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周远清 张德祥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周远清  张德祥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周远清  张德祥

2010年第7期(总第366期)

No.7,2010

General,No.

366 UCATIONAL RESEAR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第五战略专题调研组(组长:周远清、张德祥)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扩大开放和对外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新挑战相比,与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相比,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相比,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全面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

一、基本思路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人口总数达到14.1亿,其中,18至22岁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835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7.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人民币。所有这些,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高等教育必须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我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迫切需要改变。

——对外开放的力度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与贡献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状况亟待改变,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单一、趋同化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切实加强,有利于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急需建立。

——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难点尚未突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模式与方法的探索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需要全面变革。

——教育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与科研脱节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二)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利用十二年左右的时间,一是做强高等教育,在各级各类高校中培育一批强校,重视和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实现高校办学的高水平、有特色;二是着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基本思路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提高质量。

——深化改革: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完善体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建设更加富有活力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系;

——扩大开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高等学校要为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赢得广泛支持的良好环境;

——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坚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按高等教育规律办事,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8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30%,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明显扩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6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40%,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若干领域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突破性成果,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能力大幅增强,使若干所大学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建成一批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发展活力

扩大地方管理权限。落实“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明确并扩大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管理高等教育的责任和权限。

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确立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与机制,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与监督。完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保障高等学校法人地位,进一步科学界定、扩大并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发展、学术评价、学术规范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设以学术为本位的新型高校治理结构。吸收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探索建立大学理事会(或校董会)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建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加强学术规范、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倡导学术自由。

切实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和管理制度。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建立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按照培养层次和学科特点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生均拨款标准,保障生均拨款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建立高校科研事业费制度,为

高等学校持续开展基础和前瞻性研究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完善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机制,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组成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提高高等教育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对民办高等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切实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人才培养水平。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国学生到境外学习或实习,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境外学习经历。加大对来华留学生的资助力度,设立面向境外的国家奖学金,吸引境外优质生源,优化生源国别结构,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并不断提高攻读学位留学生的比例。

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优质国际科研资源。支持高等学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研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及时把握科学研究前沿,分享先进的研究开发条件和最新科研成果。培养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更有竞争力的中国学者,扩大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影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领域,持续选派高层次人才到境外高水平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设立面向境外的科研项目,吸引境外优秀人才来华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鼓励我国高校与境外大学强强合作。营造互惠互利的环境,鼓励在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中与境外大学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针对性地向世界各国的名校、名实验室、名导师派出留学人员,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加大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的力度。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明对话和思想交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积极扩大高等学校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高校优秀成果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年均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在学总人数达到336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40%;其中,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190万人左右,普通本、专科生在学人数达到2750万人左右,其他高等学历教育的在学人数达到420万人左右。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层次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稳定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科类结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优化区域布局,支持西部和中部高等教育发展,重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主体功能区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高等教育协作和高等学校间的合作,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积极探索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与分类发展的新机制。加强对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和管理,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全面规划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国际上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和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优化高校人才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物,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教师。实施优秀中青年人才计划,培养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数以万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员队伍。依托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国内外进修、岗位培训、到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等方式,大规模培训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丰富其专业实践经验。

改革和完善高校人事制度,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积极

探索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强调教学、科研和服务业绩的全面考核,逐步实行按需设岗、以岗定薪、以聘代评、非聘即转制度。深入推进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基于岗位需求和实际工作绩效的奖励制度,激发和调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加强师德建设,倡导和鼓励教师潜心治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保障人才培养这一高等学校根本任务的有关政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高等学校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工作上。

重视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在学生选拔、教师选派、教材选用、条件保障、出国学习、学业年限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学校自身培养能力确立各具个性和特色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评价制度,鼓励高校间建立学分互认制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和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科学制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与评估办法,逐步建立以高等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政府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由政府为主的评估向中介机构为主的评估的转变,实现从学校内部教学活动评估向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估的转变。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和评估。

(六)加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加强科学研究。发挥和强化高校在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教育与研究有机结合、自由探索科学前沿与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密切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围绕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创新团队和创新科技平台建设,重视对重要领域、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的支持,凝聚力量,组织攻关,发挥高校综合优势,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构建和完善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奖”,奖励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和重大研究成果。设立若干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重大专项和跨学科研究项目,完善团队攻关研究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社科基金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决策咨询、社会普及和文化产业转化,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走向世界。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制度环境。切实改变科教分离、条块分割的状况,创新科研组织和协作模式,大力推进文理交融、多学科交叉。完善和落实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符合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体系。

(七)密切产学研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校人才培养。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

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探索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知识、技术和文化支撑。制定和完善支持大学生、研究生实习的有关政策法规,构建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接受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研究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力促进大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面向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计划支持等方式,加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高等学校以多种方式服务于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八)加强公共基础条件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满足教学、科研、管理和文化的需要。加强高等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课程平台、服务平台、传输平台和优质资源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建设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对社会开放。

改善高等学校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加强科研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在大学建设一批大科学工程和野外台站、全国性的科学数据中心,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信息平台。建设一批人文社会学科专题数据库,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条件保障体系。

四、重大战略举措

为了圆满完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实施“高教强国工程”,包括以下六个分工程和一个计划。

(一)强校工程

——继续实施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使若干所大学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建成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

——重点建设100所左右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

——重点办好100所左右示范性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重点支持办好一批民办高校,引导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积极健康发展;

——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鼓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办出特色。

(二)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实施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各类紧缺人才培养项目;

——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项目;

——实施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大学生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继续加强与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设立“博士创新基金”,资助博士生的自由探索;

——设立“国家研究生奖学金”,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待遇;

——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研究生培养基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四)高校自主创新工程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

——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设立“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工程重点专项”和“高等学校技术创新计划”,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实施“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扩大我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30页)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制订校长专业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资格准任制度和公开选拔制度。尊重教育规律,赋予优秀校长更多的办学空间。设立校长岗位津贴,显著提高校长待遇,优秀校长要延长任期。高校管理人员依法实行教育职员制度。

——大力开展校长培训,持续提升校长队伍的素质能力。在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特色的中小学,重点建设一批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校长开展

综合实践培训,培养一大批能够引领教育创新的优秀校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人。在全国分批遴选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校长,通过名师指导、研究项目资助等方法重点培养,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型的杰出校长。

——重视发现、培养、支持、宣传教育家,为教育家成长创造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国家增设“人民教育家”等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

(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积极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奖”,奖励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突出贡献和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

——设立“高校国家级哲学社科创新基地建设计划”,构建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和跨学科研究;

——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计划”,促进科研信息、资源与成果的共享、应用和转化;

——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六)中西部高校重点支持工程

由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配套,在“强校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外,立足于促进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在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

薄弱地区选择5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予以重点支持。

(七)公共服务体系(高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工程

——继续建设基于“下一代互联网(CNGI )”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 ),完善管理服务机制;

——继续建设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 )和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公共项

目;

——建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平台;

——建立若干国家级学科信息中心和资料中心;

——建设一批人文社会学科专题数据库;——实施数字化平台服务和信息服务计划,建立与世界同步的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数字化平台服务体系。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识之士曾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意味着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由于那时人们的思想守旧,“师夷”的主张未能得到呼应,中国人以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度过了近代初期的20年。 19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动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开始兴办洋务,中国近代化正式起步。洋务运动是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的,但发展新教育也提上日程———这是个良好的开端。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诞生,它被视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当时顽固势力对此表示不满和反对,但洋务派顶着压力把教育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先后创办了外语学堂、船政学堂、矿务学堂、机械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使近代教育第一次出现较大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对此有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民族自强、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封建官员有张之洞、盛宣怀、李端、陈宝箴、袁世凯,其他人士有张元济、汪康年等。由于维新派的共识,近代教育又出现较大发展:1895年,王文韶、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事件。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可惜戊戌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夭折了,几乎所有的新政都被废止。然而,京师大学堂却例外被保留。 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加大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此后几年中,除京师大学堂重新正式开办外,许多省相继建立了大学堂,这是中国开办大学最多、最快的时期。此外还有几件很有影响的举措:1902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制定并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制定国家教育体系。1905年9月,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奏请下,清政府终于下令废除科举制,产生了积极影响。1905年12月,清政府中央设立学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时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以便加强对教育发展的协调与管理。清政府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与其政治上“筹备立宪”的改革同时进行的,这也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后的改革”。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但客观地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然而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却玩弄阴谋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专制的局面。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作为广泛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点,人们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张伯苓、陈嘉庚创办了多所名校,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陶行知积极探索发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从上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关联,并为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的素质,这就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不仅如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直接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过去列强

高等教育 现代教育原理 任务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2.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4.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 5.英国“新学校”模式推行的教育方式是(儿童中心、社会中心、活动中心)。 6.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咨询与指导、休闲指 导)。 7.“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学记)。 8.在教育学发展史上,第一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9.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包括(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10.杜威对教育性质判定的几个命题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 断改造)。 11.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享有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尊重的 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12.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清楚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13.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 大支柱,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4.当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教育形态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15.未来的学校教育将呈现以下的特点:(追求教育民主化的众向发展、追求教育的多样 化、追求教育的国际化、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16.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诞生,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 17.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8.我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癸卯学制), 它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20.赞可夫依据其一般发展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 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原则)。 2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 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儿童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22.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针对性)。 23.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发展规模 和速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 24.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开设顺序、各门学科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 学周安排)。 25.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26.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业)。 27.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社会式、学校式、家庭式)。

高等教育学概论

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1.古代高等教育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形式:专门性的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修辞学校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哲学学校增加四艺---算数、天文、几何、音乐。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形式:①西周大学②私学(春秋齐国的稷下学宫,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始于唐末的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鹿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 ③太学(汉武帝)宋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王安石改革太学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择优授官。 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学生年龄参差不齐;高等教育思想尚未从哲学、政治思想中分化出来。 2.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 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的大学建立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中世纪大学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律院校);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综合性大学,有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 ①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②早期中世纪大学四大学科文科法学医学神学 ③高等教育近代化教育活动的制度分层化,世俗化,国家化④洪堡的两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⑤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成立,意味着研究型大学这一体系初步建立 ④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3.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 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 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高等学校职能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价值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必须履行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其最古老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②发展科学。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获得了越来越独立的地位,发展科学因而也成为高等学校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③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直接服务的职能主要途径有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等。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高等学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

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为了广大同学的需求!~~~~~ 特此发表几造福同学们的答案!!! 考试么就没问题了~~~~~~~~~~~~~~~~~HAHAHHA ------------------------------------------------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浅谈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浅谈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摘要:教师是传统的高素质含量的服务性职业,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过硬的服务本领。 关键词: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本领 “白云奉献给蓝天,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听着悦耳的歌声,我的思绪开了,我在思考: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我的家长……突然间,我又被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卡住了,我究竟该拿什么奉献?是知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又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生从教师处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其成长的需要。是分数吗?答案更是否定的。虽然考试是学生成长必然要跨越的一道坎,但高分未必高能。分数的杠杆不知埋没了多少“爱迪生”、“达芬奇”,不知多少家庭在望分兴叹!那究竟拿什么?是服务,是教师对学生、家长、社会高质量的服务。 一、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21世纪的到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会取代旧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即老师为学生服务,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心灵的保姆,健康的教练,知识的向导。老师就是服务者。也许有很多老师还不习惯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为学生到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家长送孩子读书是天经地义,为何需要老师以“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其实,这是一种老化的思想。学生到校当然需要学习,但同时,学生更愿意选择能够得到“优质服务”的环境中学习。以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家长和社会的要求。这里的服务是为满足家长的全面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服务就是给家长充分的知情权,引导、组织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学校的管理;服务就是教师的高效奉献、爱的教育,为学生愉快学习、高效学习,可持续发展学习创设条件;服务就是人文关怀,就是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帮助学生选择正确,选择合法,选择真、善、美等等;服务就是管理,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保证科学化管理得以顺利实施。 二、服务的内容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活动不属于梁启超的是 A.重视儿童教育 B.重视师范教育 C.主张女子有受教育权 D.有关高等教育的举措 答案:D [解答] 他曾提到过儿童、师范、女子教育,高等教育不曾专门论述过。 2.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 A.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B.近代空想主义 C.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D.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C [解答]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3. 下列不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的是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强学报》 D.《新报》 答案:D [解答] 《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强学报》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

4.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A.1906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19年 答案:B [解答] 1905年废科举。 5. “百日维新”中全国最高学府且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D.福建船政学堂 答案:B [解答] “百日维新”中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建立京师大学堂。 6. 有关新学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 B.采用6—3—3学制 C.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缩短 D.采用不少弹性措施 答案:C [解答] 应是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延长。 7. 20世纪时,各种教育思潮蜂拥,下列不属于的是 A.平民教育 B.职业教育思潮 C.实用主义思潮

D.洋务运动 答案:D [解答] 时间不对,洋务运动早的多。 8. 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描述不包括 A.洋务教育 B.维新教育 C.资产阶级民主教育 D.新文化教育 答案:D [解答] 新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 9. “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是 A.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自强求富 C.中学更加巩固 D.打破封建教育僵化的体制 答案:D [解答] 封建教育仍很顽固,但开始有转机,有点活力。 10. 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答]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并未实施。

教育培训学校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教育培训学校服务质 量提升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XXXX教育培训学校 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一、概况 XXXX教育培训学校自建校以来秉承“XXXX”的办学宗旨和“XXXX”的教学理念,一直专注于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中小学课外辅导,教育业绩在济南教育培训行业名列前茅。 2015年是学校创立的第XXXX年,根据学校的品牌发展战略,将今年定位为“服务质量年”,加强学校的各项服务管理,提升学校的服务质量,让客户感受并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的美誉度和客户的忠诚度。 二、现状分析 目前在济南市场上有大大小小的几百家教育培训学校,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也有几十家,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教学特色,但授课模式基本相同,在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也大致一样。要在同类市场中脱颖而出教学中的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一方面要看孩子的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在对比相同的价格他们享受到的是什么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所以服务质量的好坏关乎市场销量和品牌的影响力。 三、服务质量提升思路 要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需要先明确企业主要的服务内容。从服务项目上分主要为两大类,一是教学服务,二是配合跟踪服务,

两者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相互影响。教学服务是培训的根本,只有保证教学的质量,培训工作才能长期发展;配合跟踪服务则是推动力,要想家长可以继续选择延安学校,配合跟踪服务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力,因而要提高服务质量,需要两方面共同提高。 而在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我将此比喻为铸剑和亮剑的过程。所谓“铸剑”是指针对员工我们需要利用系列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组织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从员工自身开始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而“亮剑”是在提高自身的基础上对和客户的展现,配合活动增加现有客户的服务项目,让现有客户切实感受到服务的提升,同时增设社会性活动,一方面为招生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可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与学校影响力。 四、“感恩十二年”系列活动的组织 注:活动标题暂时均未拟定,需确定活动后拟定 (一)教学服务 1、我最喜爱的/最信任的教师评选活动 参与人员:全体员工 评选人员:全体学生/家长 主旨:通过活动让教师可以查漏补缺,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同时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好的反馈,针对性的对其服务,增加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 2、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公开赛) 参与人员:全体任课教师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 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 近代时期 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 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由于封建思

学生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

学生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 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1、研究的背景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基本上都由以前的中专院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建校时间较短,加之前期高等院校的大规模建设扩张与我国生育高峰时间段过后的适龄学生人口下降,就业愈来愈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其招生和就业面临巨大压力,高等职业院校愈来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发展受到市场的严峻考验。然而无论政府举行的评估或学术界、政府官员与民间的争论,多数依据工业经济时代的“产品质量观”,高教质量关注的是投入与产出,非高教服务的过程。这种对过程的忽视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因此,以“服务质量观”为指导,使学生成为高教服务质量评价主体,有助于纠正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后勤、形象、内容、过程、情感、可靠性、社会实践、就业服务等都是高职教育服务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生存发展。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首要外部顾客,其满意度的高低应成为评判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是否满意主要是从学习与生活、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各个方面来衡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支持与学生的自我发展工作。顾客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 degree,CSD)是衡量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志,它反映了顾客对服务过程的认可程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和大众化时代,对于高校来说,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度,满足教育消费者对于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的教育消费需求。 2 、研究动机 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有效识别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对提高办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本身的竞争优势、塑造強化院校本身特色,以增加潜在学生就读的意愿,將是高职院校所要面临的重要課题。服务质量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许多学者从服务质量的内涵、特性、维度到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服务质量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问题的研究大体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4200字

高等学校发展战略研究4200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曰益被党和政府所重视。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计划的实施,使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但是由于忽视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管理,不少高校在高速发展中暴露出缺乏战略观念、竞争意识、市场导向等先进理念。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和WTO的加入,要求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们尽快树立起市场意识、顾客导向,把学校当作“企业”来运营,变管理为经营和服务,重视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以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稳定协调地发展。本文试图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就高等学校发展战略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其他不同层次的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及其管理 (一)高等学校发展战略 1、战略的内涵 战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军事与外交术语。它通常是指在军事或政治对抗条件下,克敌制胜的谋略、智慧和艺术。战术是正确地做事情的方法,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情的谋划。在管理学

领域,战略则具有五种涵义:(1)战略是一种统一、综合和相互连接的计划(Plan),目的是保证企业或组织的基本目标的实现;(2)战略是一种针对具体竞争对手的策略或手法(Ploy);(3)战略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或模式(Pattern);(4)战略是一种定位(Position);(5)战略是一种期望或看法。 2、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义 对于经营与发展战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综合各种观点,借鉴企业战略的含义,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给出以下描述:为了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对学校的主要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手段和实施步骤等方面的系统性的总体谋划。 3、高校发展战略的类型 高等学校经营与发展战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从实施学校发展战略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战略包括三个层次:母校层(学校集团)战略、事业层(分校或学院)战略及职能层(职能部门)战略。(2)从战略实施的时间长短来看,学校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内的战略,也可以称为战略计划)、中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一年以上,五年以内的战略)、长期战略(时间跨度在五年以上)。一般来说,学校规模越大,所需要制定战略的时间跨度就越长。(3)从学校发展战略功能的角度来看,学校战略大概可以划分为三种:增长型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 2011-04-19 18:01:23 宋伟/韩梦洁 【英文标题】On the Non-balance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before the Founding of PRC 【作者简介】宋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韩梦洁,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开封 475001)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于晚清,在军阀混战的北洋政府时期与国民政府时期艰难发展。近代高等教育地域分布的非均衡情形,引起各时期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努力追求均衡布局。但由于受到政局动荡、外患不断的干扰和影响,很难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地域布局的公平发展。 【关键词】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非均衡历史考察 目前,研究者关注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问题时,往往关注当代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均衡问题,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近百年的地域布局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试图考察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地域分布情况,以图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非均衡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的叙述帮助我们触及基础,接触系统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的原因和后果。历史成为与变革和稳定有关系的事情,特别是那种不被人承认和未见到的事情。”①目前,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非均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招致公众批评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问题是有历史根源的。考察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的历史演变轨迹,将给我们很多启示,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非均衡的现状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和北洋马医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有了中、西兽医之分。自此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约一个世纪,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在波折中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本论文以1840-1949年前后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史料和数据为论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100余年的变迁进行回顾和系统分析。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政权更迭变化引起的学制变化和高校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不同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设置差异,并立足于当时兽医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不同3个历史时期的兽医高等教育情况,即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阶段,并处于由传统兽医高等教育向近代兽医高等教育转变初期;1912-1937年的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与畜牧教育并行,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初具规模,并且发展态势良好;1937-1949年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开始真正独立于畜牧教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在艰难发展中迎来新中国成立。论文通过列举了4所代表性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其兽医高

等教育的溯源和发展,以期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创建、发展、变迁和动因进行案例分析,并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分析。正文介绍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源起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以清末民初两种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迁为主线,论述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变迁,并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开展、大才培养、国际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如 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四”运动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关于教育发展路线的争论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以历史时间轴为脉络,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选择了4个代表性 案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是中国近代最完整和最复杂的一段兽医高等教育历史;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是中国近代兽医高等大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沿革能体现出国民党政府时期整个兽医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当时农业高等教育的缩影;北洋马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兽医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国立兽医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兽医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当时西北高等教育 的缩影。在高等学校和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兽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无忌、罗清生、熊大仕、盛彤笙、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督导的目的是教会一个教练如何给自己做督导,使其在教练实践中发现更多有用的和反思的内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文章从五个方面详谈焦点督导师督导的作用,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标签:焦点解决教练;督导;心理治疗 焦点解决督导师给教练做督导时,他督导的目的是教会一个教练如何给自己做督导: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更多有用的地方,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断地去取得进步。 第一点,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在实践的细节中学习,所说的“show me”,即展示给我,这个教练要展示一个细节给督导师。比如,有些人说,我这次教练做得流畅,“流畅”是个宏观的词汇描述,它不是微观的。对“流畅”是无法进行督导和提高的。一定要展示细节,你说“你做得流畅”,那么哪一个环节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情况,要让我们知道这是流畅的就要展示给我那个细节,“展示给我看看”是督导的基础。宏观描述的评价,教练符合哪个理论哲学,符合哪个心理学理论,这个从焦点的视角来看是没有意义的。焦点解决的督导必须回到一个具体的细节中,一个对话中、一个可以被看到的或听到的情节中,这样的督导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要在实践中向自己的客户学习和获得反馈。因为我们所有的指向都是帮助客户。因此如果有客户说好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我们获得的内容才有一定的终极的目的,所以说应当在实践中向客户学习。 应让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扩大和巩固。每次教练,我们都要总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自己总结,向客户学习和总结。针对做得好的地方,不断地发现它、扩大它、更多地应用它。这个实践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非常符合焦点解决观念的。因此在督导中能够发现自己好的地方,把它用到更多的那种语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我们也会反思,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从某个角度来讲,这只是一个反思的假设。这时教练已经结束了,因为当脱离了对话语境,谈论和探讨如何做得更好,只是一种假设、反思,它还有待于实践。而你本次教练已经做得好的地方,是在这个具体这个语境中,出现的做得好的地方,这个总结和放大才更有意义,对我们的实践更有意义。 比如说前面模块化的教练做得已很好了,很熟练了,我们还可以在对话细节中反思,自己问句背后的预设、假设是什么,这些预设和假设是否符合教练的状态和教练的理念。 第二点,在督导过程中,教会教练如何在教练前给自己做教练,如何在教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