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途古筝艺术中心简介

筝途古筝艺术中心简介
筝途古筝艺术中心简介

筝途古筝艺术中心

筝途古筝艺术中心(全国连锁)是郑州筝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筝途网自主古筝教育品牌,并由郑州筝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筝途网和郑州学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力运营;资金实力和经营能力在整个艺术培训领域首屈一指。

指筝朝夕内外兼修

筝途古筝艺术中心是以“精品古筝培训”为基本核心的大型连锁项目,其核心是教学(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会主动上门),教学专注度无与伦比。古筝是“仁者之器”,是雅乐,常习者气质趋于古典优雅,在传统文化底蕴作为积淀和润养的习筝过程中,理解古筝这个乐器的根性,潜移默化之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筝途古筝艺术中心的教学理念(核心文化:开心筝途,快乐拥有)

开心筝途快乐拥有

筝途文化要求旗下连锁机构的负责人必须是古筝老师,负责人和老师集于一身,尽心尽力,不言自明,筝途古筝科研团队在传统古筝教学的基础上为筝途艺术中心定制了“内外兼修”上课模式及教程,将聆听与表演有机结合,课堂上学会倾听,舞台上学会优雅表演,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做到“快乐学,开心学”;筝途的思想认为:即便我们拥有最领先的教学体系,我们也依旧认为在学好古筝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学员人性的成长。

筝途文化:

我们的文化之根---中州古调

古筝又名“秦筝”,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分布及影响甚广。其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流淌。按五声调式音阶定弦,随意拨弄也能展示美妙音律,极具中国民族特色,且极易入门学习。古筝被誉为“国琴”,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之首选,受到海内外亿万人们的钟爱。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比较代表的为“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到了现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长。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

筝途文化的观点---音乐艺术教育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

音乐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从培养人的注意力、想象力、智力、毅力到陶治人的情操、修为人的气质,学习音乐几乎是最佳的途径。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习音乐,但我们更加认为中国人学音乐应该选民族音乐,因为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几千年的沉淀,更能跟我们心灵合拍,更能科学地影响我们的成长。

我们的使命:给孩子受益一生的艺术教育

我们相信,教学的本质不仅在教筝,更在育人。

我们独创“开心筝途”上课模式,丰富孩子的聆听体验,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简单,更有效,让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不仅传播古筝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的情商,形成优雅的气质,为孩子的未来铸就坚实基础,让孩子受益一生。

学习古筝的好处:

1、培养综合能力

时代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古筝学习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专注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自控能力,杰出的组织能力,锐意的创新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等十大能力。通过学习古筝能使学习者奠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基础。

2、陶冶道德情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开发智力的潜能,陶冶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的乐器瑰宝的古筝,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天籁之音,具有滋养灵魂的作用,让习筝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3、提升气质修养

古筝是“仁者之器”,是雅乐,常习者气质趋于古典优雅,古筝学习是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作为积淀和润养的,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古筝这个乐器的根性,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从而弹奏出动听的乐章,也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4、锻炼身心健康

古筝演奏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身体配合综合指法全身发力和运动,常弹古筝是对身体极好的锻炼。而弹好古筝,是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情感,同时优美的乐曲,对心灵是滋养,培养仁和之气。总之,古筝是一种有益锻炼身心健康的乐器。

5、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尊贵的职业价值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正在复兴,汉语热,国学热,传统音乐热等方兴未艾,而古筝已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蓬勃兴起,大量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应运而生,社会需要大量的古筝产业从业人才。学习古筝,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同时,不论是教授古筝,还是推广古筝产业,传播古筝文化,都是在从事一份受人喜爱和尊重的职业,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6、人琴一体,乐发于心,与家人亲友分享音乐,分享幸福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无数的烦恼、困扰与无奈。孤独寂寞、误解、焦虑、恐惧、伤感……这些伤害每个人都无法幸免。古筝是一种充满“灵性”的乐器,它的根根琴弦无不与精神与情感丝丝相连,当琴弦被拨动也是在拨动心弦,琴声激发于指尖,而情感与爱发端于心,当与亲友相聚,我们抚琴一曲胜过万语千言,琴声悠悠会带领我们分享无限美好的时光。

7、富有魅力的特长,在交际中成为焦点

技多不压身,多才多艺是人生的华彩。当你优美地弹奏古筝为聚会助兴,或代表单位参加比赛或演出;当你奏出优美音乐在听者心田流淌;你这一富有魅力的特长,必能助你成为交际中的焦点,而为人们所钦慕,而尤其是在国际性的交际场合,独具东方魅力的古筝演奏更是能轻易俘获观者和听众的爱慕与敬重。

8、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了解,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的起点;参与,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力量。学习古筝,就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弘扬。而当你不论是弹奏古筝,教授古筝,还是推广古筝产业,传播古筝文化,都是在不断做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工作。

传统筝乐中“以韵辅声”的当代衍变 本文分析了传统古筝艺术“以韵辅声”在当代的衍变结果,认为在现代筝乐中,制式的和声有了改变,亲近“人”本质的五声音阶特点不见,自由取律特点消失,音色单一,虚实对比和风格淡薄。因此,希望今后更多的专业古筝演奏家、作曲家及广大的古筝爱好者对中国音乐中的“韵”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对古筝“以韵辅声”的精神给予更多的重视,以彰显古筝艺术的魅力。 标签:古筝艺术;传统筝乐;以韵辅声;衍变 “以韵辅声”是古筝音乐的灵魂,在古筝音乐中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韵”既可以说是对音的处理,也可以说是对音的润饰,它可随演奏者的心情起伏或对人对事心有所感时,在某些音上作韵的手法也可能随之加大按放的幅度,使听觉上产生音的变化以抒发当时心中的感慨。相反也有演奏家擅用技法以表现欢快的心情,使乐曲活泼充满韵律,别具风格。 然而自从1990年专业的作曲家参与了古筝作品创作以来,他们确实为现代筝乐艺术融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古筝的表现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双手的演奏技术。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忽视了最具古筝特征的“韵”的存在,“以韵辅声”的特质正在现代筝乐中逐渐流失。这一问题应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 一、制式的和声改变 艺术表现方法上的“创新”,不可能是一个绝对的、静止的概念。和声理论体系的确是由欧洲完成的,如果从巴洛克时期算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方音乐中和声的发展史及分期并不适用于东方。中国多声音乐的专业创作始于20世纪末。它是以大小调体系的功能和声作为起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主体上看来,“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的和声方法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被作为我国音乐作品和声方法的基本原则,并以调式和声基本原则延展或突破为主要线索。其实,西方的功能和声本来就无法在古筝上自如使用,因为古筝为五声调弦,功能和声的主和弦是没问题,但下属和弦与属和弦就无法在古筝上取得。下属和弦的组成音为Fa、La、Do,而属和弦的组成音为Sol、Si、Re,在古筝五声音阶调弦是没有Fa 与Si,必须用左手按出,所以下属和弦与属和弦必须由右手弹出,如此一来就失去以和弦润饰主旋律的作用了,且按弦音准也是一大挑战。无论润饰作用或音准、或功能和声或者是古筝式和声,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左手韵味的流失问题,左手为了行和声伴奏的功能而抛弃了行韵功能才是失去最多的。 二、亲近“人”本质的五声音阶特点不见 一般人对古筝这样乐器的喜爱大多是因为古筝一拨即如行云响,非常亲近“人”的本质,怎么拨怎么弹都动听,中国乐器在全世界最为流行,人口最多的就

!""#年第$ !"!%"#&期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其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和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有在演奏中常与山东琴书的演唱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大板曲为主体的山东筝派,有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有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的!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还有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 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无论秦汉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 二#古筝艺术的继承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既有继承性"又伴随时代的进程!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纵观我国各门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都离不开这个规律"古筝艺术也不例外+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时代的产物+古筝艺术和整个音乐艺术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传统筝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是社会生活对筝曲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任何一首传统筝曲必然反映出时代生活特征"从而带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人们常说-$民歌是时代的镜子和回音壁+%优秀的古筝乐曲与民歌一样"也是源于生活原形的$艺术变形%"通过演奏者的弹奏"在琴弦上唱出时代的旋律"是另一种形式的时代的$回音壁%+ 近年来"古筝艺术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曲目及新创作品在群众中较广泛地流传,老一代筝家为培养后继者呕心沥血,中青年筝家人才不断涌现,业余古筝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形式也由独奏!为歌唱伴奏发展为重奏及合奏+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他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 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盛 霞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盛 霞!&+,-#"#女#安徽安庆人#铜陵学院艺术系音乐教师$ 摘要$作为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筝"素以古朴$典雅$端庄$传情而赢得人们的称誉%历代的诗词歌赋中"都不 乏对筝的赞美"喻为&仁智之器’$&众乐之师’%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历史$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古筝艺术(传统(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文章编号$$-,!*%#(,%!$$%&$&#%$%!*%! $%!**

古筝音乐欣赏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炼、意境深邃的筝曲。题目取自唐代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标题给人以意象之美,气质之美,情韵之美。美的标题给乐曲穿上了美的衣服,它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之时,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场面。 结构之美。乐曲分三个部分,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人。 意境之美。欣赏《渔舟唱晚》会令你进入一种美好的意境。因其乐曲赏心悦目,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美丽迷人的晚景:夕阳的余辉,映洒在湖面上,碧波与晚霞的色彩映照,描绘成的画图多美啊!微风轻轻地吹动着湖岸的柳枝、花草……看!满载丰收渔迎着夕阳和晚霞缓缓而归。乐曲越来越欢快,仿佛归舟越来越近。渔民们归来了,多么欢乐啊!听!渔歌飞扬多么喜悦啊!乐曲的速度更快了,情绪更活泼了!渔舟近了,更近了。明月当空,辉洒湖面,此时,静静的湖面上荡桨声、摇橹声、浪花声、渔歌声、欢笑声,这是一曲多么迷人的交响乐啊! 《云水禅心》

古筝主持词 地点:天鹅湖宾馆三楼演播厅 主持人:邱豆豆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由洪泽筝韵艺术培训中心主办、洪泽尚地制造婚纱摄影机构协办的“筝乐飘香”古筝音乐会现在开始。 光临今天音乐会的嘉宾:他们是洪泽县洪泽县文化局蒋寒松局长,县文联周凌晨秘书长,淮安市文化馆刘一航馆长,洪泽县实验中学徐寿耀校长及夫人费香华老师,洪泽县实验小学施恩琴书记,洪泽中学办公室陈凯主任及夫人刘宁女士,洪泽县尚地制造婚纱摄影机构茅峰总经理,洪泽县高涧中学工会陈元主席,洪泽县第二中学蒋正中主任,洪泽县第二中学于杰老师,洪泽县高涧中学王路平老师,洪泽县外国语实验学校孙娟老师,高玉华女士、贾晨星先生。 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现在,有请洪泽县文化局蒋寒松局长发表致辞。 感谢蒋寒松副局长的精彩致辞。 筝韵艺术培训中心创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关爱,下面有请家长代表陈宏伟同学的母亲赵爱萍女士代表我们家长发言。 感谢赵爱萍女士的精彩发言。 下面请筝韵艺术培训中心创办人杨波老师讲话。

感谢杨波老师的讲话。 杨波老师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现为中国古筝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淮安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会员。师从我国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莎,深得其真传。演奏技艺精湛,曾跟随袁莎老师在北京、上海、杭州、长春、扬州参加过多次大型演出及教学研讨;XX年7月在第五届“天下筝会”大型古筝艺术全国展演中荣获教师组一等奖。教学功底浓厚,为洪泽培养了众多优秀古筝人才,大批学生在全国、盛市、县的比赛中获奖。因教学成绩突出,XX年被上海音乐学院评为社会艺术考级优秀辅导教师;XX年被中国民管器乐协会评为社会艺术考级优秀辅导教师,XX年被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授予江苏省社会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成立于XX年的筝韵艺术培训中心,一直以“弘扬国乐,普及国琴”为宗旨,宣扬、普及古筝艺术,为地方的艺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多年来,凭着规范的管理与一流的教学水平赢得社会及家长的认可。由当初的稚嫩走向今天的成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积淀,XX年,成为中国民族器乐协会古筝培训基地,中国古筝学院古筝培训基地。 今天,我们弦歌一堂,奏响欢乐童年的美妙乐章;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拉开音乐会的华丽序幕。 今天,我们将领略由筝韵艺术培训中心师生们为我们带来精彩演出。

浅谈筝乐中“苦音”的研究 一、苦音、苦音音阶 苦音——苦楚、激愤的音调,动人心弦的特性音。 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调,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及其它民间音乐中,有一种含特性音的腔调,被称为“苦音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欢音腔”)。苦音腔的调式音阶中有两个特性音,即微升fa 和微降si。它们对乐曲或唱腔的调式结构、表情意义和艺术色彩有着强烈的影响。其中微升fa 介于fa 和升fa 之间,音高靠近于fa,而不是升fa,一般习惯记作[↑4 ];微降si 介于si 和降si之间,音高靠近于降si,而不是si,一般习惯记作[↓7]。由于这两个音具有一定的游移性,有时上行时会略有偏高,下行时会略有偏低。含苦音腔的音乐具有苦楚、凄凉、哀伤、抑郁、激愤、深情等情感色彩,因而得名。笔者认为,所谓苦音,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苦楚、激愤的腔调;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这种腔调中的两个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 苦音不仅流行于西北地区,还流行于山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福建等地。在不同地区称谓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与苦音相同或接近。如:川剧弹腔中的“苦皮”,滇剧中的“苦禀”,冀中唐剧中的“凄凉调”,广东音乐中的“乙凡线”,广东汉调音乐中的“软弦调”,潮州音乐中的“重三六”、“活五”等。此外,福建

南音中的“五空管”、“望远行”也具有苦音的特色。 苦音音阶——燕乐音阶的传存,三分损益律的具体表现。 人们习惯把含苦音的调式音阶称为“苦音音阶”。在戏曲音乐中,苦音音阶常用徵调式七声音阶,它的排列是: 这个音阶的特性音是第三级(微降si) 和第七级(微升fa)。 我国传统调式音阶是由“三分损益”(五度相生) 法产生的。它是由一定长度的弦或管作为起点音“宫”,数次交替采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依次产生了徵、商、羽、角,这五个音按音高的顺序排列在一个八度内,则成为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即:do、re、m i、so l、la )。在传统乐理中,这五个音被称为“正音”。按“三分损益”法还可引伸出“变宫”、“变徵”。从理论上推算,还可由“宫”向下属方面两次“五度相生”而引伸出“清角”和“闰”。这四个音:清角、变宫、变徵、闰(即fa、si、升fa、降si) ,被称为“偏音”(不作为主音构成调式)。它们是特性音,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如古籍《战国策·燕策三》曾记载:“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变徵”的悲凉气氛。 由“三分损益”法而得出的上述九音(五“正音”、四“偏音”) ,其中有三组音列构成了我国传统的三种七声音阶,即: 1、雅乐音阶(也称古音阶) :由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组成。 2、清乐音阶(也称新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变

大 众 文 艺大 22摘要: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 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流派的风格特点、具体的筝曲分析、演奏技巧与审美、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古筝艺术;研究现状;理论思考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筝”一词,最早见丁《史记?李斯列传》的谏逐客书“大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后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历来素有“千年琵琶,万年筝”之说,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史学家们常在筝前冠以“古”字,故人们习惯称其为古筝。 古筝艺术近些年在国内外空前繁荣,学习人数呈几何式递增,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也不断延伸。本文通过对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近十年米,有关古筝艺术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核心期刊的代表性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引发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视角。 一、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搜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对古筝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对古筝传统流派风格特点的研究 以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为基本出发点,展开研究。魏军的《高自成筝演奏艺术》、郝晓红的《浅谈北派古筝艺术的艺术风格及特点》及李婷婷的《从四首同名筝曲<高山流水>管窥浙江、河南、山东筝派的风格》等文章,分别从流派的代表人物、历史渊源和代表曲目的角度,介绍了这些古筝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曾玉珍在《秦风格古筝曲教学刍议》中指出,陕西派的特点是以陕西关中地区普遍流行的秦腔、迷胡、碗碗腔等戏曲音乐为主要素材编创而成。王夏婕的《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则从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这三个流派的形成以及风格特点。上述文献,对古筝传统流派的风格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对比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十分详细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分析 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中,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曲目和新创作筝曲的研究上。王莉萍的《潮州筝曲<寒鸦戏水>四种不同演奏版本》、赵一的《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筝曲<海青>的研究》以古筝传统曲目的研究为契机,通过对具体的曲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在演奏传统曲目时要注意:1.对曲目各种版本的传谱都要进行全面的掌握,往此基础上才能更加准确的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2.对乐曲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人物背景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认识。3.运用传统的技法来演奏传统曲子。事实证明,广为流传的古筝创新曲目,其创作源泉一定是植根于民族音乐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辅以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使传统理念与现代方法相融合。以郁茜芮的《从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成功谈筝乐发展》、陆媛媛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分析及演奏》为例,二者都是以中国古文学中的词作为创作灵感,运用现代的作曲技巧,附之乐队协奏。阎爱华《在同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筝曲<汉江韵>分析》中认为,现代曲目的创作要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为传统提供新的东曲。 通过对古筝艺术代表曲目的研究分析,为更好的诠释作品利表现作者的意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古筝曲目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3)对古筝艺术演奏技巧的研究 古筝曲目创作中大量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也成为演奏技法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赵毅的《古筝演奏技法的流变及其当今教学中的问题》、杨红的《对古筝艺术发展的思考》和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等文章,对古筝演奏技巧的研究集中在:1.传统演奏指法的门类。2.各流派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对比。3.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技巧等。汪莎的《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和李晗的《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中都指出,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还不够平衡,表现在:1.手指间技法的发展不平衡;2.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3.音阶排列的不平衡。魏军的《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规范与统一》和戴晓青的《关于当前古筝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国内古筝演奏技法标记符号不统一,也是制约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因素。 笔者从事古筝学习教学十几年,对演奏技法标记颇有感触,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教材上的标记都不尽相同,同是摇指,标记方法至少在三种以上,对初学者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4)对古筝艺术审美取向的研究 蔡晓璐的《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中,认为筝曲中有大量曲目在审美取向上,以悲为美。丘霁的《删繁就简 诸法归一 浅论古筝的基本演奏形态》中指出,古筝演奏艺术中“气息”的重要性,气息顺畅,音乐才能流畅。以及对古筝演奏的最佳状态“返璞归真”的阐述。樊艺风的《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认为,古筝艺术在表现中要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望象取意、得意忘形,乐器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琴无谱”。陈静的《论古筝演奏中的气与韵》指出,古筝演奏要“以韵补声”,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综上所述,古筝艺木在传统曲目的审美取向上注重:以“悲”为美;“返璞归真”;“形神合一”;“以韵补 古筝艺术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兰庆炜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研究生 830000) 也可以不发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被动员起来的记忆痕迹是否强大到可以利用眼前图形模糊性的程度,换言之,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较量的结果。”⑽这里的“记忆痕迹”正是画家过去的技术能力,或者说是已经掌握的形式语言,它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上述分析表明,对“模糊性”规律的运用必须与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相结合,使想象力的发挥与技术能力的发挥形成良性互补,从而把新颖的构思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⑴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114页. ⑵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⑶〔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⑷叶小红、汪小明译.《 美术译丛》,1986年第一期,第29页. ⑸ 选自《美术译从》,列勃译,1986年第一期,第33页. ⑹《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编,张坚,王小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 ⑺选自《美术译丛》,1981年第一期,第12页. ⑻ 李嘉熙译.《德拉克洛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561-562页. ⑼[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7-358页. ⑽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8-59页. 作者简介 祁韶亮,男,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理论研究

论古筝演奏艺术与茶艺文化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05音乐学王静雪)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是专业导师指导下的自选题目。 民族乐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筝作为民族乐器的一种,以其优美华丽的音色成为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在先秦时期,它是人们崇拜图腾,祈求上天的纽带;在宫廷,它是统治阶级享乐的工具,是贵族阶层显示身份的象征;在民间,它是普通人民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是缓解繁重劳役与压迫的精神食粮;在文人,它是风花雪月的意境,是诗词歌赋的灵感源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有太多的事,太多的物产生、发展、繁盛、消亡,犹如花开花谢。古筝这朵民乐之花绽放在今天,又出现了几种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呢?这不但取决于花自身,还取决于花的生存土壤、气候、环境以及许多人为的因素。那么在当今社会,又出现了哪些新的表演方式呢?古人在饮宴时常观赏歌舞及器乐表演,由此才出现了唐代的“燕乐”即“宴乐”,而今天古筝与市场结合的一种比较高雅的方式,则是在茶艺馆或茶艺过程中,这是一种偶然吗?茶艺在我国也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但在近代由于战争等原因中断了,而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的茶艺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一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茶艺文化也逐渐复兴起来,当然,最繁盛的还是中国的南方,但也在逐渐北移,目前,在北方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是一种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这两种文化可以在某种场合下可以结合在一起,必然有其客观历史性原因,我们通过比较其特点,得出规律。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保定作为一个北方的中型城市,也出现了茶艺馆这种商业娱乐机构,并和中国民乐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促进了民乐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利润与繁荣,古筝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想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分析民族乐器在民间的一种新兴的发展趋势,以期得到人们的重视,探讨民族音乐在未来的发展之路。并根据考察结果结合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相关科目,分析古筝音乐在饮茶过程中给饮茶者带来的心理生理影响,进而在表演方式上得出这种近距离欣赏与音乐厅演奏的不同以便掌握其要点,使艺术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三、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目前,国外并无此专著,而国内只有涉及到茶道文化和古筝艺术的专业性书籍,而古筝艺术的书籍多是从乐器史或古筝演奏的技术技巧方面来谈的,而从文化、美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少之又少,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并探讨其艺术共通性的专著还不曾见诸于世,只有与之相关的论述城市音乐的书籍和文章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比如:《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等等。 作为一篇硕士论文,或许笔者没有充足的底蕴来形成一部论著,但希望能开拓一种视野,即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没有一种文化是可以割裂开来单独建构的,并以此探索中国民乐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序言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古筝艺术的沿革与发展 §3.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个案调查——保定市飘雪茶馆的筝艺表演

论筝乐《幻想曲》创作技法中的民族元素 古筝曲《幻想曲》是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在1989年创作的,它是一首具有云贵地区音乐风格的古筝独奏曲,也是王建民先生一系列筝乐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作曲方面,该作品不再局限于古筝乐曲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而是选用了云南地区极有特色的民歌音调与节奏作为素材。在演奏方面,这首作品更是加入了一些拍打琴弦、敲击琴板的技法,使得作品节奏灵动有感染力,同时这些全新的演奏技法也极大地拓展了现代筝乐的艺术空间。王建民先生在创作中,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筝乐的音乐元素,在作曲与演奏技法上也有大胆创新。正是因为作曲家秉承着“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才使得该作品与众多优秀作品一起打开了现代筝乐的大门。 一、苗族民歌元素在《幻想曲》中的运用 苗族民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音乐发展上较为重要的分支,《幻想曲》以苗族民歌音乐“飞歌”为题材进行创作。该作品既以苗歌音调为素材,又将这些整体乐思加以整合,发展了苗歌音乐元素,拓宽了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坚持原素材,发展新素材,这正是《幻想曲》创作的思维模式。 (一)调式音阶苗族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极为重要的分支,而“徵羽宫商角”是苗族民歌流传最为广泛的五声音阶调式,这种调式音阶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正是运用了苗族民歌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进行创新與拓展,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变音偏音,形成了既带有民族风情又不失现代筝乐风格的特色弦序。 (二)声部织体。在《幻想曲》中,苗族男女在对唱中形成了多声部织体的音乐结构。例如《幻想曲》如歌的慢板这一部分中的第9小节至第12小节,就是多声部织体的体现。这种恰到好处的卡农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一唱一和的呼应,在左右手灵巧配合下,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力与可唱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学了一个多学期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对中国古代器乐更感兴趣,以前只是觉得那些老古董使人听起来很吵,甚至有些嘈杂,但经过过一学期的鉴赏与学习,发现中国的传统乐器同样能表达人的情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前对古筝很感兴趣,所以找了这篇关于古筝的文章,拿来与大家分享。论文内容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主要探讨古筝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发展以及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古筝艺术民间特色美育功能 古筝,这门被称为“仁智之器”的古老民族乐器。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的多民族大国里.能在无以数计的民族乐器中.经历历史淘金般的选择发出熠熠光彩.逐步从一种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具跻身于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作用的高品位音乐文化行业。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近十余年来。伴随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的腾飞。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弘扬民族文化,使古筝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个爱筝、学筝的热潮,全国习筝者已达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无论秦汉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 二、与琴“空更”相对照的“充实”——雄厚高亢的中国传统美学品格 琴和筝象征着中国传统音乐主流的两种美学品格,即“空灵”和“充实”。 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空灵”,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写照,与“虚实”、“言意”、“形神”等审美范畴相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古琴“空灵”的审美品格不同,筝的美学品格可用“充实”两字概括。此词源自“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的命题。所谓“充实”,即韩愈的“本深”、“形大”、“行峻”、“心醇”、“优游”(《韩昌黎文集答尉迟生书》):即司空图的“雄浑”、“劲健”、“豪放”、“精神”、“悲 概”(《诗品》):就是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元好问的“刚健雄壮”《论诗三十首》):或者黄钺的“沉雄”、“圆浑”(《二十四画品》)等等。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种“精力弥漫”(周济《宋四家词选》)的“充实”显而易见。它在生动、活泼、率直的民间艺术中得以发扬,进而也成为民间艺术的美学品格。

2012-12-16 摘要: 经过上这门课程,我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关于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知识,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各族人民通过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域风情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的乐器。我国就有很多的乐器,如鼓、古筝、琵琶、县鼓、钟、

南、钲、磬、缶、铃、陶铃、雅等。这里我主要谈谈对古筝的认识。 关键词:欣赏、筝、 一、筝的概述 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各地区的传统筝曲全国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江浙、闽南广东梅县与潮汕等地。筝,又称古筝、秦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古筝因其发音宏亮 ,音质纯净 ,音色丰富而优美 ,技艺性很强 ,具有特殊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古筝图 二、筝的结构 筝是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筝的弦也有很多种,最早以二十五弦为最多,唐宋时候又十三弦,后来又有了十六弦,十八弦,二十一弦,现在以二十一弦作为常用的规格。 三、筝的演奏形式 筝的演奏的形式有很多样,而且筝常用的演奏方式是独奏、重奏和乐器合奏。对于我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独奏筝和乐器合奏。我最喜欢的古筝曲就是《梅花三弄》和《高山流水》。当然《渔舟唱晚》也是很好的,《渔舟唱晚》是古筝和高胡二重奏。 四、筝的流派 筝在古代的时候,因为地域不同,所以分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古筝的流派也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是六派流,有人说是八派流,还有人说是九派流。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五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

“音之起,由人心声也”一句简单的话却蕴藏着音乐中无限的情感,并且在这种情感中赋予音乐无穷的想象空间。 “古筝演奏”用一种动静相结合美的演奏形式来表达绘图式的美妙音乐意境,使听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纯美的精神享受和意境体验。听者欣赏的过程中也是演奏者表达的过程。怎样等让听者“情动之中”?这样能让听者品尝到音乐中的美感?这是演奏者必须用心思索的两个问题。 我们在思索这两个问题前再次了解一下关于“艺术”追求的过程。“艺术”也称“异术”。之所以称为“异术”是因为所有的艺术表达带给欣赏者的感官刺激和精神享受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去欣赏器乐作品《百鸟朝凤》一样,有一千个欣赏者就会有一千种百鸟朝凤的不同景象呈现在我们脑中。在艺术表现和艺术体验的过程中它是千变万化的,同时也是美妙的。在音乐的演奏中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对与错去区别它,只能用我们真实的个人情感去品尝它,咀嚼它,赋予它定义。 “古筝”一种表达大自然情感及至入微的乐器,它那似水的音乐和自然的五声音阶微妙的表达着大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曾经看过明代的文学家、音乐家徐上赢《溪山琴况》他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在我看来古筝演奏过程中的技巧也可以依照这种准则。这些无形的纯技巧和意境性的词汇字意简洁、明了,但是把它们用于有形的实际演奏过程中却不简单。演奏者必须掌握每一种正确的演奏指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指法和技巧才能正确的控制力度、速度、节拍和旋律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音合一,物我合一”的最高演奏境界。这也是指最基本的演奏织本。 每一位演奏者在演奏前须先了解自己演奏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的理解到乐曲中的情绪表达和情感变化。因为理解作品思想是控制作品演奏情绪的基础。在了解了作品的思想后,我们便要分析全曲的曲式结构,从引子、开头、展开部、高潮、结束。把它们细致的划分开,分析每一部分的变化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中演奏者要很好的用情绪去把握力度和速度,我们知道如果作品中缺失了跳跃感,那么作品必定没有激情,平淡无味。所以演奏者应该在脑中有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不管是表现肢体语言、表情语言、还是旋律韵味,都是演奏者在时间空间里用准确的演奏形式所表现的音乐。在这个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学会“无意识情感变化”就是说不要刻意的根据“环境”和“心境”去改变作品的情绪,也不能脱离作品的思想主线,需把情感和技巧相结合。同时也不能缺失演奏自身的情感表达。很直白,就像我们要表达哭泣时,用情绪控制着技巧、肢体、还有情绪本身的高亢激昂变化过程,这是很清晰的一种情绪表达。“演奏者给予作品第二次生命”就是这样理解的。 “作者”用灵感赋予音乐生命和意义。“演奏者”给音乐穿上了五颜六色的情绪外衣。“欣赏者”给音乐建造了无数个停留的心房。不管是音乐的作者,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是对音乐艺术情感本身的“再创造者”,也是对艺术中“自然美”的再创造。这些再创造不是自发偶然形成的,它们有着特殊的意境效果。这种特殊的意境使欣赏者带着一种情趣去感受音乐。就像有很多听众在听《高山流水》时会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狭义感、在听《将军令》时会有置身于杀场激昂澎湃感,之所以会身临其境是因为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用个人的情感理解了作品中的思想精髓,并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了作品的性格。因而能感染着,带动着欣赏者的情绪。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学了一个多学期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对中国古代器乐更感兴趣,以前只是觉得那些老古董使人听起来很吵,甚至有些嘈杂,但经过过一学期的鉴赏与学习,发现中国的传统乐器同样能表达人的情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前对古筝很感兴趣,所以找了这篇关于古筝的文章,拿来与大家分享。 论文内容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主要探讨古筝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发展以及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古筝艺术民间特色美育功能 古筝,这门被称为“仁智之器”的古老民族乐器。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的多民族大国里.能在无以数计的民族乐器中.经历历史淘金般的选择发出熠熠光彩.逐步从一种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具跻身于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作用的高品位音乐文化行业。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近十余年来。伴随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的腾飞。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弘扬民族文化,使古筝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个爱筝、学筝的热潮,全国习筝者已达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 漫长的历史长河。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并在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无论秦汉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 二、与琴“空更”相对照的“充实”——雄厚高亢的中国传统美学品格 琴和筝象征着中国传统音乐主流的两种美学品格,即“空灵”和“充实”。 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空灵”,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写照,与“虚实”、“言意”、“形神”等审美范畴相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古琴“空灵”的审美品格不同,筝的美学品格可用“充实”两字概括。此词源自“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的命题。所谓“充实”,即韩愈的“本深”、“形大”、“行峻”、“心醇”、“优游”(《韩昌黎文集答尉迟生书》):即司空图的“雄浑”、“劲健”、“豪放”、“精神”、“悲概”(《诗品》):就是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元好问的“刚健雄壮”《论诗三十首》):或者黄钺的“沉雄”、“圆浑”(《二十四画品》)等等。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种“精力弥漫”(周济《宋四家词选》)的“充实”显而易见。它在生动、活泼、率直的民间艺术中得以发扬,进而也成为民间艺术的美学品格。 在筝乐中,“充实”的美学品格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为“气势”。筝弦长则音量足,筝弦设柱,多弹散音,其弦音明亮厚实。弹筝用义甲,与筝弦接触准确,弦音灵活,为筝乐之“气势”奠定了良好的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17631092.html, 从筝曲《林泉》看现代筝乐中的“新音乐”因素 作者:邓婷 来源:《艺海》2011年第04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筝以其独特的音色魅力日渐成为器乐中受人们追捧的乐器之一。随着古筝演奏技术的日益丰富以及学筝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专业作曲家开始关注古筝曲的创作,因此在作曲艺术意境、技术运用与乐器技巧的发挥上都显得更加精到和专业。他们在创作上明显受到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在借鉴西方现代音乐技术的同时,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重视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赋予古筝新的艺术生命力。 “‘新音乐’因素”这一概念,它所赋予的内涵是对古筝作曲技法的探求,不再局限于古筝的传统定弦,在音乐技法上进入全新的实验时代,不局限于古筝乐器传统的演奏技法,突破传统的音乐创作思维,追求更前卫的艺术意境。试以“新音乐”因素为立足点,以现代古筝作品中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筝曲《林泉》为代表进行全面深入的结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作品背景 古筝独奏曲《林泉》是作曲家叶小纲2001年创作并由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莎于当年11月 30日首演于香港大会堂剧院,作品曾获得2005年中国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作品比赛的金奖。 《林泉》的创作是近代中国古筝曲创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该曲继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秀美和内在特质,同时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技法和美学追求,是我国自二十世纪中后期古筝曲创作以来优秀的古筝独奏曲之一。乐曲不仅具有深邃的美学思想,而且集中了各种高难度的演奏技术,同时又有着清新优美的旋律线,丰富多变的节奏形态和多层次的音色。 (二)作品音乐分析 这首作品深具现代气息,将中西音乐语言、素材、技术等各个方面都相融合。全曲以汩汩流淌的旋律为“核心”,通过发展、变型处理对乐曲做整体组织或贯穿,具有核心音调意义的音群、节奏型和演奏技术贯穿作品始终,保持了乐曲宏观结构和风格的统一。 从风格上分析,这首乐曲是本土音乐与西方文化的交融而成的作品。作曲家没有刻意的追求民族音乐的某些元素和西方的技术原则,这也是作曲家创作的风格特点,正如他所谈到的“一直在追求自己一种既不前卫,又不保守;听上去不刺耳,但实际很复杂;最新技术和传统

《古筝音乐欣赏》教案 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民族乐器-古筝的 历史、构造、流派、演奏技法等,了解我国丰富 多彩的民族乐器,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 的热爱。 2、能积极参与本课听赏与体验,交流与探索活动, 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 教学重点:1、欣赏筝曲《渔舟唱晚》,感受和体验乐曲的意境和 情感。 2、欣赏《彝族舞曲》,感受其艺术形象,对比哼唱两 段音乐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缺乏色彩的;而音乐的产生,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乐器,不用说全世界各民族,仅就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而言,就已经品种众多,可谓琳琅满目、灿若繁星,那么,我想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所知道的乐器有哪些? (学生。。。。。。) (老师进行简单归类。看一段奥运会视频导入课题) 古筝是东方的钢琴!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古筝,近距离地欣赏它的魅力! 二、新课 (一)古筝介绍 “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唐.白居易)古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秦代就盛行于今陕西一带,所以又称秦筝。 1、古筝构造。(用实物讲解)面板、边板、底板、筝弦、琴

码等。 2、古筝流派。以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最为著名。 3、演奏技法。右手技法:托、抹、勾、打、刮奏、扫弦、摇指、琶音、泛音等;左手技法:颤音、滑音、按音、点弦等。 (教师边讲解边范奏,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演奏技法与听觉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欣赏乐曲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古筝乐曲欣赏 1、欣赏《渔舟唱晚》。请学生说说该乐曲可分为几段?乐曲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以便更好地从欣赏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2、欣赏《彝族舞曲》。①介绍乐曲。②教师范奏姑娘漫舞和阿哥欢舞音乐主题。③提问并思考:“两段音乐分别表现怎样的情绪和艺术形象?”。④学生对比哼唱两段音乐旋律。⑤完整欣赏全曲。 3、欣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①由阿宝歌曲导入。②教师范奏。 欣赏并思考:1、该曲的曲式结构?2、每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3、民歌与器乐曲的创作有何联系? (三)教学互动 《沧海一声笑》。根据班上情况请会弹古筝的学生范奏;全体学生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怀。 课堂小结:古筝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只给大家打开了这个宝库的一个窗口。宝库的深层,还有待你们去探索、挖掘。希望你们能从这个宝库中得到知识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