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 基础知识篇 期中检测题 浙教

九年级科学上册 基础知识篇 期中检测题 浙教
九年级科学上册 基础知识篇 期中检测题 浙教

期中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180分,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 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C. 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药、烧制瓷器

D. 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

2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 食盐溶于水,火药爆炸

B. 镁带燃烧,铁生锈

C. 食物腐败,电灯发光

D. 汽油挥发,酒精燃烧

3 下表是所测得某些食物的近似p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柠檬鸡蛋清苹果西红柿牛奶

pH 2.3 7.9 3.1 4.2 6.5

A.牛奶和鸡蛋清均呈碱性

B.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苹果

C.柠檬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D.西红柿的酸性比苹果强

4(2013·苏州)向一定体积的NaOH稀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pH变化的曲线合理的是()

5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的是()

A.纯碱

B.氢氧化镁

C.熟石灰

D.烧碱

6 符合下列转化关系的物质甲是()

A.Cu

B.CuO

C.Fe2O3

D.Mg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 生活中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割玻璃

B. 利用石油制合成纤维

C. 利用煤炭燃烧获取热量

D. 利用蜡烛燃烧照明

8 从物质的组成角度解释酸具有酸的通性的原因是()

A.酸都能电离出H+ B.酸都含有酸根

C.酸中都含有氢元素 D.酸中都含有氧元素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溶液 pH 时,将待测溶液倾倒在 pH 试纸上,将 pH 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

B. 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 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固体氢氧化钠,其成分不会发生变化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10 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A.氧化钙、消石灰、CaO

B.氯化氢、盐酸、HCl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

D.氢氧化钠、烧碱、NaOH

11 下列物质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减小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食盐溶液

12 如右图所示,通过胶头滴管向广口瓶中滴加某种液体,能使气球鼓起来的是()

序号

广口瓶中的物质胶头滴管中的物质

A CO2NaOH溶液

B O2浓硫酸

C CO 石灰水

D NaOH固体水

13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物质杂质(少量)试剂和操作方法

A O2 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B 稀盐酸稀硫酸加入过量BaCl2溶液,过滤

C H2气体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D CO气体CO2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14(2013·潍坊)有X、Y、Z三种金属,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如果把Y 加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Z>Y

B.X>Y>Z

C.Y>X>Z

D.Z>Y>X

15 下列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点燃

A. 4Fe+3O22Fe2O3 B .Fe+CuSO4Cu+FeSO4

C .2Fe+6HCl2FeCl3+3H2↑ D. Fe+H2SO4FeSO4+H2

16 某校九年级(5)班教室里的一盆茉莉花叶片变黄,显出病态。同学们提出的下列猜想中

不成立的是()

A.土壤中缺少氮肥

B.土壤的酸碱度不适宜

C.教室里二氧化碳含量过大

D.教室里缺少阳光照射

17(2012?义乌)常见金属R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3AgNO3═3Ag+ R(NO3)3,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质量一定增加 B.该金属可能是铁

C.R的活泼性比Ag弱 D.R表面有固体析出

18 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塑料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

B.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

C.开发使用可降解塑料能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D.炼制金属材料——钢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19 以下不属于陶瓷特点的是()

A.耐水

B.耐酸碱

C.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D.绝缘性好

20(2013·重庆)化学变化多姿多彩,美丽如花。右图中甲、乙、丙、X分别是Fe2O3、C、CO、盐酸中的某一种,甲、乙、丙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则X是()

A.C

B. Fe2O3

C. CO

D.盐酸

21 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比较归纳,有利于更好地学习科学。下列对物

质性质的归纳中,正确的是()

A.H2、O2、CH4都具有可燃性

B.浓硫酸、浓盐酸、酒精都具有挥发性

C.H2、C、CO都能和CuO发生置换反应

D.Fe、Al、Cu都能和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22“信息”“材料”和“能源”被称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因特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有些是不健康的

B.合金、塑料、橡胶是三种重要的高分子材料

C.制造“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使用了多种新型材料

D.光纤具有抗干扰、信号衰减小的特点,适用于远距离、大容量信息传输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7分)

23(8分)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

(1)水冷却到0℃时结冰了,为。

(2)煤燃成了灰烬,为 _。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 _。

(4)镁条呈现固态、银白色,为 _。

24

物质肥皂水雨水糖水柠檬汁洗洁精

pH 10.2 5.2 7.0 2.5 12.2 由此判断:

(1)酸性最强的物质是 _。

(2)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物质是(填一种物质即可)

(3)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小明生活的环境所降的雨水(填“属于”或“不属于”)酸雨。

25(8分)请设计除去杂质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括号中为杂质)。

除杂质的实验方案:

混合物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操作步骤铜粉(锌粉)

FeSO4溶液(CuSO4)

26(8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Mg(OH)2、CaCO3、FeCl3、BaCl2、Na2SO4、KOH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检验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白色沉淀可能是,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

(2)向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3)将实验(2)中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实验(1)中得到的滤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此现象推断,原混合物中一定还含有。

27(7分)体育世界中的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成的。如:①各类奖章、②塑胶跑道、③由塑料泡沫制成的帆板、④装饰用的茶色玻璃、⑤由超细尼龙纤维和聚氨纤维制成的游泳衣、

⑥短跑运动员穿的轻柔而坚固的陶瓷钉鞋。

制成上述物品的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 ,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填序号)

四、实验简答题(本大题共49分)

28(10分)(2011·北京)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8个实验。

已知:Na2CO3+CaCl2CaCO3↓+2NaCl。

(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前溶液为无色,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3)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9(15分)张大爷去年购买的化肥外包装上的字迹看不清,只记得是K2CO3、NH4Cl、KCl中的一种。小明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帮张大爷鉴别化肥。

【实验步骤】取少量上述化肥于一容器中,加入少量Ca(OH)2粉末,混合研磨。

【实验现象】未嗅到刺激性的氨味。

【实验结论】小明由上述实验推断该化肥不是。

(1)请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该化肥可能是什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通过小明的实验,请你写出使用铵态氮肥的一点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30(15分)如右图所示是高炉炼铁时高炉内的化学变化过程。

认真阅读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将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2)取少量高炉中炼出的生铁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

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反应停止

后,还可观察到烧杯底部有黑色不溶物,该物质是

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你的

判断,简要写出主要操作和现象____ 。

31(9分)(2012 ?绍兴)为检测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是否

含有SO42﹣,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方案步骤现象结论

Ⅰ①取样品,滴加BaCl2溶液

②对步骤①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

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盐酸

①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无明显现象

废液中含有SO42﹣

Ⅱ①取样品,滴加过量_____________

②在步骤①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①无明显现象

②有白色沉淀产生

废液中含有SO42﹣

Ⅲ①取样品,滴加Ba(NO3)2溶液

②对步骤①产生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在滤渣中滴加稀硝酸

①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无明显现象

废液中含有SO42﹣

(1)方案Ⅱ的实验结论如果正确,步骤①中滴加的物质是。

(2)方案Ⅰ和Ⅲ中,结论不成立的方案是,理由是。

(3)方案Ⅲ的滤渣中,滴加稀硝酸是为了排除的干扰。

五、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22分)

32(8分)为了测定某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某稀硫酸溶液20 g,逐滴加入此氢氧化钡溶液30 g,同时用pH计测定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过滤后得滤液47.67 g,请你通过计算,求出氢氧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3(14分)人体胃液中含有少量HCl,

正常情况下胃液的pH为0.8~1.5,

相应HCl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2%~

0.4%,胃酸过多与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某人出现反胃、吐酸水的症状,经检查其

胃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1.495%(胃液密度约为1g/cm3)。

(1)若人的胃液总量约为100 mL,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正常情况下胃液中HCl的质量范围是 _____;

②该患者胃液中HCl的质量是_ _;

③该患者至少要除去的HCl的质量是。

(2)医生给患者开了一瓶胃舒平(每片含氢氧化铝0.39 g),并要求病人每次服用2片。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在食用该药片后被除去的HCl的质量是多少?[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3)该医生还提醒该胃药不宜过量服用,可能原因是_ ___。(答一点即可)

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1 D 解析:物理变化也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如开着的电灯,只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不能判定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 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中食盐溶于水,只是物质的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B中镁带燃烧,铁生锈,二者均属于化学变化。C中食物腐败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后者电灯发光属于能量的转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中汽油挥发,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 B 解析:牛奶的pH小于7,显酸性,鸡蛋清的pH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A错误;因为苹果的pH小于7,显酸性,故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用苹果,故选项B正确;柠檬汁的pH小于7,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西红柿的pH比苹果的pH大,酸性比苹果的酸性弱,故选项D错误。

4 A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故图像起点的纵坐标应该在7的上方,B、D错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的碱性减弱,pH降低,当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如果继续加入稀盐

酸,稀盐酸过量后,溶液的pH逐渐减小,趋向于所加盐酸的pH,故C中图像的变化趋势错误,A正确。

5 A 解析:纯碱是Na2CO3,属于盐。

6 B 解析:由最后一步加氧气又生成甲,可确定甲中肯定含有氧元素,由此排除A和D;若甲为CuO,则乙为CuCl2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后,生成AgCl沉淀和Cu(NO3)2溶液,Fe跟Cu(NO3)2溶液反应,置换出Cu,Cu跟氧气反应生成CuO,B符合题意;若甲为Fe2O3,则乙为FeCl3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后,生成AgCl沉淀和Fe(NO3)3溶液,Fe跟Fe(NO3)3溶液反应生成Fe(NO3)2,Fe(NO3)2 跟氧气反应得不到Fe2O3,C不符合题意。

7 A 解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导电性等。A中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

8 A 解析:酸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由于所有的酸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故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称为酸的通性。

9 D 解析:测定溶液的pH时,应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的pH试纸上,并把试纸所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可得出溶液的pH,A错误;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B说法错误;露置于空气中的固体氢氧化钠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逐渐溶解,进而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成分发生改变,C说法错误。

10 D 解析:消石灰、熟石灰均为氢氧化钙;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

11 B 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水而使溶液质量增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质质量减小,且溶液质量也随之减小;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而使溶液质量增加;食盐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般很稳定,如果考虑水分的蒸发则溶液质量会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12 A 解析:结合物理知识,套在玻璃管下端的小气球鼓起来,说明瓶中的压强减小,可能是两种物质相互作用吸热,也可能是气体被液体吸收造成的。A中CO2被NaOH溶液吸收,瓶中压强减小;B、C两种物质不反应,也不互溶;D中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气球变瘪。

13 B 解析:B中引入Ba2+,成为新杂质。

14 C 解析:三种金属中只有Z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Z最不活泼;而把Y加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说明Y比X活泼,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Y>X>Z。

15 B 解析:A中应生成Fe3O4;C中铁与盐酸反应得到的是+2价铁的化合物;D中没有标注气体符号。

16 C 解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气体肥料”,二氧化碳含量多能促进光合作用,C不正确。

17 D 解析:R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3AgNO3═3Ag+R(NO3)3,由于不知道R 的相对原子质量,无法判断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故A错误;由R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了R(NO3)3,R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铁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故该金属不可能是铁,故B错误;由金属R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R的活泼性比银强,故C错误;金属R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则R表面有固体银析出,故D正确。

18 D 解析:工业三废需经处理之后才能排放,否则会污染环境。

19 C

20 B 解析:若X是C,C不能与CO、盐酸反应,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若X是Fe2O3,Fe2O3可与其余三种物质发生反应,故选项B符合题意;若X为CO,CO不能与C、盐酸反应,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若X是盐酸,盐酸不能与C、CO反应,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21 D 解析:O2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浓硫酸没有挥发性;CO和CuO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

22 B 解析: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23(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3)化学性质(4)物理性质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一个过程,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物质的性质、特点,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物理性质是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4(1)柠檬汁(2)肥皂水(或洗洁精)(3)属于

25

混合物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操作步骤铜粉(锌粉)Zn+H2SO4=ZnSO4+H2↑加酸溶解,过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FeSO4溶液(CuSO4)Fe+CuSO4=FeSO4+Cu 加入足量铁粉搅拌,过滤

解析:稀硫酸能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稀硫酸不能和铜反应,可以用这种方法除去铜粉中的锌粉。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不能和硫酸亚铁反应,可以用这种方法除去硫酸亚铁中的硫酸铜。

26(1)Mg(OH)2、CaCO3、BaSO4 FeCl3(2)CaCO3(3)BaCl2、KOH

解析:(1)Mg(OH)2、CaCO3都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的BaSO4也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得到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说明混合物中没有FeCl3,因为FeCl3溶液呈黄色。(2)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无色气体的只有碳酸钙。(3)实验(2)中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通入实验(1)得到的滤液中能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只能是BaCO3沉淀,所以原混合物中还一定有BaCl2、KOH。

27① ④⑥ ②③⑤

28(1)6HCl + Fe2O 32FeCl3+ 3 H2O (2)稀盐酸无色酚酞试液

(3)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1)利用铁离子的溶液颜色呈黄色分析可知:在几个反应中只有氧化铁与稀盐酸的反应才能生成氯化铁,所以该反应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的反应。(2)利用酸碱指示剂及中和反应的知识分析可知:溶液实验后变成红色,说明是氢氧化钙遇酚酞变红的反应,然后加入酸液,氢氧化钙被中和,溶液碱性消失,溶液变成了无色,其他实验情况均不符合该变化过程。(3)利用碳酸盐遇酸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分析可知:该实验是生成碳酸钙的反应,滴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因此最初发生的是Ca(OH)2和Na2CO3的反应。

29【实验结论】NH4Cl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取样,溶解,

滴加少量稀

HCl (或

CaCl 2、BaCl 2

等溶液) 产生气泡(或产生白色沉淀);或答无现象 该化肥是K 2CO 3;或答该化肥是KCl 2HCl +K 2CO 32KCl +H 2O +CO 2↑(或 K 2CO 3+Ca Cl 2CaCO 3↓+2KCl 或K 2CO 3+BaCl 2BaCO 3↓+2KCl );或不写

(2)铵态氮肥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解析:根据铵态氮肥的简易鉴别方法:往氮肥中加入碱,有氨味的是铵态氮肥。由此可知,取化肥少量,加入少量Ca (OH )2粉末研磨,未嗅到刺激性的氨味,推断该化肥不是NH 4Cl 。

(1)根据碳酸根的鉴别方法进行设计实验,取化肥少量溶解,往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或氯化钙、氯化钡等溶液),如果产生气泡(或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该化肥是K 2CO 3,否则是KCl 。(2)铵态氮肥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而降低肥效,因此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30(1)CO (2)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 2HCl+Fe =FeCl 2+H 2↑ C

将黑色固体放在坩埚内加热至其燃烧,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杯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杯壁出现白色斑点

解析:(1)在高炉中是利用CO 的还原性对铁矿石进行还原。(2)高炉所炼的铁是生铁,因此一定有单质铁与杂质碳,相关的反应与此有关;要证明碳的存在一般是让其燃烧,看是否生成二氧化碳。

31 (1)稀盐酸 (2)方案Ⅰ 不能排除Ag +的干扰 (3)CO 32﹣

解析:检验硫酸根离子是利用其与钡离子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先加入盐酸,一是提供酸环境,排除碳酸根的干扰,二是排除银离子的干扰。

32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20 g+30 g-47.67 g=2.33 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x 。

Ba (OH )2+H 2SO 4=BaSO 4↓+2H 2O

171 233

x 2.33 g

g

33.2233171x = 解得x =1.71 g

Ba (OH )2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g

25g 1.71×100%=6.84%。 答:Ba (OH )2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84%。

33(1)①0.2 g ~0.4 g ②1.495 g ③1.095 g

(2)解:设食用该药片后被除去的HCl 的质量为x 。

3HCl + Al (OH )3 = AlCl 3 + 3H 2O

109.5 78

x 2×0.39 g

g

0.392785.109?=x 解得x =1.095 g

答:食用该药片后被除去的HCl 的质量为1.095 g 。

(3)过多的胃药消耗胃内过多的盐酸,不利于健康(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最新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强版)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 还有河外星系。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最大的天体。(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

要哦) 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 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 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 第3节恒星的一生 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颜色由深到浅,温度升高。一般来说,发红光的恒星温度最低,发黄光的高一些,发蓝色、白色光的恒星温度最高。 2. 恒星的演化:

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选用的教材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教材,教材的优点是整合味比较浓,缺点是一些技巧方面介绍的不够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适当的插入信息技术技巧的教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册教材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走进计算机世界”,第二单元是“网络与生活”,第三单元是“高枝与统计”。本册教材有以下特点,从内容上看: 1、知识点介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适当分散、更易入门。 2、学习方式为学生构想,更多样。课本中涉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学、讨论、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 3、与学科结合更紧密,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房间的布置、周历的制作、编制古诗集等。 二、学生分析: 这个学期,我主要负责六年级和四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情况和上个学期相适,面对的是班级多,人数多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发扬上个学期的总结的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六年级总共有六个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电脑基础,教师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原有的信息素养上来,抓住学生学习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进度安排表

四、本册的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来综合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了解机器人的一般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意识。 3、以网络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为主线,突出网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现网络对生活的改变以及网络的实际应用价值。 4、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5、INTERNET:浏览网页。 五、教学措施与方法: 1、每班上机都编好坐位。机房的机器基本上可以实现每人一台电脑进行操作。在上机时,要求每位同学严格按照学号坐在自己的坐位上。详细制定机房纪律在班上宣布,如上机时不得下位、调位,不得大声喧哗,有问题时举手提出来等;如有违反则扣除平时分。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4.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5.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6.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如果两个整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称这两个数互素数 3.把两个数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小的数 5.如果两个数是互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1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2.几个数中最小的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只要把它们所有的公有的素因数和他们各自独有的素因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 5.如果两个数是互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第二章分数 2.1分数与除法 1.一般地,两个正整数相除的商可用分数表示,即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除数 用字母表示为p÷q= p q (p、q为正整数) 2.2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分数的值不变 2.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2.3分数的比较大小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一、填空: 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 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6、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二、问答: 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 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2、做酸奶 一、填空: 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3、利用霉菌可以(生产腐殖质、加工食品、净化环境、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二、问答: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 3、馒头发霉了 一、填空: 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2、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二、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 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过: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三、实验: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5天后观察它们。现象: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的馒头发霉了,其他条件下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下)

浙教版科学作业本答案【九年级下】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第1节 4.不断地膨胀大爆炸宇宙论150亿粒子的大爆炸 5.(1)它可以永远地膨胀下去(2)它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6.(1)图略 (2)星系离我们距离越大,运动速度越快。(3)膨胀。 7.(1)B (2)宇宙大爆炸(3)星系光谱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4)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怎样的等。 第2节 4.绕日公转自转绕日公转太阳系形成 5.康德拉普拉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一块星云收缩太阳地球等行星 6.气体尘埃物质 7.地球将脱离原来的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3节 7.氢氦8.星云9.红巨星>太阳>白矮星>中子星10.(1)C (2)C (3)C 11.短7-9 第4节 1.星云 2.岩浆地球温度水蒸38亿 B F E C D

7.(1)米勒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2)甲烷氨气氢气(3)高温、射线、闪电 (4)原始海洋(5)氨基酸有机酸尿素(6)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或无机环境) 8.(1)米勒实验用CH4、NH3等成分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证实在生命起源 的过程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资料表明, 早期地球表面温度很高,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在CH4、NH3 等物质,因此不支持米勒实验。 (2)资料还显示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分子,而不是 来自地球,这对米勒实验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 第5节 (一) 8.苔藓蕨类裸子植物9.简单复杂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生物演化 10.(1)爬行类(2)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3)侏罗(或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 11.(1)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2)近远黑猩猩 (二) D 6.其他物种亲缘关系可变7.物种起源自然选择 8.自然选择共同的祖先亲缘9.人类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10.遗传变异环境其他生物适应环境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11.(1)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完整word版)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一棵顽强的小树 1、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第二节、从“南橘北枳”说起 1、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原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植物的这些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一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P7页例子)例如: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产于北方的水果有:苹果、葡萄、梨子、哈密瓜等。产于南方的水果有:柑橘、荔枝、橙子、香蕉、芒果、菠萝、火龙果、榴莲等。 3、动物的生存也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极熊、鱼、非洲豹、骆驼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动物们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第三节、走进池塘 1、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3、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第四节、假如大树都倒下 1、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严重时,甚至造成某些物种灭绝,这就是生态灾难。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2、乱砍滥伐,破坏森林会给人类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假如大树都倒下了生物们将会失去食物不能生存,土壤流失,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引起气候的变化。我们要做环保小卫士,爱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 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除此之外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还包括:盐类、维生素、水等。 2、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淀粉遇碘酒变蓝紫色;脂肪涂在纸上会使纸变得透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兰色晶体。 CuSO 4·5H 2O====== CuSO 4+5H 2O ;42425(1) 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 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 4 +42—3++ NO 3— 3、常见的酸: 盐酸 HCI 硫酸H 2SO 4 硝酸HNO 3 碳酸H 2CO 3 磷酸H 3PO 4 醋酸CH 3COOH (1) 检验物质酸碱性:酸碱指示剂; (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PH 试纸。 (一)酸的通性 1、 酸使指示剂变色; 2、 酸 + 碱 ===== 盐 + 水 3HCl+ Al (OH )3 ==== AlCl 3+3H 2O (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 H 2SO 4 +2 NaOH==== Na 2SO 4 + H 2O 3、 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 2HCl + CaCO 3====CaCl 2 + H 2O + CO 2↑ (实验室制取CO 2 ) HCl + AgNO 3 ==== AgCl ↓ + HNO 3 (用AgNO 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 H 2SO 4 + BaCl 2 ==== BaSO 4 ↓ + 2HCl (用BaCI 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 4、 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6HCl+ Fe 2O 3 ====2 FeCl 3 +3 H 2O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H 2SO 4 + CuO ==== CuSO 4 + H 2O (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5、 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

(完整版)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1 小草和大树 1、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 2、像蟋蟀草那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桃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3、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4、我们可以通过(解剖)的方法了解植物(内部)的构造。 5、木本植物一般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为(一年或两年)生。 6、(乔木)植株高大,树木根部具有(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的区别。 (7、灌木)植株(矮小),没有(明显)的主干,近地面处生出许多(枝条)或为(丛生)的状态。 8、(针叶树)叶多为(常绿),叶形针状或鳞片状, 9、(阔叶树)叶(常绿或落叶),一般叶面宽阔,叶形随树种不同而有多种形态 10、(喜阳)植物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11、(喜阴)植物在(阴湿)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 12、(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 13、(攀缘)植物:举例扁豆、丝瓜、牵牛花、爬山虎、常春藤、葡萄。 2 植物博览会 1、我们搜集大量的植物(实物)标本,图片,文字和多媒体资料,就可以举办一个植物博览会了。 2、银杏还称为白果树,公孙树,产地中国浙江天目山,著名的活化石植物,现普遍栽培,叶片呈扇形,秋天金黄色,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果实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 3、珙桐产地中国西部,珙桐开花时,两片大苞叶似展翅飞翔的鸽子,被誉为”中国鸽子树”,是珍贵的观赏树种,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4、如何筹办自己的展览会? 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2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在室外单独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不知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做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出。 5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6植物博览会结束后,将各种能保存的展品作为资料分类存档, 5、怎样整理资料才便于今后查阅? 1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区分,如实物类和文字图片类,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将实物类的展品制作成标本,保存起来,供今后学习 2对文字图片类的资料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制作成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资料卡片保存起来,还可将有关筹办展览会的情况以照片或录像的方式保存,供下一届学生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 1.下列有关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xx无关 B.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引发心脏和血管疾病 C.只要参加体育锻炼就不会得心脏和血管疾病 D.吃好喝好就不会得心脏和血管疾病 2.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经超过传染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下列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 B.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冠状静脉 C.高血压、吸烟、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会引发冠心病 D.心绞痛病人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硝酸甘油药片含于舌下 3.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根据新出炉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报告显示,在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危险因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润霖院士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的关键。“管住嘴,迈开腿”,生活方式干预有助预防心血管病。 (1)心血管疾病是指组成人体______系统的______和______器官出现了问题。 (2)导致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______?

(3)专家指出目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是“管住嘴,迈开腿”的实质含义是______。 4.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白血病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的症状有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吞噬作用这种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从免疫类型分析,属于______免疫。目前治疗白血病最好方法是______。 (2)饭后1小时血糖会迅速升高是因为米饭中淀粉在______内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并完成的生理过程是______。治疗糖尿病采用______方法。 (3)高血压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呢?(至少写出两点建议)______。答案和解析 1.B解析:据统计,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与青少年有关,A错误。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引发心脏和血管疾病,B正确。多参加体育锻C错误。 炼等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偏食、 D错误。 不厌食、不暴饮暴食,即做到合理膳食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2.B解析: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A正确。在主动脉基部的左右两侧各发出一条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逐渐分支,深入到心肌内部,形成分布在心脏壁里的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静脉,最后通入右心房;血液沿着这条途径的循环叫做冠脉循环;冠脉循环是给心肌细胞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走心肌细胞产生的废物的血液循环;因此为心脏肌肉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冠状动脉,B错误。高血压、吸烟、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会引发冠心病,C正确。心绞痛病人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硝酸甘油药片含于舌下,D正确。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2课地球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 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 教学目标 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 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 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

(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 (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 教师归纳: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二道防线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 (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 播放FLASH小动画

浙教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江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使用轮轴时,在轮上用力,能省力,并且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会费力。 7、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8、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9、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10、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1、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2、大轮带小轮速度快,但费力。小轮带大轮速度慢,但省力。 13、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14、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5、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2、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要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3、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5、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瓦楞纸板通过又折又黏合的方式,改变了纸的形状增加了纸的厚度,从而使它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6、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7、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物体在球的任意位置用力,力都能向四周分散开来,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锅盖的作用是为了增大空间不是为了承载压力) 8、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拱形的肋骨、贝壳、乌龟的壳、鸡蛋、接近圆形的水果。 9、拱(弧)形结构包括:拱形,圆顶形、球形。 10、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11、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增加斜杆可以增强框架的稳定性,使框架不变形。 12、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13、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基础牢固。 14、瓶口向下放最容易倒;瓶口向上放不容易倒;瓶口向上,且里面装些水、沙之类的物体最不容易倒。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全册知识点整理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 清楚。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 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 物。变形虫,酵母菌硅藻等都是。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①鲜牛奶里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加白糖 是为了提高风味,煮开是为了杀死里面的微生物。②待牛奶冷却到35℃— 40℃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冷却的原因是防止 把乳酸菌烫死,把持乳酸菌的活性。③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盖上盖 子,保持密闭环境。④保温 5-6 小时后,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变质), 也不宜过短(发酵不完全)。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 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乳酸菌属于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三种 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 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 上亿个后代。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计算方法:繁殖一次乘一个2。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果酒,泡菜), 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有的会致病(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10.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① 捂住鼻子打喷嚏② 用热水冲洗筷子③ 勤用肥皂洗手。 11、东西发霉主要是霉菌造成的。霉菌是一种呈绒毛状、棉絮状、 或者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馒头发霉对比实验 温暖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容易发霉 温暖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不容易 寒冷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 寒冷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 结论: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2 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霉菌的功与过:功:制酱、做腐乳、发酵饲料等。过:造成食物 和其他物品变质,危害人的健康。 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13、英国胡克发现了细胞。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大多 数细胞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个别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 黄。草履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14、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好像是构成生命体的“积 木”。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 2

浙教新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内容由“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 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科学概念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方便。 3、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2、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3、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工具和机械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能够将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安全与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3、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4、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科学概念 1、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增加梁的宽度、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3、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4、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5、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6、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预测和测试结构的承受力。 2、用简单材料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