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1940年代海派文学城市空间叙事研究

目 录

绪论 (1)

第1章时空错落:独特文化语境下的城市“物化空间” (6)

1.1摩登上海:重构与并置的外部生存空间 (6)

1.2居室封锁:异质与互动的日常生活空间 (11)

第2章空间审视:多维视角观照下的社会空间 (16)

2.1现代都市空间与传统自然空间的疏离 (16)

2.2身体空间书写的多元化 (20)

2.3意识澎湃的心理空间图绘 (24)

第3章叙事空间化转向:不断革新的文本空间 (28)

3.1叙事时空的先锋性 (29)

3.2叙事角度的现代化 (31)

3.3人与物的双向隐喻空间 (34)

结语 (37)

参考文献 (39)

致谢 (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5)

IV

绪 论

1930年代,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崛起于黄浦江畔。短短十几年间,上海从一个东海之滨的沿海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传奇,号称“东方巴黎”。这是一个与中国其他传统地区截然不同的充满魅力的空间地界,充斥着繁荣的物质消费,有着最西化的生活模式和建筑景观,人们生活其中,感受这来自世界舞台的奢华与炫目。这种感受来自于最为直观和震撼的生活空间的改变,人们整日在各个空间中穿梭,他们的生活被不同的空间分割成碎片,同时随着空间的变换而改变,那些租界、教堂、电影院、咖啡馆、豪华公寓、弄堂、电车道以及跑马场已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标记,它们转而成为一个世纪中西碰撞所留下的印记和变化。至此,时间和历史退居幕后,生活空间成为现实的重心。而此时,与现实接轨的文学当然不会再满足于冗长、缓慢的线性叙事,如何再现眼下这个新奇冲击而又支离破碎的空间,如何表达个人在都市生活模式中被物质生活所席卷时心中的满足、欢愉、迷幻和无助,作家们迫不及待而又深陷其中。

随着国内外对空间叙事学的研究,文学空间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发表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文章结合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分析文本的“空间性”,并提出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并置”的手段来打破传统叙事的时间顺序,从而达到一种空间艺术的效果。弗兰克在分析了《包法利夫人》中著名的农产品展示会一幕后指出,“这个场景小规模地说明了我所说的小说中的形式空间化。就场景的持续来说, 叙述的时间流至少被终止了: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被固定在诸种联系的交互作用之中。这些联系游离叙述过程之外而被并置着, 该场景的全部意味都仅仅由各个意义单位之间的反应联系所赋予。”①此刻的时间终止, 读者须面对复杂的文本, 并试图从作者所列事物的同在性中, 通过上下文反观来构建属于自己的一个内心感受。弗兰克有关语言、结构和读者感知的空间叙事理论深刻影响着后世的空间理论批评家。如果说弗兰克对空间叙事理论做出了开拓性贡献,那么加布里埃尔?佐伦则对空间叙事理论做了最为严谨复杂的讨论。《建构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他将“空间”一词分别做了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的划分,认为垂直维度的文本空间结构分为地形学、时空体和

①[美]约瑟夫?弗兰克著,秦林芳译:《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