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称谓:少保

古代官职称谓:少保

古代官职称谓: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第1 页共1 页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古代官职升降称谓浅释

古代官职升降称谓浅释 学习和研究历史,一定要研究历史人物;而在阅读历史人物的史料时,常常会遇到人物官职升降的问题。在古代史书中,特别是人物传记中,表示官职升降的词有不少。所以,正确地辨析这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疏通文意,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历史环境是相当重要的。 1.除(chú):任命、授职的意思,往往用于除去旧官而任以新职。 例:①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洗马,是一种官职名。) ②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2.拜(bài):授给官职的意思,在汉以前史书中用得较多。 例: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②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乃拜婴为大将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④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后各代也有用此词的,但较为少见,并且一般用于皇帝亲自授以官职的。如: 例:⑤顺宗继位,拜礼部员外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拜字也可活用,其意义则转化为被授予官职的人就任的。如: 例:⑥……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命(mìng):即任命之意,在古史书中见得极少。 例:使大史命伯石为卿。(《左传·郑子产相国》,大史:即太史,是古代执掌人事的官。) 从这一例可见,“命”不是指王直接授官,而是由人事机关授职。 4.授(sh?u):授予官职或爵位。 例:①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靳令》) ②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封(fēng):秦汉时代,帝王授给臣子土地或封号谓之“封”。 例: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史记·李斯列传》) ②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史记·留侯世家》) ③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留侯世家》) ④封婴为魏其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6.任(ran):担任某种官职。 例:后又任江西粮道。(《红楼梦》第107回) 另外,担任某种官职,也有用这种官职的简称来代作动词。例如“知府”则以“知”代作动词。如: 例:①知青州军州事。(欧阳修《泷冈阡表》) ②知建康府。(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这里的“知”即为:“担任……的知府”。 以上六词属于一类,是用于授予、任命某种官职的。当然其中升的情况居多,但就词的本义来说,并无确指升或降的意思。 7.升、昇、陞(shēng):提升官职。 “升”的原意是“上升”,这里引伸为官职上升,升官。 例:①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世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后汉书王符传》) “昇”的原意是“太阳升起”,这里引伸为升官的意思。 例:②欲有昇擢宰相,必先试以临人。(《旧唐书·马周传》) ③每觉昇元辅,深期列大贤。(杜甫《寄岳州贾司马》) “陞”:该字是由“升”演变而来的,自唐朝以后比较常见,一般只用于升官的意义。 例:④陞擢之任。(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⑤朝授一官,暮陞一职。(《金史·陈规传》) 8.擢(zhu?):提拔,选拔。一般指继续提升原来已有官职的人。 例:①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②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于群臣之上。(《战国策·燕策》) ③见7例②。 9.迁(qiān):原意是迁移,引申为调动官职的意思,一般是指升官。 例:①……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②孝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汉书·贾谊传》) ③稍迁至移中厩监。(《汉书·苏武传》) 还须提及一个特殊的用法:“左迁”则意义相反,指贬官,降职。 如: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10.徙(xǐ):原意也是迁移的意思,引申为调职、调动。与“迁”比较,“迁” 第 1 页共4 页

中国古代职官称谓

中国古代职官称谓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故称任人。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管军事的官。司寇——官名。管理刑狱纠察的官。虞——官名。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将军——官名。春秋时晋卿的称号。尉——官名。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屈景三氏贵族的官,屈原任此职。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君权神授,故称天子。 皇帝——封建君主元首秦王开始古城秦始皇。 皇太子——封建社会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嫡长子。 皇后——指皇帝正妻。昭仪——封建帝王嫔妃称号。 美人——帝王妃嫔。 妃——古时贵族配偶;后来帝王妾;太子妻王妻。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中国古代官职名

1、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 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 (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2、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 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 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 辖市市长。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 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 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或丞相。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国务院总理。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记录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商周,至秦朝建立中内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尔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也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读者查检,所选官衔均按首字笔画的顺次排列,有官衔条目笔画序检表。 (注:明代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总共是“九品十八级”。以下以官衔中的第一个字行画为序,谨供参阅)。

目录 三画:千总、大理寺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工部侍郎、广威将军。 四画:中奉大夫、中散大夫、中宪大夫、中议大夫、中顺大夫、中书令、中书省左右丞相、太守、太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太宰、太常寺卿、太常填充少卿、太常博士、太中大夫、太仆寺卿、太仆寺少卿、公(候、伯、子、男)户部尚书、户部侍郎、文林郎、仆射。 五画:左右参政(左右参议)、龙虎将军、主簿、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市度使、布政使、正奉大夫、正议大夫。 六画:刑部尚书、刑部侍郎、光禄大夫、同知、同平章事、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守备、安抚使、州牧、巡按、巡检、巡抚、观察使。 七画:把总、兵部尚书、兵部侍郎、怀远将军、员外郎。八画:刺吏、奉直大夫、奉政大夫、奉训大夫、定国将军、定远将军、明威将军、武功将军、武略将军、武略骑尉、武义将军、武义都尉、武节将军、武德将军、武德骑尉、武翼都尉、武显将军、知州、知府、知县、金紫光禄大夫、国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丞、国子监博士、驸马、尚书令、经略安抚使、枢密使、县令、参将、参领、参知政事。

九画:钦差大臣、总兵、总督、显武将军、荣禄大夫、转运使、信武将军、宣奉郎、宣德郎、宣抚使、宣议郎、宣慰使、宣武将军、宣武都尉、宣威将军、建威将军、按察使、给事中、昭信校尉、昭武将军、昭武都尉、昭勇将军、昭毅将军、洗马。 十画:振威将军、秘书郎、郎中、郡王、监察御史、宰相(丞相)、通判、通奉大夫、通议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资德大夫。 十一画: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副将、鸿胪寺卿、鸿胪寺少卿、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辅国大将军。 十二画:游击、道台、提督、朝列大夫、朝奉大夫、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朝议大夫、集贤殿侍读学士。 十三画:殿中侍御史、詹事。 十四画:嘉议大夫、骠骑大将军 十六画:儒林郎、儒学教授、翰林学士、翰林院编修。 十八画:镇国将军、镇国大将军。 附:古代科举制度常见名称简表。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官职名称解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官职名称解析 1.【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2.【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也称相国,简称“相”。 3.【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 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4.【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 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5.【上卿】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6.【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 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7.【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 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8.【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 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9.【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 员过失诸事。 10.【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 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11.【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 举荐人才。 12.【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3.【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 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14.【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 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15.【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 掌各司事务。 16.【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 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17.【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18.【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19.【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境内也 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20.【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 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21.【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逐渐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 守。 22.【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23.【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24.【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25.【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专用词及官员名称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专用词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升降专用词。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在全国实行“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就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都有特定的词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等等,不一而足。现将所搜集到的部分词语整理出来,供各位好友阅读古籍时参考。 一、授职荐举: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和名位。“取阳晋,拜为上卿。”“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召:征召。累召不应。《张衡传》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荐”,现简化成荐”。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孟尝传》 察:考察和推举。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举孝廉不行。《张衡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转】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故称任人。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管军事的官。司寇——官名。管理刑狱纠察的官。

虞——官名。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将军——官名。春秋时晋卿的称号。尉——官名。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屈景三氏贵族的官,屈原任此职。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君权神授,故称天子。 皇帝——封建君主元首秦王开始古城秦始皇。 皇太子——封建社会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嫡长子。 皇后——指皇帝正妻。昭仪——封建帝王嫔妃称号。 美人——帝王妃嫔。 妃——古时贵族配偶;后来帝王妾;太子妻王妻。 贵妃——妃子等级称号。 贵人——妃嫔称号。 才人——妃嫔称号。 公主——帝王诸侯之女称号。 三公——古代中央军、政、监察最高职官周代为司马、司徒、司空。也叫三司。也有说是太师、太傅、太保。 丞相——官名。百官之长。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宰相——辅佐皇帝政务之臣。 大司徒——官名。西汉哀帝刘欣废丞相立大司徒与大司马、司空并称为三公。东汉时称司徒。御史大夫——官名。秦汉时官职次于丞相的官职掌管监察副丞相。

古代常见官名及官职调动专用词汇

古代常见官名及官职调动专用词汇 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古代朝代的官职名称及等级

于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间的关于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么完全依据《周礼》,要么忽略不谈。但是《周礼》成书较晚,其中内容和铜器铭文相比多有不符,许多学者都认为不能完全依据此书来研究西周的职官。如果忽略,则这段时期的职官完全是个空白。现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研究秦朝以前的职官制度。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 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商朝后期,王族的长老有称为“父师”、“少师”的,对王负有辅佐、指导的责任,如箕子、比干。 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 西周-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又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 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 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职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 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 诸侯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

中国古代官职称谓,你知道几个?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各种官职称谓也是多不胜数,很多时候看电视或者看书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官职称谓,可能很多时候不知道那些称谓都什么意思,现小编将我们历史中出现率比较高的官职称谓汇集到一起,供大家参考。中国古代官职称谓太子太傅.张居正▲ 【三公】1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汉武帝时,在经学的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伺候,三公便逐渐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赠时,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虚衔。张居正八个虚衔中最有一个便是太子太师衔。廷尉.张汤(影视)▲ 【九卿】2 1、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长官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2、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掌管宫殿中的警卫3、卫尉,掌管宫门的警卫4、太仆,掌管皇帝车马5、廷尉,掌管司法条例和审判工作6、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物。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8、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掌管粮食和财政支出。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使用的山海池泽的税务工作。【司寇】3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令尹.黄歇(战国四公子之春申君)【令尹】4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实不多见。【大夫】5 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春秋战国时,臣子按等级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可享有封底,且职位可以世袭。隋唐后,大夫成为高级官阶的统称,清朝时,高级文级官职称大夫,武职称将军。【士大夫】6 旧时即可指官吏,又可指声望、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 左徒.屈原【左徒】7 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史记·楚世家》:“楚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上卿】8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分上、中、下级。上卿相当于宰相,位在大夫之上。《左传·成公三年》:“次国之上卿,当大

古代官位的名字

古代官位的名字 【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古代官位名称知多少

古代官位名称知多少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 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 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语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官职名称及语文学习方法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相当于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古代常见官职名称

古代常见官职名称 一、中央官职 (一)综述 1.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3.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4.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5.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6.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7.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二)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三)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