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话语中概念隐喻论文

商务话语中概念隐喻论文
商务话语中概念隐喻论文

商务话语中概念隐喻研究

摘要:商务新闻报道是整个社会经济运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构筑起社会的神经系统。在商务新闻中,概念隐喻为读者提供合理

的解释,为陌生、抽象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概念增添现实感和生命力。

本文旨在重点阐释概念隐喻以及商务话语中概念隐喻的基本类型

﹑使用特点和社会功能,从而帮助人们用已有的知识来建构和理解

抽象经济知识。

关键词:商务话语;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2)-01-0-02

一﹑什么是概念隐喻

从现代隐喻理论可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一

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

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我们到处都能感觉到隐喻的存

在。“概念隐喻”最早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

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它突破了传统隐喻的概念,与认

知领域紧密相连。

二﹑商务话语中概念隐喻类型分析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可分为结构隐

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类,本论文将着重介绍前两种类型,这

一分类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研究的基石,也是本篇文章对

最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一、引言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 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如表1所示: 三、内容分析 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时间概念隐喻及表达因的不同而不同。英美人主要是面向未来,中国人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过去。总的看,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与文化和社会实际情况和人类经验相关,因此要也要对这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相关,不同领域中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共同存在,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需要结合语料库和文化、社会和人类经验进行综合考量。 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 朱建新(2009)认为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起目的语的概念系统。近年来,概念隐喻理论全面应用到词汇、阅读、文化等二语习得环节中,与外语教学的联系逐步密切。词汇方面,刘启成(2011)认为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英语词汇习得,为词汇习得提供了一种新视角。陈海燕、汪立荣(2013)认为在EFL词汇教学中的隐喻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对词汇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自主学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2005年第5期总第126期  外语学刊 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5,N o.5 Serial N o.126 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肖坤学 (广州大学,广州510405) 提 要: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新兴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既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描写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认为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对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提出隐喻翻译应该采取认知取向的观点。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概念域;映射;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5-0101-05 1 引言 隐喻历来被视为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受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即视隐喻的翻译为修辞层面上的语际转换问题。译者只是在对原语文本中的隐喻表达进行修辞分析的基础上,在目的语中寻求与之“对等”的隐喻表达形式或力求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从而实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际转换。隐喻的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然而,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传统翻译理论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了隐喻的本质特征———认知性质和缺乏对翻译的实质的正确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Lakoff&Johns on 1980:15—32)语言符号与客观外部世界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语言符号是与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的,意义与推理则是以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为基础的。传统译论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加上其方法论上的缺陷,即“囿于传统文艺评论特别是传统文艺美学的方法论影响,注重宏观主体的迁移性‘了悟’或‘悟性’过程;而微观上对客体(译作及翻译过程)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形式论证方法。传统翻译理论在微观分析中缺乏系统科学的严密性,对许多价值概念都未确立系统科学的始终一贯的范畴界说和现代逻辑学的定界分析,模糊性、印象性太强,内容流变,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往往流于空泛。”(刘宓庆1999:XIII)传统译论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由于不能对其所提出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科学解释,思辨性倾向也就在所难免。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把隐喻的认知特征纳入隐喻翻译研究的范畴是隐喻翻译研究一个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的理论则是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理论基础。 2 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 2.1 隐喻翻译的认知观 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他在《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 ranslation)一书中(2001:106—113)把隐喻归纳为dead metaphors,cliche metaphors,stock metaphors,adopted metaphors,recent metaphors,original metaphors等6类。在另一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2001: 84—96)中,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隐喻翻译的7种方法,即(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的合适喻体代替原语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用明喻与喻底结合翻译隐喻;(5)将隐喻转换为喻底;(6)省略和(7)隐喻和喻底结合。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空前活跃,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也常见于国内各种翻译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5847794.html,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作者:时璐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 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 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货膨胀是敌人。)这里的INFLATION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这种映射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一个是本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我们以概念隐喻“经济是旅行”为例:“经济是旅行”映射“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经济危机对应旅行中的障碍”。另一个为推理模式对应(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当本体对应被激活时,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何陆敏 看了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让我更加系统地认识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从而对我将概念隐喻方面的理论用语外语教学产生一些思考,启发我在教学中更加有系统地尝试对相关理论的进行实践摸索。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 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 is starti ng point, terminal point, transfer s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了解概念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概要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forScienceandT echnology2001No.3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 解和认识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等。,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思维;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A]100026141(2001)0320001206 1难点之一就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确定以及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西方隐喻性认知的理论,进行翻译思维过程的初步探讨。 2认知隐喻的基本观点及运作机制2.1基本观点 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形式转换,而在形式转换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翻译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符号又是思维的载体。符号转换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维转换是内在的,深层的。 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原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原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言语组合,所以,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 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原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作适当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言语符号,结果是不稳定的、可变的,所以,直接表达的不再是原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 意义和相关信息。 这是一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翻译主体的认知能 力和思维取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翻译规律,确立翻译标准,评判翻译优劣,我们很有必要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主体认知思维规律上来。 然而,揭示翻译思维规律并非易事。其中 七十年代以来,隐喻一直是西方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热门话题,至今方 兴未艾。虽然在语言层面隐喻与非隐喻的划分上以及研究的目的、途径上,学者见仁见智,有所不同,但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基本取得

政治演讲概念隐喻

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Pointing out the significant role Conceptual Metaphors played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The aims of this paper are 1)to intro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Political Speeches; 2) elaborate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on the basis of Lakoff and Johnson’s great work Metaphors We Live By;3)Take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alyz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and relevant functions in his Political Speech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metaphors in political speeches systematically and reveal how metaphors work in the political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etaphors, this research can help people know the American politics and understand its culture. Key words: Political Speeches; Conceptual Metaphors; Application 奥巴马政治演讲的概念隐喻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概念隐喻在奥巴马政治演讲中的使用,指出概念隐喻在奥巴马的政治演讲中发挥的重要角色,本文旨在:1)简要介绍概念隐喻与政治演讲之间的关系;2)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来阐述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3)以奥巴马的政治演讲作为背景材料,分析其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以及这些隐喻对其演讲的辅助作用.本文试图对所选语料中的隐喻进行系统研究,揭示隐喻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特殊作用,并且通过分析隐喻,帮助人们了解美国的政治和文化. 关键词:政治演讲;概念隐喻;应用

#愤怒的概念隐喻

“愤怒”习语与概念隐喻 “愤怒”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人人都有伤心动怒的时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情感比较抽象,我们在表达时往往借助于其它具体的手段。例如,在表达生气时,人们除了直接说“I am angry”外,还可以运用“do a slow burn”“blow one’s top”等隐喻形式。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它常常根据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下面就对表“愤怒”的英语习语进行分析。 (一)“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 根据Lakoff & K?vecses 的理解,生理效果的文化模型,尤其是强调“热量”的部分,构成了阐述愤怒的最为普遍的基础,即“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 。这一核心隐喻又可分为将“热”使用于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两类。在英语中,当中心概念隐喻“愤怒是热”应用到固体时,得到次概念隐喻“愤怒是火”(Anger is fire) ;当概念隐喻“愤怒是热”应用到液体时,得到次概念隐喻“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液体”(Anger is the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 首先,我们来看“愤怒是热”(Anger is heat)这一中心概念隐喻,与此概念隐喻相关的英语习语有: (1)He gets very hot under the collar if people disagree with him. 别人要是和他有分歧,他就很生气。① (2)Dad gets all hot and bothered if someone parks in his parking space. 如果有人把车停在爸爸的车位上,他就变得焦躁不安。 (3)I tried to be patient with her, but she was so irritating in that meeting. I just lost my cool. 我对他尽量忍耐,可是在那次会上她实在太恼人了,我不禁心头起火。 在概念隐喻“愤怒是热”中,“热”是源域,“愤怒”是目标域,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是以隐喻概念或实体性对应为基础的。人们通过这一概念隐喻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愤怒”。 其次,当概念隐喻“愤怒是热”应用到固体时得到次隐喻“愤怒是火”(Anger is fire),在英语中表达此概念隐喻的习语有: (4)It makes me do a slow burn when it takes longer to check out at the grocery store than it took to shop. 在小杂货店交钱花的时间比购物花的时间都要长,让我渐渐有些生气。 (5)The bishop was breathing fire over the press release. 主教对几天前的新闻发布恼火万方。(6)It was only a suggestion, Rob. There is no need to blow a fuse. 这只不过是个建议而已,犯不上大发雷霆。 上文(4)、(5)、(6)中的三个习语的语义都是“愤怒”,这里是用源域“fire”来理解目标域“anger”,即“anger”的语义产生来源于“fire”的概念含义。 最后,我们来看概念隐喻“愤怒是热”使用于液体时的情形。人们常用容器这一实体来表达情感,容器这个概念经验的形成,是人们自出生起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通常把自己的躯体理解为一个容器,这个容器承载着喜怒哀惧。当概念隐喻“愤怒是热”应用于液体时,它与概念隐喻“身体是情感的容器”(The body is a container for the emotions)结合便产生了概念隐喻“愤怒是容器中的热的液体”(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此时,英语中表达此概念隐喻的习语就有: (7)When I saw the rude way she talked to him it made my blood boil. 我看到她对他说话时的那种粗野态度,不禁火冒三丈。 (8)Public anger reached boiling point when troops were called in to control protesters. 当军警

[认知,语言学,角度,其他论文文档]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人生”的概念隐喻 一、引言 近年来,在语言学界中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越来越多。其实这种隐喻的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的修辞学传统到柏拉图的隐喻的哲学传统再到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本旺尼斯特的语义学传统,他们都在关心并研究隐喻。隐喻在以往的隐喻研究被当做是一种修辞现象。Richards的《修辞哲学》一书问世后,该书把隐喻当作是思想的传递(intercourse)。语言系统中的隐喻被当作是衍生的(derivative)。到了L ak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人们把隐喻很明确地认定为建构人的认知系统的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这时,人们把隐喻看作是由一个现象来认识另外一个现象的工具。现在,隐喻研究者们都认为隐喻其实就是一种认识方式。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语言表面的意义特征,更是整个概念认知域(concptual domain)的特征。概念认知域又名认知模型,它是某一个社会文化中个人或者集体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的集合。概念隐喻有两个认知域,一个是源域,另外一个是目标域。所谓映射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认知,用源域去认知目标域,进而刺激人脑中认知这类事物的认知图式。公式为“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源域和目标域还有被刺激的认知图式对理解隐喻非常重要。耿占春在《隐喻》一书曾经提到事物间的相关性是隐喻形成的基础。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告诉我们,隐喻的基础理论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源域和目标域之所以能映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关联性。事物间的相似性又构成了事物的关联性。关联是由人脑中的认知语境决定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映射的过程建立在联系的基础上。两种本质不同的概念可以通过认知图式的激活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某种关联。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为“源域——认知语境——目标域”。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的预料中得到了大量的验证,在现代汉语中,我国的学者也对有关“空间、时间、情感”等方面的隐喻做了详尽的探讨。但是,笔者还没有发现与“人生”这个概念相关的隐喻研究。本文将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人们关于“人生”概念的隐喻构建和理解过程。 二、“人生”的概念隐喻 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种。下面从这三个角度理解“人生”的概念隐喻。 1.“人生”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就是利用清楚、明确的概念认知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相同的,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关联性。如: (1)走完一生才会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孙启耀杨珺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普遍性,进而对非语言现象---图片中的概念隐喻作了分析解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多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得以发挥。这也证明了人类思维的确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意义不仅以语言的方式传递,而且在非语言现象—图片中也有概念隐喻意义传递的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图片;传递 1.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有关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再研究的文章俯拾即是。如果说前些年隐喻类文章大多围绕隐喻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的话,而在最近两三年,隐喻研究趋向于研究隐喻和其他理论等结合。范文芳(2007;朱永生(2006 )等在语法隐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廖美珍(2007 )研究了语篇隐喻,刘乃实(2007 )把隐喻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蓝纯(2003)对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汪少华分别对伦理概念(2007)和时间概念(2006)中的隐喻分析研究;张祝祥(2007 )对颜色隐喻加以论述,陈家旭(2007 )分析了情感隐喻。以上对隐喻的研究属于语言层面,而对非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意义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发现一些非语言现象诸如艺术、广告、宣传画中隐喻的研究还未见有论述,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入手,对图片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 2.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修饰,是两个相似物体之间的比喻。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形成的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但渗透于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人们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即为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1980:3)。概念隐喻涉及两个基本要素:源域和目标域。人们倾向于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源域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思想或概念(即目标域),从而形成隐喻理解。然而,以往有关概念隐喻的讨论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的。人们对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意义的的传递与理解是否与语言中隐喻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试图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认知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因此认知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全面介绍隐喻;第三章为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第四章为结论。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虽然隐喻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仅归类于修辞学之列。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境,还应熟捻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本文认知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 二.认知隐喻 1.定义 Lackoff和Johnson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加以阐释。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认知隐喻的语义特征

隐喻意义是基本意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束定芳指出认知隐喻具有如下十种隐喻特征: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隐喻程度性、系统性、语义映射的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和回复性。 3.认知隐喻的分类 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的隐喻。简易隐喻指那些格式明显的隐喻;半隐性隐喻专指篇章中出现的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的隐喻;隐性隐喻专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隐晦含蓄的隐喻;复杂的隐喻,指形式和喻义均颇为复杂的隐喻。 4.认知隐喻的功能 隐喻是一种文化反映,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富有表现力,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复杂的认知。 三.认知隐喻的翻译 本章研究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 1.保留喻体的策略 如果在同一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喻义,而喻体又不宜代替,那就应该采用保留喻体的翻译策略。此时,应采用保

《挪威的森林》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挪威的森林》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有关“爱情”概念隐喻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认知语言学界重视,而其中多数以英语为研究对象。与此相对,其他语言中的“爱情”概念隐喻研究较少,尚有研究的空间。鉴于此,本论文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例,从中筛选出各种隐喻性表达,特别是“爱情”隐喻表达,从认知语言学的立场加以考察。通过精读《挪威的森林》,共筛选出325条具有隐喻性表达,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将其分为“类比”、“转喻”、“场所·移动隐喻”等,并得出以下结论:1)“类比”中以「…よぅだ」、「…みたいだ」等最为多见。2)《挪威的森林》中凡是描述“我”的室友“突击队”时,皆使用了“转喻”。通过“转喻”的“邻接性”,能够方便构筑“突击队”人物形象。3)“场所·移动隐喻”,即表达状态或者变化的隐喻也较多见,主要分为“状态是场所”、“变化是移动”两类。4)此外简要考察了察了“容器隐喻”、“方向隐喻”等隐喻。此外,特别筛出44条“爱情”概念隐喻表达例句,主要分为“爱是力量”、“爱是物品”、“爱是在一起”与“爱所伴随的负面感觉”等加以考察。结论如下:1)“爱是力量”这一隐喻在小说中较为多见,多将“爱情”比拟为能够搬动人的、将人吸引至某方向的,或者或要使之镇定的不稳定的力量等。2)“爱是物品”,会通过各种“物品”为“爱情”赋予特征。3)“爱是在一起”也多在小说中以“在一起”、“不抛弃”等表达,展现人物爱情。4)“爱所伴随的负面感觉”(悲伤、痛苦、憎恶等)这类非直接的隐喻表达,多出现于嫉妒、回想故去恋人等场景,通过负面情绪来令人感受“爱情”。5)对“爱是魔法”、“爱是

食物”等概念隐喻也作了探讨。在分析隐喻表达的基础上,结合“爱情”概念隐喻,对小说中直子、绿、玲子与“我”四人的恋爱观进行了考察,得出以下结论:1)直子总是感觉不安,所以渴求一直与恋人相伴的“爱情”。2)绿将“爱情”当做食物一般想要充分拥有,同时讲究爱的平等付出与获得。3)玲子对爱情的态度任其自然,并认同同时爱上两人的爱情存在。4)“我”将性与“爱情”分别看待,并能够同时对两人产生爱情。

概念隐喻的资料爽

最好把这文档先看完,对你们应该有好处 爽的任务:你去找方位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然后从认知角度、语用学角度、文化角度、修辞角度等分析要把政治语篇中有隐喻的你要分析的那句摘抄下来到星期六为止做完 每个人所查文献不得少于10篇(包括著作),附在文献综述的后面。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每位小组成员可以选取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研究的一个视角,查阅相关资料,写文献综述,并运用相关的知识举例说明某一特定概念隐喻的中英差异。工作语言:英语。 以下资料可能对你有帮助 Conceptual metaphors 概念隐喻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隐喻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 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茶壶嘴”、“山脚”、“山腰”、“没面子”、“首领”、“桌子腿”、“火山 口”,“脚注”等。英语里有:“eye of a needle”, “mouth of a volcano”, “bottle-neck”, “head of department”, “arm of a chair”, “footnote” 等等。这些语言形式也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了普普通通的语言。可见,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 相叠加,用较为熟知的、具体的概念词语谈论不熟悉的概念。2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E.g. The Internet is a highway. 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Lakoff在提到的用方位词语 (up, down) 描述人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情绪等抽 象概念时所给的例子 happy /good is up; sad/bad is down. low/high spirit Fall into depression 3.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在诗歌中的应用 ——以《吉檀迦利》第94首中的隐喻分析为例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泰戈尔《吉檀迦利》第94首诗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为例,让读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隐喻认知语言学 引言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打破了传统修辞学的观念,上升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分析技巧。诗歌是我们常见文本形式之一,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因为诗人为了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深刻的内涵,总是会运用隐喻这一方法。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戈尔《吉檀迦利》诗的第94首诗歌中的隐喻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什么是概念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大多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认为是语言层面的非正常现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摒弃了传统隐喻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综合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和李福印、张敏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对隐喻的看法和研究成果概括为概念隐喻理论。 1、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数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上去。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

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1996;蓝纯,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2010年第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3 2010总第245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45 [收稿日期]2010-01-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大学英语教改项目(301070031434) [作者简介]王晶芝(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忠( 1949-),男,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理论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王晶芝1,2,杨 忠1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之后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这一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0)03-0099-04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内,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界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话题。隐喻因与日常话语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而吸引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注意,学界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研究范畴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如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形式特征、隐喻的理解、隐喻的功能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等。在传统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语言研究者应对现代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一、概念隐喻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人们发现在科学思维中,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因为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需要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映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此外,在语篇层面上,一些学者注意到了隐喻的语篇认知作用问题,如格特利和束定芳等,但他们尚未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隐喻在宏观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如果能够揭示隐喻在语篇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就能更有力地验证人类思维是否真正隐喻化,弄清隐喻化的程度以及隐喻化的方式等。”[1]虽然隐喻研究的成果很多,但其中反映隐喻实质的基本理论只有三个,其他均为这三个理论的演变。这三种理论分别是替代理论、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隐喻中的替代,严格地说,指将一个事物直接替代另一个不相干的事物,或者用不同词语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2]。“替代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 引力。在“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也许这个故事一晚便会蒸发)这个隐喻中,“蒸发”被用来替代“消失”、“无影无踪”等实质性的词语。“替代论”的本质是隐喻不能直接表达意义。因此,“Maybe the story will evaporate overnight.”是间接地指代“消失”,因为无论从 逻辑上还是从措辞上看,人们都不能把“故事”和“蒸发”并列起来。“比较论”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关系。也就是说,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比喻的意义就在于那一组在语境中被确定的相似点。比如“人是狐狸”这个隐喻的意义是:人和狐狸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较论”认为,隐喻的根本就在于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就是设法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 似点上来。“互动论”是里查兹(Richards )于1936年在他完成的《修辞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所谓“互动”,是指

动词中的概念隐喻

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 葛建民赵芳芳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613712) 【作者简介】葛建民(1962.3--)男,河北省高阳县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赵芳芳(1982.9--)女,河南省济源市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摘要 动作型动词是描述人类基本行为动作的核心动词,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具有广泛性:包括单字动词和短语动词的多种隐喻用法。单字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是由该动词与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的非常规搭配所造成的语义冲突形成的。由动作型动词和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组成的短语动词的隐喻性是由动词或小品词的隐喻意义构建的或由两者共同构建的。动作型动词的隐喻意义所体现的概念隐喻投射类型,即从表人类基本行为活动域向人类抽象思维活动域及客观事物活动域的隐喻映射进一步验证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隐喻的体验动因本质。关键词:动作型动词;语义冲突;隐喻性;体验动因 Abstract Motion verbs are core verbs that express the most basic behaviors of human beings. Motion verbs have universal metaphoric meanings which includes the metaphoric usages of single verbs and phrasal verbs. The metaphoric meanings of sigle verbs are formed by the semantic conflicts of the irregular collocations between verbs and nouns. While those of phrasal verbs are formed b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verbs or/and particl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ypes of motion verbs further verify the theories that human thoughts are metaphoric and body-embediment is the motivation of metaphors. Key words: motion verbs; semantic conflict; metaphoric; embediment motivation 一、引言 Lakoff &Johnson 在其合作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类的思维具有隐喻性。人类常常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已知经验域和未知经验域及两者之间的映射具有系统性。这种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概念范畴性和不同概念域之间系统的隐喻性映射关系的理论就是概念隐喻理论。1999年Lakoff & Johnson又合作出版了"Philosophy in the Flesh", 书中提出了“体验哲学”理论。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揭示了概念隐喻产生的来源和发展机制,概念隐喻的核心直接来源于我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