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制备与加工新技术-快速凝固

材料制备与加工新技术-快速凝固
材料制备与加工新技术-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技术

一、发展快速凝固技术的必要性

铸造是冶金生产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工艺手段,除了经粉末冶金等方法直接成型的产品外,几乎所有的金属制品和构件的生产都离不开铸造,它们或者是在冶炼后凝固成铸锭,再经各种热加工和冷加工而成,或者最直接铸造而制成。因此铸造工艺和铸件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都会对后续加工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精密铸造和尺寸较小的铸件外,在常规铸造工艺中用于铸锭尺寸都很大,容纳的合金熔体可重达几吨甚至几百吨,而且金属或砂质的模型导热性能较差,因此熔体凝固时释放的大量熔化潜热难以很快传出,这既决定了铸件或铸锭的凝固时间一般很长,相应的凝固过冷度则很小。例如,一个在截面直径为2米的铸铁模中重达200t的钢锭或一个在截面直径为0.6m砂型中重达60t的铸件的凝固时间至少需要一天。这类大钢锭或铸件凝固时过冷度只有几K,凝固速度一般仅为10-102mm/h,而冷速也仅为10-1-10-2K/s。即使是1t左右的小钢锭完全凝固也需要一个多小时。由于合金凝固时的晶粒尺寸等与凝固冷速或过冷度直接相关,用常规铸造工艺生产的铸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铸造缺陷。

在这些缺陷中,容易形成粗大而发达的树枝晶并因此产生严重的晶内偏析与晶界偏析是最主要的问题。同时,在较大的铸锭与铸件中由于熔体浇铸后不是沿铸模截面自下而上均匀凝固,而是先从相对温度较低、传热较快、与模壁接触的外层开始凝固并相应出现溶质分配,使最后凝固的心部富含溶质元素与低熔点杂质元素;因而在较大尺度上出现宏观偏析。这些严重的偏析都无法用扩散退火工艺完全消除。偏析的产生不仅浪费了合金中部分合金元素,使它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会直接影响合金或铸件的性能。例如,宏观偏析与晶内偏析会使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均匀,从而使机械性能,抗腐蚀性能与加工性能变坏。晶界偏析使低熔点化合物、低熔点共晶以及某些有害的脆性相容易在晶界上形成,这将严重降低合金的韧性和高温力学性能,井使铸锭或铸件在凝固后期收缩时容易产生热裂。除了偏析外,采用常规铸造工艺还容易出现缩孔、疏松、气泡、热应力等铸造缺陷,它们也会对铸锭或铸件的性能产生有害影响。同时,合金元素含量高时,特别是比重小、粘度高、扩散能力差的合金元素含量增加会降低熔体的流动性、充型能力和导热性,这些问题更加严重。这些问题不仅使现有牌号合金的铸造质量和性能很难得到保证,还限制和约束了新型合金材料的研制。

在镍基铸造高温合金中,根据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的结果可知,为了进一步提高合金的热强度与工作温度,必须增加合金的Al、Ti含量以便增加主要的弥散强化相γ(Ni3A1)的含量和提高γ的固溶温度,但在常规铸造工艺下这将产生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镍基铸造高温合金的合金元素含量很高,熔体导热率低,凝固温度范围宽、热收缩率大,本来就容易产生晶粒粗大、成分偏析、铸造应力和熔体流动性差等问题,随着Al、Ti这些轻元素含量的增加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因为偏析容易在某些区域形成α、β等脆性相,即使经过长期退火均匀化处理也不易完全消除,使合金的性能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无法使用所以在常规铸造工艺下通常只好在增加Al、Ti含量的同时减少Cr的含量,但是Cr含量减少会减弱合金的抗氧化,抗腐蚀能力,这将使增加Al、Ti含量失去意义。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在常规铸造工艺下无法解决,所以便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处于停滞状态。

在用于制造变压器芯片的Fe-Si软磁合金中,虽然已知含Si较高的Fe-6.5wt%Si合金的软磁性能比含Si少的合金好,例如磁致伸缩为零,而且铁芯损耗很小,但由于采用常规铸造工艺无法使Fe-6.5wt%Si合金根据需要在铸成钢锭后再热轧成0.3mm厚的芯片,只能采用铸造和加工性能较好的Fe-3wt%Si合金制作变压器芯片,这使变压器性能受到很大影响。

这些事实清楚地表明,常规铸造工艺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改善现有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与调整合金成分、研制新型合金材料的严重障碍。特别是许多用于航空、航天、国防、

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具有优异性能的合金材料一般都含有大量Cr 、Ni 、Co 等战略元素,而这些金属原科的充分供应已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显然,只有突破传统工艺的限制;采用新的技术才有可能研制出少含甚至不含这些战略元素的新型合金。因此,这迫使人们从60年代前后在研制新型合金材料的过程中不仅从单纯的调整,改变合金成分着手,也把研究生产合金的新技术提上了议事日程。快速凝固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并很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金属的一般凝固过程

熔体在冷却时转变成固态的过程通常称为凝固。由于钢锭的冷凝、铸件的成型、连续铸造、半导体和光学晶体的单晶长大、高温合金的定向结晶以及焊缝的冷凝等工艺过程都与凝固密切相关,同时,凝固组织和结构对合金的最终性能有重要影响,所以凝固过程在冶金生产和材料研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凝固作为一种典型的相变过程也在物理冶金和凝聚态物理的理论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晶态金属的凝固属于一级相变,包括形核与长大二个阶段的渐变过程。从原子排列结构的角度考虑,晶态金属与金属熔体的重要区别在于金属晶体只有长程平移对称性或周期性,而熔体中的原子排列则不具有任何长程序,但也并不是完全无序。x 射线衍射分析的结果都表明熔体中原子的排列存在短程序,即存在着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原子团。但是这些原子团或通常所称的“晶胚”不仅尺寸很小,一般只含几十个到几百个原子,而且随热涨落而处于不断形成又不断解体的动态变化之中。只有满足一定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它们才能形成可以稳定长大成为宏观晶态金属的晶核。

1.1、形核过程

形核的热力学条件是指为了使形核过程能持续进行必须具有一定的热力学驱动力。假定形核凝固前后固、液相的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G s ,G L ,热焓分别为H L 、H s 、熵分别为S L 。S S 、熔体温度为T ,则凝固前后系统的自由能变化为

通常忽略H 、S 随熔体温度发生的变化,则当熔体温度T 等于固相平衡熔点温度T m 时,ΔG=0。因此从(1-1)式可得:

式中ΔH m 是固相在平衡熔点的熔化潜热。将上式代入(1-1)可得

式中ΔT =T m -T 为熔体的过冷度。从(1-3)式可知,由于熔化潜热ΔH m <0,因此只有当ΔT >0,即在熔体温度低于平衡熔点温度时才能有ΔG <0,从而使形核过程具有一定的热力学驱动力。同时,在上述分析中实际上假定了晶核的表面是平面,但由于实际凝固过程中晶核表面通常是曲面,这会使固相的实际熔点低于T m 。因此,足够的过冷度对实际形核过程的稳定进行更是不可缺少的。

满足形核的热力学条件只是为形核过程的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或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变成现实还必须同时满足形核的动力学条件,这些条件要通过分析形核的具体过程来导出。 假定在稳定凝固时晶核的形状是最简单的球形,半径为r 。由于在晶核形成的同时晶核与熔体之间会形成新的固液界面,这将使系统增加固液界面能,因此这时系统中总的能量变化实际上为:

S T H S S T H H G G G m L S L S L S ?-?=---=-=?)()(m m T H S ?=?)(

11-)(21-m

m m m m T T H T )T T (H G ??=-?=?)(31-SL 2v 3r 4G r 3

4G σπ+?π=?)(41-

式中ΔG V 是单位体积固、液相自由能之差,σSL

是单位面积固液界面能。如上所述,形核的热力

学条件要求ΔG V <0,为形核过程提供驱动力,而

σSL >0可以看成形核的动力学阻力。因此从能量

变化的角度考虑,(1-4)式表明形核实际上是热力

学驱动力ΔG V 与动力学阻力σSL 之间互相竞争的

过程。从(1-4)式可知,ΔG 是晶核半径r 的函数,

图1-1分别示意地表示了ΔG 、(1-4)式中体积自由

能项和固液界面能项与r 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

出,只有当r >r c 后,晶核继续长大时ΔG 才会相

应成小,即晶核才能稳定地长大。所以、r c 称为临

界晶核半径。

可从(1-4)式用求极值的方法解出,然后用解出的r c 代入(1-4)式,并用(1-3)式代入(1-4)式,可以求得相应的ΔG c 为:

因为上式右端各项均为正值,所以ΔG c >0,通常称为形核势垒。因此,要使晶核能稳定形成,熔体中还必须有足够大小的能量起伏或涨落以便克服形核势垒ΔG c ,对合金的凝固还应该有一定的浓度起伏以满足晶核的成分要求。这些就是稳态形核过程必须的动力学条件。同时从(1-5)式可以看出形核势垒ΔG c 主要是由固液界面能σSL 产生的,这进一步表明。σSL 是形核过程中的主要阻力。此外,从(1-5)式还可知,当r=r c 时,在一定成分的熔体中过冷度ΔT 越大时ΔG c 越小,即在通常凝固条件下,过冷度越大时熔体越容易形核凝固。

形核过程在满足上述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稳定进行后,形核过程的快慢对凝固晶体的许多性质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通常用形核速率I 来定量表示形核过程的快慢,I 的物理意义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在单位体积的熔体中形成的晶核数目,即

式中Q 是熔体中原子扩散激活能,k 是玻尔兹曼常数,A 是与固相结构有关的常数。上式表明形核速率的大小不仅与形核势垒有关,还与熔体中原子的扩散有关。事实上这种扩散在晶胚发展成稳定晶核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1-5)式与(1-6)式可以知道,形核率I 直接受到过冷度ΔT 的影响,对成分一定的熔体,ΔT 越大,形核速率I 越大。

1.2、长大过程

如果形核是新的固相在熔体中许多微小区域里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那么长大就是这些晶核的固液界面向熔体中不断推进或熔体原子向晶核逐步扩散沉积的过程。从图1-1可知,当晶核形成,即r >r c 后,晶核的长大将伴随系统自由能的减小,因而有可能继续稳定长大。根据固液界面结构的不同,晶体长大的方式主要有界面向前连续推进长大和通过固液界面上原子台阶侧向移动间接向前推进的不连续长大两种类型。大多数金属晶体凝固是以连续长大的方式进行的。

在晶态金属的连续长大过程中,熔体内实际上存在着两类微观原子运动,第一类是某些因涨落面有较高能量的原子跳跃到固液界面上的运动,这类原子运动的宏观表现是固液界面图1.1 ΔG 、体积自由能变化和固液界面能 变化与晶核半径r 的关系 v SL

c G 2r ?σ-=22m

2m 3SL 2V 3SL c )T (H 3T 16G 316G ??πσ=?πσ=?)(51-)kT Q G exp(A I c +?-=)(61-

局部瞬时地向前推进;第二类是固液界面上某些原子在做无规运动时又跳回熔体中,这类原子运动的宏观表现是已凝固晶体局域瞬时熔化。当T =T m 时,这两类原子运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不进一步长大也不进一步熔化。只有当T <T m ,即具有一定的过冷度ΔT 时,第一类原子运动的效果才能超过第二类原子运动的效果,长大过程才能稳定地连续进行。所需过冷度的大小与熔体系统的传热条件有关。如果系统向周围环境的传热速度很高,能及时传出凝固固体释放的熔化潜热而不使熔体温度升高,连续长大所需的过冷度就很小;反之,当系统的传热速度很低时,就必须有足够大的过冷度抵消熔化潜热释放后引起的熔体温度回升。所以晶体连续长大的速度应等于上述两类原子运动速度之差,可以近似表示为:

式中D L 是熔体中的原子扩散系数。a 是当一个熔体原于沉积到固液界面上时界面向前移动的距离,它实际上等于固相沿长大方向上的原子间距,ΔT 是维持动态长大过程进行必须的过冷度,N 是阿佛伽德罗常数。长大速度R 也称为凝固速度或固液界面移动速度。根据上述分析并比较可知,与形核速率I 类似,R 除了与固、液相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质有关外,还与过冷度ΔT 密切相关,对一定成分的合金,过冷度ΔT 越大时,凝固速度越大。但是形核速率I 通过形核势垒ΔG c 与ΔT 之间存在指数关系,而R 受ΔT 的影响则比I 小。所以ΔT 的变化对形核速率I 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1.3、晶粒尺寸

当一个个晶核长大形成晶粒并通过晶界完全连接在一起时,凝固过程就完成了,因此晶粒的尺寸,形貌和成分分布都与形核,长大过程密切相关。显然,在单位体积熔体中如果形核速率I 越大,形成的晶核数目越多,则凝固后形成的晶粒数也越多,每个晶粒的平均尺才将越小;另一方面,由于在熔体中尤其是多相合金熔体中形核不一定是在同一时刻发生与结束的,所以从决定晶粒尺寸大小的角度考虑,长大速度与形核速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竞争,在形核速率—定时,先形成的晶核长大速度很高时就有可能使总晶粒数减少而增大平均晶粒尺寸。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与形核率I 、长大速度R 之间一般有以下关系:

提高冷速T ,增大过冷度ΔT 对形核率I 的影响比对长大速度R 的影响更大,所以从上式可知,对一定成分的合金熔体,提高冷速从而增大凝固过冷度或者直接提高凝固过冷度都可以明显细化晶粒。此外,还可以在熔体中加入形核剂,促进非均匀形核的进行,这样也可以显著提高形核率,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由于长大过程能够稳定进行的前提是界面前沿熔体中要有一定的动力学过冷度ΔT ,所以固液界面在向前推进时的形状或晶粒的几何形貌更重要的是受界面前沿熔体中温度分布的影响。对纯金属来说,当固液界面前沿熔体中存在正温度梯度,过冷度ΔT 越小时,熔化潜热只能通过已经凝固的固相传出,固液界面的推进或长大只能是均匀、平稳地并且由传热速度控制。固相沿界面出现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凸起扰动都会因凸起处过冷度减小而不可能进一步发展并自行消失,所以这时固液界面是稳定的。与此相应,凝固形成的晶粒一般是只有平直界面的晶体或等轴晶。反之,固液界面前沿熔体中存在负温度梯度,即过冷度越大时,熔化潜热可以通过熔体向外传出,这时固相沿固液界面一旦出现微小的凸起时,它就可能进一步迅速长大使固液界面失稳,相应凝固成的晶粒形貌随固液界面前熔体中温度梯度绝对值的增大依次为胞状晶与树枝状晶。因此,随着凝固长大时固液界面前温度分布的变化因液界面稳定性也随之相应变化,即当因液界面稳定性逐步减小时,晶粒形貌从平直界面晶粒或等m m L akNT T T H D R ??=)(71-4/3R

I 9.0N )(=)(81-

轴晶变成胞状晶和树枝状晶。

合金的凝固要比纯金属的凝固更复杂一些,晶粒的形貌不仅取决于固液界面前熔体中的温度分布,还要取决于熔体中的溶质分布,所以要首先研究合金凝固时固液界面前沿熔体中出现的溶质分配现象。

三、快速凝固的产生与发展

常规铸造合金之所以会出现晶粒粗大、偏析严重、铸造性能不好等严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合金凝固时的过冷度和凝固速度很小,而这又是由于它们凝固时的冷速很小引起的。因此要消除铸造合金存在的这些缺陷,突破研制新型合金的障碍,核心是要提高形核凝固时的过冷度,从而提高凝固速度。在实际凝固过程中达到这—目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可以看成是“动力学”的方法,即设法提高形体凝固时的传热速度从而提高凝固时的冷速,使熔体形核时间极短,来不及在平衡熔点附近凝固而只能在远离平衡熔点的较低温度凝固,因而具有很大的凝固过冷度和凝固进度。具体实现这一方法的技术称为急冷凝固技术或熔体淬火技术。另一种力法是“静力学”的力法,即针对通常铸造合金都是在非均匀形核条件下凝固,因而使合金凝固的过冷度很小的问题,设法提供近似均匀形核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凝固时,尽管冷速不高但也同样可以达到很大的凝固过冷度。具体实现这种方法的技术一般称为大过冷技术。

特思布尔早在1950年后就成功地应用大过冷快速凝固技术研究了某些纯金属的固液界面能、过冷度等凝固参数和形核等凝固过程。特思布尔当时主要采用的是大过冷技术中的熔滴弥散法,即通过使熔体弥散成小熔滴的方法消除形核媒质以形成近似均匀形核的条件。不仅弥散熔满的方法更多、更有效,近年来还发起了无容器电磁悬浮熔化凝固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熔体凝固前可以达到的过冷度。

为了获得更高的淬火冷速并避免常规铸造工艺存在的问题,福尔肯哈根和豪夫曼在1952年首先想到把固态淬火和铸造两种工艺的优点结合起来,使熔体通过传导的方式散热,提高传热速度。他们把熔化的铝合金滴到浸在液氮中冷却的铜模上使之迅速凝固,因而得到了很高的凝固冷速,使过渡金属元素在铝中的固溶度有了明显提高。福尔肯哈根和豪夫曼的工作在急冷凝固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他们第一次用类似于铸造但每次凝固的熔体体积比通常的铜模体积小很多的熔滴淬火代替固态淬火。然而,一方面由于在他们采用的方法中,滴在铜模上的熔体体积与它的散热面积之比还不够小,因而淬火冷速还不太高;另一方面也由于他们对凝固后的合金微观组织结构没有做深入的分析研究,此外,当时社会对这类新术的需求也还不是十分迫切,因此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急冷凝固技术是杜书兹(Duwez)在1960年创立的一种研制新型合金的冶金技术。这一技术是设法把熔体分成尺寸很小的部分,并减小熔体体积和熔体与冷却介质接触的散热面积之比,从而使熔体被冷却介质迅速冷却而凝固。应用急冷凝固技术制取的合金称为急冷凝固合金,简称为急冷合金。杜韦兹应用急洽凝固技术第一次制取了非晶态的Au-Si合金,凝固冷速达到106-109K/s,过冷度可达102K数量级,相应的凝固速度也可达10-102cm/s数量级。与常规铸造技术相比急冷凝固技术所达到的冷速、过冷度和凝固速度都有很大提高。

自从杜韦兹在1960年创立快速凝固技术以来,这一技术已经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并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转向工厂化生产。60年代前后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研究与生产快速凝固非晶态合金,并把这种合金发展成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70年代中期,这一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研究用途更加广泛的快速凝固晶态合金;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应用快速凝固技术又发现了新的、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的准晶态合金。快速凝固技术及其合金的不断迅速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果都表明,快速凝固合金与成分相同的合金相比,不仅微观组

织结构产生了许多变化,相应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应用快速凝固技术还能突破常规铸造工艺的限制,研制出许多具有不同成分结构和优异性能的新型合金,从而为各个高技术领域研制急需的新材料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另一方面快速凝固技术与合金的研究也为材料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有力地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快速凝固技术诞生以来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材料科学工作者的注意与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研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快速凝固技术及其合金的研究已经成为材料科学和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有关的企业和大学实验室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现有的各种成分已定型的合金几乎全都用快速凝固技术研究过。

综上所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快速凝固技术在获得新的微观组织结构、新的合金和新的加工工艺方面几乎具有无限的潜力,它已经成为研制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各个工业和技术部都急需的新型合金材料的一项重要技术,而快速凝固合金则是一种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并有广阔应用前景与潜力的新型合金材料。

四、快速凝固方法—单辊法

快速凝固技术的核心是要提高凝固过程中熔体的冷速,从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一个相对于环境放热的系统的冷速取决于该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和传出系统的热量,因此对金属凝固而言,提高系统的冷速必须要求:第一,减少单位时间内金属凝固时产生的熔化潜热,第二,提高凝固过程中的传热速度。

根据这两个基本要求,并针对常规铸造凝固时熔体在体积很大的铸模中同时凝固、热量不易迅速传出和固态淬火时主要通过对流传热冷速不高等问题,急冷凝固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设法减小同一时刻凝固的熔体体积并减小熔体体积与其散热表面积之比,并设法减小熔体与热传导性能很好的冷却介质的界面热阻以及主要通过传导的方式散热。

按照上述基本原理,在采用急冷凝固技术的各种方法中,具体设备一般都包括熔化母合金的熔化装置和传出熔体热量的冷却装置,与常规铸造工艺比较,熔化装置相当于冶炼炉,冷却装置相当于铸模。但是采用急冷凝固技术的设备还必须包括常规铸造设备所没有的、特殊的分离装置,分离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分割”熔体,从而避免大量熔化潜热的集中释放和改善熔体与冷却介质的热接触状况。分离装置是急冷凝固设备中的核心,它对所能达到的凝固冷速起着关键的作用。

先把母合金在砂轮上磨去氧化皮后装入石英管内。合金经感应加热熔化后从石英管上端通入氩气或其它隋性气体熔体在气体压力下克服表面张力从石英管下端的喷嘴中喷到下方高速旋转的辊轮表面,熔体在与辊轮表面接触的瞬间迅速凝固并在辊轮转动的离心力作用下以蒲带的形式向前抛射出来。在熔体旋转法中可以控制和调节的主要工艺参数有:石英管喷嘴尺寸、石英管喷嘴离辊面距离、石英管内通入的气体压力、辊面线速度和辊轮合金成分等。

为了用熔体旋转法制成高质量的急冷凝固薄带,必须了解对急冷薄带质量的一般要求和可控工艺参数与薄带形成及其质量的关系。首先,薄带应该是均匀、连续的。只有保持石英管喷嘴下方辊面上熔池的稳定性才能保证从熔池中拉出的薄带均匀、连续,这就要求喷射熔体时石英管内的熔体是均匀的层流而不是紊流,喷射的流量不能过大和进入熔池后熔体的流速分布应该基本均匀。因此气体喷射压力过大、喷嘴与辊面距离过远、辊面线速度过低或过高或者这几个工艺参数之间匹配不当时均会使熔池失稳,这样制取的薄带会出现不连续、有孔洞等问题。此外,调节和控制这些工艺参数时还必须考虑合金熔体的粘度、表面张力等特性。当熔体称度较大时沉应适当增加气体压力和喷嘴与辊面的距离,否则很容易出现熔体堵塞喷嘴的问题。

其次薄带应表面光滑、平整,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选择与急冷合金熔体热接触较好或润湿性较好同时又有很高导热系数的合金做辊轮材料。例如对一定成分的镍基高温合金熔体,

当分别选用与熔体成分相同的高温合金或工具钢做辊轮材料时,薄带与辊轮接触的底面和自由表面都十分光滑、平整均匀,表明熔体与辊轮的润湿情况或热接触很好,相反当选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铜或铜铬合金做辊轮材料时,则因辊轮与熔体热接触不好、局域冷速下降使薄带表面质量变坏。用扫描电镜可以看到薄带表面有许多凹凸不平之处甚至出现小孔洞。

第三,薄带的形状、尺寸应该稳定,尤其是厚度应该均匀。薄带宽度主要是由石英管喷嘴直径决定的,薄带的厚度是由辊速、喷嘴与辊面的距离、气体压力和喷嘴直径等工艺参数决定的。结合合金熔体的特性适当选择这些工艺参数可把薄带厚度的起伏变化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显然,在保证薄带质量的前提下制备凝固冷速尽可能高的薄带无论对于实验研究还是对于急冷合金的实际生产都有重要意义。在上述与薄带厚度有关的工艺参数中辊速比较容易定量调整与控制。当其它工艺参数一定时,辊面线速度越高,从熔池中拖拉熔体形成薄带的速度也越高,由于熔体的喷射流量和薄带宽度不变,所以凝固成的薄带厚度就会越小,相应的凝固冷速也越高。因此一般只要在增加辊速的同时适当增加气体压力,调整喷嘴与辊面的距离以保证熔池的稳定性,就可以制成厚度小且凝固冷速高的薄带。

除了上述与薄带质量关系比较密切的工艺参数外,还有熔体过热温度、石英管喷射角、感应加热线圈的形状与尺寸、喷嘴的形状等对薄带的质量影响较小的工艺参数。为了制取具有一定凝固冷速高质量的急冷薄带,必须根据合金的成分、熔点、粘度、表面张力等特性调整与控制工艺参数。具体操作时一般是根据经验并通过尝试对样品合金摸索出一套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然后固定绝大部分工艺参组只调整其中一个对薄带凝固冷速敏感的参数来控制冷速,在熔体旋转法中,一般通过改变辊面线速度来达到这一目的。

五、快速凝固中的热传输

在快速凝固过程中,正是由于固体、熔体系统内部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热传施具有与一般铸态凝固过程不同的特点,所以熔体才能以极高的速度凝固,因此热传输研究更是快速凝固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快速凝固过程中的热流问题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熔体与模面的热接触较差,熔体与冷模之间的界面热阻较大,同时熔体层厚度较小,熔体内部沿热流方向的温度梯度也很小,因此熔体在凝固前和凝固时的传热主要由熔体与冷模之间的界面热传递控制。这种传热或冷却方式称为牛顿冷却;第二种情况是熔体与冷模的热接触很好,界面热阻极小,而且熔体层厚度较大,沿热流方向的温度梯度也较大,因此熔体在凝固前和凝固时的传热主要受熔体内部的传热控制,这种传热或冷却方式称为理想冷却;第三种情况是熔体中的传热过程介于牛顿冷却和理想冷却之间的中间冷却。为了定量区别这三种传热类型,可以引入无量纲参数牛塞数N

式中h 是界面传热系数,x 是熔体层或快速凝固薄带、片的厚度或粉末的直径,K 是金属的导热系数。其中h 是表示熔体与冷模或冷却介质之间的界面传热能力大小的重要参数,它的物理意义是在单位时间内,当界面两侧的温差是1K 时通过单位面积界面传过的热量。一般当N <0.015是牛顿冷却;当N >30时是理想冷却,而当0.015<N <30时中间冷却。在实际的快速凝固过程中由于合金的传热系数h 不可能很大,而熔体层或薄带、片的厚度,粉末的直径受具体设备的限制也不可能非常小,所以实际快速凝固过程中的传热大多属于中间冷却条件,只是或者更接近于牛顿冷却条件或者更接近于理想冷却条件。

在牛顿冷却条件下,从系统内通过界面传到冷模中去的热流速率dQ 1/dt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可以表示为

K /hx N =)T T (hA dt

dQ A 01-=

式中Q 1表示沿传热方向传过的热量,A 0是热流通过的界面面积,T 是熔体温度,T A 是冷模温度。假定在凝固过程中T A 保持不变,井假定T 、Q 只是时间的函数与位置无关。另一方面,在凝固开始以前熔体冷却时需要传出的热流速率为:

式中ρ和C P 分别是合金熔体的密度和定压比热,当层状熔体只在一个侧面与冷模接触时(例如在应用焙体旋转法时),z 0是熔体层或薄片、带的厚度,当熔体层在两个侧面都与冷模接触时,z 0等于熔体层或薄带、片厚度的二分之一。n 0是与冷模或熔体的几何形状或热流维度有关的因子。在上述假定的片状熔体、一维热流的条件下n 0=1,当熔体中的热流是二维或者三维时n 0为2或3。

同时,在熔体开始凝固、释放熔化潜热ΔH m 后需要传出的热流速率为:

式中A 1是固液界面村在片状熔体面积.一维热流条件A 1=A 0。

根据热平衡可知,在熔体凝固前冷却时应有:

令平均冷速T p =dT/dt ,可以解得:

同样,当熔体开始凝固后应有,

令R p 表示平均凝固速度,则有:

T p 和R p 除了与表示合金熔体物理性质的参数ρ,C P 、ΔH m 和熔体及冷模的温度有关外,还都与传热系数h 成正比,这表明在牛顿冷却条件下h 的大小对合金的快速凝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冷速T p 还与快速凝固薄片或薄带的厚度或半厚度z 0成反比,这是可以通过测量快速凝固薄带、片的厚度确定凝固冷速的重要依据。

由于合金在凝固时熔体的温度仍然可以变化,所以上式实际上只适用于纯金属的凝固。一般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热流平衡应该表示为:

由此解得

式中x 是固掖界面的位置,K 3、K 4是与具体合金性质有关的常数

dt

dT n z A C dt dQ 100P 20-

ρ=dt

dx A H dt dQ 1m 3ρ?=dt

dQ dt dQ 21=010

P A p z /h K z C h )T T (T =ρ-=dt

dQ dt dQ 31=h K H h )T T (R 2m A p =?ρ-=dt

dQ dt dQ dt dQ 321+=dt dx H dt dT z C )T T (h m 0P A ρ?+ρ=-x /K R x /K T 4a 23a ==;])K K [(erf /)K K exp(K K T 4K 2/1L S 2L S 82/1L 2/3s 3λλ-λ?π=2

S 4K 2K λ=

式中K S 、K L 分别是固态或液态合金的热传导系数,ΔT =T-T m 是熔体过热度,erf 表示误差函数,λ是一个由误差函数组成的方程的根。由此看出在理想冷却条件下快速凝固过程中的冷速与凝固速度都与固液界面位置x 密切相关,而在牛顿冷却条件下T 和R 与x 无关,这种差别反映了两种传热条件下不同的热流特点。

六、快速凝固合金的微观组织

与常规冷速凝固的合金相比,快速凝固合金具有极高的凝固速度,因而使合金在凝固中形成的微观组织结构产生了许多变化。

细化微观组织

快速凝固合金的微观组织一般随着离冷却介质距离的增加(模冷凝固和表面熔化与沉积凝固的合金),依次为等轴晶、柱状晶与树枝晶。由于凝固形核前过冷度可达几十至几百度,而结晶形核速率比长大速率更强烈地依赖于过冷度,所以大大提高了凝固时的形核速率,而极短的凝固时间又使晶粒不可能充分长大,因此快速凝固合金的晶粒尺寸很小,而且十分均匀,一般平均晶粒尺寸为μm 左右,在用熔淬法制取的快速凝固样品中,晶粒直径小达nm 级。而在常规铸态合金中晶拉平均尺寸达mm 量级甚至更大。相比之下,快速凝固合金的尺寸要小得多。正因为如此,通常又把快速凝固的晶态合金称为微晶合金或者纳米晶合金。

快速凝固合金的晶粒大小主要与凝固冷速有关,晶粒尺寸一般随冷速增加而减小,它们之间有下列具体关系:

式中d 是晶粒平均直径,B 、m 是与合金成分有关的常数。快速凝固晶态合金的晶粒尺寸明显减小的同时,相、有序畴等其它微观组织尺寸与常规铸态合金相比也相应地有较大减小。 成分均匀化

在快速凝固合金中成分均匀化或偏析减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溶质元素不均匀分布或偏析的范围明显减小。通常用产生树枝晶偏析的二次枝晶臂间距λ作为成分偏析范围或偏析距离的标志,快速凝固合金由于晶粒明显细化,所以偏析范围从一般铸态合金的几毫米到几十微米减小到0.10-0.25μm 。

另一方面,由于快速凝固后团液界面前出现非平衡溶质分配或溶质捕获现象,所以使合金的成分不均匀程度或伯析程度大大减小。这是因为快速凝固使镕质分配系数提高了2-3个数量级。由于凝固时镕质分配很少,同时凝固时间极短,所以成分偏析也相应显著减小。 缺陷密度增加

与铸态合金相比,快速凝固合金中的空位、位错等缺陷密度有较大增加,由于液态合金中空位形成能比固态合金的空位形成能小得多,所以液态合金中的空位浓度比固态合金高得多,快速凝固时大部分空位来不及析出而留在固态合金中.另一方面由于凝固速度很高,晶体长大过程中也容易形成空位,因而使快速凝固合金一般有很高的空位浓度。同时,由于合金在快速凝固过程中受到较大的热应力,空位聚集形成位错环,这些因素都使快速凝固合金中的位错密度比一般铸态合金增加很多。此外,快速凝固合金的层措密度也很高。这些特点m a )T (B d -=

对合金的溶质扩散,相变以及性能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形成新的亚稳相

在冶金和金属材料的研究以及生产实践中,亚稳相的形成、特性和控制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从稳定相Ⅰ—亚稳相—稳定相Ⅱ的相变过程,在不用改变合金成分的条件下可以使稳定相I的微观组织形态得到很大改善,从而提高合金的性能,这要比设计、研制一种新成分的合金容易得多。例如广泛应用的通过固态淬火和随后回火或时效使合金强韧化的工艺就是依据这一相变原理设计的。

亚稳相和不稳定相都是非平衡相,但亚稳相是指在相空间中于一定的温度、压力、成分等状态条件下吉布斯自由能比稳定相或平衡相高的相,但是亚稳相不象不稳定相那样会在任意小的能量起伏作用下自发地转变成稳定相或其它亚稳相,而是必须在外界环境作用下经过热激活越过势垒才能转变成稳定相或其它亚稳相。所以亚稳相的特点在于它既偏离稳定相又偏离不稳定相并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较长时间保持不变。另一方面,金属材料中的许多亚稳相都具有稳定相所没有的优良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只要在使用状态下不存在使亚稳相稳定化转变的热激活条件,就可以长期使用主要由亚稳相组成的材料。

七、快速凝固合金材料

快速凝固镍基合金

高温合金是在较高温度下工作的一类重要合金材料,为了适应飞机发动机对耐热材料的需要而开始发展起来的,并在舶船发动机等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没备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新型飞机、舰船出现和发动机工作温度的不断提高.对具有各种优异性能的高温合金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镍基高温合金主要用于制造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叶片和涡轮盘等关键构件,随着发动机工作效率的提高,新型发动机燃气进口温度已达到1370℃,所以要求高温合金在相当高的温度仍然具有良好的持久、蠕变强度与耐疲劳、抗氧化、抗热腐蚀等性能。例如制作叶片的合金要求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仍然有较长的蠕变破断寿命,而制作涡轮盘的高温合金也要求在750℃时的强度仍然可以达到500MPa左右。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镍基高温合金的强化机制除了固溶强化、碳化物强化等以外,主要是γ1(Ni8 (A1、Ti))相的弥散强化。因此提高y’相体积分数从而提高合金的热强度成为镍基高温合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高温合金的工作温度也取决于γ1固溶温度。而γ1相的体积分数与固溶温度都由合金中的Al与Ti的总含量决定。由于常规铸造工艺容易产生枝晶粗大、成分偏析和出现脆性相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合金元素种类多、含量高的镍基高温合金中显得更加突出,因而堵塞了通过提高Al、Ti含量等改进合金成分的方法提高合金性能的道路,

快速凝固技术的应用为发展镍基高温合金开辟了新的途径,常规镍基淌温合金在快速凝固后,粗大的树枝晶变成了细小的等轴晶、胞状晶或树枝晶,组织和成分十分均匀,夹杂物尺寸明显减小,γ1固溶体过饱和固溶度大大提高,在冷速较高时粗大的共晶相及因成分偏折可能形成的σ脆性相等被完全抑制。同时对镍基高温合金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的碳化物的尺寸、形态、成分与结构也在快速凝固后产生了较大变化。铸态镍基高温合金的碳化物形态一般为粗大的多边形条块状,尺寸约为10μm,成分主要富含破化物形成元素Ti,Zr等;而在快速凝固后,合金中的碳化物尺寸减小到0.1-1μm,形态变成辐射状或花瓣状。碳化物的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含量减小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含量增加,比较接近合金的平均成分。碳化物发生的这些变化有利于对晶界的强化.因而能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特别是高温持久性能。在快速凝固与铸态IN100合金拉伸断口的扫描电镜观察中也发现,常规铸态合金的断口主要是有微裂纹的解理断裂类型,而快速凝固合金则是具有较多韧窝的韧性断口。

常规铸造与快速凝固镍基高温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

快速凝固的常规铸造合金不仅在室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在650℃的高温条件下仍然具有较好的性能。快速凝固常规镍基高温合金随着温度的升高,强度有所下降,但是在650℃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强度和很好的延性。

快速凝固RENE95合金的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

快速凝固镍基高温合金的细小晶粒有利于提高合金的高温热疲劳强度。

Nimonic115与IN901合金的高温持久断裂性能

此外,由于快速凝固使合金成分均匀化,消除了在祷态合金中因偏析而产生的低熔点相,所以还显著提高了镍基高温合金的初始熔化温度。合金初始熔化温度提高以后扩大了主要强化相固溶或析出的温度,因而可以使快速凝固镍基高温合金的热处理能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以便加强γ1相弥散强化的效果。

快速凝固高温镍基合金粉末经过热挤压等方法固结成型制成飞机发动机涡轮盘等构件,其部分产品已用于装备F16和Fl 8战斗机以及波音737、747等飞机。而快速凝固Ni-Mo-Al 系185合金粉末经过挤压加工成薄片后,扩散焊接成“维夫”叶片,已经成功地代替铸造合金制成的飞机发动机叶片,使飞机推力提高了50%,使空冷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快速凝固的镍基高温合金还已经用于制作T700军用涡轮发动机的散热片,用这些合金还制成了有叶片的整体转子和径流气轮机涡轮盘,它们格作为构件用于制造海军先进的高压涡轮发动机和下一代高技术气轮发动机。此外,快速凝固625镍基高温合金由于具有很好的强度、疲劳抗力和韧性,还具有极好的耐腐蚀性能,所以已经用于制作酸性油气井中采油机械的部件。

快速凝固铝基合金

用常规方法生产的铝合金除了容易产生枝晶粗大和严重的成分偏析等问题以外还常常会产生许多含Fe和Si的金属夹杂物,这些夹杂物一般很难在铸造凝固后的热处理或机械加工中完全消除,因而影响了合金的断裂韧性以及疲劳、蠕变等强度和耐化学腐蚀、应力腐蚀等性能。快速凝固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铝合金的微观绍织结构,提高了合金的性能。

用常规方法生产的这类合金一般强度还不够高,耐腐蚀性也较差。快速凝固后这类合全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合金元素固溶度的提高,热处理后弥散析出相尺寸的减少和体积分数的增加,因而使这类合金的强度在快速凝固后有较大提高,同时微观组织结构与成分分布的均匀性又提高,合金的抗腐蚀性能改善。

2024-T4铝合金在不同凝固条件下的组织与性能

许多快速凝固高强度合金已经取代这类常规合金用于飞机等飞行器的制造。例如快速凝固7091铝合金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快速凝固7090合金在1984年就已经准备用于制作波音757飞机的部件,快速凝固7000系列铝合金用于制作波音757飞机的门传动装置的绞链,用快速凝固Cw67合金制作的锻压机的性能明显优于用常规7075合金制作的锻压机。

大多数常规铝合金在较高温度下使用时就会因沉淀相和晶粒尺寸严重粗化而使性能下降。产生沉淀相粗化的主要原因是某些溶质合金元素具有很高的扩散速率以及沉淀相与基体之间有较高的界面能,因而使沉淀相的高温稳定性很差。

快速凝固后可以形成过饱和的固溶体或细小沉淀,不会产生粗大的沉淀相,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后能够形成体积分数高达20-40%的稳定弥散强化相,370℃时仍然未发生明显粗化,具有很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在Al-12.2Fe-1.2V-2.25Si合金中,合金元素总量达到16wt%,在快连凝固与适当热处理后形成体积分数达24-37%的弥散金属间化合物沉淀相A12(Fe,V)3Si,这种金属间化食物虽然是一种亚稳相,却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它在高于500℃时仍然保持亚稳状态,所以合金在425℃保温1000小时后强度也没有明显下降,同时这种合金还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与刚度,其耐腐蚀性能比一般铝合金高10倍,弹性模量达83-97GPa,比常规铝合金高30-50%。

快速凝固高温铝合金兼具有很好的高温、室温力学性能与抗腐蚀性能,这些性能都明显超过了一般用常规方法生产的高温铝合金。同时,由于铝合金的密度比较小,大多数快速凝固高温铝合金的密度只有常用的钛合金Ti-6A1-4V的60%,因而比强度较高,如快速凝固Al-Fe-Ce合金在150℃和230℃时的屈服强度分别为449MPa和391MPa,已经超过Ti-6A1-4V 合金在相应温度下的屈服强度(分别为407和345MPa),再加上这些新型铝合金一般不含昂贵的战略元素,价格较低,所以已经有可能在230-350℃的温度范围内与常规的钛合金竞争甚至取代钛合金。

快速凝固高温铝合金由于重量轻、价格低,可以部分取代钛合金、常规铝合金和铜作为超音速运输机、先进的军用战斗机等飞机的机身结构材料和制作喷气式发动机的叶片和翼片、涡轮、散热片部件,还可以用于制作火箭和宇宙飞船上的某些构件。当应用快速凝固高强度铝合金制作军用飞机构件时,造价一般只是采用钛合金时造价的30%-50%,而飞机的总重量可以减轻15%左右。

快速凝固铁基合金

在用常规方法生产时,工具钢铸锭中也会产生粗大枝晶和严重的枝晶偏析,形成许多很硬但又很脆的粗大共晶碳化物,即使经过压缩比为98%的热加工后仍然会存在因偏析产生的带状组织,并且难以在扩散退火中完全消除。这些微观组织结构上的缺陷都会影响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机械加工性能。

快速凝固不仅可以使合金的晶粒细化、偏析减小,还能扩展合金元素的固溶度和形成亚稳相,经过适当热处理后可以在基体中产生均匀、弥散分布的细小碳化物,并能在后续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这种良好的微观组织结构,省去常规工艺中使碳化物分布均匀化的热加工工序。微观组织结构的改善有效地提高了合金的性能,例如快速凝固提高了工具钢的韧性,可以避免热处理过程中出现裂纹和变形,同时使合金在热处理后达到更高的硬度,明显增强了合金的耐磨性能,特别是高合金钢的磨削性能。

对常规T1(Fe-18W-4Cr-1V-0.75C)和M2(Fe-6W-5Mo-4Cr-2V-0.85C)高速工具钢的研究表明,它们在快速凝固后抑制了大部分碳化物的桥出,微

观组织结构主要由亚稳的奥氏体和少量碳化物组成,经

回火后形成体积分数很高的弥散碳化物,同时亚稳的奥

氏体也在回火冷却时转变为马氏体。因此回火后二次硬

化的峰值温度和峰值硬度均比铸态合金回火后相应的温

度和硬度有较大提高:M2钢的HV 硬度由800提高到

1150,T1由620提高到1100。

303不锈钢在快速凝固后不仅晶粒明显细化,而且

与用常规方法生产的不锈钢相比,晶粒对高温长大趋势

有很强的抗力,使不锈钢在固结成型和随后的加工中都

基本可以保持均匀细小的晶粒,这不仅对改善不锈钢的

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十分有益,还使合金表面容易形

成Cr 2O 3和SiO 2薄膜,提高不锈钢的抗腐蚀能力。例如

在900℃、纯氧循环条件下,快速凝固303不锈钢的抗氧化腐蚀能力比304不锈钢还好,与含高Cr 、Ni 的310不锈钢性能相近。

通常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一般较低,虽然碳化物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常用强化相,但是采用常规生产工艺铸造后容易形成粗大并且主要分布于晶界的富铬碳化物,这不仅会降低抗腐蚀能力,还会使钢产生脆性。由于快速凝固可以改变碳化物的尺寸、形态与分布,所以在快速凝固不锈钢中可以采用碳化物强化的方法在不影响抗氧化、抗腐蚀能力的同时提高合金的强度与延性。例如,对用作原子反应堆结构材料的316不锈钢(Fe-17C r-12Ni-2.5Mo-C)的成分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碳化物形成元素Ti 并相应增加谈的含量以便形成TiC 强化相,这些不锈钢在常规铸造后晶粒尺寸为80μm ,形成的Ti(CN)尺寸为10μm ,对钢的性能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却会引起表面裂纹。而在快速凝固并挤压固结成型后品粒尺寸减小为5μm ,TiC 尺寸仅为15nm ,并且分布十分均匀弥散,它们在强化基体的同时还和细小的Cr 2O 3一起对晶界和亚晶界起到了很好的钉扎作用,因而与退火后的铸态合金相比明显提高了合金的强度与延性,其中室温屈服强度增加了近1/3,并且强度的提高随着Ti 含邀的增加而增大。此外,这些快速凝固不锈钢在500-650℃时还有较高的蠕变强度和很好的抗腐蚀和抗氧化性能。

铸态和快速凝固后不锈钢的室温性能

快速凝固与铸态凝固303不锈钢在高温时效1h 后的平均晶粒尺寸

快速凝固钛基合金

钛合金一般具有比铝合金更好的强度、抗腐蚀、抗氧化性能和高温性能,用作航空材料可使飞机克服“热障”,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因而在航天、航空工业部门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但是,用常规方法生产的钛合金的强度和使用温度与先进的飞机、火箭等飞行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快速凝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常规钛合金的性能,并为研制新型钛合金创造条件。

快速凝固钛合金的研究也是从研究常规钛合金金在快速凝固后组织结构和性能发生的变化开始的,对Ti-8Al-4V,Ti-8Al-1Mo-1V,Ti-6Al-2Sn-4Zr-2Mo等常规钛合金的研究表明,这些合金快速凝固后晶粒明显细化,晶粒尺才与凝固冷速之间满足对数线性关系,形成了包含位锗亚结构的马氏体,在800℃-1000℃迟火后形成细小的α和β相晶粒,晶粒形貌从通常的透镜状变成等轴状,使合金具有很好的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并改善了合金的疲劳性能和加工性能。而且凝固冷速越高,性能改善越明显。

凝固条件对Ti-Mo-V合金室温力学性能影响

一般钛合金的刚度或弹性模量都比较小,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进一步减小,不能满足飞机发动机中某些形状的(如环状的)静止构件在工作时不能发生弹性形变的要求,而TiAl在815℃和1000℃时仍然具有比一般钛合金更高的弹性模量,而且TiAl在900℃时,Ti3Al在700。800℃时仍然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同时,由于TiAl、Ti3Al中含有较多的A1,所以它们的密度都比一般的钛合金小,比强度更高。但是Ti3Al、TiAl与其它金属间化合物一样具有严重的室温脆性,很难加工,所以长期以来Ti3A1和TiA1通常作为有害的脆性相看待。改善Ti3Al相、TiAl的室温和低温延性就要设法调整外力作用下位错运动的方式或者改变晶格对位错运动的影响方式。快速凝固可以有效地改善铸造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特别是减小成分偏析并产生弥散沉淀相.这些变化部可以提高合金的室温延性。例如TiAl的室温延性很差除了与化错运动方式有关外,还与TiAl具有四方畸变度(c/a轴比)较大的四方有序结构有关,而在快速凝固后则可以形成hcp亚稳结构,并有可能产生其它延性更好的fcc或bcc亚稳相。此外,快速凝固还可能均匀减小TiAI的四方畸变度并形成无序结构,因而提高室温延性。所以,把快速凝固技术和合金化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改善Ti3Al和TiAl的室温延性并同时提高合余的其它性能。

快速凝固高强度钛合金主要有在Ti或常规钛合金中加入共析元素形成的合金和β-Ti合金两种。其中在Ti或常规Ti合金中加入Ni、Fe、Cu、Si、Cr等共析形成元素虽然可以提高合金强度,但是用常规铸造方法生产时很容易产生晶界偏析,所以合金化的效果不好。快速凝固技术的应用为这些合金元素发挥作用扫清了障碍。例如快速凝固Ti-3Ni、Ti-7Ni合金都具有均匀细小的微观组织,退火后产生的Ti2Ni弥散沉淀和晶粒韧化有效地提高了合金的强度。如果在合金中加入第三组元以适当控制β-Ti尺寸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合金的强度,改善台金的延性和疲劳抗力。例如,除了加入Ni还加入Al的快速凝固Ti-6A1-3Ni合金的室温屈服强度为910MPa,抗张强度为1008MPa,这些性能都明显高于常规高强度钛合金。Ti-8V-5Fe-11Al合金的抗张强度超过了1380 MPa,而延伸率达到10%。

快速凝固钛合金由于已经表现出了很好的性能并且具有进一步提高这些性能的潜力,所以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快速凝固的常规成分钛合金可以取代高强度钢制作飞机起落梁架,经过成分改进的钛合金由于在540℃以上仍然具有很好的高温性能,可以应用于制造先

进的发动机和起音速或高超音速的飞机。

八、快速凝固非晶合金材料

合金熔体快速凝固形成金属玻璃的过程与凝固结晶过程有较大的不同。首先金属玻璃凝固时,随着冷速的增大和温度的降低,熔体连续地和整体地凝固成非晶合金。而在结晶凝固是晶体的形成经历了形核和长大两个阶段,并且通过固液界面的运动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凝固结晶。其次,从凝固中热力学发生的变化来看,在金属玻璃形成前后,系统吉布斯自由能的 一阶偏微分熵 是连续变化的,二阶偏微分定压比热是 不连续

变化的;而凝固过程则正好相反,所以非晶凝固属于二级相变,晶体凝固属于一级相变。

正因为金属玻璃的凝固是一个连续的相变过程,所以通常把凝固过程中比热C p 发生突变对应的温度定义为合金的非晶形成温度或玻璃转变温度T g 。对于一定成分的合金,非晶形成温度T g 并不是一个常数,要受到凝固条件的影响。如当凝固冷速从103K/s 变化到108K/s 时,Pd 77.5Cu 6Si 16.5非晶的T g 从666K 增加到719K 。在金属玻璃凝固中,熔体的粘度虽然也是连续变化,但变化速率很大,通常合金熔体的粘度只有10-2Pa ?s ,而凝固成金属玻璃时迅速升高到1012 Pa ?s 以上,其中在T g 附近20℃范围内粘度的大小增加约有四个数量级。 非晶态合金的结构特征

非晶态晶体与晶态固体虽然都是由气态、液态冻结而成的固体,但由于冷却速率不同,造成了它们的结构迥然不同。从原子排列的物理状态来说,晶体是典型的有序结构,它是通过足够慢的冷却而发生液体的不连续转变而形成晶态固体的,组成此晶体原子是有规则地排列在晶体点阵上而形成对称性;非晶态与气态、液态在结构上同属无序结构,它是通过足够快的冷却而发生液体的连续转变,在玻璃化转变温度时冻结成非晶态固体。非晶固体的原子类似于液体原子的排列状态,但它与液体又有不同:液体分子很易滑动,粘滞系数很小,而非晶固体分子是不能滑动的,粘滞系数很大,约为液体的1014倍,它具有很大的刚性与固定形状;液体原子排列是随机分布的,除了局部的结构起伏外,几乎是完全无序混乱的,非晶无序并不是“完全混乱”,而是破坏了长程有序系统的周期性和平移对称性,形成一种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有序即最近邻或局域短程有序,这种短程有序只是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关联作用,使其在小于几个原子间距的小区间内(约10-15?)仍然保持着位形和组分的某些有序特征,如图所示。

综合而论,非晶材料在微观结构上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存在小区间内的短程有序,在近邻或次近邻原子的键合(如配位数、原于间距、键角、键长等)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没有任何长程有序。由于非晶态结构的长程无序性,可以把非晶态材料看作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结构。

P T G S )(??-=P 22P T G T C )(??-=晶体 非晶体

气体晶体、非晶体、气体原子排列示意图

(2)它的衍射花样是由较宽的、弥散的环组成,没有表征结晶态的任何斑条纹,用电子显微镜也观察不到晶粒边界、晶格缺陷等形成的衍衬反差。

(3)当温度连续升高时,在某个很窄的温区内,非晶材料会发生明显的结构相变,因此它是一类亚稳态材料,但亚稳态转变到自由能最低的平衡态必须克服一定的能量势垒,因此这种亚稳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能长期稳定存在。

金属玻璃处于亚稳态,当加热温度超过一定值后就会发生稳定化转变形成晶态合金;Tc 为晶化温度。金属玻璃的结构稳定性不仅包括温度达到Tc以上时发生的晶化,还包括低温加热时发生的结构弛豫。

快速凝固后形成的金属玻璃由于能量高、内应力大,所以在低于玻璃转化温度Tg和晶化温度Tc的较低温度下退火时,合金内部原子的相对位置会发生较小的变化,从而增加密度,减小应力,降低能量,使金属玻璃的结构逐步接近于有序度较高的“理想玻璃”结构,这种结构变化称为结构弛豫。在发生结构弛豫的同时,非晶合金的密度、比热、粘度、电阻、弹性模量等性质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金属玻璃在较高温度(高于晶化温度Tc时)下退火时,由于热激活的能量增大,将使非晶合金克服稳定化转变的势垒,转变成自由能更低的晶态。晶化过程中金属玻璃的结构变化较大,一般要涉及原子的长程扩散,需要的激活能比发生结构弛豫时高。晶化过程中发生相应结构变化,合金的许多性质也会产生较大变化。

金属玻璃的晶化与凝固结晶类似,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但晶化是一个固态反应过程,受原子在固相中的扩散支配,所以晶化速度没有凝固结晶那么快。另—方面,金属玻璃比金属熔体在结构上更接近晶态结构,晶化形核时形核势垒中作为主要阻力项的界面能要比凝固结晶时的固液界面能小,因而形核率一般更高,这是非晶合金晶化后晶粒十分细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实际快速凝固中,很可能在形成金属玻璃的同时也形成一些非常细小的晶粒,它们在金属玻璃晶化时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媒质。此外,金属玻璃中的夹杂物、自由表面等都可能使晶化以非均匀形核的方式进行。

非晶态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

金属玻璃凝固是存在着与晶态相(包括平斑相与亚稳相)的竞争,因此只有具备不利于晶态相凝固形成的条件才能有利于非晶态的形成。具体的研究表明,与晶态亚稳相的形成相似,金属玻璃的形成也主要由合金成分和凝固冷速这二个因素决定。

晶态合金经过形核、长大凝固时,实质上发生了原子排列方式和分布状态的较大变化,即从熔体中短程有序并且不断变化的原子组态变成与一定晶体结构和成分相应的长程有序的原子组态。广义地看,原子组态在凝固过程中发生的这些变化都是扩散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扩散激活能。因此,从理论上说,对于一定成分的任何合金,当凝固冷速足够高、过冷熔体温度足够低时,就有可能抑制结晶的发生而形成金属玻璃,而当凝固冷速相对较低时则将形成晶态合金。

不同组元原子之间的键合特性、电子结构和对应的晶体结构有重要影响。首先,金属很准形成非晶态,而许多象SiO2这样的非金属化合物却很容易形成玻璃,它们在GFA的巨大差异与物质中原子之间的键合特性和相应的晶体结构特点有关。如前所述,凝固形成非晶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核结晶竞争的过程,而熔体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具有特定的方向性,在结构上长程无序,所以如果某种物质对应的晶体结构很复杂、原子之间的键合较强并具有特定的指向,显然熔体凝固成晶体时就需要原子的组态和相互作用发生较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形成玻璃结构在动力学上要更容易一些。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原子之间是以无方向的金属键结合,所以在一般条件下凝固时熔体原子很容易改变相互结合排列的方式形成晶化,只有在很高的冷速下才能“冻结”熔体原子的组态形成非晶。而很多非金属化合物的原子键合和平衡相结构正好与金属相反,即使以很低的冷速冷却也能形成非晶。

分析各种金属相合金具有不同的GFA的现象也可以看出,在二元或多元合金系中GFA

较强的合金(例如金属与类金属元素组成的合金)组元之间的电负性一般相差较大,原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Au-Si合金与Ag-Si合金尽管都是二元简单共晶系,并有基本相似的平衡相图,但它们的GFA却相差很大,Au-Si合金系在经激光熔化快速凝固后,几乎所有不同Si含量的合金都可以形成金属玻璃,而Ag-Si合金系在经激光熔化快速凝固(冷速达到(3-8)x108K/s)后却只有Ag-80at%Si合金可以形成非晶。这两种合金系在GFA上的明显差别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混合热或原子相互作用强度相差很大,Ag-Si系中大部分合金的混合热是正的,而Au-Si系中所有合金的混合热都是负的,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合金中原子相互键合作用越强,快速凝固时越容易形成金属玻璃。此外,纯金属一般比合金更不容易形成非晶态的原因除了与原子相对尺寸因素有关外,也可能与纯金属中同种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合金中异类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有关。

在GFA较强的二元合金中,组元的原子尺寸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元素原子半径之比通常小于0.88或大于1.12或者原子半径之差为15%左右。组元原子尺寸相对大小与合金GFA的这种密切关系主要与金属玻璃的结构特点有关。在以尺寸较大的原子随机密堆形成的结构中需要尺寸较小的原子填补其中较大的空洞以便形成相对稳定的密堆结构;电子计算机的模拟计算也表明,由原子半径不同的原子形成的金属玻璃的热力学自由能比原子半径相同时形成的金属玻璃更小;从凝固动力学来看,组元原子半径不同时不利于晶体长大也有利于金属玻璃的形成。

非晶态合金的性能

力学性能

强度、硬度和刚度:金属玻璃中原子之间一般都有比较强的键合,特别是金属-类金属型金属玻璃中的原子键合要比一般晶态合金强得多。非晶合金中原子排列的长程无序、缺乏周期性又使合金在受力时不会产生滑移,这些因素使非晶合金一般具有很高的强度、硬度和较高的刚度,可以看成是强度最高的实用材料之一,如下表所示。一些金属玻璃的强度甚至超过了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σs约2GPa),强度最高的Fe80B20的屈服强度与经过冷拉的钢丝差不多。在金属—类金属型非晶中,当金属元素种类一定时,类金属元素为B时非晶合金的强度、硬度比类金属元素是P时的强度、硬度更高;而类金属元素的种类一定时,当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步增强或者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上方或左方移动,即从Pt-Pd-Ni-Co-Fe,金属元素与类金属元素之间的键合逐步增强,非晶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也会相应增加。金属玻璃在有很好的室温强度和硬度的同时,一般也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能,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磨损速度与WCrCo耐磨合金差不多

韧性和延性:非晶合金不仅一般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而且与脆性的无机玻璃截然不同,通常具有很好的韧性,并且在一定的受力条件下还具有较好的延性。例如强度很高的Fe80B20非晶合金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的断裂韧性可达12MPa.m-1/2,这比强度相近的其它材料的韧性都要高得多,比石英玻璃的断裂韧性约高二个数量级。同时,由于金属玻璃中的原子是随机密排的,所以在撕裂条件下的断裂韧性高达50 MPam-1/2,撕裂功也高达10J/cm2。

金属玻璃的塑性与外应力的方向有关,当试样处于压缩、剪切、弯曲状态时,金属玻璃具有很好的延性,例如非晶合金的压缩延伸率可以高达40%,轧制时压下率为50%以上也不会产生断裂,薄带对弯至180度—般也都不会断裂。但是金属玻璃在拉伸应力条件下的延伸率很低,一般只有约0.1%。非晶合金的弹性模量比晶态合金略低。此外,非晶合金由于在外力作用下应变不均勾,受疲劳应力作用时疲劳裂纹容易形核,所以疲劳寿命较低。

金属玻璃是一种短程有序密排结构,但是与长程有序的晶态密排结构相比,致密度还是要低一些,所以非晶合金的密度一般比成分相近的晶态合金低1-2%,例如Fe88B12合金在晶态时密度为7.52g/cm3,而在非晶态时密度为7.45g/cm3。

总的说来,非晶合金具有很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能和韧性,在弯曲、压缩状态时

有很好的延性,但是拉伸延性、疲劳强度很低,所以一般不能单独用作结构材料。许多成分的金属玻璃经过适当的晶化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会有很大提高。

金属玻璃的强度、硬度和弹性模量

合金屈服强度/GPa 断裂强度/GPa 硬度Hv/MPa 弹性模量/GPa Ni36Fe32Cr14P12B6 2.73 / 8.63 141

Ni40Fe20P14B4Si2 2.35 2.38 7.77 129

Fe80P16C1B1 2.44 / 8.19 135

Fe80Si10B10 2.91 / 8.13 158

Fe80P13C7 2.30 3.04 7.45 122

Fe80B20 3.63 / 10.79 166 Co77.5Si12.5B10 3.58 / 11.2 190

Ni60Nb40 1.93 / 8.82 125

Cu50Zr50 1.80 / 5.68 83.5

热学性能

由前面可知,非晶态合金处于亚稳态,是温度敏感材料。如果材料的居里温度或者晶化温度较低,则非晶态合金更不稳定,有些甚至在室温时就会发生转变。通过调节成分、冷却速度等可以提高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

金属玻璃在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都显示出很低的热膨胀系数,如下表所示,某些铁基金属玻璃的膨胀系数只有相应晶态合金的一半;并且经过适当的热处理,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非晶合金在室温下的热膨胀系数。

几种非晶态合金的热膨胀系数(10-6/℃)

非晶合金-195℃-

-100℃

-100℃-

0℃

0℃-5

0℃

50℃-

100℃

100℃-

200℃

200℃-3

00℃

Fe72Co18Zr10(300℃×1h慢冷) 3.2 0.12 0.12 0.12 0.12 0.12 Fe72Ni18Zr10(急冷状态) 8.0 0.10 -0.15 -0.15 -0.15 -0.25

Fe68Co17V5Zr10(急冷状态) 4.8 0.11 0 0 0 -1.1

电学性能

金属玻璃由于具有长程无序结构,在金属-类金属型非晶合金中含有较多的类金属元素,所以金属玻璃结构对电子有较强的散射能力,因而非晶合金一般具有很高的电阻率,在室温下通常为100-300μΩ.cm,是相同成分晶态合金电阻率的2-3倍。电阻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电阻的温度系数比晶态合金小,适当外推后与液态合金的电阻温度系数一致,这也反映了非晶合金在结构上与液态合金的相似性。

许多金属玻璃(例如Nb-Si,Mo-Si-B、Ti-Nb-Si、W-Si-B等)在低于临界转变温度时还具有超导性能。超导临界温度的高低与合金成分、原子的平均价电子数等因素有关,在金属玻璃中形成弥散的第二相也可以使临界温度、电流密度等超导性能得到提高。如Zr65Nb15Be20非晶合金经适当退火产生部分晶化后,在金属玻璃基体上形成许多微小晶粒,合金超导临界温度提高2倍。具有超导性能的非晶合金可用快速凝固技术制成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薄带,为开展超导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某些晶态及非晶态合金的电阻率和电阻温度系数

合金电阻率(μΩ.cm) 电阻温度系数(10-6/K)

晶态Cu 1.72 4330

Cu55Ni4549.0 —

Ni80Cr20103 70

非晶态Cu77Ag8P15136 -120

Ni68Si15B17152 0

Cu0.6Zr0.4350 -90

Ni1-x P x100-180 -50-100

磁学性能

具有优异的磁学性能是许多金属玻璃最突出的性能之一,其中有些金属玻璃具有良好的软磁性能,而另一些金属玻璃则具有很好的永磁性能。

非晶合金中没有晶界,一般也没有沉淀相粒子等障碍对磁畴壁的钉扎作用,所以具有软磁性能的非晶合金很容易磁化,矫顽力极低。同时,金属玻璃经过部分晶化后产生的极细晶粒可以作为磁畴壁非均匀形核媒质,细化磁畴,能获得比晶态软磁合分更好的高频(<100kHz)软磁性能。此外,某些铁基非晶合金(例如Co-Fe-B-Si)还具有磁致伸缩很小、在很大的频率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磁导率等优良软磁性能。

某些非晶态合金的软磁特性

合金处理条件矫顽力(A/m) 最大磁导率剩磁(T) 磁致伸缩系数

Fe80B20磁场退火 3.18 32.0×104 1.23 —Fe40Ni40P14B6去应力退火0.64 87.5×1040.70 —

Fe80P13C7磁场退火 1.43 18.0×104 1.3 —Fe4.7Co70.3Si15B10熔体急冷 1.04 18.1×1040.23 -0.1×10-6 Co75Si15B10熔体急冷 2.39 3.0×1040.2 -3×10-6

有一些非晶永磁合金在经过部分晶化处理后磁学性能会产生很大的提高。象许多铁基稀土非晶合金在经过部分晶化后,矫顽力可增加2个数量级以上,具有很好的永磁性能。近年来引人注目的NdFeB非晶合金在经过晶化热加工处理并控制形变织构方向后,磁能积55MGOe,这是目前永磁合金磁能积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非晶永磁合金除了具有上述优异的永磁性能外,还特别具有磁各向同性和很高的剩磁,同时成本低廉,性能/成本比是烧结NdFeB合金和SmCo合金的2倍,是常用的铁氧体永磁的10倍。

化学性能

金属玻璃中没有晶界、沉淀相相界、位错等容易引起局部腐蚀的部位,同时也不存在晶态合金容易出现的成分偏析,所以非晶合金在结构和成分上都比晶态合金更均匀,因而具有更高的抗腐蚀性能。例如含Cr的铁基、Co基和镍基金属玻璃,特别是其中还含有P等类金属元素的非晶合金,具有十分突出的抗腐蚀能力。在这类非晶合金中P和Cr的作用十分重要,P的作用主要是当非晶合金与HCl溶液接触时使其它元素迅速分解,促进防腐蚀薄膜的形成。B、5i、C等其它类金属元素都无法代替P的这种活化作用,而Cr则主要起形成防腐蚀保护膜的作用。非晶合金与不锈钢的抗腐蚀能力如下表所示。

非晶态合金和晶态不锈钢在10%FeCl2-10H2O溶液中的腐蚀速率

试样

腐蚀速率(mm/年)

40℃60℃

晶态不锈钢18Cr-40Ni 17.75 120.0 晶态不锈钢17Cr-14Ni-2.5Mo ——29.24 非晶态合金Fe70Cr10P13C70.00 0.00

非晶态合金Fe65Cr10Ni5P13C70.00 0.00

非晶合金的应用

6.1、非晶软磁元件

金属玻璃由于具有优异的磁学性能、较好的力学性能以及易连续生产成通常需要的薄带、薄片形状,与常用的晶态磁性合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目前金属玻璃的主要应用还是作为磁性材料。

6.1.1、变压器

作为大功率变压器材料使用,总是希望通过适当的配料比与工艺得到磁感应强度高、矫顽力低,损耗小的材料。同时,变压器用量特别大,还必须要求原材料成本低。此外,还要求材料延展性好,加工容易、尺寸精度高、层间绝缘性好、耐腐蚀性强。由于非晶合金的矫顽力很低,外场作用下十分容易磁化。同时非晶合金具有很高的电阻,可以明显降低伴随磁畴方向改变时产生的涡流损失。因此,金属玻璃用作低频(50-60Hz)磁芯时的磁芯损耗根低,其中Fe81B13.5Si8.5C2、Fe82B10Si8等铁基非晶合金的磁芯损耗只有常用的硅钢片的1/3-l/5,而饱和磁感应强度等磁学性能与硅钢片相近,正因为如此,非晶软磁合金的主要用途是取代晶态硅钢制作各种类型的变压器,这些变压器不仅包括大容量(功率>200kW)的变压器,还包括小功率的配电变压器。非晶磁性合金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大量的能量损失,还可以在额定功率一定时,减轻变压器的重景和减小变压器的尺寸。以美国为例,如果采用非晶合金制作各种小型配电变压器,由于减少能耗每年就可以节约数十亿美元。因此,目前世界许多生产变压器的著名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Osaka公司等都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开关电源中的功率输出变压器起着功率传递、电压变换和电网隔离等作用。要求电源稳定可靠、体积小、重量轻、功效高。目前,开关变压器常用的磁性材料是高B s软磁铁氧体和坡莫合金。铁氧体磁芯的磁感应强度、磁导率都较低,温度稳定性较差,很难满足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要求。坡莫合金是20kHz开关变压器较理想的材料,在电子设备中应用较多。但坡莫合金电阻率较低,不适于在更高频率下工作。非晶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尤其是优质非晶软磁薄带,矫顽力小,损耗低,带薄,电阻率比晶态合金高2-4倍,特别适于制作高频开关电源变压器。日本东芝公司采用非晶合金制作频率为100kHz、功率为100W的开关电源变压器,电源总效率提高33%,铁芯温升降低到仅有20℃,激励电流下降1/3。下表列出了Fe基非晶合金与原用坡莫合金制成的开关变压器的性能比较,由此可知,非晶变压器的体积、重量明显下降,温升降低,而且成本减少50%以上。

Fe基非晶合金与原用坡莫合金制作的开关变压器的性能

铁芯材料输出功率

/W

铁芯规格

/mm

铁芯重量

/g

变压器重量

/g

变压器体积

/cm3

铁芯温升

/℃

变压器温升

/℃

坡莫合金150 Φ40×50×1566.5 273.5 146.5 57.5 42.5 Fe基非晶150 Φ25×40×12.549.5 167.5 76.3 42.5 33.5

6.1.2、磁头

磁头器件对材料的要求是饱和磁感应B s要大;在工作频率范围内材料的磁导率要高;

具有较低的矫顽力和剩磁,具有较高的电阻率、耐磨性和抗腐蚀能力强;材料的磁性能对加

工应力不敏感;磁头的热稳定性好,在温度升高时电磁特性不会下降等。

用非晶合金作磁头具有下列优点:①无磁晶各向异性。晶态材料的磁晶各向异性使磁

导率下降,娇顽力增大,磁滞损耗增加,噪声增大。②电阻率高。这对降低涡流损耗有利。

⑧硬度大,耐磨性好。④耐腐蚀性高。而晶态材料的磁性与耐腐蚀性往往难以兼得。⑤容易

获得薄带。在高频工作时,为减小涡流损耗,希望材料减薄。如录相磁头在兆赫级频率下工

材料先进加工技术

1.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技术的发展,把液态成型加工推进到远离平衡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非晶、细晶、微晶等非平衡新材料的发展。传统的快速凝固追求高的冷却速度而限于低维材料的制备,非晶丝材、箔材的制备。近年来快速凝固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发展:①利用喷射成型、超高压、深过冷,结合适当的成分设计,发展体材料直接成型的快速凝固技术;②在近快速凝固条件下,制备具有特殊取向和组织结构的新材料。目前快速凝固技术被广泛地用于非晶或超细组织的线材、带材和体材料的制备与成型。 2. 半固态成型 半固态成型是利用凝固组织控制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lemings 教授等首先提出了半固态加工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枝晶凝固式,开辟了强制均匀凝固的先河。半固态成型包括半固态流变成型和半固态触变成形两类:前者是将制备的半固态浆料直接成型,如压铸成型(称为半固态流变压铸);后者是对制备好的半固态坯料进行重新加热,使其达到半熔融状态,然后进行成型,如挤压成型(称为半固态触变挤压) 3. 无模成型 为了解决复杂形状或深壳件产品冲压、拉深成型设备规模大、模具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灵活度低等缺点,满足社会发展对产品多样性(多品种、小规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柔性加工技术的开发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典型的无模成型技术有增量成型、无摸拉拔、无模多点成型、激光冲击成型等。 4.超塑性成型技术 超塑性成型加工技术具有成型压力低、产品尺寸与形状精度高等特点,近年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型结构件、复杂结构件、精密薄壁件的超塑性成型,如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大型球罐结构、飞机舱门,与盥洗盆等;二是难加工材料的精确成形加工,如钛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结构件的成形加工等。 5. 金属粉末材料成型加工 粉末材料的成型加工是一种典型的近终形、短流程制备加工技术,可以实现材料设计、制备预成型一体化;可自由组装材料结构从而精确调控材料性能;既可用于制备陶瓷、金属材料,也可制备各种复合材料。它是近20年来材料先进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的热点与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自1990年以来,世界粉末冶金年销售量增加了近2倍。2003年北美铁基粉末。相关的模具、工艺设备和最终零件产品的销售额已达到91亿美元,其中粉末冶金零件的销售为64亿美元。美国企业生产的粉末冶金产品占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可以预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粉末冶金工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粉末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粉末注射成型胶态成型、温压成型及微波、等离子辅助低温强化烧结等。 6. 陶瓷胶态成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避免在注射成型工艺中使用大量的有机体所造成的脱脂排胶困难以及引发环境问题,传统的注浆成型因其几乎不需要添加有机物、工艺成本低、易于操作制等特点而再度受到重视,但由于其胚体密度低、强度差等原因,他并不适合制备高性能的陶瓷材料。进入90年代之后,围绕着提高陶瓷胚体均匀性和解决陶瓷材料可靠性的问题,开发了多种原位凝固成型工艺,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温度诱导絮凝成形、胶态振动注模成形、直接凝固注模成形等相继出现,受到严重重视。原位凝固成形工艺被认为是提高胚体的均匀性,进而提高陶瓷材料可靠性的唯一途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逐步获得实际应用。 7. 激光快速成型 激光快速成形技术,是20实际90年代中期由现代材料技术、激光技术和快速原型制造术相结合的近终形快速制备新技术。采用该技术的成形件完全致密且具有细小均匀的内部组

1 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指导书

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1、铝合金时效硬化曲线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实验2、焊接工艺与焊缝组织检验 实验4、热塑性塑料的挤出造粒和注射成型

实验1、铝合金时效硬化曲线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固溶淬火及时效处理的基本操作; 2.了解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时效强化效果的影响规律; 3.了解固溶淬火工艺(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淬火速度等)对铝合金时效效果的影响; 4.掌握金属材料最佳淬火温度的确定方法; 5.加深对时效强化及其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的过程称为脱溶或沉淀,它是一种扩散型相变。发生这种转变的最基本条件是,合金在平衡状态图上有固溶度的变化,并且固溶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如图2-1所示。如果将C 成分的合金自 单相α固溶体状态缓慢冷却到固溶度线(MN)以下温度(如T 3 )保温时,β相将从α相固溶体中 脱溶析出,α相的成分将沿固溶度线变化为平衡浓度C 1,这种转变可表示为α(C )→α(C 1 )+β。 其中β为平衡相,它可以是端际固溶体,也可以是中间相,反应产物为(α+β)双相组织。将这种双相组织加热到固溶度线以上某一温度(如T 1 )保温足够时间,β相将全部溶入α相中,然后再急冷到室温将获得单相过饱和的α固溶体。这种处理称为固溶处理(淬火)。 图2-1 固溶处理与时效处理的工艺过程示意图 然而过饱和的α相固溶体在室温下是亚稳定的,它在室温或较高温度下等温保持时,亦将发生脱溶。但脱溶相往往不是状态图中的平衡相,而是亚稳相或溶质原子聚集区。这种脱溶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称为时效硬(强)化或沉淀硬(强)化。 合金在脱溶过程中,其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均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时效。室温下产生的时效称为自然时效,高于室温的时效称为人工时效。 若将过饱和固溶体在足够高的温度下进行时效,最终将沉淀析出平衡脱溶相。但在平衡相出现之前,根据合金成分不同会出现若干个亚稳脱溶相或称为过渡相。以Al-4%Cu合金为

先进材料成型技术及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考试大纲 一、《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及理论》课程概述 编号:MB11001 学时数:40 学分:2.5 教学方式:讲课30、研讨6、实验参观4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材料的种类繁多,其加工方法各异,近年来随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材料加工新技术不断出现。本课程将概述材料的分类及其加工方法的选择;重点介绍液态金属精密成形、金属材料塑性精确成形及金属连接成形等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阐述材料加工中的共性与一体化技术。本课程作为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学位课,将使研究生对材料加工的新技术与新理论有个全面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在大材料学科领域进行思考与分析,为从事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材料的分类及其加工方法概述 1.1材料的分类及加工方法概述 1.2材料加工方法的选择(不同材料)及不同加工方法的精度比较(同一种材料) 1.3材料加工中的共性(与一体化)技术 1.4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液态金属精密成形理论及应用 2.1 材料液态成形的范畴及概述 2.2 消失模精密铸造原理及应用(原理、关键技术、应用实例、缺陷与防治) 2.3 Corsworth Process新技术(精密砂型铸造:锆英(砂)树脂砂型、电磁浇注、热法旧砂再生) 2.4 半固态铸造成形原理与技术(流变铸造、触变成形、注射成形) 2.5 铝、镁合金的精确成形技术(金属型铸造、压铸、反重力精密铸造、精密熔模铸造等) 2.6 特殊凝固技术(快速凝固、定向凝固、振动凝固) 2.7 金属零件的数字化铸造(铸件三维造型、工艺模拟及优化、样品铸件快速铸造、工业化生产及 其设计) 2.8 高密度粘土砂紧实机理及其成形技术(高压造型、气冲造型、静压造型) 第三章金属材料塑性精密成形工艺及理论 3.1 金属塑性成形种类与概述 3.2金属材料的超塑性及超塑成形(概念、条件、成形工艺) 3.3 复杂零件精密模锻及复杂管件的精密成形(精密模锻、复杂管件成形) 3.4 板料精密成形(精密冲裁、液压胀形、其它板料精密成型) 3.5 板料数字化成形(点(锤)渐进成形、线渐进(快速)成形、无模(面、液压缸作顶模)成形)

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复习纲要

材料合成与制备复习纲要 我们不是抄答案,我们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无机复习提纲编辑协会宣言试卷构成:填空:15 分 选择:7*2=14 分(共7 题,一题2 分) 名词解释:5*3=15 分(共5 题,一题3分) 问答题:8+12*4=56(第一题8 分,其余四道题每题12 分)注:划线知识点为李老师审阅后所加,疑为重点,望各位复习时多加注意第1 章:经典合成方法 1实验室常用的加热炉为:高温电阻炉 2电炉分为:电阻炉,感应炉,电弧炉,电子束炉 3电阻发热材料的最高工作温度:硅碳棒1400C、硅化钼棒1700C、钨丝1700C 真空、 5氧化物发热体:在氧化气氛中,氧化物发热体是最为理想的加热材料。 6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1)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反应物结构状态(2)反应物颗粒尺寸及分布影响。 7化学转移反应:把所需要的沉积物质作为反应源物质,用适当的气体介质与之反应,形成一种气态化合物,这种气态化合物通过载气输运到与源区温度不同的沉积区,再发生逆反应,使反应源物质重新沉积出来,这样的反应过程称为化学转移反应。 8化学转移反应条件源区温度为T2,沉积区温度为T1:如果反应是吸热反应,则 r H m为正,当T2>T1时,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即从左往右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反应容易进行,物质由热端向冷端转移,即源区温度应大于沉积区温度,物质由源区转移至沉积区。如果反应为放热反应,r H m为负,则应控制源区温度T2 小于沉积区温度T1,这样才能实现物质由源区向沉积区得转移。如果r H m近似为0, 则不能用改变温度的方法来进行化学转移。 9低温合成中,低温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恒温冷浴②低温恒温器 10高压合成:就是利用外加的高压力,使物质产生多型相转变或发生不同物质间的化合,从而得到新相,新化合物或新材料。 种类:①静态高温高压合成方法②动态高温高压合成方法 第2 章:软化学合成方法 1软化学合成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克服固相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势垒,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和缓慢的反应进程中,以可控制的步骤逐步地进行化学反应,实现制备新材料的方法。2软化学法分类:溶胶——凝胶法,前驱物法,水热/ 非水溶剂热合成法,沉淀法,支撑接枝工艺法,微乳液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淬火法,自组装技术,电化 3绿色化学: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 ,即在获取新物质的转换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每个原子,实现化学反应中废物的“零排放” 。因此,既可充分利用资源又不污染环境。 4软化学与绿色化学的关系:两者关系密切,但又有区别。软化学强调的是反应条件的温

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资料总结纯手打

缩聚实施方法:1、熔融缩聚:在反应中不加溶剂,使反应温度在原料单体和缩聚物熔化温度以上进行的缩聚反应。缩聚物大品种聚酯、聚酰胺,聚碳酸酯等都是用熔融缩聚法进行工业生产,反应温度须高于单体和所得缩聚物的熔融温度,一般为150~350℃工艺简单,不使用溶剂,省去了回收工序,降低成本,反应物浓度高,降低了成环倾向。工艺操作可间歇,也可连续(不必分离聚合物, 熔体直接用于纺丝)。聚合反应为可逆反应,须高温高真空除去生成的低分子。如涤纶2、溶液缩聚:当单体或缩聚产物在熔融温度下不够稳定而易分解变质,为了降低反应温度,在溶剂中进行的缩聚反应称为溶液缩聚。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等的制备,特别适于分子量高且难熔的耐热聚合物,如聚酰亚胺、聚砜等。3、界面缩聚:两种单体分别溶于两种不互溶的溶剂中,将这两种溶液倒在一起,在两液相界面上发生缩聚反应,聚合产物不溶于溶剂,在界面析出。(1)为不可逆反应,小分子副产物不需真空抽出;(2)单体分子配比,纯度要求不严;(3)单体为高反应性,聚合物在界面迅速生成,其分子量与总的反应程度无关;(4)反应温度低,室温即可进行,可避免因高温而导致的副产物,有利用高熔点耐热聚合物的合成;(5)常用二酰氯单体,合成复杂,有毒,小分子副产物NaCl难以洗净,过程消耗溶剂。如动态法制备粉末状芳香聚酰胺4、固相缩聚:在缩聚起始原料和生成的聚合物熔点以下温度进行的缩聚反应称为固相缩聚(1)反应温度低,反应缓和,适合于稳定性不好的单体及聚合物,产物分解杂质少,热稳定性、耐光降解性好;(2)适用于熔点高的结晶性单体,缩聚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副产物应及时脱除;(3)低分子预聚物在固体状态下进一步缩聚成高分子量的粒状物,解决了高分子量物料进行成粒加工困难的问题。如尼龙。涤纶的三种工业合成工艺:(1)酯交换法(要制备DMT,消耗甲醇,流程长,成本高,但成熟)(2)直接缩聚法(TPA法)特点:省去DMT的合成工艺,用料省,设备能力高,但对苯二甲酸不易熔融,易升华,不易溶于乙二醇,高温易变色。(3)环氧乙烷法(EO法)省去制备乙二醇,不用甲醇,原料节约;不用高纯度对苯二甲酸,生成BHET易于提纯;EO与对苯二甲酸反应速度快,设备利用率高,但EO易爆,反应速度过快。体型高分子材料:经进一步缩聚反应或加聚反应形成的最终产物为体型结构聚合物,其单体一部分含有的反应性官能团数目大于2,尚含有潜在的可发生加聚反应的双键以及发生逐步聚 合反应的官能团。如酚醛树脂 聚氨酯的原料单体、官能团:二(多)元异氰酸酯+二 (多)元羟基化合物/端羟基聚醚/端羟基聚酯共聚物 的类型:1、无序共聚物:两种单元A、B在高分子链上 的排列是无规的。丁苯橡胶、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2、交替共聚物:A、B单元轮番交替排列,即严格相间例:苯乙烯-马来酸酐。 3、嵌段共聚物:共聚物分子链是由较长的A链段和另一较长的B链段构成。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4、接枝共聚物:共聚物主链由单元A组成,而支链则由单元B组成。丁二烯-苯乙烯接枝共聚物。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三种成分组成的一类耐冲击性热塑性树脂的总称。聚合方法:乳液接枝共聚-悬浮法聚合。共聚混合物区别共聚物:化学结构不同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物理混合物叫做共混聚合物,又叫做聚合物合金。区别:聚合物组分子间的作用力。共混聚合物:分子间力相结合。共聚物:共价键。增韧塑料:用弹性体作为分散相填充塑料,橡胶作为应力集中体能诱发塑料基体产生银纹或剪切带,使基体屈服,吸收大量能量,达到增韧效果。增塑剂作用:增加塑料的柔韧性,耐寒性;使塑料的Tg、Tm、Tf 降低;降低粘度,增加流动性,改善加工性。TCP - 磷酸三甲酚脂;DOP - 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OA - 己二酸二辛脂增塑剂。塑料一次成型方法及常用设备:挤出成型、注射成型、模压成型、压延成型、铸塑成型、传递模塑、模压烧结、泡沫塑料。单双螺杆挤出机、注射机、压延机。生胶?乳液聚合制橡胶后期生胶如何获得:没有经过塑炼或混炼的分子量很高的线型聚合物橡胶叫生胶。乳液聚合橡胶后处理:胶乳-絮凝-水洗-干燥-生胶。为何进行塑炼?硫化?将橡胶生胶在机械力、热、氧等作用下,从强韧的弹性状态转变为柔软而具有可塑性的状态,即增加其可塑性(流动性)的工艺过程称为塑炼。降低生胶弹性,增加可塑性,获得适当流动性,以满足混炼、压延、压出、成型、硫化以及胶浆制造、海绵胶制造等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要求。通过硫化使具有塑性的半成品又变成弹性高、物理机械性能好的橡胶制品。合成纤维纺丝成型方式:1、溶液纺丝工艺:将高聚物溶解于溶剂中,制得粘稠的纺丝液,由喷丝头喷成细流,通过凝固介质使之凝固成为纤维2、熔融纺丝工艺:将熔体在一定的压力下定量的压出喷丝孔,冷却后形成纤维,再经过拉伸、卷曲、切断等工序成为一定规格的可纺短纤维,或在拉伸后进行加捻,定型等工序,使之成为符合指标的长纤维。干法、湿法纺丝有何不同:湿法纺丝的纺丝速度慢(20米/分)在凝固浴中完成纺丝,干法纺丝的纺丝速度较快(100-500米/分)在热空气流中完成纺丝。

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

材料加工技术讲义 徐刚,韩高荣编制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二 0 一二年六月 绪论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自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人们把信息、能源和材料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水平。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及现代科技与技术于一体的载人航天技术等,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以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突破和前提。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材料的性能是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四面体的底面,这充分反映了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既对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可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传统材料的使用性能,对传统材料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材料种类很多,按材料的键合特点和组成分类,大致分为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按材料的用途分类,既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也可细分为建筑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等。相应地,为了适应不同种类材料的键合特点,和使用特点及功能要求,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也多种多样。 本讲义是面向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而编写的“材料加工技术”。主要涉及金属材料加工和陶瓷粉体成型烧结先进制备技术,包括: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定向凝固、半固态加工、连续铸轧、复合铸造技术,以及金属粉体、陶瓷粉体制备,和先进陶瓷成型、烧结等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案例分析,从技术个案的起源、开发、改进和完善的整个过程,对材料加工技术特点及其原理进行系统介绍,重点突出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利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能力。 第一章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 1.1 材料与新材料材料是人类用以制作各种用于产品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起来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特殊功能或效用的材料。现代社会,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通信、航空航天等几乎所有的影响现代社会发展

材料合成与制备期末复习题

材料合成与制备期末复习题 第零章绪论 1.材料合成:材料合成是指促使原子或分子构成材料的化学或物理过 程; 2.材料制备:材料制备是指研究如何控制原子与分子使其构成有用的 材料,但材料制备还包括在更为宏观的尺度上控制材料的 结构,使其具备所需的性能和使用效能。 3.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终目标是:制造高性能、高质量的新材料以满 足各种构件、物品或仪器等物件的日益发展的需求。 4.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发展方向:材料的高性能化、复合化、功能化、 低维化、低成本化、绿色化; 5.影响热力学过程自发进行方向的因素:(1)能量因素;(2)系统的 混乱度因素; 6.隔离系统总是自发的向着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 7.论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可逆反应,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因此,提高反应物浓度是提高产率的一个办法,但如果反应物成本很高,将反应物之一在生成后立即分离出去或转移到另一相中去,也是提高反应产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于有气相的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反应计量数不等,则增加压力会有利于反应向气体计量数小的方向进行。另外,对于多个反应同时进行的反应,则应按主反应的情况来控制反应物的配比;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一个可逆反应,正反应吸热,则逆反应就放热;如果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就吸热,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不利于放热 反应;对于放热反应,用冷水浴或冰浴使其降温的办法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影响反应速率。实际生产中,要综合考虑单位实际内的产量和转化率同时进行; (3)溶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溶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一是提供反应的场所,二是发生溶剂化效应。溶剂最重要的物理效应即溶剂化作用,化学效应主要有溶剂分子的催化作用和容积分子作为反应物或产物参与了化学反应。若溶剂分子与反应物生成不稳定的溶剂化物,可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加快反应速率;若生成稳定的溶剂化物,则使反应活化能升高,降低反应速率;若生成物与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不论它是否稳定,都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第一章溶胶-凝胶法 1.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分散在液相中,不停地进行布朗运动的体系。 2.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 3.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通过抑制各种化学反应条件,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4.粒子间的两个力:(1)颗粒间的范德华力;(2)双电层静电排斥能 5.增加粒子间能垒通常有三个基本途径:(1)使胶粒带表面电荷;(2) 利用空间位阻效应;(3)利用溶剂化效应。 6.由溶胶制备凝胶的具体方法:

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重点资料

一、绪论 1)材料与新材料的概念,生产特点及分类 材料:人类用以制造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以及其他产品的物质,也可简单定义为:材料是可以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 新材料: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的材料,或在传统材料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处理获得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了新功能的材料。 2)材料的作用与地位 1,自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把信息、能源和材料誉为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把材料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20世纪80年代又把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列为高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事实上,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水平。3,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以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前提。 3)材料技术的概念及其分类 材料技术:可以理解为是关于材料的制备、成形与加工、表征与评价,以及材料的使用和保护的知识、经验和诀窍;从学科的观点来考虑,将材料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机械、自动控制)的知识应

用于材料(制备)生产和使用的实际,以获得所需的材料产品、提高材料的使用效能的技艺。分类:(1)制备技术;(2)成形与加工技术;(3)改质改性技术;(4)防护技术;(5)评价表征技术;(6)模拟仿真技术;(7)检测与监控技术。 4)材料加工技术的分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要素 按照传统的三级学科进行分类,材料加工技术(方法)包括机加工(车钻刨铣磨等)、凝固加工(铸造)、粉末冶金、塑性加工(压力加工)、焊接(连接)、热处理等。 按照被加工材料在加工时所处的相态不同进行分类,材料加工技术包括气态加工、液态加工(凝固成形)、半固态加工、固态加工。 一般认为,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性质、制备与加工工艺、使用性能,它们之间形成所谓的四面体关系;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与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材料的性质一起,构成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最基本的一大要素,也充分反映了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发展趋势:过程综台、技术综合、学科综台。 主要特征:(1)性能设计与工艺设计的一体化;(2)在材料设计、制备、成形与加工处理的全过程中对材料的组织性能和形状尺寸进行精确控制 发展方向:(1)常规材料加工工艺的短流程化和高效化;(2)发展先进

材料加工新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大作业

材料加工新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课程大作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方向: 研究生导师: 完成时间:2015年12月2日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发展趋势 前言 高分子材料只有通过加工成型获得所需的形状、结构与性能,才能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材料与产品。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是一个外场作用下的形变过程,其技术与装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材料与产品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过程节能降耗、废旧制品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是发展趋势,研宄与探索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新方法、技术及装备对推动高分子材料产业及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丰富和发展我国高分子产品先进制造理论及其应用。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 1 材料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要求。所以现在高分子制品正朝着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注塑成型方法和工艺设备提出“精密、高效、节能”的迫切要求。 1.1精密上:挤出成型和注射成型是两种最主要的塑料加工成型方法。其中挤出成型主要用于连续加工具有相同截面形状和尺寸的塑料制品,生产率高,投资少见效快。但与注射成型相比,其加工制品精度低的缺陷大大限制了挤出成型的应用范围。挤出制品的精密化是挤出成型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精密挤出一方面可以拓宽挤出制品的应用领域,更重要的是精密挤出大大减少了树脂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3]但是目前精密加工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距加工的极限还有相当的

距离。国外有人声称已开发了以原子级去除单位的加工方法,但目前还未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为了促进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来研究精密加工: (1)基于新原理的加工方法努力开发加工单位极小的精密加工方法,必须在加工机理的本身就使其误差分散在1nm以下的水平。目前加工单位比较小的加工方法主要有弹性破坏加工、化学加工、离子束加工、电子束加工、等离子体加工等。(2)开发精密的机械机构不论是加工装置还是测量装置,都需要精密的机械机构,包括导轨、进给机构及轴承等,超精密空气静压导轨是目前最好的导轨,其直线度可达(0.1-0.2)um/250mm,通过补偿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直线度,但是它没有液体静压导轨的刚性大。同时,由于空气静压导轨的气膜厚度只有10um左右,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尘。另外,在导轨的设计中,还可以用多根导轨并联来均化气膜的误差.(3)开发高精度的测试系统在目前的超精密加工领域中,对加工精度的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激光检测和光栅检测.(4)开发适用于精密加工并能获得高精度、高表面质量的新型材料例如最近开发超微粉烧结金属、非结晶金属、超微粉陶瓷、非结晶半导体陶瓷、复合高分子材料等。只要在上述的一个方面取得发展或突破,必将导致精密加工技术的高速发展。 1.2高效与节能上:改善加工工艺,缩短成型加工流程。例如塑料激光烧结成型技术【1】:激光烧结成型技术是使用CAD辅助技术对塑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有效的节约生产模具方面的成本结算。比注塑技术更加环保节能, 对于零部件的生产方面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材料合成与制备期末复习题

第零章绪论 1.材料合成:材料合成是指促使原子或分子构成材料的化学或物理过 程; 2.材料制备:材料制备是指研究如何控制原子与分子使其构成有用的 材料,但材料制备还包括在更为宏观的尺度上控制材料的 结构,使其具备所需的性能和使用效能。 3.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终目标是:制造高性能、高质量的新材料以满 足各种构件、物品或仪器等物件的日益发展的需求。 4.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发展方向:材料的高性能化、复合化、功能化、 低维化、低成本化、绿色化; 5.影响热力学过程自发进行方向的因素:(1)能量因素;(2)系统的 混乱度因素; 6.隔离系统总是自发的向着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 7.论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可逆反应,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因此,提高反应物浓度是提高产率的一个办法,但如果反应物成本很高,将反应物之一在生成后立即分离出去或转移到另一相中去,也是提高反应产率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于有气相的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反应计量数不等,则增加压力会有利于反应向气体计量数小的方向进行。另外,对于多个反应同时进行的反应,则应按主反应的情况来控制反应物的配比; (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一个可逆反应,正反应吸热,则逆反应就放热;如果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就吸热,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不利于放热

反应;对于放热反应,用冷水浴或冰浴使其降温的办法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影响反应速率。实际生产中,要综合考虑单位实际内的产量和转化率同时进行; (3)溶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溶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一是提供反应的场所,二是发生溶剂化效应。溶剂最重要的物理效应即溶剂化作用,化学效应主要有溶剂分子的催化作用和容积分子作为反应物或产物参与了化学反应。若溶剂分子与反应物生成不稳定的溶剂化物,可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加快反应速率;若生成稳定的溶剂化物,则使反应活化能升高,降低反应速率;若生成物与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不论它是否稳定,都会使反应速率加快。 第一章溶胶-凝胶法 1.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分散在液相中,不停地进行布朗运动的体系。 2.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 3.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通过抑制各种化学反应条件,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4.粒子间的两个力:(1)颗粒间的范德华力;(2)双电层静电排斥能 5.增加粒子间能垒通常有三个基本途径:(1)使胶粒带表面电荷;(2) 利用空间位阻效应;(3)利用溶剂化效应。 6.由溶胶制备凝胶的具体方法:

最新材料制备新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 1.实现快速凝固的途径有哪些? 答:a.动力学急冷法 b.热力学深过冷法 c.快速定向凝固法 2.用单辊法制备金属带材的快速凝固工艺特点是什么? 答:答:①单辊需要以2000~10000r∕min的高速度旋转,同时要保证单辊的转速均匀性很高,径向跳动非常小,以控制薄膜的均匀性②为了防止合金溶液的氧化,整个快速凝固过程要在真空或保护性气氛下进行③为了获得较宽并且均匀的非晶合金带材,液流必须在单上均匀成膜,液流出口的设计及流速的控制精度要求很高。 3.常用金属线材的快速凝固方法有哪些?它们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答:a.玻璃包覆熔融的线法。特点:容易成型、连续等径、表面质量好的线材。但生产效率低,不适合生产大批量工业用线材。 b.合金熔液注入快冷法。特点:装置简单,但液流稳定性差,流速较低、难控制速率,不能连续生产。 c.旋转水纺线法。特点:原理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连续生产。 d.传送带法。特点:综合了b、c法,可实现连续生产,但装置较复杂,工艺参数调控较难,传送速率不快。 第二章 1喷射成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原理:在高速惰性气体的作用下,将熔融金属或合金液流雾化成弥散的液态颗粒,并将其喷射到水冷的金属沉积器上,迅速形成高度致密的预成形毛坯。 特点:高度致密,低含氧量,快速凝固的显微组织特征,合金性能高,工艺流程短,成本低,高沉积效率,灵活的柔性制造系统,近终形成形,可制备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 2.喷射成形关键装置指的是什么?雾化喷嘴系统 3.用喷射成形技术制备复合材料时有什么优势?是否任何复合材料都能用该方法来制备?说明理由。 答:主要优势:在于快速凝固的特性、高温暴露时间短、简化工艺过程。 否;因为有的复合材料容易发生界面反应,且高含氧量、气体含量和夹杂含量,工艺复杂和成本偏高等问题。 4.气体雾化法是利用气体的冲击力作用于熔融液流,使气体的动能转化为熔体的表面,从而形成细小的液滴并凝固成粉末颗粒。 5.喷射成形又称喷射雾化沉积或喷射铸造等是用快速凝固方法制备大块,致密材料的高新技术,它把液态金属的雾化(快速凝固)和雾化熔滴的沉积(熔滴动态致密化)自然结合起来。 6.喷射成型的四个阶段:雾化阶段,喷射阶段,沉积阶段,沉积提凝固阶段。 7.雾化喷射成形工艺一般采用惰性气体。 8.喷射成形装置的技术关键主要包括装置总体布局,雾化喷嘴,沉积器结构,和运动方式。 9.装置结构布局:倾斜布局,垂直布局,水平布局。 10.喷射成形装置应包括:含熔炼部分,金属导流系统,雾化喷嘴,雾化气体控制系统,沉积器及其传动系统,收粉及排气系统。 第三章 1.机械合金化的定义及球磨机理是什么? 答:(MA)是指金属或合金粉末在高能球磨机中通过粉末颗粒与球磨之间长时间激烈地冲击、碰撞,使粉末颗粒反复产生冷焊、断裂,导致粉末颗粒中原子扩散,从而获得合金化粉末的一种粉末制备方法。 球磨机理:取决于粉末组分的力学性能,它们之间的相平衡和在球磨过程中的应力状态。

材料制备与加工选修课答案.docx

材料制备与加工选修课答案 问:“三严三实”要求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 答:创业要实谋事要实做人要实 问:3.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将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升我国社会主义()。 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问:按照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包括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答:一方或双方劳动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一方或双方由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利益或从事承包、租赁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入一方或双方继承、受赠的财产或取得的债权一方或双方的其他合法收入 问:常见的踏步面层有水泥砂浆、水磨石、铺地面砖、各种天然石材等,还可以在面层上铺设地毯 答:√ 问: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答:AB 问:硝酸甘油的抗心绞痛作用()。 答:扩张静脉血管,降低心脏负荷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支血管,促进侧支血管开放,增加缺区的血流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压,增加心内膜下缺血区血流量扩张动脉血管,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 问:日耳曼文化体系的民俗中气味芳香且具有辟邪驱魔神力的花草有

答:洋葱欧芹茴香马鞭草 问: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基础。 答:教育 问: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答:AB 问:常见的踏步面层有水泥砂浆、水磨石、铺地面砖、各种天然石材等,还可以在面层上铺设地毯 答:√ 问:摇杆实验中zpin可以接Arduino()引脚。 答:7 问:结构功能主义法社会学对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 答:错误 问:( )包括了5-8世纪中叶的龟兹系列,8世纪中叶到9世纪前后的中原系列,9-11世纪属于回鹊系列,反映不同文化的共存和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互相取代的迹象,对研究新疆地区佛教艺术的演变、发展、繁荣和衰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答:库木图拉石窟 问:描写食管结构的错误选项是 答:黏膜上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问: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有效的人才举荐方案。( ) 答:√ 问:人际关系不良,不但能引起心理异常,而且还会影响心理异常的矫正。 ( ) 答:正确

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作业 班级:Y090301 学号:s2******* 姓名:韩保杰1.镁合金压力铸造,触变铸造过程中材料的制备及加工工艺的特点与区别。 答:固态压铸和触变注射成形是较新的金属制品生产技术: 1压力铸造:该方法是将熔化的镁合金液,高速高压注入精密的金属型腔内,使其快速成形。根据把镁液送入金属型腔的方式,压铸机可分为热室压铸机和冷室压铸机两种。 1)热室压铸机。其压室直接浸在坩埚内镁液中,长期处于被加热状态,压射部件装在坩埚上方。这样压铸每循环一次时,不必特意给压室供给镁液,所以生产能快速、连续,易实现自动化。热室压铸机的优点是生产工序简单,效率高;金属消耗量少,工艺稳定;压入型腔的镁液较干净,铸件质量较好;镁液压人型腔时流动性好,适于压薄壁件。但压室、压铸冲头及坩埚长期浸在镁液中,影响使用寿命,对这些热作件材料要求较高。镁合金热室压铸机更适合生产一些薄壁而外观要求较高的零件,如手机和掌上电脑外壳等。 镁合金热室压铸机特点:具有生产效率高、浇注温度低、铸型寿命长、易实现熔体保护等特点;缺点是设备成本高、维修复杂且费用较高。由于镁合金热室压铸机是针对镁合金的物化特性和压铸工艺特点而设计的压铸机,因此在镁合金压铸生产中应用最广。 2)冷室压铸机。每次压射时,先由手工或通过自动定量给料机把镁液注入压射套筒内,因而铸造周期比热室压铸机要长些。冷室压铸机的特点是:压射压力高,压射速度快,所以可以生产薄壁件,也可以是厚壁件,适应范围宽;压铸机可大型化,且合金种类更换容易,也可与铝合金并用;压铸机的消耗品比热室压铸机的便宜。多数情况下,对大型、厚壁、受力和有特殊要求的压铸件采用冷室压铸机生产。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型、厚壁、受力和有特殊要求的压铸件采用冷室压铸机生产。 镁合金冷室压铸机的特点是:(1)快压射速度提高到8-12m/s;(2)减少了增压过程的建压时间;(3)提高了压射速度和压射力;(4)采用电磁自动定量给料装置给料,以避免镁合金浇注时氧化;(5)如果采用特种压铸工艺时(如真空)设备必需配套等镁合金压铸时,由于压射速度高,当镁液充填到模具型腔时,不可避免会有金属液紊流及卷气现象发生,造成工件内部和表面产生孔洞缺陷,因此对于要求高的铸件,如何提高其成品率是镁合金压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镁合金压力铸造的优点有-高的生产率;高精度;好的表面质量;精细的铸件晶粒;可压铸薄壁和复杂结构的产品。镁合金压铸和铝合金压铸相比-生产率高50%;可使用钢模,延长服务寿命;更低的潜热,节省能量;好的机加工性;模具成本节省50%;熔体具有更高的流动性。镁合金压力铸造的缺点例如-由于极高的液体填充速度和凝固速度,易产生卷入性气孔;铸件不能太厚,壁厚只能局限于一定的尺寸;便宜的压铸合金,有限的机械性能;有限的可使用压铸合金种类;由于铸件晶粒尺寸细小,抗蠕变能力较差;抗蠕变的Mg-Al-RE镁合金的铸造性较差,而且昂贵;不能进行热处理;不适合焊接。 2.触变铸造:触变铸造是将制备的非枝晶组织的棒料定量切割后重新加热至液固两相区(固相体积分数为50%—80%),然后再采用压铸或模锻工艺半固态成形,触变铸造不使用熔化设备,锭料重新加热后便于输送和加热,易于实现自动化。 除镁合金和镁基复合材料外,铝合金、锌合金以及其复合材料均可采用此种生产工艺。采用这种工艺生产的零件除具备半固态成形的一般特点外(例如零件内部致密、凝固收缩小和近终形成形),与普通压铸相比还有操作简单和安全、效率高、切屑或碎片经碾研后回收率近100%(可免除二次精炼过程)以及更加有利于环保等特点。因此,触变注射成形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21世纪的新一代金属成形技术。 特点:加热至部分熔化状态下,传统合金在液固两相区的初生 相以发达枝晶形式存在,

新材料合成制备技术知识点

第一部分无机合成的基础知识 知识点:溶剂的作用与分类 例如:根据溶剂分子中所含的化学基团,溶剂可以分为水系溶剂和氨系溶剂根据溶剂亲质子性能的不同,可将溶剂分为碱性溶剂、酸性溶剂、两性溶剂和质子惰性溶剂。 例如:丙酮属于()溶剂:A 氨系溶剂 B 水系溶剂 C 酸性溶剂 D 无机溶剂 进行无机合成,选择溶剂应遵循的原则: (1)使反应物在溶剂中充分溶解,形成均相溶液。 (2)反应产物不能同溶剂作用 (3)使副反应最少 (4)溶剂与产物易于分离 (5)溶剂的纯度要高、粘度要小、挥发要低、易于回收、价廉、安全等 试剂的等级及危险品的管理方法 例如酒精属于() A 一级易燃液体试剂B二级易燃液体试剂C三级易燃液体试剂D四级易燃液体试剂 真空的基本概念和获得真空的方法

低温的获得及测量 高温的获得及测量 第二部分溶胶-凝胶合成 溶胶-凝胶法: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醇解、缩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

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金属醇盐是介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之间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一部分,可用通式M(OR)n来表示。M是价态为n的金属,R代表烷基。 *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醇ROH中羟基的H被金属M置换而形成的一种诱导体 *金属氢氧化物M(OH)n中羟基的H被烷基R置换而成的一种诱导体。 *金属醇盐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能与众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含有羟基的试剂。 例如:关于溶胶-凝胶合成法中常用的金属醇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 A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醇ROH中羟基的H被金属M置换而形成的一种诱导体 B金属醇盐可看作是金属氢氧化物M(OH)n中羟基的H被烷基R置换而成的一种诱导体。 C金属醇盐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能与众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尤其是含有羟基的试剂。 D 异丙醇铝不属于金属醇盐 溶胶-凝胶合成法的应用 溶胶一凝胶法作为低温或温和条件下合成无机化合物或无机材料的重要方法,在软化学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制备玻璃、陶瓷、薄膜、纤维、复合材料等方面获得重要应用,更广泛用于制备纳米粒子。 溶胶与凝胶结构的主要区别: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粒子自由运动,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无流动性,有固定形状。 溶胶-凝胶合成法的特点: (1)能与许多无机试剂及有机试剂兼容,通过各种反应物溶液的混合,很容易获得需要的均相多组分体系。反应过程及凝胶的微观结构都较易控制,大大减少了副反应,从而提高了转化率,即提高了生产效率。 (2)对材料制备所需温度可大幅降低,形成的凝胶均匀、稳定、分散性好,从

材料制备与加工简答题提纲

塑性加工的特点①改善组织、↑性能②金属流线分布合理③↑材料利用率④生产效率高轧制方法①纵轧②斜轧③横轧④特殊轧制轧制变形的表示方法①绝对变形量(Δh = H- h;Δb =b - B;Δl =l - L)不能准确地说明变形量的大小;在变形程度大的轧制过程中常常使用②相对变形 量(例如H? h H(或者h)×100%或ln?(h H ))③变形系数:轧制前、后轧件尺寸的比值表示变形程 度的比值(广泛使用,分为压下、宽展、延伸系数,例如H h )自然咬入条件摩擦角β(tanβ=μ)大于咬入角α稳定轧制条件稳定轧制阶段摩擦角βs≥α/2改善咬入条件①减小咬入角:在轧辊直径不变条件下,减小绝对压下量Δh②增大摩擦系数:在轧辊上刻痕或焊痕。仅在轧钢坯用,轧成品钢不能③轧件上加推力,强制咬入轧制时金属的流动规律①前滑:金属沿轧制方向的分速度大于轧辊沿轧制方向的分速度的现象②后滑:相反 挤压成形的特点①比轧制等更强烈的三向压应力状态,充分发挥金属塑性②一台设备上生产形状简单或断面复杂、变断面的棒管、型材③制件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④易机械自动化缺成品率低(压余、缩尾)速度低,生产效率低性能不均匀,工具消耗大正、反挤压成形不同①正挤压技术成熟,操作简单但由于摩擦力金属流动、组织与性能不均匀②反挤压时,金属坯料与挤压筒内壁之间无相对滑动,挤压力小故金属流动、组织与性能均匀正挤压时变形区自己看ppt基本挤压阶段正挤压力逐渐减小,反挤压力基本不变工作带(定径带)稳定挤压件尺寸和保证挤压件表面质量,过短→加快模具磨损,制品尺寸超差;过长→作带表面黏结金属,影响制品表面质量控制型材流速均匀性的方法①采用不等长工作带→调节金属流速②采用阻碍角γ→增加金属的流动阻力,调节金属流速③采用促流斜面→促进金属的流动拉拔时的变形区示意图见书拉拔方法不足①道次变形量较小②通常需要中间退火处理③酸洗次数多④制作夹头次数增加⑤成品率及生产效率低描述拉拔变形有哪些指标①加工率 δ=A K?A0 A0×100% A K拉拔后断面面积②延伸系数λ=L0 L K ×100% LK 拉拔后长度③延伸率 ε④断面减缩系数r实现拉拔基本条件安全系数:K= σb/σ1>1 镦粗加工产生不均匀变形原因①工具与毛坯之间的摩擦②温度不均匀高径比H0/D0对镦粗变形影响①=3:坯料镦粗后常常产生双鼓形②> 3坯料易产生纵向弯曲。常用0.8~2.0 假设①材料各项同性均匀、连续体(组织、化学成分相同,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相同,不存在空隙)②体积力为零表面力(均布载荷或集中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里,是工具或传力介质对变形体的作用而产生体积力(G,磁力,惯性力)作用于物体内每个质点上的力(除了高速、爆炸等)体积力?表面力③变形体外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充要条件:整体及分离单元体外力和、总力矩为0)④初始应力状态为0(无变形无关的内力不考虑)⑤体积不变假设(体积和塑性变形很小) S x=lσx+mτyz+nτzx S2=S x2+S y2+S z2 I1=σx+σy+σz I3展开 I2=? σxσy+σyσz+σxσz+τxy2+τyz2+τzx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