

4.2.2 化学抑制剂

叔丁基茴香醚(BHA)、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是人工合成的效果较好的油脂抗氧化剂,它们同样可以有效的抑制LOX活性。

、Vc可以抑制大豆LOX的活性,NaN3在500μmol/L时可以抑制其活性NaN

3

的90%,Vc在500μmol/L抑制其活性的70%。

亚硒酸盐可以有效的抑制人体单克隆B-淋巴细胞中的5-LOX,在亚硒盐抑制LOX的过程中,是亚硒盐被氧化后的硒化物起着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

4.2.2 天然提取抑制剂

⑴儿茶素

儿茶素对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茶叶中富含儿茶素,用水从绿茶中提取,经过分离纯化后可以得到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四种物质。这四种物质能够抑制LOX, 其中ECG、EGCG具有较高的抑制能力,而EC、EGC相对较弱,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结构的差异所导致的。其动力学研究表明,它们与一般的非竞争性抑制有所不同,在Km减小的同时Vmax却增大。

⑵黄酮类

类黄酮和异黄酮同样能够抑制LOX。Jun等从野葛根中提取的5种异黄酮和异黄酮糖都能抑制LOX的活性,在50mmol/L时抑制活性能力最强,抑制LOX达到70%左右。Kim等从大蒜叶中分离出三种黄酮醇,栎精、异槲皮苷和瑞诺甙,其IC

50分别为16.9、40.1、32.9μmol/L。

⑶花青素类

原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物质,用丙酮/水从莲房中提取的原花青素中含有单体、二聚体、四聚体,其中二聚体含量最高。62.5μg/mL原花青

值是21.6μg/mL,在62.5~500μg/mL的素可以抑制LOX90%以上的活性,其IC

50

范围内,抑制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⑷小分子肽或蛋白质

目前有关小分子肽和蛋白质抑制LOX活性的研究较少。大豆分离蛋白经中性蛋白酶ASI.398水解,超滤分离得到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大豆肽。大豆肽在0.1~500mg/mL浓度范围内对大豆脂肪氧合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低浓度0.1~

0.5mg/mL与高浓度250~500mg/mL下抑制率较高,均大于90%,而在中等浓度1~100mg/mL下抑制率较低,均不到80%[14]。Simo Laakso等[15]推测酪蛋白可能具有诱导或改变酶的功能。

牛奶对LOX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牛奶的热加工、透析无关,而与酪蛋白部分有关。但是其抑制效果并不是由于酪蛋白作为底物吸收,也不是由于钙离子的作用。Rival等[16]研究表明,α-,β-,γ-酪蛋白以及全酪蛋白都具有此抑制能力,β-酪蛋白以及全酪蛋白的水解产物也同样具有抑制作用。酪蛋白以及酪蛋白肽同时可以抑制非酶脂质过氧化,其抗氧化能力可能与氨

基酸序列有关,即所谓的结构功能关系。

⑸其他

没食子酸也是常见于植物中的一种物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抑制脂质过氧化,

是1.3μmol/L,动力学分析表明它是一种竞争还能抑制大豆LOX-1的活性,IC

50

性抑制剂。

柑桔的提取物同样具有抑制能力。Yoichi Nogata等比较42种柑桔,2种金橘和一种枸桔提取物对LOX活性的抑制,在这三种不同的属中,柑桔表现出最高

为24μg/mL,其外皮的提取物也表现出具有抑制LOX活性的抑制能力,其IC

50

的能力。

啤酒中的黑色素、饴糖和黑麦芽有较高的抑制LOX的活性作用,与黑色素和饴糖相比,黑麦芽具有更高的抑制活性作用。在4%(w/w)的浓度时,黑麦芽可以抑制的活性达80%左右,而黑色素在此浓度时是促进作用,饴糖抑制的活性为20%左右。

5. 讨论

由于脂肪氧合酶对油脂的氧化作用导致小麦质量的下降,及储藏期缩短,因此对脂肪氧合酶的抑制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目前对脂肪氧合酶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迟缓,其动力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抑制机理是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基础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婷,赵谋明,崔春.脂肪氧合酶的酶学特性及其活性抑制机理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2):291-293.

[2]蔡棍,方云,夏咏梅.植物中脂肪氧合酶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2003(23):23-27.

[3]姜启兴,许艳顺,曹颖.小球藻脂肪氧合酶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6):102-104.

[4]TakanoK. Advances in Cereal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in Japan[J].CerealFoodsWorld, 1993,38: 695-698.

[5]HadmutKuhn,BemdJ,Thiele.The diversity of the lipoxygenase family

many sequenee data but little information on biological significance[J].FEBS Letters,1999,44(9):7-11.

[6]S.T.Prigge,J.C.Boyington,M.Faig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lipoxygenase[J].Biochimie,1997,79:629-639.

[7]田其英,华欲飞.大豆脂肪氧合酶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6(8):6-9.

[8]钟芳,王璋,许时婴.3种脂肪氧合酶酶活测定方法[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20(1):77-80.

[9]王璋.食品酶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

[10]邹全,王洪晶,华欲飞.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的干热灭酶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06,(4):13-16.

[11]刘勇,马海东,黎海珍.小麦胚微波灭酶试验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5,(3):19-21.

[12]Roy P, Kulkarni A P.Oxidation of ascorbic acid by lipoxygenase effect of selected chemicals [J].Food Chem Toxicol,1996, 34: 563-570.[13]JonathonMallinson.在加工油脂产品中消除反式脂肪酸的应用实践[J].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7(z1): 164-168.

[14]荣建华,李小定,谢笔钧.大豆肽的理化性质及其对脂肪氧合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8):19-21.

[15]Laakso S, Lilius E M.Milk casein:inhibitor of lipoxygenase- catalyzed lipid peroxidation [ ].J Agric Food Chem,1982,30:913-916.

[16]Rival S G, Fornaroli S, Boeriu C G, et al.Caseins andcasein hydrolysates.1.Lipoxygenase inhibitory properties [J].Agric Food Chem, 2001, 49:287-294.

大豆脂肪氧合酶对食品品质的的影响

大豆脂肪氧合酶对食品品质的的影响 卜凡琼 (班级:食研5班学号:2016309120048) 摘要:大豆脂肪氧合酶是存在于大豆中的脂肪氧合酶,其活性很高,在食品行业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大豆脂肪氧合酶催化底物产生的一些物质能很好的改善食品质量。能增加食品香气,形成二硫键,增强面筋蛋白强度。其分离纯化方法有水浸提法,酸铵沉淀、葡聚糖凝胶柱G200分离沉淀法,缓冲液提取等方法。 关键词:大豆脂肪氧合酶,分离纯化,食品品质 1. 大豆脂肪氧合酶简介 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 EC1.13.11.12, LOX),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在豆类中具有较高的活力,其中尤以大豆中的活力为最高⑴ 属氧化还原酶,通称脂氧酶(LOX) o LOX中含有非血红素铁,专一催化具有顺,顺-1, 4-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对其分子加氧,形成过氧化氢衍生物,是非常重要的风味前体物[2]。近年来研究表明,LOX产生的风味和香味是很多食品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经LOX作用形成氢过氧化物并进一步裂解成不饱和的醛类、酮类和醇类化合物而形成类似苹果、香瓜、芒果等水果风味以及鲜鱼味、牡砺味、文蛤味和海藻香、青草香[3]等挥发性风味物质。据脂肪氧合酶氧化花生四烯酸位置特异性,将脂肪氧合酶(LOX)分为5-L OX ,8-LOX ,12-LOX 和15-LOX。大豆LOX -I 属于15-LOX ,它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同类脂肪氧合酶功能和结构性质模型⑷大豆植物组

织中含有多种脂肪氧合酶同工酶,其中LOX-I和L0X-2是主要的同工酶。 2. 大豆脂肪氧合酶结构及其生化特性 研究表明,大豆脂肪氧合酶(LOX )含839个氨基酸,是一个单 链肤蛋白,整体结构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N末端的B与1条a螺旋组成的部分;另一个是包含22条a螺旋和8条B折叠股的主要区域。在空间结构上,LOX的主要区域以一条长的a螺旋为中心,其他结构环绕在其周围。非血红素铁原子靠近酶中心位置,其附近有一个特殊的三圈n螺旋,并以配位键与3个组氨酸侧链和梭基末端的C00- 结合,从而形成酶活力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⑸。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大豆子叶LOX的研究,发现每个LOX是一条M:为96000左右的多肤,每个多肤中含一个铁原子。有实验证明,大豆子叶的LOX处于静止、无活性状态时,铁以Fe态存在;当加入底物后,LOX中的Fe处于Fe (A)态,使LOX具有催化活性。大豆种子中的LOX都是球形、水溶性蛋白。LOX i, LOX2, LOX3的等电点分别为5.65, 5.85,6.150 3种同工酶的生化特性是丄0X1的反应最适pH值在9.0处,LOX:在pH6. 5处,LOX:在pH7. 0处。除催化原初反应外,LOX还催化次级反应而形成脂肪酸的二聚苯和淡基二烯酸,类胡萝卜素的漂白即是由LOX次级反应实现的⑹。 3. 大豆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王辉,周培根⑺以大豆为原料,经硫酸铵沉淀、葡聚糖凝胶柱 G200分离沉淀,得到2种脂肪氧合酶(LOX): LOX-1 , LOX-2。对

脂肪氧合酶在茶叶中的作用

食 品 科 技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 第37卷 第4期 食品开发· 40 ·脂肪氧合酶是一种加双氧酶[1],广泛存在于需氧的机体中,包括植物[2-3]。它是一种在植物和动物界都有广泛研究的酶[3-4],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能专一催化氧化具有顺,顺-1,4-戊二烯结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5],生成具有共轭双键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氢过氧化物[6]。近年来研究表明,LOX产生的风味和香味是很多食品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经LOX作用形成氢过氧化物并进一步裂解成不饱和的醛类、酮类和醇类化合物而形成 类似苹果、香瓜、芒果等水果风味以及鲜鱼味、牡蛎味、文蛤味和海藻香、青草香[7]等挥发性风味物质。茶树叶片中,LOX位于叶绿体的片层结构中,它能将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为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茶叶的加工过程是塑造茶叶优良品质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鲜叶中的多种酶类作用于鲜收稿日期:2011-08-01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1BAD01B02);苏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分)(SN201033)。作者简介:马惠民(1953—),男,高级农艺师。 叶内含物,对绿茶的香气、滋味、汤色、外形等品质均可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制茶过程中,人们通过控制茶鲜叶中酶的活性和催化方向的变化,制造出不同种类的茶叶。例如在绿茶制造过程中可较早钝化酶的活性,以形成绿茶“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这些主要是利用和控制茶叶中的各种内源酶的作用来形成各类茶叶特有的品质特征。 1 LOX的催化机理 1.1 LOX的活性中心结构LOX的来源不同,其氨基酸的组成不同。虽 然植物脂肪氧合酶的氨基酸残基数目和动物脂肪氧合酶的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在某些区域内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其催化反应的机理基本相同。 马惠民,王 雪,钱 和*,汪何雅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214122) 摘要:综合叙述了脂肪氧合酶及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并据此展望了酶在茶叶加工工艺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茶叶;脂肪氧合酶;茶叶加工 中图分类号:TS 201.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2)04-0040-04 The effection of lipoxygenase in the tea MA Hui-min, WANG Xue, QIAN He *, WANG He-ya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lipoxygenase in the tea during the tea processing, and according to it, the prospects of lipoxygenase in the tea manufacture were stated.Key words: tea; lipoxygenase; tea processing 脂肪氧合酶在茶叶中的作用

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活性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1108 规格:100管/96样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活性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注意:正式测定之前选择2-3个预期差异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FAS是脂肪酸合成关键酶,催化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而生成长链脂肪酸。FAS普遍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在哺乳动物肝、肾、脑、肺和乳腺以及脂肪组织中表达丰富。 测定原理: FAS催化乙酰CoA、丙二酰CoA和NADPH生成长链脂肪酸和NADP+;NADPH在340nm有吸收峰,而NADP+没有;通过测定340nm 光吸收下降速率,计算FAS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研钵、冰、台式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可调式移液枪和蒸馏水。 试剂组成和配制: 试剂一:液体100mL×1瓶,-20℃保存。用前1d取出置于4℃充分解冻后混匀。 试剂二:粉剂×1瓶。临用前加入440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试剂三:粉剂×1瓶,4℃保存。临用前加入440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试剂四:液体20mL×1瓶, 4℃保存。 试剂五:粉剂×1瓶,4℃避光保存。临用前加入840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粗酶液提取: 1.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试剂一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0.1g组织,加 入1mL试剂一)进行冰浴匀浆。12000g,4℃离心4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2.细菌、真菌:按照细胞数量(104个):试剂一体积(mL)为500~1000:1的比例(建议500 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冰浴超声波破碎细胞(功率300w,超声3秒,间隔7秒,总时间3min);然后12000g,4℃,离心40min,取上清置于冰上待测。 3.血清等液体:直接测定。 FAS测定操作: 1. 分光光度计/酶标仪预热30min,调节波长到340 nm,蒸馏水调零。 2. 试剂四置于40℃水浴中预热30 min。 3. 在96孔板或EP管中依次加入20μL上清液、4μL试剂二、4μL试剂三、164μL试剂四和8μL试剂五,混匀后于340nm处测定吸光值,记录第30s和90s时吸光值,分别记录为A1和A2。△A测=A1-A2。 FAS活性计算: a.使用微量石英比色皿测定的计算公式如下 (1)按照蛋白浓度计算 第1页,共2页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温度: 温度(temperature)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很大,表现为双重作用:(1)与非酶的化学反应相同,当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增多,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对许多酶来说,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Q10多为1~2,也就是说每增高反应温度10℃,酶反应速度增加1~2倍。(2)由于酶是蛋白质,随着温度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即通过酶活力的减少而降低酶的反应速度。以温度(T)为横坐标,酶促反应速度(V)为纵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为稍有倾斜的钟罩形。曲线顶峰处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最适温度是上述温度对酶反应的双重影响的结果,在低于最适温度时,前一种效应为主,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后一种效应为主,因而酶活性迅速丧失,反应速度很快下降。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一般在35~4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为40~55℃。大部分酶在60℃以上即变性失活,少数酶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如细菌淀粉酶在93℃下活力最高,又如牛胰核糖核酸酶加热到100℃仍不失活。 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不是一个固定值,与酶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酶可以在短时间内耐受较高的温度,然而当酶反应时间较长时,最适温度向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因此,严格地讲,仅仅在酶反应时间已经规定了的情况下,才有最适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将根据酶促反应作用时间的长短,选定不同的最适温度。如果反应时间比较短暂,反应温度可选定的略高一些,这样,反应可迅速完成;若反应进行的时间很长,反应温度就要略低一点,低温下,酶可长时间发挥作用。 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度最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酶促反应速度可以相应提高1~2倍。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5~60℃,但也有例外,如黑曲糖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2~64℃;巨大芽孢杆菌、短乳酸杆菌、产气杆菌等体内的葡萄糖异构酶的最适温度为80℃;枯草杆菌的液化型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85~94℃。可见,一些芽孢杆菌的酶的热稳定性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即降低酶促反应速度。 最适温度在60℃以下的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 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但酶是蛋白质,若温度过高会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因而酶促反应一般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加快,直至某一温度活性达到最大,超过这一最适温度,由于酶的变性,反应速度会迅速降低。 热对酶活性的影响对食品很重要,如,绿茶是通过把新鲜茶叶热蒸处理而得,经过热处理,使酚酶、脂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失活,以阻止儿茶酚的氧化来保持绿色。红茶的情况正相反,是利用这些酶进行发酵来制备的。

冲刺2020高考生物实验突破专题: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附答案及解析)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实验原理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2H 2O 2――――→过氧化氢酶 2H 2O +O 2。 ②鉴定原理:pH 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速率,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 2的生成速率。 2.实验步骤和结果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考点一:“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pH (1)设计思路 (2)设计方案 例一、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①: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 mL 质量分数为5%的淀粉溶液。 步骤②: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摇匀。 步骤③: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 ℃、25 ℃、35 ℃、45 ℃、55 ℃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还原糖;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用碘液可检测淀粉,因为淀粉遇碘液变蓝,根据蓝色深浅来推断淀粉酶的活性。 (2)该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②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本实验中,各组溶液的pH要保证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纠正实验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表示蓝色程度):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____之间。某同学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过长。为缩短反应时间,请你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梯度法”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1)设计思路 (2)设计方案 例一、下面的表格分别是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和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的实验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概要

(序号:101A1044 )北京化工大学 第十届“萌芽杯”参赛作品—A类 作品名称: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类别(综述类/实验类):综述类 指导教师:孙巍 负责人:裴丹钰 联系方式: 2014年6月8日

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介绍指导老师介绍: 团队成员介绍: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第1章引言 (4) 第2章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5) 第2.1节反式脂肪酸的概况 (5) 2.1.1 反式脂肪酸的简要介绍 (5) 2.1.2反式脂肪酸的历史背景与发展 (7) 2.1.3反式脂肪酸的使用现状及对人体的危害 (8) 2.1.4各国对反式脂肪酸的规定与限制 (11) 第2.2节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方法 (14) 第2.3节反式脂肪酸的减少与替代方法 (15) 第2.4节反式脂肪酸知信度调查结果的讨论 (24) 第3章总结 (26)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8) 附录 (28)

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裴丹钰,惠园园,吕博妮 摘要:反式脂肪酸存在于天然物质和加工食品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本论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介绍了反式脂肪酸历史背景与发展、危害、各国对反式脂肪酸的规定与限制、检测方法,归纳整理出反式脂肪酸减少与替代方法,并且在论文中对每一部分都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反式脂肪酸、危害、政策法规、减少与替代方法 第1章引言 日常生活中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于氢化油。含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油成本低廉,效果却可以与天然黄油相媲美。出于口味、工艺及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饼干、糕点、煎炸食品(薯条)、调味品(花生酱)等许多食品的生产中会使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起酥油、氢化植物油,易使某些食品中会有较多的反式脂肪酸[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食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但随之而来的是反式脂肪酸引起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这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如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婴幼儿发育、导致糖尿病等,对于反式脂肪酸的有关知识,我们应该有所了解。 本文概述了反式脂肪酸的历史背景与发展、使用现状与危害、各国政策法规、检测方法,主要归纳整理了并介绍减少与替代方法,并对反式脂肪酸的知信度进行调查。 在查阅资料与调查过程中发现,关于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在国外己比较系统,有关方面都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反式脂肪酸在人体健康方面,如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是否具有直接相关性以及致病机理等的研究都还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国内由于营养知识的缺乏,使得我国居民对反式脂肪酸的认识较为落后,牛羊肉、乳制品消费的不断增加以及人造奶油等氢化油的大量使用,反式脂肪酸

影响淀粉酶酶活性的因素

影响淀粉酶酶活性的因素 一、目的 了解淀粉在水解过程中遇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观察温度、pH、激活剂与抑制剂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二、原理 人唾液中淀粉酶为α—淀粉,在唾液腺细胞中合成。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经过一系列被称为糊精的中间产物,最后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遇碘后分别呈蓝色、紫色与红色,麦芽糖、葡萄糖遇碘不变色。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最适pH为。偏离此最适环境时,酶的活性减弱。 低浓度的氯离子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是它的激活剂。铜离子等金属离子能降低该酶的活性,是它的抑制剂。 三、试剂和仪器 1.碘液:称取2g碘化钾溶于5ml蒸馏水中,再加1g碘。待碘完全溶解后,加蒸馏水295ml,混合均匀后贮存于棕色瓶内。 2.1%淀粉溶液:称取1克可溶性淀粉放入小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做成悬浮液。然后在搅拌下注入沸腾的蒸馏水中,继续煮沸1分钟,冷后再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 3.%的盐酸溶液 4.%的乳酸溶液。 5.1%的碳酸钠溶液。 6.%的氯化钠溶液。 7.%的硫酸铜溶液。 8.仪器:试管试管架吸管玻璃棒白磁板烧杯漏斗恒温水浴量筒冰浴四、操作步骤 1.淀粉酶液的制备:实验者先用蒸馏水嗽口,然后含一口蒸馏水于口中,轻嗽一、二

分钟,吐入小烧杯中,用脱脂棉过滤,除去稀释液中可能含有的食物残渣。最后将数人的稀释液混合在一起,再进行过滤,以避免个体差异。 2.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盐酸(pH=1),%乳酸(pH=5),蒸馏水(pH=7),与1%碳酸钠(pH=9)各2毫升,再向以上四支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及淀粉酶液。混合摇匀后置于37℃水浴中保温。2分钟后,从蒸馏水试管中取出一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待蒸馏水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说明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2%淀粉溶液,另取三支试管,各加入1毫升淀粉酶液。将6支试管分为三组,每组中盛放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液的试管各1支。三组试管分别置于0℃、37℃、70℃的水浴中,5分钟后将各组中的淀粉溶液到入淀粉酶液中,继续保温。2分钟后从37℃试管中取出一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待37℃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说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4.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取3支试管按下表的规定加入各种试剂。混匀后置于37℃的水浴中保温,1分钟后从1号试管中取出一滴溶液,置于白磁板上,用碘液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待一号试管内的溶液遇碘不再变色后,取出所有的试管,各加碘液2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说明激活剂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脂肪氧合酶的作用机理及对谷物陈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脂肪氧合酶的作用机理及对谷物陈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摘要:脂肪氧合酶(LOX)广泛存在于生物中,并且具有不同种类的底物位置特异性,可以形成具有不同位置特异性的氢过氧化脂肪酸,进而生成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物质。本文综述了脂肪氧合酶的作用机理、对谷物陈化的影响及其抑制方法的研究进展,对谷物食品加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脂肪氧合酶;作用机理;谷物陈化;适口性 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EC 1.13.11.12),又称脂肪氧化酶(Lipoxidase)或胡萝卜素氧化酶(Carotene Oxidase),分子量范围一般在9000~100000之间(汪晓明等,2013)。LOX是一种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酶蛋白由单肽链组成,它专门催化具有顺,顺-1,4-戊二烯结构的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的氢过氧化作用,通过分子内加氧,形成具有共轭双键的氢过氧化衍生物(Andreou A et al., 2009)。LOX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植物、真菌以及少数海生生物中,在豆类中具有较高的活力,尤其以大豆中的活力为最高,LOX占大豆总蛋白含量的1%-2%(S. Nanda et al,. 2003)。在植物中其底物主要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亚麻酸(Lionlenic acid),在动物体内其底物主要是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据脂肪氧合酶氧化花生四烯酸位置特异性,可将脂肪氧合酶分为5-LOX,8-LOX,12-LOX和l5-LOX。大豆脂肪氧合酶LOX-1属于15-LOX,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同类脂肪氧合酶功能和性质模型(何婷等,2008)。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了脂肪氧合酶的作用机理以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对食品的加工贮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脂肪氧合酶的同工酶 1970年,Christopher等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法将脂肪氧合酶分离成Ⅰ型和Ⅱ型两个组分,两组分在许多性质上都不同,如酶活最适pH、热稳定性、Ca2+相关性、等电点、底物专一性等。大豆脂肪氧合酶有四种电泳类型,LOX-1主要出现在层析法分离的Ⅰ型中,也正是最早被Theorell分离结晶的那一种。LOX-2和LOX-3出现在Ⅱ型中。层析法的不断改进又将LOX-3分离成3a和3b两种,这两者在许多性质上相似。LOX的几种同工酶的性质比较见表1(蔡琨,2004)。 表1 几种脂肪氧合酶同工酶性质比较 LOX-1LOX-2LOX-3a LOX-3b 最适pH 9 6.8 7 7 Ca2+相关性激活激活抑制抑制 热稳定性热稳定受热易失活受热易失活受热易失活 等电点 5.70 5.85 5.95 6.20 二硫键数 4 4 3 3 含巯基数 4 4.2 5.6或6 5.9 底物特性阴离子底 物 酯化底物单氧化物单氧化物 生成氢过氧化 物类型 13位9或13位9或13位9或13位2 脂肪氧合酶的作用机理

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3、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4、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三、教学难点: 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实验原理:

六、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α—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碘液,5%的盐酸溶液,5%的NaOH 溶液,蒸馏水,冰块。 试管若干,量筒,大、小烧杯,滴管,试管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pH试纸,火柴。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拿出加酶洗衣粉一袋,请位同学阅读它使用的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推测:温度对于洗衣粉里酶发挥它的作用是有影响的。 提问: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内时,就不再发挥作用,如果它没有马上被胃蛋白酶分解掉,可能是什么条件变化导致它的活性降低? 举例解释酶的活性就是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 温度和pH对酶的活性究竟有何影响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一同学阅读之后提出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要控制好温度。 学生应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 探究过程 ①实验分组和实验材料的选择 ②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讨论 ③实施实验 ④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⑤实验 结论 将学生分组,两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另两组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引导学生对酶材料进行选择。向学生展示α—淀粉酶(工业用酶,适宜温度60℃),还有新鲜的肝脏研磨液,提问:肝脏研磨液里主要包含那种酶? 问:如果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的影响,合适不合适? 教师补充:如果我们在实验中设置高温条件,温度不仅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还会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速率产生影响。这样的实验设计就不够严密。建议用α—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

货号:QS1108-25 规格:25管/24样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活性试剂盒说明书 紫外分光光度法 注意:正式测定之前选择 2-3 个预期差异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FAS是脂肪酸合成关键酶,催化乙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而生成长链脂肪酸。FAS普遍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在哺乳动物肝、肾、脑、肺和乳腺以及脂肪组织中表达丰富。 测定原理: FAS催化乙酰CoA、丙二酰CoA和NADPH生成长链脂肪酸和NADP+;NADPH在340nm有吸收峰,而NADP+没有;通过测定340nm 光吸收下降速率,计算FAS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研钵、冰、台式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1mL石英比色皿、可调式移液枪和蒸馏水。 试剂组成和配制: 试剂一:液体25mL×1瓶,-20℃保存。用前1 d取出置于4℃充分解冻后混匀。 试剂二:粉剂×1支,4℃保存。临用前加入550 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试剂三:粉剂×1支,4℃避光保存。临用前加入550 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试剂四:液体25mL×1瓶,4℃保存。 试剂五:粉剂×1支,4℃避光保存。临用前加入1050 μL试剂四,充分溶解,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粗酶液提取: 1.组织:按照组织质量(g):试剂一体积(mL)为1:5~10的比例(建议称取约 0.1g组织,加入1mL试剂一)进行冰浴匀浆。12000g,4℃离心40min,取上 清置冰上待测。 2.细菌、真菌:按照细胞数量(104个):试剂一体积(mL)为500~1000:1的 比例(建议500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冰浴超声波破碎细胞(功率300w,超声3秒,间隔7秒,总时间3min);然后12000g,4℃,离心40min,取上清置于冰上待测。 3.血清等液体:直接测定。 FAS测定操作: 1. 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调节波长到340 nm,蒸馏水调零。 2. 试剂四置于40℃水浴中预热30 min。 3. 测定管:在1mL石英比色皿中依次加入100μL上清液、20μL试剂二、20μL 试剂三、820μL试剂四和40μL试剂五,迅速混匀后于340nm处测定吸光值,记录第30s和90s时吸光值,分别记录为A1和A2。△A测=A1-A2。

高中生物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1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某研究小组做了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的两个实验。相应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1、实验2均在适宜条件下进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自变量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结果反映,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1中,若温度再升高10 ℃,加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加Fe3+的催化反应曲线斜率将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参考答案】(1)催化剂的种类和过氧化氢的浓度 (2)酶的数量(浓度)有限 (3)减小增大 【试题解析】(1)观察题图可知实验1和实验2的自变量分别是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的浓度。(2)实验2曲线中,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酶的数量(浓度)有限。(3)已知实验都是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的,而酶的活性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实验1中,若温度升高10 ℃,加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降低,曲线斜率将减小,加Fe3+的催化反应速率升高,曲线斜率将增大。

1.如图表示在某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酶B比酶A活跃 B.酶A存在于唾液中 C.酶B的最适pH是8 D.pH为5时,两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 2.如图表示不同pH及温度对某反应产物生成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B.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5 ℃ C.酶的最适pH相对稳定,一般不随温度变化 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3.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1逐渐调到t2时,酶活性持续上升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的特性 一、课程目标分析 本节课是在对酶的作用和本质已有较深理解,并且通过实验已对酶的催化效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了解酶的概念,理解酶的特性,领悟探究酶的特性的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变量的控制、定性说明基础上的定量探究等。由于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可以说对酶的特性的学习是感悟新课程理念的范例,因此在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中,都有探究酶的特性及活性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的实验。当然本节内容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也是情理之中,比如04年上海卷考查了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05年江苏卷考查了探究酶的高效性的实验、06年广东卷考查了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等。此外,同学们在学习本节内容的过程中,还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地体会新课程理念。 二、学习方法建议 1、与无机催化剂比较认识酶的特性------高效性 同学们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催化剂的特点、作用条件比较熟悉。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无机催化剂催化反应时有时需加热、加压如工业合成氨。而生物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这种环境状态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可见同样是催化剂但作用的特点是不同的。比如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Fe3+需都能催化H分解为H,但列表比较后会发现: 通过对表格中信息的分析,联系上节课中的实验 ------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与无机催化剂比较,认识酶的高效性。 2、根据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理解酶的特性------专一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数目及空间结构的不同,就形成了分子结构不同、各具特定空间构型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是蛋白质功能的物质基础。同学们如何理解生物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时的专一性,可借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特定空间构型的蛋白质具备特定的生理功能,那么便可推导出某种酶也应有特定的空间构型,特定的空间构型只能与特定的底物相结合,就象锁钥关系,这样也就比较容易理解酶在催化反应时,某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正由于酶空间结构上有特定的活性部位。酶的专一性保证了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3、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感知酶的特性-------酶作用的条件比较温和 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人体消化道的胃、小肠PH不同但胃肠内都有酶参与大分子物质的消化。同学们对这些事例能做出适当的解释吗?这些事例说明了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的又一特性,酶作用的条件比较温和。当然假设是否可靠,应设计实验检验。例如: 课题定量测定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原理] (1)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最适pH为7~7.3,不同pH影响酶的活性;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 (1)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二)方法步骤: 1、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3、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A和a试管放入热水(约600C)、B和b放 入沸水,C和c放入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 4、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 5、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5、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 为什么 二、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原理:思考题6、请依据下面所列实验操作步骤,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二)操作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思考题7、请在上表中填入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题8、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题9、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思考题10、在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附加实验:思考题11、能否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多选)在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时,有学生取两支试管分别将淀粉溶液与唾 液混合后,分别将试管放在冰水、沸水中5min后,待试管冷却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研究进展 摘要:反式脂肪酸是一类包含一个或多个反式构型双键的不饱和脂类分子。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有2类: 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酸和可观的人造反式脂肪酸。过去的研究认为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仅仅是一个营养问题, 但越来越多的毒理学和暴露评估的研究结果表明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诸多不良影响。因此, 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已成为一个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膳食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动物学实验、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等进行综述, 并讨论了反式脂肪酸的风险评估现状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膳食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毒理学 1 引言 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简称”TFAs”) 是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虽然TFA属于不饱和脂肪酸,但反式双键的存在使脂肪酸的空间构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脂肪酸分子呈刚性结构,性质接近饱和脂肪酸。许多研究表明大量食用含TFA的食物会加速动脉硬化,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等疾病,已成为近年来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1]。 日常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有2 类: 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酸(rTFA)和可观的人造反式脂肪酸(iTFA)。iTFA可以增加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降低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增加冠心病发病率的风险[2]。饮食中摄入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被等量的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取代, 患冠心病的几率会增加27%[3]。iTFA 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一结论已经达成共识。 膳食中人造脂肪酸的摄入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引发或诱发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4]。因此, 通过总结现有的研究来加深人们对反式脂肪酸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的理解, 提高人们对反式脂肪酸的重视以及更好地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2.1 反刍动物(如牛、羊)的脂肪和乳与乳制品 反刍动物中的脂肪经其体内微生物作用发生部分氢化反应而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例如,牛脂中含2.5%~4%,乳脂中含5%一9.7%反式脂肪酸[5]。 2.2 食用油的氢化产品 如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制成的食品。蛋糕、面包、曲奇饼、雪糕、西式快餐如炸鸡块和炸薯条等烘烤食品中的氢化油中含反式脂肪酸。其中,人造奶油为7.1%~17.7%(最高为31.9%),起酥油为10.3%(最高为38.4%) [6]。 2.3 经高温加热处理的植物油 植物油在精练脱臭工艺中,通常需要2500C以上高温和2h的加热时问。由于高温及长时间加热,有可能产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人造反式脂肪酸的产生主要是植物油通过氢化过程变成固态脂肪, 比如人造黄油、奶油、起酥油等部分氢化的植物油, 用于食品加工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增加食品的风味。日常膳食中添加氢化植物油制作的食品如焙烤食品、薄脆饼干、炸薯条、巧克力、冰淇淋、人造黄油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7-8]。一项调查表明, 所

植物脂氧合酶研究进展

第一章植物脂氧合酶的研究进展 缩写 LOX lipoxygenase 脂氧合酶; 9-H(P)OD (10E,12Z)-9-hydro(pero)xy-10,12-octadecadienoic acid AOS allene oxide synthase 氧化丙二烯合酶; (10E,12Z)-9-(过氧)羟基-10,12-十八碳二烯酸; AOC allene oxide cyclase 氧化丙二烯环化酶; 9-H(P)OT (10E,12Z,15Z)-9-hydro(pero)xy-10,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 HPL hydroperoxide lyase 过氧化氢裂解酶; (10E,12Z,15Z)-9-(过氧)羟基-10,12,15-十八碳三烯酸; DES divinyl ether synthase 联乙烯醚合酶; 13-H(P)OD (9Z,11E)-13-hydro(pero)xy-9,11-octadecadienoic acid POX peroxygenase 过氧酶; (9Z,11E)-13- (过氧)羟基-9,11-十八碳二烯酸; HP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13-H(P)OT (9Z,11E,15Z)-13-hydro(pero)xy-9,11,15-octadecatrienoic acid 高效液相; (9Z,11E,15Z)-13- (过氧)羟基-9,11,15-十八碳三烯酸; CP-HPLC chiral-phase HPLC 手性-HPLC 13-HPOT(γ) (6Z,9Z,11E)-13- hydroperoxy-6,9,11- octadecatrienoic acid RP-HPLC reversed-phase HPLC 反相-HPLC (6Z,9Z,11E)-13-过氧基-6,9,11-十八碳三烯酸; SP-HPLC straight-phase HPLC 正相-HPLC 9,16-diH(P)OT LC/MS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10E,12Z,14E)-9,16-dihydro(pero)xy-10,12,14-octadecatrienoic acid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计(10E,12Z,14E)-9,16-二(过氧)羟基-10,12,14-十八碳三烯酸; GC/MS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15-HPET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计 (5Z,8Z,11Z,13E)-15-hydroperoxy-5,8,11,13-eicosatetraenoic acid 12-oxo-PDA 12-oxo-10,15-phytodienoic acid (5Z,8Z,11Z,13E)-15-过氧基-5,8,11,13-二十碳四烯酸; 12-氧-10,15-植二烯酸; 8,15-diHPETE 12,13(S)-EOD (5Z,9E,11Z,13E)-8,15-dihydroperoxy-5,9,11,13-eicosatetraenoic acid (9Z,13S)-12,13-epoxy-9,11-octadecadienoic acid (5Z,9E,11Z,13E)-8,15-二过氧基-5,9,11,13-二十碳四烯酸. (9Z,13S)-12,13-环氧-9,11-十八碳二烯酸; 12,13(S)-EOT (9Z,13S,15Z)-12,13-epoxy-9,11,15-octadecatrienoic acid (9Z,13S,15Z)-12,13-环氧-9,11,15-十八碳三烯酸; 一前言 脂氧合酶(LOX;EC 1.13.11.12)是含有非血红素离子的双加氧酶,广泛存在于需氧生物中,包括植物、动物和低等水生生物(Hartmut Kühn & Astrid Borchert,2002)。最近发现,在真菌(Bisakowski et al,1997;Su & Oliw,1998)-和细菌(Porta & Rocha-Sosa,2001)中也存在脂氧合酶。根据酶学分类,将LOX 定义为亚油酸根:氧氧化还原酶,它催化含(Z,Z)-1,4戊二烯结构单元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加氧反应,产生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物(Alexander Grechkin,1998)。LOX启动合成的一系列环状或脂肪族化合物,统称为氧脂(oxylipins),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在植物对环境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elena Porta & Mario Rocha-Sosa,2002),一般将此代谢过程称之谓LOX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