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历史的相关书籍

关于明朝历史的相关书籍
关于明朝历史的相关书籍

1.《明朝那些事》。

2.《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SBN 7-108-00982-X/K·211

3.《细说明朝》,黎东方,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2512-6

4.《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ISBN 7500624085

5.《国榷》,谈迁,中华书局,ISBN 7101003729

6.《明史简述》,吴晗,中华书局,ISBN 7101047424

7.《南明史》,钱海岳,中华书局,ISBN 7101044298

8.《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上下》,南炳文、汤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41261

9.《晚明史:1573-1644年》,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 7309037464

10.《剑桥中国明代史》,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著

11.《南明史》,司徒琳(Lynn H. Struve)

12.《国史大纲》,钱穆,中华书局,ISBN 7-100-01766-1/K?143

1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SBN 7-108-01528-5

14.《中国大历史》,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SBN 7-108-01036-4/K·231

15.《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SBN 7-108-01456-3/K·334

16.《明清战争史略》,孙文良,江苏教育出版社,ISBN 7534369517

17.《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孙文良、张杰,江苏教育出版社,ISBN 7534-36983-5

18.《正说明朝十六帝》,陈时龙、许文继,中华书局,ISBN 7-101-04549-9/K·1968

19.《正说明朝十六臣》,王丰明,中华书局,ISBN 7-101-05077-8/K·2228

20.《话说中国》—集权与裂变,胡敏、马学强,上海文艺出版社,ISBN 7-5321-2805-9

21.《简明中国历史》,张元、李孝悌著,龙腾文化 ISBN 957-458-522-0

22.《中国经济通史》第七卷,吴量恺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回族,世奉伊斯兰教。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世称“三保(三宝)太监”。郑和有才能,又是伊斯兰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伊斯兰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或说郑和航行的目的在于追寻建文帝的踪迹。当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没有疑问,使郑和兼有这样的动机也未可定,然而这决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下西洋的经过: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冬至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乐五年冬至永乐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乐七年九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乐十五年(141 7年)冬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郑和船队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彭亨(在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三佛齐(今巨港一带)、爪哇、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属伊朗)、阿丹(今亚丁)、天方(今麦加)、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深刻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必然 性;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知道清朝的建立 者和建立时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明朝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执政者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国家政权 的稳固,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 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从吴 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明朝历史经典总结

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 1368年,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永乐时,明成祖迁都北京。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后,明朝逐渐由盛转衰。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 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 中央机构的变化明初,中央设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废丞相后,挑选文臣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及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明成祖以后,阁臣权力渐重,形成了内阁制度,事实上担负了宰相的职权。 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还有: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还设立锦衣卫,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组织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废行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布政司之下则为府、县。 军制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后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都督府仅管兵籍和军政,不直接统军。兵部掌握军官的选授权,而军队最高指挥权则由皇帝掌握。 在军队编制方面,则实行卫所制度。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京都的卫军则为四十八卫军(后增到七十二卫)、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刑法明政府编定《大明律》,加强了维护君主集权的内容。但《大明律》对保护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明太祖又亲自编撰了《大诰》三篇,汇集大量严惩官民贪污索贿、逃税抗租等案例。 明代还实行廷杖制度,以震慑官员,维护皇权。 科举与学校明朝科举考试,三年一科。分乡试、会试和廷试三级。答题必须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为依据,文章格式则定为八股文。 明代学校包括中央国子监、府县学和民间社学。学习内容主要有四书、五经及《大诰》、《大明律》等。 文字狱明朝建国后,还大行文字狱,以血腥手段摧残知识分子,维护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打击豪强、贪官的措施明太祖多次下令将地主豪富从本乡迁徙到外地,使他们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 明太祖非常重视吏治,严禁官吏蠹政害民。他对贪官的惩治尤重,甚至剥皮枭首示众。 杀戮功臣为了防止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采取了无情杀戮的手段。一时狱案迭起,其中最大的狱案是"胡蓝之狱"。 "靖难之役" 明太祖时,实行分封制,企图"慎固边防,翼卫王室"。但却造成藩王势力膨胀的后果。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了削藩的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经过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朱棣夺取帝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的政策,铲除了威胁中央的藩王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对边防和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 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初恢复生产的措施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积极鼓励、保护生产的政策。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关于明朝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比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同时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说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的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的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国的酋长们的IQ不会那么高到足以一个人全理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的,你就是风流

明代史学

明代史学的转型 明代史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觉得没什么成绩可言,其实明代史学著作的数量是惊人的,其质量也是不可轻忽的。到了嘉靖以后的晚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在综述明代史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明代史学发展的历程 从14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70年代,这300多年的史学研究史,是明代史学发展的时期。那么。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时期如何分段,史学界有不同的分法。在本文中,我将把洪武元年至正德末年作为前期,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一年为中期,明末清初为后期。[1]这种分段法突出了明代史学由理学化走向非理学化这一渐变的历程。 (一) 理学影响下的明初史学 明代初期的史学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直录当时的政事。这包括两种途径,即官方记录和民间个人记述。 明初政府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修史的传统,沿袭前朝旧制,设翰林院,置史官掌修国史。老皇帝死后,新即位的皇帝即诏修前一代实录,以勋臣为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土木之变之前,明朝政府共修出了实录四部。明朝中期和后期继续实行这一制度。从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先后修成十三部,共2925卷。明代各朝实录所记内容十分丰富,他以编年体的形式,不断地记载一朝的诏敕令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官员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等,保存了具有重要的历史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2]民间个人记述多是跟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等人创业从政的人,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事情记录下来。如詹同、宋濂等是明初的名臣,他们撰写的《大明日历》100卷,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朱元璋1356年临濠起兵,至1373年征伐戎绩、礼乐沿革、行政设施、群臣功过、四夷朝贡等事。[3]刘辰在明初曾奉命出使方国珍,以后又参与修《太祖实录》,其《国初事迹》一卷所记之事都是作者亲见亲闻,因此比较真实确切,无所隐讳。金幼孜曾于永乐八年(1410年)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先后两次随朱棣北征,其所著《北征录》和《北征后录》各一卷,即他在行军途中,逐日据马鞍撰写而成。他们记录了朱棣关于北征的言行与行军路程、作战状况、气候、见闻等等,为研究明初与蒙元残部斗争以及经营北部边疆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二,由于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等人为了恢复封建秩序,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备的封建国家机器,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和颁布了各种法令,规定诸司规章,这些法令和规章文书本身原不是史书,但为后人研究明史提供了资料。如1367年开始制定,后经屡次改定,最后于1392年正式颁布的《大明律》以及为解释补充明律而编成的《大诰》、《大诰续编》、《三编》,1393年翟善完成了对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五军都督府的职掌作了详细叙述的《诸司职掌》十卷,都属于此类资料。 明代前期的史学是宋元理学化的延续,在某种程度上理学化程度比宋元时期还要高。经过长期的角力,叙事史学范型早已为学者所否定,理学化史学观念普遍为社会所接受。正统论的起伏,直接制约了修史活动。民族矛盾一旦激烈,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就炽热,重新改写历史就成了史家的任务。在明代前期的理学化程度比较高的年代里,有的只是扭曲了的纲常史学作品。所幸的是上述官方修史《元史》、《明实录》、方志没有完全理学化,他们的编纂水平可能不高,但总算保住了传统叙事史学的香火。官方修史也有纲常目标,只是没有学者走得那么远,程朱理学化学者追求永恒的道德标准,而政治家更注重现实的政治需要,这是双方行为不同的原因所在。

明朝大历史读后感

明朝大历史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共着七本,虽然只拜读了前两本,却已经让我受益无穷、爱不释手。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 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贪污腐-败,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污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

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 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傻钠???涞美淇幔?运篮笾煸?按?桓?蹲又煸?扇疵挥写????拇娣吆蓿?诿鞒?谝灰跄奔?mdash;—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 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

明朝历史简介

明朝历史简介 篇一: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更新时间:2019-04-25 07:51:30 作者:来源: 访问: 被过滤广告 70485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

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昏君,明朝占三席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昏君,明朝占三席昏君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都不同,但小编在这斗胆列出了小编心目中的十大昏君,若有其他看法,不妨一起探讨。 夏桀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昏君,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建造一座倾宫。对百姓的剥削,民不聊生,由于夏桀的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最终导致了夏王朝的灭亡!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无度,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他为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10余年间调发扰动不下1000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晋惠帝司马衷 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白痴皇帝,更加不能让人容忍得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发生了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晋王朝的灭亡。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晋惠帝司马衷居然说:“百姓没有米吃,为什么不吃肉羹?”,可见晋惠帝司马衷的白痴程度!做皇帝昏君到这种程度怪不得国家会灭亡哦。 明武宗朱厚 明武宗朱厚照

武宗朱厚照即位之初宠信宦官刘瑾等人,使刘瑾掌司礼监,丘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各居要职,擅权跋扈。 宋徽宗赵佶 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政,导致朝政大乱。又对国际形势判断错误,导致金兵南下。 后晋高祖石敬搪 石敬搪为了做皇帝居然认契丹人做父,并且把幽云16州给了契丹人,导致后唐领土被分裂,而且也导致了后来北宋王朝和辽王朝长达几百年的对峙局面,并且北宋和辽之间战火不断,光凭这点石敬搪就是一个超级大昏君,真是无耻之极! 周幽王姬宫涅 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沉湎酒色,不理国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答案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努尔哈赤皇太极

明朝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明朝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毛佩琦:也许一提到明朝,一般人就会想到魏忠贤、宦官,想到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很残酷,嘉靖、万历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跟蒙古打仗时皇帝都被抓走了等等。这其实是一叶障目,是对历史的误读,并没有看到完整的明朝。我经常讲到一例,今天人们在南京明孝陵可以看到一个大石碑,写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是清代康熙皇帝亲笔书写,意思是赞扬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宋朝还好。康熙皇帝6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扫明孝陵,并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所以,说明朝的繁荣强盛,不是我自己发明的,是康熙说的,还有,说明朝的疆域和影响,有一个词组是“远迈汉唐”,这也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清朝史官编写的《明史》中《成祖本纪》上写的。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清朝人却往往故意贬损明朝,而他们最不愿意承认的,是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明朝对地方官。 如果说,朱元璋不懂治国,明朝是衰弱腐败的。那么为什么明王朝能延续277年?而之后清朝的又延续明制,一部分使用明朝的制度,又统治了260多年。单从这一点上看,明朝的制度就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明朝是怎样的朝代?首先,明朝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代,又是从传统向近代转型对时代。有一句话,我重复了多次,就是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中国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在这时迎来成熟后的蜕变。明朝中后期,朝廷衰败了,政权衰败了,但是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出线了,旧思想观念解体、旧有的君臣关系坏了,君权被削弱和重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在这一过程中,旧的封建制度不那么约束了,老百姓自由了,新东西多了,因此明朝出现《本草纲目》、《乐律全书》、《农政全书》这样的集大成之作,《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上的巅峰作品。明朝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李时珍,徐光启,王阳明、黄宗羲、汤显祖、唐伯虎,等等。可以说明朝是继宋朝之后,文化最发达的时代。相比之下,清朝却是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清朝的强,是政权的强,是控制、压迫得有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控制最严厉、最为封闭的时期,文化专制最野蛮的时期。文字狱和高压控制,使得任何新思想新文化都被扼杀。清朝修了一部《四库全书》,其实是将全国的书禁毁、烧毁了一半,而另一半收入了《四库全书》,而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也要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加以删改。烧掉的和收入的书籍大概各占一半,这不是一个文化上的大浩劫吗? 总的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急剧转型的时代,由此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由封建专制向近代启蒙转型,由封建生产关系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型。而我认为,清朝的入关大大推迟了这一进程,造成了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同时的欧洲发达国家。

明朝发展史 文档

明朝发展史 历史,这是一个拥有大量时间的名词。 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中,我想谈一谈明朝的发展史——没错,姓 朱的天下。 在谈论明朝的发展史之前,先的说说明朝复杂而又特色鲜明的历史。 明朝之前,为元,之后为清。元清两个朝代的结束与建立,就是明 朝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1368,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他出生在元朝 末期,家里贫穷,年轻的时候要过饭,当过和尚,后来赶上汉人造反,便揭竿起义,并一步一步壮大自己的队伍。在鄱阳湖,也就是 如今的江西,与陈友谅决战,并取得了胜利,就此确立了自己霸主 地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 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之治应该是明朝三百多年的统治下少有的繁荣 时期。 中国的皇位传承一直都是传长不传幼,即使长子死了,也于幼子无关,这一点惹怒了朱棣。 朱元璋死后,即位成为皇帝的却是他的孙子,朱允炆,年号建文, 即明惠宗。朱允炆为巩固皇权,也是煞费苦心,他明白自己的叔叔 伯伯们对自己的皇位有几大的威胁,便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 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 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削除朱棣,朱棣 从小就跟着朱元璋行军打仗,有勇有谋。他明白朱允炆的目的,但 却不甘心就这样被废。所以,朱棣在谋士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 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后 来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有人说他逃去了南洋,即现在的东南亚,而郑和下西洋似乎就是去 寻找他。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让我影响最深的有三件事。

明朝名人大全

明朝名人大全 篇一:明朝人物排行 1。王守仁。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不是很大,原因是他的理论属于发扬人的个性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要被统治阶级接受非常困难,嘉靖、张居正时期都对王学有过严厉打击,到了清朝则是彻彻底底的全面封杀,因此他的名气不大,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他的思想却是影响了包括东林党、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鲁迅等等一大批代表各时期社会进步人士典范的。代表新革命的“五四运动”也可以说是受到了他的巨大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影响到中国今后的发展。 因此,王守仁,千古圣人,明朝无人可及。(据说伏尔泰的启蒙思想也是源自于王守仁)。 2。于谦。最大功绩在于他的品行,而非守卫北京。守卫北京是于谦能力的体现,也是于谦一生的最大亮点,但是支持他干出这番大事业正是基于他优秀的品行。 不过这位仁兄的政治斗争水平要差点,被徐有贞结结实实的干掉了,却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3。张居正。卓越的政治斗争水平,卓越的内阁首辅,明朝政治改革第一人,明朝重现生机的关键人物。他本来应该超过于谦,但是打压王学,关闭书院确是他一生中众多污点中最不可饶恕的。 4。郑和。他的历史影响力实在太大了,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

堪称明朝第一,不排在这里实在说不过去。能力、品行等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弱点,本来应该超过于谦和张居正。不过郑和不是政界人物,没有在政治的风口浪尖磨砺过,排第4。 5。徐阶。以一人之力挽救明朝的危亡,使明朝在经历严嵩的黑暗统治后重现光明。而且还开创了相权对皇权挑战的关键性先河。 6。宋应星。邓小平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明朝科技大踏步前进的关键性人物。《天工开物》是对中国2019多年科技发展的历史性总结。另外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波”的存在的人,在他的著作《论声》中指出:声音是靠“波”来传播的。 宋应星在物理、化学、天文、流体力学等等方面都是出类拔萃者,科技类著作不下数十部。涉及手工业、农业、冶金、畜牧业、制造业、军事工业等等各方面领域。 不幸的是,他的伟大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向也偏离了宋应星(中国古代)的传统轨迹。原因还是清朝对这方面的全面封杀,他的很多著作被毁尸灭迹,仅存的《天工开物》是民国初年从法国重新翻刻的,崇祯刻印本至今还在法国卢浮宫里躺着。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发展史到清朝嘎然而止,宋应星也因此没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的奠基人。不是这个原因的话,宋应星应该是明朝第一人(历史地位相当于牛顿)。 7。高拱。用了三个人《明事》里有,不多写了。两项新政,隆庆开禁,基于嘉靖末年倭寇的基本清除,隆庆元年高拱宣布海上开禁,中国的海上贸易从此达到了新的高峰,进一步促成了万历年间资

明朝对当代的历史意义

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过去,正在于未来,至少要知道什么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应该唾弃和鄙视。 主流历史观念描绘的景象,中国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综合文明汉唐时期高峰,以后停滞倒退,明代黑暗专制极点,清朝延续这个势头而已。按照这样的景象,对中国文化彻底否定是应该的。 如果一面对主流宣扬的历史观念深信不疑,另一面还大谈什么复兴中国文化,那这样的复兴,既无法真正深入人心,说服大量以继承五四精神为己任的知识分子。 也无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能是得其皮毛,只能是清朝时期尊孔读经之类把戏的重演。所恢复的也只不过是被阉割掉灵魂的中国文化。 主流历史观念成立与否的关键一环就是对明代历史的认识 我们先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澄清一些常见的对中国传统的指责,然后着重针对明代历史的一些问题,明代的基本制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澄清。主要内容有 明代废除宰相是否是加强了皇权专制?明代的宦官势力是否像一些人夸张的那样厉害?明代是 否是一些人想当然的那样重农抑商?明代郑和下西洋是否如一些人说的那样仅仅是劳民伤财的 面子工程?对朱元璋评价成残暴是否公正?对正德皇帝的丑化是否公正?说万历好色贪财是否 符合事实?还有揭穿一些人在崇祯皇帝的内帑上的造谣和一些人说南明弘光帝荒淫极致的谎言 通过具体的分析来说明大量对明代历史的丑化并不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接着分析明代被如此丑化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清朝统治下屠刀的淫丄威;第二明代自身言论的开放;第三、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第四,许多人习惯性的忽略大规模侵略屠杀以及民族压迫对历史进程文明进程的巨大影响。 最后一部分指出重新认识明朝的意义不单单是对明朝本身的评价问题。 首先是如何认识大规模民族压迫统治对文明的有害影响,是要让人们从理性上就明白反对一切形式民族压迫的必要性 其次,是通过重新认识明朝,真正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中国文化自身就具有开放进取的精神,自身就从来不缺乏自我革新自我进步的能力。 最后通过重新认识明朝,弄清楚,我们提倡复兴中国文化,不是说复古主义,不是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越古越好的,恰恰相反,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明代的历史本身就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不断进步。在当今时代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是要在明代已经达到的高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再简单回到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平,膜拜不已。在当今时代复兴中国文化,也不是说把某个中国古代思想家或学者当成不可侵犯的神圣偶像或者把他们的言论当成教条,而是要真正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开放自信包容进取的精神,要恢复传统文化中那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

明朝海南史概况

明代海南文化发展概况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明代历史特点

明代历史特点 明朝长达2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弄清其历史特点,不仅对深入研究明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整体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明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其发展特点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此后的发展道路,其间蕴涵的深刻教训和启示,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 明朝历史的发展特点,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1.制度建设空前完备。明朝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全面整合前朝制度并开创新制的特点。仅以政治制度为例,如经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形成了皇权之下中央以“五府”、“大九卿”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永乐后,又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旨在统一事权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相比元朝,其官制体系既大大简化,又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衡的特点,皇权及统治效能皆空前加强。中叶后又形成凡高级官员人选、各部门重大决策等,首先经有关衙门提出建议或会官“廷议”,再由内阁“票拟”处理意见,最后上请皇帝裁决的制度,从而,在保证皇权独断的前提下,使决策程序具有了“集思广益”的特点。又如,在空前完备的科举和官办教育体系基础上,永乐后,科举和学校功名逐渐成为决定士人仕途和朝廷任官的最主要依据,从而把选官的公平原则贯彻到当时社会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不仅普遍提高了文官的文化素养,而且大大扩展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各阶层对朝廷的凝聚力。另外,明朝在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也都高度完备、独具特色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2.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总体说来,明代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相比前代有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随着粮食品种的增多特别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植桑、种棉等经济作物的普及推广,农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和经济原料作物产区,涌现出一大批因工商业而兴起的著名市镇;广大农村的集市贸易也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十分活跃;私人海外贸易发展强劲;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方商人集团崛起,在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东南发达地区的若干手工业部门中较多地采用了雇佣关系,也即人们所熟知的资本主义萌芽。 3.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流动加快。宋代以后,世族地主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非贵族地主(缙绅地主、无身份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而至明代,非贵族地主的数量及其在地主阶级中所占比重都空前提高;除作为主体的缙绅地主(即有身份地主)外,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少量的经营地主。市民阶层也伴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空前繁荣而兴起;与此同时,普通平民的身份地位也比前代进一步提高。社会流动速度空前加快,学校和科举几乎成为非贵族地主乃至平民获得政治身份并进入官绅阶层的唯一途径,尤其是以科举考试博取身份特权,再以身份特权谋取经济利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 4.中后期社会风气丕变,思想文化异彩纷呈。首先,出现了普遍重商、“竞相逐利”和追求享乐的风气,“人必有私”观念和拜金主义流行。其次,程朱理学衰微,王氏心学风行,天下之士由谨守“朱子矩矱”、“格物致知”到普遍“贵疑”、“自得”、“厌常喜新”乃至追求个性解放。其三,文学界提倡“独抒性灵”,以小说为代表的反映市民文化的通俗文学空前繁荣,其中尤以《金瓶梅》和《三言》、《两拍》更多也更直接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及生活面貌。其四,学风经历了由朴实到空疏,再到求真、求实的变化。史学中野史尤其是私修当代史空前繁荣,标志着史家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和对经世致用的不懈追求;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实用科技的发达标志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水平;明后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部分士大夫已敏锐察觉到中国科技文化在某些方面的落后与不足,而积极向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学习,于是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并出现一大批文化交流的成果。

第七章开花结果和营养繁殖第二节花的种类

第二节花的种类 教学目标 1.了解花的种类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种类。 2.通过识别不同种植物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花的种类”,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单性花、两性花、雌雄同株、雌雄异株及花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上节的教学内容知道: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结构。花若无花蕊就不能称其为花。因此,根据花中花蕊的种类而定名的单性花和两性花是最基本的两类花。只有理解了这两类花的区别,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 花序的概念是对单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状花序、头状花序等各种植物的花序。 2.单生花与单性花概念的区别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①从字面上看,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生”与“性”,字形也很相似。学生很容易把两者弄混。 ②从概念上讲,“单生”与“单性”学生也容易混淆,特别是对“单性”的理解。所以教师在处理这两个概念时,要强调“生”与“性”的区别。“单生”就是单独着生;“单性”是对“两性”而言的,指的是:只有一种花蕊的花,即雌花和雄花。 3.让学生明启头状花序不是一朵花,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 ①头状花序从外形上看,往往使人认为它是一朵花。 ②组成头状花序的小花有两种,舌状花很像一朵花的花瓣;管状花又很像一朵花的花蕊。这样就造成了认识它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讲解头状花序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头状花序的组成,要使学生认识,组成头状花序的舌状花和管状花。最后要紧扣在“花序”的概念上。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由于上节课讲的是“花的结构”,所以本节课的开始,可以先进行复习提问。 然后就花的结构,引出新课:桃花的各部分结构较完整,是典型的完全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像桃花这样完整的。它们有的缺少花萼、有的缺少花冠、有的缺少雄蕊、有的缺少雌蕊,凡是结构不完整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黄瓜花或柳树花或其它易观察的单性花(浸制过的),组织学生观察这些植物的花与桃花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外及内地逐层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花是缺少一种花蕊的。教师可以说:花有许多种类,如果从花蕊的情况看,花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单性花和两性花。 2.关于“单性花”和“两性花”的教学,可以紧接引言,问学生:什么样的花叫单性花?什么样的花叫两性花?由于刚刚观察了黄瓜花,所以学生是会说出单性花的概念的。在学生说出单性花的概念后,接着启发:单性花中如果只有雄蕊,这种花就叫做——雄花;如果只有雌蕊,这种花就叫做——雌花。然后再请学生观察发给自己的花,分别是雌花还是雄花,为什么?教师还可以说明:有些黄瓜花、丝瓜花、西瓜花等开花后结不了瓜,而有些花能结瓜,能结瓜的花是雌花。平时我们所说的“谎花”,实际上指的就是雄花。 讲完了单性花,教师可以再问:像桃花那样,雌蕊、雄蕊都有的花应该叫什么花呢?学生会很自然他说出:两性花。教师还应补充说明:大多数植物的花是两性花。 讲完了两性花,教师可以试着问学生:如果一棵植物体上所开的花都是雄花,另一棵植物体上(同种)所开的花都是雌花,这种现象应该叫什么?有些学生能够答出:雌雄异株。只要有学生能回答对,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并重新说明雌雄异株的定义,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给出雌株和雄株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像杨树、柳树、银杏树都属于雌雄异株的植物。最后,教师间:黄瓜的雌花、雄花是生长在同一棵植物体上呢?还是分别生长着?这个问题,对于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不难回答,是同在一棵植物体上的。教师应很自然地问:这种现象称为——雌雄同株。除了黄瓜花是属于雌雄同株的,还有哪些植物的花属于雌雄同株?有些学生会很快地想起:玉米、高梁、蓖麻等。一些城市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植物,需要教师用图片、实物等来启发学生理解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 3.关于“单生花”和“花序”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讲完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后,就问学生:黄瓜的花是一朵一朵地单独着生在茎上呢?还是许多黄瓜花排在一起?在提问的同时,教师可以出示黄瓜植物体的挂图,提示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当学生回答出黄瓜花是单独生在茎上时,教师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