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

此出现临床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

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物化因素 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

疾病转归

(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

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

二、体液渗透压

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但有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 ~150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正常血清钾浓度:3.5 ~5.5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透压↑2)有效循环血量↓3)应激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H+、K+ 促释放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2)血Na+降低(3)血K+增高心房利钠肽(ANF)

作用:1)减少肾素分泌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促释放因素:血容量增加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Dehydration)

概念:多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2%体重),并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一)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征:失盐大于失水,血钠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 mmol/L。

原因和机制: 体液丢失,只补水而未及时补钠

1、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失液,只补水未补盐;

2、经肾丢失

(1)长期使用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等,抑制髓袢升支对Na+的重吸收

(2)肾实质性疾病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对机体影响: 脱水,只补水而未补盐,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防治原则:1.治疗原发病 2.补液先盐水后糖水,二盐一糖

(二)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ertonic dehydration)

特点:失水大于失钠,,血浆渗透压大于310 mmol/L,血钠高于150mmol/L的脱水。

原因:失水过多加上饮水不足。

对机体的影响: 失水多于失盐,使细胞外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液进入细胞外,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防治原则:1.防治原发病 2.补液先糖水后盐水,二糖一盐

(三)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特点:水盐成比例丧失

血清[Na+]=130~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 /L

对机体的影响:脱水,水盐成比例丧失,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均减少

防治原则:1.治疗原发病

2.补液先盐后糖,一盐一糖

二、水肿(Edema)

(一)概念

1、水肿:过多液体(等渗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积水(hydrops):液体在体腔内过多积聚。

3、细胞水肿(cellular edema):细胞内液积聚增多

(二)水肿的发病机制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常见原因:静脉淤血、阻塞、受压迫;动脉充血

(2)血浆胶体渗透压↓常见原因:血浆蛋白减少(合成障碍丧失过多分解代谢增强)

(3)微血管壁通透性↑?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常见原因:各种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4)淋巴回流受阻常见原因:淋巴管阻塞或摘除主要淋巴结

2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水、钠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原因: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如充血性心衰)→肾血流量↓(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

原因:①心钠素分泌↓②肾小球滤过分数(FF)↑FF=GFR/RBF(肾血浆流量)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

原因:①醛固酮增多②ADH增多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三、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概念水摄入过多或排出减少,使水在细胞内外大量潴留,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并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特点体液明显增多,水潴留血浆渗透压<280mmol/L,血Na+浓度<130mmoI/L

原因: 过多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1 水摄入过多2 水排出减少

第三节钾代谢障碍

一、正常钾代谢

血浆钾:3.5~5.5mmol/L

钾生理作用:维持细胞新陈代谢;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及心脏正常功能;维持细胞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钾平衡

1.来源:食物 2. 去路:肾脏排泄(90%)-主要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3. 钾的跨细胞转移

影响因素:激素细胞外液钾浓度酸碱平衡渗透压

二、钾代谢紊乱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一)概念:血清[K+] < 3.5mmol/L,并伴有低血钾的症状和体征,称为低钾血症。

(二)原因和机制

1、钾摄入不足胃肠梗阻、手术禁食

2、钾丢失过多经肾丢失(利尿剂、肾小管病变、醛固酮增多、镁丢失)

经消化道丢失(呕吐、腹泻、肠瘘)经皮肤失钾(大量出汗)肾小管性酸中毒

3.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碱中毒、应用胰岛素或输入葡萄糖过多、毒物

(三)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肌无力、呼吸肌麻痹、胃肠运动功能减退;

2.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升高→心律失常(三高一低)

房室早博、心动过速甚至室颤;心电图:T波低平,出现U波;

3.代谢性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4.肾功能障碍:尿浓缩功能障碍-多尿、低比重尿。

(四) 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补钾

尽量口服,必要时静脉滴注;见尿(尿量>500ml/d)补钾;低浓度、缓慢补

三.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一)概念:血清[K+] > 5.5mmol/L,并伴有高血钾的症状和体征,称为高钾血症。

(二)原因和机制:

1.摄入过多

2.肾排钾减少(1)GFR下降(2)醛固酮分泌↓

3.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大量溶血或严重创伤;酸中毒;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药物影响;高钾血症性周期性麻痹(三)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先高后低

2. 心律失常,停搏

心肌兴奋性(轻↑重↓)、传导性下降、自律性下降、收缩性下降→心脏停搏

心电图的变化:T波高尖,Q-T间期缩短,P波、R波压低,QRS波增宽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酸中毒

机制:细胞内H+释出,肾小管排泌H+减少(反常碱性尿)

P波压低增宽或消失、P-R间期延长、R波压低、T波高耸、QRS波增宽

(四)防治原则:1.防治原发病2.降血钾3.采用钙及钠剂,拮抗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酸碱代谢紊乱

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

pKa:H2CO3平衡解离常数的负对数,37℃时为6.1 [H2CO3] = PaCO3 ×CO2溶解度

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肺的调节:速度最快

※肾的调节:缓冲能力强,但速度最慢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调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m e t a b o l i c a c i d o s i s)(一)概念:由细胞外液血浆H+增加和[HCO3-]丢失引起的[HCO3-]的原发性减少所而导致的pH下降。

(二)原因

主要原因:固定酸过多, HCO3-丢失↑

1.HCO3-丢失过多

(1)直接丢失过多:(2)血液稀释,使HCO3-浓度下降

2. 固定酸过多,HCO3-缓冲丢失:

(1)固定酸产生过多:①乳酸酸中毒②酮症酸中毒

(2)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

(3)固定酸排泄障碍

3.高血钾:

K+与细胞内H+交换

远曲小管上皮泌H+减少(反常性碱性尿)

(三)分类

1.AG增高性代酸

特点:AG升高,血氯正常

机制:血浆固定酸↑

2.AG正常性代酸

特点:AG正常,血氯升高

机制:HCO3-丢失↑

(四)机体的代偿调节

pH升高,PaCO2 下降,SB >AB

继发SB 、AB、BB降低, BE负值加大

(六)对机体的影响

基本同代碱,手足搐弱,在急性呼碱时更易出现;脑血管收缩,脑组织缺氧加重。

(七)防治原则

1 同代碱;

2 急性呼碱可吸入5%CO2混合气体。

单纯型ABD小结

1 概念:根据原发变化因素及方向命名。

2 代偿变化规律:代偿变化与原发变化方向一致。

3血气特点:

呼吸性ABD,血液pH与其它指标变化方向相反;

代谢性ABD,血液pH与其它指标变化方向相同。

4 原因和机制:

代酸:固定酸生成↑及HCO3-丢失↑→[H2CO3]降低。

呼酸:CO2排出减少吸入过多,使血浆[H2CO3]升高。代碱:H+丢失,HCO3-过量负荷,血HCO3-增多。

呼碱:通气过度CO2呼出过多,使血中[H2CO3]降低。

5 对机体的影响:

CNS 离子改变其它

酸中毒抑制性紊乱血钾增高血管麻痹,心律失常,收缩力降低

碱中毒兴奋性紊乱血钾降低肌肉痉挛

6 代偿调节

(1) 代谢性ABD,各调节机制都起作用,尤其是肺和肾;

呼吸性ABD,细胞内外离子交换是急性紊乱的主要机制(两对离子交换),肾调节是慢性紊乱的主要机制。

(2)代偿是有限度的。

(3)pH值取决于代偿能否维持[HCO3-]/[H2CO3]比值为20/1。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mixed acid-base disorders)

概念:同一病人有两种或三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

缺氧hypoxia 缺氧hypoxia——由于氧的摄取、携带、运输障碍导致组织供氧不足,或由于组织中毒或损伤导致氧利用障碍,而引起代谢、机能、形态结构异常。

常用描述指标:

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

——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氧所产生的压力。血液运输氧气有两种形式:物理溶解(占1.5%)、化学形式结合(占98.5%)。

其中,氧分压是由物理溶解的那部分氧气产生。

正常值:

PaO2:100 mmHg (13.3kPa )

PvO2:40 mmHg (5.3kPa )

PaO2影响因素:

◣吸入气氧分压(PiO2 )

◣肺的气体交换功能

◣静脉血掺杂程度

2、★血氧容量

(oxygen binding capacity, CO2max)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氧的最大毫升数

正常值: 20 ml%

影响因素:

Hb的质(Hb结合氧的能力)和量

3、★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2)100ml血液实际所含的氧量

正常值:A血:19ml%;V血:14ml%

影响因素:①PO2;②Hb的质和量

4、★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O2)

——即Hb的氧饱和度,是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百分比值。

正常值:A血: 93-95%V血:70-75%

影响因素:PaO2

5、★动静脉氧差(A-VDO2)—动脉血与静脉血氧含量之差

正常值:5ml%

影响因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

不同类型缺氧比较

类型定义原因特征表现

低张性缺氧各种原因使PaO2ˉ,以致

血氧含量ˉ,组织供氧不

足而引起的缺氧。

1.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如高原等

2.外呼吸功能障碍:如慢支等

3.静脉血掺杂增多:如先心等

PaO2ˉ;血氧含量ˉ,血氧饱和度ˉ A-VDO2变化不明显

★紫绀(cyanosis)

HHb>5g%时,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血液性缺氧由于Hb数量下降或性质

改变,导致携氧能力下降

或氧气不易释放出,所导

致的缺氧。

1.贫血最常见的血液性缺氧

2.CO中毒(煤气中毒)

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4、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强

★氧容量ˉ

◣其他:氧含量ˉ,PaO2和氧饱和度正常

循环型缺由于组织血流量ˉ,使组织

供氧量ˉ所引起的缺氧。

1.全身性:如休克、心力衰竭等

2.局部性:如V栓塞、静脉瘀血等

★A-VDO2-

◣其他:PaO2,A血氧含量,氧饱和度正常

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

下降所致的缺氧。

1.组织中毒氰化物中毒等

2.维生素缺乏核黄素,尼克酸等

3.线粒体损伤放射线,细菌毒素等

★A-VDO2 ˉ

◣其他:PaO2,A血氧含量,A血氧饱和度正常

PvO2、V血氧含量、V血氧饱和度-

缺氧时机体的变化

(一)呼吸系统

轻微缺氧时,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

严重缺氧时,呼吸中枢缺氧,机能障碍,呼吸抑制

(二)循环系统

轻微缺氧,心脏正性变力、变时

严重缺氧,心力衰竭

持续缺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持续高压)、RBC增多(肾脏产生EPO)

(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轻微缺氧,血液重新分配,保证脑的供血

严重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四)组织与细胞的变化

损伤:(1)ATP减少,糖酵解增强;

(2)线粒体受损;

(3)神经递质合成减少;

(4)溶酶体酶释放,细胞坏死

代偿:

(1)线粒体数目-,呼吸酶活性-,使组织对氧的利用-,

(2)肌红蛋白增多。

动-静脉氧差:5ml/100ml血

应激(stress)

概念机体在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反应为主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应激时的神经和内分泌反应

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

交感N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升高

(一)防御意义:

1、心输出量-,BP-→组织的血液供应-

2、糖元、脂肪分解-,有利于机体对能量需求的增加。

3、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供。

4、支气管扩张,提供更多的氧气。

(二)不利影响:

1、小血管的持续收缩

2、血小板数目-

3、代谢率-、能量消耗-: 如心肌耗氧量-

4、损伤生物膜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分泌-

1.GC分泌-的机制: 各种刺激→下丘脑释放CRF→垂体前叶释放ACTH→肾上腺皮质释放GC

2.GC分泌-的生理意义:机体抵抗力-

3.GC提高机体抵抗力的机制

(1)升高血糖

(2) 容许作用:有些激素只有在GC存在时才能发挥其效应。

(3)稳定溶酶体膜

(4)抗炎、抗免疫和抗过敏

三、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ˉˉ,这是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四、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

(一)抗利尿激素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代谢的变化:

高代谢率(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胰岛素相对不足。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主要由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介导:心血管防御性反应、原发性高血压、应激性心律失常或应激性心脏病

三、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应激性溃疡)

概念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包括大手术)、感染及其他应激情况时,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机制:应激→胃肠道粘膜缺血→

1、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血症2胃粘液分泌ˉ→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功能ˉ3、胃酸分泌增多4、PGE2合成减少。

→胃粘膜损伤

四、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血液凝固性和纤溶活性均升高。

五、免疫系统的变化:

1.急性应激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常有增加。

2.过强过久或慢性应激:抑制免疫功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GC和儿茶酚胺抑制免疫功能

精神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

指受到严重而强烈的精神打击而引起的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一般在遭受打击后数周至数月后发病。其主要表现为:①做恶梦、易触景生情而增加痛苦;②易出现惊恐反应应激诱导的细胞反应

一、应激诱导的细胞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是指细胞在高温(热休克)或其他应激原作用下所诱导生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非分泌性蛋白)。

HSP的生物学特点:

诱导的非特异性;存在的广泛性;结构的保守性

HSP的功能: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 8 版(精心整理) 普通高等 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b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临床观察 B.动物实验 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 断 E.形态学观察二、问答题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 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病理生理学第 8 版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c)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 科学 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a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疾病的 原因与条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D. 疾病中各种 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 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什么是循证医学?【答】所谓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 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 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 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 1/ 20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 此出现临床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 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物化因素 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 疾病转归 (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 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 二、体液渗透压 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但有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 ~150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正常血清钾浓度:3.5 ~5.5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透压↑2)有效循环血量↓3)应激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H+、K+ 促释放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2)血Na+降低(3)血K+增高心房利钠肽(ANF) 作用:1)减少肾素分泌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促释放因素:血容量增加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Dehydration) 概念:多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2%体重),并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征:失盐大于失水,血钠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 mmol/L。 原因和机制: 体液丢失,只补水而未及时补钠

病理生理学人卫第8版(精校修订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第8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一) 主要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 ◆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 (二)地位桥梁学科 (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1、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

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概念要清楚 第二节常用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 ◆动物的自发性疾病 2、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疾病概论 ◆病因学 ◆发病学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 1、生物性因素: 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 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 生物性因素作用于机体具有的特点: (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致病 (3)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各自都可能发生改变。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八章缺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 内容提要: 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本章为第八章缺氧。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八章缺氧

1、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 2、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3、缺氧时器官功能和代谢变化 (三)任务实施 任务一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 ?概念:缺氧是指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引起的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的异常改变。 ?常用的血氧指标 1、血氧分压 (1)概念: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O2产生的张力(血氧张力)。 (2)正常值:PaO2100 mmHg PvO240 mmHg (3)影响因素:①吸入气氧分压②呼吸功能:肺通气、肺换气、通气/血流比③动-静脉血分流。 2、血氧容量 (1)概念:氧分压为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40mmHg,温度38℃,在体外100ml血液内血红蛋白所结合氧的最大毫升数。 血氧容量反映单位容积血液最大携氧量 (2)正常值:20 ml/dl (3)影响因素:取决于血红蛋白(Hb)的质与量。 3、血氧含量 (1)概念: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 (2)正常值:动脉血氧含量(CaO2)19 ml/dl 静脉血氧含量(CvO2)14 ml/dl (3)影响因素:取决于氧分压与氧容量。 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病理生理学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一) 主要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 正常人体患病人体疾病诊治形态结构解剖、组织病理解剖学功能代谢 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临床各科 (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1.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 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 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 肺原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概念要清楚 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 ◆动物的自发性疾病 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 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 ◆病因学 ◆发病学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health)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 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 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 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 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 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 1. 生物性因素: 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 2.理化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 ★化学性因素: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 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4.遗传性因素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 ◆基因突变:主要是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引起 ◆染色体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 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5. 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6.免疫性因素 ★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7.其他因素:主要指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三) 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1.概念: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 2.条件在疾病中的作用: ①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须的因素; ②作用于病因或/和机体,通过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强或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的概念: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pathogenesis)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八章发热。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8)、简述题(6)、填空题(5)及单项选择题(18)。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八章发热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难点 掌握:发热、过热、内生致热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部位;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源的种类;主要发热中枢正负调节介质的功能;发热的时相与分期。 了解: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和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名词解释(8) 1、发热: 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 2、过热: 是指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如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体温不能维持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3、热限: 是指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的现象。 4、发热激活物: 是指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5、无菌性炎症: 是指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由于组织坏死产物引起的炎症,常可伴有发热。 6、内生致热原: 是指机体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产致热原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7、正调节介质: 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使体温上升。目前发现的正调节介质主要有前列腺素E、Na+:Ca2+比值和环磷酸腺苷。 8、负调节介质: 是指一类与体温变化呈负相关的介质,它们在脑组织的含量增高,可对抗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目前发现的负调节介质主要有:腺垂体分泌的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和脑、肺等器官产生的脂皮质蛋白-1。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版(精心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 版(精心整理)《病理生理学》习题集-人卫第8 版(精心整理) 普通高等 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b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A. 临床观察B. 动物实验C.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 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E. 形态学观察二、问答题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病理生理学第8 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c) A.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B.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C.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D.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E. 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a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1.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 什么是循证医学?【答】所谓循证医学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该原则,因此病理生理学应该运用各种研究手段,获取、分析和综合从社会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的研究结果,为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与实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 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答】因为人与动物不仅在组织细胞的形态上和新陈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 1 / 20

由于人类神经系统的高度发达,具有与语言和思维相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因此人与动物虽有共同点,但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人类的疾病不可能都在动物身上复制,就是能够复制,在动物中所见的反应也比人类反应简单,因此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不经分析机械地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医学借鉴和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选择题1 .疾病的概念是指( c) A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B .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1 C .在病因作用下, 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 .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E .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2 .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e )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 .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 .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3 .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 .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 .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 各种体内外因素D .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E .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4 .死亡的概念是指( d) A .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C .各种反射消失D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E .体内所有细胞解体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8版).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 1章绪论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基本病理过程 pathological progress :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 DIC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殖和凋亡障碍、休克等等。 综合症 syndrome :又称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主要论述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为综合征。 第 2章疾病概论 健康 health :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包含健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亚健康状态 sub-health :指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疾病 disease :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致病因素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病因学 etiology :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病因 etiological factors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遗传易感性 genetic predisposition/susceptibility:指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

先天性因素 congenital factor: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 条件 condition :指能促进或缓解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 precipitating factor :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本质是疾病发生的一种条件。危险因素 risk factor: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发病学 pathologenesis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因果交替 Damage and anti-damage: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 良性循环 benign cycle:在因果交替的规律的推动下,通过机体对原始病因和发病学原因的代偿反应和适当治疗,病情不断减轻,最后回复健康,称为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 vicious cycle:在因果交替规律的推动下,机体损伤不断加重,病情进行性恶化。 身心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可通过目前尚不完全明确的机制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的躯体疾病。 内分泌 endocrine :体内一些特殊的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化学介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被远距离靶细胞上的受体识别并发挥作用。 旁分泌 paracrine :某些分泌的信息分子由于很快就被吸收或破坏,故只能对临近的靶细胞起作用, 如神经递质和部分血管活性物质如 NO 内皮素等。 自分泌 autocrine :细胞能对它们自身分泌的细胞因子起反应,即分泌细胞和靶细胞为同一细胞,许多生长因子能以这种方式起作用。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 此出现临床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 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物化因素 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 疾病转归 (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 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 二、体液渗透压 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但有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 ~150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正常血清钾浓度: ~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透压↑2)有效循环血量↓3)应激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H+、K+ 促释放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2)血Na+降低(3)血K+增高心房利钠肽(ANF) 作用:1)减少肾素分泌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促释放因素:血容量增加

病理生理学选择题汇总

病理生理学选择题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高热患者易发生(A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C)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A ) 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B.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低钾血症 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B) A.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 D.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 E.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 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征是(D ) A.组织间液增多 B.血容量急剧增加 C.细胞外液增多 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增多 E.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 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D) A.体腔 B.细胞间液

C.血液 D.细胞内液 E.淋巴液. 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C ) A.肾炎性水肿 B.肾病性水肿 C.心性水肿 D.肝性水肿 E.肺水肿 8.易引起肺水肿的病因是(D) A.肺心病 B.肺梗塞 C.肺气肿 D.二尖瓣狭窄 E.三尖瓣狭窄 9.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最主要依据是(C ) A.晶体成分 B.细胞数目 C.蛋白含量 D.酸硷度 E.比重 10.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E)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 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淋巴回流张障碍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1.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ADH)释放(A ) A.1%~2% B.3%~4% C.5%~6% D.7%~8% E.9%~10% 12.临床上对伴有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 E) A.高渗氯化钠溶液 B.10%葡萄糖液 C.低渗氯化钠溶液 D.50%葡萄糖液 E.等渗氯化钠溶液

病理生理学发热

第八章发热 ※概述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一节概述 一、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Concepts of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 1.正常体温 (1)人和大部分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homothermal animal)或温血动物(warm-blooded animal),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 (2)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0℃左右。 腋窝:36.2 —37.2℃ 舌下:36.5 —37.5℃ 直肠:36.9 —37.9℃ (3)体温存在昼夜波动: 清晨最低,午后最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4)体温存在性别、年龄差异: 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0.2℃; 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仅体表温度)。 PS:正常的体温调节

二、体温升高 1、发热(fever)(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调节功能正常,调定点上移) 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一般取腋下温度>37.5℃作为判定发热的标准。 从这个概念来看,发热有三个关键要素: ①病因:发热激活物 ②作用部位:体温调节中枢 ③作用的结果: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0.5℃ 过程: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0.5℃)PS: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发热。 2、过热(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亢进,调定点不变,体温升高,高于调定点) 过热(Hyperthermia):指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是被动性体温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