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论文关键词]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特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赵季平先生不

同阶段电影音乐作品的回顾与分析,以赵季平先生的电影音乐作品为平台,从文化传统、民族音乐风格以及他求新求变的创作精神

三个方面,用音乐与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对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和特征进行初步的理论

探讨,努力探寻他民族风格和现代审美融合,传统手法和现代技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并深入分析、研究他各个时期电影音乐作品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音乐在经历繁荣与坎坷,进入了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中国当代电影音乐史上,“赵季平”这个名字与中国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第五代导演们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新时代。赵季平让他的音乐作品和电影的思想内涵紧密结合,这到了

高度统一的境界。在创作实践中,尤其注意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与运用,这一点几乎在他的每部电影音乐中都有所体现,他还以与电影画面有机结合的大胆而超前的艺术构

思以及能对观众带来的强烈的心理震撼而

著称。论文百事通由此而形成了赵季平电影音乐所独有的风格特征。

纵观他电影音乐创作历史,从1987年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一直到2001年张艺谋导演的、获了大奖的《霸王别姬》,他的电影音乐经历了从短小到庞大,从单纯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从他不同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作品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黄土地》《人生》等,这些作品的音乐与影片风格一致。

2.中期创作阶段

这一时期是他音乐创作的繁荣阶段,代表作如《红高粱》《活着》等,这时音乐已完全融入电影,加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3.新时期创作阶段

这是他音乐创作的求新、求变阶段,代表作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乔家大院》《笑傲江湖》等,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超出了影片,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赵季平的电影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中

国的传统文化沃土,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影响。此外,借鉴、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和配器手法所产生艺术效果,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赵季平大师的电影音

乐创作做一个粗浅的分析和介绍。

一、深厚的东方文化传统

赵季平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有着不可思

议的痴迷。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赋予了

他创作的灵感,使他的音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他的家乡中国西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精神、风俗习惯以及至今已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这是一方充满生命活力的热土,大自然在这里留下了赤梁纵横的黄土高坡。在窑洞、高原、

秦腔、剪纸、信天游等各种西部元素中,埋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金矿,这一切为他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无尽的源泉。谈及成就,赵季平还把自己在音乐上的造诣归结于父亲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启蒙:“别看当年我还是小孩子,但却能感受到父亲国画山水中的各种‘声响’,后来就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运用到我的电影音乐创作中。”正如陈凯歌对《黄土地》中音乐配乐的理解与评价一样:“听了音乐,就像看到了画面”。所以,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的协调和统一是那么的震撼人心,究其缘故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对他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是作曲家与导演审美观念、审美视角高度融合的结果。正是博大精深的黄河文明、积淀深厚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赵季平独特的审美视角与独特的审美观念,促使他的电影音乐创作在构思、风格、技巧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感人肺腑、最富生命力的音乐篇章。

二、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

音乐上的民族风格历来是音乐文化发

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

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及观众欣赏水平的变化而发展的。民族风格必须与时代相结合,没有时代感的民族风格和脱离本民族的时代感,都是不具备真正的民族风格的。赵季平先生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民族风格并不是用一两件民族乐器就是民族风格,民族风格最根本的是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于是,赵季平先生在他的电影音乐创作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民族音调的特点,使音乐与影片相结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如《活着》中的第一段音乐其中板胡、二胡的独奏把我们带进影片里那种悠远质朴的氛围和境界中。《太阳鸟》中的巴乌、笙与合成器,编织出一片美丽而迷幻的朦胧景致。《菊豆》中开始便是传统乐器埙的声音,如泣如诉,后加上童声的演唱,故事也便由这些音乐娓娓道来。《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音乐,始终离不开女声带京剧的音腔。《霸王别姬》更是“京味”十足,首段音乐便是京剧锣鼓,后面更由京胡、琵琶引出悠婉悲壮的大乐队的交响。

1.取材于民间

赵季平音乐素材多数直接取材于民间,配乐中运用了大量的二胡、喷呐、琵琶、笛子等传统民族乐器;他还从民歌、戏曲、秦腔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使这些传统民族音乐形式使他的电影音乐深深地

打上了民族化的印记,他也因此被誉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例如在他的第一部电影音乐作品《黄土地》,配乐与影片风格遥相呼应:黄昏时,在黄土高原上飘来了凄婉的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面数不过女儿可怜”,这如诉如吟的絮语赋予了电影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这部影片中他直接引用民歌素材作为主题曲,歌曲没有伴奏的烘托,更显质朴、清新,那委婉的嗓音中仿佛沾满了千年的黄土味,更加深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对贫苦生活的悲叹。

2.超常规处理

除了主题曲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他也有很多经典的片段。例如电影《红高粱》

的音乐素材来就取自中国北方农村,为突出影片人物的狂放和自由追求,在配器上大胆处理,采用二十支喷呐、四支民族笙和一架大鼓,造成一种强烈的震撼人心的霸气,那种狂放的气势把影片人物炽热的心态推到

了极致。

3。运用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

在他的作品中,还大量运用了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例如电影《活者》,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沉浮,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电影的配乐非常好,吸收了西北秦腔戏曲素材,在音符响起的渺渺空间里,人生的种种无奈就流泻而出了。电影揭示了个人与时代对立,个人处于时代历史的重压之下,任其摆布,无从反抗。刻画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解放战争、大跃进、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每一次打击都与时代有暗合的关系,展现人在社会面前的渺小。

在为国民党兵演皮影的那场戏中,撕心裂肺的人声和胡琴高亢的旋律回荡在千沟

万壑的黄土地_匕激情、苍劲而悲凉,塑造

了一种荒凉、愚昧和无奈的意境。秦腔特有的原生唱法与影片所反映的情节相互交织

并达到高度融合,这时候听众在不经意间就能进人角色情境。慢板乐章充斥着苍凉寂客的气氛,音乐就像孕育着中国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一切痛苦根源,一层层缓缓展开放大在你面前,不知不觉让人泪流模糊,又说不出为什么。配乐表现了赵季平挖掘悲剧艺术的深度,反映了比剧情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

再比如电影《菊豆》,为了配合压抑、

跌宕的剧情和浓烈的画面,作曲家在乐器和声音的使用上采用了简单明了的方法,其单一音色的处理和搭配简直让人出乎意料,仅有埙和两、三件打击乐器配合着戏曲唱腔在低吟,强烈地反衬出菊豆被挤压变形的人性,渗透到全剧隐伏的剧情交织中。同样的音调在影片中时隐时现,时而呜咽、时而平淡,就像一个幽灵飘荡在空中。虽然旋律结构简单,乐句之间也没有大的跌宕起伏和明亮的

音响,但却把剧情所需要的沉重和压抑展示得一览无余。

从最初的民歌直接引用到传统音乐改编曲,再发展到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的原创音乐作品,不能否认,正是民族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符号给予了赵季平更为丰富的想象和感知,也使这些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共鸣。

三、巧妙的求新求变

优秀的电影音乐除了作为电影的灵魂在奉献给观众之外,往往还不失其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赵季平为电影《霸王别姬》《美丽的大脚》和电视剧《笑傲江湖》《烈火金刚》的配乐正是如此。在乐器的选择上,首先淡化了初期单纯以民族乐器为主的做法,在各种题材背景的作品中运用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充分挖掘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融合的因素。例如在电影《心香》中,交响乐与民族音乐语言就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用管弦乐确立影片音乐背景,烘托氛围。另一方面运用了最具悠久历史的两件乐器—古琴与箫,配

以改编的民族音乐素材,在传统的交响乐队基础上,将深沉的古琴的音色与悠远的箫的音色加以组合。通过管弦乐队和古琴、箫的协奏,将祖孙两代人的情感对接转化为优雅静谧的情绪氛围,使画面、音色、人物结合得天衣无缝。而古琴和箫的历史感与交响乐的时代感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观众通过音乐明确地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搏,达到了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目的。赵季平先生借助民族乐器中的技法,将中国民乐的韵味融入交响乐,既充分发挥了交响乐作为载体的表现力,又体现了民乐深邃的意境和时代特点。再来看电影《霸王别姬》的配乐,由于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并将中国乐器与西洋乐器有机结合,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打开了神奇的欣赏领域。片中两段主题音乐:一是低沉的弦乐,二是京剧中很常

见的打击乐。他运用了音乐语言的强大组合能力,当两段音乐叠化在一起的时候,都是主人公命运发生转变的时候。用低沉的弦乐暗示主人公命运的未知数,京剧选段则是提醒着观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大主题。

当小豆子被母亲切去第六指强行留在戏班时,两段音乐是交织在一起的。强调小豆子入戏行,铺垫了“戏子”这个身份对他以后的命运的影响。在影片快结束时,当久别重逢的程蝶衣、段小楼再唱《霸王别姬》时,虞姬转过脸来的特写、拔剑前的一刹那,音乐再次回到了京剧选段一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实在是一个唯美的经典。其实在程蝶衣倒下后,音乐中又出现一个微弱的《歌唱祖国》主旋律,一方面对应了片子的跨越时空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激进歌颂的旋律,有点讽刺的意味,但更多的是表现当时跌宕起伏的大时代背景:有过成功、有过失误,但明天会更好。新晨范文网

作曲家大量使用了京剧元素和交响乐

相融合的方式,将二者融会贯通,把传统打击乐器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贯串于整段音乐,使音响带有光怪陆离的色彩和弦烈的刺激性。加上粗犷急促的节奏和节拍变换交错,使音乐中不同风格主题的产生强烈的对比,成为故事情节赖以展开矛盾冲突的基础。我们可以把这种冲突看做是故事情节的一个

缩影,这种配器的手法是刻意创新的,也充分反映了赵季平作品借鉴和创新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这些电影电视音乐中体现了赵季平先生努力探求民族风格和现代审美统

一、传统手法和现代技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他的电影音乐创作之所以产生重大影响,是他那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音乐视野,以及他一贯坚持的“民族化”的道路分不开的,可以说,赵季平在音乐创做领域里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电影音乐的范围,他是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音乐作曲家、理论家。他立足传统、刻意求新的精神和所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电影音乐创作特点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3612922.html,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作者:刘懿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概述。分析艺术歌曲在整个民族音乐艺术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民族特殊性、扩大选题、诗歌源头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写作技巧角度论证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厚久远的歌唱传统,这些传统决定了声乐体裁在我国专业作曲家流派中的特殊性。声乐体裁往往是中国作曲家艺术探索的中心,从古至今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一直是探索的主要对象之一。众所周知,音乐理论紧跟实践运用;因此,研究者们对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进程的众多体裁感兴趣,也是合情合理、显而易见的。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艰难历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但是,也可以在不同题材研究的基础以及在这些题材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艺术歌曲创作最重要的意义是编写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其中民族性占首要地位。20世纪中国的许多专业作曲家就 是以歌曲和抒情歌曲作为开端,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贺绿汀的创作,以聂耳、冼星海、刘志、刘雪庵等人的创作为中心。对于后一代的作家来说这些音乐创作前辈们至今意义犹存。近十年的现代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创作都明显露出了周期性表现,并证明了这种周期形式的现实性和前景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东西欧音乐传统风格的影响。我们将讨论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汉语不同方言中的语音对旋律特征的影响程度,并把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和戏剧创作变成具体的思维形象,以及复杂结构、题材和修辞方面的民族音乐思维元素。 20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成就西方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的时代。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音樂发展史中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在1920-1930年代,第一批民族作曲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为萧友梅(1884-1940),他是中国第一位专业作曲家,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的他,也开始在自己的作曲中利用和发展西方作曲技术。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电影音乐创作分析 电影音乐创作属于电影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电影声音制作的整个环节之中,其创作基于电影所提供的故事类型、情节、人物、地点、时间等。其次,电影音乐的表现力还能够在整个电影声音的构思中得到发挥,它能够完美呈现出电影的风格与特征。 一、电影音乐创作三符号 概括来说,音乐主体、视听与声音是电影音乐创作的三大符号。 (1)音乐主体。音乐的创作离不开相关的音乐语言要素,音乐本体是进行音乐创作的永久性工具。 (2)视听。电影音乐必须通过视听才能够完成一次美的体验,电影音乐实现电影化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视听语法并运用相关的视听要素。 (3)声音。电影音乐必须通过声音才能将其传达给观众,因此,音色、声强、频率等因素是音乐创作造型的重要因子。 二、电影音乐设计 以声音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首先要避免音乐与音响效果在频率上产生冲突。以电影《黑客帝国》为例,此电影属于动作片,整个影片注重于追求大响度,但是导演要求在保持激烈音乐与音响效果的同时,还要保证其清晰度。因此,声音设计师与导演的共同意见是通过音响效果与声音之间的切换来避免音频重合,例如在进行爆炸时,不会有中度低音,在玻璃破碎时也不会出现类似小提琴的这样的高音。另外,在处理音响效果与音乐在频率上存在的问题时,要根据影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动作片与战争片这种类型的影片,他们属于在同一时间有多种因素的影片,在进行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音乐化音响与音乐的分层处理。其次,在进行音乐设计时还要充分发掘电影音乐作为声音造型所需要使用的材料。音乐不仅可以用乐音来创作,也可以采用噪音来进行创作。例如,在电影《群鸟》中,作曲家与声音专家从鸟的尖叫声与扑打声中设计出了电声学的噪音效果,代替了管弦乐队的不和谐音。电影《精神病患者》中,则通过打破传统管弦乐配器的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三、以视听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设计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与设计过程中,音乐剪辑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观众与导演的视听需求,音乐剪辑是实现视听表现的源泉。音乐剪辑不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观念。在进行音乐剪辑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节奏的重要性。节奏

浅谈关于作曲的一些小技巧

浅谈关于作曲的一些小技巧之一 作曲的技巧,有很多人都在谈,很多人都在和弦上花工夫。也有一些人完全按照感觉来写。诚然,按照下行5度和弦圈的经典走位,旋律怎么写都不是很难听,但学一些作曲的另外一些技巧,也许你的旋律会有另外一番天地。小生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生写的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高手指正。 流行歌曲创作: 1:先有词后有曲。 2:先有曲后有词。 这里我只谈第二种情况,即先曲后词。 一:倒影。 就像你在河上,看到河里自己的影子。如:33345 33321 在五线谱中,以3横线,就会发现,345往下翻180度的话,其旋律线条就会和321吻合。这样写出来的旋律,不会很散。 二:模进。 模进分严格模进和自由模进。 严格模进要求各旋律音程之间完全一样。旋律线条也要完全一致。如:3323 2212 自由模进则没有这个限制。如:1123 3345(1和2之间是全音,3和4之间是半音,音程不同) 三:重复。 重复永远是音乐中不二法门,从段重复到小节重复,几乎每个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注意,重复也是同度模进) 四:对格。 艺术都是相通的。在文学中某些技巧,放到音乐里也完全适用。在一些诗联中,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第二联的第一个字。放到音乐中的话,就是第一句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二句的第一个音符。然后依次类推。如:123 312 234 465 大家注意,前面的最后一个音符,都是后面的第一个音符。在李宗盛的鬼迷心窍中,通篇都是使用的对格的技巧。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回家把谱子翻出来看一看。 五:前面说到艺术是相通的,并借用了文学技巧,这里我们借用国画技巧来看看是怎样的。1:疏密有致。在国画中,如果中间画了很多的树,在四周一定要留出大量空白的地方。这

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 1.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 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 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 .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 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 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 B .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 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止和弦。③在阻碍终止或不完全终止后,重复前面的乐节或乐句,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④用复调手法,变奏手法或调性发展的手法扩充内部结构。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郑少荣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学院音乐系143教育一班 42号 摘要: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 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本文主要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及贝多芬的情感历程阐述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风格;古典主义时期 贝多芬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的产物,社会因素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音乐创作富有鲜明个性及时代特征。 一、早期创作特征(1792―1802年) 贝多芬179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波恩,在这里,他师从聂费,也是这一时期对他帮助和支持最大的人。当时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贝多芬此时的思想接受自由平等博爱的新观念,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也逐渐形成。1972年,他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开始了他的早期音乐创作。 这一时期,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天才形象,显示出旺盛的写作欲望及生科的独创性,得到了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他的创作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生气勃勃的气势。与此同时,贝多芬经历了人生和命运的巨大痛苦和考验,他的耳聋病症带来无法形容的痛苦,但最终战胜自己的沮丧,对艺术的崇高信念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和奋斗。 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前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Op.13)、月光(Op.27,No.2)、暴风雨(Op.31,No.2)在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等。 二、中期创作特征(1803―1814年) 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197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很快传遍欧洲,他与被压迫的人民有着强烈的共鸣,这种先进的思想也是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一生从未停止过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他在《第三交响曲》中所讴歌的“伟大的人”意味着一个新兴阶层和力量的呐喊,标题为《英雄》。作品中所蕴含的力量和热情,如同他那强烈的个人奋斗意识一样,其震撼力像法国大革命掀起的风暴那样猛烈而动荡。这样的风格也是种贯穿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中,他也是第一个把时代与社会背景用音符记录在音乐创作中的作曲家。 《第三交响曲》(Op.55,1803―1804)的构思与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创作盛期的到来。大量的杰作在这时期产生:从第三到第八交响曲,第三到第五钢琴协奏曲,从第21首“瓦尔德斯坦”到第26首“告别”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克罗采”、“春天”小提琴奏鸣曲,还有为戏剧、歌剧或芭蕾舞剧写的管弦乐配乐及序曲《科里奥兰》、《埃格蒙特》、《莱奥诺拉》及《普罗米修斯》,歌剧《费德里奥》等,这时期贝多芬以大量的创作显示出

50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 《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 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 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 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 《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 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 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 肖邦《降E圆舞曲》OP18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第六章:变奏曲式 1、识记:变奏曲式的定义;什么是固定低音变奏?什么是装饰变奏? 2、理解:变奏曲式依据变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重点分析:阿连斯基《固定低音》OP5.NO5 莫扎特《主题与变奏》 刘庄《钢琴变奏曲》 4、分析要求:能较准确地描述变奏曲主题及各个变奏的创作手法特征及调性布局。 第七章:回旋曲式 1、识记:什么是回旋曲式?画出其图式。 2、理解:回旋曲式插部与叠部之间的关系。 3、重点分析:洗星海《到敌人后方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三乐章。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标出叠部和插部;画出曲式结构图。 第八章: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及其他 1、识记: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回旋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 2、理解: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各有哪些特征?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各有哪些不同?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王亚丽 (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甘肃定西 748407) [摘要]: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应注意消除音乐创作神秘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引言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消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做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

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带入到其他音乐教学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

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最根本的特征是,音乐是一种流动的声音的艺术。它不像文学、美术、雕塑一样欣赏者可以直接欣赏到创作者的作品,而音乐艺术需要音乐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来作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纽带。所以说,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何种音乐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因此,音乐的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就是再次赋予音响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表演具有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化机制。正如小提琴家梅纽因所指出的:“演奏家的任务是什么?他处在作曲 家和听众之间,把活的因素传给写在谱表上干巴巴的音符,把它们的生活脉动恢复起来。”表演的活化机 制一方面体现在使符号形式转化为活生生的声音动态,使欣赏者感受到具体可感的听觉意象;另一方面表现在优秀的作品都是经过一代代的演奏家们不断地传播(也依靠录音手段),才使之得到保存、并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作品的发展史就是作品的演奏史,每一次演奏的再创造都是音乐作品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一部分。反之,有些杰作被演奏家忽略而渐渐失去影响成了保存于博物馆的档案,在演奏家的挖掘整理后,才得以复活。美国

小提琴家考夫曼使维瓦尔第的8首遗失的协奏曲在 音乐会上重放光芒,李赫特救活了舒伯特的一些被遗忘的优美的奏鸣曲就是证明。 诚然,音乐表演是一门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艺术,表演者需经过多年的演奏或演唱训练才有可能表现好音乐,就音乐的演奏讲,能否对乐曲注以生命,往往是演奏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钢琴艺术中慢乐章的演奏是很见功力的,它既需要理智又需要诗人善感的气质,才能将每个乐句的表现与和声的色彩恰如其分表现出来。钢琴家鲁道夫·费尔古斯尼曾在一次访谈中 说过:“我尽量避免使用技巧(technique)这个次,因为我给这个词的定义不同于大多数音乐家对它的理解。技巧通常被视为弹奏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样,人们也常常认为它与乐曲如李斯特的练习曲、肖邦的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有关联。但我认为:在弹奏莫扎特某乐段节奏缓慢的乐曲中某个柔和的音符时,你所需要的技巧并不少于弹奏李斯特狂想曲中某个急风骤雨般的段落。技巧是许多因素结合而成的。这些因素包括:对速度和节奏的掌握、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轻重、段落的处理。显然,如果你要弹奏的是一些很难的乐曲,你就必须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起来共同为演奏作好一切准备,此外,你还得有某些被人们

浅谈音乐创作教学中的一些简便的实践学习方法

经历几年的教学,我在实践中对音乐课堂的创作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1、依靠原课文材料进行创作,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 基于课文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例如:让学生把学会的这首歌的内容展开,去想象,去创作。把他们对歌曲感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所以,我请学生上台来说一说歌曲描绘的故事,他们都讲得有声有色,有的甚至还会模仿不同角色的语言声音来表现故事中的每个角色的特点,他们各显身手,都想表现自我的创作才能。 2、进行旋律片段的创作 旋律片断的创作,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进行旋律片段创作的练习,,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以后,适时地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以这些规律去指导今后的练习则大有好处。例如,为旋律选择未尾结束音的练习做多了,我们可以进行总结“一个完整的旋律其结尾往往给人以终止的感觉,造成这种终止感的因素之一,便是旋律以它所属的调式中最稳定的主音为结束音”。平时在唱歌、视唱、欣赏以及旋律片断等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各种调式的主音是什么。如大调式主音是1,小调式主音是6,商调式主音是2,徵调的主音是5等等。平时也可介绍旋律发展的手法,如:重复,模进,对比。如:师生互动,接唱旋律,我们唱出或者弹出前半段(句)曲调,请同学们去接唱,如:老师唱:1 2 |3- |,学生就唱:3 2 |1- |(师)3 4 |5- |(生)5 4 |3- |等,加强他们对乐曲终止及曲式中起承转合的感性认识。 3、表演类的创作 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他们期望老师允许其边唱边动作或边欣赏音乐边动作来表现音乐。事实上,依靠身体动作有助于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机会,以此促进学生即兴创作能力的提高。即兴律动。学生在静听音乐的基础上,创编出与音乐相符合的动作进行表演。如:《小企鹅》一课,在听唱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模仿小企鹅的动作来,既进一步理解巩固了歌曲,加上动作,很好地配合了歌曲的节奏,对掌握歌曲的旋律学习也极为有利。又如《小雨沙沙》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春雨的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器,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下雨和麦苗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沙捶进行伴奏。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听赏后即兴表演 欣赏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创作活动。先让学生静静地专心聆听音乐,边听边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通过情景、律动、舞蹈、声势(拍手、拍腿、跺脚)等自由地表演音乐的节奏、旋律或内容。如:《采茶舞曲》,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动作来表现采茶女的情境,再现的欢快的劳动的音乐形象。 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创作活动与表演融合在一起,灵活多变,随意而为,敏捷而又自然流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并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也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提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课堂的即兴创作,能够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闭的记忆,开启了学生的心灵,放飞了学生的情感,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广阔天地。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从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两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几首聂耳的音乐作品。并从其创作的风格与特点出发,宏观阐述革命战争年代音乐以及音乐家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 聂耳创作风格特点历史地位 聂耳是我国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在其短暂一生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有反映旧社会工人阶级工作、生活和斗争的,如《大路歌》、《码头工人》;有反映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特别是描写广大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如《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塞外村女》、《飞花歌》;还有许多的爱国歌曲的创作,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 聂耳的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人。 一、简介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紫艺(又子义),原籍是云南玉溪,于1912年生于昆明。不幸的是他在1935年7月17日游泳时淹没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海中,终年23岁。 聂耳的成长历经着封建军阀混战、“五卅运动”等事件,在这种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环境下,使聂耳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思考,他于1928年秋,加入了当地的共青团。在成长中,他找到了自己奋斗目标的人生观——“打倒恶社会,建立新社会”(见聂耳中学作文《我的人生观》1928年于《聂耳专辑》第一辑),而逐渐走上艺术的道路。 1931年,他进入了里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舞剧社”,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开阔了艺术视野,专业技能也能有所提高,像他的小提技巧和作曲理论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认识到“不论你从哪条路跑,你对于哲学的基础不稳定,终于是难得走通的”;“新的脑子的培养不是用一个模型一套便一次铸成永不腐败的。它正如一棵嫩小的植物,随时需要合理的灌溉。……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这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立足点”(见聂耳1931年8月16日的日记,载《聂耳全集》下卷) 聂耳的爱国热情在接踵而来的“九一八”事变中得到了激发,并推动了他对提高自己的觉悟的迫切要求,在1932年时,他参加了中国左翼“剧联”的剧评小组,最终离开了与自己理想相去甚远的“明月歌舞剧社”,并放弃演奏小提琴,而要做“革命音乐”,为劳苦大众作曲。 二、浅谈聂耳的音乐创作 聂耳在1933年与田汉、任光等人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成为了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并且以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创作了大量的展现中国人民生活风貌以及反映中国人民心声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近代音乐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从1933年开始,聂耳就开始用音乐去表达一个阶级的心声,也真正的投入到革命音乐的创作中,先后创作了影片《母性之光》的插曲、《开矿歌》以及《卖报歌》等。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主要是他能够用音乐完美的表现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如《大路歌》(田汉词)、《开路先锋》(孙师毅词)、《码头工人》(百灵词)、《打长江》(田汉词)等。`这些歌曲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

音乐作品分析

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B.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教学-

度?上一记录O返回O F载?打印? Email ?下T记录 【标题】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作教学 【作者】孙娅红 【关键词】中小学创作教学 【指导老师】周庆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始重视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到现在已有较大发展。在欧洲,以德国为基础,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开展过一场艺术教育运动,通过“创作教学”,培养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到一定高度。此后,“创作教学”在各国开始盛行。 在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1]也曾深深地影响着我国音乐“创作教学”领域,从1930年左右开始,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过去以视唱、读谱等技能训练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加以否定,提倡适应儿童个性、扩展创造性的音乐创作教学。此时,穆塞尔也反复强调,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创造性教育,特别是在音乐创作教学内容 方面,美国教育者协会(MENC在1990年发表的〈〈未来方向和行动的研讨会决议》 中,可以看到美国音乐教育从“熔炉”方向转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向”的格局。 相比之下,对音乐创作教学的重视与研究,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在我国,是从7月国家新制定的“新课程标准[2]”,才开始扭转了以往的枯燥的“灌输式”及纯“专业技能训练化”的教学理念。周庆东曾在〈〈新课标下音乐教学初探》[3]中说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适时安排一些让学 生自由参与创作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有所发挥,有所表现”。夏宗 贵也曾在〈〈改变你的音乐课堂》[4]中说到“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出一些有风格特点、节奏鲜明的曲子(如进行曲、舞曲)来欣赏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敲击拍子,跳出优美的舞姿;还可以给学生欣赏音乐情景故事〈〈狮子、猴子、小鸟》借助小动物的情节,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故事的音乐中随意的模仿狮子、猴子和小鸟等小动物的动作,学生非常有创意的用不同的头饰装饰自己, 生动形象、活泼可爱”。的确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的,颁布实施之后,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得到了很好发展;并出现了灵活多样的“音乐创作教学”的新局面。 那么,“创作教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缪力曾在〈〈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高萩保治先生讲学要点》[5]中说到: “音乐创作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同于一般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而是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领域,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广义上它包括音乐教学中的各个领域(如:歌唱、演奏、舞蹈、欣赏等);狭义上“创作教学”指在音乐教学中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音乐创作活动。

古典音乐及浪漫主义音乐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音乐鉴赏结课作业 (河北科技大学) 学院:理工学院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 L092 姓名:张金铜 学号:09L0205215 关于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古典音乐 1.1 古典音乐特点 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1600-1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 具有永恒的意义。 大约从1600年开始,也就是所谓的巴洛克时期(巴洛克Baroque是从建筑学、绘画史借用来的专业术语,源自于葡萄牙语,词义是很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又指冲动、夸张、任性、幻想等义),欧洲作曲家开始创作早期音乐,这也就是古典音乐的开端。事实上,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都是来自于为宗教仪式和庆典而写的音乐。 这一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和声的对应。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在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地、扩充的音型,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巴罗克时期第一主题的模块发展。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是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6、追求客观的美,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古典音乐作家代表及代表作品: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阔,包容了当时各种体裁形式。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小夜曲是莫扎特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在其13首小夜曲里,以《G 大调弦乐小夜曲》最受欢迎。 柏辽兹(1803~1869)法国作曲家。他对作曲技术理论——乐队配器有独到的研究,著有《配器法》一书,至今仍为专业配器创作指南。其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惩罚》等。 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并在乐队形式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近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的音乐充满了乐观,开朗的气质,其中较为人们熟悉的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等。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主义前叶巴罗克时期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钢琴曲,管弦乐曲等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广泛多样,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

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

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 孙兰鹃 (昆明学院,云南昆明650032) 摘 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善于把自己对社会、时代的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各种矛盾冲突,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创作出个性鲜明,极富民族性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因此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题材十分广泛,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和情感的宣泄性,具有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研究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有助于更好地领略俄罗斯的这位音乐大师的音乐创作魅力。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0)05-0088-05 柴科可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自幼学习钢琴,并从他敏感、温柔、平和的性格中孕育着艺术的灵感,十四岁开始音乐创作,22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开始了他漫长人生的音乐之旅。26岁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年创作了第一部名为《冬日的幻想》的交响曲,其后他与民族乐派“五人强力集团”的交往以及梅克夫人对他提供的财力援助和情感支持,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以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极高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个性鲜明、旋律优美、委婉动听、扣人心弦的艺术作品。 一、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民族性和作品题材的广泛性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基调是建立在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和富有城市生活气息的浪漫曲音调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了法国芭蕾舞、意大利歌剧、德国交响曲和艺术歌曲的音乐成就,成功地将其融合在一起,并打上了富有俄罗斯民族鲜明特性的烙印。他的音乐旋律极为感人,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内涵和现实主义精神,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民族意识基础上的,并贯穿于他全部的音乐创作活动之中,显示了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和艺术魅力。例如,他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就采用了一首地道的俄罗斯民歌,那是一位为他工作的木匠偶然哼出的一首叫名为《寂寞的凡尼亚》民歌,后来这首民歌就出现在他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主题里,并标有《如歌的行板》 : 这首民歌成为他作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乐曲之一,甚至有人将它说成是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这一著名的富有民歌风味的主题,经过变奏手法的处理,在整部音乐作品中一再 第二十五卷第五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125 No 15 2010年5月 JO URNAL O F CHUX I O NG N O R M AL UN I VERS I T Y M ay 12010 3收稿日期:2010-02-27 作者简介:孙兰鹃(1960—),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 音乐教育学,科学声乐理论及教学等。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一)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一) 内容摘要:文章先在18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中寻找莫扎特音乐古典风格的源头;再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为背景剖析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最后从疾病、死亡、自由人的“烦”着手,分析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典风格启蒙运动慢乐章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特正好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1741—1790),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皇帝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推行改革,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正如近代欧洲文明的根一样,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不仅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在这个运动中,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球地图。 在莫扎特的年代,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轻浮、放荡的一生恰恰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立的最佳写照。他从18岁起(1743年),一直到1784年退休,都在欧洲骗吃骗喝,专门喜欢与国王、贵族、

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内容摘要:古典主义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界,古典主义并非是一个界限分明的概念,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概念。当代音乐研究人常常认为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仅有“古典风格”,但是这也不尽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追崇古典时期的音乐家最为推崇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典范,也为推崇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们增加了不少底气。本文就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风格和特点入手进行分析,试图在这一课题上作出一系列探究。 关键词: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形式特点 在音乐界,古典主义并非是一个界限分明的概念,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概念。其中一种不很恰当的说法是将它指为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并且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也有人认为,古典主义音乐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或说明都明确的表示了这样一种结果: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一种基本概念,即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无论是音乐的发展进行,还是音乐段落之间的平衡,都让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当代音乐研究人常常认为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仅有“古典风格”,但是这也不尽然。海顿、莫扎特和

贝多芬是追崇古典时期的音乐家最为推崇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基本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典范,也为推崇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们增加了不少底气。 一、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特点。 古典主义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亦称“维也纳古典乐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海顿(1732-1809)、莫扎特(1756-1791)和贝多芬(1770-1827)。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它们都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作品优美多情的旋律中大部分都能够表现出作者对命运、对灵魂的深刻思考,而这种深刻的思想内容又并非是通过强烈的节奏与音符来发泄的。他们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柔软而抒情的,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的。在创作技法上,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也继承了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相结合的成就,确立了近代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创作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在旋律上流畅优美,摒弃了复杂的对位手法,这样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其旋律听来使人感到极为清晰。通常古典主义时期创作的作品伴奏部分都很清谈,基本用演奏低音固定音型,但是伴奏部分绝不会对旋律造成喧宾夺主的感觉。作曲家通常把乐句分得简洁而又规律,用一种可以预测的问答式进行作品的演奏行进,而这也是人们特别欣赏这一时期作品的地方。 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 歌剧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实验中心。意大利喜歌剧是与传统正剧

《音乐分析与创作》综合复习题

《音乐分析与创作》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中段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中段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变化或展开的称为;中段是新材料的称为;中段兼用第一段材料的称为。 2、二部曲式(二段式),从主题材料在后端的出现或不出现情况,可分为和两类。 3、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中段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中段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变化或展开的称为引申型;中段是新材料的称为;中段兼用第一段材料的称为综合型。 4、二部曲式(二段式),从主题材料在后端的出现或不出现情况,可分为再现二段式和两类。 5、由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二部曲式)。 6、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一般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基础上,表现单一的形象和性格。 7、音乐创作中,旋律展开的基本手法主要有五种:即紧缩、、、、。 8、音乐创作中,旋律渲染的主要手法有重复、、、四种。 9、音乐创作中,旋律与和声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二是。 10、回旋曲式是一种主题反复出现,期间插入新材料的对比部分所形成的结构,反复出现的部分称为,各插入部分依次称为插部一、插部二等。 11、三部曲式(三段式)根据结构规模的大小可分为两类:规模小且只有三个乐段构成的称为单三部曲式;规模大,三个组成部分(或至少其中一个部分)的结构为大于乐段的称为。 12、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一般建立在一个音乐主题基础上,表现单一的形象和性格。 13、曲式发展的基本类型或基本结构原则主要有五种:即呼应、三部性、、变奏、回旋。 14、奏鸣曲式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即、展开部和再现部。 15、旋律的型态大体可分为直线型和两大类。 16、音乐创作中,节奏的组织形式大体有三种:一是相同节奏的重复;二是不同节奏的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