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塔问题_教案

河内塔问题_教案
河内塔问题_教案

河内塔问题

尹庄小学乔宝付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初步学会用递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巩固求解递推数列的方法;

(3)利用“特殊化与一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利用学具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听老师讲故事,谈“河内塔问题”

河内塔的起源源自古印度神庙中的一个传说。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勃拉玛在贝拿勒斯的圣庙里留下了三根金刚石的棒,第一根上面套着64个金环,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的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庙里的众僧不倦地把它们一个个地从这根棒搬到另一根棒上,规

定可利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但每次只能搬一个,而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相传神同时发了咒语,当所有的金环全部移完时,就是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那么,众僧们要移动多少次呢?不妨我们假设一下:(1)如果①号棒上只有1个金片。把金片移到③号棒上只需要移1次;

(板书:金片的片数移动的次数)

1 1

(2)如果①号棒上有2个金片,最少移动几次?应该怎样移?同桌商量,怎样移?找生边演示边说明。(先把小金片移到②号棒上,再把大金片移到③号棒上,再把小金片移到③号棒上,总共需要移3次)板书:2 3

(3)如果①号棒上有3个金片。应该怎样移?移动几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河内塔问题”

板书:河内塔问题

二、做游戏

出示“河内塔问题”

1、河内有①号、②号、③号三个柱子,你能借助②号柱把①号柱上的珠子移到③号柱而不改变珠子的上下顺序吗?最少移动多少次?移动规则如下:

(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珠子;

(2)大珠子不能放到小珠子上面。

2、让生读题,理解题意。

3、小组讨论:大、中、小三个珠子如何移?最少要移动多少次?

4、小组合作开始做“河内塔”游戏

5、各小组展示成果。找出用时最短且移动次数最少的组为优胜组。

6、教师展示移动过程,并用图解说明。

(1)河内塔问题,三个珠子的移动图解:三个珠子的移动只有两种移动方法:如果第一次移动时,把最小红珠子放到③号杆上是优选法。如下:

(一)原题图:(二)移动第一次:

(三)移动第二次:(四)移动第三次:

(五)移动第四次:(六)移动第五次:

(七)移动第六次:(八)移动第七次:

7、延伸:如果①号杆上有4个珠子呢?请大家再试试怎样移动次数最少?

8、小组再次合作,哪个组先完成且移动次数最少的为优胜组。

9、河内塔问题,四个珠子的移动图解:

四个珠子:开始第一个珠子要放在②号杆上:

(一)原题图:(二)第一次移动:

(三)第二次移动:(四)第三次移动:

(五)第四次移动:(六)第五次移动:

(七)第六次移动:(八)第七次移动:

(九)第八次移动:(十)第九次移动:

(十一)第十次移动:(十二)第十一次移动:

(十三)第十二次移动:(十四)第十三次移动:

(十五)第十四次移动:(十六)第十五次移动:

三、探究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河内塔问题移动次数最少的规律

珠子的个数∕个最少移动的次数∕次

1个珠子 1

2 3

3 3+1+3=7

4 7+1+7=15

5 15+1+15=31

6 31+1+31=63

┋┋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由移动次数组成的数列:1,3,7,15,31,63……猜想和探究其中隐藏的规律。学生发现数列1,3,7,15,31,63……的规律是:后一项总是比前一项的2倍多1。

四、应用

那么,64个金环,众僧们要移动多少次呢?师引导生根据上述规律进行计算。算一会儿后,师公布答案:众僧要移动18446744073709551615次。让生试读此数,感受大数的读法。

五、拓展

假如僧侣们每秒钟移动一次金片,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照这样干下去,需要干多少年?可以要求学生只列出算式。师提示:一年有多少秒?(60×60×24×365)秒,需要多少年?[18446744073709511615÷(60×60×24×365)]年。最后,老师宣布答案:大约需要5846亿年!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太阳的寿命最多还有100~150亿年,5846亿年远远大于这个数,看来,众僧们耗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完成金片的移动。我们也不必担心世界末日会到来了。可见印度传说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

六、小结

汉诺塔问题在数学界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至今还在被一些数学家们所研究,也是我们所喜欢玩的一种益智游戏,它可以帮助开发智力,激发我们的思维。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 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文章突破 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 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 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学情分析关于这课,学生的预习工作不会差,文章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全文没有生僻字词音。通过对全文的把握,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需要 老师逐步引导,让同学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近几年来,《道士 塔》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个突出难点,这要求老师在梳理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时 结合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讲清楚文化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化的价值,并体悟作 者对文化遭到劫掠的感情。 设计理念结合课文内容,举一反三,开展一堂文本与现实相结合的研讨课. 本文共四部分,结构比较好把握,所以首先把握整体,再进一步分析各部分的内容从而 挖掘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或关键词句的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加 深同学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思想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 余秋雨作为的这篇散文文化底蕴深厚,需要深度解析,同时在把握文化的 同时了解其思想。 二、以语言感悟和品味为切入点,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文章有多处句子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在把握全文结构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 础上,深入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余秋雨及其“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了解敦煌学。2.“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3.培养散 文鉴赏能力。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中作者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 第2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道士塔》教学设计1

《道士塔》教学设计1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道士塔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媒体设计] 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克里克塔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克里克塔》的教学反思 一、选材 本活动内容来自绘本《克里克塔》,作者是法国的汤米·温格尔。读完这个故事,我已不知不觉地被故事深深吸引,被故事中浓浓的爱意所感动!故事充满温情又不乏幽默,充满智慧又不乏想象。一般人都惧怕的蛇竟然是那么的友善、聪明、可爱。第一感觉——这是一 个很有趣、很有意思的故事。 作为一个教学活动,除了有意思外,还要有价值。细细分析、阅读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它蕴含了很多的教育价值: 一是故事的情感性。故事中的儿子怕妈妈寂寞给了妈妈一份独特的礼物,给妈妈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这是儿子对妈妈的爱;波特奶奶跑到动物园确认蛇没有毒之后,便把蛇当作孩子一样疼爱起来;克里克塔陪伴在波特奶奶身边,那么的温顺、体贴、聪明,他们相处得那么自然、融洽;而那些能够与克里克塔一起玩的小朋友又是多么令人羡慕!人见人怕的蛇变得人见人爱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故事中处处洋溢着爱的氛围。这种情感、这种爱又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有这种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迁移、体验、培植 这种美好的情感。

二是故事的智慧性。故事中渗透了很多科学的、数学的知识,如有 关动物的知识,数概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很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 经验水平和兴趣需要。 三是故事的想象性。故事中处处有法国式的浪漫和想象。波特奶奶 收到儿子寄来的生日礼物,这礼物竟然是一条蛇;蛇可以像小宝宝一 样被抱着喂奶;身子竖起来变成了书架;柔软的身体可以变成各种数字,变成滑滑梯和绳子。想象无处不在,它引领着孩子们走进神奇的 想象世界,发展想象能力。 二、定位 在设计、修改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反复在思考“活动的领域如何 定位”的问题,曾在“是综合活动还是语言活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但最后还是将活动的重点领域定位于“语言”。我的看法是,虽 然这个绘本故事,本身的内容情节中渗透了很多方面的东西,有社会 情感、科学等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这是一个基于绘本故事的活动,在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还是侧重于观察和讲述。 基于这些的考虑,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1.仔细观察画面, 联系故事内容进行思考,能比较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了解大蛇和波特奶奶及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感受人与人、人与大蛇之间的美好情感。目标一是观察、讲述方面的要求,指向方 法和技能的培养;目标二是感受方面的要求,指向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道士塔》教案 (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道士塔》教案(一课时)(网友来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永嘉中学陈海光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四)、面对这样的悲剧,面对这样的王道士,余秋雨的心理是怎样的?请大家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秋雨感情的语句,读读,并用: “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余秋雨”加以表达,简单地阐明理由。

12.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河内塔

河内塔 XXX 应用心理学X班 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被试对河内塔游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记录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圆盘的移动数量,分析被试所用的思维策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河内塔的最优方法。一般情况下,被试第一一次参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若成功之后一遍一遍做,时间会慢慢缩短。分析可得最好的策略应当是模式策略。实验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且极易受环境影响。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循环子目标知觉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 1.引言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的n次方减1,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分别为循环子目标,知觉

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 循环子目标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 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定规则来采取行动。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 >2- >3的顺序移动。 机械记忆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 2.2 仪器 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 2.3 实验材料

2016上公开课用的河内塔问题教案

河内塔问题 ------教学设计 新建三小徐珍珠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1页,河内塔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经过自己的探索,体验化繁为简找规律这一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2、经历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再验证猜测,这一系列数学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能用有条理的、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想法。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懂得谦让,能相互帮助。 5、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应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思想,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训练学生对自己的结论做出条理清晰的说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河内塔教具、河内塔学具、游戏记录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孩子们,这节课是一节游戏与数学相结合的课,将会是一节很有趣的数学课,那你们有没有准备好要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呀?准备好了,老师非常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简单的数学知识:2我们可以写成2一次方,2乘2也就是两个2相乘可以写成2的2次方等于4,2乘2乘2可以写成2的3次方等于8,以此类推:4个2相乘可以写成2的4次方等于8再乘以2得16.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做一道找规律填空题:2 4 8 16 ……()第10数是几?()第N数是几?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想想,算算,找找规律。我们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找到了,规律是第几个数,就是几个2相乘的积。那第20个数呢,你们再想一想,??? 游戏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老师这儿就有一种很好玩的游戏你们肯定想试试。这个游戏要用到的玩具叫河内塔。(出示课件)(它是由一块底盘,三根杆子和一些圆盘组成的)大家现在还想知道什么呢,是不是怎么玩呢?大家别着急,它的游戏规则和一个传说有关,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一个关于河内塔的古老的传说,游戏规则就在这个传说里面。出示课件讲传说。 二、介绍传说 1、听了传说后,你们担心不担心河内塔上的64块圆盘很快就会移完,世界末日很快就会到来呀! 到底有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呢?这个传说究竟蕴含了什么样的奥秘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河内塔问题,找到移完64个圆盘最少所花的时间,揭开这个古老传说的奥秘。(出示课题) 2、探索玩法: 听了刚才的传说,你懂得了玩这个河内塔规则吗?看谁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出示白屏。)请你说出其中的一条。 同学们看看是不是有这四点:(出示课件)游戏规则: (1)、把第一根杆上的珠子全部移到第三根杆上;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归纳:介绍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与对话——想象有椐、生动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愤情 第二课时 第三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

汉诺塔论文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一、背景知识 (3) 二、问题重述 (3) 三、算法分析 (3) 四、流程及程序设计 (5) (1)、流程图 (5) (2)、模块及其功能介绍 (6) 五、调试与算法复杂度分析 (7) (1)、运行结果 (7) (2)、H ANOI塔问题复杂度分析 (9) 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摘要 汉诺威塔是一款集娱乐与运算的智力游戏,它不仅能使人在休闲的时候放松心情,而且还能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你的思维能力。 有三个柱子A, B, C。A柱子上叠放有n个盘子,每个盘子都比它下面的盘子要小一点,可以从上到下用1, 2, ..., n编号。要求借助柱子C,把柱子A上的所有的盘子移动到柱子B上。移动条件为: 1、一次只能移一个盘子 2、移动过程中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只能小盘子放在大盘子上 本文的主要算法是利用函数的递归调用算法。首先,想办法将A座上的前n-1个盘借助C座移动到B座上,然后将A组上的第n个盘移动到C座上。然后再将B座上的n-1个盘借助A座移动到C座上,此次移动也和第一次移动一样,重复递归,直到最后一个盘为止。 关键词:汉诺塔递归思想函数调用数组指针

一、背景知识 汉诺塔(又称河内塔)问题来自中东地区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世界刚被创 建的时候有一座钻石宝塔(塔A),其上有64个金碟。所有碟子按从大到小的次序从塔底堆放至塔顶。紧挨着这座塔有另外两个钻石宝塔(塔B和塔C)。从世界创始之日起,婆罗门的牧师们就一直在试图把塔A上的碟子移动到塔C上去,其间借助于塔B的帮助。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碟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一个碟子放在比它小的碟子上面。当牧师们完成任务时,世界末日也就到了。 19世纪的法国大数学家鲁卡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正确地指出,要完成这个任务,僧侣们搬动金盘的总次数(把1个金盘从某个塔柱转移到另1个塔柱叫做1次)为:18,446,744,073,709,551,615次。假设僧侣们个个身强力壮,每天24小时不知疲倦地不停工作,而且动作敏捷快速,1秒钟就能移动1个金盘,那么,完成这个任务也得花5800亿年! 二、问题重述 有三个柱子A, B, C。A柱子上叠放有n个盘子,每个盘子都比它下面的盘子要小一点,可以从上到下用1, 2, ..., n编号。要求借助柱子C,把柱子A上的所有的盘子移动到柱子B上。移动条件为: 1、一次只能移一个盘子; 2、移动过程中大盘子不能放在小盘子上,只能小盘子放在大盘子上。 用计算机算法思想解决该问题,利用C++实现其动态演示。 三、算法分析 设A上有n个盘子。 当n=1时,则将圆盘从A直接移动到C。 当n大于等于2时,移动的过程可分解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A上的n-i个圆盘移到B上; 第二步把A上的一个圆盘移到C上; 第三步把B上的n-i个圆盘移到C上;其中第一步和第三步是类同的。 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算法,用图示法描述如下: 将N个盘子从A杆上借助C杆移动到B杆上。这样移动N个盘子的工作就可以按照以下过程进行: ①第一次调用递归 ②将一个盘子从A移动到B上;

道士塔_2

道士塔 思路流程 1、介绍余秋雨及作品(《文化苦旅》)→最让你感伤的是哪一个字(苦)→文化苦旅的第一站是哪里(投影、敦煌)→介绍敦煌(神奇传说、莫高窟图片)→展示敦煌魅力(投影、一组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一个不和谐的镜头(《道士塔》)→什么是塔(佛家僧人圆寂的地方)→明确敦煌与宗教的关系(佛教)→教师好奇发问投影中塔主人是谁(王圆篆)→见见王圆篆(投影)→王圆篆的身份(农民、道士、敦煌的大当家)→拓展道教道士仙逝(羽化)→佛家圣地怎么会安葬道士(荒唐)→道士管理佛家圣地妥当与否(不妥)→对文化来说用一个字概括(苦)→筛选文中信息→你看了有什么感觉(愚昧无知)→(苦笑)→王道士在敦煌都做了些什么(发现了藏经洞)→文中信息→他惊喜吗(不)→怎么处理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先把文物送给官员,后又把文物卖给了外国人)→哪些外国人(所谓的考古家)?哪些国家?卖了多少?(投影)→价格公道吗?实质是什么?(外国的考古家抑价,文化强盗)(投影)→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苦涩)→政府没有干涉?(接受王圆篆的贿赂)→说明什么问题?→你有怎样的内心感受(苦闷)→王道士成了民族的什么人(罪人)→趁热打铁:我们是否可以归罪于他——王道士?(他成了这一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作者是什么情感(我好恨)→拔高(体会作者的

爱恨)(投影)→讨论:我们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抒情结尾。(投影)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代表作主要有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我们品读余秋雨散文,可以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使学生明确“苦”。 二、介绍、展示敦煌魅力 A、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敦煌 B、神奇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尊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继而有所顿悟,它庄重的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是远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投影) C、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D、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讲读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

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

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后来这种塔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我们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钵式的塔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亭台式或楼阁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状的塔了。原有的覆钵式的塔到今天只存在于藏传佛教建筑中。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 大多数的塔都已经十分破败了,只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 课题:道士塔 授课班级:高二(18)班 授课老师:胡国华 授课时间:第五周 教学目的: 一、领悟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二、学习本文诗化的语言。 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一、采用“四读法”(速读法、诵读法、品读法、研读法)教学。 二、从主旨入手,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关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的介绍。 二、通览全文,明确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步骤: 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二、敦煌文化、莫高窟。 三、余秋雨散文评介。 四、速读全文,明确主旨,理清思路。 设问导引: 1.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弥漫字里行间,用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 明确: “恨” 2.作者恨谁?为什么? 明确: 一恨王道士,他是历史的罪人,毁坏和贱卖敦煌文物。 二恨掠夺者,他们巧取豪夺,大肆掠夺敦煌文物。 三恨腐败官员,他们毫无文物保护意识,反而把敦煌文物作为“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四恨腐朽政府,当时政府根本就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保护措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主旨所在。

3.归纳主旨。 作者痛恨当时政府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法规和保护措施,提醒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珍视祖国的文物,尤其是政府应有强有力的措施和法规,保护好祖国的文物,并且加强对文物的研究,继承好祖国的文化遗产。结尾一部分用意在此。`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分析细节,学习本文运用细节表达思想情感的的手法。 教学步骤: 一、本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是传神的细节。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语段。 二、品味精采语句、语段。 诵读、品味。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道士塔教案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③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愤懑以及悲怆苍凉的情感。. ②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激情。 ③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余秋雨及其作品、敦煌莫高窟和敦煌文化的相关知识。 2、敦煌文物毁坏与流失这一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3、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某些含义深刻 的句子,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4、叙述余秋雨的散文风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护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精神。 2、学习文章中有机结合等多种写作手法。 四、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与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六、教学课时:二课时 七、分析教材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之一。《道士塔》用优美隽永而发 人深省文字叙写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及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的痛心场景。他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

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这是文章主旨所在。 八、教学设计 课前,先欣赏一段舞蹈。 (欣赏2008年春晚舞蹈《飞天》,约2分钟。) 提问:这是什么舞蹈 学生:飞天 师:没错,这个就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产生灵感而创作出的舞蹈《飞 天》 (展示飞天壁画,引出敦煌莫高窟) 一、认识敦煌莫高窟 中国有四大石窟,这四大石窟指的是:敦煌一莫高窟、大同一云冈石窟、洛阳一龙门石窟、天水一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着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敦煌位于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千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 2、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最着名的佛教石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400多尊,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信徒再次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 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疏忽和朝廷能够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哪一个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它的笔书写这种悲情的人。 3、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在这里! 三、介绍余秋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园3道士塔》4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学设计 海原县回民中学 罗小云 选自《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一单元,主题:抨击时弊,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2.引导学生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 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莫高窟是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窟群,在甘肃敦煌境内,始建于公元350年前后,荟萃建筑、绘画、雕塑艺术,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在1900年被撬开后的十多年间,惨遭国内外各方“毒手”,4万余件文物,毁之大半,散失国内外,成为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 常识卡片: 敦煌散失文物书籍的下落 1.英国图书馆 11297册 2.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6000册 3.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 11050册 4.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 14册 5.日本私人

592册 6.韩国汉城博物馆 2000余册 印度、瑞典、奥地利……

……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今天,就让我们去亲历那段文物流失的伤痛历史,一同走进《道士塔》。 二、速读文本 读懂文章需先找突破口。面对这场巨大的民族悲剧,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强烈感情的一句话是—— “我好恨!” 快速阅读文本,依次思考并讨论以下同题: (一)恨什么?(对象、行为、原因) (二)恨的实质是什么? (三)怎样写“恨”的? (一)恨什么?(对象、行为、原因) 恨的对象之一:王道士 行为: 1.刷白洞窟壁画 2.毁掉洞窟雕像

大班语言活动《克里克塔》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克里克塔》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克里克塔》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体会“根据蛇的特点开展想象”的快乐,并进行大胆表达,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友好互动的美妙境界,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克里克塔》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体会“根据蛇的特点开展想象”的快乐,并进行大胆表达。 2.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友好互动的美妙境界。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幼儿作画工具、PPT、图画书人手一份、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包裹”引出活动 1.T: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克里克塔”。 猜猜“克里克塔”是什么意思? (克里克塔到底会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讲述:从前,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老太太,名字叫路易斯·波特,(人们叫她“波特太太”幼儿其说。)她有一个儿子,在巴西研究爬行动物。一天早上,邮递员送来一个奇怪的包裹。 T:看一看,包裹在哪里?什么叫包裹?有没有见过包裹?故事里说“这是

个奇怪的包裹”,你觉得它奇怪吗?为什么觉得它奇怪? 猜一猜:这个包裹里藏着什么? (那我们打开来看看,你们大声数1、2、3,我来打开……) 2.揭晓答案:哇——原来是什么呀?蛇!一条蛇!老太太“啊”地尖叫起来。T:老太太看到蛇怎么样? 你们为什么都会尖叫起来呢?怕不怕蛇? 3.讨论“蛇”。 4. 猜想故事的内容。T: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蛇,一条可怕的蛇。那后面的故事是可怕的、恐怖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还是温馨的故事呢?猜猜看。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二、蛇的名字叫“克里克塔” 1.师幼共同阅读图画书 播放音乐,讲述故事:波特太太有一个儿子,在巴西研究爬行动物,包裹里装的是蛇,是儿子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哦——生日礼物!蛇也能当生日礼物,真有趣!)老太太担心蛇有毒,于是去动物园查看,发现它是一种没有毒的大蛇,叫做波尔·肯斯特克里克塔。波特太太亲切地称呼他为“克里克塔”。 2.幼儿多次念读“克里克塔” T:克里克塔原来是蛇的名字。 三、克里克塔真幸福 1.继续阅读图书 教师讲述故事:波特太太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着克里克塔,还亲自给它喂牛奶,为了让克里克塔有回到家乡的感觉。波特太太特地买来了棕榈树,

《道士塔》的教学设计

《道士塔》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 [媒体设计] 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

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本文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一、目标: 1、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 2、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感受作者复杂的心态,进而感受一种民族的耻辱之痛,一种文人的无奈之痛,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二、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 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 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速读课文,找)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跟着学生的鼻子走)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 C、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初读(学生很冷漠) 再自由读,读出什么感情?(谴责、嘲讽、同情……) 齐读,要有点不同,要有味道。 (三)、由“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中的“只是、小丑”, 探讨“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1、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道士塔》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道士塔》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道士塔 余秋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师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交流,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具体了解中国现代史,初步理解作者愤懑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愤懑的情感。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谈起中国屈辱的现代史,总是对列强产生切齿的痛恨,因为他们曾践踏我们的家园,曾欺凌我们的人民,曾侵占我们的经济,曾掠夺我们的文化……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应该痛定思痛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就是从文化人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所遭受的灾难进行了剖析。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三、关于敦煌 师生查阅资料,关在课堂进行交流。(材料附后)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⑴找出作者批判的对象。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情感价值: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 三、研析课文 1、整体把握 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内在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但这仅仅只是概括了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重点。

河内塔问题

河内塔问题 最终的规律是,2的N次方-1次,其中N表示圆片的个数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20页有一道思考题“河内塔问题 解一:https://www.360docs.net/doc/e77684620.htm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具体教材分析 解二:教参对这道题的解法做了一些简要的说明。网上也能查到一些相关的文章,不过大都比较专业不大好懂。其实,这道题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我最早是从美国著名科普作家乔治·盖莫夫的名著《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中读到的,不仅内容引人入胜,文笔也清新流畅。在此,推荐给有兴趣的网友。 “在世界中心贝拿勒斯的圣庙里,安放着一个黄铜板,板上插着三根宝石针。每根针像韭菜叶那样粗细。梵天(印度教的主神勃拉玛)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其中一根针上从下到上放下了由大到小64个金片。这就是所谓梵塔。不论白天黑夜,都有一个值班的僧侣按照梵天不渝的法则,把这些金片在三根针上移来移去:一次只能移一片,并且要求不管在哪根针上,小片永远在大片的上面。当所有的64片都从梵天创造世界时所放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梵塔、庙宇和众生都将同归于尽。” 课本安排了经过简化的这样一道题目,是想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初步感知一下化归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用意很好。不过我觉得,倒不如先以阅读的形式或者听老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的全貌有所了解,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从移动1个金片开始,去探究其中的规律。 (1)如果①号针上只有1个金片。把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只需要移1次; (2)如果①号针上有2个金片。先把小金片移到②号针上,再把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再把小金片移到③号针上,总共需要移3次; (3)如果①号针上有3个金片。像(2)那样(针号稍有改变),先把上面的2个金片移到②号针上, 需要移3次。再把最后1个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需要移1次。再把②号针上的2个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又需要移3次。总共需要移3+1+3=7次; (4)如果①号针上有4个金片。先把上面的3个金片移到②号针上,需要移7次。再把最后1 个大金片移到③号针上需要移1次。再把②号针上的3个金片移到③号针上又需要移7次,总共需要移7+1+7=15次。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由移动次数组成的数列:1,3,7,15,结合上面的实践,猜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