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计量经济学 教学大纲

应用计量经济学 教学大纲
应用计量经济学 教学大纲

一、培养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扩展的单方程分析、动态计量分析与多方程分析等中级计量建模与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应用于金融计量分析当中。要求系统掌握相关理论,还要熟悉软件应用,能够应用金融经济的专业知识指导建模、分析结果。

二、预修课程:初级计量经济学、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经济学原理

三、基本教学培养内容

章节

内容学时(主题分主题)

第一章多元回归模型 3 第一节(1.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经典假设

第二节(1.2)经典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OLS估计

第三节(1.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1.3.1统计检验

1.3.2计量检验:关于残差经典假设的检验

第四节(1.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及其效果评价

第五节(1.5)非经典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成因、后果、检验、解决(估计)

1.5.1异方差问题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5.2序列相关问题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5.3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五节(1.5)非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

1.5.1 可转换的非线性回归模型

1.5.2 不可转换的非线性回归模型

第二章一般估计方法 2 第一节(2.1)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WLS)

第二节(2.2)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法TSLS

第三节(2.3)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法NLS

第四节(2.4)逐步筛选最小二乘估计法

第五节(2.5)广义最小二乘法GLS

第六节(2.6)极大似然估计法

第七节(2.7)广义矩估计法GMM

第八节(2.8)贝叶斯估计法

第三章特殊变量模型 3 第一节(3.1)特殊解释变量模型

3.1.1虚拟变量模型

3.1.2 随机解释变量模型

第二节(3.2)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

3.2.1 二元选择(probit或logit)模型

3.2.2 多元选择模型

3.2.3 排序选择模型

3.2.4 嵌套logit模型

3.2.5 混合logit模型

3.2.6 Cox回归模型

第三节(3.3)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

3.3.1审查回归模型(Tobit)

3.3.2 截断回归模型

第四节(3.4)计数模型

3.4.1泊松模型

3.4.2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

第四章特殊回归模型 2 第一节(4.1)分位数回归模型

第二节(4.2)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模型

第三节(4.3)非参数回归模型

第五章数据测量误差与模型误差检验 1 第一节(5.1)数据测量误差的豪斯曼检验

第二节(5.2)模型设定偏误及其检验

5.2.1参数约束检验

5.2.2变量多选与漏选检验

5.2.3模型函数形式选取的偏误检验:RESET检验

第三节(5.3)模型稳定性检验

第六章滞后变量模型 2 第一节(6.1)滞后效应与滞后变量模型概述

第二节(6.2)分布滞后模型

6.2.1 有限分布滞后模型

6.2.2 几何分布滞后模型

第三节(6.3)自回归模型

第七章时间序列模型与分析 6 第一节(7.1)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第二节(7.2)平稳时序的建模

7.2.1 平稳性检验

7.2.2ARMA模型

第三节(7.3)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确定性分析(X12成分分解)

7.3.1 移动平均

7.3.2 季节调整

7.3.3 趋势分解

7.3.4指数平滑

第四节(7.4)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不确定性建模(ARIMA)

第五节(7.5)协整检验

第六节(7.6)误差修正模型

第八章非线性区制转换回归/时序模型 2 第一节(8.1)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MS)

第二节(8.2)门限转换回归模型(TAR)

第三节(8.3)平滑转换回归模型(STAR)

第九章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 3 第一节(9.1)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的检验

第二节(9.2)GARCH模型

第三节(9.3)IGARCH模型和GARCH-M模型

第四节(9.4)不对称的ARCH模型

第五节(9.5)成分GARCH模型

第六节(9.6)多变量ARCH方法

第十章联立方程模型 3 第一节(10.1)联立方程模型概述

第二节(10.2)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第三节(10.3)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第四节(10.4)联立方程模型的检验

第五节(10.5)联立方程模型的预测

第十一章向量自回归模型 3 第一节(11.1)向量自回归(V AR与SVAR)模型概述

第二节(11.2)向量自回归(V AR与SVAR)模型的识别与约束

第三节(11.3)向量自回归(V AR与SVAR)模型的检验

第四节(11.4)脉冲响应分析

第五节(11.5)方差分解分析

第六节(11.6)Johansen协整检验

第七节(11.7)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

第八节(11.8)面板V AR模型(PV AR)

第九节(11.9)MS-V AR模型

第十二章面板数据模型 4 第一节(12.1)Panel Data模型概述

第二节(12.2)模型形式设定检验:协方差分析检验

第三节(12.3)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

12.3.1固定影响面板数据模型

12.3.2随机影响面板数据模型

12.3.3 Hausman检验

12.3.4固定影响显著性的F检验

第四节(12.4)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12.4.1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

12.4.2随机影响变系数模型

第五节(12.5)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第六节(12.6)面板数据的似不相关模型

第七节(12.7)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模型(PV AR)

第八节(12.8)离散选择面板数据模型

第九节(12.9)非线性面板数据模型

第十节(12.10)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第十节(12.11)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第十三章状态空间模型 1 第一节(13.1)状态空间模型概述

第二节(13.2)卡尔曼滤波

第三节(13.3)状态空间模型的超参数估计

第四节(13.4)状态空间模型的应用

第十四章空间计量经济学 3 第一节(14.1)空间计量经济基础

14.1.1空间经济相关性分析及其检验

14.1.2 空间经济异质与集聚及其检验

14.1.3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第二节(14.2)空间相关性的计量模型

14.2.1空间自回归模型

14.2.2空间误差模型

14.2.3空间杜宾模型

14.2.4 贝叶斯空间模型

第三节(14.3)空间异质性的计量模型

14.3.1 空间结构非均衡性的计量模型

14.3.2 空间异方差的计量模型

第十五章SAS/EViews编程基础 3 合计42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1.高铁梅主编,《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2.王周伟、崔百胜、朱敏,《经济计量研究与软件实现》,北京大学出版社,在编(预计14年11月份出版);

3.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编著,空间计量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4.樊欢欢,《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

1.W illiam H. greene 著,《计量经济分析(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李子奈、叶阿忠,编著,《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2

月;

3.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

4.张大维、刘博、刘琪,《EViews数据统计与分析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5.靳云汇、金赛男等,编著,《高级计量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6.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

7.林光平、龙志和,空间经济计量:理论与实证,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

8.詹姆斯.勒沙杰(美)、R.凯利.佩斯(美)著,肖光恩等译,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9.巴蒂H.巴尔塔基(Badi H.Baltagi) (作者), 张晓峒(合著者), 白伯林(译者), 等(译者)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

10.白仲林,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11.伍德里奇(作者), 王忠玉(译者),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12.兰草,截面、面板数据分析与STATA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13.萧政、李杰,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14.刘荣、冯国生、丁维岱等,编著,《SAS统计分析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9月;

15.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

16.孙敬水,《计量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孙敬水,《计量经济学学习指导与Eviews应用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汪昌云等,《基于Eviews的金融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张宗新,《金融计量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9月;

20.周爱民,《金融计量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1月;

五、课外学习要求:

(一)跟踪阅读下列期刊上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文章:

1.经济类期刊:

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统计研究;世界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贸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学季刊等

2. 管理类期刊:

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管理科学学报;经济管理;数理统计与管理;会计研究;中国管理科学;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等

(二)课外文献精读不少于三篇,课堂交流一篇:

1选读近三年中英文权威期刊中本专业领域的文章;

2写出读后感,讲解交流的内容:

2.1选题论证

2.1.1问题提出

2.1.2背景意义

2.1.3创新价值

2.2研究内容/主题

2.3研究设计:理论、实证、方法、思路

2.4研究结论及分析

2.5评价:新意、不足、改善、创新

六、考核方式:

(一)课程期末最终成绩=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40%+课程论文成绩(4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后作业等。

(二)期末考试内容:理论知识+软件实现

(三)期末课程论文:

选题有意义;研究有新意;结构规范严谨;内容包括理论分析、计量研究与软件实现三个部分。具体参见:

1.《期末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2.王周伟、崔百胜、朱敏,《经济计量研究与软件实现》,北京大学出版社,在编

(预计14年11月份出版)。

编写者(任课教师):王周伟、朱敏、陈健、崔百胜、张元庆

审定者(学科带头人):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修订稿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获得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常规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以及为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提供所必须的继续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分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发动机维护、修理能力和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能力。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发动机维护和修理的基本理论。 3. 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二) 技能培养目标 1. 初步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 2. 熟练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 能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和耗损分析。 4. 能对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排除。 5. 能按维修工艺对发动机进行维修、装配、调整和性能试验。 (三)态度目标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发动机总体构造 了解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理解基本术语和主要技术参数。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1.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组成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电子工艺教学大纲

《电子工艺》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320017 总课时:3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践22学时)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电子工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限定选修课。讲授电子产品的基本装配工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电子工艺的一般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为今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电子技术安全知识,科学的认识元器件及焊接技术,以及印制电路的设计与制造工艺,对国内外电子行业的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以信号技术为支撑的制造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注:上表中,前一部分为理论学时,后一部分为实践学时。 四、主要仪器及设备 计算机、打印机、焊接机、制版机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附后) 1、元件测试10% 2、焊接练习(造型焊接10%,万能板焊接10%) 3、印制线路板的制作及电子小产品制作40% 4、FM收音机装配及调试30% 六、教学参考书目

焦辎厚电子工艺实习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4 张立鼎周志春先进电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会2001.4 王卫平电子工艺基础电子工业2000

《电工技能实训》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修订时间:2006年4月 课程名称:电工技能实训 课程分类:实践教学 适用专业:机械、电气、机电专业课程类型:必修 课程总学时:30学时课程总学分: 开课单位:物理与机电工程系 一、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电气、机电专业的一门独立实践课,学生在学习电路、电工技术、低压电器、电机等技术课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着重于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后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电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达到的熟练程度,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践,使学生掌握电工基本操作技术;能独立完成一般的室内照明配线安装;能看懂电动机的一般基本控制线路,并能独立安装与检修。 另外,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文明生产习惯,克服困难,勤学苦练。 二、教学条件 1.教学条件符合电工作业条件(如场地、绝缘鞋、绝缘胶垫等); 2.有专用的电工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室、电力拖动实验室; 3.有各种电工仪表和工具及材料。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电工技能实训〉〉总学时为两周,实训项目为十一项,具体分配如下:实训项目内容学时 实训一电工基本操作 6 实训二照明电路的安装 6 实训三双重联锁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12 实训四参观电机厂 6 总学时30 实训一:电工基本技术及电工常用仪表的使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单股导线、多股导线的连接方法 2.掌握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安全教育及考试

发动机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216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获得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原理、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常规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以及为适应汽车工业发展提供所必须的继续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维护、修理、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分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发动机维护、修理能力和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能力。 (一) 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发动机维护和修理的基本理论。 3. 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初步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 2. 熟练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 能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和耗损分析。 4. 能对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排除。

5. 能按维修工艺对发动机进行维修、装配、调整和性能试验。 (三)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质量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学要求和内容 基础模块 (一) 汽车发动机总论 了解汽车发动机类型,理解发动机总体构造、基本术语和主要技术参数。 (二)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1.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2. 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 掌握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和维修方法,掌握曲柄连杆机构装配与调整方法。 3. 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理解曲柄连杆机构异响故障诊断。 (三) 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1. 配气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理解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掌握配气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2. 配气机构的维修

电子工艺基础教学大纲

《电子工艺基础》教学大纲学时数:拟定70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电子专业的一门工艺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电气电子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电子工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 2.掌握常用材料的种类、性质及印制线路板的制作 3.掌握焊接的基本知识、工具、材料及工艺 4.掌握工艺文件的编制、电子装配工艺 5.掌握电路的阶段调试及整机调试 6.整机装配实例操作 7.印制电路板的设计规范与国家标准 二、课题及课时分配 附:整机装配实训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课题一常用电子元器件 1.掌握电阻器、电位器的主要种类、主要技术参数以及识别、检测和使用方法。 2. 掌握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的主要种类、主要技术参数以及识别、检测和使用方法。 3. 掌握半导体器件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种类特性、主要技术参数、检测方法与识别以及集成电路的封装等。 4.掌握电声器件、光电器件和压电器件的种类特性、主要技术参数、检测识别方法以及工作原理。 5.掌握片状元器件的相关知识。 课题二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1.主要掌握印制电路板的的结构与种类,认识常用材料,了解先进的PCB以及相关知识。 2.掌握印制线路板的设计基本原则。 3.简单了解手工制作线路板。 课题三焊接工艺 1.掌握焊接的基本知识。 2.掌握焊料与焊剂的种类、特性以及其它相关知识。 3.掌握手工焊接技术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技能。 4.掌握自动焊接技术、表面安装技术的设备、工艺流程、注意事项 等相关知识。 课题四电子产品的防护与电磁兼容 1.了解电子产品的防护与防腐、电子产品的散热、电子产品的防震的相关知识。 2.了解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的知识,掌握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3.了解电子产品的静电防护的知识,掌握静电防护的主要措施。 课题五整机装配工艺 1.掌握整机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 2.掌握整机装配工艺的相关技能。 3.掌握电子产品的工艺文件的分类、编制以及格式和填写方法。 4.掌握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要求及过程。 课题六电子产品的调试与检验 1.掌握调试的相关知识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程内容: 1、货币的起源 2、形形色色的货币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的定义 5、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 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信用 课程内容 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高利贷信用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现代信用的形式 5、信用与股份公司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 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 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程内容 1、利息 2、利率及其种类 3、单利与复利 4、利率的决定 5、利率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 2、掌握利率的种类 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

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 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 2、利率的种类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程内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 3、证券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基本要求: 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本章重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

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Vehicle Engine Principle 课程编码: 0503000804 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 总学时数/学分数: 48/3 实验(上机)学时:8 适用专业: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交通运输专业 先修课程:汽车构 造 制订日期:2006年12月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交通运输专业一门主要学科专业课,本课程主要讲述车用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原理和使用性能,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的基础知识、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发动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特性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必要的工程热力学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发动机的示功图和性能指标,并能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应用; 3.了解汽油和柴油的性质,理解燃料燃烧的过程; 4.熟练掌握汽、柴油机的换气过程、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 5.熟练掌握发动机的负荷特性、速度特性、万有特性和柴油机的调速特性,并掌握进行发动机特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对特性曲线能正确的分析和应用; 6.了解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危害,掌握有害排放物生成的机理和控制方法; 7.了解理解内燃机增压技术。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实验内容和要求 实验内容 实验一、发动机示功图;实验二、喷油泵性能实验;实验三、喷油器性能实验;

实验四、速度特性实验; 实验五、负荷特性实验; 实验六、万有特性实验; 实验七、发动机排放实验。 实验要求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学时分配表 ??? 注:总学时超出(或少于)本大纲规定学时10%要另制订教学大纲。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辅之以课堂讨论、提问和复习等方法,约占总学时的83%;实验教学安排在对应的章节后进行,约占总学时的17%。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小测验占总成绩的10%,实验占总成绩的10%。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版),陈培陵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教学参考书:车辆内燃机原理(第一版),秦有方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大纲

江西省精英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大纲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以适应市场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新,动手能力强” 的适用性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扎实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掌握现代汽车的维修工艺及先进的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具备汽车维修中级技术技能,能独立排除现代汽车的一般常见故障,合理使用汽车检测设备和维修设备。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听党的领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 德素养。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写作和分析计算能力。 3、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 的使用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 4、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子电工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 应用技术。 6、具有正确使用工量具、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7、掌握现代汽车构造、汽车空调、汽车电气设备工作原理。熟悉 现代汽车的维修工艺和设备设施,并能掌握一般故障诊断和排 除方法,具有汽车维修中级工的操作能力。

三、教学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艺先学做人”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 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目标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和专业的 方向上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教育目标要达到的最高点为 宗旨,让学生有目的的学,有兴趣的学。 2、本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多采用现场直观教学,尽可能应用教具、模型、实物 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着重实践动 手能力的培养。 3、实施因材实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 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并深受欢迎的毕业生。 四、学制 学制三年。 本专业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学校学习二年,工厂实践实习一年)。 五、课程安排 (一)、公共基础课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电工基础实验报告

篇一:电工基础实验报告 电工学 实验报告 实训时间: 2012/3/26 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 11 广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实验报告 no1 科目电子电工技术班级 1 报告人:同组学生日期 2012 年 3月 26日 f u1 图1-38直流电路基本测量实验电路 u2b +e1 -r4 510ω r5 330ω c 解 解:由图中可知,图中共有3个支路,afed,ad,abcd, 因为流经各支路的电流相等,所以 e2 i1=i4i2=i5 图中有两个节点a和d根据基尔霍夫定律(kcl)节点个数n=2,支路个数b=3对节点a有i1+i2=i3 对于网孔adefa,按顺时针循环一周,根据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列出 i1r1+i3r3+i4r4?e1 i1510??i3510??i4510??6v 对于网孔adcba,按顺时针循环一周,根据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列出 i2r2+i3r3+i5r5=e2 i21000?+i3510?+i 5330?=12v 联立方程得 i1510??i3510??i4510??6vi21000??i3510??i5330?=12vi1+i2=i3 i1?i4i2?i5 i1=1.92mai2?5.98ma i3?7.90mai1=1.92mai2?5.98ma i3?7.90ma各电阻两端的电压 u1=i1r1=1.92?10-3?510=0.9792vu2=i2r2?5.98?10-3?1000?5.98vu3=i3r3=7.9?10-3?510=4. 029v u4=i4r4?u3=i3r3=7.9?10-3?510=4.029vu5=i5r5=i2r5?5.98?10-3?330=1.973v 以a点作为参考点则va=0 uad=0?u3?0?4.029v??4.029v ubf?uba?ufa?5.980v?0.9792v?5.0008v uce?uca?uea?1.9734v?4.029v??2.0556 以d点作为参考点则vd=0 uad??u3??4.029v ubf?ubd?ufd=5.980v?0.9792v?5.0008vuce?ucd?ued?1.9734v?4.029v??2.0556v 1实验目的 (1)学习万用表的使用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6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6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6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 (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年7月第2版

(三)金融学各章学时分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 修》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二、学时:174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主要介绍汽车发动机的总体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分类和性能评价以及各组成系统的作用、结构和工作原理。它是汽车交通运输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专业、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贸易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并为后续的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运用维修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知道课程的性质、地位、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发展动态,比较系统地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总体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分类以及各组成系统的作用、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及评价,并初步学会汽车发动机的拆卸、安装和主要调整,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作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分析专业课中问题。 五、课程内容 (一)绪论(1学时) 1.主要内容: 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概况;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在专业中地位和学习方法;现代汽车类型;国产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汽车总体构造。 2.教学要求: 了解国内外汽车工业的概况;了解现代汽车类型和型号编制;了解汽车总体构造;了解本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二)汽车发动机总论(10学时) 1.主要内容: 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基本结构、基本术语;发动机工作原理;两大机构组成、五大系统组成;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发动机维修基础知识;发动机维修常用工、量具。 2.教学要求: 了解发动机分类和定义;掌握发动机基本术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发动机总体构造及型号编制规则。掌握发动机维修常用工、量具。 (三)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42学时) 1.主要内容: 曲柄连杆机构组成、功用及工作条件,曲柄连杆机构受力分析;机体组功用、组成,气缸体排列型式,气缸套类型、定位及特点;气缸盖与气缸垫;活塞连杆组件功用、构造特点、安装方法;曲轴飞轮组件功用、要求、材料及构造;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部件的的拆装与检修。2.教学要求: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组成.受力分析;了解机体组组成、气缸排列;掌握整体式缸体、缸套的构造以及有关定位,密封措施;了解气缸垫、气缸盖构造。掌握活塞变形特点、采取的结构措施,气环密封原理,组合式油环特点,活塞环安装方向位置。了解连杆结构的 2

工程训练Ⅱ教学大纲

《工程训练Ⅱ》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训练Ⅱ 课程代号:1535105* 总学时数:120学时学分数:5 适用专业:近机类、电类各专业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工程训练Ⅱ》是针对近机类、电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门以制造技术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生产,认识工艺及其发展历程,学习技能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拓宽工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实践基础。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1、了解机电工程基本知识,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常用的机电设备及工艺过程,初步形成正确使用通用设备和专用工具的能力及工艺分析能力。 2、了解数字化制造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工艺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编程;了解特种加工等新技术、新工艺,体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3、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形成市场、技术、产品、销售、成本、效益、环保、安全等工程意识。并具有严谨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劳动意识、群体意识等。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或《工程制图基础》),《电工技术》(或《电子技术》)等课程。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工程训练导学 工程训练导学安排在第一次课,内容主要包含:工程训练概述、安全教育和熟悉训练场地等。 工程训练导学要点 1、工程训练概述:工程素质的内涵;工程训练的内容、目的、要求、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等;明确工程训练的重要性及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2、安全教育:分析工程训练的特点,重点强调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教训,解读工程训练有关管理规定,如:训练纪律、安全规则、考核办法等。 3、熟悉场地:参观训练场地,熟悉各训练项目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对工程训练场地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汽车营销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营销与维修专业和汽车构造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获得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常规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以及为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提供所必须的继续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写作、交际方面的素质。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提高可信度的能力。 3.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的基本组成。 (2)掌握汽车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 (3)具备汽车零部件制造与检修的能力。 (4)熟悉现代先进汽车技术。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在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中,学生掌握了汽车运用基础,汽车电器,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文化,为该门课程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先修课程:汽车文化,汽车机械基础,汽车运用基础等先修课程。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为后续实训、维修检测、保养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汽车发动机构造等6个项目为载体,设计必选与任选两种类型,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训练中。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 五、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操作与管理的结合,教学内容符合现场生产管理要求。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4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4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4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发动机构造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Automobile engine structure 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56 实验/实践学时:8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汽车发动机构造》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在理论上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实践上能对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为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课程打下较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国产典型汽车为例,主要讲授汽车发动机总成的功用、组成、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汽车发动机结构及原理,掌握汽车发动机典型零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汽车发动机主要部件和总成的检查调整。 3.掌握汽车结构的一般规律,了解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三、先修课程 金属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 四、主要参考教材 1.鲁民巧《汽车构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陈家瑞《汽车构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五、课程内容 总论 主要内容:国内汽车工业发展概况;国外汽车工业发展概况;汽车类型;汽车总体构造及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重点: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汽车类型的分类方法;汽车总体构造、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汽车类型的分类方法、汽车总体构造及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理解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 主要内容:发动机分类;四行程发动机工作原理;二行程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总体构造;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国产内燃机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 重点:四行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难点: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 教学要求:了解发动机分类和二行程发动机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四行程发动机工作原理,理解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与特性,了解国产发动机的型号编制规则。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 总学时(学分):48 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交通工程专业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汽车发动机理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汽车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提高性能指标的途径、发动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换气过程及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等,并介绍排气污染和噪声振动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理论的基本知识,为提高汽车的应用效率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掌握内燃机的能量转换以及循环充量的原理和规律,即动力机械的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问 题; 2、掌握内燃机的燃烧与排放问题,包括内燃机的燃烧过程、规律与有害排放物及噪声 控制。 3、掌握内燃机应用于汽车动力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运行特性与性能调控问题。 (三)课程考核办法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将理论考试的70%成绩和实验考试的30%成绩记为总成绩。

、讲授内容 第一篇热力工程基础(6) 第二篇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 第五章发动机实际循环与评价指标( 6 学时)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一、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二、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第二节发动机的指示指标 一、发动机的示功图 二、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第三节发动机的有效指标 一、动力性指标 二、经济性指标 三、强化指标 第四节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一、机械效率 二、机械损失的测定 三、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四、发动机的热平衡 第六章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6 学时) 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二、换气损失 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一、充量系数

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大纲-Read

《工程训练Ⅱ》(电子技能训练)大纲 (涵盖传统的电子工艺实习大纲) 课程编号为: 课程名称:《工程训练Ⅱ》(电子技能训练) 学时/学分、分别为:1周/1学分、2周/2学分、3周/3学分 一、电子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工程训练Ⅱ》(电子技能训练)是工艺性、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理工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塑造新时期高素质、复合性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重视工程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目的 增进学生对电子工艺的感性认识,了解电子产品发展进程,熟悉电子产品(系统)的设计、装配、生产制造工艺及过程,学习现代电子设计与制造、单片机及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等相关工程应用技术,获得安全用电、锡焊接技术、电子元器件、PCB 板设计与制作技术、电子产品(系统)设计、装配技术、调试与检测技术以及电子技术文件的制订等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课程任务 1、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熟悉电子产品(系统)研发、设计要素、生产制造工艺、设备、仪器及工具、调试与检测方法。能熟练地遵照电子技术文件及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技术要求,设计、制作、焊接、装配、调试及检测电子产品(系统)。 2、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途径与方法,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3、培养建立工程概念: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现代电子工业中的应用,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工艺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其养成良好的专业意识。 4、激发专业情感:了解电子工业对人类的贡献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后续课程和从事科技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计算机图形学答案,第七章

习题 2.试证明下述几何变换的矩阵运算具有互换性: (1)两个连续的旋转变换;(2)两个连续的平移变换; (3)两个连续的变比例变换;(4)当比例系数相等时的旋转和比例变换; (1)证明:设第一次的旋转变换为: cosθ1 sinθ1 0 T1= - sinθ1 cosθ1 0 0 0 1 第二次的旋转变换为: Cosθ2 s inθ2 0 T2= - sinθ2 cosθ2 0 0 0 1 则因为 T1*T2 = cosθ1 sinθ1 0 cosθ2 sinθ2 0 - sinθ1 cosθ1 0 - sinθ2 cosθ2 0 0 0 1 0 0 1 = cosθ1 cosθ2+sinθ1 sinθ2 cosθ1 sinθ2+ sinθ1 cosθ2 0 - sinθ1 cosθ2- cosθ1 sinθ2 -sinθ1 sinθ1+ cosθ1 cosθ2 0 0 0 1 Cos(θ1+θ2)sin(θ1+θ2) 0 = - sin(θ1+θ2) cos(θ1+θ2) 0 0 0 1 cosθ2 sinθ2 0 cosθ1 sinθ1 0 T2*T1 = - sinθ2 cosθ2 0 - sinθ1 cosθ1 0 0 0 1 0 0 1

cosθ1 cosθ2+ sinθ1 sinθ2 cosθ1 sinθ2+ sinθ1 cosθ2 0 = - sinθ2cosθ1- cosθ2 sinθ1 -sinθ1 sinθ1+ cosθ1 cosθ2 0 0 0 1 Cos(θ1+θ2)sin(θ1+θ2) 0 = - sin(θ1+θ2) cos(θ1+θ2) 0 0 0 1 即T1*T2= T2*T1, 两个连续的旋转变换具有互换性 (2)证明:设第一次的平移变换为: 1 0 0 T1= 0 1 0 Tx1 Ty1 1 第二次的平移变换为: 1 0 0 T2= 0 1 0 Tx2 Ty2 1 则因为 T1*T2 = 1 0 0 1 0 0 0 1 0 0 1 0 Tx1 Ty1 1 Tx2 Ty2 1 1 0 0 = 0 1 0 Tx1+Tx2 Ty1+Ty2 1 而 T2*T1 = 1 0 0 1 0 0 0 1 0 0 1 0 Tx2 Ty2 1 Tx1 Ty1 1 1 0 0 = 0 1 0

《汽车构造》教学大纲

一、基本说明 课程代码:A2102 课程名称:汽车构造 课程译名:Automobile conformation 总学时数:96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开课院系:汽车数控系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原理等 选用教材:关文达主编《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会 1999 主要参考书:陈家瑞.汽车构造(上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6; 王世震.汽车构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 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汽车构造》是汽车数控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汽车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汽车各系统、机构的组成及工作过程,能够在现场熟练认识汽车主要总成及其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培养和锻炼汽车主要总称的拆装职业技能,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在就业岗位上规范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通过对汽车发动机构造部分、对汽车底盘构造部分的学习,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柴油机燃油系统、电控柴油喷射系统、进排气系统、增压系统、排放控制装置、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和电源系的组成、功用、结构特点、工作过程或原理等;汽车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的组成、功用、结构特点、工作过程或原理等。了解车身结构及车身附属装置的功用及工作过程。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汽车总论 ⑴汽车类型 ⑵汽车总体构造 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原理与总体构造 ⑴发动机的基本术语和分类 ⑵发动机的简单工作原理 ⑶常见型式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⑷发动机的工作特性与性能指标 ⑸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定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模块二:财政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