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的基本知识

光与色的基本知识
光与色的基本知识

引言

为了普及和加强整个染色部门理论培训,特编写本教材。

本教材内容包括染色部LAB—DIP 基本程序、纤维知识、光与色的知识、测色仪原理、活性染料染色理论、助剂、工艺、后整、常见中英文对照等。这些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现用染料染色工艺,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染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要求每个染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希望各位同事能学习扎实理论知识,付之实践,不断完善。为我部,乃至整个公司,整个染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章 LAB—DIP 基本程序

1 .接样:接到客户来样后,了解客户要求、交样时间、样版总数,有困难及时向主管

反映。

2 .选择材料:根据“打样要求单”明确开纱样、布样,或其它种类的织物。

3 .选择光源:根据不同的客户选择不同的标准光源(见《对色光源表》)

4. 选择染料:根据色样选择染料组合时,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主次顺序是:

客户色牢度要求→车间生产的难易→同光异谱→价格

4.1 客户色牢度方面:要参照各染料单色的色牢度资料,选择染料,满足客户对日晒、

湿摩擦牢度、水洗牢度的要求。

4.2 同光异谱方面:对使用两个以上光源对色的客户,要选择同光异谱最小的组合,

若有问题要及时通知主管。

4.3 价格方面:

4.3.1若来样面积足够大即超过对色仪最小孔(直径6.6MM),可用电脑对色仪开配方,

参考配方的价格。

4.3.2 若来样面积不够大,要用化验室现有资料和单色色谱开配方,查找“YK

Dyestuffs Price and StockList”上的价格,确保价格经济原则。

4.3.3 以上两种方法开配方均以达到相近质量、价格经济为原则。

4.4 车间生产方面:选择染料参考车间染料组合生产情况,选择上染性能一致染料组合。对于车间工艺还不成熟的染料组合,先送车间技术组确认并从工艺上准备。

5. 开方

5.1 在客户样版上的色号上方做记号“√”表示已开配方。

5.2 填写配方卡:

5.2.1将通过DATACOLOR 或资料选定的配方,以及客户、纱支、布类、色号等资料分别填入“配方卡”。

5.2.2 填入元明粉(Na

2SO

4

)、纯碱(Na

2

CO

3

)用量(按照《化验室工艺文件》)。

5.2.3 配方卡上注明写清用布/纱的类型:正常布/纱或是复漂布/纱,对特殊布需另外注明

5.3 填入染色工艺:根据染料组合和染色织物材料,确定染色工艺。

5.3.1 纱样染色工艺:

1#:适用于SUMIFIX SUPRA染料和SUMIFIX/REMAZOL/EVERZOL染料升温工艺4#:适用于科来恩高温染料

5#:适用于SUMIFIX/REMAZOL和EVERCION染料(80o C)

11#:适用于SUMIFIX SUPRA染料和SUMIFIX/REMAZOL/SLS/MEGAFIX染料恒温工艺

(工艺流程曲线见技术文件《化验室小样工艺》)。

5.4 填写浴比:根据不同的染色材料选择浴比。一般纱样和布样的浴比均为1:10。有特

殊要求的需要注明

5.5 填写染色时间:根据所用染料总量的多少选择染色时间。

无论是布样或纱样,染料总量小于2%(OWF)时,均用30分钟。

无论是布样或纱样,染料总量大于2%(OWF)时,用60分钟。

其余纱样、布样均用60分钟染色(可省去不填)。

对于化纤、漂白纱样和布样需特殊注明。

5.6 填写后处理工艺:根据织物类型、颜色、浓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后处理工艺。

纱/布样后处理工艺:

纱样一般皂洗不固色,需固色的要注明。

布样一般皂洗不固色,需固色的要注明。

染料用量大于2.0的需做物测小样,后处理时要皂洗两次,固色一次。

非棉纤维色样,要注明纤维类别,及后处理工艺处方。

6 .填入起始日期并签名。若色样交期短,要在配方卡上注明“急”或“特急”字样。

6.1 将配方卡放在固定的待打框中,送打样间打样。

7 .对色

7.1 选择光源:根据不同的客户选择不同的标准光源(见内部技术文件《对色光源表》)。

7.2 找出“配方卡”和客户来样进行对色,若是新样则需尽快将物测样开下去,若是

重打样则需根据客户的评语和客板进行对色;所有送客户批复的布样要过试整

理,充分冷却后再进行对色。

7.3 在可接受的色样配方上方打“√”不能接受的要调整配方,需送客户批复的至少有三个可接受的,试样、复板的有一个就可以。

7.4 在客户样版上的色号上方注明“OK”,表示已不用打。

8. 编号:在可接受的色样配方号上方,以英文字母顺序分别编号,以示区别;对重打

样要紧接上次编号继续往下编,不能与以前重复。用客户OK样复版及试样的无须编

号,只打“√”记号即可。

9 .电脑对色:对要求用电脑对色的客户(NIKE 、YEETUNG 、POLO 、TOMMY、LL.B 、

SM、LUEN THAI、JCP 、NAUTICA),根据《DATACOLOR电脑对色仪操作指导书》对色,

并打印对色结果,交对色员。

10. 交样:将自己认为可接受的OK色样,交组长复核签名后,交给资料组。如果同一客户色版上所有的颜色都已OK,则连同原版一起交给资料组。

目前我部所用染料有以下几家工司:

上海万得MEGAFIX的染料,其匀染性高,价格实惠。

日本住友的SUMIFIX SUPRA和SUMIFIX 染料。

汽巴Ciba中深色系染料,爽利素SLS中深色系染料。

雷马素REMAIL中的深色系染料。

德司达的高温型染料:

福隆的和龙盛的分散染料。

目前我部小样化验室滴料机(Tecnorama)是从意大利进口的,共有2台×120个瓶位,主要用于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的吸料工作,可精确到万分位,充分保证了滴料的准确性。

吸料机基础数据的建立,它主要分为:macro(固定助剂配方),Components (成分),machines(机台) Container(溶器),Temperature(温度),Solutions(溶液群组).

化料的生命周期和重新泡料时间,当你输入化料生命周期后,则此料化完后在指定的天数内可用,超期电脑就会报警,提示工作人员重新配料。

一般情况下常用活性染料规定化料期限为2天,非常用活性染料为3天,科来恩和分散染料为5-7天。深色浓度最大为30g/l,浅色为2g/l.

目前我部打样室的小样机有摇摆机和翻转机,经试验得证,由翻转机打出的小样其准确性和生现性都较高,为车间生产大货提供了可靠的配方参考样。

目前我部提交小样除没有特殊要求的,封样格式都会按我司制定的格式来封样,像A&F和LACOSTE 都会用客人提供的封样格式和物测牢度都会填写上的。SM-POLO目前已要求网上提交,打开系统,输入色号,第几次提交,提交shade的序号,物测结果填写好,再打印出来,按规定封样尺寸把小样布帖在上面即可,再由跟单寄给客人待批复。

第二章纤维基本知识

一、纺织纤维的分类

纺织纤维的品种很多、化学组成也各不相同,一般可作下列的分类

纤维素纤维:棉、麻

天然纤维

蛋白质纤维:毛、丝

纤维素:粘胶、纤维、天丝纤维

纺织纤维再生纤维纤维素衍生物:醋酯纤维

蛋白质:大豆纤维

化学纤维涤纶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锦纶纤维:聚酰胺

腈纶纤维:聚丙烯腈

合成纤维丙纶纤维:聚丙烯

维纶纤维:聚乙烯醇

氨轮纤维:聚乙烯醇

二、常用纤维的鉴别方法:

燃烧法

第三章光与色的基本知识

色度学是研究颜色度量和评价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颜色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部分。颜色感觉与听觉、嗅觉、味觉等都是外界刺激使人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光经过物体反射或透射后刺激人眼,人眼产生了此物体的光亮度和颜色的感觉信息并将此信息传至大脑中枢,在大脑中将感觉信息进行处理,于是形成了知觉。人们就可辩出此物体的明亮程度、颜色类别、颜色纯洁的程度(明度、色调、饱和度)。外界光刺激——色感觉——色知觉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光学、光化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色度学最早开创于牛顿。从1931年CIE色度学系统建立至今的70多年,色度学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彩色电视机、彩色摄影和彩色印刷、染料、纺织、造纸、交通信号、照明技术等有着广泛的应用。3.1 光与颜色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很宽。短的小于1nm,而长的超过103km。我们眼睛能见到的光,即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极小的一部分,其波长在400-700nm之间。光是由光源发出的,常见的光源有太阳、灯、火焰等。物体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其根本原因就是它对光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太阳光照在物体上,物体可选择吸收某种波长范围的光,而将其余波长的光反射出来,反映到人脑中,就得到这种物体显示什么颜色的印象。如蓝色的物体吸收红光和黄光而反射蓝光,黄色物体吸收红和蓝光而反射黄光。因此,物体的颜色可以认为是光源发出的光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等作用后对人眼产生的一种刺激作用。3.2 光的色散

光是由光源发出的。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我们可以得到一条彩色的谱带,其中有红、橙、黄、绿、青、兰、紫等色。而各色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是一条连续谱带。人们把上述的光按不同的波长展开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3.3 颜色的基本属性

颜色简单的分为彩色和消色两类。消色又称非彩色,黑、白、灰等皆为消色,非彩色以外的各种颜色都称为彩色。

自然界中所有颜色都可以用明度、色相和饱和度三个属性来描述。

明度是表示物体表面明亮程度的一种属性。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

色相是颜色彼此区分的特性。如红、橙、黄、绿、兰等。物体表面色的色相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照明体光源的光谱组成,二是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三是不同的观察者。

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洁性。可见光谱中的单色是最饱的颜色,为100%。

一般地说,明度决定于有色物质的浓谈,色相决定于有色物质的颜色,而饱和度则和颜色的鲜艳度有关。

3.4 颜色的混合

两束不同波长的光叠加在一起,就会得到与原来两束光具有不同性质的光。同样,两种不同颜色的染料混合在一起,也会得到与原来两种染料颜色完全不同的混合物。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颜色混合。经过研究发现,上述两种颜色混合方式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为区别起见,人们把光的混合称之为加法混色,而把对光具有吸收作用的物质如染料、颜料、滤光片等的混合成叠加称为减法混色。

3.4.1加法混色

加法混色是指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的加和。三个原色光为红、绿、蓝。把这三种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得白光。

加法混色除了光的直接混合外,人们还发现了在两个颜色光距离非常小,人眼不能分开来或是两颜色频繁交替作用于人眼睛的同一部位时,也会产生加法混色效应,如彩色电视机和平共处转盘式混合装置都属于加法混色。

加法混色在印染上的典型实例为纺织品的荧光增白,经煮炼、漂白后的织物仍带有一定的黄色,即织物的反射光中缺少蓝紫的光,而荧光增白剂可以吸收紫外光激发出蓝紫色的可见光,蓝紫色的光与黄光相加,则可以得到白光,所以织物的白度增加。

3.4.2减法混色

减法混色最常见的事例是染色过程中染料的混合。减法混合中的三原色为黄、品红、青(通常称为“红”、“黄”、和“蓝”)。

3.4.3平均混色

除了加法混色和减法混色的之外,还有一种称为平均混色。颜色的平均混合可以用陀螺的例子来说明:先在陀螺面上贴几种颜色,如黄色和蓝色,然后将陀螺快速旋转起来,这时我们看到的颜色将会是绿色,它是黄色和蓝色两种颜色在人眼的视觉反应时间内频繁作用于视网膜所产生的一种效果。由于这种混合的结果只使色相发生混合变化,而总的亮度并不变,所以是平均混合。

3.5同色异谱现象

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颜色,其原因是它们对光的吸收、反射特性不同,但是,有时我们会发现吸收,反射特性不同的两个色样(比如配方不同)却能够在特定的光源下相互匹配,这种现象称为“同光异谱”现象。这样的两种光刺激为同光异谱。同光异谱现象的产生与人眼不能分辩出混合色中的光谱成分有关。因此在观察者和光源改变者两者之一改变时,同光异谱的性质就会被破坏。同时由于样品的光谱反射不同,失匹配程序也不同。所以就可以用改变观察者或改变照明光源后造成的色差大小来度量两样品同光异谱的程

度。

第四章测色配色基本知识

4.1测色基本知识

测色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颜色的三刺激值,而三刺激值的公式中,只有物体的分光反射率的值是未知的,因此测色也就是测物体的分光反射率。

4.2常用的测色仪器

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光光度测色仪,另一类是光电积分式测色仪。我公司所用的是分光光度测色仪,型号为Datacolor sf-600x。

4.3常用名词解释

(1)系统校正——在开机后,开机状态下换测试面积和使用时间超过一定时间后(8H)需要对系统(测色仪)进行校正。主要是赋予系统色体空间起和止的正确数值,这样系统便会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情况下工作。

(2)黑筒——测色仪的标准黑色是它最大的灰度值,也是染料混合的终点。

(3)白板——测色仪的标准白色是它最小的灰度值,也是染料混合的起点。

(4)配色文件——是单只染料浓度曲线制备的功能区,即以组为单位的在一定基底上制备的单色的集合,是电脑合成颜色(曲线)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比的依据。

4.4系统名词

(1)颜色空间——即色度系统,包含了一系列的量(构造一个三维的空间)和算法来对颜色进行标定,如CIE1931颜色空间(是一种不均匀的颜色空间),CIE1976颜色空间(对前者进行了改进,是一种均匀的颜色空间)

(2) 色差公式——以某种颜色空间为基础来计算两个颜色之间的差异,如:CEELab、CMC、M&S89等。不同色差公式使用的领域及同人眼之间的相关性有所不同。

(3)CIE——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I’Eclairage (国际照明委员会)

(4)L——Light 表示明亮度或深浅,其值越大则颜色越浅,在比较色差时DL为正值时表示当前样比标准样浅,负值则相反。

(5)a——红、绿色相轴,正方向为红,负方向为蓝。在比较色差时Da为正值时表示当前样比标准样红,负值则绿。

(6)b——黄、蓝色相轴,正方向为黄,负方向为蓝。在比较色差时Db为正值时表示当前比标准样黄,负值则蓝。

(7)c——chroma 彩度,纯度或饱和度,表示光谱色的含量,值越大则光谱色含量越高,色彩越纯,标准的灰色由于不含光谱色,所以其值为0。

(8)H——Hue 色相,其值用来对红、黄、蓝等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化验室开办前,对某小样对标准人眼OK后,为了确保打办的准确性,通常还会测电脑值。测出来的值有三个光源下的电脑值,主要由D65。

4.5常用色差公式

1.CIE Lab色差公式

在CIE系统中包含的L、C、H、a、b。通常表示为L*、C*、H*、a*、b*

其总色差的表达公式为:

DE*=[(DL*)2 +(Da*)2 +(Db*)2]1/2

(该计算公式中的DL*、Da*、Db*分别表示标样与待测样之间L*、a*、b*的差值) CIELab色差公式基于CIE1976均匀颜色空间多用于纺织品的色差计算。

2.CMC色差公式

CMC色差公式是CIELAB色差公式的2:1变形,它的理论是认为人的眼球对于光线的接收是近似于一个橄榄形状,即长宽比为2:1的形状,这样又从CIELAB的公式中缩小了可OK的比例,这样更加接近于人眼。

这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用法较广范的公式。

第五章染色基本知识

染色是整个生产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序,在正式介绍染色工艺前,先了解染料结构,上染理论等知识。

第一节活性染料基本知识

1.1活性染料的特点:

活性染料具有优良的湿度和匀染性能,而且色泽鲜艳,使用方便,色谱齐全,成本低廉。但是它的耐氯漂及日晒牢度不及还原染料,和纤维素的共价还会发生断裂,并且在染色过程中染料在水中会发生水解而失去和纤维反应的能力,降低染料的利用率。

1.2活性染料的结构可用以下通式来表示:

W——D——B——Re

其中:W:水溶性基团

D:表示发色体或母体染料

B:活性基与发色体的联接基

Re:活性基

按活性基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

A.卤代均三嗪类活性染料

这类染料又分为二氯均三嗪类染料(在我国称为X型染料,即低温型染料);一氯均三嗪染料(我国称为K型染料,即高温型染料,我公司所用sumifix, Ever cion类染料即是这一类染料B.卤代嘧啶型染料

这类染料又可分为三氯、二氯、一氯及氟代嘧啶等活性染料,其中以氟代嘧啶和三氯嘧啶较重要。

C.乙烯砜类

这类活性染料一般是制成性能稳定的?-羟基乙砜硫酸酯的形式,染色时在碱性介质中先脱去硫酸酯基,形成乙烯基再和纤维反应。在我国称为KN型染料,即中温型染料。我们公司所用的Remazol 染料即是这一类的染料。

D.双活性基或多活性基的活性染料

较常见的是两个卤代均三嗪活性基或一个卤代均三嗪和一个?-羟基乙砜硫酸酯,三个活性基的染料,我公司所用Sumifix Supra 是双活性基的染料。

E.中性或酸性条件下能和纤维素纤维反应的活性染料。

这类染料分为磷酸基的染料和烟酸基的染料。磷酸基的染料性质稳定,在氰胺或双氰胺的存在下,可在微酸性或中性介质中和纤维素发生共价键结合。烟酸基的染料在中性高温的情况下就能和纤维素发生反应。

1.3 染料命名

染料命名:一般染料的名称是由三段构成,第一段是冠称,说明染料的应用类别,第二段是色称,说明染料所染得的颜色。第三段是尾称,注明染料的色光、牢度、浓度等。例如:SS YELLOW 3RF 150% 中的“SS”表示染料厂商,“YELLOW”说其颜色,“R”表示偏红光,“3”表示偏红光程度,“150%”表示浓度,称之为力份,这是染料厂根据他们自己产品标准而定的相对浓度。

染料是一类有色、有机化合物,能使纺织品染成各种颜色,染料必须能溶解或分散于水中或者能用化学方法使之溶解,对纤维有一定染着力,并具有一定使用要求的牢度。

1.4 染料同纤维作用力

染料在纤维内部固着是上染的最后联合体,这一阶段对染色牢度影响较大,染料同纤维之间作用力直接影响色牢度。

①共价键结合:如活性染料可以与纤维素纤维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共价键结合.

②离子键结合:阳离子染料上染腈纶;酸性染料上染羊毛;染料与纤维之间产生离子键结合,离子键能量

低于共价键结合的能量,所以相对染色牢度稍差.

③氢键或范德华力结合: 如直接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属于氢键结合,而分散染料上染涤纶纤维属范德华力结合,这类结合能量较低,湿牢度较差,但是由于分散染料染涤纶疏水性较弱,使它染色温度不低,直接染料固色后,以及不溶于水偶氮染料在纤维中偶合发色后,因分子变大而嵌入纤维中,提高了色牢度.

1.5常用纺织纤维染色所适用染料

第二节染色方法

纺织品在染色过程中,一般要求染匀、染透、颜色纯正、符合标准、牢度好。加工对象有梭织物、针织物、散纤维、筒子纱(含经轴纱,绞丝纱)、成衣、根据加工对象不同,一般染色方法可分为:1.浸染(竭染、吸尽染色)

加工对象浸渍在染浴中,使染料逐步从染液向纤维转移,直至染透。我们目前的生产方法即

属浸染。浸染时,染色物重量和所用染浴重量之比称为浴比,染料浓度一般用染料重量对纤

维重的百分数(OWF)来表示。

2.轧染

织物经短时间浸轧染浴后,使染液渗透到织物内部,然后经适当处理,如汽蒸或焙烘,使染

料进入纤维内部。

第三节染色基本理论

染色是指染料舍染液(或介质)向纤维转移,并与纤维发生物理化学或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形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成为有色物体的加工过程。

3.1染色的一般过程

所谓染色就是染料分子在染液中向纤维转移,并透入纤维内部的过程。有些染料染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上染过程,上染完毕整个染色过程也基本结束。一般染料上染纤维要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染液中的染料接近纤维表面,即染液本体中的染料分子向纤维表面扩散。

第二阶段:染料被纤维表面吸附。

第三阶段:扩散。

第四阶段:染料在纤维中固着。

第一阶段染料在水溶液中扩散比第三阶段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快。第二阶段吸附阶段,通常比第一及第三阶段都快得多,可视为瞬间性,而以第三阶段速度为最慢,经过第三阶段染色才告完成。所以染色速度是由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速度决定的。染料上染纤维的上染平衡可用以下方式表示:

吸着

D + F DF

染料纤维脱除染色物

当染料上染纤维速度同上染到纤维的染料从染色中脱除速度相同时,即达到染色平衡,上染纤维上的染料对投入染液中染料量的百分比值称为上染百分率,染色达到平衡吸附时染料的上染百分率称染料平衡上染百分率。

第六章染色工艺

染色分为三个阶段:前处理(润湿、煮炼等)、染色、后处理(过柔、固色)。

第一节前处理(煮练)

棉织物除含94%纤维外,还含有几种纤维素共生物,其中果胶质0.6%,蜡状物质0.5%,含氮物质0.4%,灰分无机盐1~2%,少量色素和棉籽壳,以及在纺纱、织造(或针织)过程中所添加油剂、浆料、防静电剂等。所有这些杂质都会妨碍染液向纤维渗透,影响纤维染色效果,通过精练去除这些杂质,提高织物吸湿性和增加织物白度,以达到优良染色效果。

1.天然棉纤维共生物

1) 果胶物质:主要存在于初生胞壁中,成分主要为果胶酸钙、镁盐,多半为乳糖形式存在,随着棉成熟度提高而降底,其亲水性低。

去除方法:A)在热水中部分溶解;

B)在NaOH强碱中溶解去除。

2)含氮物质:主要在纤维最内部胞腔中,以蛋白质形式存在,在氯气作用下易发黄,生成氯胺。

去除方法:A)20%在热水中部分溶解;

B)80%在NaOH作用下溶解。

3)蜡状物质:存在于棉纤维表面,不溶于水,对吸湿性有重要影响。

去除方法:A)在NaOH作用下皂化溶解;

B)在NaOH作用下部分经润湿剂乳化后去除。

4)灰分:属无机盐类,主要是由SIO32-、CO32-、PO43-以钾、钠、钙形式存在,其有碱性反应,坏布渗水后呈碱性。

去除方法:水洗、酸洗中去除。

5)色素:主要存在于纤维细胞胸腔内,具有酸性染料性能。

去除方法:用H2O2漂白而去除。

6)棉籽壳:

去除方法:A)NaOH作用下部分溶解;

B)在NaOH作用下部分溶胀变松软从主体解体脱落在水中去除。

第二节漂白

2.1漂白目的

漂白是为了主要去除天然色素,赋予棉布以必要的白度,同时棉布上残留的其它杂质如棉籽壳、蜡质、含氮物质也可在漂白过程中进一步去除,使棉布的润湿性能有所提高,我厂主要采用过氧化氢(又名双氢水)漂白。

2.2过氧化氢漂白

过氧化氢又名双氧水,是一种强氧化剂,织物经过氧化氢漂白后,白度良好,色光纯正,广泛用于各处纤维的漂白。

1.过氧化氢的性质及漂白原理

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无嗅的液体,可与水以任何比例混合,我厂用浓度50%过氧化氢的性质不稳定,在放置过程中会逐渐分解,放出氧气

2H2O2 2H2O+O2

但在弱酸条件下比较稳定,一般商品的过氧化氢溶液里都有酸作稳定剂,它的P H值约为4左右。

通常认为H2O2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HO2离子是进行漂白的主要成份,可能与色素中的双键发生反应,产生消色作用,也可能是H2O2分解成游基HO2.HO而有漂白作用。

2.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条件分析

1)漂液的P H值:

漂液的P H值是漂白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漂液P H过小,不但不起漂白作用,反而对纤维有严重损伤,如漂液P H值过大,双氧水分解过剧,能用于漂白的有效成分相应减少,而且分解出的氧化纤维素,所以适宜的P H值为10~11。

2)生产中常用H2O2漂白条件为90-100度漂白1小时,如降低漂白温度,则相应时间需增加。如增加温度,时间可相应缩短。

3)稳定剂的作用

H2O2的分解极易受到金属催化剂的影响而进行无效分解,影响漂白效果和造成纤维损伤。为了避免催化剂的影响,需要具有螯合作用的物质螯合金属物质,使其不能对H2O2产生催化分解作用。这种物质可以称为螯合剂或稳定剂,它能控制H2O2的分解速率,获得良好白度,减少纤维损伤。

4)漂白后处理

由于残留H2O2将影响到棉的染色性能,因此漂白后将H2O2去除彻底。一般工艺为练漂后用85度以上高温水充分水洗以去除漂白后杂质及残留H2O2。

第三节棉纤维的增白

棉纤维由于含有一定的天然色素经煮练、漂白后的织物仍带有一定黄光,除了漂白之外,还可用增白的方法达到一定的白度。

所谓增白剂,就是一类能发荧光的化合物,它能吸收波长为300~400nm的紫外光而反射出蓝紫可见光,与织物上本身的黄光相加,成为白光,使纤维有明显的洁白感,以提高其白度,因此增白剂是利用光学原理(即加法混色)提高纺织品白度的,它并不能消除天然色素,只是人的视觉发生变化而已。增白剂也具有

染料所具有的某些性质、增白剂与纤维间的结合就象各类染料上染纤维的过程,其结合方式也相似,各类荧光增白剂的使用大抵和同类型染料的使用方法一致。

我公司的荧光增白剂有:

Uvitex BHT 180%液体,阴离子型,白度鲜艳,中性至或蓝色光,稳定于PH7~12,耐双氧漂及还原漂。Uvitex CF 530%液体,阴离子型,白度鲜艳,中性偏红光,使用牢度优异,耐洗牢度好。耐双氧漂及还原漂。

两者可用来增白棉、尼龙、毛、丝,可与双氧水共浴,适用于漂白、增白一浴法。

第四节活性染料染色工艺

3.1染色工艺

活性染料的分子结构中具有能和纤维发生C-O、C-N、C-S等共价键结合的官能团即反应基团。一般都含有可溶性1~3个磺酸基基团易溶于水但在水溶液中易分解,温度及PH越高则水解越快。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染色。可用于毛、丝、粘胶、锦纶纤维染色。

活性染料和一般染料一样,染色时对纤维发生吸附和扩散,不同的是,它们在吸附和扩散过程中还会发生水解和纤维固色反应,染料和纤维反应就被固着,不能再行扩散,因此活性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如过早发生固色反应,就是易获得良好的匀染和透效果,活性染料染色工艺就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近中性(PH=7)染液中使染料尽能均匀地上染到纤维上;第二阶段,当染料上染到接近平衡进加入碱剂,提高染液PH,加快染料和纤维的反应,这时随着染料和纤维发生结合,染浴中又有部分染料上染纤维。

常用碱剂是纯碱(NA2CO3),反应过程中要消耗部分碱剂,因此碱剂的用量随染料浓度而变化,染料浓度高,碱剂用量高一些,染浴中加适量的元明粉或食盐(促染),其用量加入方式视染料直接性和浴比大小而定,大浴比的盐用量也应高一些,固色温度主要决定于染料的性质。

3.2影响活性染料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的因素:

(1).染料的亲和性:

亲和性是指染料从溶液转移至纤维的趋势,即推动力,取决于染料和纤维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热力学数值。亲和性越大、固色率越高,但亲和性过高、匀染性差,而且水解未固着的染料,不易从纤维上洗去,影响染色物的水洗和磨擦牢度。

(2)浴比:

浴比——织物重与染液重的比值。

在染料用量和其它染色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浴比小有利于染料的上染,利用小浴比可增加染料与纤维反应的机率,减小染料的水解,提高固色率,在不影响匀染的条件下,尽量减小浴比,但浴比小易产生染花、折痕、死痕等染疵,化验室一般采用1:10。

(3)温度:

升高温度可提高反应速率和使染料在短时间内扩散到纤维内部,获得匀染和透染效果,但反应性高的染料,高温下又会加速染料的水解,不能在高温下染色,不同类型的活性染料有最适宜的染色和固色温度。

(4)时间:

染料的固色与时间长短有关,一般以接近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的时间为最佳固色时间,延长时间固色提高不明显,根据染料用量不同,固色时间30’~60’。

(5)电解质(盐):

活性染料染色时加入电解质,可以降低纤维表面的动电层电位,增加染料的直接性,提高染料的上染速率和固色率,是促染作用。但电解质用量过多也会造成染色不匀。有些染料对电解质敏感,电解质太多,会造成染料聚集沉淀,易产生色渍和降低染料百分率,根据染料的类型和用量适当加入。

(6)碱剂:

碱剂的作用有:

(a)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即碱性条件能促使纤维素纤维羟基离子比,加速染料与纤维的反应起固色作用;

(b)活性染料在加碱固色时还能促使染料上染,提高上染百分率,有促染作用;

(c)碱会促使一部份染料水解,使吸咐的染料不能全部固着,即活性染料的固色率要比上染率小,染后经过水洗和皂洗后处理,就是为了去除助剂及未与纤维键合的染料,以

提高织物的色泽鲜艳度和染色牢度,控制染浴PH值在10—11

第七章后整理及物测简介

第一节

一、后整理简介

后整理:织物整理指染整生产中除去练漂、染色和印花等以外的,改善和提高品质的工过程,其目的大致有:

1、使织物门幅整齐,形态稳定,主要在定型、预缩机完成。

2、改善手感。主要采用化学药品(定型机)或机械物理(预缩机)处理,使其获得柔软、丰满、硬挺、粗糙、

轻薄、厚实等手感。

3、增进织物外观。主要以机械方法改善,如起毛、剪毛和烧毛。

4、其它服用性能的改善。如拒水拒油、抗紫外线、吸湿快干、抗菌防臭、易去污整理等。

5、改善织物缩水;(经染整加工已干燥的织物,在松驰状态下再被水润湿时,往往会发生明显的收缩,称

之为缩水。为了解决织物的缩水问题,主要有两类方法:一是机械性的预缩;二是化学方法树脂整理。) 目前后整理工序主工有:开幅、烘干、抓/磨毛、剪毛、定型、预缩。

开幅:

即将筒状针织物沿抽针开幅线割开,使织物成平状。

烘干:

即将染色脱水后湿的织物,后整理根据不同织物分不同的机型烘干。

抓/磨毛:

根据客户的要求,在织物的表面产生一层绒毛。抓毛是通过高速运转的钢刺辊将棉纤维的端部从纱线中抓出,从而在织物表面产生绒毛;磨毛是通过砂辊(或碳刷)与织物纱线之间的磨擦,使织物表面产生一层短面密的绒毛。

剪毛:

剪毛指的是通过螺旋刀在织物表面高速运转,使织物表面长的绒毛及织物布面绒毛不够整齐变得织物表面光泽绒毛整齐清洁

定型:

是整理的主要工序。针织物通过定型机的机械作用以及化学试剂的防缩、增软、增硬等作用,使织物达到一定的缩水、密度、手感,并能达到门幅整齐划一,线条平整,纹路清晰。

预缩:

使原来疏松的布质结构在温度及呢毯收缩力的作用下转为致密,达到所需(台克重、幅宽、循环、缩水以手感、光泽等)的指标。

二常见特殊后整理:

1、DRY-FIT 整理

DRY—FIT(Dry Funct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是NIKE公司的具有吸湿快干功能(Moisoure Management)的织物的商标。吸湿快干功能是织物将水份从人体吸收,使水份快速蒸发,使穿着保持尽可能的干爽和舒适的性能,此类面料一是Cotton/Poly Plated结构。正面是棉、反面是涤、吸湿快干主要是靠正反材料的亲水性差异和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毛细管效应,某些特殊的纱和Microfiber或异型纱可以增强织物的毛细管效应,亲水性的化学助剂也可经大大提高织物的毛细管效应。

2、UV Protective Finishing (抗紫外线整理)

紫外线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疾,诱发皮肤癌,近年来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大量地排放氟利昂之类的氯氟化烃化合物,使地球环境受到日趋严重的破坏,南、

北极地区上空臭氧空洞出现,地球的保护圈臭氧层变薄变稀,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理增多,有关紫外线防护织物和服装的开发各应用也越来多。

目前防紫外线织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A、选用具有或反射紫外线功能的特殊材料;B、将某些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化合物通过化学或物理的作用附着在织物上,吸收或反射通过织物的外线,此类整理有竭尽染色法、浸轧法和涂层法三种,我公司采用竭尽染色法,整理剂Tinofast CEL 在染棉的时候同时加入到染缸中,Tinofast CEL性能与一般活性染料类似,只对棉上染,对涤纶等合成纤维无作用,对漂白布会影响白度,所以在要煮漂后、增白前加入。

UV 整理对颜色影响较大,特别是白色和浅色纺织品抗紫外线的功能以紫外线保护因子(UPF:UV Protective Factor)来评价,大致可以用照射在织物表面的紫外光总强度与透过织物的紫外光强度的比值来表示。

3、易去污整理

易去污整理是将油污织物的界面变成油污、水和织物、水两个界面,使纤维织物在洗涤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及很高的去油性,同时使织物吸附的油污粒的转入洗涤液中。

4.super-care 整理

super-care 整理是为改善成衣手感,PILLING和经过多次普通家庭洗水后颜色不褪色,领袖不变形的整理。

另外还有Teflon 拒水拒油整理、抗菌除臭整理、洗可穿免烫整理等其他各种特殊整理,其原理都是应用一些特殊的整理剂,改善织物的表面性能,而使其具有某种特殊的使用性能。

第二节客户牢度要求

一、客户牢度要求及测试方法

Lacoste 客户要求:日晒4级、水洗(沾色、变色)≥4级、干摩≥4级、湿摩≥3级,酸碱、汗渍(变色、沾色)要求≥3.5级、氯漂≥3级。测试标准AATCC。

Dorel 客户要求:日晒≥5级、水洗(沾色、变色)≥4级、摩擦牢度中干摩≥4级,湿摩≥3.5级、水洗牢度(变色,沾色)≥4级,酸碱汗渍牢度要求(变色,沾色)≥4级。NISSHINB客户要求:色泣≥4.5,耐光牢度≥4级,汗耐光≥3级,水洗牢度(变色,沾色)≥4级,酸碱汗渍牢度要求(变色,沾色)≥4级,摩擦牢度要求,干摩≥4级,湿摩≥2-3级,氯漂≥3级,升华牢度≥4.5级,日本标准,JIS。

DILLARDS、AF、LL,B、OXFORD、POLO客户要求:日晒≥4级,水渍、汗渍、水洗牢度中变色≥4级,沾色≥3.5级,摩擦牢度要求,干摩≥4级,湿摩≥3级,非氯漂≥4级。测试方法AATCC美标。

第八章针织染整常用英语(汉语)对照

Dirty(脏) Dirtier(脏) Grey(灰) Saturated(饱和) Lighter浅(亮) Dark深(黑) Standard(标准) Solid(净色) Knit(针织) Weave(梭织) Textiles(纺织品) Customer(客户)

Metamerism is the best effect that we can achieve (同色异谱无法改善)

The colour is the maximum depth (色已尽深)

The colour is the maximum brightness (色已尽亮)

The colour is the maximum white (色已尽白)

Jacquard(提花布) S.K Jacquard(单面提花) Rib(罗纹)

D.K Jacquard(双面提花) Mini waffle Drop needle(抽针罗纹) 6Feed pique(6模珠地) Oxford pique(牛津珠地) Twill pique(斜纹珠地) Jacq herringbone(人字布) Jersey单面布(平纹布、汗布) Pique(单珠地) Lacoste(双珠地) Interlock双面布(棉毛布) Point deroma(打鸡布) Flax(亚麻) Linen(麻) Silk worm(蚕) French terry(毛圈布) V iscosc (Rayon)粘胶(人造棉) Polyester聚酯纤维涤纶nylon聚酰胺纤维尼龙Fabric(织物) htr(花灰) Collor(领) Coff(袖) Tape(带子) Lycra(拉架) V ary(变化) Dry(干燥) Price(价格、价值) Dyeing(染色) Process(工艺) Ply(股) Finishing(后整理) Raising(抓毛) Shrinkage(缩水) Mercerized(mecr)丝光Decrease减少In crease 增加

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摄影光学基础知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象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象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象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象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 见图1-2-1。 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 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 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 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光与色的世界

《绘画》第二单元 第一课光与色的世界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美术《绘画》(选修) 2、年级:高一 3、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4、章节: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掌握光源色在写实色彩绘画中的主导作用。难点是理解固有色与光源色、环境色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获得概括、归纳色彩的表现技能与方法,获得对画面色彩的初步把握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与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尝试性的练习,在直观体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内化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光的分析,了解日光在不同气候、季节以及不同时段使物体呈现的微妙 色彩变化,尝试概括与归纳风景作品中的大体色彩关系,感受光源色对物象及 画面色调的影响;养成细致观察、研究分析的学习习惯,形成对色彩的敏感意 识;学会关注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变化现象,为学习色彩表现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光源色在写实色彩绘画中的主导 作用。 2、难点:色彩产生的基本条件,理解固有色与光源色、环境色之间的关系。 (三)、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掌握光源色在写实色彩绘画中的主导作用。难点是 理解固有色与光源色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获得概括、归纳色彩 的表现技能与方法,获得对画面色彩的初步把握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 生探究精神与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尝试性的练习,在直观体验中发现 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内化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目的。 (四)、学情分析 本课所教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自我评价意识,对 美术学科有较浓兴趣,但对美术及美术学科本身的一些知识并不很明确。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创设丰富的色彩感受活动,激发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色彩产生的 条件及基本知识,理解物体色彩变化的条件及其变化规律,从艺术家运用色彩 表现生活的作品分析中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获得概括、归纳 色彩的表现技能与方法,获得对画面色彩的初步把握能力,为后面的绘画色彩 教学奠定基础。

《光现象》基础知识复习.doc

姓名:_________ 1、光源:自身能够的物体叫光源。分为:和0 2、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它会分解成___ 、_____ 、____ 、____ 、 ____ 、 ____ 、 ___ 依次排列的 彩色光带。这个实验显示的现象叫做,第一个研究这一现象的物理学家是。 3、光的三原色:(如电视机的荧光屏),将它们按等比例混合后就得到____________ 色;颜料的三原 色:,将它们按等比例混合后就得到色。 4、红外线最显著特征:—效应,应用:取暧、摇控、探测、夜视等,太阳热主要以形式传到地球。 5、紫外线最显著特征:能使o应用: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健康。 工人焊接时要戴面罩,防1上紫外线。大气中臭氧可以减少紫外线(氟利昂或氟氯破化物形成臭氧空洞)。 6、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中是沿传播。如:、、 等。光在真空中(或空气中)传播速度是m/so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8、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我们的眼睛。 9、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反射光 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在法线两侧,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 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2)像到镜面的距离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4) 平面镜成的是像。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是平面镜成像,像是、、O 11、平面镜的应用:(1)可以(2)。应用:照镜了、潜望镜、扩大视野等。 12、红光照在上身白衣服、下身蓝裤子时,上身呈、下身;白色物体能反射,黑色物体 吸收;有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色光,其他光被吸收。有色透明物体透过 色光,其他色光被吸收。 1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所成的像、、(放大、缩小、等大)。 (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倒立的实像,一定是圆的,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基本练习 1、下列四句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光源的事() A.红光满面 B.金光闪闪 C.波光粼粼 D.火光冲天 2、透过蓝色玻璃看周围的物体,正确的事() A.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B.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C.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3、能够不停的向外辐射红外线的是 A.只有发红光的物体才能辐射 B. C.只要是发光体都向外辐射0.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外线是红色的,紫外线是紫色的 C.所有的光人眼都能看到 D.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光现象》基础知识复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概述 1.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的概念光从物体反射到人的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心理感受。色彩按字面含义上理解可分为色和彩,所谓色是指人对进入眼睛的光并传至大脑时所产生的感觉;彩则指多色的意思,是人对光变化的理解。 1)常用色彩名词 三原色绘画色彩中最基本的颜色为三种即红、黄、蓝,称之为原色。这三种原色颜色纯正、鲜明、强烈,而且这三种原色本身是调不出的,但是它们可以调配出多种色相的色彩。间色有两个原色相混合得出的色彩,如黄调蓝得绿、蓝调红得紫。 复色将两个间色(如橙与绿、绿与紫)或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相混合得出的色彩。复合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为色彩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 2)其他色彩名词 对比色色相环中相隔120度至150度的任何三种颜色。 同类色同一色相中不同倾向的系列颜色被称为同类色。如黄色中可分为柠檬黄、中黄、橘黄、土黄等,都称之为同类色。 互补色色相环中相隔180度的颜色,被称为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为补色。补色相减(如演练配色时,将两种补色颜料涂在白纸的同一点上)时,就成为黑色;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如将补色的饱和度减弱,即能趋向调和。 3)色彩的基本因素 光源色有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室内光、室外光、人造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之为光源色。一般在物体亮部呈现。 固有色自然光线下的物体所呈现的本身色彩称之为固有色。但在一定的光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固有色会产生变化,对此初学色彩者要特别注意。固有色一般在物体的灰部呈现。 环境色物体周围环境的颜色由于光的反射作用,引起物体色彩的变化称之为环境色。特别是物体暗部的反光部分变化比较明显。 4)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色彩最显着的特征,是不同波长的色彩被感觉的结果。光谱上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七种不同的基本色相。 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的差别,它取决于反射光的强弱。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一种颜色本身的明与暗,二是指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着明与暗的差别。 纯度也称彩度、艳度、浓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 其他色彩名词 5)色彩的调和 光源色调和 在带有明显光源色的影响下,统一染上光源色所构成的色彩调和。

光和色的基本知识

【课题】 第一章 光和色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光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色度学的基本知识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特性,明确可见光的概念,了解五种主要标准光源;理解彩色三要素和三基色原理,掌握亮度方程。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与彩电相关的光学问题,为以后学习彩电原理打下理论基础。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三基色原理、亮度方程。 【教学难点】对三基色原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分析法、演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1分钟) 在彩电技术中涉及到许多光学知识,如可见光的颜色、配色实验、三基色原理以及亮度方程等,当我们学好这些光学知识后,就为以后学习彩电原理与维修技术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新课〗 第一节 光的特性与光源 一、光的特性 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兼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电磁波谱如图所示。其中只有人们眼睛可看到的那一小部分叫做光、准确的叫可见光。 二、可见光谱与白光源 不同波长的光波所呈现的颜色各不相同,随着波长的缩短和频率的升高,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只含有单一波长成分的光称为单色光或谱色光。 读书指导法、分析法、演示。

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波长的光称为复合光。 1.白光的分解 白光可以被分解为单色光,称为白光的分解。 在实验室中也可以进行白光的分解(作三棱镜分光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解出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波长的彩色光,如图所示。)。 在这中间还有许多中间色。 2.标准光源 按国际规定选用如下五种主要标准光源(即标准白光),它们的光谱分布如图所示。 (1)A光源 它相当于钨丝灯在2 800 K时发出的光。其波谱能量分布如图中曲线A所示,它的灯光常带橙红色,不如太阳光白,A光源的相关色温为2 854 K。 (2)B光源 它接近于中午直射的阳光,相关色温为4 800 K,可以用特制的滤色镜从A光源获得。 (3)C光源 它相当于白天的自然光,相关色温为6 800 K,也可以用特制的滤色镜从A光源获得。由图中的曲线C可以看出,其波谱能量在400 ~500 nm处较大,所含蓝光成分多。 (4)D65光源 它相当于白天的平均照明光,相关色温为6 500 K,被作为彩色电视中的标准白光,可以由彩色显像管荧光屏上的三种荧光粉发出的光适当配合而获得,相应光谱分布如图中的虚线D6500所示,它与C光源很接近。 (5)E光源 E),光谱分布为一条直线,即所有波长的光都具有相等它是一种假想的等能白光( 白 辐射功率时所形成的白光,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采用它纯粹是为了进行理论研究和简化色度学的计算。 第二节色度学的基本知识 一、彩色三要素

光的传播颜色

光的传播颜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色彩和光的知识

色彩和光的知识 第一部分 只要我们环顾四周,就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跃入我们的眼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包围在无数的颜色之中。然而,和长度或重量不同,还没有量度颜色的物理标度,当问及某一颜色是怎样的时,每一个人的回答未必相同。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对人们说“蓝色的海洋”或“蓝天”时,每一个人由于他们的色灵敏度和过去的经历不同,每个人想象中的蓝色就不是一样的。对颜色来说,这就是个问题。因此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颜色并定出实用的颜色数据。

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 颜色是一种有关感觉和主观解释的问题。即使他们看着同一物体(在这里是说一个苹果),人们将依不同的标准和经历以迥然不同的字眼来表达同一种颜色。因为要表达一种颜色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要向某人描述某种特定颜色是很难说得一清二楚的。如果我们对某人描述苹果的颜色是“火红色的”,我们是否能指望他们准确地再现这种颜色呢?用言语来表达颜色是复杂而困难的。然而,如果有一种标准的方法能精确地表示颜色并为每个人所理解,则色彩信息的交流就可以更加顺当,更加简单和精确。这种精确的色彩信息交流将解决种种与颜色有关的问题。 用来表达颜色的名词常随时代而变。例如我们谈到的红色就有“朱红”、“品红”、“玫瑰红”、“草莓红”和“绯红”等。这些称为“惯用色名”,通过分析颜色的状态,并加上“鲜”、“暗”、“深”等形容词,我们描述颜色就可以更加准确一些。如在上一页,有人用“鲜红”这一类词语被称为系统色名。尽管我们已用很多方法来描述颜色,不同的人在听到“绯红”或“鲜红”时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种表达方式。因此,用语言来表达颜色仍然是不够准确的。那么怎样来表达颜色才不至于被误解呢?

摄影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之光与色光与色

摄影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之光与色:光与色 1.光源色: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颜色。如果用三棱镜将白光进行分解,就能分解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在不同色光的照明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例如,同一个白色的物体,在白光的照明下,显示出的物体固有色即白色物体变成了绿色;在红光照明下,白色物体变成了红色…… 2.物体的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只有在柔和的白光照明下,才能准确地显示出来。例如,白光照射到黄色物体上所色光的波长,所以,看上去是黄色;白光照射到红色物体上反射的光波长相当于红色光的波长,看上去呈红色…… 3.光的三原色:三原色光是指光谱中的红、绿、蓝三种色光,而不是绘画中的红、黄、蓝三种原色。红、绿、蓝三光,光的三原色以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可获得不同的复色光。 红、绿、蓝光的混合 4.光的三补色:两种色光相加,如果能获得白光,那么,这两种色光互为补光。如: 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品红光=白光 蓝光+黄光=白光 也可以说,从白光(由三原色光等量相加的光)中减去任何一种原色光,余下的色光即为被减去的色光的补光。如:白光-绿光=品红光(红光+蓝光) 白光-红光=青光(绿光+蓝光) 白光-蓝光=黄光(红光+绿光) 因此,品红、青色、黄色又称减色法中的三原色。彩色胶片、彩色印刷的染料和油墨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5.色彩三要素:色别、明度和纯度是色彩的三要素,是色彩识别和分类的基本依据。 (1)色别:色别是指彩色给人们视觉上某种特定的感受,色别与光谱成分(波长)有关。一般把色彩分为红、橙、 色别。 (2)明度:色彩的明度,是指物体表面对色光的反射程度。反射的色光越多,物体表面的色彩越明亮,明度越高。决于照明光源的亮度和物体的固有色。例如,当照明光源发射出的光不是纯白光,而含有蓝色成分,照射到白色的物面呈现出一种蓝色调。在相同的照明下,不同的色别明度不同。假定白色的明度为100,黑色的明度为 0,各种色 白色 100黄色 78.9橙色 69.85绿色30.33红色 4.93

色彩基础知识的应用---色彩三要素

《色彩基础知识的应用——色彩三要素》 教案设计 课题:《色彩基础知识的应用——色彩三要素》 教材:校本教材,参考《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学生分析:学生刚接触色彩不久,在调配颜色的时候遇到问题,觉得不会调,或是想要的颜色调不出来,不会运用基础知识或是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进行运用和加深。在绘画制作过程中谁都会碰到表现色彩的实际难度。因此要具有色彩的知识,要理解色彩的属性,这样才会给画面带来色彩,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讲述基本的理论知识, 教材分析:我仔细地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选用此教材,内容全面,具有在讲解色彩艺术的基本概念、基础要求、技法步骤乃至具体工具使用方法的同时,这本书还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从中真正领悟到色彩绘画语言形成的规律。叙述详细,适合学生的理解,和高中美术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使学生不断产生独自的思考,并在掌握具体技法的实践过程中,也能随之不断加强对于色彩绘画艺术语言规律的认识能力,同时也必会提高对绘画艺术作品的鉴赏层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欣赏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色相、明度、纯度产生的方法和区别,掌握基本调色的原理,提高创新意识及表现技能,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兴趣。 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色彩的调配方法,能用颜色正确表达想要的色彩,以及正确的色彩的搭配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初步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感受色彩的魅力,开阔思维,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强审美鉴别能力。

教学重点: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明度、纯度,掌握色相的产生,比如:可以通过间色、复色的调配来产生新的色彩,比如说色的深浅变化,色彩的灰度调配等。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的调色方法和能够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正确认识,达到对学生进行艺术和技术的紧密结合的教育,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对色彩的艺术感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欣赏法综合运用。 教、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范图、学生优秀范画、准备多媒体演示、投影仪、幻灯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水粉纸、水粉颜料、画笔、 教学思路:在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演示范画教学让学生看的更直观和生动,帮助他们更快的掌握和接受知识,让学生跟随着老师一起画和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及时感受到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 教学过程设计: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图例、范画,演示法---学生作画---小结。 一、组织教学,交代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组织教学,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有针对性的,同时知道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是解决什么问题的。然后开始讲授知识点,利用色彩的属性(即色彩的三要素)来调色,理解调色的规律。 二、引入新课:(正文) 一、色彩的三要素 (一)色相: 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色彩用不同的名称表示。 如:红、黄、蓝、绿、紫。。。 1、原色:

色彩基础知识全面.doc

色彩基础知识 第二章色彩 色彩概述 1.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的概念 光从物体反射到人的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心理感受。色彩按字面含义上理解可分为色和彩,所谓色是指人对进入眼睛的光并传至大脑时所产生的感觉;彩则指多色的意思,是人对光变化的理解。 1)常用色彩名词 三原色 绘画色彩中最基本的颜色为三种即红、黄、蓝,称之为原色。这三种原色颜色纯正、鲜明、强烈,而且这三种原色本身是调不出的,但是它们可以调配出多种色相的色彩。 间色 有两个原色相混合得出的色彩,如黄调蓝得绿、蓝调红得紫。 复色 将两个间色(如橙与绿、绿与紫)或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相混合得出的色彩。复合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为色彩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

2)其他色彩名词 对比色 色相环中相隔120度至150度的任何三种颜色。 同类色 同一色相中不同倾向的系列颜色被称为同类色。如黄色中可分为柠檬黄、中黄、橘黄、土黄等,都称之为同类色。 互补色 色相环中相隔180度的颜色,被称为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为补色。补色相减(如演练配色时,将两种补色颜料涂在白纸的同一点上)时,就成为黑色;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如将补色的饱和度减弱,即能趋向调和。

3)色彩的基本因素 光源色 有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室内光、室外光、人造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之为光源色。一般在物体亮部呈现。 固有色 自然光线下的物体所呈现的本身色彩称之为固有色。但在一定的光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固有色会产生变化,对此初学色彩者要特别注意。固有色一般在物体的灰部呈现。 环境色 物体周围环境的颜色由于光的反射作用,引起物体色彩的变化称之为环境色。特别是物体暗部的反光部分变化比较明显。 4)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

光学基础知识

光学基础知识 可见光谱只是所有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人眼可感受到可见光的波长为400nm(紫色)~700nm(红色)。 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RGB)。红色、绿色、蓝色比例的变化可以产生出多种颜色,三者等量的混合可以再现白色。 补色的概念:从白色中减去颜色A所形成的颜色,称之为颜色A的补色(complementary color)。 白色-红色red=青色cyan 白色-绿色green=洋红magenta 白色-蓝色blue=黄色yellow 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 补色的特点:当使用某个补色滤镜时,该补色对应的原色会被过滤掉。 原色以及所对应补色的名称: 颜色再现有两种方式: 原色加法:三原色全部参与叠加形成白色,任意其中两种原色相加形成不参与合成的颜色的补色。 原色减法:三补色全部参与叠加形成黑色,任意其中两种补色相加形成不参与合成的颜色的原色。

原色加法比较简单,由原色叠加而形成其他颜色,但是应用较少;而原色减法是从白色中减掉相应原色而形成其他颜色,就是用补色来叠加形成其他颜色,应用的场合比较多。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费马定律:当一束光线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时,由介质1投射到与介质2的分界面上时,在一般情况下将分解成两束光线:反射(reflection)光线和折射(refraction)光线。 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 = i' 镜面表面亮度取决于视点,观察角度不同,表面亮度也不同。 一个理想的漫射面将入射光线在各个方向做均匀反射,其亮度与视点无关,是个常量。 折射定律:n1 sin i = n2 sin r 任何介质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称为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Index of refraction)。公式中n1和n2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颜色基础知识

颜色基础知识 随着涂料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颜色问题日益引起市场的重视。颜色感觉与听觉、闻觉、味觉等都是外界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光照射物体经反射或透射后刺激人眼,人眼产生了此物体的光亮度和颜色的感觉信息,并将此信息传至大脑中枢,在大脑中将感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色知觉。 外界光刺激-色知觉-色感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光学、光化学、视觉生理、视觉心理等方面问题,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颜色和光及人眼的观察生理,心理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通过大量实验为基础已建立了一套定性、定量描述颜色的理论,称为色度学。 第一节、光与颜色 一、 可见光波与颜色 光是一种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范围从r射线到无线电波,电磁辐射中仅有一小段能够引起眼睛的兴奋而被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可见光谱的范围,可见光谱的波长从380nm到 780nm,这一段波长人眼是可以看见的,不同的波长引起不同的颜色感觉。 光谱颜色波长及范围 颜色 波长(nm) 范围(nm) 红 700 640-780 橙 620 600-640 黄 580 550-600 绿 510 480-550

兰 470 450-480 紫 420 380-450 表中波长的范围只是粗略的,实际上从一种颜色过度到另一种颜色是一种渐变的,并且颜色随波长的变化也是不均匀的。 太阳光是一种强光,人们感觉太阳光是白色的,但事实上我们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辐射到一幅白幕上,就会展现出一条具有各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带,通常进入我们的眼睛的光线很少是纯粹的单色光,只有在实验室中,利用单色仪才能观察到单色光,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各种波长的光线一起进入我们的眼睛的,是一种混合光,混和光随着各种波长光能量的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短波的光能量较大时呈现蓝紫 色,长波的光能量较大时呈现红色等。 二、 自然界物体的颜色 1、自然界物体的颜色千变万化,我们所以能看见物体的颜色,是由于发光体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光的辐射能量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结果。物体的颜色一般分为表面色和光源色,表面色即不发光物体的颜色。不发光物体的颜色只有受到光线的照射时才被呈现出来,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线在物体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决定的,它受光源条件的影响。 绿色物体在日光下看是绿色,是由于将日光中绿色范围的波长反射出来,而光谱的其他成分则被它吸收了,当这个绿色的物体放在红光下看就变成黑色了,这是由于红光中无绿色的成分被它反射。

调色员必看基本知识

调色员必看基本知识 一、颜色的基本知识 1、颜色的形成三要素: 光物体眼 颜色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波长范围很窄的电磁波(可见光,波长390nm-770nm)产生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认是肉眼受到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视觉神经的感觉,同时,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同色彩还与观察者本人以及观察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因我们的眼睛和大脑适应性非常强,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 对色彩的辨认需要满足 3 个条件:- 一个物体- 光源(当物体为发光体时则不需要光源) - 观察者概述人对颜色的感觉。 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启瑁涂装精英圈,行业第一自媒体) 颜色的组成: 彩色 红橙黄绿青蓝紫 非彩色 黑白灰 2、影响颜色判断的因素 (1)光源的差别 在阳光、日光灯、钨丝灯等光源下,每一种照明都使同一个被测物体看起来不一样。因此,国家标准GB 9761-88在对色目视比色评判时,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于比色工作,可采用自然光或人造日光。

自然光,就是部分有云的北方光线,光照从日出3小时以后到日落3小时以前的北空光,光照应均匀,其照度不小于2000lx。 人造日光光照,采用具有CIE标准照明体D65光谱能量分布近似的光源照明的比色箱,其比色位置的照度应在1000~4000lx。对于深色的比色,照度要大些。 (2)观察者的差别 个人眼睛的灵敏度总是稍有差别的,甚至认为色觉正常的人,对红或蓝仍可能有所偏倚;随着年龄的增大,视力也会改变。由于这些因素,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眼睛疲劳,在对有强烈色彩板比色后,不要立即对浅色样板和补色样板进行比色;在对明亮的高彩度色进行比色时,如不能迅速做出判定,观察者应对近旁中性灰色看上几分钟再进行比色;如果观察者进行连续比色,则应经常间隔地休息几分钟,以保证目视比色的质量,在休息期间不看彩色物体。 (3)尺寸的差别 覆盖在大面积上的颜色比覆盖在小面积上的看起来更明亮和更鲜艳,这就是所谓的面积效应。挑选大面积的物体却根据小面积的色样会产生错误。在进行目视比色时,试板和参照标准板都应当是平整的,尺寸不应小于120mm×50mm。(@启瑁涂装精英圈,行业第一自媒体)(4)背景的差别 放在明亮背景之前的物体看起来要比放在暗淡背景之前的显得灰暗,这称之为对比效应。对于要准确地判断颜色来说,这是不利的。在进行目视比色时,观察者的判断也易受周围彩色物体的影响。因此,观察者所穿着的衣服应为中性色。在视场中,除试板外,不允许有其他彩色物体存在。使用光源时,不应有彩色物体(如红墙、绿树等)的反射光。 (5)方向的差别 从两个稍稍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时,被测物上的某点看起来会有明暗之差,这是颜色面有方向特性的缘故。 3、颜色的测定和评判 (1)颜色标准 颜色的三个属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建立标度,我们就能用数字来测量颜色。目前国际上已广泛采用孟塞尔颜色系统,其他用数字表示的颜色方法是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研究出来的,其中较为著名的两种方法为YXY色空间法和L*a*b*色空间法。。 孟塞尔系统三属性表示符号的意义: 色调符号为H(Hue),表示物体是红、黄、蓝、紫或中间色的颜色三属性之一。

《光与色的世界》教案

《光与色的世界》教案 绘画二单元第一课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美术《绘画》(选修)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第一课 5、授课人:略 6、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掌握光源色在写实色彩绘画中的主导作用。难点是理解固有色与光源色、环境色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获得概括、归纳色彩的表现技能与方法,获得对画面色彩的初步把握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与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尝试性的练习,在直观体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内化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光的分析,了解日光在不同气候、季节以及不同时段使物体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尝试概括与归纳风景作品中的大体色彩关系,感受光源色对物象及画面色调的影响;养成细致观察、研究分析的学习习惯,形成对色彩的敏感意识;学会关注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变化现象,为进一步学习色彩表现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光源色在写实色彩绘画中的主导作用。 2、难点:色彩产生的基本条件,理解固有色与光源色、环境色之间的关

系。 (三)、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掌握光源色在写实色彩绘画中的主导作用。难点是理解固有色与光源色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获得概括、归纳色彩的表现技能与方法,获得对画面色彩的初步把握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与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尝试性的练习,在直观体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内化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目的。 (四)、学情分析 本课所教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自我评价意识,对美术学科有较浓兴趣,但对美术及美术学科本身的一些知识并不很明确。(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创设丰富的色彩感受活动,激发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色彩产生的条件及基本知识,理解物体色彩变化的条件及其变化规律,从艺术家运用色彩表现生活的作品分析中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活动练习使学生获得概括、归纳色彩的表现技能与方法,获得对画面色彩的初步把握能力,为后面的绘画色彩教学奠定基础。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课件、教材几幅色彩关系较为明确的写生色彩作品(也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几幅作品)、手电筒4只、不同色彩的彩色薄膜、4块不同色彩的衬布、浅色瓷杯4个、苹果或橘子4只、土豆4个,油画棒或彩色腊笔等工具材料、练习纸等。 学生学具:教材、油画棒或彩色腊笔等工具与材料 (七)教学过程 安定课堂,组织教学。 活动1:让学生做一个游戏体验生活 首先让学生张开眼睛,然后将双手完全遮盖双眼进入一个没有光的世界。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参赛)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陈水云 广东云浮市罗定廷锴纪念中学 一、教学背景: 光的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但他们对光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虽然他们整体实力不强,但是他们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基础,是在小学科学课学过的有关基础知识上的延续与补充,是学习光现象以及相关知识所必须的首先要知道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五、教学难点: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的能力 六、教具仪器: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 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牛奶)、果冻。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板书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光速。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介绍或启发学生如何让光在水中、空气中现形,水中加入少许牛奶或粉笔灰,空气中喷洒烟雾,观察光在水或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并且在课堂中除了丰富的探究实验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唯美的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去解决相关的物理现象。 不足之处是,学生演示的实验效果不太好,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较弱,实验器材较为简陋,由于课堂容量较多,加上图片、视频有点过多,所以巩固练习练得较少。

光和色的基本知识

光和色的基本知识 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景物的光影像。它是光源照射到物体上,被其表面反射出的那部分光线。光影照射入人眼中,刺激视网膜,使我们感受到物体的存在——也就是看到了景物。 物体的颜色 人眼感知的物体的颜色取决于该物体对人眼入射光的光谱功率分布情况。发光物体的颜色取决于自身的光谱分布情况。不发光物体通过反射光或透射光被人眼感知,其颜色由反射光或透视光的光谱功率分布所决定。决定物体反射光或透视光的光谱功率分布的因素有两个:物体本身的反射特性或透视特性;照明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 彩色光的三要素 彩色光作用于人眼,使之产生彩色视觉,为了能确切地表示某一彩色光,可用亮度、色调和色饱和度等三个物理量来描述,这三个量称之为彩色光的三要素。 亮度:是描述光刺激人眼时所引起视觉的明暗程度。彩色光辐射的功率越大,亮度越高,反之则亮度越低;对于不发光的物体,其亮度取决于它反射光功率的大小,与光照强度及物体的反射率有关。亮度所转换的电信号称之为亮度信号,是黑白电视的主要物理量,也是彩色电视要传送的信号之一。 色调:是颜色的类别,例如红色,绿色、蓝色等不同颜色。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某物体的色调取决于它本身辐射的光谱成分或在光的照射下所反射的光谱成分,例如,树叶在阳光照射下,它反射绿色光谱成分而吸收其它光谱成份,所以呈现绿色。 色饱和度:是指颜色的深浅程度(或浓度)。对于同一种色调的颜色,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如深红、深绿、深蓝等,饱和度越低,则颜色越淡,如淡红、淡绿、淡蓝等。高饱和度的深色光可渗入白光而被冲淡,变为低饱和度的淡色光。 色调和色饱和度是表征颜色的两个物理量,在彩色电视中又被称为色度,它的电信号称为色度信号或色信号。彩色图像既有亮度,又有色度。黑白图像只有亮度,没有色度。 人眼的彩色视觉

色彩基本知识教案

《色彩基本知识》 一.授课班级:基础班 二.学科:美术 三.课题《色彩基本知识》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与懂得色彩主生的基本条件以及绘画用色的基本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 六.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色彩三要素及同种色、类似色、固有色、条件色与色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类似色、对比色的组合调配。 七.课的类型:讲授课 八.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法、图片展示法、启发法、练习法相结合 九.教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色卡,类似色与对比色的范围,示范用的水粉纸若干张,水粉画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教材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黑白电影或是黑白电视节目,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只有黑、白、灰的世界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一两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所以说色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是单调的。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颜色呢?光进入视觉的三种形式:1.光源光(自然光、人造光)2.透射光3.反射光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通过物体的吸收、反射或穿透作用,反射回来的色光作用于人的视觉,便产生了某种色彩的感觉。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是直觉。 (二)颜色 色彩范畴:色彩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范畴 无彩色:黑、白、灰色。

有彩色:红、黄、蓝等含彩的色。 我们在画色彩的时候,什么颜色是必不可少的呢? 1、三原色 不能用其它颜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不是全部)。 原色包含两个系统:光的三原色和和色料或颜料的三原色! (1)色的三原色:朱红光,翠绿光,蓝紫光。 (2)色料的三原色:紫红,柠檬黄,天蓝! 在一张画里面,同一种颜色不同距离的物体我们证明体现呢? 2、间色 又叫"二次色"。它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由2种原色调配出来的。红与黄调配出橙色;黄与蓝调配出绿色;红与蓝调配出紫色,橙、绿、紫三种颜色又叫"三间色"。在调配时,由于原色在份量多少上有所不同,所以能产生丰富的间色变化 3、复色 也叫"复合色"。复色是由原色与间色相调或由间色与间色相调而成的"三次色",复色是的纯度最低,含灰色成份。复色包括了除原色和间色以外的所有颜色 一个物体由于受到光的影响,暗面我们一个怎么体现呢? 4、补色 是广义上的对比色。在色环上划直径,正好相对(即距离最远)的两种色彩互为补色。如:红色是绿色的补色;橙色是蓝色的补色;黄色是紫色的补色。补色的运用可以造成最强烈的对比 (三)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即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不同的波长给人不同的色彩感受!红、橙、黄、绿、蓝、紫色每个字代表一个具体的色相!注意:色相是由波长决定的,所以比如粉红色,暗红色,灰红色是同一色相(都是红色相)只是彼此明度和纯度不同而已! 色相可以分为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 2、明度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最适合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色彩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色彩基础知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色是( A )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 A、光 B、颜色 C、颜料 2、下列波长中( D )为可见光波长。 A、λ= 3.7×102nm B、λ= 8.5×102nm C、λ= 5.2×103nm D、λ= 4.9×102nm 3、自然界的日光,以及人造光源如日光灯、白炽灯、镝灯所发出的光都是( A ) A、复色光 B、单色光 C、无色光 D、白光 4.物体固有色是物体在(D)光源下的颜色。 A、荧光灯 B、白炽灯 C、标准照明体D65 D、日光 5、当光源的( B )确定时,光源的颜色特性即被确定。 A、光谱密度的部分值 B、相对光谱能量分布S(λ) C、辐射能的大小 D、红光含量 6、光源的色温表示的是( B ) A、光源的温度 B、颜色的特性 C、颜色的温度 D、色光的温度 7、观察印刷品使用的光源其色温度为下面哪一个。( C ) A、4000K左右 B、5000K左右 C、6500K左右 D、7000K 左右 8、色温低的光源( C )光成分少,( C )光成分多。 A. 红,绿 B. 蓝,绿 C. 蓝,红 D. 红,蓝 9、同一颜色印刷品在色温3800K和6500K光源照射下观察会出现怎样结果。( B ) A、纯度不同 B、色相不同 C、光泽不同 D、亮度不同 10、如果某物体能将入射光按不同比例吸收,并有部分光反射出来,那么这种物体色就是( D ) A、白色 B、黑色 C、红色 D、彩色 11、实地密度随着墨层的增加,( B )。 A、是无限度增大的; B、不是无限度增大的; C、是无限度减少的; D、不是无限度减少的 12、实地密度只能反映油墨的( D ),不能反映出印刷中网点大小的变化。 A、黑度; B、灰度; C、饱和度; D、厚度 13、彩色物体形成的颜色是由( C )所决定的。 A、光谱的不同波长被等量吸收 B、光谱的不同波长全部吸收 C、光谱对不同波长的选择吸收 D、光谱的所有波长均未被吸收 14、人眼睛的明适应和暗适应时间大致是( A )

光的传播

第五讲光的传播 光学和几何学、天文学、力学一样,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重点研究光的发生、光的本性、光的传播规律、光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在讨论光的传播路径时使用了很多的几何知识和方法,所以常将这部分光学称为几何光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1.光源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物体自己不发光,但能反射从别处射来的光.有些物体,像太阳、恒星、蜡烛、白炽灯、荧光灯、霓虹灯和激光器等,能够发光。这种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其中,太阳和恒星是天然光源,其他是人造光源。无论哪种光源,发光时都要消耗其他能量.光源是把其他能量转化为光能的物体或装置。只要这种转化过程不停止,光源就不断地把光辐射出去。 【例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面的8种物体中, 一定是光源的有 ; 一定不是光源的有;可能是光源的有。 A.太阳;B.月亮;C.星星;D.流星;E.钻石;F.蜡烛的火焰;G.发光的电灯;H.打开的电视机。 2.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能够在真空中或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称为介质)中传播。大量事实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光学中,常用一条线说明光的传播情况,这条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光线为带箭头的直线。小孔成像和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所形成的有趣现象。 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一个光线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图5-1为点光源所形成的影;图5-2则为较大光源所形成的影,1区为本影区、2区为半影区、3区为伪本影区。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介质是均匀的”。折射率是表示物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两种介质是否均匀的标志,是它们的折射率是否相同。如果介质不均匀,光就会沿弯曲的路径传播。 声音只能在介质中传播。与声音不同,光除了在介质中传播外,还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在真空中,光也沿直线传播。 【例2】有关小孔成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A.小孔所成的像可以是彩色的B.像的清晰程度跟小孔的大小无关 C.将照相底片放在光屏处可以拍摄到像D.成像用的小孔必须是圆形的 【例3】将一根蜡烛点燃,放在具有针孔的纸板前面,在纸板后面屏幕上,可以看见一个倒立的蜡烛像。试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这个现象。 【例4】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说明日食、月食的形成。 【例5】一根50cm长的木棍,竖直地立在水平地面上,影子的长度是40cm。与此同时,一根旗杆的影长为16m。由此可知这个旗杆的高度为。 3.光的速度 图5-1 图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