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意识调查报告

宪法意识调查报告
宪法意识调查报告

2000年9月至2001年7月,笔者在湘西进行了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共设计了35个问题,提供了70个选项;有11个空格要答卷者填写,其中6个是答卷者对宪法基本情况的回答。发放了1000份问卷,收回答卷690份。一、基本情况统计分析读过宪法的人为59,完整读过的人为12,没读过宪法的人占24,加上没有表态的人,29的人没读过宪法;66的人表示家里有宪法内容的书,28的人表示没有,6的人没有回答;5的人承认有过违反宪法的行为,86的人说没有,4的人不知道,5的人没表态。85的人知道宪法由全国人大制订,约10的人以为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全国政协、国务院、司法部或国家主席制订,5的人没有回答;85的人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效力高,4的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比宪法效力高,11的人不敢表态。对城市土地所有权,1认为属于市民,6认为属于使用者,87认为属于国家;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4的人认为属于农民,44认为属于集体,46认为属于国家。66认为家里可以挂国旗,18的人认为家里可以挂国微,16的人不知道;哪个是国家元首?4以为是国务总理,81知道是国家主席,8认为是总书记;只有54的人表示生活中运用过宪法条文,27则表示没有运用过,10不知道,9拒答;10认为民主党派是执政党,79认为是参政党,近1认为是在野党,10不知道。82的人知道宪法保护住宅权,8认为不保护,10不知道;54肯定劳动是公民的权力,39认为是义务,但同时把劳动看成是权力和义务的人则很少;88的人知道担任国家主席的年龄起点;84认为宪法保护公民的财产继承权,6

认为不保护,10不知道。19知道享有选举权的年龄起点,2的人知道选举权有国籍条件,只有不到1的人知道享有政治权力的条件;只有36的人知道追查刑事犯罪和国家安全需要时,公安机关可检查公民通讯权。78的公民认为,逮捕犯罪嫌疑应由公安机关执行,15的人认为应由检察机关执行,近1的人认为由审判机关、行政机关或政法委执行;对计划生育、纳税的宪法义务的认知率在75以上;26的人能全面认识全国人大职权,但只54立法权,30认为有选举国家主席权,27认为的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权,27肯定有选举中央军委主席的权力。我国宪法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大多数人没答,随机抽取10份,其中5人分别填写了宪法是根本大法、规范人民的行为准则、全面、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等内容,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准确;5人未填。宪法的第一句话是什么?10人中有2人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准确率10,拒答率80。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是什么?有2人答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8人未答。我国从小学教育始,就开设了政治常识课,中学和大学专门开5至10课时的宪法课,那么,60岁以内的人都应该接受了系统的宪法教育,表示没读过宪法的人实际只是一种失意。但是近三分之一的公民不知宪法为何物,近10%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合宪;对于宪法效力、土地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通讯自由等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国家基本制度,20%左右的人认识是错误的,

这是值得特别关注的现象,这可能与我国此前宪法的非司法化有关。

二、法治的关键是依法治党还是依法行政?53认为,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39认为是依法治党;对中国实现法治的时间,39认为要20年,35选50年,11选100年,15未答。这里显示,大多数人对法治有信心、有耐心,并且对依法行政和严格治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50的农民、48的学生、46的军人、44的经营者、40的工人和干部、36的教师,认为关键是依法治党,说明党的领导正确与否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因素。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干部对这个因素的关注程度较高,因为他们站在领导岗位和权力中心,对这点感受最深;而农民选择此答案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是他们对依法行政比较陌生,而对党组织比较熟悉。而认为中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的比例教师59、干部58、工人56、军人52、经营者49、学生32、农民17;说明大部分人感对依法行政寄予厚望;但是学生因涉世不深,遇到行政违法行为的概率较少,而对行政违法的危害认识明显与成年人有差距,同时对学生进行党的历史的教育,使学生对党的信赖和崇拜的程度比成年人要高,因而在这个选择中,学生选依法治党的比例高于其他一切职业,而选依法行政的比例低于其他一切职业。三、实现法治的时间还需20、50或100年?对这个的时间,选择20年的最多,经营者的59、干部和工人的53、教师的39、农民的17、学生的16,认为经过20年中国可以实现法治。其次是50年、100年,这说明大多数人对法治是有信心的;但教师之间的分歧明显,答案比例为442,相当一部分人选100年,意味着

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教师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学生,74的学生选择50年和100年,9的学生拒答,对法治的消极情绪是最强烈的;军人和学生的大部分人选择50年,他们的年龄段差不多,其看法有惊人的相似;但有10左右的人对实现法治没有信心,特别是农民和经营者,可能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最大权威不是法律,而是官员;教师、军人和干部的答卷率最高,表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最强。学历越高,答卷率越高,大专以上的人比小学层次高出8个点,说明学历高低与对法治的关注率呈正比;对实现时间有较大的分歧,但不同学历层次有区别,高学历者之间分歧较大,低学历者倾向20和50年或拒答,初中学历者选20年或50年的占85,而本科学历者中只有76;学历越高,选100年的人的比例就越高;但小学学历者的回答比较特殊,16的人选100年,比例是最高的,同时拒答率28,也是最高的,可能他们没有什么依据回答此问题;说明学历高低与对法治的认识的深度呈正比。注原文发表在《湖南法学》2002年第2期,作者-1188。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姓名:张丽 学号:20110908708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一、前言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提升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7.2亿,在某种意义上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决定着中国法制化的进程。自八六年我国进行普法宣传以来,法律已经深入基层,走进并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遗憾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普法宣传工作,目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和农民法律意识都处于低水平。如何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深入本村,就当地农村普法教育以及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二、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去报案;也有一些像有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是朋友,不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的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从这方面讲,普法工作还任重道远。 (三)妇女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广大农村,应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多数的妇女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受摧残的事

公民宪法意识调研

社会实践报告 公民宪法意识调研 团队名称: 队长姓名:

公民宪法意识调研 姓名:安逸 团队名称:×× 学院:××× 内容摘要:宪法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大法,公民意识与社会的正常发展息息相关。公民宪法意识决定了公民在一系列情况下的行为选择。与此同时公民的宪法意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宪法权威的树立和国家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决定着国家公民意识教育的推进。本文阐述了有关公民宪法意识的基本概念,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公民宪法意识现状及成因,试探性地提出了公民宪法意识提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宪法、公民、公民意识、公民宪法意识、现状及成因、解决方案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于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的。 在我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中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多次修正。[1]作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书,以及各类组织活动的根本活动准则,公民有义务对宪法有基本的认识,政府机关有义务推进宪法意识的普及。从近几年社会热点问题来看,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已经成了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一、主要概念 1. 宪法: 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

【调研问卷模板】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调研问卷模板】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非常感谢您愿意接受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均采取匿名填答,回答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您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就行。对于您的回答,我们将按照《统计法》规定,严格保密,只用于学术研究。1. 您的年龄是? ____________ 2. 您的性别 A.男 B.女 3. 您的教育程度? A.初中及以下 B.高中/职高/中专 C.大专及本科 D.硕士以上 4. 您户籍所在城市 A.重庆 B.四川 C.山东 D.其他 5. 您目前的户籍状况是 A.非农业户口 B.农业户口 6. 您现在主要生活或定居的省市是 A.重庆 B.四川

C.山东 D.其他 7. 您是否有法学专业或职业背景 A.有 B.没有 8. 您从事的职业是? A.公务员 B.国有企、事业单位 C.私企、外企员工 D.个头工商业者 E.学生 F.农民 G.无固定职业或待业 H.其他 9. 您的月收入? A.2000元以下 B.2000-3500 C.3501-5500元 D.5501-8500元 E.8501-15000元 F.15000以上 10. 总体而言,您对我国《宪法》是否了解?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不太了解 D.完全不了解

11. 您认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C.中共中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E.不清楚 12. 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定年龄是? A.16周岁 B.18周岁 C.20周岁 D.22周岁 E.不知道 13. 我国的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日)是在每年的哪一天? A.3月15日 B.7月1日 C.12月4日 D.10月1日 E.不清楚 F.没有国家宪法日 14. 您认为应当由哪一个机关负责监督宪法实施? A.人大 B.政府 C.司法机关 D.党委 E.其他专门机关

中学生法制课教案第三课增强宪法意识严格遵守宪法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三课增强宪法意识严格遵守 宪法时间 备课上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宪法,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确认保障公民的权利。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宪法意识,自己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确认公民权利;权利保障体制难点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利保障体制

教学过程导入:民法、义务教育法第一条都写明:依据宪法,制定本 法。为什么要依据宪法?什么是宪法?它有哪些作 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关于宪法的一些知识。 第三课增强宪法意识严格遵守宪法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 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P14材料,思考问题:从上述情景中你 能发现宪法规定的内容与刑法、义务教育法等普通 法律规定的内容有何不同吗? 活动过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1)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任务、 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标志等问题,都是国家生 活中的根本问题,只能由宪法规定。 (2)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P14相关链接,了解国家性质、根本制度等内容。 (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15材料,思考问题:从上述情景中你 能感悟到哪种法律是“母法”吗?宪法具有最高的法 律效力表现在何处? 活动过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法、时间 1分 10分 讨论法 5分 讨论法

教师总结:(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是根据宪 讲授法

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1)论文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论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1)论文 [论文关键词]法治国家公民宪法意识[论文摘要]法治国家不仅应包括完善的法律制度,还应包括所有公民应有的宪法意识,两者同样重要。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不仅要通过宪法教育来进行,还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和宪法实践来进行。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状况,而且包括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过程。国家的法治状况不仅仅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般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公民是否具有一定的宪法意识。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是推动国家法治进程的必要动力,也是国家人权保障的重要精神力量。一、宪法意识的结构与内容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对宪法精神及其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是人们自觉运用宪法进行思考、判断、处理各种问题的心理特征,它是法律意识的基础和核心。1、宪法意识的结构在内在结构上,宪法意识包括宪法基本知识和宪法观念。前者是人们对宪法常识、规范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后者是人们对宪法精神和内涵的领悟。宪法基本知识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基础,宪法观念是人们通过对宪法基本认识的消化和提炼而得到的理性认识。在层次上,宪法意识包括宪法心理和宪法理论。前者是对宪法现象的不系统的、直观的、具体的感觉,是感性认识;后者是人们对宪法现象进行系统抽象后的思想观点,它是在宪法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较高层次的宪法意识。从宪法意识主体上划分,宪法意识可以分为个体宪法意识与集体宪法意识。前者是指个人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观念和评价,后者是社会群体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观念和评价。宪法意识的结构分析对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公民宪法意识来说,宪法基本认识、宪法心理和个人宪法意识都是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对宪法的基本认识、良好的宪法心理和个体宪法意识,那么建构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整体宪法意识就不会是稳固的、进步的、对法治建设有益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普通公民都精通宪法,对宪法的理性认识,或者说要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抽象的宪法知识体系只是对法律职业者的要求。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则更应该着眼于普通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准。2、宪法意识的内容宪法意识的内容与宪法规范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对应的,但是又有超越之处,这体现在宪法意识不仅包括对宪法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也包括对宪法运行的思考和对宪法的评价。对国家的基本制度的了解和认识。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了解本国的基本制

县人大法工委关于《行政处罚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1)

县人大法工委关于《行政处罚法》实施 情况的调研报告(1) 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县人大法工委关于《行政处罚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委员: 根据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十三届人大常委会22次例会将听取县政府关于《行政处罚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为了更好地审议此项工作,县人大法工委组成检查组,由副主任亲自带队,分赴县公安局、卫生局、法院、城建局等相关单位进行了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调阅卷宗,听取有关人员对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意见和建议,走访案件当事人等形式,了解了我县执法部门在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基本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全县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的基本情况 以来,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开展《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为《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营造了社会氛围;二是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组织,制

定相关工作制度,形成了领导班子共同抓,分管领导亲自抓,执法机构具体抓的执法管理模式,推进了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建设;三是规范行政处罚程序,严把立案关、调查取证关、权利告知关、处罚决定关、执行关等环节,大多数案件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处罚适当;四是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多数单位均能及时告知行政相对人应享有的权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尊重和保护;五是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运用各种监督方式,提高了行政处罚准确率,有效防止了错案的发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规范了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仅全县各级行政机关总计办理了行政处罚案件2400件,发生行政复议的案件70件;发生行政诉讼案件35件,行政机关败诉或变更原处罚决定当事人撤诉的2件,这充分说明了行政机关的处罚工作基本做到了事实清楚、程序合法、处罚适当,有效打击了违法行为,保障了我县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法》1996年颁布以来,学习宣传工作仍存在许多盲区。少数单位宣传方式陈旧,宣传内容空泛,导致部分群众对法律法规不能理解;在自身学习宣传方面,少数部门偏重于本部门法律、

【调研问卷模板】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调研问卷模板】公民宪法意识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的职业 学生 个体户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农民 工人 其他 3. 关于您的学历 不大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或中专中技 本科或本科以上 4. 出生年份 1959年以前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89-1999 2000年以后

5.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下面就开始答题吧! 6. 您是通过何种途径认识了解宪法的? 书报杂志 电视 网络 学校教育 亲人朋友 其他 不怎么了解 7. 您认为宪法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宪法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 宪法是用来规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宪法是用来管老百姓的 其他 不清楚 8. 您知道我国第一部宪法是何时颁布的吗? 1949年 1954年 1978年 1982年 9. 有人说.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话对吗? 完全正确 基本合理 不正确

不清楚 10. 我国政府的权利是谁赋予的? 中国共产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 不知道 11. 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定年龄是? 16周岁 18周岁 21周岁 23周岁 不清楚 12. 下列权利中,哪个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专利权 债权 平等权 著作权 不清楚 13. 如果您的基本权利受到他人侵犯,您认为找那个机关保护最有效? 人大常委会 人民政府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不清楚

1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 全选 不清楚 15. 我国1982年宪法通过以来共进行过几次修改? 一次 两次 三次 四次 不清楚 16. 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是在哪一年写入宪法的? 1982年 1988年 1993年 1999年 不清楚 17.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指哪方面的平等?【多选】 守法 立法 司法 全选 不清楚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

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一、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和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参与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第一,法律意识在完善立法工作,促进有法可依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依法办事的前提是有法可以,没有法,或者法残缺不全,那么依法办事就无从谈起。第二,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常言说得好“已不正,不能正人”、“打铁先要自身硬”,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第三,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法,做到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第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在实现依法治国、严格依法办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正确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见诸于报端的一些中高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把党和人民赋予给他们的权力,当做自己贪污、腐败的专用工具,视党纪国法和人民群众利益而不顾,挺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之路,他们带给自己身边的班子成员的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共同犯罪与集体犯罪,在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往往起到了主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法大于权,而不是权大于法。第五,从法律的监督角度来看,依法治国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力的真正实现,来源于他们良好的法律意识,否则,这种监督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顺利推进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从行政与司法来看,能否实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取决于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他们相应的法律意识,依法治国工作就难以进行。从守法与护法的角度看,公民能否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取决于公民的法律意识。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不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它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总之,认识必须到位,行动必须自觉,工作必须一贯坚持,才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宪法内容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一、宪法释义 1.宪法词义的演变 “宪法”一词,在中外历史上早已存在。一般认为,它与近代宪法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区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近代产生的。在词义上,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籍中就有:《尚书》中的“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国语》中的“赏善罚奸,国之宪法”,《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在含义上,大都指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普通法规,且多含有刑法的意思。 在外国,“宪法”一词也是古已有之。一般认为,英文中的“宪法”Constitution或Constitutional La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onstitutio,原意为组织、确立、结构、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古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进行研究时,把法律分为两类,即普通法律和宪法,提出了“法律实际是、也应该是根据政体(宪法)来制订的,当然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他所讲的宪法与政体是同一意义的,主要是指有关城邦组织和权限方面的法律。 在古罗马,宪法一词主要用来表示皇帝颁布的诏书、谕旨、敕令等,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欧洲中世纪,有时用宪法一词来表示教会和封建主的各种特权以及其与国王关系的法律。如1164年英王享利二世颁布的《克拉伦顿宪法》,主要规定国王与教士的关系;1215年英王约翰所颁布的《大宪章》,主要规定英王与贵族、诸侯及僧侣的关系。但这些都与近现代宪法的含义不同。 宪法一词发生质的飞跃,是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十八世纪美国独立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制定了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才最终形成和确定。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明确宣布:“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突出表明了近代宪法的真谛,这也是古代宪法所不具有的意义。 我国是在清末的改良主义运动和立宪运动开始引入近代意义的宪法概念的。19世纪80年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在他的《盛世危言》一书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提出了要求清政府“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共主”的政治主张。而在此后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提出了“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的政治纲领,发动了一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的宪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宪下运动的序幕。从此,近代意义的宪法也就同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宪法的定义 什么是宪法?各国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人们往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对宪法进行定义。 西方学者在表述宪法概念时,往往着重于宪法对国家权力的控制的特点,认为宪法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授予和限制。例如,英国的詹宁斯认为:宪法按较为准确的意义来看,“指的是规定政府的主要机构的组成、权力和运作方式的规则以及政府机构与公民之间关系的一般原则的文件。”卡尔·洛温斯坦强调:“宪法是控制权力活动过程的基本文件,其目的在于提

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集团公司、矿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为扎实推进活动开展,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我们围绕我矿管理制度落实执行情况,深入基层进行了调研,认真分析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订、完善我矿管理制度建议,使之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打造本质安全、文明和谐矿山。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矿管理制度建设状况 1、我矿自78年建以来,通过几代领导的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在89年企业开展的标准化作业活动,形成了一套《企业工作标准》丛书,在管理制度、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进行了总结归纳,内容涵盖了企业管理工作中众多方面,为企业管理、班组升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90年代未,随着我矿深入开展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管理理念的创新,推进了企业制度的更新,《铜坑矿全员全额浮动工资发放暂行办法》、《关于推行矿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的实施办法》《铜坑矿采购管理办法(试行)》等,以企业内部“工资二次分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的相继形成,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得以创新发展,职工劳动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企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上了新的台阶。 3、目前,以创建一流矿山,打造本质安全和文明和谐型企业为主题的矿山制度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在继承和发展我矿管理制度下,相继出制订和完善《铜坑矿中层领导班干部辞职办法》、《铜坑矿人事选拔任免办法》、《铜坑矿固定资产管理规定》、《铜坑矿职工带薪休假规定》、《铜坑矿矿外获奖嘉奖规定》、《反偷矿,保护矿产资源管理规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关于服务性车辆集中管理调配使用》、《车辆使用、加油、维修管理规定》、《大厂宾馆住宿、接待管理规定》、《井下溜矿设施设计、使用、维护管理规定》、《铜坑矿关于规范井下风水电线路有关规定》、《华锡集团铜坑矿事故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安全确认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11年集中人力对我矿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总结、修订汇编,形成了《铜坑矿管理制度汇编》一书,较为系统、完整归纳了我矿现行管理制度。 我矿的管理制度在三十年的探索、创新和完善中,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生产规模由年供矿量几十万吨发展到如今达二百多万吨,锡、锌、铅等多种金属产量名列广西众多企业前茅,成为广西有色金属的支柱。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3学年 第1 学期 课程编码0510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题目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生姓名张淼宇 学号201204313004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2班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彭珂 教师所属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成绩

当前,“法”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人们主动依法保障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是归结于中国的司法体系不断地完善,二则依赖于现代传媒为法律的传播提供的有力保障。例如现在最受大家欢迎,被誉为“饭后法律茶点”的《今日说法》,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观看一个小故事,吸收一些法律知识,了解我国基本的法律精神和方向。常年浸润于这样的法律知识传播氛围中,受众们的法律知识可见一斑。再加上国内教育范围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条件的提高,法律知识讲授的范围亦不断扩大,各种媒介都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传递着法律信息,法律信息填充着我们生存的每个时空,宛如空气般存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纵观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的缺漏和有待完善之处。首先,引发社会大讨论的活熊取胆事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漏洞。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早有针对动物的保护法实施,但我国还面临有案件却无法可循的尴尬境地,致使公民行为准则出现不一致性;其次,通过城市治安案件中看出中国的法制进程虽然稳步有序的提升,但影响和传播力度不够,致使边缘人士,如农村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接触不到或者不理解法律条文;此外在一份来自百度文库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所以,培养现代法律意识、建立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现状,我用分类方法研究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手段。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但人和人组成的群体中却存在共性,藉此,针对不同人群体现出的不同特性,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建议。 首先,我将传播对象做了如下分类:青少年、大学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普适大众等。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长期,在此阶段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发展尤其重要。对于所受教育条件和质量好的青少年来说,应力求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法制观念的介绍和加强道德建设,正如林肯所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而对于处于边远地区的青少年来说,接受高质量教育不甚现实,所以,需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普及法律的精神和知识。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生涯和社会角色的交汇点,正在完成“社会人”的转型过渡,

公民 宪法意识 薄弱 成因 培育

【摘要】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公民对宪法的认识有待提高、宪法理念有待提升、权利意识有待加强、对宪法事件的态度有待转变。造成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成因在于,公民的宪法意识提升受传统观念、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宪法实施效果的制约。针对上述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现状和成因,文章提出了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若干培育路径。 【关键词】公民宪法意识薄弱成因培育 公民宪法意识是一国公民对宪法现象的认知、评价、意志等方面意识形式的总称。公民的宪法认知是公民对于宪法理论、宪法实践的理解,是公民其他方面宪法意识的基础条件。公民的宪法评价,是公民在其宪法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宪法理论标准或者道德标准,对不同的宪法现象之间通过比较之后获得的肯定性、否定性评价。公民的宪法意志,是公民具有相应目的的宪法意识,宪法意志是公民宪法行为最为直接的思想源泉。公民宪法意识包含权利保护、权力制约的意识和公民对宪法本身的认知。 培育公民宪法意识,是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切实维护公民各项权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切实强化了法治建设,公民宪法意识在较大程度上获得了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还存在许多薄弱的地方,主要是公民的宪法权威意识尚未牢固树立,公民的宪法信仰明显缺失,宪法主体并未不折不扣地将宪法作为自己的根本行为准则。同时,公民尚未形成正确的权利意识,对宪法的功能作用认识错位,并未正确地认识到宪法是用来约束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培育公民宪法意识,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和亟待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历史命题。在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公民的宪法意识无疑就是十分重要的“软件”,公民的宪法意识只有在法治的土壤之中才能茁壮成长,有力地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

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2)

关于公司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公司领导: 根据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精神和公司领导要求,人力资源部组成调研组(由李甲林、王树伟、李非、陈浩生组成),于2009年2月16日至18日及2月23日,对公司所属五家卷烟厂及营销中心,就用工分配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小结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试点单位芜湖卷烟厂和其他所属单位分别于去年7月和10月陆续实施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正式运行新的工资管理体系,并按初步拟订的《岗位管理办法》、《薪酬管理办法》、《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实施管理。截止目前为止,各单位改革总体过渡平稳,运行情况正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岗位管理方面: 1、各单位的岗位设置和分类分级,是参照试点单位的主体架构实施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反映出因各单位管理流程、岗位定员、原有岗级存在差异,需进一步梳理、细化和统一。 2、个别卷烟厂提出部分原岗级不同的岗位本次归集入同一等级,如带班长和协理员,造成今后人员调整管理上不便。 3、营销中心由于年初机构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因而需对

新的岗位设置、分类分级及薪酬标准进行重新梳理设计。 4、还有一些岗位的原岗级偏低,个别岗位的类别归集需要调整,各单位原来的岗级仍未统一,同岗不同级的问题仍未解决,存在一定矛盾。 工资管理方面: 1、新的工资体系运行后,因各类情况岗位调整而产生的工资调整需细化明确并统一。 2、新进人员在固定合同期内的工资待遇执行方式需统一,目前蚌埠、芜湖在第二个合同期内基本比照同岗位正式在岗员工工资标准执行,其他单位则仍按新进人员的协议工资标准执行,虽然各单位均是在公司核定的工资计划内调节操作,但横向比较仍会产生不平衡。 考核管理方面: 岗位工资考核晋档的规定在实施中可能存在问题,建议将“连续两年考核良好的晋升一档”调整为“累计两年考核良好的晋升一档”。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方面: 1、当前各单位此项工作的进度不同,芜湖卷烟厂已经实施、滁州卷烟厂在部分岗位实施、蚌埠卷烟厂没有实施、合肥卷烟厂维持原先状态没有进行新的聘任、营销中心正在考虑中、阜阳卷烟厂则待公司政策明确后实施。 2、各单位对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在认识和需求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专业技术职务设置的范围和聘任的比例、专业技术资格的认定、聘任的期限和程序等。

八下2.2加强宪法监督 增强宪法意识教案

八下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第二框加强宪法监督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法治思维,树立宪法信仰,养成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能力目标:能够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生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3、知识目标:懂得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增强宪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教学难点】 增强宪法意识。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需要积累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动向。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导学。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说起宪法,大家也许会觉得宪法是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重大事务的根本大法,与我个人好像没什么关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则视频《宪法在我一生》 过渡:宪法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于宪法打交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之一,你对宪法有认同吗?你自觉履行了宪法对我们的要求没有?你有宪法意识没有?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增强宪法意识》 二、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法治思维,树立宪法信仰,养成自觉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能力目标:能够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生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3、知识目标:懂得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增强宪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三、展示本课的学法指导 1、自主预习。圈、点、勾、划课本上的重点,完成《学生成长册》P14课前自主预习4-10题。(时间5分钟) 2、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分组分任务完成每组相对应的任务,先独立思考2-3分钟,再在小组内分享讨论得出共性答案,讨论的同时每个人都要做笔记。(时间8-10分钟) 3、自主反馈。分小组分享答案,并在全班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答案。(时间8-15分钟) 4、当堂训练。完成相应问题。 附:小组讨论问题 1、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要求是什么?(一个小组) 2、增强宪法意识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是什么?(两个小组) 3、为什么要推动宪法实施?(一个小组) 四、自主预习 要求:独立进行,圈、点、勾、划课本上的重点,完成《学生成长册》P14课前自主预习4-10题。(时间5分钟) 五、小组合作

公民宪法知识调查报告

公民宪法知识调查报告 公民宪法知识调查报告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至XX年12月4日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不禁要问:宪法公布实施20年了,我国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宪法的认识水平怎样、对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是怎么评价的?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现将这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XX年11月初至12月底。 调查区域: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调查地点:这次调查的范围很广泛,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调查区域内的党政军工农学商等各种单位、火车站、汽车站、火车上、长途汽车上、公共汽车里、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店铺摊吧、闹市乡镇以及邻居家中,等等。调查人员: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共96人。调查方式:调查人员亲自走访调查,由调查人员询问填写,或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为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本次调查一律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 调查要求:调查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调查必须客观中立,不能先入为主;调查要尽可能多记录被调查人

的原话;每个调查人员至少调查10人以上,要尽可能扩大调查面,选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调查,一个单位的调查对象一般不超过3个人。 调查问卷:这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1份。江苏947份,其中苏州708份(市区582份、市郊城镇106份、昆山10份、张家港10份)、无锡62份、南京48份、常州45份、泰州30份、盐城20份、南通18份、镇江16份;上海42份;浙江宁波12份。调查对象: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基本情况,详见下面的表1、表2、表3、表4。表 1 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统计表性别人数百分比男596 % 女 405 % 合计 1001 100% 表2 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统计表年龄人数百分比 18-29岁 391 % 30-39岁263 % 40-49岁 212 % 50岁以上 135 % 合计 1001 100 % 表 3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统计表文化程度人数百分比不识字或识字不多 21 % 小学 55 % 初中 157 % 高中或中专 327 % 大专 203 % 本科及以上 238 % 合计1001 100 % 表4 调查对象的职业构成统计表职业人数百分比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90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57 % 国有企业职员 124 % 集体企业职员 81 % 私营企业职员153 % 外资企业职员 70 % 个体户 97 % 农民 40 % 在校大学生 128 % 其他 61 % 合计 1001 100 % 。 二、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与简要分析

关于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报告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至XX 年12月4日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不禁要问:宪法公布实施20年了,我国公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宪法的认识水平怎样、对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是怎么评价的?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公民宪法意识的问卷调查。现将这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时间:XX年11月初至12月底。调查区域: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调查地点:这次调查的范围很广泛,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调查区域内的党政军工农学商等各种单位、火车站、汽车站、火车上、长途汽车上、公共汽车里、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店铺摊吧、闹市乡镇以及邻居家中,等等。调查人员:苏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共96人。调查方式:调查人员亲自走访调查,由调查人员询问填写,或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问卷。为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本次调查一律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要求:调查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调查必须客观中立,不能先入为主;调查要尽可能多记录被调查人的原话;每个调查人员至少调查10人以上,要尽可能扩大调查面,选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调查,一个单位的调查对象一般不超过3个人。调查问卷:

这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01份。江苏947份,其中苏州708份(市区582份、市郊城镇106份、昆山10份、张家港10份)、无锡62份、南京48份、常州45份、泰州30份、盐城20份、南通18份、镇江16份;上海42份;浙江宁波12份。调查对象: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基本情况,详见下面的表1、表2、表3、表4。表 1 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统计表性别人数百分比男596 59.54% 女 405 40.46% 合计 1001 100% 表 2 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统计表年龄人数百分比 18-29岁391 39.06 % 30-39岁 26 3 26.27 % 40-49岁 212 21.18 % 50岁以上 135 13.49 % 合计 1001 100 % 表3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统计表文化程度人数百分比不识字或识字不多 21 2.10 % 小学 55 5.49 % 初中 157 15.68 % 高中或中专 327 32.67 % 大专 203 20.28 % 本科及以上 238 23.78 % 合计 1001 100 % 表 4 调查对象的职业构成统计表职业人数百分比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90 8.99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57 15.68 % 国有企业职员 124 12.39 % 集体企业职员 81 8.09 % 私营企业职员 153 15.29 % 外资企业职员 70 6.99 % 个体户 97 9.69 % 农民 40 4.00 % 在校大学生 128 12.79 % 其他 61 6.09 % 合计 1001 100 % 表4说明:这次我们调查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市委、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仙桃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调研报告 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制科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深入总结推广省级试点单位——仙桃市通海口镇卫生院项目工作经验,有力地加快和促进全市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工作规范化运行,5月5日,市疾控中心慢病科一行三人组成专题调研组赴通海口镇卫生院进行了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通海口镇卫生院公共卫生部,主要被调查人员为分管领导与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负责人。 二、调研内容 调研范围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共四个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调研提纲及主要内容为: 1、项目工作实施的综合组织管理情况; 2、项目参与人员的经费使用管理情况; 3、项目间协作运行管理情况; 4、项目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情况; 5、项目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情况。 三、调研方法 通过询问被调查人员、现场查看项目管理资料、对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版)》(鄂卫函[2009]671号转发)、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鄂卫发[2010]32号)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鄂卫函[2010]579号)要求和我市相关项目实施方案(2010年3月22日培训试行版)进行验证与反证、与被调查人员进行交流探讨等方法,深入总结通海口镇卫生院项目管理工作模式、资料管理、经费使用等成功经验,对市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及不足之处进行反复斟酌,并为该方案的修订作前期准备。 四、调研结果 (一)综合组织管理情况

2.2.2 增强宪法意识.

2.2.2 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增强宪法意识,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2.了解增强宪法意识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做法,能够自觉增强宪法意识。 3.学好宪法,热爱宪法,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积极践行宪法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具体做法 教学难点: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中学生如何践行宪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习近平:我宣誓》 3月17日,十三届一中全会第五次会议,习近平以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是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3月17日至19日,人民大会堂连续举行多场宪法宣誓仪式。这是对宪法最庄严的宣誓!这是对人人民最神圣的承诺!这正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昭示公民要增强宪法意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是加强宪法监督的需要 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 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我国今年又设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以保证我国的监督制度更加完善。 2.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我国设立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以强化他们的宪法意识。关于宪法日学 生都已经了解了,这里不做赘述,我们重点了解一下我国的宪法宣誓制 度。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两会特别报道《宪法宣誓仪式》, 活动二:观看视频两会特别报道,思考下列问题: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