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物理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物理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物理实验的直观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直观形象目的明确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辅助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有以下几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总结分析,得出结论。物理作为科学的科目之一,它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与生活息息相关,由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出相应的物理规律。因此,它离不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既有教师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现今推行的素质教育中更是将教与学紧密相连。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更应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社会的需要,将实验现象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他们才能由直观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现将本人实际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总结出来与同仁们分享并请同仁们指正:

一`、演示实验——对课本部分实验的不同见解。让演示实验更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自己认为有可行的地方及修改的方法提出请大家指正:

1、声学中的“土电话”——用棉线比用毛线好,用纸杯比用塑料杯好。轻声讲话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让学生自己参与演示,比教师唱独角戏的效果更好。教师问:轻声讲话时你们都听到他讲的什么了吗?学生答:没有。再问听者:你听见他的讲话了吗?听者回答和小声讲话者的一样。“说明什么问题?”“固体可传声。”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光学中演示“光沿直线传播”——书中的“烟”很不好控制。用小喷壶效果很好。将喷壶对空中连续喷水形成雾状,再将激光笔对准雾:清晰的直线马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惊呼:看见了,直的。还有用粉笔灰撒在烧杯中的水中,效

果也很好。比用牛奶或豆浆的效果还要好。

3、“光的反射定律”——书中的纸板演示很不好控制其在同一平面上。由激光演示仪和相框的后板开合得到启示:用两块小木板拼接而成,即可合成一块,又可自由转动,演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效果很好。

4、“光的折射”——书中的演示实验弯折的筷子,已经能很好说明光的折射了,但从空气到玻璃再到空气的光线有何特点,学生无法理解,不能正确画出光路图,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用玻璃砖和小喷雾器来做就一目了然了。即:将激光笔的光线斜射,用喷雾器在玻璃砖的两侧连续喷水,可观察到在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的入射光线、从玻璃砖中出来到空气中的光线基本是平行的,多做几次试验也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再画光路图就要标准很多了。

5、“家庭电路”——为了让学生既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又能直接动手操作,有同仁制作了简单演示仪:木板上分别连接了灯泡、两孔插座、开关、三孔插座等,开关和它控制的灯是串联还是并联一目了然,两根线(零线和火线)清晰可见,学生可以将台灯、水壶分别插入两孔和三孔插座,既能有了理论知识又学会了实际操作,为今后在家动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重力的方向”——课本上的实验是用细线悬挂重物,可没能和它对比的实验能说明还可以是别的方向的。又有同仁用铁架台和细线悬挂重物,铁架台先水平放置,观察重物将细线拉的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的,再将铁架台倾斜,发现还是与水平方向垂直,并不与台面垂直,于是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的结论。我认为很直观又具有代表性。

7、“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人互推可以感受到相互的力的作用,但不够直观,用气球充满气,再将气球口向下放气,气球马上向上飞去,既可直观显示出力的

作用是相互的,又可提示学生:有哪种东西是这样来工作的?有学生马上会想到喷气式飞机。顺便将吊扇受到空气的力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提出来,为今后学力的平衡打下伏笔,也与中考的考点相联系。

8、“浮力的应用”——漂浮和下沉很容易演示,可悬浮很难给学生展示,课本上没有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地印象,我们用塑料泡沫上插大头针的方法做了该实验,效果很好。我还看过一个更好的办法:将一个乒乓球钻一小孔,内灌适量细沙,再用透明胶将小孔密封(要恰好悬浮),再将一个乒乓球灌满细沙也封口,和一个没灌细沙的乒乓球对比,同时放入水中,三个乒乓球呈现不同状态,既让学生惊叹同体积的物体还有浮有沉,又让他们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对探究物体浮沉条件充满好奇,自然就会记住物体的浮沉条件了。

9、“流体的压强与流速”——除了用两张白纸向中间吹,吹水平放置的硬币外,还可以做两只小船,平行放于水面上,用注射器向两船间注射水来观察船的运动方向,发现小船会相互靠拢,就可让学生解释1912年远洋轮“奥林匹克”号与一艘小巡洋舰相撞事故的原因。还可以加做漏斗倒放“吸”乒乓球的实验,也能明显得出“流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的结论。

二、补充实验及相关的方法探讨:

1、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补充漏斗的倒放有几种方法可以让乒乓球不掉下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来实验。最后,总结:可以吸气,乒乓球能不掉下,也可以吹气让它不掉下来。既让学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自制气压计:用注射器抽出瓶内部分气体,瓶口用蜡封好,橡皮塞一定要能够密封,不漏气,橡皮塞中插得玻璃管要够细,这样才能观察到气压变化时,玻璃管

中水柱的明显变化。此题在去年的一次调考中出现过,考查的是将此气压计拿到楼上,其水柱是上升还是下降。学生知道了它的制作原理,自然就不会出错了。

3、有关飞机机翼的考点经常出现,学生无法理解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快,下方流速慢,我只好给他们讲同一个飞机的机翼,会不会上方的先到,下方的后到?-——答:不会。既然同时到,那空气相对于机翼的运动是不是同理?拿着机翼演示给学生看,学生才能更明白了。

4、热机的内容:四冲程的汽油机的演示实验,一定要拿实物给学生观看,并模拟各个冲程看活塞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活塞转了几圈。这样才能记住做功一次,活塞转了几圈,在有关的练习中才能活学活用。

5、有关凸透镜的实验。拿出多个带柄的凸透镜,让每个学生先自己观察远处的景物和近处的同学以及看书上的字,问他们会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自己看到的他们格外兴奋,各种回答基本就可以达到我的要求了。有缩小的,有放大的,有倒的,有正的。再引导他们成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也基本可以达到要点了。

6、纸锅烧水的实验也有必要做。先让他们看到纸的燃烧,再看用同样的纸制成的小纸锅装上水,再来点燃,发现纸不会被点燃,而水竟可以被烧沸腾。

三、学生要动手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完成,不能敷衍了事。

1、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并学会整理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印象。比如A、与A\,B与B\,C与C\,有点但没有处理,学生该怎么办?指导他们如何连线,如何找出规律。将实验与要掌握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了。

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将书本的表格增加一些内容(像与物是同侧还是异侧、成像的性质),将有些有代表性的数据直接列出,调整像距,观察像的大小、

倒正、是否能在光屏上成像,量出像距,再根据表格的内容引导学生来总结规律。

3、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浪费时间,但不做又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掌握物体的量是适量的可节约时间。规律也很容易得出。

课本给我们的信息已经很多了,教材的编写也让编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当今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时代,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来改进,还有很多的实验内容的完善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找到最适合学生、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直观实验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只能提供自己在教学中自认为有用的东西来和大家分享,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武汉市育才中学梁英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高台镇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现状的要求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的感悟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可是,教学过程中严重的划一性和同步性的缺陷,久而久之,会泯灭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教学目标,得出同样的结论,已经不适合当今多元化个性、创新的社会现实。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已迫在眉睫。 2.新时代的要求 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所谓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性格。”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个性的人才。而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进行的课题研究。 3.课程改革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 在这里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差别,认识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其个人的独特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得到全面发展,反对强求划一。在教学时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及各种能力。 基于上述背景,高台镇中理化组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1.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实验探究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不但在课堂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2.在构建新的实验课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是要通过研究“教”的方式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 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如图)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实施新型实验教学方式已成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该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完善实验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凡是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即物理理论绝不能脱离物理实验的验证。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因而实验教学应该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不断有所改变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和科学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1]。为了搞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实验教学。首先,要进行完善的实验教学设计,确定明确的实验目标;其次,要提供开放的实验环境和及时的辅导,让学生不断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索并获得成就感;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索兴趣和重视[2-3]。本文对如何完善实验教学设计结合我院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消化理论知识验证知识的过程它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物理实验将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 课程体系重新设置的重点是: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贯穿整个实验教学改革过程。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打好基础;同时还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现代科技成果与经典课程内容相互渗透,是在对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充分给以关注的问题。 2 授课对象起点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针对全体工科专业开设,开设时间在大学第二、三学期。学生为地方高考青年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经过大学第一学期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学物理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对常见物理现象具有感性认识和一般的理性理解。本科学生总体知识水平较好,但动手能力一般,实操经验不强,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大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整理

观察沸腾实验: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 是; 图A 图B 图C 图D 图 E 图F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 是℃。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②。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二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 甲乙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规律的实验里,王大海进行了如下操作: (1)①把两个标有“2.5V 0.3A”的小灯泡L 1和L 2 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使 灯泡发光(如图甲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压表,分别测量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并记入表一. (2)①把上述两个灯泡改接成并联后,接到另一电源上,使灯泡发光(如图乙所示). ②分三次接入电流表,分别测量A、B、C三点的电流并记入表二. 请你评估: (1)表一的测量结果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2)表二的测量结果是否可能?谈谈你的观点: (3)请你分析说明小明同学这一实验方案中的不足:________ (4)实验的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是某实验中的三个电路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 是 _ (2)你的结论 是 ; (3)夏荷同学探究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大于任何一个用电器两端的 电压。秋宁同学的结论是: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对他们的结论,你如何评估? A B C 3.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探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朱市二中朱延刚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家研究方式自主地参与知识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我校从2002年开始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我在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 思想认识有了大的提高。物理作为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在科技教育中有巨大优势,而探究性学习则是一种学习物理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情景和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是我们每个物理教师的责任。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其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重视探究的过程 ,强调教学只是为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学习。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其探究是学生在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以探究学习为核心,并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融入一系列的学习中。 一、探究性学习指导的方法 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物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又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我经过六年多时间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指导,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从课堂教学入手。 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知识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是教师的一大重要任务。教师备课时,应从思路上把握教学内容,并应重视体现在课本知识之中的物理思想、方法、技巧以及能力要求,只有理清知识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说从思路上把握教材。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考虑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来促成课本知识与教师教学的融合,为课堂教学同步协调奠定基础。 教学中,因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思维能力往往比学生高出一筹,学生的思路常赶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脱节。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为出发点,精心安排自己的教学过程,而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按知识内容设计出一条清晰的“思维路径”,确定出教学目标。然后提出关键问题,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围绕要发现的问题,选择若干知识积累,承前启后地引出要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走上“思维路径”,然后运用已有知识和熟悉的情景,运用推理、猜想、类比等方式,主动探索应得到的结论,学生发现结论后,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回头审视所经过的“思维路径”,自己又是怎样通过这条路经走到预定终点的,从而使学生积累经验,总结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 为此,我在总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调整,变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发现问题,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及验证,从而得出结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率大大提高,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新疆巴州尉犁县第二中学芦春莉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七、实验原理: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方案

普通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简单显微镜的设计 班级:物理学2011级(2)班 学号:2011433175 姓名:唐洁 指导教师:陈广萍 凯里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3 年3月

简单显微镜的设计 要求: 1. 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光学系统及放大原理,以及视觉放大率等概念; 2. 学会按一定的原理自行组装仪器的技能及调节光路的方法; 3. 学会测量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 4. 简单显微镜的放大率为31.8; 5. 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为24cm ,即光学间隔为1 6.6cm 。 序 言 显微镜是最常用的助视光学仪器,且常被组合在其他光学仪器中。因此,了解并 掌握它的构造原理和调整方法,了解并掌握其放大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不仅有助于加 深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有助于正确使用其他光学仪器。 一、实验原理 (一)、光学仪器的视觉放大率 显微镜被用于观测微小的物体,望远镜被用于观测远处的目标,它们的作用都是 将被观测的物体对人眼的张角(视角)加以放大。显然,同一物体对人眼所张的视角与 物体离人眼的距离有关。在一般照明条件下,正常人的眼睛能分辨在明视距离处相距为 0.05~0.07mm 的两点。此时,这两点对人眼所张的视角约为/1,称为最小分辨角。当 微小物体(或远处物体)对人眼所张视角小于此最小分辨角时,人眼将无法分辨,因而 需借助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来增大物体对人眼所张的视角。这是 助视光学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它们的放大能力可用视觉放大率Γ表示,其定义为 w w tan tan / =Γ (1) 式中,w 为明视距离处物体对眼睛所张的视角,/w 为通过光学仪器观察时在明视距离 处的成像对眼睛所张的视角。 (二)、显微镜及其视觉放大率 最简单的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其中,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 长。它的光路如图所示,图中的o L 为物镜(焦点在o F 和/o F ),其焦距为o f ;e L 为目镜, 其焦距为e f 。将长度为1y 的被观测物AB 放在o L 的焦距外且接近焦点o F 处,物体通过 物镜成一放大的倒立实像//B A (其长度为2y )。此实像在目镜的焦点以内,经过目镜放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教学实践案例与评析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的教学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中考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武汉市近几年物理中考试题中,实验题的分值都在24—27分之间,基本占到总分的35%,作为物理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对实验教学必然是高度重视,然而我们在现实的教学实际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在此提两点,寻求各位专家和同仁给予指导和帮助。 困惑一:讲实验还是做实验? 首先,从主观上来分析,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教学方法普遍习惯于讲授法,对于实验教学,一是不习惯这样的教法。二是怕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花少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生体验,又会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它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我们有时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作法,出现了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黑板画实验的现象。物理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传统的薄弱环节,或者说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身就很低,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得要花较多的时间。教师要习惯于这样的教法,学生也要习惯于这样的学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次从客观上讲,一是教学时间确实存在问题,物理每周的课时只有3 节左右,每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科学探究课一节课的内容在我们这一般需要2节课时甚至3课时才能完成。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等内容如果由学生课堂上进行,那需要的时间就会更多,从应试角度看,花两三节课的时间完成一节内容,很可能没有花同等时间讲实验训练实验题而获得的考试成绩好;二是仪器客观上不配套,学校的实验仪器,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新教材不相适应;三是实验员不够专业,老师要上好一节实验课,一定要亲自去完成或帮助实验员完成准备工作,额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虽然老师们深知实验教学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可基于以上原因,又只能在做实验与讲实验之间徘徊。 困惑二: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 我们老师在刚使用上一版新教材教学时都觉得不顺手,特别是实验教学部分,最早的传统教材以教师先演示讲解,给出结论,学生后验证巩固为实验教学的基本流程,而新教材则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花古初中)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宜宾县双谊乡花古初中陈代秀实验名称:双管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存在 设计思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中,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和浮力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双试管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一段封闭的长直玻璃管,内部染上颜色的小试管,烧杯、漏斗、水槽、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将小试管插入长直玻璃管中。 2、将玻璃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小试管会掉出来。) 3、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4、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小

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6、在长直玻璃管中装入适量的水。 7、将小试管底部朝下插入装水的玻璃管中。 5、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再将两管管口朝下同时倒过来,观察实验现象。(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到小试管在玻璃管中缓慢上升,直至玻璃管顶部。由此可以证明浮力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小试管内部染色: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同一组器材能同时直观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浮力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 验 --电位差计测金属丝电 阻率 姓名:马野 班级:土木0944 学号: 0905411418 指导教师:曹艳玲 实验地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目的】 1. 了解电位差计的结构,正确使用电位差计; 2掌握电位差的工作原理—补偿原理。 3能用电位差计校准电表和电阻率的测定。 4学习简单电路的设计方法,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验原理】 利用电位差计,通过补偿原理,来测定未知电阻和已知电阻两端的 电压,利用分压原理,算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利用螺旋测微器和刻度尺测出电阻丝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的直径,通过电阻率公式即可计算出电阻率。 补偿原理 在图1的电路中,设E 0是电动势可调的标准电源,Ex 是待测电池的电动势(或待测电压Ux ),它们的正负极相对并接,在回路串联上一只检流计G ,用来检测回路中有无电流通过。设E 0的内阻为r 0;Ex 的内阻为 rx 。根据欧姆定律,回路的总电流为: 电位差原理 如果我们调节E 0使E 0和Ex 相等,由(1)式可知,此时I =0,回路无电流通过,即检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此时称电路的电位达到补偿。在电位补 R R r r E E I g x x +++-= 00 图1 补偿原理 x

偿的情况下,若已知E 0的大小,就可确定Ex 的大小。这种测定电动势或电压的方法就叫做补偿法。 显然,用补偿法测定Ex ,必须要求E 0可调,而且E 0的最大值E 0max >Ex ,此外E 0还要在整个测量过程中保持稳定,又能准确读数。在电位差计中,E 0是用一个稳定性好的电池(E )加上精密电阻接成的分压器来代替的,如图2所示。 图2中,由电源E 、限流电阻R 1以及均匀电阻丝RAD 构成的回路叫做工作回路。由它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流I 0,并在电阻RAD 上产生均匀的电压降。改变B 、C 之间的距离,可以从中引出大小连续变化的电压来,起到了与E 0相似的作用。为了能够准确读出该电压的读数,使用一个标准电池进行校准。换接开关K 倒向“1”端,接入标准电池E S ,由E S 、限流电阻R 2、检流计G 和RBC 构成的回路称为校准回路。把B 、C 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如图中的位置),设RBC =R S ,调节R 1(即调节I 0),总可以使校准回路的电流为零,即R S 上的电压降与E S 之间的电位差为零,达到补偿。 图2 电位差计原理图 x

初中物理:设计性实验题(答案)

1.如图所示是教材上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ab 是一段粗铜导线,通过导线连接灵敏电流计的两接线柱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分析总结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请你回想你们当时在做这个实验时的情境,并参照下表示例,再写出其中两次实验操作及相应的实验现象: 竖直上下移动ab ,指针不发生偏转;左右移动ab ,指针发生偏转;左右加快移动ab ,指针偏转幅度变大;换用磁性较大的磁铁,以同样速度左右移动ab ,指针偏角更大;ab 不动,左右移动磁铁,指针偏转;ab 移动方向不同,指针偏转方向不同。 2.某同学阻在练习电路连接的实验中,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了实物。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到灯泡L 1比L 2亮一些。他猜想:灯泡L 1靠近电池的正极,通过的电 流比灯泡L 2中的大一些。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个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方案: (所需仪器不限)。灯泡L 1比L 2亮的原因是: 。 实验方案:将电流表分别串联在A 、B 、C 三点,闭合开关,测量出A 、B 、C 三点的电流,比较其大小(或:将两只灯泡的位置调换后,闭合开关,观察两只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原因:由于串联,通过两只灯泡的电流相等,根据P=I 2R 可知,电阻大的灯泡,实际功率大, 灯泡就亮一些(本题有其它相近表述均可得分)。 3.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的好方法。给你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支铅笔、足够的水和一张白纸,请你利用这些器材或从中选用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来研究(说明)相关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1)要研究(说明)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2)选用的器材; (3)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 【方案一】 (1)光的折射(2)玻璃杯、铅笔、水(3)玻璃杯内倒入适量水,将铅笔插入水中,从玻璃杯上方看,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从玻璃杯侧面看,水中的铅笔部分发成侧移。 【方案二】 (1)凸透镜(柱镜)成像(2)玻璃杯、铅笔、水(3)玻璃杯内倒入适量水,将铅笔放到玻璃杯后方,

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6-05-31T14:50:13.1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2期作者:杨翠云[导读] 广西桂林市灵川中学现代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与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同时,这也是高中物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广西桂林市灵川中学541200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与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同时,这也是高中物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该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解疑能力、析疑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作为最终教育目标,而探究性物理实验则迎合了这一理念,并能顺利达到该理念的教学目标。诚然,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性教学理念对学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 义。本文阐述了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探究性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实施策略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更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的有效方式与手段。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物理教师关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众所周知,以往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形式轻内容”、“重讲解轻活动”、“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等特点,相反的,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克服以上缺点,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探究性教学渗透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物理探究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意味着其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等方面并不能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对于复杂多变的物理现象更是缺乏积极探究、主动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恰巧抓住并迎合了高中生这一特点,运用直观、形象的物理实验为学生营造生动鲜活的物理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促使了学生物理学习信心的提升。 2.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以及原理、规律的理解。 探究性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构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多元化学习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而在教师更加细致入微的指导与点拨下,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在持续加深。例如,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原理以及物理规律时,更倾向于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对以上知识的精准、深刻理解,这较教师传统机械教学方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效果更为显著。也就是说,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以学生为课堂主角,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理念下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其渗透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继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与诱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以往学习经验,进行兴致盎然的探究性活动,以探索未知世界,寻找规律,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探究新实验教学的开放性、现代性特点也能促使学生形成开放、发散性思维,提升联想与想象力。 4.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顺利了解与学习各种探究性学习方法。例如,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等效代替法、实验验证法、控制变量法等等。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为学生解决物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方便,更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毋庸置疑,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能掌握探究、解决物理问题的各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二、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重视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创设趣味生动的问题情境是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因此,教师要巧于、善于和乐于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以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当然,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从学科领域、学生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物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进行探索求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趣味实验问题。即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其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该方法是一种直观、趣味的情境创设方式。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卵击石”(拿鸡蛋碰石头)的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第二,通过生活化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第三,善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2.猜想假设时应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毋庸置疑,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与信心,但要想解决问题,必须要首先进行猜想与假设工作。猜想与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环节,它对得出问题答案的作用不容忽视。当然,在真正的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无论是哪种假设都将对以后的实验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均不可忽视。教师在引导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假想与猜测时应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第一,引导学生基于已知经验与学习认知发挥想象,提出相对合理的假想与假设。猜想不是盲目的,针对同一个问题,学生们要尽可能提出多种合理化、针对性的假设方案,促进思维发展,为探究提供发展。第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完善发展自我,这样其探究兴趣与热情更高。 3.做好“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是推动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与保障。制定计划的目的在于了解该物理实验所需器材、设备,物理实验思路、方法、步骤,明晰探究着搜集证据的方式、途径,对其所搜集信息进行范围、内容与要求的确定,最后要知晓如何进行探究过程的开展和结论的总结等等。实验设计与实验计划制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要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了解实验对象与目的,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对实验对象和目的进行了解与分析后,要明晰实验对象身上所蕴藏与潜在的问题,继而制定初步的设计方案。第二,正确利用实验原理。对实验原理的运用要科学、正确,切忌盲目行事。第三,运用科学的实验技巧。实验技巧既包括实验器材的巧妙运用,也包括实验手段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科学使用实验器材,采用多元、有效的实验技巧。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自然百科]为什么松树能长在石缝里?石缝中生长对于树木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由于松树本身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松树的树叶是针叶形,蒸发的水分也就比较少,所以在恶劣的环境下,一样可以生存。这就应了那句话,适者生存!

奇异的魔鬼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英语: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有时又称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语源),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另有电影等以 此为名。 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

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UTC 零时17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的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通古斯爆炸事件距今已届满一世纪,目前当地的森林与生态环境已恢复。此事件与3000多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及1626年5月30日的王恭厂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最新大学物理自主设计性实验

大学物理自主设计性 实验

大学物理自主设计性实验(FB716-Ⅱ型物理设计性(传感 器)实验装置) 实 验 指 导 书 杭州精科仪器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产品简介 (02) 第二、实验项目内容 (04) 实验一、应变片性能—单臂电桥 (04) 实验二、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 (06) 实验三、移相器实验 (08) 实验四、相敏检波器实验 (10) 实验五、应变片—交流全桥实验 (12) 实验六、交流全桥的应用—振幅测量 (14) 实验七、交流全桥的应用—电子秤 (14) 实验八、霍尔式传感的直流激励静态位移特性 (16)

实验九、霍尔式传感的应用——电子秤 (17) 实验十、霍尔片传感的交流激励静态位移特性 (17) 实验十一、霍尔式传感的应用研究—振幅测量 (18) 实验十二、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性能 (19) 实验十三、差动变压器(互感式)零点残余电压的补偿 (20) 实验十四、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标定 (21) 实验十五、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应用研究—振幅测量 (22) 实验十六、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应用—电子秤 (23) 实验十七、差动螺管式(自感式)传感器的静态位移性能 (24) 实验十八、差动螺管式(自感式)传感器的动态位移性能 (25) 实验十九、磁电式传感器的性能 (26)

实验二十、压电传感器的动态响应实验 (27) 实验二十一、压电传感器引线电容对电压放大器、电荷放大器的影响 (28) 实验二十二、差动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静态及动态特性 (29) 实验二十三、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实验 (30) 实验二十四、气敏传感器(MQ3)实验 (32) 实验二十五、湿敏电阻(RH)实验 (34) 实验二十六、热释电人体接近实验 (34) 实验二十七、光电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36) 第三、结构安装图片和说明 (37) 第一、产品简介

初中物理设计实验题--最新版

初中物理设计实验题 第二章 1用音叉、乒乓球和细线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细线悬挂的乒乓球时,发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向正在发出声响的鼓面上撒沙子,发现沙子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3验证“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答:把正在发声的防水闹钟放到水中,依然可以听到闹钟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第三章 1:“熔化现象存在” 。答:将一块冰放在烧杯里,10 分钟后发现杯中有水出现,这就说明了熔化现象存在。 验证:“凝固现象存在” 。答:将水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1 小时后发现水中有冰出现,这就说明了凝固现象存在。 验证:“汽化现象存在” 。答:将一滴酒精滴在玻璃片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酒精消失,这就说明了汽化现象存在。 2: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答 1:用蘸上酒精的棉花包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说明:“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答 2:将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凉,说明“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 3给你一温度计、棉布、水,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蒸发有制冷作用” 。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用蘸了水的棉布包着,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说明:“蒸发有制冷作用” 。 4验证:“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的越快” 。答:在两块玻璃片上各滴上一滴等量的酒 精,放在相同的环境下,将其中一滴摊开,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摊开酒精先消失,证明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5验证:“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的越快” 。答:在两块玻璃片上各滴上一滴等量的酒精, 放在相同的环境下,将其中一滴用酒精灯加热,发现加热的那滴酒精先消失,证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 6.验证:“液化现象存在” 。答: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一会儿发现瓶外有水珠出现,这就说明了液化现象存在。 7.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 1:将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冷试管中,一段后会看到试管中有水珠出现,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 2: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 8(1)现有:烧瓶、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烧杯、水、温度计,请设计实验验证“液化放热。” 答:烧瓶内装水,塞好带导管的瓶塞,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将水蒸气通入盛有凉水的烧杯中,用温度计策烧杯内水的温度。发现温度升高,说明“液化放热” 。 8.(2)验证:“液化放热” 将一壶水烧开,让水蒸气喷到冷玻璃片上,发现玻璃片上有水珠出现,且玻璃片变热。说明“液化放热” 。 9验证:“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 。答: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固态碘,塞紧塞子后放入盛热水的水槽中,发现固态碘不见了,试管中出现紫色气体,由此说明“升华现象”存在。再将试管放入凉水中,发现紫色的气体不见了,试管壁上出现黑色的固态小颗粒,由此说明“凝华现象”的存在。 第四章:光的直线传播 1.验证“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答 1:用激光手电透过烧杯外壁照射滴入几滴牛奶的水中,发现光束是直的,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传播” 。答 2:点燃蚊香,用透明可乐瓶收集一瓶烟雾,用激光手电照射,发现在烟雾中光束是直的,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