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课时

一、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简单分析诗歌暗喻讽喻的特色.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

1.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

第二课时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

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

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

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三课时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3.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鸦()庭()栖()

鸭()廷()晒()

4.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走进《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_天的景物.

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花柳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1.略

2.介子推

第二课时

1.牛郎织女夫妻分离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情态

第三课时

1.画去: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

.中秋赏月吃月饼

3.乌鸦庭院栖息

鸭子宫廷晒伤

4.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

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5.①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桂花秋

②冷白无声作者王建

6.①重阳节插茱萸登高

②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旧版) 1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旧版) 1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9 古诗三首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展示古诗描写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揣摩古诗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并动笔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暮江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诗歌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比如这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古诗。重点指导前鼻音“吟”,平舌音“瑟”。 2.学生朗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暮”中间的撇、捺舒展,盖住下面的“日”。 易错提示: “吟”左部“口”偏上,右部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3)多音字。 似????? sì :似乎 似是而非shì :似的 (4)归类识字。 形近字归类示例: 暮(暮色)—墓(坟墓)—幕(屏幕)—慕(羡慕) 吟(吟唱)—今(今天)—令(命令)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了解作者。 明确: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词语释义。 明确: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

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

六年级下册语文10课古诗三首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示范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诗歌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壮丽山川的思想感情。2.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2)解释诗题:①望:远远的看。 ②诗题: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③这首诗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生:生成,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意思: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远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悬挂,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意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飞泻的水流。直下:直泻而下。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意思: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可能是,怀疑“九天”是指天的最高处。 落: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意思:使人怀疑(好象)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 2.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人教版)

古诗三首(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

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课课练1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ònɡ tīnɡ rì yuè tán jìnɡ tínɡ shān bì luó chūn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亭()廷()累()音()停()庭()螺()谙() 三、解释带点的词,写出诗句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闲:。 诗句的意思 是:。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青螺:。 诗句的意 思:。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蓝:。 诗句的意 思:。 四、请你来判断,说得对就打“√”,不对就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

2.“能不忆江南?”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不能让人回忆江南。() 3.本文三首诗词都是唐朝的作品。() 4.《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感情。() 五、填空。 1.《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朝人。我们还曾学过他写的另外一些诗歌,如等。我还能吟诵一两句他的诗句, 如:。 2.《望洞庭》的作者是,朝人。诗中“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的意思,这里指。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色。 3.《忆江南》的作者是,朝人。“忆江南” 是名。原题下有词首,这里是其中第首。诗人在这首词中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一)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 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字词。 (1)():悠闲。 (2)():无影无踪。 3.根据要求写诗句。

(1)描写诗人独处时孤独和寂寞的诗句。 (2)描写诗人喜爱敬亭山的诗句。 4.你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名山、名水吗? (1)黄 河: (2)长 江: (3)西 湖: (4)泰 山: (二)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寻芳(sún xún)泗水滨(bīnɡbīn) 2.解释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胜日: (2)寻芳: (3)等闲: (4)东风:。 3.诗中的成语是,意思 是。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录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三)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____(省、市、区、县))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着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demo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 二、所在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还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虽然很多学生还是仅限于语文课文中学到的。课后安排拓展思乡的诗。对于古诗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非常简单,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内容分析 乡愁寄托着游子的心声,从古至今,许多诗人文者借用不同素材,抒怀着自己的思绪。要学习古诗,需走进诗人,把心放到诗文中,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古诗,还要在学习完以后,拓展开去,学习此类相关的其它诗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

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首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含答案)

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犹有傲霜 ..枝。 ...,菊残 ..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 ..。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一灯明。 ...,夜深篱落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第三课时 1.(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悟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一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第七单元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抓住诗人所描绘景物的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朗读诗歌,预习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我国的古诗语言含蓄精炼,情感强烈丰富,因为诗歌有一部分是配乐歌唱的,所以它还有一种节奏和韵律美。今天,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去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涯”时可以用猜谜的方法,同时对多音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谜语示例: 水边建工厂,两土堆中央。漫漫无边际,天远道且长。(谜底:涯)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涯”右部“厂”撇舒展,两“土”上小下大。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厓:涯(天涯)—崖(山崖)—睚(睚眦必报) (4)多音字。 簸 朝? ???? chá o :汉朝 朝代zhāo :朝气 朝三暮四 少????? shà o :少年 少不更事shǎo :多少 少见多怪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一、二句要读出壮阔的气势,语调要激昂舒畅。三、四句要读出憧憬的语气和豪迈的气概。)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二句要读出轻松惬意的感觉,语调要明亮。三、四句语调转为舒缓,要读出淡淡的叹息与讽刺之意。)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二句,通过“净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优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2.介绍作家作品。 作者介绍示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被称为“诗豪”。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乌衣巷》《浪淘沙》《陋室铭》等。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格明快豪爽,雄姿英发,特别是抒情写景的绝句,意境清新,尤为后人传诵。主要著作有《泊秦淮》《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著有《樊川文集》。b ǒ:颠簸 簸荡 b ò:簸箕

2019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第二单元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4.《古诗三首》…………………………………………………………………… 2~3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3课时 6.《秋天的雨》…………………………………………………………………… 2~3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古诗三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