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2021年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1.双轨学制是资产阶级学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导致一些人认为一国的学制必然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资本主义采纳的学制会带来社会的不平等,造成阶级的分化,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接受教育,人们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成为学制变化的依据,无论单轨学制、双轨学制还是混合学制,都是基于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现代社会,各国学制更为复杂的原因即在于此。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案】错误。

【解析】“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表示人是由教育生产出来的,是一种外铄论的主张,过分夸大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因此,人不是任何一种力量的单独产物,而是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因此,题干中的观点一方面忽视了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仅仅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是错误的。

3.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错误。(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管理规则指的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章、条例等。(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等关系。(3)教育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关系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教育制度比学制的范围更广,学校教育制度更具体。

总之,二者紧密联系但是不能等同。

4.德育是思想品德的教育。

【答案】错误。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5.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答案】正确。

(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②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均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2)儿童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点,要看到生理的基础作用,先是生理成熟,然后才是心理成熟。

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错误。

【解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相互作用的内容、方式的不同和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标准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合作共享、共同成长。

7.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题干中的说法无视入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古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总之,题干的说法忽视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以此观点错误。

8.道德不可教。

【答案】错误。

道德是可教的,德育活动的开展正是基于“道德可教”这一原理。

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体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人的主体性。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推动下自己创造的。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每个人都有对道德的诉求,在对道德的追求中,个体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求教的主动性。

德育的开展本质上就是将道德规范有效内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道德由知、情、意、行构成,道德知识由外到内,融人道德情感,提升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链条。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9.“教育先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答案】这种观点因为绝对而片面。“教育先行”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超前发展,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其二,教育目标超前制定。人们通常按照第一层含义理解“教育先行”。但这并非意味着教育永远先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可以是并行或后行,这与一国的国情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育先行”并非是普世真理,只是各国的具体国策,受到时空等条件的限制。

10.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错误。

【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题干中所提及的课程只是狭义的课程的定义,是片面的,所以是错误的。

1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答案】此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不是主要作用。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其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最后,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12.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答案】正确。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2)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生来便具有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冲动和倾向,这为教育提供了素材和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本能要求。儿童经验的形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儿童的活动,由于儿童的活动才有可能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发挥儿童主动作用是正确的,但把儿童的主动性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则是错误的。而且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上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倾向。因此,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13.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

【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任何教学组织形式必然要涉及到对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安排,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但教学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限定之中,表现为对时空的创造性应用,比如开放课堂、分层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就是对教学空间的设置。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也体现为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14.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答案】正确。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

杜威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他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他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

15.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

【答案】正确。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方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些规律对教育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的开展基于人的天性,对于人的天性的促进作用或引导作用有限,教育切不可违逆人的天性,这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6.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答案】错。教师的社会地位由教师的专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教师的职业声望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仅仅由教师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因此,判定教师的社会地位应持全面的、宏观的、发展的观点,而不能仅以经济收入水平来妄下结论。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加之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劳动人事与工资制度及法制建设诸方面的不足与缺陷,造成我国教师地位偏低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