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

浅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
浅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

毕业论文

文学院

浅谈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摘要:“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专门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就叫乐府诗,也称乐府。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歌诗”也叫乐府,之后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嬗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而汉乐府是由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思想内容比较丰富,为我们再现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上层贵族对宇宙、人生价值的态度到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呻吟和苦难;从汉代的开边戍守、战争徭役等政治痼疾到街头里巷民众的婚娶、离别、宴饮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生命意识经济价值观

一、汉乐府民歌概述

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歌童舞妓,弹唱的,说书的,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这是文学史的通例,古今中外都逃不出这条通例。

《国风》来自民间,《楚辞》里的《九歌》来自民间。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也是如此。以后的词起于歌妓舞女,元曲也是。弹词起于街上的唱鼓词,小说则起于街上说书讲史的人。——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那一样新文学不是从民间来的?甚至汉以后的韵文的文学所以能保存得一点生气、一点新生命,全靠有民间的歌曲时时供给活的体裁和新的风格。

汉乐府是较为地道的汉代民歌,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又一道壮丽的景观。来自民间,大部分作品出自社会下层群众之口,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也较广泛。

什么是“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这个机关专门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就称为“乐府诗”,也称“乐府”。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时,于骚、赋之外另

立“乐府”一门;刘勰的《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专立《乐府》一篇,并指出“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到了唐代,则完全撇开“乐府”的音乐特征,把那种反映民生疾苦、指斥社会弊端的诗叫作“乐府诗”。如元结把自己创作的有关上述内容的诗叫作“系乐府”,白居易的叫“新乐府”,皮日休的叫“正乐府”,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称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已经是乐府一词的滥用了。而“汉乐府”则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其作品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现实性较强,因此,班固说:“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关于乐府机构的产生,最早见于秦朝。1977年,陕西临潼县秦始皇墓附近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刻有秦篆“乐府”二字。汉承秦制,汉代乐府官职即是从秦代沿袭下来的。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朝的“奉常”,汉景帝时改为“太常”,其属官有“太乐”;秦汉的“少府”属官有“乐府”。而文献上最早的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乐书》:“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时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汉武帝为适应“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在定郊祀之礼,作郊祀之乐的基础上扩建乐府,才形成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汉书·礼乐志》记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二、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载,两汉乐府诗约一百七十多首(其中西汉一百三十八首,东汉三十多首),主要散布在《郊庙歌词》、《鼓吹曲辞》、《相和歌词》和《杂曲歌词》四类中,其中以郊庙歌词中的《房中歌》为最早。《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可以肯定是西汉作品,“相和歌词”则大部分产生于东汉,杂曲歌词的年代最晚。

汉乐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我们再现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上层贵族对宇宙、对人生的态度到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呻吟和苦难;从汉代的戍守、开边、徭役等政治痼疾到街头里巷民众的婚娶、送别、宴饮等风俗民情等都得到深刻的表现。分五部分叙述。

1、表现战争和劳役。

战争和劳役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战争就一定有大量的劳役,这对汉朝的统治者来说更是这样。他们一面对内进行残酷剥削和压榨,一面是对外的疯狂开边和掠夺,而深受其害的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仅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至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对外进行长达五十年的战争终于击败了强敌匈奴,在西方取得了三十六个附属国。这对汉武帝来说,是个空前的胜利,但对人民来说却是个空前的灾难。一方面战争的负担转嫁到农民的头上,剥削变得更加苛重:田三十亩按一百亩征收租税,口钱二十增为二十三。纳口钱的年龄从七岁提前到三岁,使“贫民生子多杀死”;另一方面,无休止的征战使大批丁壮战死在疆场或颠沛于与运输线上,造成田园的大量荒废。这方面的内容最具表现力的当推《战城南》、《十五从军行》这两篇作品。

安稳的日子是历来人们的愿望,特别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可是在汉代他们的愿望终究只是失望。因为统治者好大喜功,所以就发动战争开疆拓土来煊赫自

己的功德,可是看到的却是战士的抛尸荒野、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

《铙歌》中的《战城南》为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惨不忍睹的战后场景,战士们英勇献身换来的只是抛尸荒野,无人掩埋,供乌鸦任意啄食,只有伙伴(乌鸦)们哭嚎几声权当招魂。从抛尸荒野、无人掩埋我们可以看到统治者对牺牲的将士冷漠不恤,冷酷无情;另一方面家里的人也可能像他们一样因战争而死,因为前方打仗,后方也是“很忙”的,他们不仅要筹备粮草,还要运输到前线,可是还没有到前线他们就累死了,或是病死了,这样不仅前方战士得不到补给,并且后方损失较大,这就是壮士兮一去不复返,田地兮就此无人看管。因此战士只有抛尸荒野了。可是人死了也得要有个归宿啊!即现在说的招魂。(汉代有此风俗)“为我谓乌:且为客嚎,野死凉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为了告慰亡灵,于是只好乞求啄食的乌鸦嚎几声权当招魂。诗人对乌鸦说:“还是先为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哭嚎几声吧,这些人反正已经死在荒野,谅必得不到埋葬,他们腐烂的尸体还能逃得掉你们的嘴么!”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有那乌鸦先生为将士们“收尸”已经是莫大的安慰了。更何况他们在收前还嚎几声呢?人去田荒,可谓凄惨也,“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看似是在为君王考虑,为民陈情,实则是说当君王没有吃的时候,人民还会有吃的吗?不是说当人民饥寒交迫时会铤而走险,而是说这时国家还安定吗?从诗的最后两句“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可以看到,战士可能战死疆场,也可能走“险路”去了,他们不想连累家人,所以不仅不夜归,而是不愿归。这首乐府诗可谓诅咒战争的千古绝唱了,而同题材的《十五从军征》表现的则是另一场面。

《十五从军征》所表现的是战争所造成的另一场灾难——田园荒芜、骨肉离散。此诗叙述的是一个在汉代服役终身的老兵而家破人亡的悲剧。“十五从军征,八十始来归”是个高度概括。在漫长而无休止战争中八十岁的老兵终于居然可以回家了,他在这场战争中也许是幸运的——没有抛尸荒野。回家的心情是急切的,所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但家中等着他的却是亲人的亡故,故园破败,“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位八十岁的老兵在漫长的戍守生活中日日思念的故乡,竟是一片坟墓,真是令老兵伤心到了极点了。从“舂谷持作饭”以下六句就是说老兵家破人亡,没有亲人做饭,也没有粮食做饭,只有自己采野谷野菜,可是更心碎的是饭熟后“不知贻阿谁?“他茫然四顾,四处都没有亲人的影子,又似乎四处都有亲人的音容笑貌,这真叫人如何是好!在无奈之际老兵只有“出门东向望”,而得到的是“泪落沾我衣“。“东向望”也许就是在望那松柏下的累累荒冢,思念那六十五年来一直萦绕在心头的亲人,一种孤凄而绝望的心情充塞了心头,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还有什么话好说呢?只有任那滂沱的泪雨淋湿自己的衣裳。其实这里所反映不只是老兵一人,而是像老兵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士兵的不幸。此诗也是诅咒战争的绝唱,它不仅抨击了汉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而且也在告诫统治者,大量的战争使后方的家庭骨肉离散,田园荒废,经济萧条。所以苦难的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拔剑东门去。

2、表现爱情与婚姻。

在汉代不仅战火连年,民不聊生,而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封建礼教对人民尤其是对妇女的束缚也随之加紧,尤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是盛行,在万恶的封建礼教时代,不仅女生没有爱的自由,就连男子也没有,在汉乐府民歌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但表现得较为强烈的当推《有所思》、《孔雀东南飞》了。

铙歌中的《有所思》是一首情感真挚而复杂的情诗,它既表现一个女子在相

恋中的一往情深,也反映了她在得知情人变心后的愤怒、决绝但又不能不思、无法决绝的心烦意乱之状。女主人公所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这里不是确指,而是说她日思夜想的男朋友与她相隔很远。思念的日子里虽然寂寞难耐,但是心中有爱,心情是好的,心里也是甜的。为了表达她对男友的爱意,她准备了“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珍贵的礼物。刚想要送给对方的时候,突然得到一个晴天霹雳消息,“闻君有他心”。她苦苦思念的人在外居然另有新欢,这是任何人都难以容忍的,更何况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因为爱是自私的,主人公更是如此,既然你对我负心,我就没有必要为你贴心了。所以她毅然决然地毁掉自己用心血做成的这份礼物,“拉杂摧烧”还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并且“当风扬其灰”,表示与自己所爱的人永远断绝关系,不留一丝缠绵的痕迹。“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真是爱得热烈,恨得痛彻,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这是她的宿命,因为在势力强大的封建礼教之下,她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他们的结合在当时算是最前卫的自由恋爱了,可是这是时代不容许的,所以当恋情有变化时,痛苦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吞,不可与他人诉苦的。但是内心深处又有种失落感,这样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仍不能作出决定。因此只有:“让我赶快决定吧,看,天都快亮了,天亮以后还这样丧魂失魄,肯定要被兄嫂发现的。”但愿望终归是愿望,事实上她是不可能马上作出决定的,于是只好长叹一声:“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女子在折腾一夜之后自我安慰道,好在天快亮了,天亮以后我会拿定注意的。当然这是她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是没有那么简单的。而同表现爱情的《上邪》是写一位女子不仅与君相知,而且要相爱下去永远都不变心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

《孔雀东南飞》不仅是表现婚姻的千古绝唱,而且是乐府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长也是最哀怨的一首叙事诗。全诗长355句,共1765字。此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其收入“杂曲歌词”,题为《焦仲卿妻》,现在取此诗首句名之曰《孔雀东南飞》。其诗写的就是在封建礼教、家长制的迫害下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变悲剧。诗序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从诗序我们不仅知道此民歌发生的时间、地点,还知道仲卿是汉朝的一个小官,他们为了真挚的爱情而双双殉情。

刘兰芝是一个有良好的家庭教养,精通女工针织,而且也有很好的文化修养,高尚情操的封建妇女。可她为什么要提出“君家妇难为,及时相遣归”呢?难道她的才能是有名无实吗?当然不是,因为“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所以问题不是出在兰芝身上,而是焦母的蛮横无理。从“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十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八句的回答就可知道,兰芝真的很冤。可是在那封建家长支配年轻命运的罪恶年代,仲卿的话只会石沉大海,根本不会起任何的作用,更何况他还是一小吏呢!所以他不仅不能违背母命,更不能违背大汉朝的“礼教”。但是他有反抗,也有威胁呢!“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这回答虽然可爱,但最终他还是不得不对最爱她的兰芝说:“且暂还家去”,等这次风波过去之后,吾必自当“相迎娶”。当然这样的办法对仲卿可以,可是对兰芝来说却比登天还要难百倍千倍,因为她深知“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不仅焦母蛮横无理,其父兄也也不省油的灯,可谓是雪上加霜,这就只能用死来证明他对仲卿的爱意了。

兰芝虽然是“不迎而自归”,可她并没有罪过,回娘家的日子也真是度日如

年,她深知自己不能和仲卿,但她还是拒绝了络绎不绝的求婚者。可是光拒绝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抉择的实权还在父兄那里,所以她最后不得不答应兄长嫁给财大气粗的太守。她不是很爱仲卿的吗!现在为什么又要嫁给太守呢?并且还必须表现得是自己愿意,不能有一丝的哀怨,可是谁能做到啊!当然只有坚强而执着的兰芝能,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和仲卿得以诀别。当她得知自己明日将嫁时,只是“默无声,掩口啼,泪落如泻。”而“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只是为掩人耳目而已,其实死亡已经逼近她了。“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因为他们分开的时候仲卿说好,自己必“相迎娶”的,而兰芝现在要嫁人了,不管兰芝是怎么的被委屈,但仲卿心里的怨恨也不可不发,所以仲卿的挖苦和愤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他太爱兰芝,既然你嫁别人,我也没有活的意义了,于是仲卿脱口而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当然兰芝不会让仲卿独去的,因为自古鸳鸯不独活,更何况兰芝早就想死的了,我们下辈子又可以做夫妻了,“黄泉下相见,忽违今日言!”这样铮铮的誓言真是动人心魄,回肠荡气。可是人死是不能复生的,所以他只能祝福他年迈而孤单的母亲“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真是棒打鸳鸯情不散啊!一个“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另一个则“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真是一个“情”字了得,虽然他们死了,可是他们的故事却活在千万人的心中;他们的爱情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胜利的。

3、表现生命意识。

西汉后期,尤其是东汉末年,原来安定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动荡,频繁的杀戮,动乱的政局使那些长期以来安享荣华,养尊处优的上层贵族失去了惯有的安定和优越感。人与人的关系打破了他们所熟悉的平衡,翻云覆雨,朝令夕改的政令更使他们迷乱和眩晕,再加上灾荒、战乱、饥馑、瘟疫,使本来就紧张的政治关系出现了更加异常的骚动。且不要说那如排山巨浪般打来的农民起义,单是流民的暴动和权力频繁的更迭,已足以惊破这批贵族温柔宁馨的梦。在这股翻腾搅动的历史大波下,在这场以闻到腥味的暴风雨面前,上层贵族的生活地位晃动了,心里的堤坝已开始崩溃。功名事业,治国安邦,这个历来垂涎的目标,越来越暗淡,越来越遥远。于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危机感和由此产生的虚幻开始在贵族的圈子里蔓延开来,迫使他们不得不对人生、对社会重新开始了一番思考。对生命意识表现得较为露骨而透彻的作品应当推《薤露》、《蒿里》。

崔豹《古今注·音乐篇》说:“《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自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为人死魂魄归乎故里。故有二章,至汉武帝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柩歌,即挽歌也。”

《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这首诗直接表露出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露水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可是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当然这是他最表层的意思,我觉得此诗还可以这么解释,就是汉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加之战争连年,所以人们觉得自己的脑袋朝夕不保。频繁的战争使人生岌岌可危,薤上之露虽然易失,可是大自然还可以给它机会,让它活过来,继续滋润着世间万物。而人一旦死去是不可复生的,更不可能再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为国家贡献了。人的观念不同,活法也就不相同;所以对人生的态度,价值的取向也各不相同。如“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行》)。“欢日尚少,戚日

苦多。以后忘忧,弹筝酒歌”(《善行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这些诗道出的就是王公贵人抓紧这短暂的人生,饮酒被纨,及时行乐,去追求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而《长歌行》的歌者虽然也认为人生短暂,时间一去不复返,但他的结论却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及时努力,在历史的大波中不做徒伤悲的观潮人,而是做力挽狂澜的弄潮儿。还有一种态度与上述两种皆不同:它既看到人生短暂但又想着长生,既知道神仙的虚幻但又把永恒的希望寄托于神灵。《日出入行》的歌者便是这样,知其不可为还要强为之。

而出于同一种主题的《蒿里》所唱的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这首诗是用有神论的观念看待人的死亡,写出了面对死亡时的痛苦心情,是以无可奈何的态度看待魂归蒿里这个不可抗拒的事实。古人云:“黄泉路上无老少”,更何况在狼烟四起,饥饿紧逼的年代,死亡只是瞬息之间的事情。因此鬼伯的催促当在情理之中,因此要敢于面对死亡,直视人生。

4、表现贫富不均。

两汉的战争,特别是西汉的开边之战,一方面使平民更加贫苦,一方面使豪族势力壮大,财富增多。统治者要发动战争,就必须筹备粮草,可是置办粮草的上层集团不仅不把粮草运往战地,而是把它据为己有壮大自己的势力。这样不仅使战争的时间延长,而且使大量的士兵得不到补给,不仅战死,还必须饿死。所以富的妻妾成群,财富如山,穷的妻离子散,街头要饭。这种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相合歌中的《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等表现的就是平民百姓的疾苦,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

《东门行》中的主人公因生活无着,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经过反复的思量,终于不顾妻子的劝阻,挺身拔剑而去,走上反抗的道路。物极必反,狗急跳墙这是常理。从主人公的出门而又入门可知他的抉择是艰难的,此时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因为家中不仅有爱他的好妻子,而且儿女都还非常小,他也不忍离自己的亲人而去。可是家里“昂中无斗米储,架上无悬衣”,这种缺吃少穿的日子使他无法当好一个顺民,更何况现在白发已现,还有什么可等的,反正都是死,所以他不得不“拔剑东门去”。并且现在去也还觉得太晚了,如果我早点去的话,也许境况会比现在好些。在那个看似皇权威武实则政治紊乱社会的底层,像《东门行》这样的家庭何止一个,而是千千万万,这里所表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

《孤儿行》所描绘的场面更是惨不忍睹,凄凉之极。孤儿受到兄嫂虐待,尝尽人间辛酸。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竟然有生不如死的想法,小小年纪便对命运已经完全丧失信心。在封建宗法社会里,长子继承在家族里可谓至高无上,自己的弟妹与他有血缘,但是没有情缘。他们只会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贪婪而暴虐,而自己的弟妹只是他们的奴隶,说简单一点,就是他们生财的工具而已。孤儿本来就很不幸,再加上兄嫂的虐待,真可谓是雪上加霜、苦上加苦了。兄嫂让他去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孤儿不仅去得远、时间长,而且还没有一个可以诉苦的地方。回到家后也同样没有踹息的时间,而是“上高堂,行取殿下堂。”他这样劳苦换来的也只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更残酷的是天公也不作美,还帮着兄嫂欺负孤儿。他“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是因为“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中肉”。一方面可看到孤儿的劳作环境非常恶劣,一方面也可看到当时的生产力也极其低下。再者就是世

人的冷漠无情,从“瓜车反复,助我者少,啗瓜者多”就可以窥其世态的炎凉,当然也可以说世人是欺穷敬富,如果是“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相合歌辞《相逢行》)这样的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家,我想世人也没有这么猖狂吧!所以孤儿最后凄凉的喊道:“兄嫂难与久居”。不仅是孤儿,就是正常的大人也难与像兄嫂一样的社会久居。

5、表现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

在两汉时期,不仅上下层贫富不均,而且豪门贵族凭借权势、抢掠民女是屡见不鲜的,并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毫无忌惮。据《后汉书·梁冀传》载:大将军梁冀“使人复乘势横暴、妻略妇女”。《后汉书·梁节王畅传》中,记载了梁节王刘畅掠取小妻三十七人。在《乐成靖王党传》中,又记载刘党霸占民妇并暗杀其丈夫的罪行。当时就连宦官也“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后汉书·单超传》)。汉乐府民歌中《陌上桑》、《羽林郎》所描叙的故事正是这类事件集中而典型的反映,而且民歌作者还让主人公在反抗中机智而聪明战胜对方,这更反映了当时人民对豪门贵族的痛恨和战胜他们的美好愿望。

《陌上桑》所写的就是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借着权势调戏采桑女秦罗敷的故事。其实在诗中描写罗敷的美貌并不是根本目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美貌往往会招致无中生有的污辱和迫害。

从“使君遣吏往”以下十三句他们之间的问答,就可以看出罗敷清贫自守、坚贞操守。罗敷之美使他惊愕止步,接着便派仆从前去打听,一听说她就是有名的美女秦罗敷,又正当青春年少,便迫不及待地亲自上前问罗敷愿不愿和他一道回去。可知使君是个好色之徒,使君对罗敷从垂涎到企图霸占,这也是当时达官贵人贪婪好色的共性,一方面他们自大自信,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只要自己一开口,这位农家女就会受宠若惊,趋之若鹜。所以他毫无顾忌地撇开仆从,径自来到罗敷面前赤裸裸地提出“宁可共载不”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又震慑罗敷的惊人之美,唯恐失去她,所以在罗敷的面前又尽量陪着小心,我们通过“使君谢罗敷”的“谢”和“宁可共载不”的试探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自高自大和自轻自贱这两种极为矛盾的特征在使君身上组成了统一体,构成了统治者贪婪好色这一本质特征。一旦使君亲自出马,赤裸裸表现霸占欲念时,她便毫不畏惧,直言指斥“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个回答干脆利落,既是斥责,又是嘲讽,它同使君的对话是明显的。使君是“谢罗敷”,罗敷是“前置辞”。“谢”是低声下气,“前”是抗言直陈。很明显罗敷不是权贵,不甘受辱。

可是在那个鬼蜮横行的社会里,一个漂亮的农家姑娘要不想受侮辱,光有着不事权贵的高尚品格,不甘受辱的美好愿望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罗敷抓住封建官吏们大官怕小官,外臣怕近侍的通病,夸耀自己丈夫来显赫声势:“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她的丈夫在千乘万骑的簇拥下从东方而来,骑着高头大马,显得意气洋洋、鹤立鸡群,相比之下,那个驾着五马的太守就显得寒酸了。从坐骑、佩剑就可知道这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夫婿不但威风而且也很豪奢,“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此四句是夸丈夫的才干和官阶,到这里罗敷为了进一步摧垮他,使他不但感到自己位卑职小、官运不佳,而且也使他觉得自己猥琐、自惭形秽,因此罗敷在夸耀了丈夫的威势、才干和官阶之后,又加了个尾声:夸耀夫婿的英姿风采:“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这也不得不使使君尴尬狼狈以至灰溜溜地逃之夭夭。

《羽林郎》写的是一位卖酒姑娘拒斥贵族豪奴无礼调戏的故事。羽林,是汉代皇家禁卫军;羽林郎,是羽林军中的高级将领。诗中被斥责的对象既是个贵族豪奴又是皇家禁卫军将领,所以它谴责的范围就不仅仅是个道德败坏的冯子都,而是直指皇权的整个上层集团;胡姬的反抗也就不仅仅是坚守贞操、忠于前夫,而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对整个封建权势的蔑视和挑战。

诗中“霍家奴”是指西汉昭帝时的大将军霍光家的家奴冯子都,据《后汉书·霍光传》:“光宠幸监奴冯子都”。但在这首诗中指斥的对象并不是西汉的霍光,也不是冯子都,而是借西汉霍家的故事来影射讽刺东汉的社会现实。

在那个罪恶的社会里,一个女子的美,尤其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女子的美,往往是一场灾难。一个当垆的卖酒女的美貌当然更容易引起权豪们的非分之想。据《汉书》记载,冯子都并无官职,可是他一会儿说是“羽林郎”,一会儿说是“金吾子”,可见他确是依仗着将军势力在到处招摇撞骗。当冯子都酒足饭饱之后,就借着酒意开始轻薄起来。他把一面青铜镜送给胡姬,并动手动脚想把它系在胡姬胸前的红罗衣襟上,但这位胡姬的品格与这个豪奴的势利估计正好相反,她的地位虽然低下,但品格却很高尚,对豪奴的调戏,她坚决拒绝,但在处理方式上又大方得体,你拿钱买酒买菜,作为酒家,我当然以好的供应,让玉壶盛满清酒,金盘端上鲤鱼。但你要借酒装疯,下流轻薄,则严辞拒绝,毫不含糊。对豪奴动手动脚的轻薄举动,她“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公开表白自己的态度:“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他谴责了豪奴的轻薄,其实是显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但对方毕竟是个声势显赫的豪奴,自己是个孤立无援的卖酒弱女子,因此,既要使对方的企图不能得逞,又不能使对方过于难堪。所以只能说“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了。“多谢”实际上是双关语,表面是感谢,实际是谢绝。“私爱”是私心相爱,这里也含有不正大光明之意。“徒区区”三字更是意严而辞婉,既使对方死心,又使他能借机下台。态度是坚决的,方式是委婉的,这种柔中寓刚的答复,使这个仗势欺人的豪奴苦笑不得,只得扫兴而去了。

三、小结

汉乐府民歌大部分是乐府机关采集的民间歌谣,或稍加润色的歌诗,有什么大事的时候叫乐工们来表演一番,其题材广泛,思想内容丰富,本文只能窥其大略,言不尽意,还需进一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7

2、《白话文学史》胡适著岳麓书社2009

3、《古诗源》(清)沈德潜选中华书局1963.6(2008.8重印)

4、《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著中华书局1986.12(2010.4重印)

5、《汉魏六朝乐府赏析》陈友冰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

6、《乐府诗集》(宋)郭茂青编中华书局2007.6.1

7、《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人民为学出版社1998.6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

汉乐府两首

汉乐府两首 18、汉乐府二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2、过程和方法: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2.诗歌中的想象三、教学难点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待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本课时学习《上邪》。二、关于汉乐府: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三、识记生字词上邪yé 无绝衰shuāi 夏雨yù雪四、诵读课文:听录音,诵读,要求能当堂背诵。五、解读课题:《上邪》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歌,是一首感情真挚而热烈的爱情诗。诗中描述一位女子对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全诗3 2020-02-02 18、汉乐府二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乐府”的知识,学习汉乐府民歌的特色。2、过程和方法:通过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来鉴赏诗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2.诗歌中的想象三、教学难点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

汉乐府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时代政 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 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是从宋武帝刘裕代晋(公元420年)起算,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止,共一百七十年。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南北朝创造了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绮靡和形式主义,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南朝文学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美学价值却为所有的作家所追求。终南朝之世,极少出现强烈的激励人心或者深刻地感染人心的作品,作家所追求和创造的,大抵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题材的狭窄和细小,也不在于感情的强烈或平和,最致命的还是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胸襟,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内蕴。而北朝的文学思想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的起点,转向抒情,而没有出现像南朝那样的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 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上的不同点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其中的情歌内容包括:1、男女缠绵之情。南朝民歌往往对爱情作出大胆天真的抒写,相对而言江南的吴歌艳丽柔弱,荆楚一带的西曲浪漫热烈。2、男女恋爱之艰。虽然两情相悦,心心相属,但是这种相恋受到了许多阻力。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在南朝民歌的字里行间也多有表现。3、弃妇的不平之鸣。男女双方有幸结合,却还是不停地上演悲剧。在南北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导致了妇女的不安全感、危机感。当女子被丈夫抛弃后,又多了一种清冷的孤寂感和对负心的谴责漫骂。4、妓女的悲苦之音。倚门卖笑,客不由人,又往往被人视为败柳残荷,妓女的人格遭到了严重侮辱。她们挣扎而又无奈,不满又被迫屈服。诗歌中就表现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3、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摘的要:汉乐府民歌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诗作较多,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状况,她们或大胆冲破束缚,追求爱情;或情感真挚,缠绵相思;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或柔韧坚强、忠贞不渝,体现了汉代女性健康向上的爱情价值观,并揭示了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汉乐府女性爱情婚姻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骚之后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又一奇葩,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情感。现存的40余首汉乐府民歌,其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 诗作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许多篇目脍炙人口,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定型期,也是封建礼教日益形成的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假借“天意”将所谓的神权、君权、夫权绝对化和神圣化,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那些专为女性而设,用以维护男权的清规戒律,如“三从”、“四德”、“七去”等相继出台,女教也逐渐形成系统化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日趋发挥作用,逐渐成为女性爱情与婚姻的束缚。在这种环境中,女性的婚恋观各不相同,有的敢于冲破束缚、追求婚恋自由;有的敢爱敢恨、

果断决绝;有的勇于抗争,坚贞不屈;也有的逆来顺受、悲悯哀怨;她们的形象,有的天真烂漫,有的柔韧坚强,有的泼辣洒脱,有的略显懦弱。本文试图从四方面来浅议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她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一、纯真少女,忠贞热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乏歌颂美好爱情的篇章,塑造了一些渴望美好爱情并勇于追求的女性形象。汉代,尽管一些封建纲常不断出台,但与明清相比,其对女性的束缚仍然相对宽松。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女性尤其是少女,对爱情的表达一般都较坦率直露、大胆泼辣。例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位痴情女的自誓之词,其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连用五件千载难逢、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坦率真诚,热情奔放,犹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表现了汉代女性追求爱情专一、坚贞执著的价值观。 汉乐府中也有表现爱情委婉含蓄的,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表面看,这是一首采莲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

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父亲到市上去乞讨,碰到熟人,同情地给了他几个钱。回到家,见小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这样的诗,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诗中那位母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牵挂,真可以催人泪下。同样写孤儿的,还有另一篇《孤儿行》。诗中的孤儿,原是一个富人家的子弟。但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悲痛呼喊!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

浅析汉乐府民歌

浅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摘要: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本诗写一个采桑女子斥责“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 勤劳美丽,泼辣坚贞而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对于诗歌主人公罗敷的身份,也成为了界内讨论的话题,诗歌中的桑林文学也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 关键词:桑林文学罗敷 一、《陌上桑》中的桑林文学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 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 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允,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 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过的调戏这一表现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幕。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 二、秦罗敷身份的猜测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以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和结尾,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坚贞机智的秦罗敷形象。但其中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诗歌开场的交代她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华丽无比;按最后一段罗敷的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太守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问题似乎简单,又似乎颇为复杂。 界内有人认为罗敷就是个普通的带有一点美貌的采桑女,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位贵族女子。 两种观点孰是孰非,迄今为止仍然相持不下。从诗歌艺术性的内在意蕴来考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兴废: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霞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非。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蝶蝶,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着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心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连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涕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 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 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 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

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 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 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 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 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 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 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 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民歌的创作传统,汉乐府民歌与《诗歌》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是一脉相承。汉代与先秦有着相同的宗法制度和相同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大致相似,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因而不应该有质的区别。今存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可看作汉代人民生活的实录。 首先,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是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汉代前期经过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家财富日增,统治者也就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武帝不仅招致方士,幻想长生久视,而且穷兵黩武,奴役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受害深重,有些民歌也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如《战城南》:全诗描写激战后凄凉恐怖的战场和人乌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构思奇特,催人泪下,非但是对死者的哀伤,也是幸存者的自悼。末尾数句,岂止诅咒战争,更有对统治者的严重警告。 这类作品格调悲凉,既写了漂泊者的愁肠和整个家庭的苦痛,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蔑视和践踏。 其次,汉乐府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悲苦和反抗。两汉统治的数百年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豪族日富,黎庶日贫。《妇病行》就是一篇反映民瘼的典型作品: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牵挂孤儿的遗恨,丈夫抚养孤儿的艰辛,孤儿啼哭索母的惨状,非亲历其境者难以写出。《孤儿行》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父母双亡,孤儿脱身兄嫂,备受虐待。他常年外出经商,回家又供杂役。“东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孤儿的不幸,还不限于家庭。“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社会的冷漠自私,更加剧了孤儿的痛苦。孤儿的悲剧,不在于兄嫂的贫富与否,穷其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而导致的道德沦丧。 第三,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与人生最为切近,是民歌的永恒主题。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追求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为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女子发誓说,我要和你永远相爱,除非是山也平了,江也干了,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才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 (比较法) 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 一、保存与篇数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 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陌上桑》、《艳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无论是短章,还是长制;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诉,还是第三人称旁述;无论是撷取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片断,还是叙述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完整事件,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具有风趣盎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叙事艺术,比之《诗经》及其以前的诗作,都明显地加强了,例如《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有16句,叙述一个八十老翁久戍幸还的生动故事,诗人把主人公65年紧张艰辛的军旅生涯高度浓缩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字之中。只截取他返回家园短短一天甚至几个时辰的事情,以主人公的行踪为序:“得归”一路问一“遥看”一人“室”一作炊。一出门一落泪,由远而近,依次叙写,层次分明,情节完整,一个服役终身,侥幸生还,却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最完整,情节最生动的佳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由兰芝遣归、含泪惜别、兰芝抗婚、夫妻双殉四大情节构成。开头以孔雀失偶、徘徊不定起兴,拉开序幕,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灰暗阴沉的氛围之中:尾声以夫妻合葬、化鸟双飞作结,充满浪漫色彩。此诗时空夸度宽、幅度大,时间前后几春秋、甚至数十年,空间由焦家到刘家,由室内而室外,由家庭而社会,人物活动范围极为广阔。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知识讲解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 (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doc

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篇一:举例说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 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的。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 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 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 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 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 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 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 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 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 要表现在: 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 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 等各自不同的性格。《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如 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 特色。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 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汉乐府民歌并 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 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 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 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二):语言的朴素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 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 烈的感染力。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至文,靡以过之! (《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 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