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19题,每题1分,共19分)

1. 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

B. 枉用相存存:问候

C. 对酒当歌当:应当

D. 去日苦多去:逝去的

2. 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B. 青青子衿衿:衣服的交领。

C. 鼓瑟吹笙鼓:弹奏。

D. 山不厌高厌:厌恶。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下列诗句不是借代修辞的一句是()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5.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田间小路

B.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C.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飞,名词做动词

D.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哺:吐出口中食物

6. 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7.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酒是诗词中一个重要意象,诗人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曹操生逢乱世,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委婉表达及时行乐的思想。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中,诗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C. 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歌抒发他建功立业而不得的苦闷以及渴望招纳贤才的宏图大愿。

D.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8.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B. 方宅十余亩方:四周围绕

C. 桃李罗堂前罗:排列

D. 复得返自然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9.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开荒南野际

B. 久在樊笼里

C. 沉吟至今

D. 误落尘网中

11. 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 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 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12.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用“羁鸟”和“池鱼”对比,表达了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 “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这些寻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纯朴、幽静的田园与虚伪欺诈的官场生活形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13. 下列各句划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适合,适应

B.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

C.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D.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树阴

14.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满)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迷茫)

C. 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 挥斥方遒(强健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表鄙视)

15.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

16.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上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万山、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融入词人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词人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B. 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C. 词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情绪。

D. 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词人焦急地思虑着、担忧着,表现了词人对祖国未来的忧虑。

17.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词牌往往与词的内容无关。

B.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沁园春”“水调歌头”“天净沙”“山坡羊”等都是词牌名。

C. 古人按照字数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D. 词属韵文的一种,古代的词都是按照歌谱填写,配合音乐歌唱,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二、(共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白居易传(节选)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黜为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以勋B庸C暴露不宜D实无E他肠F怫怒奸党G遂失志。

2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观光上国,谒顾况谒:拜见

B. 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谑:开玩笑

C. 规讽时事,流闻禁中讽:讽刺

D. 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尝:曾经

22.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人十八岁称“弱冠”,也叫“加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 乐府:是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

C.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六义:一般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分类和内容题材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2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黜为江州司马。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三、诗歌鉴赏(共2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25. 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首联可以看出,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写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写院子里种植着很多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C. 尾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

D. 本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26. 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2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描绘了秋日怀嵩楼上所见云烟重叠缠绕城郭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

B. 诗歌第二联写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展示出群山、野菊不畏寒霜,富有生机的一面。

C. 诗歌尾联紧承前三联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人情感,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D. 这首诗写景自然流畅而又层次分明,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

28.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③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③畲(shē)田:火耕之田。

2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时间清晨“平旦”和所处位置辽阔绵延的五盘岭,刻画了诗人入蜀平乱前早上出发的画面。

B.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流回转,悬崖陡峭,山峰高峻。

C. 中间八句详细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由远到近,描绘出一幅山野图。诗人以开合变幻笔法写景,远近结合,着力于染,归结于点,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

D. 最后两句交代此次出行的原因,并发出感慨。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也就不觉蜀道难行。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

30.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0小题,10分)

31.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宴会上的歌声慷慨激越,而诗人内心的忧愁却更加难以忘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酒浇愁是很多忧愁忧思之人的选择,李白曾高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曹操《短歌行》运用设问表达此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用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心情。

(4)艾蒿,常常出现在中国古诗文中。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短歌行》中,直接抒发忧愁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回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草屋屋后房前优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10)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

32.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从种子到种业,我国迈出向现代种业发展转型升级。②目前,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全国全面实施。③农业种质资源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④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⑤如今,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五年站稳1.3万亿斤的台阶。⑥远缘杂交、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⑦推动农作物品种完成7-9次更新换代的完成,⑧增产幅度均超过10%。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大约96%以上。

3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需要写出修改后的完整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情趣。

3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最近,在网络上一种名为“超滤牛奶”的产品悄然走红,相关厂家声称其比普通牛奶更有营养,可以实现喝1瓶牛奶、吸收2倍营养。所谓“超滤牛奶”,通常是指采用超滤技术生产的牛奶产品。

那么,什么是超滤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超滤技术是一种工业技术,属于膜分离技术的一种。应用于超滤技术中的超滤膜,是一种具有分离功能的多孔膜,膜孔径为1到100纳米。利用超滤膜的拦截能力,以物理截留的方式,可将溶液中直径大小不同的物质分开,从而达到纯化和浓缩、筛分溶液中不同组成成分的目的。经过超滤膜的牛奶,在去除了部分水和乳糖后,含有更多的蛋白质、钙和更少的糖,营养物质被浓缩了,同时口感也更浓稠、丝滑。目前,市场上的牛奶蛋白质含量通常在每100毫升 2.9克到 3.6克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含量可以达到每100毫升6克。从这个角度来说,超滤牛奶的营养确实比普通牛奶好一些,但是要想维持人体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要靠均衡的膳食。

六、写作。(60分)

3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13年到2023年,十年之旅,国更强盛;生态更美了,交通更好了,钱包更鼓了,购物更方便了……中国人的腰杆更硬了,更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然而,生活节奏更快了,升学与就业竞争也更激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中有一些人躺平了,一些人抑郁了,一些人开始破罐破摔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进入社会?在祖国愈加繁荣昌盛的当今,我们应怎样实现自我价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新时代,新自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注意:“主题”不是题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一、课内基础知识检测(19题,每题1分,共19分)

1. 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时可掇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

B. 枉用相存存:问候

C. 对酒当歌当:应当

D. 去日苦多去:逝去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当:对着。句意: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

故选C。

2. 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B. 青青子衿衿:衣服的交领。

C. 鼓瑟吹笙鼓:弹奏。

D. 山不厌高厌:厌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D.厌:满足。句意: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

故选D。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D.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句意: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B.“子”:古义,对对方的尊称,您;今义,儿子。句意: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C.“譬如”:古今同义,比如。句意: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D.“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句意: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故选C。

4. 下列诗句不是借代修辞的一句是()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用“杜康”借代酒。句意:用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B.用“子衿”借代读书人。句意: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C.用“朱门”借代富贵人家。句意:那朱门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飘散出诱人的香气,这大路上啊,冻饿死的穷人有谁去埋葬!

D.用“羁鸟”“池鱼”来比喻“处于官场的人”。句意:笼子中的鸟儿依恋往日的山林,

池塘中的鱼儿思念着以前的深渊。

故选D。

5.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田间小路

B.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C.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飞,名词做动词

D.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哺:吐出口中食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乌鹊向南飞。故选C。

6. 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歌典故理解把握的能力。

C.“‘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错,应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接纳贤才。故选C。

7.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酒是诗词中一个重要意象,诗人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难找到酒的影子。曹操生逢乱世,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委婉表达及时行乐的思想。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中,诗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C. 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歌抒发他建功立业而不得的苦闷以及渴望招纳贤才的宏图大愿。

D.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及时行乐思想”错误,由下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知,诗人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全诗慷慨雄健。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所以这种慨叹之下是想要有所作为。

故选A。

8.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无适俗韵韵:气质、情致

B. 方宅十余亩方:四周围绕

C. 桃李罗堂前罗:排列

D. 复得返自然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D项,“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错误。应该指和官场生活相对的田园生活。“返自然”,指归耕园田。句意: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故选D。

9.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运用比喻手法,以“尘网”比喻“官场”;

B.运用比喻、对偶修辞手法,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来比喻自己思念故里的心情。“羁鸟”与“池鱼”相对,“恋旧林”与“思故渊”相对。

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运用比喻手法,以“樊笼”比喻“官场”;

故选C。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开荒南野际

B. 久在樊笼里

C. 沉吟至今

D. 误落尘网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开荒”:古今同义,开垦荒地。句意: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

B.“樊笼”:古今同义,笼子。句意: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

C.“沉吟”:古义,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今义,低声吟咏或迟疑不决,低声自语。句意: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D.“尘网”:古今同义,尘世的罗网。句意: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

故选C。

11. 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 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 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此类题目,需在平时学习时注重积累,加强对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主题、风格、流派、地位及影响的记忆。注意识记准确,作者与作品、事件的一一对应,不要张冠李戴。

A项,“自号靖节先生”“世人‘五柳先生’称之”错误,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故选A。

【点睛】解答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需要我们掌握重点作家的简介,可以按朝代顺序列表整理归纳。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12.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用“羁鸟”和“池鱼”对比,表达了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 “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这些寻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纯朴、幽静的田园与虚伪欺诈的官场生活形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错,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故选A。

13. 下列各句划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适合,适应

B.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

C.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D.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树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D.荫:遮蔽。句意: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故选D。

14.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满)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迷茫)

C. 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 挥斥方遒(强健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表鄙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B.“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句意:面对这茫茫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

故选B。

15.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反问”错。从整篇来考虑,下阕其实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应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6.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上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万山、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融入词人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词人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B. 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C. 词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情绪。

D. 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词人焦急地思虑着、担忧着,表现了词人对祖国未来的忧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焦急地思虑着、担忧着”概括不恰当,“表现了词人对祖国未来的忧虑”过度延伸。本词更多表现的是一种乐观、昂扬的情绪。

故选D。

17.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词牌往往与词的内容无关。

B.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沁园春”“水调歌头”“天净沙”“山坡羊”等都是词牌名。

C. 古人按照字数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D. 词属韵文的一种,古代的词都是按照歌谱填写,配合音乐歌唱,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天净沙”“山坡羊”等都是曲牌名。

故选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调查显示”,二者任留其一;

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

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受益”搭配不当,删去“和企业广泛受益”。

故选D。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句子“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缺少主语,应在“是建院90年来”前面加上“这一年”。

B.成分残缺。“使得”前无主语,应删除“使得”。

D.搭配不当。“录取”与“名额”不能搭配,应将“名额”改为“同学”。

故选C。

二、(共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白居易传(节选)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黜为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初A以勋B庸C暴露不宜D实无E他肠F怫怒奸党G遂失志。

2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 观光上国,谒顾况谒:拜见

B. 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谑:开玩笑

C. 规讽时事,流闻禁中讽:讽刺

D. 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尝:曾经

2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人十八岁称“弱冠”,也叫“加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 乐府:是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

C.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六义:一般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分类和内容题材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2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黜为江州司马。

(2)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答案】20. DFG 21. C 22. A 23. A

24. (1)白居易第一个上奏章,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2)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立即就能分辨出来。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

“初以勋庸暴露不宜”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应在谓语“不宜”之后D处断开;“实无他肠”动宾结构,“他肠”意思是“别的想法”,应在宾语“他肠”之后F断开;“怫怒奸党”动宾结构,应在宾语“奸党”之后G断开。

故在DFG三处断开。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讽”,委婉劝谏。句意: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十八岁”错误,弱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原文“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上疏”,上书、上奏章;“亟”,立即、紧急;“出位”,越职行事。

(2)“行贾”,商人;“售”,卖;“百金”,一百两银子;“伪者”,伪造的。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

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奏章,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从事农桑,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立即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三、诗歌鉴赏(共27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25. 下列对本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首联可以看出,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写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写院子里种植着很多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C. 尾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

D. 本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26. 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25. B 26. 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叠加),铺陈渲染。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写出了新居环境的优美。

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颔联写院外的远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移步换景。

③虚实结合。颔联和“碧松”“芍药”是实写,“通月朗”“待春还”是虚写。

④寓情于景。作者带着对新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来描绘院外院内美景,景中含情。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颈联写院子里种植着很多松树”错误,从“疏种”可以看出,是应该是种植着“几棵松树”。

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是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从意象选择的角度看,颔联和颈联,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写出了新居环境的优美。可见,本诗选取典型景物(意象叠加),铺陈渲染。

从描写顺序的角度看,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写出了新居环境的优美。可见,颔联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有层次地写院外的远景。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写院内的近景,“碧松”“红药”,移步换景。

从虚实的角度看,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和颈联的“碧松”“红药”是实;颈联的“通月朗”“待春还”是虚写,想象到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从抒情的角度看,颔联和颈联寓情于景,通过对新居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新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2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描绘了秋日怀嵩楼上所见云烟重叠缠绕城郭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

B. 诗歌第二联写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展示出群山、野菊不畏寒霜,富有生机的一面。

C. 诗歌尾联紧承前三联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人情感,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D. 这首诗写景自然流畅而又层次分明,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

时近,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

28.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27. C 28. 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旷达、乐观、昂扬傲岸的诗人形象。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则透射出自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尾联紧承前三联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理解错误,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虚写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

故选C。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景;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凭栏远望,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这萧疏开阔的画面,透射出自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尾联,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踏雪来看群玉峰” 以景物暗喻人品,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据此分析即可。【点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③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③畲(shē)田:火耕之田。

2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时间清晨“平旦”和所处位置辽阔绵延的五盘岭,刻画了诗人入蜀平乱前早上出发的画面。

B.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流回转,悬崖陡峭,山峰高峻。

C. 中间八句详细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由远到近,描绘出一幅山野图。诗人以开合变幻笔法写景,远近结合,着力于染,归结于点,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

D. 最后两句交代此次出行的原因,并发出感慨。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也就不觉蜀道难行。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

30.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29. B 30. “斗”“攒”两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高峻”错误,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也没有刻画山峰的高峻,而是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故选B。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意思是“江水回旋,两边的山崖对峙,像两兽相斗;乌云笼罩,太阳隐去,群峰攒聚”。“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崖石耸峙对立的陡峭、峥嵘之势;而“攒”字山峰人格化,表现了山峰相连,层次莫辨,好像攒集在一起,刻画了在光线不明的情况下,看到群峰好像连在一起的密集、重叠之态。

四、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0小题,10分)

31.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宴会上的歌声慷慨激越,而诗人内心的忧愁却更加难以忘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酒浇愁是很多忧愁忧思之人的选择,李白曾高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曹操《短歌行》运用设问表达此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用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心情。

(4)艾蒿,常常出现在中国古诗文中。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短歌行》中,直接抒发忧愁与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回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草屋屋后房前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平静安详之感。

(10)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答案】①. 慨当以慷②. 忧思难忘③. 何以解忧④. 唯有杜康⑤. 青青子衿⑥. 悠悠我心⑦. 呦呦鹿鸣⑧. 食野之苹⑨. 忧从中来⑩. 不可断绝.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唯”“呦”“苹”“荫”“檐”“羁”“暧”“墟”“颠”。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

32.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从种子到种业,我国迈出向现代种业发展转型升级。②目前,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在全国全面实施。③农业种质资源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④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⑤如今,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五年站稳1.3万亿斤的台阶。⑥远缘杂交、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⑦推动农作物品种完成7-9次更新换代的完成,⑧增产幅度均超过10%。⑨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大约96%以上。【答案】①成分残缺,“升级”后加上“的步伐”。③搭配不当,改“保护”为“保障”。

⑦句式杂糅,去掉后面的“的完成”。⑨成分赘余,删除“大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成分残缺,“迈出”后面缺少宾语,应为“迈出……的步伐”,在“升级”后加上“的步伐”。③搭配不当,“保护”与“安全”和“供给”搭配不当,改“保护”为“保障”。

⑦“完成”与“的完成”重复,去掉后面的“的完成”。⑨“大约”和“以上”语义矛盾,删除“大约”。

3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需要写出修改后的完整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情趣。

【答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将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定中搭配不当,“举办”修饰“展演”,不能修饰“艺术”,应该把“艺术”移至“展演”前;

(统编版必修上册)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A卷【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全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A卷·基础知识达标测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统编版必修上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 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 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 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④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 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⑤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 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⑦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 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

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河南省新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选科调研“第一次测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新乡市高一“选科调研”第一次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让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且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强国复兴才有战略主动。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搞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确实平衡了,但耕地质量大大亏空了。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缓解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突出矛盾。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给予农业科技创新长期稳定的支持。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4-96A·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含解析

南阳市2023级秋期高一第一次调研性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 ! ”——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 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默写专题

默写专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 (2)苏轼的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如《赤壁赋》中“________”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 ,_________ ”两句,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4)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这在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如“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答案】①. 天姥连天向天横②. 势拔五岳掩赤城③. 舳舻千里④. 樯橹灰飞烟灭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⑥. 只是朱颜改⑦. 明明如月⑧. 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赤城”“舳舻”“樯橹”“雕栏”“砌”“朱颜”“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河南省濮阳市、许昌市两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对偶精当,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天姥山之高。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在琵琶声停之后仍然沉浸于其中的情景,突出了琵琶乐音之美。 (3)荀子在《劝学》中评论蟹,说它有着优越的条件,但“______,______”,这就与蚓无爪牙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3-2024学年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一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河南省TOP二十名校高一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建筑是有形的视觉艺术,音乐是无形的听觉艺术,二者似乎是两条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但近年来,无形的音乐与有形的古建筑,从相交到相拥再到相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开辟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建筑艺术塑形于空间之内,音乐艺术流淌于时间之中,一个表“象”,一个展“意”,看似不同形态的艺术呈现,却在形式上有着相同的节奏韵律感——它们都是在空间与时间的扩展中形成的艺术。 在我国,建筑的“筑”字,最早指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我们先人眼中,建筑如同巨大的乐器,能巧妙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们产生奇妙的听觉体验。其实,将声学原理引入建筑设计中,整个建筑的确就能变成一个巨大的乐器。比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在建造中巧妙采用了声学中的传音原理,会产生“回音”效果,而且声音悠长,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回音壁俨然成为一个“大乐器”或者一个音乐建筑。 在国外,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也曾说:“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乐的效果。”这说明,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密切关联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 如果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便可从音乐中或者从乐谱中看到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相似之处。 建筑虽然是静止的,但它有高低、起伏、疏密、间隔等变化,这种变化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旋律感。 古建筑不仅是砖、瓦、木、石等材料的物理组合体,还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能够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可以较好地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历史,带领人们通过音乐语言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同时,不同地方的古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文化。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如福建土楼、广东客家围屋都是沿海地区建筑的代表。北方的古建筑又是另一种风貌,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的孔府孔庙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如何用音乐讲述古建筑的故事、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 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因此,创作中,有的音乐家会以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对古建筑的独特感知,赋予古建筑特殊含义。比如,由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以北京特色曲调为音乐语汇,让听众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感受钟鼓楼、永定门、神武门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进而领会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箜篌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弹奏方式多以竹片拨奏或击奏,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在古代,箜篌除了用于宫廷雅乐之外,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曾叙“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唐代诗歌中也多次写到箜篌,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等,汉代时曾将箜篌作为“华夏正声”代表载入《清商乐》。 关于箜篌的起源,在学术界曾存在一些争议。《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禁不止……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起”,唐代《通典》中记有“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但是由于古代史书经过多年的洗礼,不可避免有后来者在编纂中借鉴抄袭古籍,所以史料记载中也不乏有自相矛盾的情况。汉代刘熙载在其所著《释名·释乐器》中曾说:“箜篌,师延所作。”师延,相传是上古黄帝或夏商时期的乐师。与之相应的是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二十里,昔师延在此造箜,以悦灵公。”这里说的灵公,为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宋太宗组织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地理总志,史料价值很高。这部书把“箜篌城”定位在“(中牟)县东南20里”处,应该是有其依据的。另据《中牟县地名志》记载:“(现古城村)古称箜篌城,秦代名曲遇聚,汉高祖大战秦将杨熊于此,明称邢铁寨,清名古城村,简称古城。” 经实地考察,现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韩寺镇的确有座古城,现在名字叫古城村。如今的古城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口人的大村。村后有堤里小清河环绕,桥头立有“古城桥”石碑。这个村,距黄帝故里新郑市区25公里,距古都开封城区26公里,古代曾为京畿之地。这一带农民翻地打井,经常挖到古墓、拾到箭头等古物。1984年文物普查时,出土了板瓦、筒瓦、铜箭头、铜镜、铜带扣、五铢钱及平首币等战国和汉代时期的文物,为研究箜篌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牟县地名工作者肖自才认为,文献记载“昔师延居此造箜篌”,“居”字更加真实地记载了师延的祖籍身份。也就是说,师延可能是以制造箜篌而得名的“箜篌城”中人。郑州大学副教授陈隆文认为,今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一带,上古时期是圃田泽、萑苻泽相拥的一片高地,木秀竹茂,环境怡人;且离古都新郑、商都郑州很近,有为宫廷制造箜篌等各种乐器、排练歌舞的先天条件。如果这样的推断成立,那么,师延造箜篌的“箜篌城”,就在今中牟的古城村。“师延”及师姓的祖居地,也应在中牟县韩寺镇的古城村一带。现在的箜篌城遗址,是在偌大的平原上独矗的一座高土墙,古城村村民称之为“老城头”。与老城头相关的“箜篌城和师延”及殷纣王的传说故事,在中牟县韩寺镇、官渡镇等地广为流传,对研究古城村的历史变迁及箜篌的生产制造等均具有参考价值。 箜篌在隋唐时达到鼎盛,但由于其逐渐被划归宫廷雅乐,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箜篌乃“乱世之因”。随着市井文化的盛行,箜篌逐渐被古琴和古筝所代替,后世的人们只能在一些古老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箜篌的模样。 (摘编自《中牟融媒号》)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一联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历史经验证明,在从事这种比较研究的时候,不能忘记文化的两个重要属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从时代性来说,有奴隶制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原始社会是文化的萌芽阶段。世界上的各民族文化虽然各有特点,可以根据这样那样的特点区分为不同类型或文化圈,但它们异中有同,都具有时代性并按历史发展的时代顺序演化。文化的这种时代性是文化领域中既有所谓“共相”,也有相对不变的“形式”及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突出表现。那种在文化比较中只讲中外、不讲古今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文化除了时代性之外,还有民族性。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民族,其文化是各有特点的。斯大林指出,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及表现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才成其为一个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之间,不仅有古今之别,也有中外之别。那种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只讲古今、不讲中外的观点,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在从事文化比较的研究中,既不可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也不可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一个先进的、强盛的因而充满自信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把短处也看成长处,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甚至把长处也看成短处。这种“强者政策”(杜维明语)是要不得的。在中华民族中曾经长期支配人们的“华夏中心主义”和在19世纪欧洲人中风靡一时的“欧洲中心主义”,就是这种“强者政策”的产物。与此相对的是所谓“弱者政策”,即一个落后的、贫弱的民族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把长处也看成短处,更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短处,甚至把短处也看成长处。这也是要不得的。“全盘西化”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弱者政策”的产物。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落后挨打,直到今天在某些方面比着先进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反对“弱者政策”。须知,一种表现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之所以为一个民族所必需,是因为它有民族认同的巨大价值。如果一个本来已落后的民族再把自己的文化贬得一无是处,甚至主张用外民族的文化完全取代自己的文化,那就必然会大大挫伤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大大损害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方面的力量。

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格,需要代代相传和世代遵循的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易》曰:“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指出了父母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着深远影响。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真善美、远离假丑恶。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涵养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言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内齐其家外治其业,才能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认为治国和营家要遵循勤俭的原则。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在全社会大兴勤俭之风,要从培育勤俭家风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蕴含着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己及人的生存智慧,描绘了传统社会的大同愿景。历史上,一些家庭热心公益、周亲恤邻、造福桑梓,受到世人的褒奖和推崇,如范仲淹父子接力开办的义庄、义田对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建设的美好愿景从家庭做起,可以实现“里仁为美”的共同社会愿景。要积极弘扬推己及人的家庭风尚,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家规或家法是制度化的家风培养方式,通过成文的条例来确定家风培育的内容、规程,使家人的言行有章可循。唐代的《柳氏家规》和《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为世人所重,而历经宋、元、明发展完善起来的《郑氏家规》最为有名。这些家规确保了家教的有效实施,确保了家庭内部关系的有序和稳定。 (摘编自王永祥《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材料二: 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成败,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民风与社会风气的好坏。好的家风可以培育出更多品性端正、思想健康的优秀人才来服务国家与社会,而不良的家风则既不利于其家庭成员的精神成长,还会培养出有损于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人。因此,创建优秀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家族的兴,更关系到一个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

2026届河南名校联盟12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乘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4分) 1.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岳阳楼记》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变化无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通过写景表达送别之情的佳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至今仍广为传诵。(2分)2.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8分) 【甲】 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yùn育/金色的颗粒。/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______,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乙】 当它来时,我听见/冬zhé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______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______它/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yùn______育冬zhé__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A.但是旷场呼唤B.因为旷场召唤 C.但是犷场召唤D.因为犷场呼唤 (3)结合你读过的艾青的其他诗歌,说说艾青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

【高一试卷】河南省南阳市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段时间以来,文艺批评不怎么受大众待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言说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缺少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文艺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文艺评论界认真思考。如果评论者老在一个小语境里兜圈子,说话弯弯绕,尽用些别人看不懂的文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拒人于千里之外,显然难以与作家、读者、其他批评者平等交流。长此以往,文艺批评又如何起到介入和推动文艺发展的作用呢?改变文艺批评风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内容要“活”。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积极作用于内容。文艺批评的对象是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评论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批评,告诉大家批评对象的可能性究竟有多丰富,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不止一种。因此,评论者必须综合应用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文艺作品或文艺思潮的具体评析,挖掘和揭示出审美现象“能指”与“所指”所包孕的多重意蕴。换句话说,文艺批评“活”不“活”,取决于评论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形式要“活”。文艺批评原本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除各种专题性、综合性的长篇论文外,还可以有随笔式、评点式、对话式、赏析式等多种文体的评论文章。古今中外许多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传之后世的文论、诗论,并非都出自“大块论文”,而是出自各种样式。如中国古代众多诗话、小说评点,现代鲁迅、陈望道、朱光潜等的文艺批评,都是以杂文、对话体、随感样式写成的。有的虽然每篇只有几百字,但言精意赅,提出新的观点,切中文学要害,读者每看一篇,都能受到一点有益启示。 语言要“活”。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样式,有其自身严肃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要求它完全具有小说、诗歌那样的艺术魅力,但实践表明,文艺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时间150分钟 提示: 一道题涂抹超过3处,本题0分;主观题(翻译、默写、补写、作文除外)不分条作答,该题0分。作文不按规定格式写,酌情扣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与“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程度也日益深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多采用“圈地自萌”和“造梗”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

2023-2024学年新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卷(全国新教材通用04)含详解

2023——2024新高一开学考试模拟题04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城乡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并非品质优劣的划分。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乡村的这种安稳守成,恰恰构成了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平衡。现代人大多是都市的拥挤者和异乡的漂泊者,一些田园风光短视频的爆红表明现代人具有浓郁的乡村情结。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就是要传承文脉,旧中开新,新中含旧,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伦理性”就是要有反思性态度,敢于扬弃,对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有鉴别地学习借鉴;“整体性”就是要保护原住民、遗址、建筑、工艺、民俗、饮食、特产等的共生关系,将乡村规划、乡土风情、乡邦文化合成小生境;“创造性”就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资源,追求独异性,避免模式化。例如,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本着建新不废旧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得以焕然一新的同时,“旧”的曾氏屏风、古井文化、妈祖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全部得以完整保留,翻修过的民居也采用了“灰瓦”“红砖”“白墙”的新闽派风格,不仅提升了外在颜值,而且传续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材料二: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 在未来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的客观形势下,传统村落能够保存多少,或者说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建设”,而非为了利益的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进行所谓的“建设乡村”,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首先,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相对于城市,乡村具有完全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模式,不是同质性的过程,而是要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就像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城乡二元的模式要变化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这种协调和简单的统筹以及以开发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还是有所差异,其意是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这种互补在一定意义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