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热点新闻素材汇编

2018年高考热点新闻素材汇编

2018年高考热点新闻素材

董营涛整理

谁在为教育焦虑火上浇油?1

县中“零一本” 背后有隐忧2

正确理解“延迟到账”的功能意义3

盯紧被“热词”包装的网络传销4

指尖政能量”引领网上群众路线新常态5

“表情包禁烟”并非小题大做6

藏獒经济雪崩,遗留问题不能无解7

有学习无社团不能算大学生活8

谨防盗墓文化助推文物犯罪9

正义终将得到伸张10

弱孩子“病根”在哪里10

“延迟到账”的“漏洞”到底该怎么补11

程序员死了,互联网乱象何时休12

名校生饮酒而亡!酒桌文化制造了“死亡名单” 13谁在为教育焦虑火上浇油?

这两年,教育焦虑俨然已是“流行词汇”——存在感高,

刷屏“能力”强,上头条如砍瓜切菜,隔三岔五就能击中家长

的泪点。从小升初、培训热、学位房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种种现象背后都站着“教育焦虑”的身影。

你有没有想过,在教育焦虑背后,又站着谁呢?日前,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教育焦虑愈演愈烈,固然有优质资源相对稀缺的因素,但其背后确实有利益推手,很多人靠“吹大”家长的焦虑“泡泡”进行牟利!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把这些利益相关方称为“戏精”毫

不过分,因为他们个个都是演技精湛的“实力派”:在培训班上,老师专挑孩子不会的提问,“一定要让家长感觉自己孩子真的不太行”;在家长群里,一些“潜伏者”打着分享信息的旗号散播培训报名紧张等信息,制造焦虑气氛,实施“精准打击”;还有房产中介炒作学校排名,抬高房价,部分中介竟以“资深教育人士”的名义做自媒体,给自己“代言”的房子写软文……

这些推手摸准了家长们的从众、攀比、焦虑心理,“洗脑”、攻心样样精通,炒作套路层出不穷,让“恐慌式抢跑”“集体性

焦虑”进一步弥漫开来。当然,对此也有声音辩解——有需求才有市场,教育焦虑本就存在,抢跑的需求一直都有,商家顺势而为好像也无可厚非。

确实,“火”本就存在,正常宣传也并无不可,但很多以炒作升学压力、激发焦虑心理为目的的“火上浇油”早已超出了正常宣传的界限。比如个别中介炒作学区房、哄抬房租,已是违法行为;假冒“教育人士”搞营销则涉嫌虚假宣传;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借高考状元宣传,此举违反《广告法》;有的广告夸大其词,甚至打出开发潜能、快人一步、让孩子“过目不忘”“七天成诗人”等诱人的词汇,不仅激发焦虑,已涉嫌诈骗……

凡此种种,绝非正常宣传的范畴。当前教育培训、中介机构遍地开花,鱼龙混杂,其中“打擦边球”者有之,“实力”秀下限的也并不少见。教育事关重大,对此有必要彻底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审批和监管,尤其应关注其宣传、推广行为的规范,厘清正常推广与“火上浇油”的界限,对违法违规的“洗脑”、攻心零容忍、严监管。

当然,为教育焦虑“火上浇油”的也不只是商家。此前有学校幼升小要看父母学历,无形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有学校假期变相补课,有老师为班级荣誉暗示甚至鼓动学生课外花钱“充电”——这些无不透出了虚荣,显出了浮躁,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媒体也是如此,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有的一面批评家长功利,呼吁理性,一面又报道高分考生,对“学霸”大加吹捧。由此可见,大到社会,小到家庭,教育价值观都有点混乱。

教育焦虑短时间内难以化解,这一点必须承认;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系统工程,也没办法“单兵突进”。从目前来看,我们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丰富优质资源供给,同时全社会也应循序渐进地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助推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学生被功课塞得越满,其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可能性就越大”;“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各大移动支付平台纷纷推出“延迟到账”服务。不过,有消费者反映,设置“延迟到账”后,仅能延长到账时间,无法撤销转账钱款。且在明确知晓收款方是骗子的情况下,转账者想要在“转账—到账”时间

段内追回钱款,也困难重重。对此,有人质疑:设置“延迟到账”功能意义何在?为消费者提供“延迟到账”选项,大背景是电信诈骗案件频发,需要给转账者预留时间,以应对转错账或者被骗转账的特殊情况。该措施见于央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16年12月1日起,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转账服务应

当向存款人提供实时到账、普通到账、次日到账等多种转账方式选择,存款人在选择后才能办理业务。”但具体到撤销转账方面,只规定“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含其他具有存取款功能的自助设备)转账的,发卡行在受理24小时后办理资金

转账,在发卡行受理后24小时内,个人可以向发卡行申请

撤销转账”。可见,如果将“延迟到账”和“撤销转账”视为防范

金融诈骗的两个必要步骤,所有支付机构都支持“延迟”,那

为什么只有ATM机转账支持“撤销”呢?这种设计看似不合理,但在具体运作上却最大程度尊重了现实需要。其实,金融交易秩序没有也不该有“撤销权”。因为交易的本质是效率,是“转账—到账”的单向逻辑,尤其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市

场经济中,更不允许随意“撤销”。举个例子,甲乙之间做交

易,乙方发货,甲方同步转账,你能想象转账之后可以随意撤回吗?当然,人们保有后悔的权利,但要通过不损效率的手段伸张,比如甲乙产生交易纠纷,甲可以用诉讼、协调等正当方式追回财产。既然如此,为什么央行会给ATM转账“撤销权”?这是因为该方案是从具体问题出发,有较为明显的针对性。通过对一系列电信诈骗案的归纳,我们发现很多骗局都是借道ATM机所为。工行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从2013年至2016年,拦截ATM等自助终端渠道电信网络诈骗33023起,占所有渠道的32.94%。这些被骗者大多是不懂互联网的老年群体,或者深陷恐慌的特殊人群,给他们多一次机会是可以理解的。不难看出,新规是一种兼顾市场效率和社会正义的暂时性方案,既能有效防范一些通过ATM 机施行的诈骗,也保障了人们通过其他支付手段进行及时交易的权利。回到问题之初,一些移动支付平台提供的“延迟到账”只有延时功能,看起来作用不大,但实际上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提供了容错和反应的时间。它所延伸出的功能意义,更在于敦促平台投入更大努力,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首先,要明确支付平台不可能推出“撤销权”,但消费者可以通过和对方协调、向客服投诉等手段,追求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次,要正视网络交易的复杂性,通过完善技术服务、客户服务等保障交易安全,比如识别金融诈骗,对非好友关系转账进行提醒,重视消费者举证和处理责任,以及推出一些商

业类的财产安全险,等等。无论如何,消费者对于“延迟到账”功能持有疑问,根本原因在于一些电信诈骗案件仍时有发生,金融安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个问题,寄望于申诉、协调等事后处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防范意识,学习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了解某些金融诈骗的手段和形式,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扶

盯紧被“热词”包装的网络传销

作者:胡印斌

诈骗等交织,犯罪活动变得复杂化,传销人员结构变得高学历、年轻化,涉及金额巨大,发现和查处的难度增加,需要引起相关部门警惕。

传销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一路狂奔,这样的现象令人错愕,却并非难以理解。毕竟,互联网只是一个通道和工具。此前曝光的李文星案中,许多被骗到传销窝点接受洗脑的年轻人均是因网络虚假招聘中招。这表明,新技术、新模式等并非单一指向,也可以被人拿来作恶,如果拿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大数据等热词包装,则更有迷惑性。

以警方此前查处的“善心汇”案为例,据披露,2016年5

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张天明等人通过“深圳市善心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高收益为诱惑,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渠道进行宣传,大肆发展“会员”开展传销活动,骗取巨额财物,“布施”金额数百亿元,发展“会员”500多万名,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

前两天,陕西西安警方也端掉了一个网络传销团伙。调查发现,从今年3月至8月初,参与该传销活动的人员有3000余人,非法获利8000余万元。这个传销组织以高科技为诱饵,诈骗活动均在网上进行,公司董事长、总裁和财务、技术、推广等骨干是清一色的80后,绝大多数具有计算机、金融、工商管理等本科学历。

传销阵地转移,也给各地、各部门打击传销带来困难。一个地方或许可以通过“地毯式”执法,将那些隐秘的窝点铲除,然而,活跃于网上的传销组织却难以根除。

当前,有关部门在严厉打击传统传销组织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肃清网络环境,逐步将惩治的重点转移到网络上来。一方面,加强对种种网络传销新模式的甄别、跟踪,警惕传销组织者以网络为阵地拉人骗钱,特别是对于那些公众尚缺乏经验认知的新生事物,不妨采取建档追踪的笨办法。

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对非法集资等的打击,展开综合治理。这就涉及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只要管住了钱,总会揪住传销诈骗的“狐狸尾巴”。此外,要对公众加强教育引导,教育

部门、大学等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大学生,任何创业都要以增加社会的价值为依归,一夜暴富不可信。

魔高一尺,当然要道高一丈。事实上,尽管网络传销花样百出、行踪不定,但总是有迹可循的。只要真正重视起来,线上线下、部门地方一体周知、守土有责,机变百出的网络传销最终都将无处遁形。

《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3日02版

指尖政能量”引领网上群众路线新常态

沈慎

“网络问政直通车”在畅通民意渠道的同时,倒逼着政府管理

创新;“领导信箱”既让群众意见与决策过程对接,又推动作

风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在党心和民意同频共振中,走出了一条双向互动提升的路子。在今天召开的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工作会议上,四百多位各地领导和嘉宾总结十八大以来网上群众工作的成绩与经验。通过网络了解群众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已越来越成为多数领导干部的共识。如何更好地回应民众关切,如何

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搭建“键对键、点对点、心对心”的对话平台,网上的“连心桥”拉近了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距离;通过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群众路线的“新坐标”见证了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网建设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不仅是网上干群互动平台,更逐步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生动样本,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11年来,

59位省委书记、省长与百万网民在线互动,2300多位市县一把手通过留言解决了80万件民生诉求,23个省区市建立了制度化的网民留言办理程序。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互联网发展和治理能力创新、双重进步结出的“硕果”。从早期拒绝

和害怕网络,到主动利用并善于引导,再到今天“互联网+”“大数据”已经融入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互联网发展的每一个脚印勾勒出中国治理的前进步伐,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图景。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和多元分化的群众诉求,在互联网公共讨论中考验着新时代的治理智慧。而领导干部回复网民留言看似增加了工作量,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群众意见纳入决策治理,实现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有机结合,从这个角度来看,网上群众路线既是民主决策的客观要求,也是治理能力创新的现实需要。无论是“知政失者在草野”的为政箴言,还是“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的具体要求,网上群众路线走不走得好,事关能否凝聚起网

络时代的共识。当前,大部分领导干部积极与网民交流,公开征求网民意见和建议。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不会网、不上网、不问网,不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对网上的批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都不认真研究和吸取。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必须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网上社情民意。决战脱贫攻坚、聚焦转型升级、倡导绿色发展、凝聚核心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唯有网上网

下形成“同心圆”,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数亿人拥有了表达意见的可能,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寻找改革发展中的最大公约数,让这个公约数接地气、聚人气格外重要。在网上群众路线中,不少地方开通政务发布平台、通过新媒体积极引导舆论,汇聚网络上最大的共识,有力推动各项改革事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进一步来看,网上群众路线走出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个成果,根源在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互联网法院的成立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享受“网购”般便利的诉讼服务,电子政务的发展实现了“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要求,领导干部留言板的搭建让群众呼声有了“回音墙”,这些有力的举措推动网上群众路线行稳致远同时,保障了群众参与权、提升了获得感。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所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以群众满意为方向,以治理创新为坐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将不断贡献中国治理的智慧,凝聚走向复兴的共识和力量。

“表情包禁烟”并非小题大做

东原

上网的人,估计都看过和用过“吸烟表情包”。以后,这个表情包可能会消失了。据媒体报道,在接到网友建议之后,微博于上周起先后从PC和手机客户端国际版将其自带表情包中代号为“酷”的表情下线。对此,北京市控烟协会表示希望手机客户端国内版的该表情也尽快下线,并致函腾讯建议微信、QQ也采取相关行动。在有些人看来,这可能有些小题大做。一个抽烟的表情包能起到多大影响,有多少人是因为这个表情包而抽烟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用这个表情包表达“酷”和“悠闲”的心情,甚至都没有注意到烟。这样的认识,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也存在偏颇一面。提到禁烟,很多人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禁烟活动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推出了很多动作,而其成效,似乎不大。世卫组织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超过10万人死于二手烟暴露;每天都有7.4

亿中国人(包括1.82亿儿童),暴露于二手烟雾的危害下。就连青少年禁烟,也是任重道远。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全国有两成的初中学生尝试过烟草制品,烟草在年轻人群中的肆虐不容忽视。“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想做成一件事并不容易,尤其是禁烟这件事,存在着诸多有形无形的障碍,想要做成功更是难乎其难。但是,因其艰难,就要失去信心,就要听之任之,就要裹步不前吗?因其重大意义所在,更当“吾将上下而探索”,努力朝前走,争取春暖花开的一天。有人讲,真想实现全面禁烟,那就全面禁止烟草的生产流通。这确实是一个“大招”,可是就目前来看,并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性。永远都不能丢掉问题意识,永远都不能失去现实视角。当前,我们更应该坚持的态度信念,还是如胡适所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更应该坚持的路径选择,还是从一切可能出发,一步步挤压吸烟空间,争取更多人加入到禁烟怀抱中来。现行的很多禁烟动作,都反映了这一点。无论是对烟草广告的限制,还是对公共场所的禁烟要求,都体现了一步步抢占吸烟者的阵地,一步步增加吸烟者的麻烦,一步步减少烟草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许许多多动作,诚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国控烟协会在《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3个月后调查发现,北京市网吧酒吧的吸烟人数下降了64.7%,市民对公共场所

禁烟的支持度升至90.98%。取得的成绩,说明方向对了。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路途遥远。“表情包禁烟”的意义也在这里。当然,并无证据表明有多少人受到了“吸烟表情包”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现在青少年越来越成为上网的主力军,有海量的青少年看到并且使用了“吸烟表情包”。更重要的是,在现代文明的词典里,吸烟与“酷”没有任何联系,把两者对应起来,违背了社会进步的潮流。也正是由此出发,北京市网信办认为,“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博迅速将‘吸烟表情’撤除,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对用户健康的关心。我们为微博的行动力点赞。”因此,“表情包禁烟”并非小题大做。围绕挤压吸烟的空间,围绕弘扬健康的社会风尚,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穷尽一切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延续着这样的思路,希冀“表情包禁烟”成为网络共识。

藏獒经济雪崩,遗留问题不能无解

魏英杰

昨日看到《北京青年报》一篇关于藏獒的报道,触目惊心。报道披露,原先身价昂贵的藏獒,如今沦落到连土狗都不如。以前最高被炒作到上千万天价,如今数百元都没人要。在藏区,流浪藏獒泛滥成灾,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知道如今养藏獒的人少了,但不知道藏獒竟沦落到如此地步。

藏獒从风光无限的市场宠儿,变身为不受人待见的累赘,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其一,藏獒被疯狂炒作的时候,有些养殖者为迎合市场、提高售价,引进高加索犬等其他犬类进行杂交,导致市场鱼龙混杂;其二,藏獒数量在几年内急剧增长,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价格暴跌;其三,多地发生藏獒伤人事件,让人们对藏獒产生畏惧和排斥心理;其四,养藏獒不仅要花大价钱,还要有场地和时间,而在各地城市普遍不允许养大型犬,居民对养殖者也多有抱怨,导致需求大幅降低。这些因素对藏獒经济产生毁灭性打击,但如果不是当初资本介入疯狂炒作,本不至于出现像普洱茶这样的投机泡沫,以及如今难以收拾的局面。这也是让人愤怒的地方。毕竟,藏獒不同于普洱茶等东西,每一只藏獒都是鲜活的生命,不能说不值钱了就像垃圾一样丢弃不管。这不仅会让那些养殖户遭受毁灭性打击,也因流浪藏獒数量不断增加,进而使得当地生态环境也受到伤害。有人拍到过,流浪藏獒在饥饿之下群起攻击雪豹等稀有动物,还出现撕咬同类的现象。许多藏獒就是在饥饿、肮脏与病痛中悲惨死去。藏獒经济雪崩了,但显然不能任由藏獒的困境延续或蔓延,当地应积极探索救助藏獒的措施和办法,让这一古老的犬类品种得以回归本源,良性繁殖。这首先是要保证藏獒品种的纯正性,对杂交品种和本地品种加以区分,不能让胡乱杂交的品种污染了当地藏獒。否则,这将对藏獒的存续产生严重后果。再者,

在流浪藏獒大量出现的地方,由政府部门或动物保护组织成立收养周转中心,集中养殖和接受领养。目前有的地方已经成立类似组织。政府应适当加以补助,同时号召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其中,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此外,除了对藏獒进行消毒防疫外,对于那些品种不纯、价值不高的藏獒,不妨采取节育措施,从数量上逐步加以控制。如今,当地藏獒四处流浪,收养和管理也比较混乱,这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建立相关机制,也需要动物保护人士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比如在集中喂养前提下,可以采取捐钱捐狗粮的方式结对领养藏獒,负责一只或若干只藏獒的基本生存需要。这既省去了领养的不便,也可以让这些流浪藏獒得到更人性的照顾。说不定这还可以发展出一个很有潜力的旅游经济模式。大约从2012年起,藏獒市场进入衰退期,乱象开始呈现。按照藏獒的生命周期,如果管理得当并控制杂交品种的繁殖规模,乐观估计,15至20年后藏獒乱象有望得到根本遏制,同时,也还给本地藏獒一个良性的生长发育空间。

有学习无社团不能算大学生活

刘文嘉

据媒体报道,江苏一所高校以让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为名,要求校内社团和学生组织在本学期内不得招新,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并被晒到了网上。也难怪学生不满。有

过大学经历的人都明白,入学时经历的“百团大战”往往构成

了观察大学和重新进行自我观察的第一个窗口,其作用有时并不亚于开学演讲。对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大一迈入社团,是第一次不以成绩,而是以兴趣和意愿进行自我成就的机会,也是第一次以班级以外的“社会人”的角度来反观自己、检视

自己的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大一生活最迫切需要的。如果学习“自组织”管理、推进社会化、自我塑造都不是适应大学生活,那么学校所谓“更好适应大学生活”是要适应什么呢?

也许该校一位老师发布的群消息给出了“答案”:“学校现在格外重视考研率,下命令任何学生组织和社团不准向大一新生招新,一律延后至下学期招新。”这里面的思路似曾相识。初中的孩子们曾被这样告诫,“一切要给中考让路”;高中的学

生们曾被这样告诫,“从现在开始要进入高考倒计时”。当高

等教育者以同样的方式定义大学功能时,无怪乎会产生这样的判断——社团活动影响课业,无怪乎会认为,“适应大学生活”仅指适应“学习”,而不是适应“生活”。这与人们对大

学的正常预期恰好相反。在人格养成的链条上,大学教育处于一个人从未成年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接榫处。在知识和技能累积上,大学教育处于从模仿迈向创造的关键点。对中国社会而言,因为基础教育阶段难以避免的升学至上导向,大学更是在这两点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必须尽力帮助年轻人从适应单一评价标准迈向适应多维评价标准。更具体地说,既

要提供给年轻人升学的机会,又要让他们理解,考研并非人生唯一的、排他性的目标。在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社团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社团文化。在美国,耶鲁大学有近600个社团面向本科新生招新,哈佛大学、杜克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社团支持与服务体系常被引入教育学学者论文。社团的申请、组织、管理和经费筹措过程,提供了公民教育的最好实践,展示了自由的含义和限度,普及了权与责的关系,培养了统筹和决策思维,打开了创造与创新的视域。这些都在狭义的“学习”之外,却指向了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目标,提供了一个大学新生应该及早建立起来的视角。有人说,没有社团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顺着这个思路讲,没有经历社团的大学生,也没有开始真正的大学生活。让一个刚刚走过艰难升学之路的年轻人见识大学之大、之不同,要从摈弃狭隘的学习观念开始,从让学习回归生活开始。

谨防盗墓文化助推文物犯罪

刘勋

除了严厉依法打击之外,还要做好反盗墓的宣传工作,各地的历史类博物馆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文保部门、公安机关等单位或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宣传活动一帮迷恋盗墓类

小说、电影和鉴宝节目的人,通过互联网结识后组团流窜各地

盗挖古墓,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出资,有人负责看风水、勘探地形,有人负责打挖盗洞……但却因组织松散、相互猜忌,最终爆发内部矛盾,有人给警方打了举报电话。警方从举报电话入手,经过近10个月的艰苦侦查,一举摧毁5个涉及9省30多个市(州)的盗掘古墓葬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4名,破获盗掘古墓葬案件5起,制止盗掘古墓葬案件7起,追缴文物9件,收缴洛阳铲、探测仪、挖掘工具等一大批作案工具(9月15日《法制日报》)。近些年来,盗墓文化可谓是红透了文化市场。比如,盗墓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因情节惊险刺激而广受关注。小说火了之后,《九层妖塔》《寻龙诀》等以盗墓为题材的电影陆续上映。今年夏天,网络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也开始热播。这些都说明盗墓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盗墓文化带有惊险刺激的元素,这些元素能够充分满足人的好奇心。如果再添加些爱情、英雄等炫酷色彩,盗墓文艺作品自然能够赚足眼球,收获大量粉丝。在盗墓文化的影响之下,盗墓迷们都有去盗墓猎奇的想法和冲动,只是大部分人因为理智而没有付诸行动。但是对于某些缺乏理智、被利益驱使的盗墓迷来说,盗墓文化的耳濡目染极可能让这种想法和冲动成为行动。湖南警方侦破的这起大型盗墓案就充分说明,盗墓文化对盗墓犯罪确实存在助推作用,盗墓团伙的分工方式、工具技术等都能在盗墓文艺作品中找到原型。

当然不能将盗墓文化视为犯罪的始作俑者,也不能盲目批评

盗墓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但必须认识到,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盗墓文艺作品放大了盗墓的经验刺激,却掩盖了盗墓对历史文化、人伦道德的伤害,忽视了对盗墓行为需要负法律责任的阐述。须知,盗墓行为在古今中外都属于性质严重的犯罪。我们不苛求盗墓文艺作品成为反盗墓的宣传阵地,但是盗墓文化助推盗墓犯罪的现象确实值得警惕。从现实来看,文物犯罪形势日益严峻。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近几年,每年全国涉文物犯罪立案数量都在2000起以上,一些职业盗墓犯罪团伙流窜各地盗掘古墓葬,给国家文物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猖獗的盗墓极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再加上民间收藏热以及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不再适用死刑等背景,更是让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根据文物保护法及刑法等法律规定,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属于严重的犯罪行为。这种盗掘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能就在盗墓过程中灰飞烟灭,尤其是多数盗墓犯罪分子文化水平不高,只是为了盗取陪葬物品。因此,必须警惕盗墓文化对犯罪的助推作用。除了严厉依法打击之外,还要做好反盗墓的宣传工作,各地的历史类博物馆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文保部门、公安机关等单位或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宣传活动,创新宣传方式,讲好保护历史文化的故事,还原盗墓行为最真实、最完整的模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