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与鉴赏讲解概述

旅游资源与鉴赏讲解概述
旅游资源与鉴赏讲解概述

模块一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

现代旅游活动是由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其中,旅游者的作用对象——旅游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旅游活动容丰富,但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融山川、河流、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服饰、民俗风情于一体,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因此,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旅游审美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评价旅游资源的特色,以求获得旅游美感,最大程度实现旅游的价值,即我们所说的旅游资源鉴赏,它是决定旅游者旅游品质的关键因素。

旅游资源讲解可以借助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思维,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引导和帮助旅游者完成鉴赏活动。

课题一旅游资源认知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多年来许多学者作了诸多建设性的探讨。而对有关旅游资源的一切认识、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赖于一个相对科学的旅游资源概念的建立。旅游资源的概念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评价及开发等诸多方面。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为学界公认的旅游资源概念。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的定义。这里介绍6种:

(一)对旅游资源认识的分歧

1、黄辉实认为,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物的事物。(1985)

这一定义注意到了非物质性的旅游吸引物。

2、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1985)这一定义提出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值得重视的。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号指南第6版标准中,产品的概念包括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四项。服务成了产

品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样,旅游中的接待服务也可理解成旅游产品,与风景资源等一样,成了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传康、振礼认为,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1990)

这一定义表述简洁,涵盖面广,可以包括人类全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资源。

4、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的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1992)

这一定义着眼于旅游者、旅游产业和有可能被用来开发及其产生的效应三方面。

5、保继刚等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993)

这一定义注意到了旅游资源的三个层次,特别是对当代为发展旅游业而开发的人工创造物的重视。

6、彦君等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审美和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1999)这一定义避免了把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混为一谈。

(二)学术界对旅游资源定义的一致理解

1、强调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

2、强调旅游资源的作用对象——旅游者

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的

(三)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

诸种论述,都充分表达了作为旅游资源必需具有的吸引向性及特性。根据以上学者的看法,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我们把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与一般的资源相比较,具有较为丰富的涵和独特的属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对上述定义作如下解释:

1、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非物质的。

旅游活动除满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物质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因此,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旅游资源都是旅游开发中重要的资源形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鉴赏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性资源越来越在旅游开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成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的核心之一。旅游开发中常说的“深化旅游产品文化涵”,其实质就是强调要在旅游资源的文化涵方面做文章,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充分发掘无形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可拓宽旅游的容,并为有形的、物质的旅游产品创造出一种新的附加值。

2、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功能。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等精神需求,吸引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的核心。

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吸引力上。游客之所以从客源地到某一旅游地去旅游,就是因为这一旅游地有吸引游客的事物,旅游资源成为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间客流的推动因素。

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指对旅游者群体而言,而不是以个别人的好恶为标准。是否具有旅游吸引力成为判断事物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狭义的旅游资源概念应界定为能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旅游的旅游景观要素,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辅助完成的旅游接待因素,如导游、司机、服务员、经营管理人员等提供的服务。这些接待因素在旅游活动中仅仅起到了媒介作用,并不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主体事物。但广义的旅游资源概念应将其包括在,如造诣较高的书法家、艺术家、名厨师和别具一格的工作人员等,不仅他们的作品或产品为旅游者所欣赏或享用,而且他们的创造、制作或工作过程也成为了游客的参观项目。旅游接待中,“人人都是旅游资源”就包含这层含义,带有某种特色的接待服务已不仅仅是旅游媒介,而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景观构成因素,应属于旅游资源畴。

3、旅游资源的概念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畴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大。

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的畴在不断地扩大。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及全国乃至于全球旅游业发展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对旅游资源的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旅游资源畴的扩大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旅游资源的界定应有一定技术经济前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使得旅游资源的容不断扩大,资源潜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原来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和因素,今天就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予以开发。如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作为游客遨游太空已不是梦想。2001年4月28日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乘坐俄罗斯“联盟”d—32”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度过了为期8天的太空旅行,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游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技

术已经能够使人与虚拟三维环境进行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的实时交流,所谓的虚拟旅游资源也应运而生。虚拟旅游资源可是人类现有资源的数字化形式,如全息文物图像;也可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产物,如星际穿梭、海底探险。与真实旅游资源相比,虚拟旅游资源更具有题材的开放性和组合的完美性。一些以虚拟旅游资源为容的主体公园已在国外开始建设。

总之,旅游资源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旅游主体所能认知的旅游吸引物;其次,旅游资源指的是旅游介体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新的吸引物。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许多新创造出来的旅游景观,也可视为一种旅游资源,因为在构成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这一点上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既有与其它各种资源所共有的属性,又有它许多自己所独有的特性:

(一)观赏性

旅游资源与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的特点,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尽管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赏活动几乎是所有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观赏性,也就不构成旅游资源。形形色色的旅游资源,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崆朦雨亦奇”的西湖美景,又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既有雄、秀、险、奇、幽、旷等类型的形象美,又有动与静的形态美;既有、白云、青山、绿水、碧海、雪原的色彩美,又有惊涛骇浪、叮咚山泉、淙淙溪涧、苍莽松涛等的声色美;既有建筑景观的造型美、气势美、时代美,又有地方特色菜肴的味觉美、嗅觉美和视觉美。它们都给游客以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的美的享受,使人们的精神、性格、品质等在最有美质的各类旅游资源中找到对象化的表现。

观赏性构成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观赏性影响旅游资源的品质,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国的万里长城、故宫、始皇兵马俑、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观赏性较强,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资源。

(二)区域性

旅游资源总是分布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其形成过程中又受到该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因此旅游资源也反映了该区域环境的特色,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因为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主要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他们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灿

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带上一定的地域色彩。如民居建筑特色的区域差异,民族服饰、饮食文化等的区域差异,都同气候的区域分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区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跨越空间限制前往异地游览。现代旅游开发中,要求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因为在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游产品拥有市场的法宝。

从全球围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掀起,旅游资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战,人文景观正在经历景观趋同,特色消失的过程,因此,保护现有富含人类历史和地方信息的特色景观资源迫在眉睫。

(三)组合性和整体性

孤立的单个景物,往往很难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即使资源的品位很高,也会影响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因为游客总是期望花最少的时间和财力,游览与观赏到尽可能多的景物。另一方面,单个景物,在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游客面前,真所谓是“众口难调”,只能吸引其中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游客。再者,“红花需有绿叶衬”,美需有组合,美需有层次。因此一个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尺度景物的数量越多,比例越协调,联系越紧密,就越能显示出其观赏价值,才能是大限度地释放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它们在特定的区域围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共同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旅游资源整体,这就是旅游资源组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旅游资源的组合是多样的。

例如,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洞有泉、有园林和寺庙,有古迹和遗址。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组合有序,层次清晰,整体性强。无论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有何差别,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游览地与观赏点,游客量久盛不衰,成为誉满海外的“天堂”世界。

组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地域的固定性和不可移置性

旅游资源总是分布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即旅游资源在地域上是固定的和不可移置的。首先,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由于其规模往往巨大或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性,使其难以发生空间位移。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

山水等资源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其次,人文旅游资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社会产物,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包含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丰富性上。由于这类资源与其生成环境紧密联系,人为割裂其环境联系,势必会影响到旅游资源所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原生性和真实性,使资源的价值降低。如中国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断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罗马古城中的斗兽场,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都是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的。最后,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有名的旅游资源是可能的,如微缩景观、园林建筑、许多有关民族风情的主题园仿制了逼真的诸如竹楼、蒙古包等兄弟民族的村寨或居室等,但它缺乏地域背景、周边环境与民族习俗等的依托,在游客的视域中,真假经纬分明,无法替代。那些历史感强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地理环境的历史背景,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

(五)时代性与季节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含义是不同的。现有的某些旅游资源因没有新的容会失去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退出旅游市场,新的旅游资源会不断被开发出来。因此,旅游资源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旅游资源具有季节变化性的特征。一些景物随气候的季节变化而变化,节日庆典活动只在特定的时段举行。也会形成旅游的旺季、淡季和平季。

时代的变迁,季节的变化,都会促使旅游资源的含义、特性、引力大小等产生影响或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海湾战争战场,随着时代的推延,现已成为追求猎奇者的旅游热点地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也直接对旅游资源产生影响。例如开展冰雪旅游,只能在严寒的冬季;、海滨避暑城市,盛夏季节才倍受青睐;西山的红叶,要到深秋才能展现其魅力;民俗风情中的节庆活动,如藏族每年秋收前举行的“望果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那达慕”等,都只能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时段。旅游资源的这种时限特性,会导致有关旅游线、旅游点呈现旺季和淡季、热点和冷点。因此重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组合,从而延长旺季时段,促使淡季不淡,显得格外有意义。

(六)民族性和文化性

不论是自然赋存或社会创造、不论是自然为主辅以人文、或人文为主利用自然的各类不同形成机制的旅游资源,都有其科学性和自然、社会哲理。正是旅游资源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涵,才使它具有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经济活动,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但应指出的是,自然情趣作为人的精神享受的一部分,要受到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制约。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因此文化涵的深浅,

艺术水准的高低,在某种场合不与吸引力大小成正比。甲骨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不可能吸引大批人去观赏,就是这个道理。

(七)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其他资源多数不能重复利用,在人们消费产品的同时,资源也随之消耗掉。而旅游资源从理论上讲,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永续性是有条件的,只是在对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切实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存在。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著名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夷为平地。泉城,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甚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机。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有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能加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突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用,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游客买到的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值得指出的是,旅游资源的这种可永续利用,是有种种条件限制的。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沉积物的风化和破坏。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分类同样应遵循分类法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行归并,划分出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型)的工作过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之上。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分类是认识复杂对象的一种方法。

其次,分类是旅游资源研究的重要容。

再次,分类是区域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

(二)旅游资源分类

1、依据旅游资源属性的分类

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社会游资源从人文旅游资源中划分出来,形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

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分法。也有学者将旅游资源按科学属性划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3个景系(大类)。根据高等院校教学需要,结合中科院地理所与国家旅游局开发司为查清中国旅游资源状况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中对旅游资源的系统分类,这里采用两分法的分类系统,将其划分为2个大类,12个基本类型,72个类型,如下表所示。

旅游资源分类表

(二)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

1、世界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世界级地质公园和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

2、国家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由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3、省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有的省还公布了历史文化名镇。

4、市(县)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其它分类

1、根据旅游资源功能分类

根据旅游资源主要功能的不同,把旅游资源分为以下类型:

(1)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以各种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为主,供旅游者观光游览和鉴赏,使旅游者冶性情,并从中获得各种美感享受。

(2)参与型旅游资源。也有人称作体验型旅游资源,包括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等。旅游者可以亲自参与活动,得到切身的体验,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3)购物型旅游资源。包括各种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及仿制品等旅游商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以纪念他们的旅游经历。

(4)保健休疗性旅游资源。包括各种康复保健、度假疗养设施与活动如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疗、森林浴、健身房等,主要供旅游者度假、疗养、健身之用。旅游者从中可以锻炼身体,得到体质的恢复与提高,还可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

(5)文化型旅游资源。包括富有文化科学涵的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等。旅游者从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6)感情型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等,可供开展祭祖、探亲、访友、怀古等旅游活动,以表达旅游者的思古、怀念、敬仰、仇恨等感情。

2、依据旅游动机的不同进行分类

(1)心理方面的(圣地、重大历史事件、探亲等)

(2)精神方面的(科学知识、消遣娱乐、艺术欣赏等)

(3)健身方面的(沙疗、温泉疗、各项运动等)

(4)经济方面的(各地土特产等)

(5)政治方面的(国家政体状况,各种法律等)

课题二旅游资源鉴赏

一、旅游资源鉴赏的含义

鉴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鉴定和欣赏”,《辞海》解释为“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鉴赏包含了欣赏,欣赏是鉴赏的初步,鉴赏是欣赏的高级发展阶段。鉴赏不仅要赏,更要鉴——审察、鉴别,在寻找美的同时,需要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鉴别其优劣,认识其价值和哲理,正如康德所说:“鉴赏乃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因而,鉴赏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鉴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及鉴赏经验。同时,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到提高。

二、旅游资源鉴赏行为构成因素分析

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是旅游者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在探索特定的生活情境以及独特的物质或精神的对象当中实现其某种在需求的一种行为。它的实现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现代旅游活动是由这三者通过市场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因此这三者被认为是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旅游鉴赏行为与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同样也是旅游资源鉴赏行为的构成要素。由于各构成要素本身又是多变的、互不相同的,从而决定了资源鉴赏的复杂性。

(一)旅游主体

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决定性要素。旅游主体是旅游行为的出发者,是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设施、气氛、民情及其综合文化素质的观赏者、感受者和评判者。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旅游主体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目的是实现旅游主体某种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而审美的鉴赏则是旅游活动的特性。

作为旅游鉴赏行为的承担者,旅游主体首先要有在的审美需求,并具有审美鉴赏的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已有的审美结构和功能对旅游客体进行美的鉴赏。旅游景观鉴赏的结果,往往又因为旅游主体的不同而呈现相当大的差异。由于旅游者的民族、性别、年龄、职业、阅历、爱好、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信仰各不相同,其鉴赏能力水平差异很大,对景观的领悟水平也不尽相同。同时,旅游者特定的心境和情绪也会影响鉴赏结果。

(二)旅游客体

旅游客体是旅游者活动的目标,即旅游对象。它和旅游主体构成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有旅游行为的发生。

在旅游资源鉴赏行为中,旅游客体就特指旅游资源。不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不论是自然为主辅以人文,还是人文为主利用自然的各类不同机制形成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自然哲理、社会哲理,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美学特征。正是旅游资源的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涵,才使它对游客具有吸引力,从而与旅游主体结成了一定的鉴赏关系。

旅游资源繁杂多样,它截取了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优美的部分进入了旅游开发的畴,其美质、丰度、价值、结构、布局等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旅游资源,也会因季节、时间、天气等外在因素而出现差异。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变异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使旅游资源鉴赏变得十分复杂。

(三)旅游媒介

旅游媒介即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纽带,是旅游过程中的加工、生产、组织和销售者,包括路线、交通、旅馆、商店、旅行社、导游人员、翻译人员、管理公司和旅游研究机构等。旅游媒介,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旅游并无旅游行业的介入,产业革命后旅游需求的大量增加和社会分工更加细密使得旅游行业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为人们的旅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而反过来刺激了整个社会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发展。

在旅游鉴赏行为中,旅游媒介主要体现为旅游鉴赏的组织机能。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活动高度依赖旅游行业,旅游行业成为人们的旅游得以正常进行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外部支撑条件,是现代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旅游行业中,不仅劳务、交通、能源等外部条件的开发、利用、组合等情况千差万别,就连接待水平、导游水平、客房服务水平、烹饪水平等部条件也互不相同,旅游媒介组织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了旅游主体的旅游心境和旅游状态,以及旅游客体的展现程度,从而影响了旅游资源鉴赏的结果。

三、旅游资源鉴赏心理因素

旅游资源鉴赏作为参与性动态观赏,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在游览观光现实而具体的旅游资源——旅游客体的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过程,最终目的是旅游主体获得美感享受。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旅游主体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

旅游活动虽然包含很多容和方面,但核心容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赏活动,实质上是对旅游资源的审美。从人类的审美心理学出发,认识审美构成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泽厚在《美学四讲》中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审美过程中渗透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四因素。综合他们的观点,可以将旅游资源鉴赏过程理解为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四个心理因素逐渐递进的过程。

(一)感知

感知,作为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在旅游资源鉴赏过程中,通常起到一种先导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旅游资源的外在感性形象决定的。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的相应特征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的活动,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是人类最直接、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多种感觉的结合。

在旅游资源鉴赏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美感的感知是有两个条件的。一是旅游主体的感知能力,这是前提。人的五官、身体和大脑神经系统,集合起来组成了视、听、嗅、味、触等主要感觉分析官能,以此辨别、接受和传达外界的各种信息。动物都有感官,但人的感官与

众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在与大自然共存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人类由非社会的人发展到社会的人,自然界也烙上了人类的痕迹。在面对旅游资源时,人利用较为敏锐的五官感觉去捕捉美,并用各自的审美观点去感知景观的美。而这些都是人在后天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意识(或价值观)所决定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五六岁的儿童看到的美与历尽沧桑的老者认为的美不尽相同,与世隔绝的人与经历丰富的人对旅游资源美感的认识出入甚大。二是旅游资源的审美形象,这是旅游资源鉴赏的源泉。人具有了感知美的能力,当然还要有能够被感知的美的事物。旅游资源的审美基础是其外在的感性美,它们通常具有形象、色彩、声音、味道等方面的吸引力,能够被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接所感应,同时还具有审美性质和社会化涵,能被人们的审美共识所接受。

(二)理解

理解,作为审美的认识性因素,是在对旅游资源表象、概念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通过理解,人们对旅游资源的鉴赏就更深刻、全面,想象也更丰富,从旅游中获得的美感就更多。

由于审美观点、审美趣味不同,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可以将旅游资源鉴赏活动中的“理解”概括为以下几层容。

第一层“理解”是指要能够区分现实世界与审美世界,体现在旅游资源鉴赏行为中,就是要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与旅游资源营造的世界的区别,既能投入感情与鉴赏的对象产生共鸣,又能清醒地从旅游资源世界中抽身而出,对其作理性分析,以客观的心态欣赏客观存在的美景。

第二层“理解”是对旅游资源的容的领悟。旅游资源既有外在形式美,又有在蕴含美,外在美可以通过感知欣赏,而在美则需要通过理解去认识。比如,到革命根据地,如果事先对中国近代革命史一无所知,那么面对一排排旧的窑洞,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游兴大建。因此,在出发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旅游者应该掌握关于其资源的相应背景知识,以便在鉴赏过程中提升“理解”层次。

第三层“理解”是更为在和深层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许多旅游资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含义往往来自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外在形式的感性认识,但又超出了感性畴。这种理解为一种非确定性的认识,即心里清楚这种感受,但很难确定的语言来表述这种认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达到这种认识程度就要求旅游者要有较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涵,能透过表面明确地抓住它涵盖的意义。

(三)想象

泽厚说:“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来联系对旅游景观在意义的理解;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

想象在心理学中一般分为联想、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在审美活动中,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再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如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瑞雪兆丰年”就属于联想。根据发生联想的两个物像之间的相似程度,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形式。

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属于想象的高级形式,对审美感受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在旅游资源鉴赏行为中,再现性想象是依据具有外在感性形象美的旅游资源展开的。当面对某处具有拟物或拟人性质的景观时,游人的脑海便再现了景观所拟的具体形象,反映到景观外表便忽略了景观本来“死”的形象,而呈现了脑海中的形象,使景观“活”了。当然,这种“活”形象并非景观原有的形象,而是游人通过想象赋予景观“虚无”但贴切的形象。到了,望着眼前的“乌龟爬山”、“仙人晒靴”、“达摩面壁”等怪石,静静观赏,仿佛真的看到乌龟、晒鞋的仙人、面壁的达摩跃然而出。“这种模糊的原始材料经过想象的加工之后,便成了发乎自然而又不同于自然的东西。”

创造性想象通常脱离了景观外在形象,凭借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在情感燃起的炉火中,原有的矿石熔解了,其分子重新组合,使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最后终于成为一种崭新的形象在眼前闪现出来。”游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在脑海中经过筛选、借鉴,重新组合自己所观的景观,创造出一幅新的景观画面。

(四)情感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它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与人的立场、观点有关。

人是具有思想的感性动物,某种本能性的欲望、意向、要求、期待必然会出现在实践活动中。旅游资源鉴赏是一种参与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游人的心境、意志、愿望等主观情感移入景观中,同时也把景观的情调吸引到自身之中,于是主客融合,物我同一。在这种同一的状态中,游人经过对景观的感知、理解、想象过程,把隐含在心中的情感反映到景观中,达到特定的审美状态,形成特定的审美感受。当然这种审美感受是由游人日常审美经验的积累决定的。对旅游景观的高质量的欣赏,往往就是那种情化为景、景流于情、情景交融的“审美情绪力”的高度体验。

四、旅游资源鉴赏的方法

旅游资源鉴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与旅游行为的构成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常因为旅游主体的个体差异、旅游客体的自身变化和旅游中介的组织区别而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生活体验的不同、个性气质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不同、气候气象的变化,甚至情绪的不同都会造成对旅游资源鉴赏阐释的细微差别,正如黑格尔所说“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旅游资源鉴赏实践中,主要从观赏位置、观赏时机、景物特点、游者心境及旅游节奏等几个方面来协调鉴赏行为,以便取得最佳的鉴赏效果,达到最大的审美满足,实现旅游的目的。

(一)选择观赏位置

轼<<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岭倒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座庐山,只因观赏者所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景致就大相径庭。可见,在旅游鉴赏活动中观赏位置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是不容忽视的。观赏位置主要指观赏距离和观赏角度。

观赏距离包括远距离观赏和近距离观赏。一般来说,远距离观赏可揽全景和整体的美,适用于观全景、远景、大体量的景致;近距离观赏可观局部、细致的美,适宜于小体量的景观。观赏的距离不等,所看到的景致相异,如同电影镜头一样,距离近,构成近景或特写景;距离远,构成远景,这些具有一定差异的景致,往往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审美对象才能显出美,距离不适当,往往看不到美,原因是距离太远和习以为常,人们心里习惯造成的习以为常称为“心理距离”,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在1912年出版的小动理距离》一书中提出来的。一切美景都要在适度的距离中,才能看到。距离可以增加审美的勉力。“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因为有距离,格外显得壮,格外显得美。又如柏藤、老树,这些在生活中都是极其平凡的东西,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但在离开一定的距离看它时,就会给人以各种意像,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就会感到美。再例如,有一个女子终年生活在优美的景色中,与家乡美丽的风景朝夕相处,习以为常,所以,感觉不到它的美。有一次,她离开家乡,乘船在江上行,极目远眺家乡时,她才发现家乡的景色非常美。薄雾、帆影、夕阳、落霞,好一派令人心驰神往的湖光山色。于是这位女子即兴作了一首诗:“依家住在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因为距离太近,习以为常,而不觉其美。

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人踩高跷”、“仙人下棋”等等,近看只不过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但离开一定的距离来看这些顽石,使人感到象是一个猴子在望海,象是仙人指路、仙人踩高跷、仙人下棋。这就是心理距离的作用。因为审美主体离开审美客体一定距离后,再看审美客体就会模糊不清,由于模糊不清,就会给人各种意橡,造成这些奇特的意像美。朱光潜教授讲过一个例子,海上航行遇雾时,不但不愉快,而且很危险。但他又说: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种适当的距离,这时你就会感到“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了。

观赏角度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角度不对,有可能看不到美。例如,我们在玉泉山眺望万寿山,万寿山只不过是一个单调的小山头,感觉不到什么美。而在颐和园湖的东岸看万寿山,便觉得它林木苍翠,高峻雄伟,在山上建设物的衬托下,万寿山更显得美丽壮观。玉泉山和西山的群峰,似乎也成了颐和园的景物了。这样,远景朦胧,近最澄清,构成一幅层次分明而完整的画图。所以,旅游者在观赏风景时,要选择角度。可站在主景的对面,观看景物正貌,即正面观赏;也可侧面观赏,即观赏者与主景构成一定的角度,这种观赏可突出某一特征,对衬托主景,强化主景有一定作用,常因侧面观赏而消除正面观赏的单调性和呆板性,增强景物的艺术性和形象性,提高景物对观赏者的美感享受。如从正面看的鸡冠山,山峰普普通通,而从侧面看去,却如一只雄鸡向南昂首,形象逼真;站在不同的高度观看景物,能获得不同的意境。对观赏的对象可以取平视、仰视和俯视。

平视:看视线前方延伸较远的景物叫平视。平视可以看远处的景色,欣赏开阔的旷景,见其开阔、辽远,极目天际,使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宋代山水画大师郭熙在讲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时,曾提到平视具有“平远”的效果,他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又说:“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观赏“山色空朦雨亦奇”的西湖景色应以平视的角度为最佳。观赏的云海也应取平视,才能看到“冲融而缥缥缈缈”的效果。

仰视:从低处往高处着叫仰视。仰视可突出主景的雄伟、高峻。郭熙把仰视观景为“高远”,他说:“自山下而抑山巅谓之高远”,又说:“高远之色清明”,“高远之势突兀”。在万寿山前仰视万寿山,便可看到层层殿堂,辉煌夺目,分外壮观。具有“山外青山楼外楼”之感。万寿山后的景色也十分壮观。若从它北门前的台阶上仰望万寿山后山上那建设,便可看到层层红绿殿堂极为壮丽秀美,两侧不同姿态的塔楼,与殿堂相互辉映,游人似步入仙境一般。在的汤岭关仰望云门峰,云门峰那种雄伟险峻的景色简直令人惊叹;峰顶高耸入云,好象就爱倾倒似的,游人到此仰望之,无不感到惊心动魄。

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叫俯视,最可见景观纵深、层次。在泰山顶上看下面的群山,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登上水上公园的“跳园亭”,水上公园的全景便尽收眼底。在景山万春亭上看故宫,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便一览无余。其壮美之极,令人叹为观止。前人总结一观景经验,叫做“仰望峭壁,俯视水波”——仰望峭壁显得层层叠嶂,十分雄伟,俯视湖面,水平如镜,游船飘荡,颇有诗意。

(二)把握观赏时机

观赏风景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风景的美。如果不是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去看钱塘江大潮,就有可能看不到大潮的壮观景象,感受不到大潮的崇高美。

西湖渺渺八千亩秀水,层次丰富,风神飘洒。“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要想看到西湖的浓妆,最好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时是“花点胭脂水泼黛,西湖今日也浓妆”的美景。若想欣赏西湖的淡妆,最好选择烟雨苍茫、细雨迷朦的日子。“漠漠云阴敛晓光,平波才欲倒垂。诸峰尽在微朦里,今日西湖是淡妆。”

季节不同,景色也有变化。清代著名画家辉南田写道:“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作为一个旅游者应当了解自然风景这种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现在水较少,平常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三叠泉几乎没有水,要想看瀑布的壮观景象就得冒雨,大雨后去观赏。有人几次登想看“仙人踩高跷”,但不能如愿。这是因小小的巧石位于深壑群峰之中,在晴朗天气为其背景的山峦所淹没,所以,旅游者在晴天时不易看到“仙人踩高跷”。只有当巧石的背后升起云雾时,才能衬托出它那娇统的体态,显露出奇异的动人景色。

人文旅游资源的鉴赏也要注意时机。例如节庆,人们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方式纪念,元宵节观灯、清明节踏青、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而白族的“三月街”、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四月八”及族的“那达慕”等少数民族节日,会让旅游者领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景。

(三)选择观赏方式

观赏方式有静态观赏和动态观赏。静态观赏指游客停留在某一时空背景中有选择地观赏周围的景物。这是一种选择性极强的观赏方法,适用构景比较复杂,能够吸引旅游者潜心欣赏或者具有含蓄深远意境的景观。而动态观赏指游人处在动态中的观景方式,它是旅游审美活动中广泛应用的观景方法之一。自不待言,移动涉及速度,速度导致景变,景变影响感受。按“动”速又可分为步移景异的慢速游览和车过景移的快速游览两种。

(四)抓住景观的特点

旅游资源有自己的特点,如同人的性格是由言行和服饰等所反映出来的一样,旅游资源的性格是由色彩、声音、线条和造型等外观形态反映出来的;如同人的个性豪爽、温柔、热情、冷漠一样,旅游资源的个性也多种多样。自然旅游资源呈现出鲜明的类型性,即雄、奇、险、秀、幽、奥、旷;而人文旅游资源有人工赋予的寓意在其中,特点就更多元化。

旅游资源的特点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状态万千的,往往是多种性格的复合,这其中有几种性格主导着景观特色的确定。当然,受到旅游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同一景物在不同观赏对象眼里,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置身于我国宫廷建筑之中,有人被宏伟壮观的群体组合布局所震撼,有人被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所折服,还有人因金碧辉煌的朱漆金瓦兴奋不已。

如同了解一个人就要熟悉其脾气秉性,只有抓住景物的个体特征,才能抓住并深入理解有关景物的观赏要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旅游主体的个人喜好选择确立不同的侧重点,有选择地观赏景物对象中最具有个性特色或最富有审美价值的景点,从而取得好的观赏效果,获得美的享受。

(五)提高文化素养和保持良好心境

爱默生说过,为了寻找美,人们去各地旅行,但人们必须随身携带美,否则就找不到美。

在旅游资源鉴赏过程中,同游某一景观的不同旅游者会有相同的感受,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前者通常被认为是由美感的共同性或共同感受所致,就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口之于味也,有同耆(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所以不同的游人登上时,几乎都会对其“秀”赞叹,达成共识。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与鉴赏主体的个性相关,人们根据自己的个性、拥有的文化素养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对旅游资源会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1923年8月,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淮河,后以《桨声灯影里的淮河》为题各撰文一篇,同时同地的同一条淮河,在两大文学家的笔下却展现出了两种不同的风韵。当然,无论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也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程度上的深浅或层次上的差异。

美感并不是对鉴赏客体的简单复写和被动反映,会随着鉴赏主体的心理结构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因人的特定情绪和情感状态而异。因此,同一旅游者在不同的时期游览同一个旅游景观,得到的审美感受或审美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鉴于以上原因,旅游者在动身前往旅游目的地前,应该做好充实知识和培养情感的双重准备。尽可能地多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学习有关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旅游资源有着较

充分的了解,才能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赏,以便核实、充实、深化已有的认识,获得最佳效果。同时,旅游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主观意识上要有强烈的发现美、体验美的兴趣与欲望,这样在面对旅游景观时,方可“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从而获得丰富的美的感受。

(六)控制旅游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鉴赏活动是一种主体行为,它是旅游主体生理适应与心理感应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旅游主体在游走的过程过直接的生理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作用于旅游客体,形成表象上的感觉,然后再反射到心理上,最终生成特有的审美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反应除了与旅游主体的文化素养、鉴赏品味有关外,往往还受到生理舒适度的影响,而后者取决于旅游活动中旅游节奏的调控。

在旅游资源鉴赏中,在对旅游路线、参观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进行安排时,应该按一定的节奏把它们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形成整个旅游篇章的序幕、发展、高潮、结束,有序地进行。

旅游节奏不是固定的,应视观赏容、观赏主体的年龄、体质、审美情趣、当时的情绪以及具体的时空条件来确定,并随时调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旅游鉴赏活动中的第三者——旅游中介主要指旅游组织及导游人员作为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纽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常在由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体中,主要是由旅行社和导游来安排和控制旅游节奏。

调节旅游节奏,一般应参照如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要舒适愉悦。住宿和交通条件要安全舒适,便利宽敞;食品饮料要清洁卫生,富有营养。这样利于旅游者养精蓄锐,保持良好的心境。二是要多样统一。在活动日程、观赏容的安排上,要从整体出发,力求丰富多样,避免单调重复,应构成一种起伏变化、对立统一的节奏。三是要灵活应对。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灵活机动地把握观赏活动的节奏,该快则快,当慢则慢。应尽量使主、客观的节奏协调统一起来,这样使游客在情感上和身体上都能弛得当,松紧合理,从而达到游览时赏心悦目、游览完毕流连忘返的目的。

课题三旅游资源讲解

在相当长时期,观光旅游将一直是旅游产品构成中的主体,是游客心灵版图扩和对异域文化享受的主渠道。这意味着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知和生动讲解在旅游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

的位置,其他包括“食、住、行”等方面都是围绕这根主线展开的。成功的讲解会让游客达到真正的美感享受和体验,能帮助游客更多、更准确地感知旅游资源,使旅客深感不虚此行。

旅游资源讲解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璀璨壮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题材,以兴趣爱好不同、审美情趣各异的游客为对象,对与资源相关的各类知识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加工和组织,用口头语言进行的一种意境再创造。旅游资源讲解不仅涉及语言的有效表达,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一、旅游资源讲解的作用

旅游活动是一项寻觅美、欣赏美、享受美的综合性审美活动。旅游活动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为一炉,融文物、古迹、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风情、美食为一炉,满足各种审美情趣的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此时,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借助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旅游者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尽兴而归。

(一)传递信息

古人云:“仁者,智者乐水”。旅游过程中尽管游客的审美情趣因人而异,但要求却殊途同归,那就是获得美的感受。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旅游中发现美并不难,但仅仅发现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去理解领悟其中的奥妙。

对旅游资源的讲解有助于加深游客对游览地的了解和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认识,从而使其增长知识,获得更多的旅游乐趣和精神享受,审美情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满足。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指的就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旅游资源的各种信息深入浅出地传达给旅游者,使景点景物在游客的心中“活”起来,激发游客的兴趣。通过讲解,可以使游客真正了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帮助其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进而了解他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使游客对游览地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风貌有切身体验,获得在旅游目的地的一次难忘经历和美好的回忆。

(二)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思维

旅游活动离不开丰富而自由的想象。想象思维是审美感受的枢纽。对旅游资源的讲解需要将景物的形体美和在美的特征与旅游者的审美需要和美感经验结合起来,努力使讲解“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突出最能引起旅游者审美情趣的容,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调动他们的联想、联觉能力,促使他们与审美对象产生情感交流,达到“特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从而获得美的极大享受。

旅游文化赏析 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王治青自助旅游攻略一、香格里拉速览: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曾引起我的向往。皑皑的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构成了这里美丽的风景。香格里拉藏语音译又为巴拉”,意思是“心中的明月”,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英语为Shangri-La,意为世外桃源,而这里,的确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二、最佳旅游时间 5-6月:春末初夏,此时的香格里拉最美。5月底-6月初,主要为杜鹃花海(但随着天气变化时间可能会推后)。6月中旬有野花花海,如大小鸢尾花等。7-8月各种野花竞相开放,但此时为多雨季节。9-10月为秋季,色彩丰富,狼毒花开,此时景色也很美,适合摄影。11月初雪,色彩比较单一,天气较冷。12月,主要为雪景,可以看黑颈鹤。 三、消费指数: 香格里拉住宿、交通和餐饮的消费水平都不是很高。古城内和飞来寺的客栈住宿费用相对会高些,其他地方的住宿都比较便宜。 四、穿衣指南: 去香格里拉建议带上外套、羽绒服、手套、防滑靴。香格里拉气候干燥,紫外线辐射强,女性应准备好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特别是10月份以后,更要带足御寒衣物。每年6-9月是香格里拉的雨季,高原天气多变,可以多带几个塑料袋(或浴帽),雨天是罩在相机上,防雨又防尘,还可以保护设备。 五、景点: 香格里拉的景点主要集中在独克宗古城和县城周边、德钦县以北和虎跳峡一袋。正常浏览香格里拉需要2-3天,如果喜欢徒步,可以到虎跳峡和雨崩。但是有些人想到梅里雪山进行转经朝拜就会很长时间了。 1、独克宗古城 独克宗古城依山势而建,它是按照佛经中的香巴拉理想国建成的,有“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和“月光城”两层含义。古城的路面起伏不平,由一些岁月久远的旧石头就着自然地势扑就而成。而今,石板路上还保留着深刻的马蹄印,那是当年马帮给时间留下的信物。独克宗古城拥有所有中国传统古城景区的特点:小吃、饰品、名族特色纪念品、客栈等,除了这些东西之外,这里就是个冷兵器交易市场,到处是买藏刀的,古城不大,9月末游人很少,很适合约上几个好友在小巷慢慢转悠,感受夜的柔和,细品各色灯光带来的魅惑!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曾维 一、设计依据: 中职教学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发挥想象,通过讨论, 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 法及学会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传授旅游基本知识的专 业课程。要了解旅游知识就必须了解旅游构成的三要素,旅游资源就是其中的客 体,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就 要求全面的认识旅游资源。 2、对教材的处理: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这节就是要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旅游资源,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把握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教 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对旅游资源功能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难点: 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步入职高,对新的专业知识,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学生在前面教材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这节课在多媒 1

旅游资源赏析论文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 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 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 顶色调 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 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3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黄帝工经》),阴阳是生命的核心,住宅是生命的载体,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建筑空间外为阳,内为阴,高为阳,平为阴,屋宇为阳,院落为阴。在房屋室内设计中,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以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在一起,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使室内外的气流完全贯通。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在取材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是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然的,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木材较之石土更具有生命力,它本来就有自然的纹路,而且坚韧,便于加工,适合做房屋的各种构件,这还很好的和中国中庸的传统思想相契合中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 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4、各大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型的典型主题 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经济: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 3、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4、带动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发展 5、增加政府税收 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别 社会文化: 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2、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3、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经济上,有可能引起物价特别是地价的上涨 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拥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 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社会文化上:干扰当地人的生活,对当地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留下 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 1、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或供应者 2、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 3、狂热交换的旅游产品 4、价格 入境旅游市场特点:我国国际空日元市场的市场格局转为亚洲国家为主。 停留时间较长,人均天消费量较高 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旅游外汇增速快于入境旅游人次增速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1、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2、短程旅游比重大 3、旅游活动形式以散客为主 4、旅游消费水平低 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旅游消费水平还会继续提高,旅游的地域分布将向中西部扩展

出境旅游的特点:1、出境旅游规模持续增长 2、因私出境旅游者比例不断增大 3、亚太地区一直是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4、出境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支出额大 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出境旅游市场将会持续成长,出境旅游人次将会继续增加,而且出境旅游的人员范围和旅游目的地也将会继续扩大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1 旅游资源为中国十大资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指出,中国有十大资源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报告认为,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潜力。 2 中国旅游资源四大特征 ①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

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②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③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类型种类、特色、数量、品位、组合关系、保护措施等) 长寿山风景区是延寿县于2010年举全县之力,倾心打造的一处集“登山观光、养生度假、体验长寿”为一体的风景胜地。景区位于县城东南十六公里处,占地面积102平方公里,自然景观奇特秀美,山水神韵引人入胜。 长寿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类别多元、品位高而精,主要分为长寿湖和石林石海两大游览区。长寿湖(前名新城水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群山环抱一潭碧水,灵动致极。鹤寿峰依湖而立,高三十八米、宽十八米清乾隆御笔天下第一“寿”字摩刻峰体崖面,与湖水相映成趣,独具匠心的设计,堪称华夏之最。福寿长廊形态各异的百寿字、百福图与巨幅彩绘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欣赏之余更令人感受到了厚重的“寿”文化底蕴。长寿湖分为水、陆两条游览路线,游客可乘船乘车从不同的角度游览长寿湖婀娜风光、亲近大自然。湖畔村庄长寿村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是游客休息小憩、采摘果蔬、品味绿色食品、体验长寿理念的绝美之地。 “登延寿石林、赏天下奇观”,长寿山石林石海景区是一处以森林及地质奇观为中心的综合游览区,现开发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石林地貌属中生代地质结构,大约生成于两亿年前印支期,后经燕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地震的断裂

活动作用下,岩石沿着垂直节理面产生断裂、崩塌,残留的一些石柱、石峰形成了单面山体石林地貌景观,长寿山石林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花岗岩形成的石林地貌,极具地质科考和旅游开发价值。石海位于长寿山脚下,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石海底处山泉溪水,涓涓细流,长年不息。石海内的奇异怪石,密密麻麻,相拥相迭,犹如大海波涛,起伏涌动,将大自然的奇妙体现得淋漓尽致。周围各种树木或弯弯曲曲,或横卧石间,或相互缠绕,十分有趣。主要景点有骆驼峰、长寿灵芝、功德碑、寿星石、一线天、姜公垂钓、养生床、金蟾望月和巨蟒窥宫等。依山势而形成的长寿山天然滑雪场不仅早期培养了国家级专业滑雪冠军,也为现代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挑战寒冬、亲近冰雪的活动大舞台。 为保护旅游资源,景区自开放伊始,成立了由二十人组成的环保及安全专职人员队伍,全天保洁,做到了日产日清;景区内所有的交通娱乐设施全部采用电瓶为动力,达到了节能环保标准。

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解析

摘要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对象,对其特色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

中国旅游资源鉴赏

中国旅游资源鉴赏论文------中国古典园林鉴赏及苏州园林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中国古典园林不仅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国古典园林从选址、布局和造景上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就是因为这样我国古典园林既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又具有多方面的旅游功能。 我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绝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 对于大自然的爱好,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共同之点。所不同的,在于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作自然,欣赏并享受自然的美。这也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经历的漫长不息的道路。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也概括了创作这种园林形式时所遵循的章法。笔者曾经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这个“五要”“五避”,即是创作园林必须遵循的章法,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苏州园林属于我国南方园林的代表和典范,它的选址和总特点都体现出中国园林的特点,特别是在布景和结构上体现出中国园林所独有的特点,自然和谐的处理好主景的布局与借景的关系,让面积不是很大的园林体现出扩大高远之景,同时以山水或楼廊相隔,相互造景体现出无限的园林景观和园林的深邃。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园林注意从园内各个角度观察都应能尽可能多地观赏园内景物,不留有死角,即使在屋内、院内通过窗户和漏窗等赏景,四面都可观景,使游览者不论在园内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完美的景色。 苏州园林讲究各种景物的布局,善于叠山理水,注意景物高与低,近与远的变化与层次。苏州园林设计如同美术作品一样,如同中国国画疏密有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布局不要太小巧玲珑,留白。 苏州园林巧于布局,善于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借景是因为本园受环境或资金所限,借用其它处的景物,使借用的景物与本园景物浑然一体。 在苏州园林中不同风格的景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间有分割和过渡,这个分割用一堵墙、一个院落或是假山,用一堵墙分开太楞,假山是最好的过渡空间,在苏州园林中假山也是起这个作用的。几乎没有一个园林没有假山。 在苏州园林中院落分割空间也是很多见的,比方在一个较大的空间,根据其大小在其中建一个方形或不规则的院子,最小的只有三五平米,在四面墙上都开

17、旅游资源赏析

第十七章旅游资源赏析 学习目的 熟悉审美规律;掌握旅游资源主要美感类型;把握旅游审美要求。 主要内容 ●旅游与审美 意义特点规律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形态色彩声音嗅味质感动态形式 朦胧 ●旅游审美要求 素质具体要求 第一节旅游与审美 一、旅游资源美感研究的意义 人们旅游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一个人每次的旅游动机也会不同。然而,无论何人、无论其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并且首先是从美的享受开始。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享受,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旅游业经营者和一切旅游从业者,仅仅考虑一时的接待数量和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能否将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所蕴含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能否发现美、创造美,才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经营成败的关键。高度的美学价值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研究旅游资源的美感所在、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旅游审美的特点 1.审美对象复杂而综合 罗丹曾指出:“美是无处不在的。”何况作为重要审美对象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其时间跨度亦非常之大,这就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并且经常以综合形式出现,各种因素间又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产生影响,形成综合效果(这往往也正是旅游业经营者所追求的)。因而对旅游者的审美能力要求较高。 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其所提供的美感的基本属性有明显的差别。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无所谓意图,因而其美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称为欣赏者的主观性。即使同一对象,可因观赏主体的个人处境和心境的差异而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如面对同一优美的景色,有人会认为 181

是“良辰美景”、“姹紫嫣红”,因而兴致勃勃;有人却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认为是“奈何天”。甚至同一个旅游者面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感受。而人文旅游资源则因其创造之初就融入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并调动一切手段来体现其倾向性,犹如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因而便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主导性,或称为强制性。越是成功的作品,这种主导性越强烈。 2.旅游审美主体的群众性 现代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由于每个旅游者的各方面状况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对象,其感受和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而旅游者中相当数量的人受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限制,其审美能力并不很高。这便与第一项要求恰恰矛盾。但另一方面,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过程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美学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3.旅游审美过程直接却短暂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亲临现场,直接面对审美对象,获得切身的感受,信息刺激强烈。这是优点。然而由于旅游时间的限制,旅游者经常只能是走马观花,没有机会反复观察和深入思考,一般重复前往某地旅游的可能性较少,因而其对旅游对象的印象难免是庞杂的、浮泛的。 这些既是特点,也是困难,甚至比专业美学工作者还困难。因为后者大多有条件反复地、长时间地审视某一审美对象。 旅游从业者的职责就包括了尽可能解决上述难题,以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 三、一般审美规律 1.信息来源及途径 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现象都可成为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此外还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由于各旅游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兴奋点不同,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会有差别。 应当说明,因为人类在长期接受外来信息刺激过程中,各种感官之间经常会互相协作,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虽然某一信息只是通过某一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会有所反应。这种现象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最易发生。例如“此时无声胜有声”1、“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2等,都说明视觉器官引起了听觉器官的联带反应。“望梅止渴”则是视觉器官所引起的味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2.信息的加工 经过神经中枢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判断、综合、加工,即思维过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对人的感情和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了旅游审美效果。其过程为:外界信息→感官反应→情绪变化→分析判断→联想→思维→概念→理性认识→行为。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1白居易:《琵琶行》。 2白居易:《画竹歌》。 182

旅游美学课程论文(案例)

桂林旅游景点中的美学鉴赏 摘要: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与其他艺术鉴赏活动不同,旅游审美的观赏对象极为丰富,几乎包括了美学上所有的审美形态。本文欲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三个方面对桂林各大景点进行鉴赏。从旅游审美的角度,结合桂林各景区旅游现状对旅游美学概念、审美特性特征、审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期望对以人文为主体的旅游区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者更好地品味桂林之美。 关键词:桂林;旅游;美学;鉴赏 引言 旅游虽然包含着很多活动内容,但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欣赏活动。要使旅游者获得理想的审美享受,首先要懂得旅游审美的特殊性。当今的旅游大多是山水风景及名胜古迹游览,因此必须了解山水风景的审美特征以及具体自然景观的审美欣赏;还应掌握旅游审美的方法。 一、旅游美学的相关概述 1.旅游美学的概念 旅游美学,旅游美学是以旅游为研究对象,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旅游。由于他以旅游审美活动为特定的对象,所以一有别于一般的美学原理,也不同于美学的其他分支。 2.旅游的审美形态 1。1自然美。游览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自然美。“清风明月”、“远近山水”就是自然美。桂林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满眼风光多闪灼”就是自然界瑰丽景色的萃集。现在国家城乡环境保护建设部首批颁布的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绝大部分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欣赏对象的。当然,桂林也在其列。 1。2艺术美。当你泛舟于漓江,观赏那沿途旖旎的风光;当你奋力登上龙脊的最高点,极目远眺,七星伴月一览无余;当你看到龙胜梯田,不禁要对龙胜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发出由衷的赞叹。所有着一些,都是艺术美。艺术美门类丰富多彩,达到长城、矗楼高阁、飞架的大桥,小到只有半寸见方的篆刻、精细的印章及传统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工艺美术等、艺术美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胜地常在水际、路边或者悬崖峭壁,往往建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里面每每挂有字画,建筑也经雕镂装饰,这些艺术美的化身不但给游客提供了休憩、远眺的旅游设施,它们更是自然美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点缀。此外,外来的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中华艺术,也遍布桂林各个景区,如阳朔西街。 1。3社会美。社会美主要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美。它蕴含在锦绣山河之中,只有领悟人类改造自然的美,人们对自然风景美的理解才会深刻。如龙胜的梯田。 二、桂林景区的美学现状 2。1景区一三山景区(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 象鼻山公园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11。88万平方米,是桂林山水的代表。象鼻山以其“象山水月”的奇观荣膺桂林城徽之誉。“饱吸清风高卷鼻,横拖明月懒归阑”是象鼻山的真实写照。象山之巅,绿树丛中耸立着一座建于明代初期的喇嘛式实心塔——普贤塔。既拥自然造诣又不失人文风采。 从象鼻山公园沿着绿树成荫的滨江达到北行约2公里,即可到达伏波山公园。公园由多级山地庭院组成,其主体是伏波山,有还珠洞、千佛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千人锅

旅游业发展论文旅游资源发展论文

旅游业发展论文旅游资源发展论文 常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常州的经济贡献,对该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加快常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协调发展 旅游业作为全球公认的无烟产业,在中国国民体系中的地位重要,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中国GDP为379898亿元人民币,当年旅游业总收入为15700亿元人民币,占GDP 比重为4.1%。“十二五”期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将不低于GDP 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五年中,随着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具有陶冶性情、休闲时尚等特点的旅游消费将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旅游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将日渐突出。地处苏南地区的常州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常州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986年常州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发展城市,十五年后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常州市GDP总量为2202.2亿元人民币,实现旅游总收入234亿元,占GDP比重为10.6%。到2010年常州实现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占GDP比重上升为11.1%,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有余。 一、常州旅游业的贡献

(一)常州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 旅游业囊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拉动了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商品购物、影视娱乐和会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常州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3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亿元,旅游增加值132亿元,占全市GDP 的比重为11.3%。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年常州市交通运输业完成旅客运输量2920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54.1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9.8%。同时,常州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进城的势头,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兴办“农家乐”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城市游客提供有特色的旅游休闲服务,实现就地就业,不仅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就业的负担。目前,常州旅游正发展到关键阶段,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其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常州旅游业具有扩大和引导消费的重要作用 旅游业具有行业涵盖面广、消费内容和层次多等突出特征,从而使其在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建设发展,扩大生产生活消费,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实现常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二、常州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包括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旅游景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情况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特色资源的分布 情况 https://www.360docs.net/doc/e715360279.html,/z/q109855565.htm 来源:问问网日期:2010年09月19日 标签 编者按:中国国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中认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中国有十大资源中,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四: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二—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三—古老性。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之四—奇特性。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四川乐山旅游资源类型、特点及开发保护建议 姓名:*** 学号:******** 班号:******* 摘要:本文在查阅相关网站和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四川乐山旅游资源的主要基本类型,其次,总结归纳了其主要旅游资源特点,最后,根据本学期所学,结合自己的初步思考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四川乐山主要旅游资源在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初步建议。 关键词:四川乐山;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特色;旅游开发;保护建议 1、四川乐山概况 1.1位置 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成都平原南部。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北与眉山接壤,东与自贡、宜宾毗邻,南与凉山相接,西与雅安连界,中心城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仅100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15′—104°15′、北纬28°28′—29°56′之间。 1.2政治、经济、文化 乐山市行政区划共辖4个区(五通桥区、市中区、沙湾区、金口河区)、1个开发区(乐山国家级高新产业区)、4个县(犍为、井研、夹江、沐川)、1个市(峨眉山市)和2个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221个乡(镇)、2349个村、17745个组。幅员面积12827k㎡。 乐山是四川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四川文化的样本,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乐山。东晋以后,佛教寺庙与日俱增,香火日趋旺盛。唐宋时期,乐山为中国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从713-803年,历时90年建成的乐山大佛,宏伟端庄、举世闻名。宋代,乐山最出类拔萃的人物是苏东坡父子三人。明清时期,峨眉山成为汉传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近现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样的大文人。嘉州画派独树一帜,在四川国画界有很高声誉。 乐山不仅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而且方言文化十分多样。在乐山,中部地区讲乐山方言(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犍为县),西北部地区的夹江县讲夹江方言,(峨眉山市、峨边县、金口河区)讲峨眉山方言,西南部地区(马边县、沐川县)讲嘉南方言,东部地区(井研县)讲自贡方言。因为乐山境内方言的多样性,汉语语言学家们在做汉语方言学术研究之前,通常要到乐山来作实地考察。 乐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2000年6月,乐山正式成为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在中国唯一的合作城市。

中国旅游景观赏析 论文

中国旅游景观赏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3)晏殊20124045 1中国旅游景观的总体特征? 答:我国旅游景观的总体特征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在之上建造的,文化景观和经济景观。 2如何体现山岳景观在我国旅游景观中的重要性? 答:山,通常是指由土石构成的显著高出地表的部分。我国把海拔500米以上的由土石构成的地表突起物称为山地,海拔500米以下的称为丘陵。岳,通常指高大的山,如五岳。山岳,是对山地的通称,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4﹪,河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6.6﹪,若再加上丘陵面积,可达44.6﹪。山岳景观也叫山地景观,是指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山地。在世界上,山地很多,面积很大,但并非都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山地与山岳景观(山地景观)的概念是不同的,而山地景观与山岳景观的含义基本是相通的。 山岳景观既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类型之一,也是与其他造景要素相结合构成综合美景的要素之一。如山与水结合形成的山水美景、

山与林结合形成的山林美景、山与建筑和文化结合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山水”基本就是“旅游”的代名词。过去,人们往往把旅游活动称作“游山玩水”。由此可见,中国的山岳景观在旅游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岳是构成风景的基本要素,是造景、育景的舞台和骨架,也是其它风景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借景。有些山地如嵩山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被中外地质学家公认为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地壳构造运动的“天然地质博物馆”。还有些山地如嵩山、太行山、王屋山、鸡公山、龙门山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被人们誉之为“历史文化宝库”。所以,山岳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请介绍四种我国著名水体景观? 答:(1)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心,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2)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自治区。 (3)淮河: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第一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 1、我国古代最早的区域旅游地理专著是————。 2、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又以————、————和————合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8%。 3、————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峡谷。 4、五岳是指————、————、————、————和————。 5、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和————。 6、四大道教名山是指————、————、————和————。 7、————作为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有“风景的血脉”之美誉。 8、我国五大淡水湖是————、————、————、————和————。 9、世界最高的大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10、我国古代的五大名泉是————、————、————、————和————。 11、我国三大河湖名瀑是————、————和————。 12、————是我国最著名的雾凇奇景。 13、————、————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活化石”。 14、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和————。 15、————、————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 16、————、————、————和————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和————是我国古代的“江南三大名楼”。 “三大名锦”是————、17、我国的“四大名绣”是————、————、————和————; ————和————。 二、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资源: 3、生性旅游资源: 4、萌变性旅游资源: 5、主题公园: 三、简答题: 1、在旅游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值得采用? 2、旅游资源有哪些分类? 3、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试分析对比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功能。 5、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我国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