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金属单质化学教案

碱金属单质化学教案
碱金属单质化学教案

碱金属单质化学教案

一、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软可切,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丽光泽、密度小、熔沸点较低,良好

的导电导热性。

2、递变规律:熔点、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呈增大趋势()

二、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1、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一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相同为8电子(Li除外)。

2、不同点: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3、递变规律:按Li、Na、K、Rb、Cs、顺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离子半径依次增大。(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离子半径)。

4、推论性质递变: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引力

的减弱、失去电子的趋势增强,无素的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它们都能跟卤素、氧气、硫等非金属直接化合,在反应中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单质

都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

2R+2H20=2ROH+H2↑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与水反应不熔化;钠与水反应时熔化;钾与

水反应熔化,且使产生的H2燃烧;铷、铯都与水猛烈反应。碱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都是先

与水反应,若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则生成的氢氧化物继续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碱金属均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换另外的金属单质。

1、跟非金属反应

卤素:氧气:(K、Rb、Cs与氧气反应,都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

氢气:Na、K、Rb、Cs与氢气反应,都生成RH。

与硫等大多多数的非金属起反应。

2、跟水的反应

碱金属都能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钠与水反应比锂与水反应激烈,钾跟水

的反应比钠更剧烈,常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据此可得出结论:金属单质置

换出水中氢越容易说明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因此随着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的增大,碱金属的活动性增强。

与常见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R表示碱金属元素)

四、焰色反应

定义: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鉴别盐类的步骤:

①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火焰色②蘸取溶液(沾取固体)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观察钾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③盐酸洗铂丝④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火焰色(如不能灼烧至原火焰色,则需再酸洗,再灼烧)。⑤再蘸取(沾取)另外化学药品进行实验。

钾、钠焰色反应颜色: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钠――黄色

五、钾肥

通常使用的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碳酸钾,由于均易溶于水,在施用时要防止雨水淋失。草木灰中含碳酸钾。

钾肥肥效通常以氧化钾的质量分数表示:

六、常见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俗称:

名称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晶体钠晶体

化学式NaOHNaClNa2SO4?10H2ONa2CO3?10H2O

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食盐芒硝苏打、纯碱

名称碳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硅酸钠硝酸钠

化学式NaHCO3Na2S2O3?5H2ONa2SiO3NaNO3

俗称小苏打大苏打、海波泡花碱、水溶液叫水玻璃智利硝石

重点、难点点拨

1.钠氧化物制取

当钠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的产物是过氧化钠。这是因为氧化钠不稳定,会跟氧气继续起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所以工业常用钠在氧气中燃烧制过氧化钠:2Na+O2=Na2O2

氧化钠一般用间接方法来制取,如:

2NaN02+6Na=4Na20+N2↑

2.碱金属中的一般和特殊之处

(1)Na、K需保存于煤油中,但Li的密度比煤油小,所以Li必须保存在密度更小的石蜡油中或密封于石蜡

(2)碱金属中,从LiàCs,密度呈增大的趋势,但ρ(K)=0.862g/cm3

(3)酸式盐的溶解度一般大于正盐,但溶解度NaHC03

(4)氧在化合物中一般显-2价,氢显+1价,但Na2O2、H202中的氧显-1价,NaH、

CaH2中的氢显[-1]价。

(5)试剂瓶中的药品取出后,一般不能放回原瓶,但IA金属Na、K等除外。

(6)一般活泼金属能从盐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但对IA非常活泼的金属Na、K等除外。如:2Na+CuS04+2H20=Cu(OH)2↓=H2↑+Na2S04。

经典解析

1、(2001?上海)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

①高沸点②能溶于水③水溶液能导电④低熔点⑤熔融状态不导电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是离子化合物,因此具有高沸点、能溶于水、熔融态或水溶液都能导电的性质。

[答案]A

2、(竞赛题)碱金属(如锂、钠、钾、铷等)溶于汞中可形成良好的还原剂“汞齐”。

取7g某种碱金属的汞齐与水作用得到0.2g氢气,并得到几密度为ρg/cm3的溶液,则溶

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是()

A.B.C.D.[解析]汞不能与水反应,碱金属(M)能与水发生反应。

设碱金属的质量为x(x<7g),相对原子质量为a。

2M+2H20=2MOH+H2↑x=0.2ag。

因为0.2ag<7g,故a<35,相对原子质量小于35的碱金属只有Li和Na,分别计算可

知答案为A、B。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碱金属元素教案

一、课题:碱金属元素课型:预习+展示课 使用时间:2014-7-9 主备人:韩艳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掌握钠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锂、钾、铷、铯的性质。 ②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碱金属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性,分析其原子结构的差异及相同之处。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对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对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实验及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本质决定现象”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①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的递变规律 ②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方法:探究法、启发法等 四、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内容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见ppt) 思考问题1:通过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有什么递变规律吗? 温馨提示:(1)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 (2)递变性:从Li→Cs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二)思考问题2: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对碱金属的性质有什么影响? 温馨提示: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最外层电子越来越易失去,性质越来越活泼。 (三)碱金属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见ppt) 思考问题3:从表中你可以总结出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相似及递变规律吗? 温馨提示:(1)相似性:色(铯略带金色)、软、轻、低、导 (2)递变性:从锂到铯硬度减小;ρ增大(K与Na反常);熔、沸点降低 2、小组探究与讨论 (一)钠、钾与O2反应的比较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难点: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在第一节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板书]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 碳的几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讲解] 碳的单质都由碳原子构成,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组织讨论] 根据碳原子的结构简图,分析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 [共同分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得到或失去4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都比较困难,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古代字画墨迹及焦炭、木炭等具有稳定性为例进行讨论。) 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毕竟不是稳定结构,升高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增强,可与许多物质反应。 [板书] 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提问] 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讲解] 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也放出热量。 [板书]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煤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放出热量。煤是常用的燃料。 [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学生阅读] 课本金刚石元素组成发现史。 [引导讲解] 将金刚石或石墨放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则说明金刚石、石墨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引入] 碳与氢气一样,也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演示实验] 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1.边操作边讨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顺序及装配要点等。 2.引导学生比较碳还原氧化铜与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异同。 3.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②石灰水是否变化。 4.实验完成后,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板书] 实验: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唯一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个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这部分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这种情况与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关。如何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本文将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对“单元”与“单元教学”的认识 1.如何看新教材中的“单元” 与以往化学教材采取章-节编排结构不同,初三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单元-课题式编排结构,上下两册共编入了12个单元。这些单元是: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化肥,化学与生活。其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课题组成。这些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或专题为主,也就是说组成单元的每个课题之间都有共同的、相互联系的内容,这就体现了单元构成的目的性与整体性。 由于不同单元所突出的知识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一般认为这样的单元与旧教材中的“章”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新教材的单元中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但到底有没有差别?从化学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见表1),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感性基础,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用途方面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课程标准这样的处理,是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表1 课程标准中与“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的内容 内容标准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内容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过程和方法 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方法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碳酸、碳酸钙 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

重庆市安富中学高一化学 碱金属 教学案

碱金属 教、学法指导 1.主要内容: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碱金属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碱金属元素制法、用途、存在与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关系。 3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碱金属元素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性质、制法、用途及焰色反应。 2.学习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和碱金属元素性质比较。 考点与命题 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其化合物Na202、NaOH、Na2C03、NaHC03分别作为过氧化物、强碱、强碱弱酸盐、酸式盐的代表,在无机化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都成为命题的重点物质,它们是物质推断、鉴别及有关实验、计算的常见物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主要侧重于三方面:一是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断;二是碱金属元素性质;三是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计算。后者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 第一节钠 1.钠的性质 金属钠很软,用刀切开可以看到它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它的密度为0.97g/cm3,比水的密度还小;而且熔点(97.8℃)、沸点(882.9℃)都较低。 (1)跟氧气反应: 与空气接触缓慢氧化:4Na+02=2Na20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Na+02Na202(黄色火焰)以上反应说明Na202比Na20稳定。 (2)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白烟) (3)钠与硫混合研磨即生成Na2S 2Na+S=Na2S (4)钠与水反应,可见到下列现象:

1钠投入水中并浮在水面上——密度小于水。2钠立即跟水反应,并放出热量,发出嘶嘶响声,产生气体。3同时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水面上向各方向迅速游动最后消失——熔点低。4反应后的水溶液使酚酞变红——与水反应生成NaOH。 (5)钠与酸反应:钠与酸的反应比水反应更激烈,极易爆炸,要特别小心。 2Na+2H2O =2NaOH +H2↑ 2.钠的存放和取用 少量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里,大量的金属钠则存人在铁筒中用石蜡密封。取用时一般先用镊子把钠从煤油中夹出来,并用滤纸把表面的煤油吸干,然后用小刀切下绿豆大小的一块再做有关实验。 3.钠的存在与用途 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的形态存在,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钠是一种强还原剂,工业上用它还原金属钛、锆、铌等;另外钠和钾的合金在常温下呈液态,是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钠也可用于制高压钠灯。 钠与盐溶液的反应(实质上是先与水反应生成N aOH,NaOH再与盐反应): 1与CuS04溶液反应 2Na+2H20=Na0H+H2↑(1) CuS04+2NaOH=Na2S04+Cu(OH)2(2) 合并(1)(2)得 2Na+2H20+CuS04=Na2SO4+Cu(OH)2↓+H2↑ 2与FeCl3溶液反应 6Na+6H20+2FeCl3=6NaCl+2Fe(OH)3↓+3H2↑ 注意:钠和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这是因为金属阳离子在水中一般是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即金属离子周围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包围着,不能和钠直接接触。 典型例题解析 例1将4.6g钠与1.6g硫粉迅速混合起来,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反应后生成的固体是()

知识点主族元素碱金属和卤素

第一章第二节主族元素碱金属和卤素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均为,均易电子,具有强性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失电子能力逐渐,还原性(元素金属性)逐渐。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 点燃点燃 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 2R + 2 H2O = 2 ROH + H2 ↑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个电子,都显___ 价.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与水和氧气反应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 碱性:LiOH <NaOH <KOH < RbOH < CsOH 3.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小结: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碱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二)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均为,均易电子,具有强性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得电子能力逐渐,氧化性(元素非金属性)逐渐。还原性(元素金属性)逐渐从F到I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 H2= 2 HX 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HF HCl HBr HI

化学:2.3《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教案(大纲版第一册)

化学:2.3《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教案(大纲版第一册)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及其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等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焰色反应。第一部分内容为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先给出了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和原子结构表,引导学生通过对表中事实和数据等资料的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然后,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作出了碱金属元素可能具有与钠相似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金属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推测。接着,教材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介绍碱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以及碱金属与水的反应,证明上述推论和预测的合理性。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碱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以及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的性质呈现怎样的变化。 在第二部分内容中,教材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根据焰色反应检验钠、钾及其化合物的方法等。本节最后的“讨论”是对焰色反应知识的灵活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训练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以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材结合碱金属元素性质的比较等具体内容的介绍,采用中学化学学习中较常用的科学方法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同时,通过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使学生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如下: 1.单纯从知识来讲,本节教材与以往的教材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在体现科学方法上与以往的教材存在着较大区别。教材以钠的性质以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作为参照物,将其余碱金属的原子结构与之相比较,分析它们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并进而推论出它们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应注意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方法模式,在推论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实验和分析实验事实,正确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训练,认识科学方法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使它们的性质也表现出相应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结合此知识对

碱金属元素 教学设计

【有关"碱金属元素" 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 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金属元素的结构及物理性质 注意:K、Na密度变化趋势反常ρNa>ρK 碱金属元素中Rh有Rb、Cs密度大小水 Na、K、Cs可保存在煤油中,而Li常保存在凡土杯中 二、焰色反应 1、内容: 钾紫色(需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 钠:黄色 2、用途:测定金属或金属阳离子的存在 操作:①将铂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至与原火焰颜色一致 ②蘸溶液或粉未在外焰观察,每次实验完毕,应用稀盐酸洗净铂丝。灼烧至与火焰颜色一致*,观察钾的焰色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结构(Li次外层为2个电子) 2、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

注意:1、Li燃烧生成L2Io,而Na以后的金属燃烧都生成过氧化物,K至K以后的金属燃烧生成RO3起氧化物 结论:碱金属与大多数非金属起反应,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即失电子的能力。 *应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因金属氯化物高温下易挥发。 2、与H2O反应 2K+2H2O=2KOH+H2↑ 2K+2H2O=2K++2OH-+H2↑(遇水燃烧) K、Na与H2O反应巨烈,放出的热使生成H2燃烧火焰呈紫色,并有较轻微得爆炸声,酚酞变红显碱性。 结论:与H2O反应由Li——Cs逐渐巨烈,Li遇水不溶成小球,Na熔成小球,K燃烧。 4、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四、钾肥 1、钾肥:主要指KCl K2SO4 K2CO3 钾盐为速效肥而CO(NH2) 2等为迟效肥 推出:应避免与氨态氮肥混合使用,放出NH3。应CO32—反应NH4+→NH3↑ 2、氮促进叶片生长,磷促进果实根发育,钾促进茎的生长。 3、岩石的风化 4、CO2自得:1)水的吸收;2)岩石风化;3)光合作用 教案内容: 内容1:知识讲解 教学设计2. 碱金属元素 教案内容:

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 2 课时二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上第一部分一.碳的单质,本教案是第2课时,教材内容是二. 碳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本节课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 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并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

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澄清石灰水发生了 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 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 原反应,说明碳有还原性。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阅读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思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但碳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引入碳的化学性质。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可用于绘制字画。如果温度升高,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 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碳的还原性决定了 它可用于冶金工业。最后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 物理性质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今天我们就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板书: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绘制字画欣赏课件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字画,可保存几百年不退色,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 水份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过渡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请大家在课本107页的方框中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 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燃烧充分)。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在点燃的条件下, 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板书:2、可燃性,可作燃料。 讲解:如果氧气少,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有毒的CO气体,写出木炭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化学 方程式。2C+O22CO(燃烧不充分)冬天烧煤烤火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透气。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看课件,说 反应现象:(1)黑色粉末变红色(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 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的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用网罩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2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教案(5)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 2.掌握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金属性强弱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学生用) 1.碱金属包括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锂(Li)、钠(Na)、钾(K)、铷(Rb)、铯(Cs)。 2.根据课本P5完成: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3.阅读课本P7第二自然段和表1-1,完成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相似性:质软,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 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增大的趋势(K小于Na)。

4.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 互动课堂(教师用) 【回忆】必修一我们学习了金属钠的性质,同学们回忆一下钠的性质。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 【过渡】通过元素周期表的结构,Li、Na、K、Rb、Cs属于同主族,它们的性质有何异同?【问题1】观看钠、钾在空气中燃烧,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钠和钾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如都显银白色,质地软,都能和氧气反应;不同之处:钾的燃烧比钠更加剧烈,得到产物更加复杂。 【补充】Li和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K、Rb、Cs 和氧气反应产物更加复杂。 【问题2】观看钠和钾与水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碱金属从上到下与水反应程度更加剧烈。 【问题3】阅读课本以及根据自己所掌握知识,如何比较金属性强弱?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1. 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2. 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金属卤族元素练习题

碱金属卤族元素练习题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随着电子层数增多,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碱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形成的离子具有强氧化性 C碱金属单质熔、沸点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降低 D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2.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以下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铯是一种强碱,比KOH勺碱性强 B.铯与水或酸溶液反应剧烈,都生成氢气 C.Cs的还原性比Na强,故的氧化性大于Cs+ D.AI的金属性大于铯的金属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碱性:LiOH > NaOH > KOH > RbOH B.金属性:Rb > K > Na > Li C.和酸反应时1个Fe能失去2电子,1个Na失去1个电子,所以

Fe的金属性强于Na D.Rb不易与水反应放出H 4.已知金属钾有如下性质: 钾的密度比水小钾的熔点低钾与水反应时放出热 量④钾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某学生将一小块金属钾投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以上实验能证明上述四点性质中的() A.①④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下列各组物质性质比较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A.还原性:HF > HCI> HBr > HI B.稳定性:HF < HCI < HBr Br 2 > I 2> F 2 D.密度:F2< Cl 2< Br 2< I 2 6.卤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元素,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减小 C.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 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f化合由易到难顺序为F2< Cl 2< Br 2< I 2 7.X、Y是元素周期表第叫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能说明X

《碱金属元素与卤素》教案

《碱金属元素与卤素》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掌握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具体体现并能通过现象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 过程与方法: 1、由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分析推导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让学生通过总结实验来得出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由实践得出理论,并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规律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碱金属、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三、教学过程: 【板书】 一、碱金属元素 【科学探究一】请同学们看书本P5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 (一)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加,半径增大。(二)物化性质 1、物理性质 【科学探究二】根据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格,请总结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共性、递变性?

【总结】 【板书】 相似性: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黄色),密度较小,硬度小,熔沸点较低。 递变性:从上到下,密度增大(Na到K密度减小),从上到下熔沸点降低。 【讲解】(讲解物理性质时联系之前做过的Na的实验。讲解密度时联系公式ρ=M/V)。 【板书】 2、化学性质 相似性:元素金属性强,均易失去一个电子显+1价;金属单质还原性强,均易与氧气等氧化剂反应。

【讲解】碱金属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易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 递变性:从上到下,元素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讲解】碱金属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最外层电子易失去,金属性逐渐增强,表现在参加化学反应时越来越剧烈。 【辨析】金属性:元素失去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具体物质失电子能力。 【板书】 金属性越强具体体现在: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置换出氢气越容易;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另外一般来说金属在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与同一种非金属反应越容易金属性也越强。(1)、碱金属与水反应 【探究实验二】钾与水反应实验 【投影】视频演示Li、Rb、Cs与水反应的实验,请学生观察,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作比较. 钾与水反应钠与水反应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 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e72490749.html,)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碱金属元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碱金属元素。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设计[必修]

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碱金属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教学重点: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周期表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 ●教学过程 【引入】周期表中为什么把锂、钠、钾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探究】查阅碱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填写下表: 观察上表,找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过渡】碱金属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个,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吗?我们通过实验继续探究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有无相似的地方。 【探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对钠、钾分别与氧气、水反应的实验进行对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书】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点燃点燃 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 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 通式:2R + 2 H2O=2 ROH + H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过渡】碱金属原子结构除了相似性外,核电核数、电子层数均不同,结构体现了递变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除了相似外,还有递变性吗? 【思考】钠和钾哪一个与水反应更剧烈? 【明确】钾与水反应更剧烈,而单质与水或与酸反应越剧烈(容易),说明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体现了碱金属元素的性质还有递变性。 【板书】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过渡】碱金属元素除了化学性质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外,物理性质有吗? 【探究】观察课本第7页表1-1碱金属的主要性质,分析碱金属单质的颜色和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延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教案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教案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引课]:从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讨论后达成共识]: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对碳与氧化铜反应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碳具有还原性 [通过播放影印文件]: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习题精编.doc

碱金属和卤素综合复习题精编 一、填空题 1、碱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除外)包括,其中金属性最强的是,原子半径最小的是,密度最大的是,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形式存在,他们原子结构的特点是,它们通常显价,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大到小的,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大到小的是。 2、钠是一种固体,它的焰色反应呈色,钾的焰色反应呈色,需要透过去观察,是为了避免混有的干扰。 3、钠很容易和空气中的、等物质反应,通常将钠保存在中。 4、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用五个字来概括、、、、。 5、卤素包括的五种元素,它们都是分子,在自然界中,它们是以形式存在,密度最小的是元素,熔沸点最低的是元素,它们共同的原子结构特点是,这导致它们很容易得到电子,具有性,其中这种性质最强的是元素,它们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由大到小是,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大到小是,在卤素中,只有一种单质能和水反应产生氧气,这种物质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卤素都能溶于苯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溴溶于有机溶剂后,显色,碘溶于有机溶剂后,显色(补充知识点: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苯的密度比水小)。 6、氯气呈色,密度比空气,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氯水是物,新氯水制呈,是因为里面含有的缘故,紫色石蕊试纸遇到氯水后,颜色变化是,这是因为氯水里面含有的缘故。氯水久置后,发生的颜色变化是,产生的无色气体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8、碘单质加热易,遇到淀粉会变。 9、碱金属单质具有性,卤素单质具有性。 二、选择题 1、钠着火时,采用哪种灭火方式最好() A. 水 B. 煤油 C. 泡沫灭火器 D. 砂子 2、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锂是碱金属中最不活泼并可以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的元素 B. 锂原子的半径比其他碱金属原子的半径都要大 C. 碱金属只有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D. 碱金属的单质都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从其他化合物中获得 3、鉴别苏打(碳酸钠)和小苏打(碳酸氢钠)溶液最好的试剂是() A.盐酸 B. 石蕊试液 C. 酚酞试液 D. 氯化钙 4、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反应的是() A.钠和水 B. 钠和氧气 C. 钠和二氧化碳 D.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 5、将一小块钠放到潮湿的空气中,最终形成的产物是() A.过氧化钠 B. 氯化钠 C. 碳酸钠 D. 氢氧化钠 6、做焰色反应时,使用的铂丝每次都要用试剂洗净,这种试剂指的是()A.NaOH溶液B.碳酸钠溶液C.稀盐酸D.硫酸溶液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一定被还原了 B、失电子能力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C、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为还原剂 D、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办作为氧化剂 8、卤素(从氟到碘),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单质的密度逐渐减小,颜色逐渐加深,熔、沸点逐渐降低 B、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C、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9、下列能发生反应的是() A. 氯气和溴单质 B. 氯气和溴化钾 C. 溴化钠和碘化钠 D. 溴化钠和碘单质 10、将氯水滴入KI溶液中,用力振荡,再注入CCl4,振荡后静置,看到的现象为( ) A.液体呈紫红色B.液体分两层,上层为紫色,下层接近无色 C.液体分两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紫色 D.液体无色 11.证明某白色固体中含有Cl-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 A.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B.溶于水后加入AgN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C.加入Ba(NO3)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高三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复习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复习教案 碱金属元素 Ⅰ.课标要求 1. 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来探究钠的性质。 2. 以研究碳的化合物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Ⅱ.考纲要求 1. 掌握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2. 探究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Ⅲ.教材精讲 一.本章知识结构体系及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Na2O的稳定性要小于Na2O2,所以Na2O在加热情况下与O2反应变成Na2O2 2. NaHCO3溶解度Na2CO3溶解度,所以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CO2会析出NaHCO3晶体 3. 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则不易 4. 有时向Na2O2固体上滴加酚酞试液,开始变红,后来褪色,那是因为Na2O2的强氧化性和漂白作用 5. 将Na2CO3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中,马上就会释放出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而将稀盐酸逐滴加入Na2CO3溶液中则开始无气泡,后来产生气泡。 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HCL=NaCL+H2O+CO2可利用这种正反滴加来鉴别盐酸与Na2CO3 6. NaOH与NaHCO3不能共存,无论混溶于水或加热,首先考虑二者之间的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7. 向Na2CO3与NaOH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首先考虑HCL+NaOH=NaCL+H2O再考虑5 8. 碱金属从LiRb熔沸点逐渐降低 9. 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它体现了元素的性质 10. 将Na2CO3转变为NaHCO3,可采取持续不断的通入CO2气体的方法Na2CO3+CO2+H2O=2NaHCO3,NaHCO3转变为Na2CO3可采取加热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滴加适量NaOH的方法NaHCO3+NaOH=Na2CO3+H2O 11. Na2O2的电子式Na+[:O:O:]2-Na+其中O的化合价为-1价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均为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而Na2O2+SO2=Na2SO4则为Na2O2与SO2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将NaHCO3加热时,固体质量的减少并不单为CO2,而为CO2与H2O的质量之和,所以可利用 2NaHCO3=N2CO3+H2O+CO2 168 106 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