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

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
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

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很震惊,感觉世界上还有这么奇怪的理论好有趣,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可怕。如果预言是积极正面的还好,但是预言是消极负面的,那么岂不是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恶魔吗?如果每个人都无意间创造了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将会产生多少误解?为了减轻这个理论的负面影响,把它从负面指引到正面上去,下面深挖一下这个理论。1、人如何影响环境?

人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人的行为。

1.1唤起:你的存在本身就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会唤起环境中其他人的回应,从而改变环境。

1. 2选择:把自己置于某种环境而非其他环境来影响环境。自己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

1. 3行为操纵:比如那些试图使气氛活跃的人,煽动人们情绪的人的所作所为。

1. 4内隐行为:从思维上将环境的蕴涵由一种改为另一种,达到认知上的转换。将环境从认知上进行转换

1.5托马斯公理:在任何特定行为发生之前,总有一个检查和思考的阶段,称之为情景界定。如果人们将情景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是真实的。我们自己的界定决定了我们在该种情况下如何行动——一个错误的情景界定唤

起一个行为,使得初始错误的情景界定变为现实,这个错误的界定是扎根于行为人本身的认知,这个界定无论对与错,都使得行为人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行为人的行为实际上将客观情景与主观情景相协调,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2、期望确定效果的三个方式

2.1行为确定效果(信念的客观现实)

一个人有一个信念或期望,使得他引发另一个人的行为,这个行为会确定第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如皮格马利翁效应。

2. 2感知确定效果(信念的主观现实,先入为主)

大部分的行为所蕴含的真正意义很少被全部感知,我们面对一个模糊的行为,总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信念来解释它。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将根据自己的期待来形成。我们将行为对象所做的行为阐释为与我们的信念与期望相一致。

2. 3自我确认

行为对象知道进行的是怎么回事或者有特定的方式想表达

自己,能够考虑到行为方行事,并改变了行为方的信念期待与感觉。

(验证实验:声波武器,同态复仇,交叉升级)3、社会现实架构

社会心理往往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里,你有证据证明这个物质存在,这个物质就会存在——宏观上牛顿三定律对所有人都适用,自然法则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而社会认知科

学里,有人这个因素加进来,很多事情就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社会现实方面,观念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创造了我们的现实。

《无间道3》里说,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是处在各种事件之中的,我们的观念和认知本身就是事情的一部分。我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如果人把情况定义成真实存在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种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对一个情境的定义会成为这个情境的一个组成部分,随之影响其后的发展。你有可能开始有一个错误的定义或知觉,对情境的理解是不准确,有偏差的,接着你会以对这种情景的不准确理解为基础做出行为,你做出的行为会使情景符合你的不准确理解。通过这种方法使你的理解变的准确。就社会现实而言,我们尝试理解的社会现实,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自己观念的产物。

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境由心转,相由心生,心中有佛,念是佛念,见是佛见,行是佛行。见与不见无非自性。期望确认效果起作用时,知觉者对他们将感知的世界有某种期望,通过行为明显地表达出来,或者在他们的心理过程里秘密地表达出来,从而使世界符合他们的期望。所以在行为确认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诱出确认我们对他们的期望的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个公共现实,如果我用某种行为对待某人,从而确认了我对他们的

期望,他们展示出来的确认我的期望的行为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大家会说,没错,他就是那样的人。或者当目标的行为是模糊的时候,我们会有一套知觉确认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目标的行为解读成它们是符合我的期望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知觉确认,我创造了一个私人现实,我使我对现实的心理表征符合我的观念的期望。不管我是创造了一个公共现实还是私人现实,都是我的观念创造了我们想要理解的现实。社会知觉的本质是构建性的,刺激不会自动就让知觉者意识到它是什么,知觉者要做的就是超越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填充缺失的信息,解读模糊的特征,这样一来,我们就构建了我们做出回应的现实。在记忆里也是这样,我们在记忆里构建一个对过去事件的心理表征,所以在未来,是这个记忆指导我们的行为,就客观事实而言,我们的行为将由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所决定,它就是控制我们行为的现实,我们可以选择构念,充当我们对各种各样事件的过滤器,构建什么样的一个事件,就会使我们对这个事件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我把这个人视作自己人,我对他的行为将会非常不同于其他外人。我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构建对某个人或者某个情景的观念。构念就是主观现实,他决定了我们采取什么行为。当我们去试图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同时的建构这个世界。这就是个人建构主义,我们在知觉过程中建构一个事物,在记忆中重构这个事物,在选择构念

机制作用下再建构这个事物。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依赖于观察者本身的学科,它生发出来的所有特征依赖于观察者的历史、文化、信念、认知过程等等东西的存在而存在。

这个效应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坚信房价会上涨—赶紧买房,不然以后买不起了—大家都去买房,导致房子供不应求—房价果然上涨了。

我坚信这家银行会破产—赶紧把钱取出来,不然破产了我的钱就没了—大家都去取钱,银行发生挤兑—银行果然破产了。伏地魔选择哈利而不是那威作为自己的对手,结果就真的被对方干掉了……这个逻辑吊诡之处在于,伏地魔得知了这个预言这件事情引导了预言内容的发生,假如他没有听到这个预言,就不会试图去杀死哈利从而索命咒反弹,预言也就不会实现。这个怪圈是这个预言是由伏地魔“自我实现”的。显

性的预言中包含了这么一条隐性的预言,这个预言会被预言的主人公听见,并且“听见预言内容”这件事情会引导主人公

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行动的主要内容会导致预言的最终结果被主人公自己实现。而一旦预言的可实现程度由主人公本身去主导了,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预言的可信度一部分是取决于主人公在听到这个预言之后,有多么相信这个预言?预言的真实性竟然不是取决于预言本身,而是预言的主人公有多么相信这个预言,这不是很奇怪吗?

欧洲中世纪认为妇女思想浅薄没文化,结果妇女得不到良好

的教育,得不到教育又会反过来导致妇女思想浅薄…

nba教练觉得这个替补队员还没有进行场上正常轮换打球的能力,于是把他摁在板凳席给大家打水,而他早已经准备好了上场打球,只是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或者当他越来越熟悉赛场就会打得越来越好,但是教练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又是谁的锅呢?教练事先已经做出预判他不能上场打球了,结果这个预判就真的决定了他没有上场打球的能力。

你自己在对事情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作出预测的那一瞬间,由于你自己本身就是置身于事件之中的,你是整个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你的思想可以左右事件的进程——要命的东西来了——你就会把自己的预言进行自我实现。

假瘢痕实验中,让实验者无疑为自己额头有瘢痕,而实际上没有,所以他会认为别人看待他自己会更紧张,从而表现出很紧张。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是他表现得很紧张造成他人很紧张,而不是额头上的瘢痕。这样,就形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样的逻辑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时光机的故事,假如让你坐上时光机,穿越到20年后,看到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自己,你见到了20年后你自己的每一个细节,它们如此的具象不容否认。你带着20年后自己的模样回到了现在的现实生活,从此刻开始,你的所有决定,你关注的所有事情,你认知雷达所有的搜索半径,你考虑问题的所有方向,都会毫无疑问

地指向20年之后自己生活的模样,那个自己是如此的鲜活,你觉得你命中注定就是这个样子,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生活,经过了这20年,你自己的预言就会被你自己实现。先看到

了结果,不由自主的选对了路径,实现了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因果律变得模糊了,到底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实现了自己的预言,还是因为事先看过了预言,从而导致了预言的自我实现?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做出预言的人,只要是把这个预言公布于众,在预言里受到损害的人就会拼命阻止这个预言的发生,以至于这个预言不能被实现,而预言者做出预言的有效性也会受到质疑。但是如果预言者做出预言而只有自己知道,那预言的意义又何在呢?典型的例子是马克思做出了对共产主义的预言,而使得资本家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资本家就会适当提高工人的待遇,使得预言不会实现。4、如何应用?

就用三句话总结:

欣赏式探寻,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正能量。

质疑型探寻,你就会得到你质疑的负能量。

你探寻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信念什么,它就会变成你自己预言的现实。参考文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课:社会认知心理学

对马斯洛自我实现的思考

对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思考 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班别:德语B班姓名:卓琦 从古至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都源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当我们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时,我们就会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正式这些需求,让我们有了奋斗的目标与动力,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更多精彩的画面。 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基础之上的。 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其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马斯洛在阐述人的价值论体系时强调:人有多种需要和潜能,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们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性的表现。这一目标的实现称为自我实现。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而只有全部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显示人的积极品格和最高价值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人的潜能是人的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是人的潜能的发挥。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本质特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要把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之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 自我实现,是指人类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是一个人为实

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需要,它能使个人产生强烈的动机,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某个特定的目标,达到自己能够成为自己渴望和认可的高度。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非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是要让个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以达到自己期许的状态。 诚然,自我实现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然充当自我实现者的角色。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还没有满足生理需要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心理发展关系,这几种需求是相互依存的。 其中,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的生存就会存在危险。这些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低层需要,同时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马斯洛指出,人的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产生激励因素,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并转化为新的激励因素。 安全的需要是关于人类寻求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健康发展的需要,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社交的需要,也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团体等的关怀和理解。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

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我们常说的皮戈马利翁效应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的一个典型例子。 罗伯特?默顿最早创造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词。他认为,个体变化,产品短缺,银行倒闭,股票行情下跌,甚至战争都可能因为“它们即将发生”这一预期而发生。社会心理学家W.I.托马斯系统阐述了有关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在他看来,“如果人们将情景看作是现实的,那么它们的结果也是现实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往往会重复另一个人的期待,不管这种期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由于托马斯在这方面开拓性的研究,人们卡开始在许多领域对自我实现的预言现象进行研究。 自我实现的预言相当于期待效应。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临床医学中常有利用安慰剂治疗患者的事例,接受治疗者常能体验到如同接受实际治疗一样的治疗效果或副作用,这实际上是患者的期望产生的效应。 自我实现的预言还常常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种族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抱有不同的期待,这种期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就。 我想做出这样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 在职业化的时代,资本主义越来越纯粹,自由竞争越来越健全,真正拥有实力的人越来越受到推崇。企业家无处不在,他们根据问题、情况和优先顺序,利用知

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努力钻研,力求在更高水平上解决问题的专家不断增加,这正如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一般。如今,这样的时代正在到来。 各位读者,你们听说过“预言的自我实现”这种说法吗,这是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是罗伯特?C?默顿的父亲。罗伯特?C?默顿曾经与迈伦?斯科尔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1998年破产的投机性投资集团——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创始人之一。 这种说法指的是以没有确凿证据的预言为契机,唤起一种新的行动,这种行动最终使起初的预言变为现实。因此我做出了文章开头的预言。 被称为“专家阶层”的这个社会阶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真正拥有实力的人们形成的。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预言,是因为我非常希望这个社会阶层的势力增强,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摆脱不合理的因素,提高效率,为21世纪的日本开辟道路。 例如,参议院准备在日本国会召开第162次定期会议时通过邮政民营化法案,自民党的执行部门要求各家媒体“审议还没有结束,请不要报道说‘难以通过’”。正如他们所担心的那样,“难以通过”的预言最终实现,对此人们依然记忆犹新。 众所周知,我一直毫不客气、锋芒毕露地表明自己的意见,被认为“蛮不讲理”或“性情乖僻”。为此,那些旧秩序的守护者们多次批评我说: “你那么说,真的就会变成那样”。的确如此,回顾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尽管并非百分之百地准确,但我的发言与构想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 但本书写作的目的并不在于预言,而在于强调培养专家的方法。从我对专家的体会谈起,对成为专家的理性的平台(基本条件)做出详细的论述。因此,不要期待着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成为专家。不经过思考便想成为专家,这不是专家应具备的态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乐观的、振奋的的。他更关注人格的意识方面,把人看作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总是在不断寻找既适合自己、又是个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初始动机。 他认为把人的需要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就是说,必须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马斯洛把这些需要排了五个层次,尽管有例外,但我们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 第一,生理需求应用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第二,安全需求应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例如:。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

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第三、社交需求应用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第四、尊重需求应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应用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泰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题四

泰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四)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 33 1、某人在一段时间里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失望,总是提不起精神来。根据这些表现可判断该人的情绪是( ) A、抑郁 B、焦虑 C、自卑 D、压抑 答案:A 2、某服刑人员刚来监狱时表现很不好,后经过教育改造得到了很大转变,但个别监狱警察仍然认为该服刑人员表现是假的,好不到哪儿去。请问这是哪类偏见在起作用?( ) A、近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自我实现预言 答案:B 3、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 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答案:C 4、注意易转移最常见于哪种病人?( ) A、抑郁症 B、精神分裂症 C、强迫症 D、躁狂症 答案:D 5、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 A、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增加交往频率 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答案:D 6、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商 答案:D 7、小芳很害怕火,以致不能擦亮一根火柴,甚至不能参加烛光晚会。她很可能患有( ) 。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惊恐障碍 C、强迫性障碍 D、恐怖障碍

8、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 A、刻板印象 B、社会吸引 C、从众 D、服从 答案:C 9、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答案:C 10、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与内容,心理学属于()。 A、社会科学 B、行为科学 C、生物科学 D、以上皆不对 答案:C 11、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 A、幼儿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家庭 答案:D 12、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 ) 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答案:D 13、心境具有( )的特点。 A、弥散性 B、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 答案:A 14、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 ) A、自卑者 B、自负的人 C、完美主义者 D、偏执者 答案:C 15、人在危险紧急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称( ) A、激情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

要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倾向;比较国外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 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2、我们将不同学科的学者发展出的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社会心理学称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面向个体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面向社会结构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 ①、1897年美国人詹姆斯·鲍德温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书的副题,描述了个人是个体化了的社会我,是社会化一部分,是社会化的结果。同年,特里普利特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一份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报告,对骑自行车人的单独行驶、陪伴行驶以及竞赛的速度进行测量和对比,由此,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三种情况:一是一人骑车,规定时间内能骑多远24英里/小时 二是两人骑车,不比赛31英里/小时 三是两人骑车,比赛谁快32英里/小时 ②、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引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社会心理学导论》 ③、1924年.F·H·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要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又称古典或经典精神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1)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指1895年至1913年,即精神分析学的萌芽、奠基和形成,其主要内容除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和理论外,还有心理地形学(把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三个区域)、压抑和抵抗(抗拒、阻抗)、梦的解释、泛性论、行为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等。(2)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乃指1914年特别是1920年以后至1939年,即精神分析得到修正和补充,并发展成弗洛伊德主义。主要内容有本能理论的发展(生与死的本能)、人格结构学说的创立(本我、自我、超我)、社会文化理论的形成(如社会观、文明观、道德观、宗教观、犯罪观、战争观、妇女观、教育观、美学观、哲学观)。 在他早期著作中,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关心理部分,比较而言,它显得小而不重要,潜意识则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其内部以沸腾的“力比多”(性驱力)为动力源,是人的自我意识不到的部分。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其作用是将人的原始欲望压迫在意识之下,并能召回潜意识的一部分。 冰山理论 根据这一设想,又可以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成结构:即本我、自、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它遵循“现实的原则”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准绳,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由于弗洛伊德将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归结于性驱力,因此,在他看来人格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性的发展。性的概念比人们平常理解的要广泛得多,它泛指人对快乐的寻求与满足。它包括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和生殖欲等,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正是按照这一顺序完成其人格的历程。 1、社会化定义: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内容:

自我实现马斯洛

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是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通点。自我实现是在人的较低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继续寻求的高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人共通点:是自我实现的人都不容易受到焦虑和恐惧的影响,对自己和他人抱有喜欢和接纳的态度,而且可以接受自己的缺点。较一般人而言,他们更真诚、更不设防卫。 中国观点: 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对自我实现的体现主要是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这种自我实现的追求又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安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也成就了中国人的家国为重,礼让谦逊的美德。 80、90年代的中国人自我实现过渡期——模糊、探索 在中国民国之前,甚至是60、70年代这种儒学的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中国人的自我实现。但是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分水岭。 主要的因素: 1、经济的社会生活带给中国人中西交融的文化体验 2、较低层次需求的方式也从小农经济、集体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3、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空缺,在新的经济步伐中没有清晰的同一的认同。 21世纪中国人的自我实现的混乱期——具体举例 包括对当今的大学生素养的质疑、追星文化、网络成瘾文化作为分析对象。 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你的自我实现程度是多少?)实际通俗的例子来说明 1. 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 比如杨丽娟全家对刘德华的疯狂,是对现实的脱离。如今的粉丝文化,一些非常疯狂的举动,以追逐偶像为人生的目标,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误区。 2. 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取长补短,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世界。近几年的朱令案、复旦投毒事件还有早些年的马加爵、药家鑫都是对自己认识的一种歧途,或者是对别人的一种容忍误区,无法正确评价自我,无法接受他人的批评或者是别人的优秀,这种妄自菲薄或者是信心的不足的极端便导致了这样的惨剧。 3. 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自然。 在这方面在中国是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的趋势,网络技术的兴起和繁荣是21世纪最明显的区别,通过博客、微信、微博、论坛和各种门户网站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家对于情绪和思想的表达。 但是这种自我实现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虚像。在网络中对于一些公共事件的舆论,比如钓鱼岛事件、城管管制问题,人们借助网络这个平台的匿名性、责任的淡化表现出来的情绪已经不只是一种自然的表达,而是一种欠缺理性的发泄。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

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结合自身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结合自身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摘要:马斯洛对于人性的看法非常乐观、极富人道主义味道,他对于人性有很多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而且至少是中性的,不是生来就坏的。但马斯洛也指出:人的这种天性没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而有力,而是非常娇弱的、容易受到习惯、社会风俗、文化压力或者不恰当态度的抑制,容易受到学习的影响。但是,无论在什么人身上,这种天性都很少会消失,即使这种天性被忽略了,它也会不断地努力发展。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自我实现 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他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机理论,也叫做需要的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是有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动机理论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的动机论事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些需求使人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人是可以长期满足的:一种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马斯洛认为人格出现病态而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一、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一、基本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如果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动机,它与人的本能相联系。二、心理需要也叫成长性需要,可以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一种超越了生存需要之后,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希望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它不受本能的支配,为人类所特有。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产生出强烈、深刻的幸福感,这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 这里的基本需要也就是生存的基本需要,当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下午早上可能没什么,但是临近中饭晚饭时,产生了饥饿感,就会对目前所做的事产生懈怠,比如在上网玩游戏或者看书,感到精神不能集中,就会逐渐失去对这些的兴趣,丧失继续的动机,产生满足我这一自身需要吃饭的动机,当我肚子填饱后,饥饿的感觉消失,便丧失了吃饭的动机,重新产生了做些什么事的动机。而成长性需要,当我独自在家解决了自身饥饿的问题后,我这些玩游戏、上网浏览论坛、看各学科的书便可归类为这一需要,这是在满足自身基本需要后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动机。当我通过一个下午的看书掌握了某种理论或者背完一定量的单词后,会感到自我感觉良好,满心的满足,感觉时间安排合理,生活充裕。 二、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最初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最终的五层次说。 <1>生理需要,是与有机体生存、繁衍有关的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这点就相当于我上文提到的当我饥饿的时候所产生的需要。 <2>安全需要,指生命对于稳定、安全感、以来、秩序、法律、界限、避免痛苦和恐吓、受保护的需要等等。记得我小学年级的时候,我父母将我放在大姑家里玩几天,白天玩了好好的,晚上我就哭着闹着要回家,原来回想也不知道什

心理健康单选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 33 1、某人在一段时间里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失望,总是提不起精神来。根据这些表现可判断该人的情绪是( ) A、抑郁 B、焦虑 C、自卑 D、压抑答案:A 2、某服刑人员刚来监狱时表现很不好,后经过教育改造得到了很大转变,但个别监狱警察仍然认为该服刑人员表现是假的,好不到哪儿去。请问这是哪类偏见在起作用?( ) A、近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自我实现预言答案:B 3、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 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答案:C 4、注意易转移最常见于哪种病人?( ) A、抑郁症 B、精神分裂症 C、强迫症 D、躁狂症答案:D 5、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 A、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增加交往频率 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答案:D 6、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商答案:D 7、小芳很害怕火,以致不能擦亮一根火柴,甚至不能参加烛光晚会。她很可能患有( ) 。 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惊恐障碍 C、强迫性障碍 D、恐怖障碍答案:D 8、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 A、刻板印象 B、社会吸引 C、从众 D、服从答案:C 9、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答案:C 11、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 A、幼儿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家庭答案:D 12、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 ) 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答案:D 13、心境具有( )的特点。 A、弥散性 B、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答案:A 14、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 ) A、自卑者 B、自负的人 C、完美主义者 D、偏执者答案:C 15、人在危险紧急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称( ) A、激情 B、心境 C、激越 D、应激答案:D 16、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悲痛时捶胸顿足,这是( ) A、声调表情 B、身段表情 C、面部表情 D、激情表情答案B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摘要]马斯洛主张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健康的人,是研究人类的高级需要, 总结起来就是研究人类的自我实现。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敦促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青少年自我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马斯洛为主要代表的一批西方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西方心理学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马斯洛主张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健康的人,是研究人类的高级需要,总结起来就是研究人类的自我实现。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敦促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一、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我实现,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你自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马斯洛是从人类需要的角度谈人的自我实现,将自我实现看成是人成为自己本性所规定的那种人的需要或愿望。“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被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其实,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定义是各式各样的,但其坚实核心应包含两条:一是从正面说,自我实现就是将自己先天的禀赋、潜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和发挥出来,“成为你自己”;二是从负面来说,自我实现就是极少出现不健康、心理疾病和能力缺陷。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其区别不过是一些人多一点而一些人少一点罢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马斯洛认为,要达到自我实现,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概括起来,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终极目标;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在理解自我实现时,我们要避免对自我实现的几种误解:自我实现就是利己而不是利他;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完善的人;自我实现就是忽视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和贡献;自我实现就是只强调主动性而不要接受性。 二、自我实现理论的主要特点 1.强调人性中自然因素的作用,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动力是人的价值活动的最

“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

“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其实,罗森塔尔的这个实验是受希腊神话的启发的,这个神话的大意是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他善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因此“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同样,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他就敢于去尝试和努力,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不相信自己,他就会因担心失败而回避,失败就会如影随形。因此,“罗森塔尔效应”还被称之为“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相信某件事会发生,它就会发生。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一、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 通过对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根源、特征及其条件的考察, 笔者认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对人类发展前途的乐观主义 马斯洛对人的自我实现的研究实际上表达了他对于人“应该”怎样生活的一种看法:这是人有可能实现的建设性生活的图景。他相信, 对价值观完全可以作科学的研究,从而确立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观;他认为自己所提出的新价值体系即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就是建立在对人性、人的潜能和需要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以优秀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这些人的价值选择将是人类追求、向往的终极价值。 强调人性中自然因素的作用。马斯洛认为“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至少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他认为,“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形态具有这潜能,正如他有胚胎形式的胳臂和腿一样。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把合理社会和健康文化的主要功能仅仅局限于促进人固有的先天潜能普遍地自我实现。

2、强调人的存在的自由性 马斯洛坚决反对把人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反对对人的机械主义研究方法,即片面地强调环境决定作用的行为主义方法;他认为人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界的压力生活,健康的人有超脱周围环境的能力,人通过自觉的意识努力和行动,能够改造环境及自身。内在自由似乎比外在自由更重要。动力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是:自发、释放、自然、自我认可、冲动意识、满足。 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价值分析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既有心理学也又有价值哲学的研究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值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客体所固有不能等同于主体即人的需要,从关系范畴,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价值,既来源于客体,又取决于个体的需要和主体的实践活动。价值实践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1、关于自我实现的动力 马斯洛看到了人的需要在人的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并把人的自我实现动力说成是人的价值活动的最终动力。他认为“人性按着他自己的本性有指向越来越完善的存在,越来越多地实现其人性的压力。”因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或者可以具体地概述为,向自我实现的各个方面和一切副次方面成长,也就是说,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发地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人的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自我实现的概念 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的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人格是指一个人长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做到这种人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者。 …… 从人格的角度上看,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大一些的人身上。 自我实现往往被视为终极状态,被视为远大的目标,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人通常都有60岁以上。(是吗?不完全吧?) (二)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 马斯洛基于对自己两位导师,即为特海默尔和本尼迪克特的崇拜,发现其共有的人格模式,进而选择出48位杰出人士作研究,他发现自我实现者有两种类型以及自我实现者有15种普遍特征。 1、务实型自我实现者 这种自我实现者的主要特征是务实的和能干的,他们是入世主义者,以现实的态度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他们往往是实干家,而不是思想家。马斯洛列举了罗斯福、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等美国总统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 2、超越型自我实现者 这种类型的自我实现者常常意识到内在的精神价值,具有丰富的超越自我的体验,他们感受到超越自我、超越人我之间的分歧,超越人与宇宙的对立,他们是出世主义者,在哲学家、宗教家与科学家和艺术家中较为常见。 经过观察与整体分析,马斯洛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共同的人格特征: 1、准确地认识现实 自我实现者能够采取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世界,因此他们不带任何偏见去看待现实,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更能发现事实真相。这是由于自我实现者的认识主要受成长动机所驱动,这就是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on),简称B——认知,而不是受确实动机所驱动,即缺失认知(deficiency cognition),简称D——认知。当我们缺少某种东西时,我们的认知活动就定向与这种东西,而难以顾及其他事物,因而不能客观的和全面地把握周围世界。相反,自我实现者主要是受求职、自我实现等存在寻药所驱动,因而能过客观地把握现实,不受主观需要的干扰。 2、宽容和悦纳自己、他人与周围世界 自我实现者能够承认和接受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事实,他们不否认任何任何事物的消极面,并且对此有较大的宽容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不足,因而能悦纳自己。 3、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 自我实现者坦率、自然,倾向于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行为具有自发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就讲什么;他们有什么感情,就表达什么;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不矫揉造作,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实现者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他们一般不关注个人,而以工作、事业为重,能够全力以赴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为了金钱、名誉和权力,而是工作本身就是享受,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百科名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目录 理论创始人简介 生平简介 主要著作 详细内容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论 生理上的需求 安全上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 需要层次的跳跃性 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概述 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 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 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举例 讨论 评价 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 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与谬误

争议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需求层次论的争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都是错误的 理论创始人简介 生平简介 主要著作 详细内容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论 生理上的需求 安全上的需求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 需要层次的跳跃性 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概述 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 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 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举例 讨论 评价 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 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与谬误 争议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需求层次论的争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都是错误的 展开 编辑本段理论创始人简介 生平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指标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指标 1.具有一种领会自己、他人和自然的能力。他们的内心生活、思想、行为都比较自然、率真。 有一种积极肯定的自我意识,领会他人和大自然的能力。用广阔,不带批评,天真无邪的目光观察世界,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内在人类本性。自我实现的人尊重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其「真我」的固有权利。即使晓得自己有某些缺点,自我实现的人仍然会接受他基本的自我。他不会因未符合文化所界定的理想的美、地位、声誉和其它等等,就产生莫须有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因而也不会受到这些感觉的折磨。要实现真我需要内心相当的自由,行为也要率真自然。相反的特性则是处处防卫,不敢自我流露,并且经常惧怕他人的批评。他们与人交往时不矫揉造作。他们也较易超脱习俗或惯例的影响,而表现纯真的天性。 2.他们较能建立久远的人际关系,而只对其中的少数人培养深厚的感情。对现实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并能够和现实建立和谐关系。 爱接近人,有善良愿望,待人和蔼可亲,克己耐心,对同伴富有同情心。真正的友谊需要投入许多心力和时问,因此,一个人事实上不可能有许多亲密的朋友。自我实现的人把他们的友谊看得很重要且虔心培养它。虽然他们热爱和关怀的对象只有少数几个,但他们几乎对每一个人都较友善、慈悲、喜爱。能感受世界本来面貌和人们的真实情况。发生问题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最能描述此点:「我们能经验到的最美丽事物就是神秘。他们接受现实,而不空妄地反对它们。当我们与人生必然的经历和谐相处时,我们才能真正更有效地控制展现在我们前面的事物。 3.他们较能超越各种对立性而达到统整状态。 自我实现者在他们的行为中,较能够表现出对立的特性。他们既老成持重又童心未眠,既重视智能又感情洋溢,既纯真坦率又自我克制,既态度严谨叉嬉戏风趣。大多数人都将这些对立的特性,予以截然的划分。我们脑中都有一些成熟的人该表现什么样行为的固定观念,例如一种冷静、克制、无情、理智的作风。某些充满生命活力的特性,譬如率真、自发性、自由表露出自己的感受、嬉戏和其它等等都必须被压制下来。其实这些是我们天性的一部份。一个人可以有长远的目标,但也能专心致力于目前的工作;一个人可以对人生抱以严肃的态度,但不为失败所压倒;一个人可以专心达成某些目标,但也能别出心裁,使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颇富趣味。 4.带敬畏、兴奋、惊奇的心情欣赏生活,能够接受与欣赏新奇的事物或经验。 带敬畏、兴奋、惊奇的心情欣赏生活中常见事物,即使是生活中偶然的、平常的、暂时的事物,也是令人兴奋而入迷的。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视若无睹的生活细节,也会使他们感到愉快、惊奇、敬畏,甚至心醉神迷,对自我实现的人而言:任何一次日落都如第一次那么壮丽,任何一朵花都具有令人屏息观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