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鲁迅,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学习鲁迅,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学习鲁迅,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学习鲁迅,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谈鲁迅睿智的思想和反常的思维方式

主讲:文学与新闻学院魏洪丘

2009.11.4

人们对于鲁迅的认识,是基于毛主席对鲁迅所做的盖棺论定。即是说,毛主席对鲁迅所做的结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在上海去世时,人们在他的灵柩上盖了一面旗帜,上面有三个大字:“民族魂”。

其实人们对鲁迅的认识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一、人们对鲁迅认识的变化发展过程

1、民主革命时期:硬骨头的民族英雄形象

2、“文革”时期:绝对正确的“神”的形象

3、新时期: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二、鲁迅最受到人们尊敬的形象——思想者

(鲁迅不赞成“思想界之权威”的溢美之词)

1、坦荡无私的个性:无私无畏,常常解剖自我

2、锐利深邃的思想:闪烁着智者特有的光辉

3、绝望战斗的品格:有黑暗就要反抗

下面举几个鲁迅的经典作品为例来看“思想者”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

◎《灯下漫笔》(《坟》集中)对中国历史的独到而精辟的概括:“做稳了奴隶”、“做不稳奴隶”的时代的更替。文章说:“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南腔北调》集中),指出中国人的“中庸”的虚伪。他指出:“汉朝就确已有一种‘利屣’,……就入于利屣制度统一脚坛的时代了。……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人必有所缺,这才想起他所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并非百万富翁或能收许多版税的文学家,想不至于这么奢侈的,除了只为卫生,意在容易消化之外,别无解法。”

◎《阿Q正传》(《呐喊》集中)则揭示出“国民性”的丑陋。作品刻划了阿Q这个典型形象,这个形象为民族劣根性画像,蕴涵深刻,给我们以警醒和启迪,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阿Q形象:文学典型

处境悲惨而精神常胜(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典型性格)

质朴而愚蠢(落后、不觉悟的破产农民形象的独特个性)

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

实质:不敢正视失败的现实,用虚假的胜利麻醉自己

下面再举鲁迅作品中最难读懂的《野草》集中的例子,来看“思想者”的思想品格与思维方式。

◎《复仇》对看客的仇视,以及对传统欣赏习惯的归纳、批判

(1)对国民性的批判——即对庸众“看客”恶习的否定与批判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因为憎恶社会上的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2)对“看客”心理焦点(传统兴趣和爱好)的准确概括剖析,

即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深刻剖析

————热衷于“情爱”和“争斗”的恶习

“情爱”——在“男女授受不亲”、爱情婚姻遭受禁锢的时代,渴望“爱”、对“性爱”的好奇,本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争斗”——是出于封建专制统治的高压和惩恶扬善的理想,不能寄希望于法和礼,只能期待武力的反抗;然而,由此走向另一极端:热衷于“情爱”与“争斗”,追求无原则的感官刺激,那就成了为人所唾弃的陋习了。

“复仇”的含义:对庸众“看客”恶习的憎恶和抨击

青年男女的象征:新时代的先觉者(坦荡、真诚、自然、纯洁,不掩饰、不藏匿、无保留)鲁迅《书信340516?致郑振铎》:“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

◎《墓碣文》是鲁迅自我解剖的典范作品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生者与死者的故事:

生者面对坟茔:对介绍死者的文字不理解与茫然,对自啮心肝的死者本味的不知与恐惧;

死者面对自我与生者:欲知本味而自啮心肝,痛苦仍然不知本味,希冀得到帮助,但成尘反而感到欣慰;

墓碣隐约残存文字:“……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希望中得救。……”

墓碣阴面隐约见刻辞:“……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由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答我。否则,离开!……”

死尸坐起:“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这里的死者——过去自我的象征

反常思维,欲知本味而自啮心肝,待自己成尘时:“将见我的微笑”

这里的生者——现实自我的体现

与死者对立:“疾走,不敢反顾”

作品是鲁迅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省与自审,他在剖析自己的思想,表现对“进化论”的怀疑与否定,显示自己思想上剧烈的矛盾、痛苦和思想斗争。

作品中死者——即是鲁迅自我反省——具有独特的反常思维

独特的反常思维

(一)“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1、清醒的现实主义

例如《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最后的胜利,不在高兴的人们的多少, 而在永远进击的人们的多少,记得一种期刊上,曾经引有列宁的话:‘第一要事是,不要因胜利而使脑筋昏乱,自高自满;第二要事是,要巩固我们的胜利,使他长久是属于我们的;第三要事是,准备消灭敌人,因为现在敌人只是被征服了,而距消灭的程度还远得很.’”

(1927年4月10日)

2、冷静的心态

例如《报载患脑炎戏作》:“横眉岂夺娥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二)“于天上看见深渊”

1、对“止于至善”的否定

《二心集〈黄花节的感想〉》:“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2、对“黄金世界”的独特认识

冯雪峰《回忆鲁迅》:鲁迅曾经对他说过:“将来就没有黑暗了吗?”

(三)“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1、与“民族自大”病态心理相对立的命题

《译文序跋集〈出了象牙之塔〉》:“在改革者的眼里,以往和目前的东西是全等于无物的。”

2、“根本改造、韧性战斗”的中心思想的命题

《失掉的好地狱》:“到现在为止,中国的革命无非是争夺一把旧椅子。”

3、借取西方思想武器的偏激命题

否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四)“于无希望中得救”

1、虚妄的“希望”

《故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绝望的抗战”

《忽然想到(八)》: “将先前的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谈全都扫除,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总而言之,就是将华夏传统的所有小巧的玩意儿全都放掉,倒去屈尊学学枪击我们的洋鬼子,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

像《墓碣文》那样,鲁迅作品中的许多经典而精炼的语句,如格言般体现着思想家鲁迅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它们都是鲁迅在现实中独特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体现,我们非常熟悉。人们常常把它作为“座右铭”,来鞭策和激励自己。

而这样的语句在鲁迅诗歌中尤为突出。所以,我们按照鲁迅先生的人生历程,从他的诗歌中找出几句凝聚了鲁迅精神之经典警句,来做一些评析。让我们真正理解和领悟这些诗句所蕴含的鲁迅精神,从而学习鲁迅,继承鲁迅的彻底革命精神。这些诗句有:

“我以我血荐轩辕”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自题小像》(1903):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出自《惯于长夜》(1931):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自嘲》(1932):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于无声处听惊雷”出自《无题》(1933):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呤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光临,请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并希望对鲁迅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多联系,进行交流切磋。

联系信箱:weihongqiu@https://www.360docs.net/doc/e813479581.html,

再见!

中国鲁迅学的历史和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

中国鲁迅学的历史和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 2011-09-22 20:58:13作者:张梦阳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浏览次数:73 网 友评论0 条 中国鲁迅学是与五四运动所开创的人的精神解放同步展开的。 1918年5月,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浪潮中,一篇格式别致、忧愤深广、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月刊四卷五号上发表了,这是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第一次在中国出现。8个月之后,在1919年2月1日出版的《新潮》一卷二号上,出现了一篇署名记者的《书报介绍》,向广大读者推荐《新青年》杂志,称“《狂人日记》用写实笔法,达寄托的(Symboism)旨趣,诚然是中国第一篇好小说”。 这位记者是傅斯年,他对《狂人日记》的这次评论,应该看做是中国鲁迅学史的发轫。 鲁迅自《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阿Q正传》等一系列小说和杂文、散文,出版了《呐喊》、《彷徨》、《坟》等集子,《阿Q正传》还翻译到国外,受到大文豪罗曼·罗兰的赞许,在中国文坛确立了权威地位。1927年11月10日,茅盾以方璧名义在《小说月报》18卷11期上发表了长篇论文《鲁迅论》,成为中国鲁迅学史上的里程碑。

茅盾认为鲁迅的价值在于使读者由阿Q等“老中国的儿女”而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中开出反省的道路。这其实是鲁迅在中国最为重要的价值。指出这一点,并加以生动的描述和简明的概括,道出其中的意义,茅盾是第一人。其实质正是点中了“人的精神解放”之穴位。 瞿秋白于1931—1933年期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与鲁迅结下了亲密的友情。他认真研读了鲁迅杂文以后,编成《鲁迅杂感选集》,选收1918 至1932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鲁迅杂文75篇,并加长篇序言,于1933年7月以何凝名义由上海青光书店出版。这篇著名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就正式问世了。 《序言》把鲁迅的思想发展概括为“从进化论到阶级论”,指出:鲁迅最根本的精神是“为着将来和大众牺牲的精神”,“鲁迅的思想反映着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的彷徨和愤激”。纵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就当时来说,还是把中华民族对鲁迅的认识推向高峰,是前一时期鲁迅研究成果的精神总结。 1935年5月29日起,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开始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和《国闻周报》上连载,每隔一周左右就有整版大文刊出,其阵势和影响都是空前的。1936年1月,结集成书由北新书局正式出版,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部鲁迅研究专著问世了。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此书遭到贬斥,作者李长之先生也为之遭了一辈子罪。 鲁迅本人其实是希望听到“入木三分”的深刻批评,反对“搔痒不着”的浮浅赞谀的。《鲁迅批判》一书最为可贵之处,正是其科学的批判态度,开辟了鲁迅研究领域的学理化道路,象征着鲁迅研究界学理精神的勃兴,也兆示着20世纪中国精神文化史上科学精神的崛起与挣扎,预示着坚持独立精神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的周年祭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鲁迅论》,称赞鲁迅“在艺术上成功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具有

高中必修五人教版旧第1单元作文:鲁迅思想_单元作文

高中必修五人教版旧第1单元作文:鲁迅思 想 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对鲁迅思想的研究,从而懂得了很多知识,关于高中必修五人教版旧第1单元作文内容详情如下。 高中必修五人教版旧第1单元作文:鲁迅思想 在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冯骥才在《收获》上发表的《鲁迅的“功”与“过”》中认为,鲁迅作品的成功之处即在于独特的“国民性批判”,“在鲁迅之前的文学史上,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先例”,但这不过是“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的舶来品,鲁迅从中受到了启发和点拨,却没有看到里面所埋伏着的西方霸权话语。冯骥才进而认为鲁迅没能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和被西方人认作经典的以审丑为主要特征的“东方主义”的磁场。这一度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鸣。陈漱渝在《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和《挑战经典——新时期关于鲁迅的几次论争》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确受到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影响。然而,“鲁迅展示中国人的丑陋面,并非印证西方侵略者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在展示种种丑陋的过程中渗透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否定性评价,使读者在否定性的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黄川在《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中重点分析了“东方主义”一词的含义和史密斯《中国人 1 / 4

气质》一书的详细情况,指出冯骥才把“东方主义”加之于鲁迅的头上是“轻率的、不科学的”。 由论争引发,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被导入了十分广泛、深刻的领域。对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渊源,日本学者北冈正子的《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以翔实的史料证实:鲁迅留日时期与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探讨,是受到当时弘文学院院长加纳治五郎与中国学者杨度关于国民性讨论的直接触动。潘世圣的《关于鲁迅的早期论文及改造国民性思想》认为,“青年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其实与近代西方,明治日本,他的先辈思想家如梁启超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留日学生有着多样的联系,鲁迅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他的时代,他的周边世界的精神倾向。”王学谦在《精神创伤的升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心理因素》中指出,幼时的家庭变故使鲁迅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直接影响了鲁迅人生道路的选择,并促成了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程致中在《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有关国民性的讨论的影响,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着作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痛切反省和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影响等等。袁盛勇的《国民性批判的困惑》则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要源于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他看到了我们国人的“古老鬼魂中”还有一个“我”,因而,“鲁迅的国民性话语是一种自我在场的启蒙2 / 4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主讲人:章小波 地点:四楼多媒体教室 时间: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引言】 马克·吐温变脸的故事 有一回,马克吐温走进教堂去听一个牧师布道。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有力量,打算在捐款时拿出他带来的所有钱。 可是,十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完没了地讲。于是,马克·吐温改变了主意,准备只捐出很少的零碎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罗嗦,马克吐温决定一个钱也不给了。 等到牧师终于讲完,收款的盘子递到他的眼前时,他气得不仅没有捐款,反而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 种树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二十年前,而另一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今天上午,我主要讲“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这两个话题。 【正文】 思考什么 例1 清人顾嗣协写的《杂诗》中的佳句: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 意思是我们要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用人之道也是一样的.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例2 七人分粥 从前,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吃一大桶粥,可是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每天轮流一个人分粥。于是每周轮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轮到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主持分粥。于是每个人都挖空心思地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集团乌烟瘴气。后来,大家组成一个“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但是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喝到的粥已经凉了。 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选完毕以后,自己只 能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力量把粥分的均匀。于是大家都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故事的启示:同样是七个人,一桶粥,分配制度不同,风气也就不同。一个单位工作习气不好,往往是机制存在问题。任何一个组织要运营良好,必须有科学管理制度的保证。 例3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鲁迅思想_1500字

鲁迅思想_1500字 在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大量的成果集中在“改造国民性”问题上。冯骥才在《收获》上发表的《鲁迅的“功”与“过”》中认为,鲁迅作品的成功之处即在于独特的“国民性批判”,“在鲁迅之前的文学史上,我们还找不到这种先例”,但这不过是“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的舶来品,鲁迅从中受到了启发和点拨,却没有看到里面所埋伏着的西方霸权话语。冯骥才进而认为鲁迅没能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和被西方人认作经典的以审丑为主要特征的“东方主义”的磁场。这一度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鸣。陈漱渝在《由〈收获〉风波引发的思考》和《挑战经典——新时期关于鲁迅的几次论争》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确受到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影响。然而,“鲁迅展示中国人的丑陋面,并非印证西方侵略者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在展示种种丑陋的过程中渗透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否定性评价,使读者在否定性的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黄川在《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中重点分析了“东方主义”一词的含义和史密斯《中国人气质》一书的详细情况,指出冯骥才把“东方主义”加之于鲁迅的头上是“轻率的、不科学的”。 由论争引发,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被导入了十分广泛、

深刻的领域。对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形成的渊源,日本学者北冈正子的《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以翔实的史料证实:鲁迅留日时期与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探讨,是受到当时弘文学院院长加纳治五郎与中国学者杨度关于国民性讨 论的直接触动。潘世圣的《关于鲁迅的早期论文及改造国民性思想》认为,“青年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问题,其实与近代西方,明治日本,他的先辈思想家如梁启超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留日学生有着多样的联系,鲁迅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他的时代,他的周边世界的精神倾向。”王学谦在《精神创伤的升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心理因素》中指出,幼时的家庭变故使鲁迅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直接影响了鲁迅人生道路的选择,并促成了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程致中在《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中认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包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有关国民性的讨论的影响,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着作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痛切反省和 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影响等等。袁盛勇的《国民性批判的困惑》则认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要源于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他看到了我们国人的“古老鬼魂中”还有一个“我”,因而,“鲁迅的国民性话语是一种自我在场的启蒙话语……他把自己拽进话语语场的同时,也一并让读者沉入其

2019高中作文素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2019高中作文素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2017高考作文素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有一句着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 本身,也是真理。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 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司空见惯的 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 了真理。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 缸的塞子一拔,水哗哗地流走……不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 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 漩涡总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时针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 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 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 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1962年,谢皮罗发表了论文,认为这漩涡与地球自转相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不会产生漩涡。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 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认为, 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https://www.360docs.net/doc/e813479581.html, 谢皮罗的论文发表之后,引 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实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 论断完全准确。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 问题,再联想到台风的方向问题,并做出了合乎逻辑的推理,这正是 他目光敏锐、善于思索的体现。无独有偶,在近百年前,一位名 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在 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密 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 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水平很 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是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

鲁迅藤野先生赏析(最新)

【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荽,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一“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的立人思想 1907年,远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先后抛出《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破恶声论》等文章,一举确立了“立人”思想,并明确给出其“道术”:“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立人”思想构成了鲁迅一生思想的基点和支柱,无论是其“五四”时期重新确立启蒙思想,还是1930年代接受阶级论思想,都是“立人”思想的不断修正、完善与实践,而不是一种否定的结果或新生的产物。。因此,青年鲁迅“立人”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甚至矛盾的统一体,必然包含多种层面的意义,只有对其进行整体性关照并予以多义性解读,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接近其思想本质。本文将选取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是非论:“科学”与“救国” 鲁迅对发端于西方的科学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这在此前的《中国地质略论》、《说鈤》等文已有所体现。他认为,科学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象征,已经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交通贸迁,利于前时……饥疠之害减;教育之功全”,”他还指出,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是“以知真理为唯一之仪的,扩脑海之波澜,扫学区之荒秽,因举其身心时力,日探自然之大法而已”,而不是为了追求实利,所以他们“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在此意义上,科学成为人的精神、智慧和道德的统一体,也便具有了“人性之光”。同时,青年鲁讯并不迷信国人所热衷的科学之于救国的各种学说,他审慎地指出:那些“抱残守阙之辈”,却“耳新声而疾走”,而“借口科学,怀疑中国古然之神龙” 的人,实际上却不知“科学何物,适用何事,进化之状奈何,文明之谊何解”,其真实的心理是“见中国式微,则虽一石一华,亦加轻薄,于是吹索抉剔”。对于“汝其为国民”、“汝其为世界人”、“破迷信”、“崇侵略”、“尽义务”、“同文字”、“弃祖国”、“尚齐一”的论调,鲁迅将其斥之为“伪士”的“恶声”。而对那些“取经”的留学生,鲁迅讥讽道:“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对那些“竞言武事”和“辁才小慧之徒”,鲁迅形象地描绘为:“虽兜牟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禄之色,固灼然现于外矣!”对那些倡导发展工业、商业、制定宪法、召开国会的人,鲁迅批判他们“多数常为盲子,宝赤菽以为玄珠,少数乃为巨奸,垂微饵以冀鲸鲵”。为此鲁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夫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固无以争存于天下。第所以匡救之者,缪而失正,则虽日易故常,哭泣叫号之不已,于忧患又何补矣?”可见,青年鲁迅在科学与救国的态度上,是非立场是鲜明的。 二、取舍论:“众数”与“个人”、“物质”与“精神” 在对众数与个人、物质与精神的态度上,青年鲁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追溯了西方文明发展的脉络后,认为19世纪宗教革命、政治革命之后,“政治之权,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结果形成“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的现象;”在对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考察后,他认为“多数相朋,而仁义之途,是非之端,樊然肴乱;惟常言是解,于奥义也漠然”,苏格拉底、耶稣、布鲁诺等被残害的事例就是明证。所以“治任

关于善于思考的句子

关于善于思考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任何东西都没有像大胆的幻想那样能促进未来的创立。今天的空想,就是明天的现实。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3、善于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不会思考的人晕头转向。 4、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 5、大多数思想家写得拙劣,因为他们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要传达思考的过程。 6、精神的高雅在于思考那些善良和优美的事物。 7、可见权威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一定不要一味的相信它,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因为思考可以使我们升华,质疑使我们提高。 8、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9、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10、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11、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

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12、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13、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14、善辩的天赋是一种把智者仅仅思考的思想说出的才能。 15、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16、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7、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是最快乐的事情。 18、人不过是芦苇,性质极脆丽,但人是能思考的芦苇。 19、失败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20、恐怕你们不常想吧。在一年中想两三次的人已经不多。我每星期总想一两次,所以名闻天下。 21、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22、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 23、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 24、在创作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深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瞎碰。 25、人总是逃避艰苦的思索。不下决心艰苦思索的人,便失去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 09现当代文学方璐 摘要:人所共知,“改造国民性”思想贯穿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始终。但其深层意蕴则是为了“立人”。鲁迅为此坚韧求索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立人”思想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升华了鲁迅小说的品位。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开始了正面创造和构建新的文化精神的尝试。如果说《呐喊》、《彷徨》的立意和主旨在“破”,在批判,在鞭挞——批判和鞭挞专制主义“吃”人的秉性,那么《故事新编》的缘起和最初兴趣却是“立”,是建构,是模塑——建构和模塑活生生的可见可感的具体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物。 关键词:“立人”思想、故事新编 一、“立人”思想的渊源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省察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他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得不到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因此,鲁迅提出“立人”思想附和了一个时代的呼声。20世纪初,中华民族阽危,国民不争,令无数志士焦心沥血。梁启超忧虑中国人“无血性”,决意“振刷国人的精神。邹容作《革命军》,坦言四万万中国人并不是真正的国民而是奴隶,奋力疾呼“吾愿我同胞……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另一志士陈天华为唤醒昏睡的国民,竟不惜蹈海以警世。与当时许多先驱者相比,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更切肤、更深邃,他从西方世界的发展中看到人的精神之潜力,看到人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物质更新的原动力。“欧美之强……根柢在人。”【1】中国的孱弱根病在国民。因此,在中国培养理想人性是当务之急,“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自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2】鲁迅正是在“立人”的视点上构思了具体操作“国民性”改造的理路,在思想领域里改造国民精神,剔除非人的奴性,兑现人的价值,以达到“立人”的终极意义。然后再通过具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来振兴我们的民族与国家。这也就是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写到的“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尊个性”、“张精神”是鲁迅“立人”的“道术”,也是

鲁迅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鲁迅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藤野先生: 您好! 自从当年因弃医从文而离开仙台的那一刻起,我对您的思念如同蚕丝般牵连不断,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您!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无时无刻不想起您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您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您能以公正之心来对待我这位弱国的学生,您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您能做到这样是多少的难能可贵啊!正因如此,您给我留下的是无尽的不安和感激。是您让我明白了一句话:治人者的罪恶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 我当初学医本就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但弃医而离开仙台,是因为看了那个电影新闻,发现了中国国民的愚昧和麻木,于是我决定弃医从文,要用文笔来改变中国国民的精神,唤起他们的危机感和治国热情。我想这比治好人们的疾病显得重要得多,所以,当初我作了这一抉择。那天与您告别,我欺骗了您,无非是想不让您悲伤和遗憾。现在还希望能得到您的体谅和理解。 我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我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我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我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怕您问起,感到失望,所以至今都没有向您写过信。您给我改正的讲义,我也收藏着,但在迁居的过程中,中途损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那讲义也随之不见了。这使我非常的失望。但至少,我还留有您的照片。夜间疲倦,总是您的照片使我从疲惫之中解脱,使我又良心发现,而且增长了勇气。给您写下这封信。 您对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使我对您的尊敬和钦佩是他人所无以比拟的。您的精神和美德将永远激励我不断向前奋进! 顺致 教安! 您的学生周树人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1、一切事物日趋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巴尔扎克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4、每一个人都必须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因为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就会发现能帮助他度过一生的一条或者一种真理。但是他切不可放任自己;他必须克制自己,光有赤裸裸的本能是不行的。;;歌德 5、我们可不可以说,人只是在他无法把正在想的东西想清楚的时候,才是在思考?;;歌德 6、大多数人最烦恼的苦事,就是苦思冥想。;;詹姆斯;布莱斯 7、我们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发掘这股可以创造人生奇迹的力量吧,借助积极思考的力量,你将发现一种全心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相信奇迹,你就能创造人生奇迹。;;诺曼;文森特;皮尔 8、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9、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瓦西列夫 10、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爱迪生

11、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12、人不过是芦苇,性质极脆丽,但人是能思考的芦苇。;; 佚名 13、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展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14、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托马斯;胡德 15、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歌德 16、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 雨果 17、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18、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 19、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21、思考就是行动;; 爱献生 22、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爱默生 23、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弗洛姆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当下的意义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当下的意义 ————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 把握住“小我”与“大我”、“个性觉”与“群之大觉”的内在同一性,从而以中西文化的撞击为条件,以先觉者的“个性觉”为突破口,唤醒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摒弃其自身劣根性,确立新型民族性格,促成传统中国人向现代中国人的根本转变,由单个中国人的自立,达到全民族的自立,同时也由此对人类和人类个体的生存状态产生有益的影响,这是鲁迅在几十年来为改造中国人的不懈奋斗中所形成的“立人”思想,也是他终生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他精神价值的实质所在。 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他置身于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大潮中,对中国人如何最终摆脱奴役和贫困,迈进“世界人”行列这一严峻现实问题不断探索与思考的结果,是他面对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对人类及人类个体的存在意义,这一具有终极性意义问题不断探索与思考的结果,它不仅对中国人的自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人类和人类个体的自立也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鲁迅的“立人”思想既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同时又具有十分明显的超越性。 一 所谓现实性,实际指的是作家在其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的真实程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它与真实性、深刻性、准确性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凡具有较强现实性的作品,都在真实、深刻、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价值判断与思想倾向。对于鲁迅来说,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符合这些要求的,而作为他作品核心内容的“立人”思想则无疑也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性。 要立人,必须首先要弄清所立之人的生存现状,必须“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①,这样才能引起疗救的注意,才能根治其痼疾、立出“新人”来。鲁迅的立人正是从这里起步的,他“立人”思想的现实性也就首先在这点上,即在他形象地描绘出了中国人现实生存状态、深刻地揭示并剖析了中国国民劣根性上得到了体现。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是鲁迅对几千年来,当然更包括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形象描绘与准确概括。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窘态生活,中国人身上积淀下了相当多的劣根性。这些劣根性不仅妨碍了他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活,同时也妨碍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真正的民族而“自立”。为扫除这一“立人”障碍,鲁迅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揭示并剖析国民劣根性的事业。从他留日时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起,到辛亥时期的《怀旧》、五四时期的《灯下漫笔》、《阿Q正传》,再到晚年的《运命》、《病后杂谈》,鲁迅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了揭示与批判,综观他一生的创作,无论是前、后期的杂文,还是小说与散文,改造国民性始终是其基本主题之一。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与剖析是全面而深刻的,从由“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目光短浅、卑怯贪婪、趋炎附势的奴性,

立人论文

论鲁迅立人思想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鲁迅的思想有一个核心,就是立人观念。所谓“立人”就是呼唤国民觉醒,使国民成为有自觉意识的个体,能过追求自身独立和思想自由,能过从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恶劣、顽固、懦弱、愚昧、自私、冷漠的民族劣根性,这样才能完成由立人到立国这个宏伟目标。 鲁迅为了达到立人的目的,选择并运用文艺创作,贯彻立人思想于文艺创作,其小说,散文等作品深刻剖析国民精神,启蒙当时处在浑噩中的民众,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自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和言论而不再受外在意志与势力的左右,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他人或文化的奴隶。 鲁迅的“立人”思想萌生于东渡日本之后。在1907年留学日本期间,就高瞻远瞩地认识到“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坟.文化偏至论》),由此开始他奋斗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他在《摩罗诗力说》中倡言“涵养人之神思,及文学之职用也”可以看到鲁迅立人思想和用文学来改变国民性的思想是同时产生的。所以立人思想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体现最为明显。 鲁迅自己把《狂人日记》定位在“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狂人日记》中蕴含了鲁迅早期对“国民性”的总体认识。“狂人”是鲁迅欲立新立的新人,但是最终狂人还是还是向这个社会妥协。《狂人日记》中“我”是一个发狂之人,非正常人,所以敢想正常人所不敢想,敢做正常人所不敢做的事,敢说周围人所不敢言之语。我的发狂是因为“把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踹了一脚”,使得“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所以周围拥护古久先生的人,不论是赵贵翁,或其他路人,甚至连小孩有“同我作冤对”,于是我不被常人的社会所容,长期被仇视排挤使得“我”的癫狂加剧。其实狂人在发狂的状态下更能清楚的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事情,有了看世界新的视角,于是狂人“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将历史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到满本都写着吃人的两个字。狂人一语道破“吃人”的本质,是社会礼教在无形中在吞噬蚕食着人,而周围的正常人竟毫不知情,看不清“仁义道德”的虚伪,还以其为幌子来消磨自己残害别人。国民深处在封建伦理,封建礼教下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愚昧,其中只有一个人觉醒那就是狂人。”“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相互劝勉,相互牵制,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但狂人与这个社会也有割不断的联系,不仅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而且或许有意无意参与到吃了妹子的肉的罪行中。从中可以看出狂人真的想要成为一个新人,但是受历史和社会的现实影响,还是屈服了,去“赴某地候补”。鲁迅通过狂人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也通过狂人觉醒、反抗到屈服的一过程也可看到立人之难,改变国民性任务的艰巨。但并不是完全丧失希望,在最后狂人发聩,也是鲁迅本人呼出的心声“救救孩子”,给了“立人”实现的可能。 鲁迅塑造《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不幸的悲剧女性形象。祥林嫂的悲剧固然与个人不幸的遭遇有关——两次丧父,一次丧子,但是周围的人不论是处在不同阶级的鲁四老爷还是处在同一阶层的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都与造成她的悲剧命运有着难以抹杀的罪恶。他们的言语和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1、一切事物日趋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巴尔扎克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4、每一个人都必须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因为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就会发现能帮助他度过一生的一条或者一种真理。但是他切不可放任自己;他必须克制自己,光有赤裸裸的本能是不行的。——歌德 5、我们可不可以说,人只是在他无法把正在想的东西想清楚的时候,才是在思考?——歌德 6、大多数人最烦恼的苦事,就是苦思冥想。——詹姆斯·布莱斯 7、我们自己就是待燃的火把,勇敢地去发掘这股可以创造人生奇迹的力量吧,借助积极思考的力量,你将发现一种全心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相信奇迹,你就能创造人生奇迹。——诺曼·文森特·皮尔 8、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9、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

——瓦西列夫 10、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爱迪生 11、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12、人不过是芦苇,性质极脆丽,但人是能思考的芦苇。——佚名 13、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展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14、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托马斯·胡德 15、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歌德 16、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雨果 17、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18、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19、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如何理解藤野先生在我眼里和心中的伟大

四、如何理解藤野先生在我眼里和心里的伟大?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如何理解藤野先生在我眼里和心里的伟大》?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藤野先生在我眼里和心里的伟大 1、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在我眼里和心理是伟大的 2、在我与藤野交往的过程中,他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弱国的学生而对我产生歧视,他帮我添改讲义,纠正接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这四件事情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位对学生严格要求,教学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形象,所以我很敬佩他。 3、在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后,我的意见发生了变化,藤野问明了我的原因并给我提出了热切的希望,并赠照片题词送与我,他对一个弱国的学生没有民族偏见,关怀备至,真诚无私,在我眼里和心理是伟大的。 4、“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这种超越国界,一心只为学术的性格由此在鲁迅的眼里和心里就是伟大的。他关心学生,对学术真诚无私的精神感动了鲁迅。所以鲁迅先生说他是伟大的。 总之,滕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平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到这些尤为难能可贵。所以,在“我”心目中他是伟大的 1

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名人故事 有一句着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 本身,也是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缸的塞子 一拔,水哗哗地流走……不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 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 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时针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 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 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 规律的现象。 1962年,谢皮罗发表了论文,认为这漩涡与地球自转相关。如果 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不会产生漩涡。因为地球不停 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谢皮罗认为,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 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 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谢皮罗的论文发表之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 地实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完全准确。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联想到地球的自转问题,再联想到 台风的方向问题,并做出了合乎逻辑的推理,这正是他目光敏锐、善 于思索的体现。 无独有偶,在近百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 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而欧 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密 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 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 水平很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是说明欧洲大陆与 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 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着《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和蚯蚓的分布,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过,善 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科学并不 神秘,科学并不遥远,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 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藤野先生》读后感300字范文

《藤野先生》读后感300字范文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下面是留学网小编整理的《藤野先生》读后感300字范文。 《藤野先生》读后感300字范文【一】 藤野先生是一位对鲁迅很用影响力的人,他是一个很友善很和蔼的人。 作为日本人,他并没有对来自弱国的鲁迅加以嘲讽和嘲笑,反而是加以细心关照,对他的讲义都要用红笔认认真真的批改一番,连语法错误都要批改出来,甚至讲义上的一个里的一根血管移了一点点的位置都要跟学生讲明。 他对鲁迅十分关心,以至于中国人的迷信,藤野先生也要为鲁迅考虑。总之就像是很熟悉的朋友差不多,在与鲁迅离别的时候还送了照片,背后还写了惜别两个字。可见他对鲁迅的感情十分浓厚。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看这段话,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于鲁迅来说,也是一名很好的朋友,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有多大。在鲁迅过世后,藤野先生还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来纪念鲁迅。 《藤野先生》读后感300字范文【二】

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读后感300字范文【三】 藤野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人,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参加新文化运动,对历史的发展贡献很大,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忆了从青年时期以来的经历。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当时的背景是作者在矿路学堂毕业后感到爽然若失,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于是决

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高中语文学生优秀作文 做一个善于思考 善于学习的人素材

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人 《礼记》中曾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论语》中也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些经典名句都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尤其是我们中学生,每天都在汲取大量的文化知识,这时,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王安石如是说,为学要“深思慎取”,古人之所得在于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只有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探求微言精义,明了是非对错,真正地理解所学之物,才能够称之为学习。善于思考能从小中见大,在细节中看到它广阔的含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正确方法在于学思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在蝼蚁,在砖瓦。学习也是如此,许多书本上的知识,都来自于前人对自然的探索与学习。学会学习,要学会拥有发现知识的眼睛。身边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会学习,就要学会提问。人本无知,因善问而有知。若学习中存在疑惑,我们应该虚心求教,而不能保持沉默,否则最终将一无所获。有些同学可能碍于脸面,不愿提问,最终却丢了大面子。提问恰恰是求知求理的表现,无高低,无长少,真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迷惑时借助他人的智慧,往往比自己苦思冥想更有效。 最后,会学习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金庸古稀之年仍去剑桥学习,他这样说道:“做学问嘛,不求比别人好,但求比自己好。”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进步的过程,不断的学习,就是在不断地充实自我,能够更加完美地诠释自我价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长时间刻苦的学习,必然能够大有所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应该成为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人,让学习成为我们终身的陪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