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悖论看功利主义的困境

从道德悖论看功利主义的困境
从道德悖论看功利主义的困境

从道德悖论出发看功利主

义的困境

专业哲学

学院哲学学院

学号 00902016

姓名刘鸿儒

日期 2011年7月5日

【摘要】道德悖论研究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而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由来已久,近年也有了新的突破。本文试图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传统优势即对道德悖论的解释方面来讨论经典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困境——对普遍承认的价值的全面不当消除。

【关键词】伦理学功利主义道德悖论

维特根斯坦的遗嘱执行人之一,芬兰哲学家冯·赖特曾经感慨:“纵观整个思想史,悖论一直是哲学家头痛的问题——自集合论出现之后,它也成了令数学家头痛的问题。”今天,为悖论问题头痛的已不仅仅是哲学家和数学家,悖论正在侵扰众多学科领域,为它“头痛”的实在是大有人在;不过,对于悖论,人们不再只是“头痛”,更多的是将其视为学科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契机。道德悖论研究是近年开辟的新领域,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至今仍有一些人对此持怀疑以至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认为它是一个虚假的命题,或者加以诋毁。这和文明传统中对单一性、普世性的追求传统紧密相关。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诞生,在道德悖论的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当时其单一性的观点似乎一夜之间解决了所有令人头痛的悖论,“完成”了道德理论的讨论——以最简单、最本质的方式。但是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质疑从没有停止过,但是人们总是无法驳倒它那看起来简单甚至粗暴,实际有极为有效的理论。

本文试图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一大优势——解悖性出发,反其道而行之,从道德悖论的方面来探讨功利主义的内在问题,以此正确对待功利主义的困境,合理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

一、道德悖论浅析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道德悖论,以深刻理解功利主义的解悖依靠什么及其潜在的问题。“悖论”一词是对英、德文“paradox”的汉译。直译是相互冲突或矛盾的意见,意译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主张。依“悖论”的这种含义去宽泛地理解“道德悖论”,可以说道德观念或道德原则之间的相互冲突、矛盾,或者是在道德行为选择或道德价值实现中善与恶截然不同的结果令人难以置信地同时呈现的境况等,都可以归为“道德悖论”。

道德悖论首先是一种逻辑悖论。他遵循一般悖论的反逻辑公式——“A即非A”。他还符合形式逻辑悖论的三要素——“(逻辑)悖论指谓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语句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其中,“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和“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是严格逻辑悖论的三个必不可少的结构性要素。

在三要素中,“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是前提性条件。他表明悖论的背景是在某种理论知识体系以内,因此不同道德悖论是针对不同的道德理论中产生的,也许有一般性的道德悖论,但并没有普遍客观的道德悖论。其次道德悖论以其理论背景的核心理念进行逻辑推导后,必然要得出一个两难的境况。

但是,道德悖论同逻辑悖论又有着深刻的区别。道德悖论符合三要素主要是指符合三要素之“形”,而自有其“神”。道德悖论的两难不在于“是”与“不是”或者说“对”与“错”的共在,而在于“应当”与“不应当”的矛盾。道德悖论的结果的对与错、孰对孰错、几个对几个错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道德上应做这个和应做那个的两难。道德悖论还是一种结果

性的悖论,虽然有的道德理论把判断标准放在意念和行动本身而非结果上,但作为一种悖论的话道德悖论的两难性只有在结果的矛盾中才能显现。在这时我们需要暂时的忽略对其行为本身的合理性的讨论。

另外,特别地区分一下道德悖论与“道义困境”。儒家传统伦理中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爱人”,另一个是“男女授受不亲”。当你嫂子掉进水里面时,按照前一原则,你应该伸手相救,否则你便是不道德的;但按照后一原则,你又不该出手相救,因为一旦出手相救,你就会陷入不道德境地。这样,无论救还是不救,你都既是道德的又是不道德的。“此道德悖论的形成,就是因为我们从不同的原则出发去对待同一个事件”,是“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有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称其为“悖论”,是因为一些人把析取性的义务误解为合取性的义务所致,因此与其称这种“悖论”为“悖论”,不如称之为“道义困境”。这种用语上的斟酌显然是有意义的,我们接下来分析时主要用严格的即悖义程度高的道德悖论——同一原则下的两难境况,而非道义困境这种虽然产生与同一理论体系但来源于不同原则的两难。因为我们知道经典的功利主义其原则是单一的,这种悖论面对功利主义的解释是无力反驳的。

最后,来分析一下生成道德悖论的原因。其因主要有两点:第一,道德理论自身存在着不合理性,随着理论体系的深入化、精致化,或者道德实践的发展,其理论核心的内在矛盾以“悖论”的形式表露出来;第二,理性思维对道德和信念的领域做了僭越性的反思,从而颠覆了基本的道德追求,典型如康德的二律背反。我们在从道德悖论角度分析功利主义的问题时,也从这两个方面去探究。

二、功利主义批评与反驳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的伦理学,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为道德的唯一目的。这种学说诞生后便迅速在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使我们不由地相信它触及了人类的本质——自私的竞争性和学术的本质——追求人类的繁荣。这里暂时放下在其他学科中的讨论,单单说在伦理学中,功利主义似乎遭到了最大的质疑。(此处所说的功利主义,一般是指以霍布斯“理性加减法”、边沁“利益微积分”为基础的原教旨的功利主义,或叫经典功利主义、老成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平等主义和目的论,他仅仅从结果去判断行为是否正确,深层的信念是人与人之间平等无差的竞争。这是他符合社会前进需要的优势,但是在伦理学中,判断的标准就不单单是这样的了。所以功利主义要面对许多的批判,相应的也有自己的反驳。

一个经典的批评是,在一个种族冲突严重的地区发生一起针对种族的强奸杀人案,城市面临暴乱的危险,为了城市的整体利益,当权者可能会把一个意外来到监狱的流浪汉当做案件的替罪羊。这明显的是对公正和正义的肆意歪曲,看来是自然的不道德的。而功利主义者却反驳道,所谓正义、怜悯、宽容等等道德上的善,都是有其功利意义的,它们只是在一般环境下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好的协调,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并不能使得当时的正义考量压倒利益的考量。

另外还有关于公开性的批评,由于计算效益的微积分过于复杂,在实际中功利主义者往往鼓励私人的利益考量而非公开的讨论。这种行为显然有着考虑自私化、欲望化的危险,使得行为不像宣称的那样为了道德或者说为了社会全体的利益。而功利主义者辩解说,不管计算是怎样的,最大幸福的原则和基本的计算方法仍是不会变更的,否则结果一定会是被普遍认为非道德的,这种表面上的非公开性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简化。

最后,我们在说一下功利主义原则本身的批评。功利主义追求最多人的最大化的原则,

这二者是可能出现矛盾的,也并不是总能轻易的分辨二者的轻重的。出现冲突时哪一个更重要?功利主义者对此再次解释了其最大幸福理论,强调社会幸福即是对个人幸福的统一调度,最大量和最多人的一致性。但是其论述仍有盲点,这种统一能否在道德实践中一直存在还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从这些经典的批评和反驳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并渐渐明显的勾勒出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内核和无法摆脱的困境。

三、从道德悖论看功利主义的困境

功利主义很长时间被认为是最能解决悖论的道德理论,由于悖义性高的道德悖论要求唯结果论和单一原则出发,这都正符合功利主义的特点。功利主义的强解悖能力成了它批评其他道德理论的一大优势。但是随着理论的深化和道德实践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看到功利主义伦理学自身蕴含的矛盾。

这里再说一下道德悖论要素中关键的一点——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在道德理论中这个背景知识的定义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包含某一理论的原则,还往往包含那些约定公认的价值,这是伦理学作为“人学”的特点导致的。功利主义高解悖性的根源,我们从上面功利主义者的反驳可以看出:功利主义中没有别的判断标准。功利主义者把善良、正义、博爱等等所有道德理论约定俗成承认的价值,解释为符合效益的社会妥协的产物,没有独特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从根本上消解了这些基本价值,也就不必在悖论中去面对他们所造成的困境,只要单纯的计算效益大小就可以了。

问题就在于此:是否一切的价值,等能被归结利益出发的?或者说无论能否被归结于利益,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譬如说“铁轨悖论”——一辆行驶的列车发现前方有一群年轻人在穿行铁轨,而火车刹车失灵他们面临死亡的危险。在这之前有一个变轨路口可以通向另一条铁轨,但上面有一个玩耍的小男孩,变轨的话无疑他会被轧死。这时司机是否应该选择变轨?功利主义看来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一个小孩和一群人相比效益要小许多,是应该被牺牲掉的。但是这种行为却蕴含着“谋杀”的观念——一个所有文明约定强烈反对的行为,但在功利主义这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在这个问题中功利主义者得选择使得大多数人天然的反感,就是由于其忽略一切信念与价值的倾向。我们说过看道德悖论不能只看对不对,更要看该不该,功利主义的观点即是是对的,这种对正义、自由乃至个体生命的随意处置也是不应该的。功利主义为了单一简单的原则,把一切的人都“虚化”了——在这里“人”只是一种种属或者一种泛泛的概念,因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只要数学的计算而,没有情感和价值方面的考量。

如上面公开性的反驳所说,效益计算太复杂了,但这种复杂不仅本质仍是简单的加减法,其导向也会导致简单——一个复杂到无法实践的方法,应用起来自然仅剩十分简化的步骤甚或一个粗暴的直觉性的原则。“人”(他人)都成了数字的概念,人际关系成了冰冷的自私的和没有安全感的。这是消解一切价值的必然结果。

在笔者看来,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功利主义者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个人幸福,和社会的最大幸福的概念。但是这仍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过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实践使得人们往往简单变成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者。另外阶层的存在和统治权力的扩张,使得“民意”即社会利益的追求很可能被绑架,而功利主义给了这种被绑架的追求合理的戕害一部分人的权利。从满足社会利益以协调的最大化满足每个人的利益出发,但最后却得到与初衷相悖的结果——部分个人的利益超越了整体利益,部分人的利益被残酷的剥夺的现实。这是传统功利主义伦理学无法摆脱的困境。

结语

本文所谓的从道德悖论出发,来探讨功利主义的困境,实际上是从解悖的过程看功利主义的根本问题,没有跳脱出传统的反驳的层面。因为虽然存在一些针对功利主义的悖论,但相比于其他道德理论还是少的多,并不能从此充分的质疑功利主义的理论。而从解悖这个角度出发,由于是单一对单一的,可以将传统的那些从价值出发的反驳综合起来考虑;另外从功利主义的优势反向出发,独具说服力。

现代的功利主义相比于传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篇质疑的力量必然要大打折扣,但是从根本观点出发提出和强调缺陷,只要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就会一直促使理论的继续发展。另外我们的社会对于功利主义的意涵认识不够,存在简单化和自私化、暴力化的不良倾向,这样的质疑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理解和行为。这是本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钱广荣.道德悖论界说及其意义:兼评近年关于道德悖论的研究[J].哲学动态(京),2007 (7)

3.王习胜.道德悖论研究的学科价值[J].哲学动态(京),2009 (9)

4.周德海.论道德悖论与新道德体系的构建[J].理论建设(京),2008(2)

5.钱广荣.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芜湖),2005(5)

6.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郭立东. R·M·黑尔对功利主义的论证[J]

8.王进学.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析评[J]

9.杨伟清.功利主义:平等主义抑或目的论[J].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10(1)

10.弗兰克纳.伦理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

11. J·J·斯马特,B·威廉斯.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杨利川:中国道德的悖论

中国道德的悖论:崇尚集体主义,却没有公共精神 作者|杨利川(授权)|来源|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ID:SOPSYSU) 本文节选自杨利川在转型中国第42期沙龙上的演讲。本文已获杨利川授权。 为什么号称最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实际上是一盘散沙,没有合作精神。为什么号称礼仪之邦的国民,却最缺乏公共素质。我们经常讲,我们出国以后为什么大声喧哗,为什么毁坏人家的公物,为什么爬人家的古迹,为什么满地扔垃圾,我们在国内任何一个节日完了以后,满地都是,任何一个漂亮的赏花的地方,等人走了以后,满草地都是垃圾,甚至天安门广场上也扔得遍地都是垃圾,沾得到处都是口香糖。 为什么一个最服从威权管制的民众却最不守规矩?说中国人不守规矩。可是,实际上中国人管制最严啊,最听话啊,怎么到这儿就不守规矩了呢?为什么自以为最爱国、最有民族性的国民,却最不爱惜自己的家园和公共资源?我有一次到云南一个什么湖去旅游,这是真事,那一天是9·18。9·18是什么日子大家知道吧。我就在湖边上,离我大概几米远有两个这么大的垃圾箱,围着那个垃圾箱满地都是垃圾,还有人在地上扔呢,我当时就这么喊,我说“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有本事把垃圾扔日本去。”我就这么喊的,确实让人愤怒。 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自己的资源,我们自己在毁,但是说起民族、说起爱国,谁的嗓门都大,能游行,砸人家丰田的汽车,砸人家日本的拉面店。为什么最爱面子的中国人却没有自我尊严?面子和尊严有区别吗?有关系吗?大马路上插队、不排队,汽车挤来挤去的。从来没有人说这太丢人了,这不好意思。没有。谁抢了是谁的。 为什么最重视道德教化的国民,却最讲究实惠、迷恋物质,缺乏精神生活?中国人不是道德礼仪之邦吗?但是中国的物质主义最强,没有信仰。其实很多人艺术

悖论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悖论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究 摘要:悖论的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悖论到底如何定义的?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历史上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悖论的?悖论能够怎样被解决?悖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关键词:悖论;逻辑哲学;存在;本体论;形而上学 一、什么是悖论? 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谜题与悖论,它们对人类理智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许多大家、巨擘以及无名氏前仆后继地对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古希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中,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悖论或怪论,悖论已经成为数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的课题,谈论“悖论”几乎成为时髦。那么,到底什么是悖论呢?悖论,亦称为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xos,意思是“未预料到的”,“奇怪的”。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二、悖论与逻辑哲学 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悖论,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提出:“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个悖论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我在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悖论的存在显然是因为某些命题正在逻辑上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究。 虽然逻辑不能等同于逻辑哲学,但是逻辑哲学基本上是和逻辑同时产生的,任何逻辑学家都在无形中进行着对逻辑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极其讲究严密的逻辑性的研究领域,逻辑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著名的“罗素悖论”的出现甚至引起了第三次数学危机。所谓的罗素悖论是罗素针对当时建立不久的集合论体系提出的一个基础上存在的矛盾:“定义两个集合:P={A∣A∈A} ,Q={A∣A?A} 。问题:Q∈P 还是 Q?P?”。显然,无论是指定哪个判断为真,最后都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反的结论。为了使其更容易被理解,罗素悖论又被称为“理发师悖论”:“有一个理发师说:‘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那么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刮脸呢?无论他怎么做,最后都一定会违背自己当初的话。 悖论的流行引发了世界上的思想风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现有社会中存在的不完美,思维方式不能再局限于既定逻辑,而要尝试打破规则,因为悖论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现有的规则有着无法忽视的漏洞,甚至会动摇社会根基。 三、悖论与本体论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以研究世界的本原为己任, 形成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研究存在问题, 即关于什么样的实体存在, 以及作为实体在资格

历史上的道德悖论

道德与利益 班级14经济统计学 学号I61414058 姓名* * *

历史上的道德悖论 ——浅谈中国贵族精神的兴衰 我国古代的谚语似乎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古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又说“拔毛的凤凰不如鸡”,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却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古人面对道德悖论时心中的无奈与矛盾。 春秋初期,齐国曾是春秋五霸之首,国力强盛,然而这样的情形并未持续多久,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发等原因,齐国的国势急转直下。到了春秋晚期,已经几乎变成了一个空有庞大领土的“空壳”。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历史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曾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权倾朝野的崔杼。今天的我们对崔杼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崔杼弑君”的故事。故事其实很简单,齐庄公与崔杼的继室妻子东郭姜通奸,事情被崔杼得知,他一怒之下杀了齐庄公。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原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史家传颂,大家在歌颂那四位不畏强暴、誓死维护正义的史官的同时,也不忘斥责崔杼弑君的恶行,然而却很少有人指责齐庄公。说到底,这件事的起因在于齐庄公私通东郭姜,也可以说是齐庄公犯错在先,然而为什么我们总是要避开这个话题呢?原因很简单,在古代,君王无论做了什么都一定是对的,而臣子就应该无限的忠诚于君主,忠诚是凌驾于一切道德之上的。可如果我们冷静地站在崔杼的角度想想,应该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毕竟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戴绿帽子都是最为丢脸的事。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认为崔杼和那四个史官一样,是具有贵族精神的人,他把自己的尊严看的比性命更重要,毕竟“弑君”是极为危险的事,稍有疏忽就可能被“诛灭九族”!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另一个人,那就是曾侍过八个皇帝的五代名臣—张全义。五代是我国古代公认的最为“无耻”的朝代,这一时期不仅出了像“儿皇帝”石敬瑭这

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

?中国哲学史? 论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悖论及其影响 涂 可 国 社会本位主义是指某种以他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的理论和学说,它是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包含家族主义、团体主义、国家主义等)、民族主义等的合题。个人本位主义大约相当于常说的个人主义,它是一种把个人的个性、价值、权利置于首要位置的理论和学说。对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社会本位主义特质的问题,虽然中国哲学界绝大多数论者表示肯定性的认同,但在具体理解和诠释上却是见仁见智。关于儒学的个人本位倾向,尽管前贤也有人申论,但迄今仍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本文认为,儒学呈现出某种逻辑“悖论”,它不仅具有社会本位主义的特质,而且也蕴含着与之相反相成的个人本位主义性质;儒学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特质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一 儒学的主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是伦理教化,伦理主义是其最大特点之一。而这种伦理主义并不是一般地以伦理为本位,而是具体地鲜明地表现为重协调性道德而轻进取性道德。所谓协调性道德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品性,它也可以称为社会道德(狭义的),诸如诚实、公正、仁爱、同情、正义、牺牲、团结、和合等,即是协调性道德。所谓进取性道德就是用以调节个人自身关系的伦理规范与道德品质,像刚毅、敏捷、勇敢、明智、节制、节俭、创新、竞争等,就是进取性道德,它也可以称为个人道德。儒家伦理主义学说总体上以突出协调性道德为其根本特色。 11道德成为儒学之重心 首先,儒家核心伦理理念凸显社会协调性道德。孔子所建构的儒学是以仁、礼互动互摄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体系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学即是仁学,“仁”在实质上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协调性德目。孟子对孔子提出来的“仁”作了新的发挥,并使之成为其思想的轴心之一。先秦儒学以“仁”为根本,必然导出以协调性道德为主导的伦理思想体系。在有的学者看来,孔孟重仁,强调培养个人内心的道德自觉,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由个人伦理归于社会伦理,形成人本主义特色伦理学。(参见李欣复,第294页)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且不说孔孟是如何重礼的,即使孔孟儒学重仁,也是社会本位主义的。因为首先,个人的仁德和礼德都既需要个人的自觉修为又需要社会教化,“仁”和“礼”本质上都是调节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仁”讲的是爱人,不是表达个人对自身的进取性义务,而是表达一种社会伦理诉求,故而孔孟重“仁”实质上就是重社会协调性道德。其次,儒学轻个人进取性品质而重协调性人格特质。在整个儒学框架中,用来表征个人积极进取精神的个人性道德条目较少,它不大鼓励个性的张扬、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偏重于强调用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注重个人内敛性品格的锻造,推崇人的忧患意识、仁爱情怀和社会道义感。儒家一贯推重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惟有“智”勉强可以称为进取性德目; ? 13?

对功利主义伦理观的评价

对功利主义伦理观的评价 【摘要】: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道德学派和哲学思潮,是人类极其重要的思想成果,合理地继承他们有价值的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在不了解功利主义的人们看来,功利主义往往带有贬义色彩,本文着重于分析功利主义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扬弃地辩证地看待功利主义。【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个人利益;市场经济;法治 一、功利主义伦理观的主要概念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功利主义以坚持人性论,坚持道德为出发点是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出发,提出快乐是人的最终目的,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追求自身的幸福快乐的权利。功利主义思想家们关注到从追求个人幸福的功利立场出发,会导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进而提出有效的调适方法,以图解决利己与利他之间的矛盾。功利主义提出了合理的利己主义,个人幸福必须与社会幸福结合起来等观点,强调一种普遍效应的快乐主义,认为任何一种行为只要其增多社会幸福的趋向大于减少社会幸福的趋向,我们便说这个行为是符合功利原则的。这种行为不单指个人行为,还包括了整个政府及其政策和法律,假如这里的当事者是泛指整个社会,那么幸福便是社会的幸福。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即使受到一些痛苦,但只要以总的方面增加了快乐,他也应该是幸福的。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简言之,即最大幸福原则。 二、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形成过程及代表人物 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 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前4世纪的伊壁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在功利主义伦理学史上,边沁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18世纪末叶,英国爆发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寻求更多利益。就是在这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A4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陈远寅,政治学院 摘要:道德与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着相互冲突的一面。本文重点探讨道德与法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从“合法不合理”和“合理不合法”这两个现象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寻求一套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解决这两个方面冲突的途径,让二者在冲突的解决中推动法治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冲突;原因;

协调 Conflict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Chen Yuany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Law and morality are two important social norms to adjust social behavior, each of which has a uniqu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limitations, they have a mutually dependent, and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and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legal and moral conflicts. From the “legally unjustified” and “reasonable unlawful” the two explored the conflicts of law and morality, and has focused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and attempts to find a set of under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way to solve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 conflict , and let the two

酷刑破案的道德悖论

定时炸弹困境 如果有人问你,警察为了破案,是否可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酷刑,你会怎么回答?搁在以前,你也许会认为只要能获得破案线索,无论怎么做都是对的。但现在随着法治思想的深入人心,你一定会觉得刑讯逼供是公然违反法律的行为,是毒树之果,因此无论怎样都不应该刑讯逼供。 带着这样的笃定,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下面这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在你生活的城市里,某处繁华地段埋藏着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已经被启动,并一分一秒地接近爆炸时间。然而,警察对这颗炸弹的埋藏地点一无所知。所幸他们在关键时候抓住了很可能知情的犯罪嫌疑人,但是,该犯罪嫌疑人却缄口不言,也始终不肯交代炸弹藏于何处。那么问题来了,此时,如果你是办案警察,该怎么办? 一边是几万条无辜的生命;另一边是一个嫌疑犯保持沉默的自由与人格尊严。但灾难之临近有如燃眉,通过其他的途径获晓炸弹埋藏地点已经不现实。 这似乎把警方逼入了一个死角:除了使用酷刑,别无他法。 然而,坚持程序正义的行为准则却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动用酷刑是你认为必须坚守的原则,那么此时,你理所当然应该捍卫嫌犯的人格尊严,并给他沉默的权利。 《欧洲人权公约》的第三条就体现了这种道德精神,它强调,不论被害者的行为如何,免于酷刑都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它甚至是一个绝对条款,容不得半点退让。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最极端的恐怖活动案件中,使用酷刑都是不被允许的。 一个真实的绑架案 循着这个思路,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市发生了一起绑架勒索案,一个犯罪团伙绑架了一名小女孩。女孩父母急忙把钱放到了罪犯要求的地方。然而,心狠手辣的罪犯私下商议,安全起见,无论赎金能否顺利取回都必须撕票。他们派a去指定的地方取钱,并约定,如果a没有按时赶回,则其他罪犯撕票潜逃。 警察们埋伏在约定的取钱地点,并顺利将罪犯a抓住了。 审讯室里,罪犯a拒不承认犯罪事实,当然就更别说其他罪犯藏匿人质的地点了。他深知,说出来就是死路一条,不说的话,警方找不到证据也拿他没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质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如果你是警察,怎么办? 当时,负责这个案子的头头把其他警察都打发出了审讯室,并声明,接下来无论发生什么都由他个人承担后果。 他拿出一把菜刀,按住罪犯的一根手指说:“我再问你一遍,女孩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来自: 哔。黑猫警嫂。(Dream maker, heart breaker.) 2011-11-30 18:34:34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

悖论大全

老虎悖论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 故事 国王要处决一个囚犯,但给他一个生还的机会。囚犯被带到5扇紧闭的门前,其中一扇后面关着一只老虎。国王 对囚犯说:“你必须依次打开这些门。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你没有打开关着老虎的那扇门之前,你是无法知道老虎是在那扇门后。”显然,如果囚犯有可能在打开有老虎的那扇门前知道,就证明国王在撒谎,那么就可以活命。开门之前,囚犯进行了如下分析:假如老虎在第五扇门,那当他把前四扇门打开后都没发现老虎,那他肯定猜到老 虎在第五扇门中,因国王说过不论何时他也料不到老虎在哪扇门后,那国王的说话就错了。因此,老虎肯定不在 第五扇门中。同样道理,老虎也不在第四道门中,否则囚犯打开三道门后,只剩两道门,老虎既不在第五扇门后,那就会给他料到在第四扇门后;依次类推,老虎不存在任何一道门后;囚犯这时就不再多想,冒冒失失依次推门,结果老虎从第二扇门中跳了出来,把囚犯咬死了。国王看见了说:“不是跟你说了老虎在哪扇门后总是出乎你的意料了吗?现在你就是万料不到了。” 悖论分析 如果囚犯的推理成立,那么就算国王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后,也是“料想不到”,学者们争论的重点在于:这个推理究竟错在第几步? 1.主张错在第一步 如果第一步是正确的,那么后面几步为什么是错的?所以第一步就错了。错在囚犯把国王的思路作为论据。 首先必须定义怎样算国王所谓的“知道”(或“意料”),如果投机猜测算的话,那国王不论怎样放都不能保证不被猜中,所以带投机成分的猜测不能算“知道”(国王为了自身利益也会这么定义),设“知道”定义为“在即有事实下的逻辑推

理”,那么囚犯不仅要正确预测老虎,还要对其预测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行。本例中不考虑没有老虎的情况,即 囚犯已知必有1老虎。作为囚犯,他在每次打开一个门前都会进行逻辑推理,如果能推出老虎是在即将打开的门 里就赢了,如果不能推出,他就只能打开这个门,如果打开后没有老虎就继续推理下一个门是否有老虎,依此类推。 然后,把问题从5个门简化为只有2个门,囚犯会在打开第一个门之前,对第一个门里是否有老虎做逻辑推理: 由于囚犯要引用国王的思路,故须先考虑国王思路是否是会错。 A.如果相信国王是不会错的,那么你不可能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因为如果推测出就说明国王会错,所以在 这个前提下不可能知道。囚犯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打开第一个门。 B.如果相信国王是会错的: 囚犯首先认为国王放第二个门是错的,但国王既然是会错的,他为何不会按囚犯认为错误的思路放第二个门呢? 所以国王的思路就没法唯一的推测了。囚犯失去国王的思路做论据,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 打开第一个门。 因此,国王应且只应放到第一个门中,则国王必胜。 推广到n个门的情况,只要国王不把老虎放到最后一个门,则国王必胜,囚犯必败。 2.主张错在第二步 故事中的囚犯最后决定相信“没有老虎”。但,国王并不知道囚犯是否会这样,所以的确不可能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如果囚犯决定相信“一定有老虎”,那么在前四扇门都没有老虎之后,第五扇门后的老虎的确就变成“可预料的”了。 既然老虎在第五扇门的话,它一定是“可预料的”,那么当你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时,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可以试着写成逻辑式子:前提一、老虎不可预料。前提二、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可预料。前提三、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就一定在第四扇门。前提四、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可预料。结论:前提互相矛盾。 请注意:这时的逻辑推理中,既然前提互相矛盾,必定有一个以上不成立,那么可能性就是以下四个其中之一、 或是更多: A.老虎可预料。 B.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不可预料。 C.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也不一定在第四扇门。 D.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不可预料。 二和四自身是矛盾命题,不考虑,三会导致老虎变成薛定谔的猫,也就是既存在亦非存在的状态(囚犯把老虎往 前门推是错误的,因为前提中包含“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所以可能性只有一个:老虎可预料。但若老虎可预料,那么显示国王说谎,如果国王可能说谎,那么老虎也真的有可能消失。 这时的正确结论是:国王一定说谎,但他的谎言可能是“老虎可预料”,却也可能是“根本没老虎”,囚犯只是偏心于 一个可能性,结果帮国王圆谎罢了。 3.主张错在最后一步 如果“不可预料”并不是一种保证,而只意味“高机率”,“有老虎”才是保证,那么情况又整个改观。可以列成以下状况:

浅谈边沁功利主义道德观

浅论边沁的功利主义 摘要:功利主义是一场风行于19世纪英国的哲学运动,是对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但始终带有一种明显的英国色彩。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是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追求“最大幸福”原则,认为提倡实用即至善的理论,相信决定行为适当与否的标准在于其结果的实用程度。虽然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仍然极具当代价值。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和伊璧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历史进程中主要法哲学家有大卫?休谟、杰瑞米?边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利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本文重点 关键词功利主义快乐原则最大幸福原则四个目标功利原理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哲学家不谈幸福,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或者给出一个让人比较满意的系统的关于幸福的理论。而边沁借鉴休谟的“道德行为的特征是产生幸福的倾向”,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思考,认为: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是从别人的幸福中使自己感到幸福的,所以他们不应当不仅以自己的快乐作为他们行动的目的,而且还要一别人的快乐作为他们行为的目的。边沁后来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功利主义道德原则,提出了一套关于“苦”“乐”的幸福观。 (一)产生基础 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是建立在苦乐人性的基础上的。他对苦乐的定位首先可以起源于希腊古典哲学的昔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主义的快乐主义,把快乐作为人一切行动的动机和目标,人生的目的便是追求快乐。边沁将古代哲学传统中对单独个体快乐的重视,扩展到行为涉及的共同体的利益。他指出个体应该积极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这是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因而在边沁那里是看不到伊壁鸠鲁静态快乐的影子的,人有权利也有义务更自由、主动地寻求属己的快乐。 启蒙运动的发展,休谟的人性论开始把人们的关注焦点从天堂拉回了人间,开始关注人自身的存在。休谟明确的指出能产生幸福的行为是源于有助于功利,这给了边沁在行为正当性上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功利内涵的最初步了解。因为人

从道德悖论看功利主义的困境

从道德悖论出发看功利主 义的困境 专业哲学 学院哲学学院 学号 00902016 姓名刘鸿儒 日期 2011年7月5日

【摘要】道德悖论研究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而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由来已久,近年也有了新的突破。本文试图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传统优势即对道德悖论的解释方面来讨论经典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困境——对普遍承认的价值的全面不当消除。 【关键词】伦理学功利主义道德悖论 维特根斯坦的遗嘱执行人之一,芬兰哲学家冯·赖特曾经感慨:“纵观整个思想史,悖论一直是哲学家头痛的问题——自集合论出现之后,它也成了令数学家头痛的问题。”今天,为悖论问题头痛的已不仅仅是哲学家和数学家,悖论正在侵扰众多学科领域,为它“头痛”的实在是大有人在;不过,对于悖论,人们不再只是“头痛”,更多的是将其视为学科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契机。道德悖论研究是近年开辟的新领域,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至今仍有一些人对此持怀疑以至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认为它是一个虚假的命题,或者加以诋毁。这和文明传统中对单一性、普世性的追求传统紧密相关。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诞生,在道德悖论的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当时其单一性的观点似乎一夜之间解决了所有令人头痛的悖论,“完成”了道德理论的讨论——以最简单、最本质的方式。但是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质疑从没有停止过,但是人们总是无法驳倒它那看起来简单甚至粗暴,实际有极为有效的理论。 本文试图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一大优势——解悖性出发,反其道而行之,从道德悖论的方面来探讨功利主义的内在问题,以此正确对待功利主义的困境,合理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 一、道德悖论浅析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道德悖论,以深刻理解功利主义的解悖依靠什么及其潜在的问题。“悖论”一词是对英、德文“paradox”的汉译。直译是相互冲突或矛盾的意见,意译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主张。依“悖论”的这种含义去宽泛地理解“道德悖论”,可以说道德观念或道德原则之间的相互冲突、矛盾,或者是在道德行为选择或道德价值实现中善与恶截然不同的结果令人难以置信地同时呈现的境况等,都可以归为“道德悖论”。 道德悖论首先是一种逻辑悖论。他遵循一般悖论的反逻辑公式——“A即非A”。他还符合形式逻辑悖论的三要素——“(逻辑)悖论指谓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语句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其中,“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和“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是严格逻辑悖论的三个必不可少的结构性要素。 在三要素中,“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是前提性条件。他表明悖论的背景是在某种理论知识体系以内,因此不同道德悖论是针对不同的道德理论中产生的,也许有一般性的道德悖论,但并没有普遍客观的道德悖论。其次道德悖论以其理论背景的核心理念进行逻辑推导后,必然要得出一个两难的境况。 但是,道德悖论同逻辑悖论又有着深刻的区别。道德悖论符合三要素主要是指符合三要素之“形”,而自有其“神”。道德悖论的两难不在于“是”与“不是”或者说“对”与“错”的共在,而在于“应当”与“不应当”的矛盾。道德悖论的结果的对与错、孰对孰错、几个对几个错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道德上应做这个和应做那个的两难。道德悖论还是一种结果

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研究性课题

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其中有一些现象,看着貌似是对的,但生活常识又告诉我们它是错的,我们把这一类问题叫做悖论问题。 悖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而且其中充满着许多数学乐趣,所以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悖论问题。 一.悖论问题的原理及解悖的方法 首先,悖论是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而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其次,就是悖论的解决办法,一般而言,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例如,用对称逻辑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这个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命题。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论,是由于把两个"命题"看成等价,即都是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式统一的命题。只要把思维的两大层次:命题的思维内容和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区别开来,"我在说谎"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二.数学界典型的悖论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电车难题等)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为负责。 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

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 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 1、亚当。斯密的悖论 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断言:当人们尽量为自己获得物质利益,并且这样做不受阻碍时,他们最终共同使社会受益,即便那不是他们的目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经济理性 供给与需求 市场失灵 经济激励 经济效率 一般均衡 2、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 “钻石昂贵,但它的使用价值很小;水廉价,但它的使用价值很大”。你怎么解释这个那难为了亚当。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的问题?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自愿交换和剩余 边际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 稀缺性和机会成本 为使用的生产和为利润的生产 3、水的问题 “离开水,人们就无法生存。没有一个人会仅因为水价上涨而减少用水量。因此,在缺水期间,提高水价对自来水公司没有一点好处。水必须定量供应”。像水这样的绝对必须品能否不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边际收益递减 供应与需求 需求弹性 私有化 4、第四个鸡蛋的事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该商品对使用者的效用是递减的。但是,假设用四个鸡蛋烤制一个蛋糕,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鸡蛋的边际效用没有第四个鸡蛋的大,因为有了第四个鸡蛋,才能做成

蛋糕。第四个鸡蛋的效用大于前三个鸡蛋的效用,没有它,蛋糕就不能做好。你怎么使这种情况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吻合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边际效用递减 物品的同质性 5、裤子的利润 时髦的豹裤子在泰诺服装店每条标价20美元,共卖出了1000条。同一地区的克莱尔成衣店每条30美元,共卖出了600条。哪家豹牌裤子的经销商获利高呢? 中心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 供给和需求 边际分析 利润最大化 6、质量的价格 鲍科、多恩(Bogg Downe)想买一辆车,但预算状况决定了他只能考虑旧车市场。鲍科对旧车市场不够了解,于是咨询了几个朋友。万德、牟斯特让他将价格看作性能的指示器,因为“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派米、皮恩特让他“到商店买你想要的最便宜的车”。而葳利、蒂尔斯告诉他“你买旧车就相当于买了别人的

道德困境中的人性冲突求求你表扬我

道德困境中的人性冲突 ——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 《求求你,表扬我》(黄建新导演),讲述的是一个打工仔杨红旗(范伟饰),因父亲是劳模,特别期待能受一次表扬。于是他到报社讲述自己如何解救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大学生欧阳花(陈好饰)的事迹,可没有人信他,他不断四处讲述,终于引起报社重视,派记者古国歌(王志文饰)进行调查。正当事情要水落石出,女大学生出面阻止,面对女孩的声誉和民工的心愿,记者不知如何取舍。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经历着灵魂的拷问。影片以对现实的陈述和小人物的关注展开了对人性的分析和社会批判。 在这个电影中,大部分人都在因为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而成为撒谎者,少数的诚实者在这个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且更可悲的是.由于看到太多谎言这些诚实者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就像古国歌对女友米依说的抓捕犯人的事情也充满怀疑一样。欧阳花为了不受影响,后来又意图情挑古国歌摆平此事,但是最后却由于西区惯犯的落网而鸡飞蛋打。同样,为证明自己确实救过人,为了给患有肺癌时日无多的爸爸一个交代,杨红旗拼命在证实自己,但是,他也一直挣扎在孝道和道义之间。黄建新精心布设了村支书的笑容、葬礼的仪式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细节,铺垫出了第二个结局“杨胜利没死且和儿子一起去了北京”,在这个结局中.杨红旗为村里的利益默许了村支书的谎言.且还参加了虚假的葬礼。于是杨红旗得到了村里和报纸的双份表扬、村里免费打开了知名度、杨胜利老汉因为儿子得到表扬而心情愉快病情好转,大家似乎皆大欢喜,但是古国歌却无法理解自己做了什么把一个诚实的见义勇为者逼成了撒谎者。片中出现的其他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也都在不同侧面表现着社会浮夸和谎言成为风尚。村支书决定撒谎,因为他知道撒谎可能给村民带来更大利益:句号扮演的警察决定撒谎,因为如果说出粉巷曾发生过恶性治安事件,派出所的综合治理标兵单位就会泡汤:唯一说真话要求得到表扬的杨红旗也被归于其中得不到信任,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由于道德沦丧而造成“我们不敢去相信别人”的悲哀。 这部影片表面上展示了一出略带苦涩的黑色幽默“想在影片中表述生活中不可判断的东西.所以选择了荒诞这种表达方式”。但是,实际上,它展示的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冲击和融合的混沌的状态。社会各个阶层,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经济大潮下的道德困境,其意味更值得研究。道德困境,正是《求求你,表扬我》的核心所在。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这个个人价值全面抬头(却并不健全)的动荡年代,道德成为一种艰难的选择。《求求你,表扬我》的主角包括民工、大学生和报社编辑,这一次的道德问题也似乎与时代无关,成为人人难以自保的陷阱。至此,黄建新已经完全走出中期作品社会图景式的风貌,似乎正走进一个更为开阔的地带。黄建新就是给我们显示道德标准多元化带给整个中国社会的茫然失措。黄建新说过:“我经常对某些东西判断模糊,当无法概括一件事的时候,只能用表述的方式,就像这部电影,要求表扬的范伟、一心想挖掘真相的王志文以及不想让别人知道事实怕影响前途的陈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没有错,这就是一个悖论,到最后每个人都背离了原始的初衷。尤其在现实生活中,实用主义已经代替了理想主义,不知道我的片子能否表达一些。”作为一个民工,范伟身上负载了太多的符号意味:他是一个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孝子,他又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民工,一个38岁的老光棍,最深刻的感受到了社会阶层的差距,以及金钱给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为负责。 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假如电车的前方帮着5个人,你拉动一下拉杆就能使将电车驶向岔道——而岔道上什么也没有,不会造成任何危害。这时候你动不动拉杆呢?如果你不拉,你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五个人被轧死,这显然是不道德行为——你本来有选择的余地,轧死五个人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你只要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但是你选择了什么也不干,你就应当为你的行为负责任,即使法律不去惩罚你,你的行为最起码也是不道德的。 现在我们可以理清这个悖论的条理了: 一、对于这一事件,你只有两种选择的可能性:动拉杆或者不动拉杆。你必须在这两种行为中选择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