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有机化学课教学大纲.doc

基础有机化学课教学大纲.doc
基础有机化学课教学大纲.doc

基础有机化学课教学大纲

一目的和要求

地位和作用

基础有机化学历来是化学系的四大门基础课之一。相对于其它三门基础课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猛的学科。根据统计数字表明:在全世界已发现的约几千万种化合物中,有机化合物约占59/60,而目前有机化合物的数目还在以指数表达的速率迅速增加。这些层出不穷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带动了有机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成了其它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使有机化学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利十分特殊的地位;此外,无论从事化学哪一个领域的工作,都必须具备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需要还将进一步加强,有机化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例如:发展很快的生物有机是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对于研究生命现象十分重要;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则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迅速发展的材料科学则是有机、高分子和无机化学交叉渗透的新型学科。因此学生打好有机化学的基础对于将来从事新颖的辿缘学科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综合治理环境也需要有比较全面的有机化学知识。

教学目的

1.系统地、较好地掌握化学系学生所必需具备的基础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使同学在如何研究有机化学方面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

2.初步学会用英文阅读和书写一般或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名称,为查阅英文文献和进行国际交流打一点基础。

3.基础课也应常教常新、紧跟发展。在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尽量选用新材料、新内容,透过这些材料介绍学科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对本学科某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

4.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必须适用两种需要,即既能适应尖端理论和高科技研究的需要,乂要适应将科学研究尽快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因此,在基础课教学阶段,要对学生早期渗入善于发现科学难点而又勇于攻克科学难点的意识, 也要早期渗入应用意识。从目前的情况看,从事应用科学的学生比例将会更大些。因此,让学生了解一?些生产实际,了解如何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应用性研究、科技开发是很必要的、为此,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知识。

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基础有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含物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及分析鉴定的手段,为解决各类有机化学问题打下基础。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母体炷类化合物、各类官能团化合物、一?般杂环化合物和简单高分子化

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它们的主要反应性能和应用,它们的实验室

制备方法和工业制备方法及这两类方法的异同点,学会用逆合成原理进行简单的

合成设计。

2.学会分离提纯有机混合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的定性鉴定

和某些定量测定的方法。

3.掌握静态有机立体化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初步具有构型和构象分析的能力,掌握动态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在反应叶|的应用。

4.掌握NMR、IR、UV、MS的基础知识,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初步学会解析图谱。

5.学会分析分子结构的整体性,官能团对分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熟悉和理解主要有机反应如取代、加成、消除、重排、缩

合、协同反应等的反应机制并能在解释实际问题时?加以应用。能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概念来解释某些实验现象。

二对大纲制定的说明

综合大学化学系使用的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第一次是于1980年在长春制订的,当时规定的教学时数为129学时(讲授120学时,机动9学时),第二次于1982 年于宜昌召开的部属综合性大学理科化学系课程结构研讨会上讨论确定,总的教学时数减为108学时,并对原大纲内容作了部分调整。经过多年的实践,各个院校都为贯彻宜昌会议精神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1996年10月,全国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南京开会,与会的教员一致认为:为了推动面向21 世记的化学教学改革,有必要重新审视本科教育及基础课的目标与内容。之后,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组织了6次专门会议对“基本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修改,并于1998年10月在杭州对各化学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作了明确规定。目前,我系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总肘数为10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装伟伟编写的“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上、下册,该书是根据1977年教育部在武昌召开的高等学校理科化学教材会议精神编写的,第一版于198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曾获国家优秀教材奖)o第二版于199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于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平行的教材相比,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

要在102学时内全部讲授该书内容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按杭州会议的要求对内容作了适当的处理,把书中的内容分为“基本掌握”、“-,般理解”及“一般了解”三类。“基本掌握”部分是指基础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应通过课堂讲授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很好掌握,并能灵活应用。“一般理解”部分中不少是有机化学中比较新的,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要作适当的介绍,但只要求学生理解到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员在讲授时必须掌握好它的深度和广度。“一般了解” 部分,虽然也有不少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基础有机化学中不能作为基本要求,只希望通过适当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自学,使学生有所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该教学小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还编写了一套与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要求相符、结合紧密的习题集,该书于1998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习题集对帮助学生掌握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起了十分良好的作用。

“有机化学A”各章学时分配(共102学时)

第?章绪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学时)第二章烷炷环烷炷构象(5学

时)第三章立体化学(3学时)

第四章卤代炷(5学时)

第五章烯炷(6学时)

第六章快炷和共辗烯炷(3学时)

第七章苯和芳香炷(5学时)

第八章红外和核磁共振(3学时)

第九章醇和酰(6学时)

第十章醛和酮(7学时)

第十?章紫外光谱和质谱(1学时)

第十二章短酸(3学时)

第十三章短酸衍生物(10学时)

第十四章胺(5学时)

第十五章缩合反应(4学时)

第十六章含氮芳香化合物(5学时)

第十七章酚醍(5学时)

第十八章周环反应(4学时)

第十九章杂环化合物(6学时)

第二十章有机合成(4学时)

第二十-章单糖、寡糖和多糖(4学时)

第一?.十.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和核酸(4学时)第二十三章

菇类笛族生物碱(1学时)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第一章绪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学时)一.有机化合物的产生和发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一般表达方式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链烷炷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

2.习惯命名法

3 .衍生物命名法

4.俗名

(―)单环烷炷的命名

(三)桥环烷炷的命名

(四)螺环烷炷的命名

(五)单官能团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六)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第二章烷炷环烷炷构象(5学时)

第一部分链烷炷

-烷炷的结构特征

二烷炷的异构现象

(一)碳架异构体

(-)构象异构体

三烷炷的物理性质

四烷炷的化学性质

(一)总体特点

(二)烷炷的卤化自由基反应(三)烷炷的硝化磺化热裂解和催化裂解

(四)烷炷的氧化和自动氧化

五烷炷的制备

第二部分环烷炷

一环炷和单环烷炷的分类

二单环烷炷的异构现象

三环烷炷的物理性质

四环烷炷的化学性质

五张力学说

六环型化合物的构象

(-)环己烷的构象

(-)一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三)二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四)其它环的构象

(五)十氢合蔡的构象

第三章立体化学(3学时)

-立体化学的任务、立体异构体的分类和定义二旋光性和分子结构的对称因素

三手性分子的分类及情况分析

(-)含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

(-)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

1有手性中心的旋光异构体

2有手性轴的旋光异构体

3有手性面的旋光异构体

四消旋、拆分和不对称合成

(-)外消旋化

(二)差向异构化

(三)外消旋体的拆分

(四)不对称合成

第四章卤代炷(5学时)

—卤代炷的分类和命名

二卤代烷的结构

碳卤键的特点键长偶极矩电负性

三卤代烷的构象

四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五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预备知识

(二)亲核取代反应

1定义

2反应机理

3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4亲核取代反应的归纳

5成环的S\2反应

(三)消除反应

(四)还原

(五)卤仿的分解反应

六卤代烷的制备

(-)由醇制备

(二)用卤代烷与卤素交换

(三)不饱和炷的加成

(四)炷的岗化

(五)由淡基化合物制备

(六)卤仿反应

七有机金属化合物

(-)定义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

(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

(四)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和制备

第五章烯炷(7学时)

一烯炷的结构特征

二烯炷的命名

三烯炷的物理性质

四烯炷的化学性质

(一)烯炷的亲电加成

1加成反应的分类和定义

2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的归纳

3与卤素的加成

4与氢卤酸的加成

5与水、硫酸、有机峻、醇、酚的反应6与次卤酸的加成反应

(二)烯炷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三)烯炷的氧化

(四)烯炷的硼氢化反应

(五)烯炷的催化氢化

(六)烯炷与卡宾的反应

(七)烯炷的聚合反应

(A)烯炷的笊卤代

(九)烯炷顺反异构体的转化

五烯炷的制备

(-)消除反应的三种反应机制

(-)醇失水

(三)卤代烷失卤化氢

(四)邻二卤代烷失卤素

第六章快炷和共轴烯炷(4学时)

第-一部分块炷

—快炷的异构和命名

二焕炷的物理性质

三焕炷的结构

四燃炷的制备

五焕炷的化学性质

(一)末端快炷的酸性、鉴别及其与醛、酮的加成(―)焕炷的加氢和还原

(三)快炷的亲电加成和自由基加成

1加卤素

2加HI和HC1

3加HBr

4加H20

(四)快炷的亲核加成

(五)乙快的聚合

(六)快炷的氧化反应

第二部分共辄双烯

一双烯体的定义和分类

二多烯炷的命名和异构现象

三共轴体系的特性

四价键法和共振论的处理

五分子轨道处理法

六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定义和分类

(-)反应特点和应用

七橡胶

第七章苯和芳香炷(6学时)

一芳香性的概念和芳香化合物的定义

二芳香炷的来源

三苯及其衍生物的命名和异构

四芳香炷的物理性质

五苯表达方式的研究和讨论

六苯和芳香炷的化学性质

(-)苯的芳香性

(-)共振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对苯芳香

特性的介释

(三)伯奇还原

(四)苯的亲电取代反应

苯亲电取代反应的一般模式

1硝化反应

2卤化反应

3磺化反应

4付克烷基化反应

5付克酰基化反应

6氯甲基化反应

7加特曼?科赫反应

8多元芳香亲电取代的经验规则

七多环芳炷

(-)多苯代脂炷

(-)联苯

(三)稠环化合物

八休克尔规则和非苯芳香体系

第八章红外和核磁共振(4学时)

-化合物不饱和度的计算公式

二红外光谱

(一)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图的组成

(三)重要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和图谱分析三核磁共振

(-)基本原理

(―)1HNMR图谱的组成

(三)化学位移

(四)偶合常数程

(五)积分曲线和峰面积

(六)1HNMR图谱剖析

第九章醇和醒(6学时)

第一?部分醇

-醇的定义和分类

二醇的命名

三醇的结构特点

四醇的物理性质

五醇的光谱特征

六醇的反应性分析

(一)总的反应

(-)醇羟基中氢的反应

(三)碳氧键的断裂-羟基被卤原子取代(四)成酯反应

(五)氧化反应

(六)脱氢反应

(七)多元醇的特殊反应

七醇的制备

(一)实验室制备

1由烯炷制备

2由卤代炷制备

3格氏试剂合成法

4洗基化合物的还原

(二)工业制备

第二部分K

-醍的分类和命名

二醍的物理性质和光谱特征

三酰的制备

(-)威廉森合成法

(-)醇分子间失水

四醍的反应

(-)自动氧化

(-)形成洋盐

(三)醍的碳氧键断裂反应

(四)1, 2-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第十章醛和酮(7学时0

—醛、酮的命名

二醛、酮的结构

三醛、酮的物理性质

四醛、酮的光谱特征

五醛、酮的制备

(-)稀炷的氧化和直接醛基化

(二)快炷的水合和快炷的硼氢化氧化(三)由芳炷制备

(四)由醇制备

(五)由短酸及其衍生物制备

(六)乙醛和内酮的工业制备

六醛、酮的反应

(一)戒基的亲核加成

1总述

2靛基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

3堤基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4戒基与含氧亲核试剂的加成

5残基与含硫亲核试剂的加成

(二)淡基化合物的还原

1催化氢化

2用氢化金属化含物还原

3用硼烷还原

4用活泼金属还原

5麦尔外因-彭杜尔夫还原

6克莱门森还原

7乌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

8缩硫醇氢解

(三)共藐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和还原(四)A活泼氢的反应

1烯醇化、烯醇负离子

2醛酮OCTI的卤化

4羟醛缩合

(五)醛酮的氧化

1醛的氧化

2酮的氧化

第十一章紫外光谱和质谱(1学时)

第一部分紫外光谱

-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二紫外光谱图

三各类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四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儿种效应)

五\rnax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第一部分质谱

一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

二质谱图

三离子的主要类型、形成及其应用四影响离子形成的因素五化含物的鉴定和结构测定实例

第十二章梭峻(3学时)

—舞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短酸的物理性质

三短酸的光谱特征

四梭峻的结构和峻性

五段峻的制备

六獴酸的反应

(-)肄基中氢的反应

(-)短酸OHI的反应

(三)段镁基的反应

1酯化

2形成酰胺和晴的反应

3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4还原反应

(四)脱段反应

(一)a-卤代酸的合成和反应(-)A卤代酸的合成和反应

城基的亲核加成一消除机制 孩酸及衍生物的转换关系概貌 酰卤的制备 酸酎的制备 梭酸的制备 酯的制备 酰胺的酸碱性及制备 晴的制备 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还原反应 酰卤AH 的卤化 烯酮的制备和反应 瑞佛马斯基反应 酯的热裂 酯缩合反应 酯的酰基化反应 酯的烷基化反应 酮类似反应的总述 酮的酰基化反应 酮的炷基化反应 酮经烯胺烷基化、酰基化 醛的烷基化反应 (三)成、3、£、3-卤代酸的反应 八羟基峻

(-)0C-羟基酸的合成

(-)A 羟基酸的合成

(三)2-羟基酸的合成

(五)羟基酸的受热反应

第十三章短酸衍生物(10学时)

-肄酸衍生物的命名、物性和光谱性质

二 短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反应性能

三梭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及互相转换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四短酸衍牛物的其它反应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五与酯缩合、酯的烷基化、酯的酰基化相 类似的反应

(一)

(二)

(三)

(四)

(五)

(-) (二) (三) (四)

(五

) 六4二破基化合物的特性及在合成中的应 用

(一) A 二洗基化合物的酸性及判别

(二) A 二洗基化合物的烷基化、酰基化

(三) 4二洗基化合物的酮式分解和酸式分

(四) 4二我基化合物在合成11?的应用实例

第十四章胺(5学时) -胺的分类、命名、物性和光谱特征 二胺的制备 氨和胺的烷基化 盖布瑞尔合成法 用醇制备

硝基化合物的还原 晴的还原

捂的还原

酰胺的还原 醛酮的还原胺化 从废酸及其衍生物制胺

1霍夫曼重排

2库尔提斯重排

3希密特重排

三胺的反应

(一)胺的结构和碱性

(-)成盐

(三) 四级铉盐和四级铉碱的应用

(四) 酰化、兴斯堡反应

(五) 胺的氧化和科普消除

(六)胺与亚硝酸的反应四重氮甲烷(一)结构

(―)制备

(三)反应

第十五章缩合反应(4学时)

一曼尼期反应一胺甲基化反应

二麦克尔加成反应

三鲁宾孙缩环反应

四魏悌息反应和魏悌息一霍纳尔反应

五浦尔金反应和脑文格反应

六达参反应

七安息香缩合反应和二苯乙醇酮重排

第十六章含氮芳香化合物(5学时)

第一部分芳香硝基化合物

一表达方式和结构

二物理性质和用途

三制备

四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一)还原反应

(二)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第二部分芳香胺

—芳香胺的物理性质

二芳香胺的制备

三芳香胺的化学性质

(-)氧化

(二)亲电取代

(三)联苯胺重排

(四)重氮化反应

第三部分重氮盐在合成上的应用—桑德迈尔反应和加特曼反应

二重氮盐的水解

三席曼反应

四芳香化合物的芳基化

五重氮盐的还原

六偶联反应

第四部分苯焕

-苯快的结构

二苯快的制备

三苯块的反应

四芳香亲核取代的苯快中间体机制

第十七章酚醒(5学时)

一苯酚的结构

二酚的命名、物理性质和光谱特征三酚的制备

(-

(二)芳香磺酸的碱融熔法卤代苯的水解异内-苯法

重氮盐法

四苯酚及其衍生物的反应

(-)

(二)

(三)

(四)

(五)酸性

成醍反应和克莱森重排

成酯反应和弗里斯重排

酚芳环上的一般亲电取代反应瑞穆尔一悌曼反应

柯尔伯一施密特反应芳香醍的伯奇还原苯酚与甲醛的缩合

三氯化铁试验

五票酚的取代反应(―)布赫尔取代反应(-)蔡酚的横化

六多元酚

(一)

(二)二元酚的制备

三元酚的制备多元酚的特殊反应

(一)醒的结构和名称

(-)醒的制备

(三)对苯醒的反应

1对苯醒的还原

2对苯醒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3醒的取代反应

第十八章周环反应(4学时)

一周环反应和分子轨道对称守衡原理

(-)周环反应概况简介

(二)分子轨道对称守衡原理简介

(三)前线轨道理论的概念和中心思想

(四)直链共轴多烯FT分子轨道的一些特点

二电环化反应

(一)电环化反应的定义

(-)电环化反应描述立体化学过程的方法

(三)电环化反应的选择规则

(四)前线轨道理论对电环化反应选择规则的证明(五)电环化反应选择规则的应用一反应实例

三环加成反应

(一)环加成反应的定义、分类和表示

(二)环加成反应的选择规则

(三)前线轨道理论对环加成反应选择规则的证明(四)环加成反应选择规则的应用一反应实例

(五)1, 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分类

四丁-迁移反应

(-)--迁移反应的定义、命名和立体化学的表示方法(二)「-迁移反应的选择规则

(三)前线轨道理论对顶-迁移反应选择规则的证明(四)-迁移反应选择规则的应用一反应实例

第十九章杂环化合物(6学时)

-杂环化合物简解

二含有一个杂原子的五员杂环化合物

(-)吠喃、嚏吩、毗咯的命名、结构与物性(二)吠喃、唾吩、毗咯的制备

(三)吠喃、嗟吩、毗咯的反应

1质子化反应

2亲电取代反应

3加成反应

三含有二个杂原子的五员杂环化合物

(一)n坐的命名、结构与物性

(―)哇的合成

(三)哩的反应

1碱性

2亲电取代反应

四含有一个杂原子的六员杂环化合物

(一)毗嚏环系

1毗咬的结构与物性

2毗陇环系的合成

3毗噬环系的反应

亲电取代

亲核取代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侧链AH的反应

4毗嚏N-氧化物的反应

亲电取代

亲核取代

制备醛

(二)毗喃环系

五含有两个和三个氮原子的六员杂环体系(一)嗪和二嗪的异构体

(-)唏嚏的合成

(三)嚅噬的反应

1亲电取代

2亲核取代

3氧化反应

4祺』链OC-H的反应

(四)噤嚏的衍生物

六含有一个杂原子的五员杂环苯并体系(~)分类

(二)n引噪的合成

(三)口引噪的反应

七含有一个杂原子的六员杂环苯并体系(~)分类

(二)喳财和异喳饼本的合成

(三)喳哧和异喳哧的反应

1成盐

2氧化反应

3亲电取代

4亲核取代

5侧链『II的反应

6还原

八嘛嚏和咪哇的并环体系一噂吟环系(-)命名和结构

(―)合成

(三)两个重要的衍生物

第二十章有机合成(4学时)

第二十一章单糖、寡糖和多糖(4学时)一糖的定义和分类

二单糖的链式结构及表示方法

三单糖的命名

四单糖的环型结构

五单糖的反应

(-)糖的递增反应

(―)糖的递减反应

(三)差向异构化

(四)形成糖月杀

(五)氧化

(六)还原

(七)形成糖昔

(A)酯化反应

七一些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八双糖

九环状糊精

十多糖

第二十二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和核酸

(4学时)

—氨基酸的结构命称及物理性质二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一)等电点

(-)与年三酮反应

(三)氨基酸金属盐络合物的形成

三氨基酸的合成

(一)斯瑞克合成法一醛的氨氤化法

(二)赫尔一乌尔哈一洋?林斯基浪化法

(三)盖布瑞尔法

(四)内二酸酯法

四多肽的定义、命名和结构五多肽的合成

(一)氨基的保护

(二)短基的保护

(三)侧链的保护

(四)接肽的方法

六多肽结构的测定

七蛋白质的结构和特性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教学大纲模板【经典】

Xxx大学 《数据库及应用》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xxxxxxx系 执笔人:xxxxxxx系 审核人:xxxxxxx系 xxx大学xxx系 20xx年2 月

[实验要求] 本课程实验要求较高,实验内容多且相关性较强,有关实验的具体要求与内容需按实验大纲执行,本大纲中不再另行说明。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与Visual FoxPro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常量、变量、函数及表达式。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常量、变量、表达式及常用函数;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关系运算; 了解:Visual Foxpro的命令格式及文件类型。 [重点与难点]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常量、变量、函数及表达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数据库概述 (一)三类数据模型 (二)关系数据库概述 (三)实体模型与实体联系 (四)三种基本关系运算 (五)关系完整性 二、数据库系统概述 (一)数据管理系统(DBMS) (二)数据应用系统(DBAS)

第二节Visual Foxpro 概述 一、Visual Foxpro概述 二、Visual Foxpro的数据元素 三、Visual Foxpro的命令格式 第三节常量、变量、函数和表达式 一、常量、变量的概念及类型 二、函数 三、表达式 [复习思考题] 1、与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有哪些优点? 2、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VFP有哪几种工作方式? 第二章数据表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Visual FoxPro项目管理器;表的建立与修改;表的维护命令;索引的概念与索引的建立[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表结构建立及修改方法;索引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建立索引的方法 掌握:对表中记录的追加、插入和删除等操作;项目管理器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了解:多工作区的概念;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 [重点与难点] 表结构的建立及修改方法;表中数据操作;索引及索引建立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项目管理器 一、项目管理器的作用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含妇幼保健方向)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40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重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自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3.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掌握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各骨的位置关系。 4.熟悉人体各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5.了解骨表面的结构、新生儿颅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骨概述。

修订教学大纲、课表等的规定

关于制(修)订教学大纲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落实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为规范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基本原则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专业培养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培养计划的整体要求,教学大纲还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基本要求。 2、每门课程均应选用或制定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3、新设置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定教学大纲,再确定教材或编写讲义,然后才能开课。 4、制定的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应根据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实践经验、学时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定期修订,不受某本教材或某一体例的限制。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 1、课程的教育目标。 2、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以及与专业能力的关系。 3、采用的教材和学生应读的参考书。 4、学时分配 5、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知识点、能力点及素质要求) 6、作业次数、作业类型及每次作业量。 7、课程中附设实验、实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实训课应单独制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8、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考核次数、方法及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10、必要的说明。 三、制定程序 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由各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或教研室集体编写(或选用),经校长批准、教务科备案后实施。

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和审订制度 一、学期授课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必须在开课前一个月,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参照教科书的内容,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认真制定,并交教务科存档。 二、学期授课计划原则上要按每一次课安排教学进程。 学期授课计划应符合:(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如专业特点、理论与实验实习的比例等。(2)知识更新原则,如适当增加新内容,删除、纠正陈旧观点。(3)考试和考查的有关规定。(4)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5)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等。 三、学期授课计划首先由任课教师制定,交教研室主任签字、教务科签字和主管校长审核后执行。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业如有几位教师同时任教,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程统一,实验实习统一,布置作业统一,考试考查统一。要求一式数份,任课教师、教务科必须各存档一份,并向授课班级学生公布。 四、教务科和教研督导科对学期授课计划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按学期授课计划认真组织教学,若有一般性变动须在计划中记载,说明原由,有重大变动,要经教研室讨论通过,报教务科审批后方可执行。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

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 (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二局部胸部 (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三局部腹部 (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教学大纲(简介)

教学大纲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本文和附录。大纲的说明部分阐述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以及教学内的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特别是对教学中困难复杂的部分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大纲本文是对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是大纲的主体部分,反映教学内容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法的特点,顺序地排列着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一般以篇、章、节、目等,编制成严密的教学体系。在大纲本文中规定着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学术观点以及教学深度、重点和难点。大纲本文还应把该门课程有关篇章的实验、实习或其他作业题目规定下来;还要介绍各篇章的教科书、参考书或其他参考资料和文献,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等。总之,本文部分反映了该课题主线、知识结构以及实施环节。附录部分则列举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3.教学大纲的意义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总之,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各校可从各自的条件出发拟订各科大纲,大学教师应该了解、熟悉、钻研教学大纲,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执行大纲。 二、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2102 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 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简介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实验学时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股前内侧区浅层 股前内侧区深层 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 臀部 下肢后部和足底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4 4 4 4 4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1. 《人体解剖学》上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人体解剖学》下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局部解剖学》第八版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局部解剖学》第二版,王怀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人体解剖学》英文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8.《格氏解剖》教学版,Richard L.Drake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 9.《断层解剖学》第二版,刘树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Gray’s Anatomy》第三十九版,Susan Standing主编,2006年 11.《格氏解剖》第三十八版中文版,Perter L. Williams主编,杨琳译,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9年 先修课程要求: 适应专业:五年制临床、检验、预防、护理、精神卫生、麻醉、信息医学等专业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体解剖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CT、MRI、介入医学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局部进一步阐述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排列和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形态结构、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及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医学和显微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等新的内容,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由浅入深,由形态学的认识过程逐步过渡到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2020doc

《心理学》教学大纲 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心理学(Psychology) 2.课程类别: 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 3.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4.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 5.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不包括教育系) 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全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简要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心理学的体系框架,形成学科思维,为后续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听课和认真思考,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理解学科概念和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整体系统学习,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心理学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问题意识,形成正确心理观;树立正确世界观,积极主动参与生活与学习。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学的对象,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体系、任务和性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教学重点:科学心理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科学心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概况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 三、心理学的体系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牙体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二)熟悉乳、恒牙牙式公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一)牙的组成 外部观察 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Crown) (1)定义 (2)形态与功能关系 2.牙根(Rot) (1)定义形态功能关系 (2)根尖与根尖孔 3.牙颈(Cervical line)(颈线、颈缘、颈曲线) 剖面观察 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组织是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Enamel ) 2.牙骨质(Cementum) 3.牙本质(Dentin) (二)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类: 1.切牙(Incisor) 2.尖牙(Canine, Cuspid) 3.双尖牙(前磨牙)(Premolar, Bicuspid) 4.磨牙(Molar) 各类牙的数目、形态特点、牙根及功能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1.乳牙(Deciduous teeth) 2.恒牙(Permanent teeth) 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1.前牙(Anterior theeth) 2.后牙(Posterior teeth) (三)牙的功能 1.咀嚼 2.发音和语言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预习要求 认识牙的组成,分类,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牙由哪几部分组成? 2.牙体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3.根据牙体形态及功能、牙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牙的特点? 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萌出的特点,常用牙位记录方法 (二)熟悉乳、恒牙萌出的顺序 教学内容 (一)牙的萌出 1.定义 2.牙萌出的生理意义 3.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的顺序 (2)恒牙萌出的顺序 (3)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二)临床牙位记录方法 1.恒牙记录 2.乳牙记录 预习要求 认识牙萌出的时间、特点,及牙位记录方法,了解乳、恒牙萌出顺序。 复习思考题 1.写出乳牙和恒牙牙位记录方法 2.写出最早萌出的恒、乳牙名称,最晚萌出的乳、恒牙名称。 3.牙萌出的生理意义特点是什么?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 (二)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及表面标志 教学内容 (一)应用术语 1.中线(Medianline) 2.牙体长轴(Long axis) 3.轴面(Axial surface) 4.接触区(Contact area) 5.线角(Line angle) 6.点角(Point angle) 7.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1.唇面(Labial surface) 2.颊面(Buccal surface) 3.舌面(Lingual surface) 4.近中面(Mesial surface)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 二、课程性质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大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的体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点阐述神经系统。 三、课程教学目的 旨在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生理学角度理解其它学科,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采取讲授、谈话、实验、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建议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情况。 3、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记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教学重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 (一)定义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兴奋性 (四)适应性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1、冠状面——把人分成前后两面 2、矢状面——把人分成左右两面 3、水平面——把人分成上下两面(三)人体的基本轴 1、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3、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四)人体的方位术语 1、上、下 2、前、后 3、内侧和外侧 4、内和外 5、近侧和远侧 6、尺侧和桡侧 7、胫侧和腓侧

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规范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 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教学秩序,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开课条件和授课对象: 1、开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2、系统地上过一门以上(含—门)课程并有二年以上教学经历; 3、对该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 4、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能容纳30 人以上; 5、有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有教材或参考书。 6、公共选修课现阶段只针对高职三年级学生开设。 二、申请开课程序 1、由本人填写“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向公共课教学部提出开课申请; 2、公共课教学部同意后,由教务处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开课条件,进行审批。 三、选课办法

1、每年6月上旬由公共课教学部公布下一个学期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考核方式、上课时间、上课地点、限选人数等内容。 2、每年6月下旬由学生选报2门课程。 3、每年6月底由公共课教学部打印公共选修课学生考勤表和班级选修课情况表,并发至各有关班级及任课教师。 4、每门课程的选修人数不足30人的,原则上不开课,已选报的学生可以重选。 四、公共选修课教材原则上由各任课教师负责选购。 五、教学管理 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等一切事宜与必修课相同。 六、考勤及考核 1、修读学生应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准时上课。凡无故缺勤超过该课程学时1/3者,取消本课程考核资格。 2、任课教师须认真进行考勤,课程结束时,统计学生缺勤情况, 对缺勤超过该课程总学时1/3者,取消其考核资格。并在学期第十五周将取消考核资格的学生名单报送教务处。 3、学生未经选课也可旁听其他选修课(在教师能容纳的情况下),但不能参加考核,即使已通过考核其所得成绩无效 4、每个选修班由任课教师指定1—2名学生为临时负责人,协助 搞好教学管理工作,并密切师生间联系。 5、公共选修课的考核要求与必修课相同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运动系统 骨学 第一节总论 一、掌握骨的分类、形态、构造和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发生和发育。 第二节中枢骨骼 一、躯干骨 (一)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二)掌握肋的形态结构。 (三)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 (四)掌握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第七颈椎棘突、胸椎棘突、腰椎棘突、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剑突、骶管裂孔、骶角。作业练习:绘制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肋骨简图。 二、颅骨 (一)掌握颅骨的组成,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和位置。 (二)握蝶骨、颞骨、筛骨、下颌骨和上颌骨的形态结构。 (三)掌握颅的前面观、侧面观和颅底外面观的形态结构。 (四)了解颅底顶面观、内面观和后面观的形态结构。 (五)掌握眶腔、骨性鼻梁及骨性口腔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六)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及临床意义。 (七)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八)掌握颅骨的骨性标志:眉弓、眶上缘、颧弓、枕外隆突、乳突、下颌角、顶结节、舌骨。 作业练习:绘制颅骨前面观、侧面观及游离下颌骨简图。 第三节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 (一)掌握上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布。 (二)掌握肩带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三)掌握肱骨、前臂骨(桡骨、尺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掌握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腕骨的排列顺序。(五)活体触摸上肢骨的骨性标志:锁骨、肩峰、肩胛骨下角、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豌豆骨、 掌骨头。 作业练习:(一)绘制游离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简图。 (二)绘制整体手骨简图。 二、下肢骨 (一)掌握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和分部。 (二)掌握髋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三)掌握股骨、小腿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四)了解足骨的分部和各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掌握跗骨的排列位置。 (五)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标志:髂嵴、髂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大转子、腓骨头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13页word资料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9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 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眶下裂、梨状孔、翼点、颧弓、 关节结节、下颌窝、外耳门、乳突、枕髁 (四)巡回指导学生自学:(此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 1、各部椎骨的特征 2、肋骨 3、胸骨 4、肩胛骨:喙突、关节盂、肩胛冈、肩峰 肱骨:肱骨头、大小结节、桡神经沟、内外上髁、滑车、肱骨小头尺骨: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茎突 桡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桡骨粗隆、尺切迹、桡骨茎突 股骨: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小转子、粗线、内外侧髁 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 腓骨:外踝 (五)小结 1、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胸骨角的位置及意义。 四、复习思考: 1、骨在形态上有哪些类型?其构造和功能怎样? 2、椎骨有哪些共同特征?各部椎骨又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3、比较上、下肢骨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4、颅骨的分部,各部由哪些骨组成? 5、在活体上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有何临床意义? 第二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全身骨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