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复发性丹毒治疗(附2例)及讨论

难治性复发性丹毒治疗(附2例)及讨论
难治性复发性丹毒治疗(附2例)及讨论

难治性复发性丹毒治疗(附2例)及讨论

【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81—02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1]。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丹毒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损伤而侵入。

中医见患处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遂命名为丹毒,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各有不同的命名: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临床实践中实施以青霉素为主的抗菌药物治疗2周内多可获得痊愈,再次复发或多次复发患者,治疗较为困难,往往难以实现痊愈。特别是合并有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老年人群。本组两例患者,病程迁延远超于普通初治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某女,62岁,退休医师。因右下肢肿痛一周伴行走不便就诊。患者10日前因穿新鞋右足外踝下方皮肤磨破,未行治疗2日后局部结痂。一周前出现右下肢肿痛,活动受限,活动后肿痛加剧以小腿为甚,休息抬高患肢后减轻。既往有高血压病8年、2型糖尿病

丹毒护理常规讲课稿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 3 )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 2 )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 2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 C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丹毒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该疾病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常见的发病部位是面部以及四肢,不仅会对患者的外在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患者的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威胁的。 丹毒患者日常要注意什么呢?专家说,丹毒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个: 1、饮食注意:丹毒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的,如:禁止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禁止吃容易产生过敏的食物、禁止烟酒以及咖啡等,这些都是丹毒患者应该忌口的。而最合理的饮食方式就是,以清淡为主,多吃瓜果蔬菜,荤素搭配要合理,同营养也要跟得上,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 2、注意休息:在平时的作息习惯上,丹毒患者一定要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平时注意劳逸结合。千万不能熬夜、加班或者通宵,这些都是会加重丹毒的发病进程的。特别是每天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之间,一定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因为很多的身体机能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运作的。 3、卫生注意:丹毒也是有很多的病菌引起的,而平时的卫生要是做的不到位的话,也是会引起丹毒或者使丹毒恶化的。因此,大家在平时的卫生习惯上也要多下些功夫,不管是自身的卫生还是周围的环境卫生,大家一定要积极处理,同时,居住的地方最好是采光好、通风透气的,这样就不会出现潮湿等现象,对于丹毒的预防以及治疗也是很有帮助的 丹毒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丹毒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的严重影响,此病可以引发多种疾病,而且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 1、丹毒会损害肌肤:丹毒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足癣或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可引起皮下淋巴管阻塞、增生而形成橡皮腿。并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2、丹毒影响生活和工作:丹毒常以寒战、发热起病,可有全身不适、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并向周围迅速扩展,触之有热感,压痛明显,有时皮损表面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 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二、预后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丹毒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 1.中医疗法: 二、辨证选方 1.风热化火 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 治法:清肝泄热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火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

丹毒拔罐疗法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其中解溪、太冲点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疗程即愈。 取穴方二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三大椎、厥阴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然后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阴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变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头面部丹毒。 效果:屡用多效。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肠俞、环跳、次(骨+谬)、病变区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疗15例,经治2-3疗程,均获痊愈。

中药三黄洗剂湿敷治疗湿滞血瘀型复发性丹毒病人的效果观察

中药三黄洗剂湿敷治疗湿滞血瘀型 复发性丹毒病人的效果观察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wet compress with sanhuang lotion in treatment ofpatients with wet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recurrent erysipelas 冯丽蓉,魏晓燕,龚五洲 Feng Lirong,Wei Xiaoyan,Gong Wuzhou (Second TCM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dong 510095China)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三黄洗剂湿敷治疗湿滞血瘀型复发性丹毒病人的效果。[方法]将60例湿滞血瘀型复发性丹毒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三黄洗剂冷湿敷治疗及中医辨证护理;10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三黄洗剂湿敷配合常规青霉素静脉输注、外擦莫匹罗星软膏治疗湿滞血瘀型复发性丹毒病人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关键词:中药三黄洗剂;湿敷;湿滞血瘀型;复发性丹毒;护理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wet compress with sanhuang lo-tion for treatment of wet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recurrent erysipe-las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60cases of wet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type of recurrent erysipela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cases were givenroutine ca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ses was given cold wet compresswith sanhuang lotion and TCM differentiation nursing based on routine care.10days were as one treatment course.The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was compared.Results: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priorto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wet compresswith sanhuang lotion combined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penicillin and thesmear of mupirocin ointment in treatment of wet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type of recurrent erysipelas patients is prior to that of simple routine treat-ment. Key words sanhuang lotion;wet compress;wet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type;recurrent erysipelas;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3.00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5A-1159-02 丹毒是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感染性皮肤炎症,病原菌常于皮肤黏膜轻微破口侵入,亦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1]。我科常规治疗丹毒的基础上,结合三黄洗剂冷湿敷加外擦莫匹罗星软膏及中医辨证护理,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住院的湿滞血瘀型复发性丹毒病人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20岁~85岁,平均50.1岁;均无青霉素过敏史;病程均为10d。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①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青霉素320×104 U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每日2次,持续用药10d;外擦莫匹罗星软膏;糖尿病病人严格控制血糖。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三黄洗剂冷湿敷治疗及中医辨证护理。三黄洗剂由黄芩、黄柏、苦参、大黄组成,由我院制剂室将中药煎制成三黄洗剂,每瓶20mL。操作步骤:充分暴露患处,取冰箱冷藏的三黄洗剂倒在二层厚度的无菌纱块上,敷于患处,完全覆盖过患处1cm~2cm,敷2min更换1次纱块,连续重复5次为1个操作过程,干后外擦莫匹罗星软膏,间隔2h~3h后重复上述操作,每天冷湿敷3次。用药护理:注意局部皮肤颜色、肿胀程度有无减轻,水疱有无破损,皮肤有无瘙痒感,避免搔抓,充分暴露患处,避免长时间站立,以卧床休息,抬高制动患肢,促进肢体血液回流,冷湿敷时动作宜轻柔,避免强扯纱块,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大量使用抗感染药物,易致病人菌群失调,注意观察病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生活护理:保持病房环境清静,空气清新,经常通风,温度、湿度适宜,接触病人前后洗手,适当床边隔离。情志护理:湿滞血瘀型丹毒的病人,宜心绪烦忧,疼痛难忍,治疗过程应做好情志护理,对病人有益的健康教育,讲明七情致病的原理,消除不良的精神因素,缓解病人对疾病的恐惧、悲观情绪,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自觉配合治疗及护理。膳食护理:湿滞血瘀型丹毒病人的膳食原则为清淡,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忌辛辣、油腻、煎炸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酗酒。③10d为1个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两组病人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 1.2.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患处皮肤颜色由红色转为正常,肿胀消失,患处皮肤颜色由红色转为正常,肿胀消失,起皱,温度正常,无痛。显效:患处颜色由鲜红色转为黯红色,肿胀消失,起皱,温度正常,无痛。有效:患处皮肤颜色为黯红色,肿胀减轻,皮肤有皱纹,温度仍偏高,压之疼痛。

丹毒真菌治疗

★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一般一至两个疗程。 ★马勃10克,黄伞10克、革耳10克,白僵蚕10克,苦白蹄5克混合外用。★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大秃马勃 【其他名称】大马勃、巨马勃、马粪包、热砂芒。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区。 【科属分类】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腹菌纲(Gasteromycetes)马勃目(Lycoperdales)马勃科(Lycoperdaceae)【性状介绍】子实体球形至近球形,直径15~25厘米或更大,不孕基部无或很小,包被初为白色,后变浅黄色或淡绿黄色,初微具绒毛,后变光滑,薄,脆,成熟后不规则地块状剥离,由膜状外包被和较厚内包被组成。孢体浅黄色,后变橄榄色。孢丝长,稍分枝,具横隔但稀少,浅橄榄色,粗2.5~6微米。孢子球形,光滑,或有时具细微小疣,浅橄榄色,直径4~6微米。 【生长环境】单生或群生于草地。 【成分药理】①含有酯类化合物、氨基酸、地衣酸、尿素、麦角固醇、淀粉酶和溴<100微克/千克。孢子水提取物含有效成分马勃素(calvacin),是一种对热中度稳定的粘蛋白,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肉瘤MA387及Carbb、金鼠肉瘤效果较好,对多种动物瘤株均有抑制作用。清肺利咽,止血消肿,解毒治伤。大秃马勃的担子果经水提、乙醇沉淀、酶解、Sepharose 2B 柱层析,得均一性组分CGⅢ。CGⅢ对由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炎,甲醛致小鼠水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延长小鼠热板反应时间。CGⅡ对供试微生物菌株无毒性。 【性味归经】辛,平。入肺经。 【功能主治】中药治肺热咳嗽,慢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音哑,吐血,衄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蒙药治创伤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月经过多,毒蛇咬伤,烧伤。

一例复发性丹毒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一例复发性丹毒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丹毒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而由于疾病知识不足和护理不当等造成丹毒 反复发作的患者并不鲜见。通过一例复发性丹毒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后续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Erysipelas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in th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and due to the disease lack of knowledge and care caused by improper is not uncommon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ttacks of erysipelas.Through a case of recurrent erysipelas and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 with care,to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improve patient hospital during and after discharge and follow-up for living quality,it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ecurrent erysipelas;Hepatitis C virus;Nursing 丹毒(erysipelas)是指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处入侵所致,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1]。部分患者病程慢,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为复发性丹毒,此种情况由于反复发作,皮肤淋巴管阻塞,日久可形成象皮肿或慢性淋巴水肿,多见于小腿,尤其是足癣患者。其诱因主要如下。(1)皮肤、黏膜破损:如足癣、虫咬、种痘等,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2)机体抵抗力低:糖尿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低y-球蛋白血症等均容易促发丹毒;(3)有时可通过污染用具等间接传染。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C,HC简称丙型肝炎),系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经血源性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等,与乙型肝炎类似,但较轻。多数病例呈亚临床型,慢性化程度较为严重,也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27岁,因“发热伴右小腿红肿热痛2天”入院。诊断为复发性丹毒,既往有外伤、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曾反复发生右小腿皮肤软组织感染。查体:T 40 ℃,P 108次/min,BP 112/63 mm Hg。右小腿皮肤红肿胀明显,表面紧张发亮,皮温升高,压痛明显。右足背肿胀,未见红斑,足趾甲增厚、浑浊,趾缝间见浸渍糜烂。右大腿及左腿根部可见广泛瘢痕凸起,部分皮肤挛缩。辅助检查:双下肢彩超:右小腿皮下水肿,考虑淋巴性水肿。生化:谷丙转氨酶370 U/L,谷草转氨酶299 U/L,钾2.96 mmol/L。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静脉予青霉素,2次/d,治疗2 d后加用拜复乐抗感染治疗,克林

猪丹毒治疗方案

猪丹毒 1、病因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急性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亚急性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 2、流行病学 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猪丹毒杆菌常由消化道侵入,随之繁殖于扁桃腺,继而造成病菌侵进血液循环。严重的菌血症迅速变成全身性败血症和突然死亡。稍后,病菌可滞留在皮肤,关节或心脏瓣膜,转变成亚急性及慢性型。 患猪主要为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有时候,后备年轻母猪亦感染。 3、临床症状与皮肤病变特征 其特征是一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患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急性猪丹毒的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感染后2-3天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此红斑大小形状不一。病好转时红斑可消失,病恶化时则融合成片。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现出疹块。通常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慢性型以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发病初期为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 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初期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多见,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为3~4天,不死转为疹块型和慢性型。 猪丹毒的典型病变是皮肤红斑与疹块。慢性猪丹毒患畜的几个关节可见非化脓性关节炎。其他内部器官有时出现梗塞,特别是心瓣膜炎症时。 4、防治 基本原则发生后应立即使用药物控制,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1 对发病猪立即使用注射给药

芪泰素15毫升+比肟求1支 打120斤猪连用3天 2 对发病猪场全群混饲给药 优舒克1000g+黄芪多糖500克拌料1吨 连续使用1~2周。

复发性丹毒的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

复发性丹毒的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9-11-11T13:59:31.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8期作者:王星艺朱永康(通讯作者) [导读] 丹毒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浅层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患处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复发是丹毒最常见的并发症,反复发作的丹毒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通过阅读近年来相关文献,了解并总结复发性丹毒的发病因素、中西医治疗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复发性丹毒;中西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8-0011-03 Curr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 on recurrent erysipelas Wang Xingyi, Zhu Yongkang(communications author)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9, China 【Abstract】Recurrence is the main specific complication of erysipelas. The risk factor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t erysipelas are elabo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explore the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 on recurrent erysipelas. 【Key words】Recurrent Erysipelas;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Review 丹毒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浅层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患处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网状淋巴管引起。虽然丹毒的治疗难度不大,但始终存在容易复发等治疗难点,尤其是在患有合并症的老年人群中,临床治法尚待完善。反复发作的丹毒将导致淋巴损伤及不可逆的淋巴水肿,最终导致象皮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较高的医疗费用。 1.复发因素 1.1 足癣 足癣不仅是原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也是复发性丹毒的危险因素。足癣感染造成角质层损伤,定植在皮肤表面的菌群增殖,影响足部皮肤屏障功能,同时足癣瘙痒搔抓后引起皮肤破溃,细菌由皮肤破损处侵入,继发丹毒[1]。 1.2 淋巴水肿及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长期郁血缺氧导致皮肤软组织营养不良,易受感染[2]。淋巴系统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淋巴水肿影响免疫细胞的运输导致局部免疫缺陷,每次发作的丹毒都会进一步损害淋巴系统并增加新感染的风险。 1.3 其他因素 Koz?owska等[3]发现一些伴随疾病可能会影响治疗过程并增加复发风险,如肥胖和高血压。Karppelin[4]的研究显示了糖尿病在复发性丹毒/蜂窝织炎中的重要性,并且表明银屑病和复发之间存在关联。McNamara等[5]对35例复发性丹毒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有癌症病史的患者的复发风险是其余患者的4倍。此外,不同的发病部位的复发率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具有很强的异质性,胫骨区丹毒患者复发的可能性是足部或股骨区丹毒的5倍。 2.预防措施 2.1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旨在根除和预防细菌的生长,但在开始治疗时间及持续时间方面仍有争议。Rob等[6]以每3周一次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G预防复发性丹毒,在30周的预防期间,每年的发病率为8%。Dalal等[7]分析五项试验发现,与未治疗或安慰剂治疗相比,口服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腿部丹毒的复发,复发风险降低69%,但同时这些研究也发现抗生素的保护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停止。 2.2 激素治疗 临床上由于担心长期并发症及免疫抑制作用,通常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活动性感染。但一些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治疗多种感染是有益和安全的。激素的抗炎作用可减轻毛细血管充血,减少水肿和渗出,缓解急性期的症状。宋玉波等[8]在抗生素的基础上短期少量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性丹毒,短期复发率低于传统青霉素治疗组。Solomo等[9]发现,与仅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相比,联合使用泼尼松的患者恢复的速度更快,复发率更低。 2.3 控制复发风险因素 预防复发性感染的关键是消除风险因素,如避免机械创伤,治疗溃疡、足癣、静脉功能不全、控制血糖等。进行皮肤护理、治疗足部真菌感染可以通过维持皮肤屏障防止病原菌破坏。弹力袜机械压缩、物理疗法和锻炼等方法可以增加血液和淋巴流动。王莉等[10]以七叶皂苷钠联合抗生素治疗复发性丹毒,促进淋巴回流,扩张微动脉,改善外周微循环,从而降低复发率,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1例(3.3%),对照组复发5例(31.3%)。 3.中医治疗 3.1 病因病机 高兆旺[11]认为,丹毒初发多由素体血热,或破损染毒,郁于肌肤,毒邪客于经络,经络阻塞,致气血凝滞。此时若过用苦寒则气血愈凝,虽热毒暂解,但若瘀久化热,或再破损染毒,则丹毒又作,而使局部血瘀更甚,久则络脉瘀阻加剧,水道不通,水湿停滞,血脉不畅,又引起血瘀。瘀血、停水互为因果,瘀、水、热相互影响,使慢性丹毒反复发作。李兰青[12]结合诸家观点认为,湿、热、瘀为慢性丹毒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丹毒初发,邪客经络,气血瘀滞,用以寒凉之药后,气血得寒,瘀滞愈甚。邪伏经络加之瘀久化热,丹毒复作。又因外受湿热之毒侵袭,湿性黏腻,着而难去,而缠绵难愈,久而湿瘀化痰,痰瘀互结。 3.2 治法 3.2.1活血化瘀王玉[13]以自拟三虫汤口服治疗慢性复发性丹毒(组方:蜈蚣2条,土鳖虫10g,地龙10g,赤芍15g,鸡血藤30g,当归20g,黄柏2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薏苡仁30g,生地20g,生甘草10g),通经络、攻瘀散结,疗效显著,部分典型病例随访一年未复发。虫类药活血通络,深搜细剔,可防止丹毒的反复发作。 3.2.2清热利湿杨扬[14]以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治疗下肢丹毒,清利湿热,结合塌渍法,半年复发率3.38%,远低于对照组。李明

丹毒的治疗方法

丹毒的治疗方法 我们都知道,皮肤疾病大多是威胁性比较小的病症,可是丹毒却并不如此。专家表示,丹毒发生之后,若没能得到及时的控制与治疗,其就会引发败血症等严重性疾病,继而伤害我们的生命。那么,你了解丹毒的治疗方法吗?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丹毒的治疗方法”,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丹毒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一、概述 丹毒(erysipelas)是发生于皮肤和黏膜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常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可褪色,可有烧灼样痛。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可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治愈后容易复发。 二、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常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亦可由B、C 和G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患者常先有皮肤或黏膜的某种病损,如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发病后淋巴管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病变蔓延较快,常有全身反应,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三、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 以小腿多见,头面次之,婴儿多见于腹部。 2.局部症状 局部皮肤呈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略隆起。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淡松压后红色即很快恢复。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可发生水疱,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疼痛。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反复发作,有时还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橡皮肿。较多见于下肢及颜面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 3.全身症状 患者常有头痛、畏寒、高热、乏力、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等。 4.其他 若于某处多次复发者,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时间长,可引起慢性淋巴肿。发于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称为“象皮肿”。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 四、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如白细胞计数等; 2.约5%患者血培养阳性;

丹毒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疾病,又称丹燥。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之不同,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发生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生于下肢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本病西医也称为丹毒。 丹毒的诊断要点 皮疹好发于小腿和面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发病急骤。常见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皮疹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斑,掀热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表面紧张发亮,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常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者红斑表面可发生水疱或大疱,更严重者可发展成坏疽。 自觉局部灼热疼痛。皮疹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较严重者可见高热持续不退。若热毒内陷,则见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证。病程为急性经过。 可复发。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形成象皮肿(以小腿多见)。 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多为在红斑上有密集的水疱(或有大疱),境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而一般无疼痛感。 检查血象,白细胞常明显增高,分类常见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凉血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丹毒的辨证论治 风热火毒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薄荷5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成大片状。伴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目赤,胸胁部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泽泻、木通、牡丹皮各12克,车前子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大黄12克(后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火毒挟湿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小腿、足背部,或并见水疱、大疱。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 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丹毒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丹毒的发病机理 (Erysipelas) 本病系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火丹"。 丹毒的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名中医治丹毒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丹毒四个秘方 治丹毒秘方(3首) 2.1蝎槟导滞汤 【来源】余步卿,《浙江中医医院学报》(6)1980年 【组成】全蝎(或蝎尾)4只(研吞)、槟榔、生甘草各4.5克,川牛膝、炙甲片、桃仁各9 克,红花、独活各3克,赤芍、黄柏各6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湿清热,疏结导滞。 【方解】本方是已故名医余步卿用以治疗流火早期的经验方。方中的独活、黄柏、生 甘草化湿清热;忍冬藤解毒通络;以全蝎搜风、散结、通络;槟榔、川牛膝、炙甲片、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结导滞,且牛膝导药下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化湿清热、疏结导滞之功。用之临床,一般三四剂即可见效。 【主治】流火早期(下肢丹毒)。鲁贤昌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不但对流火早期 有效,而且对流火中、晚期(除化脓者外)和多种下肢疾患,如热痹、血栓性静脉炎、炎性肿块、手术后感染和伤筋瘀肿疼痛,人造血管术后栓塞等均可主之。 【加减】如有表证,发冷发热,脉浮数、舌苔白腻,可加薄荷、苏梗;热重烦躁,舌 苔黄腻,去红花,加焦山栀、黄芩、丹皮;脘闷欲呕,去桃仁、炙甲片、独活,加藿香、姜半夏、广郁金、炒枳壳;肿硬痛剧,加乳香、桑寄生;皮色潮红、光亮肿大者,去炙甲片、红花,加晚蚕砂、地骷髅、绵茵陈。 鲁贤昌用药经验:如方中缺全蝎,可用地鳖虫、地龙或蜈蚣代替;槟榔用量可酌情增 加;高热时,去独活、红花、炙甲片,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半枝莲、丹皮等。

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也可适当配合外治:如腹股沟淋巴结坚硬肿大,可用温经通络 的薄贴盖之;局部红肿较剧者,可加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鲁贤昌临床验证流火(下肢丹毒)、血栓性静脉炎、人 造血管术后栓塞各1例、均获痊愈。多年临床使用,用治上述各病症,证明均有良好效果。2.2鹿角阳和汤 【来源】郑锦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地30克,肉桂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川椒5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温服、第三煎熏洗患处。 【功用】温阳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慢性丹毒出现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 木胀感等是虚寒之象,故方用麻黄开腠,可助解散寒凝;取肉桂壮元阳、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炮姜守而不走,助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对皮里膜外的寒凝有消散之功;方中重用 熟地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驱邪。且熟地与麻黄同用,既能缓麻黄发表,又能去熟地滋腻; 川椒温经散寒;鹿角霜功力不及鹿角,故用量较大,取其温补肾阳兼能散瘀消肿而治虚寒 性疮疡。合用共奏温阳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丹毒。 【加减】局部皮色紫暗,加丹皮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疼痛加乳香、没药各6 克。 【疗效】治疗17例慢性丹毒虚寒型,除1例转口腔医院,2例下肢呈慢性水肿样而中断 治疗外,其余均获良效。 2.3解毒清热汤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淋 巴管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亦可由血行感染所致。本病好发于小腿及面部,足癣和鼻炎常是主要诱因。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剧,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继而患部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紧张,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时损害上可发生大疱,自觉灼热疼痛。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本病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慢性复发性丹毒;下肢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象皮肿。若发生于颜面部,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相区别。本病的病原因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全身治疗以青霉素疗效较好,磺胺类药及其他抗菌素亦可选用。祖国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素问·至真大论》称之为“丹熛”。《诸病源候论·丹候》曰:“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并将丹分为十二种,其中“赤丹”与丹毒相似。《千金要方.赤毒》载:“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本病好发于颜面、腿足,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因部位不同而名称亦异: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

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或由于皮肤粘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向熙瑞) 方名:牛公凉血方【功能主治】 功能散风凉血,清热解毒。主治颜面丹毒,风热上扰症。 【处方组成】 牛蒡子10克、蒲公英12克、板蓝根15克、玄参12克、野菊花10克、黄芩6克、银花12克、连翘10克、丹皮6克、赤芍10克、僵蚕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2天。外敷紫草油,每日2-3次。 【辨证加减】 发于面部多用紫草油(紫草片30克、黄连3克、冰片O.3克、茶油500克,上药浸泡5天,慢火煮后过滤贮存备用),每日2-3次,用棉花签蘸涂患处。

中药辅助治疗复发性丹毒1例

中药辅助治疗复发性丹毒1例 发表时间:2013-07-19T09:50:38.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史晋萍高峰张华玉[导读] 此疗法药物来源充足,方法简单实用,实惠经济,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少见,可做为复发性丹毒治疗借鉴。史晋萍高峰张华玉(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二干休所江苏南京 210003)【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342-0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86岁,一年前右下肢曾被确诊为急性丹毒,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连续使用2周后改为头孢拉定胶囊口服2周,并以莫匹罗星软膏擦患处,每日2次,持续1月病情得到控制,红肿,胀痛症状缓解至痊愈。一个月前右下肢出现无明确诱因的红肿,胀痛,患处皮肤紧崩,皮温高。查:体温:37.4℃,实验室检查:WBC:7.8×109/L,中性:79.2%,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皮肤科确诊为复发性丹毒。患者拒绝住院治疗,为减轻患者疼痛症状,门诊治疗在抗感染的同时,辅以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具体方法:青霉素64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 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十天,内服季德胜蛇药片4片口服每日3次,六神丸5粒口服每日3次,外敷:将季德胜蛇药片10片,六神丸20粒溶于适量米醋,调成糊状,每日2次敷于患处,厚度0.1-0.15cm,范围超过红肿边缘1cm,待干燥后更换。3天后患者体温正常,患处皮肤红肿范围控制,局部胀痛感缓解,10天患处皮肤红肿,胀痛症状消失,皮温正常至痊愈。 2.讨论 复发性丹毒是一种慢性皮肤病,老年男性较为多见[1],该病常在急性丹毒的原发损害部位上反复发作,复发时的症状较急性丹毒为轻,临床上对复发性丹毒注意不足,但实际上老年复发性丹毒因患处红肿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反复发作使得患者身心倍受煎熬,生活质量下降,且由于老年人常为多种疾病共存,机体免疫力低下,如慢性炎症未得到及时控制造成急性发作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对急性丹毒常单纯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疗效肯定,但疗程相对较长,且在治疗过程中患处的局部疼痛症状缓解较差。中医认为丹毒系湿热两邪入侵[2],主要表现为气血瘀滞,痰湿凝聚,聚而为肿,痛是其主要局部表现。六神丸具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痈、疖、乳蛾、疖疮治疗,内服、外敷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能。季德胜蛇药片由多味清热、消炎、降火、解毒的中药材加工配制而成,功能解毒、消肿、止痛,多用于毒蛇、毒虫咬蜇伤治疗,临床上内服外敷治疗丹毒具有良好的消炎止痛、消肿解毒、清热凉血功能。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联合季德胜蛇药片,六神丸内服外敷治疗复发性丹毒,在控制患者病灶炎症的同时,辅以清热解毒,祛湿消肿,活血祛瘀的中药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复发性丹毒,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疗程短的特点。此疗法药物来源充足,方法简单实用,实惠经济,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少见,可做为复发性丹毒治疗借鉴。参考文献 [1]王晓红高国宇王晓华中西结合治疗老年复发性丹毒疗效与观察[B] 实用老年医学 2010.5(24):422-423 [2]南通蛇药片加六神丸治疗丹毒168例体会中国基层医药 2001.8 (4):3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