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找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找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找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摘要】长久以来,学生怕写,教师难教,作文教学一度走入迷途。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那些抒发真情,张扬个性,凸显精神、个性化的文章越来越受到青睐。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真正找寻到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阅读;积累;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学生作文写作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怕写,教师难教。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真正找寻到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勤阅读,易作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词语的积累、艺术的熏陶、灵性的启迪、感情的升华都必须通过阅读来获得。元代陈端礼在《读书分年日程》一书中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拟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统计:我国当代的青少年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38%的青少年家中无藏书,55%的青少年假期无阅读要求,100%的学生无阅读计划。相比之下,美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早期阅读,他们很有远见地把世界名著作为

学生的必读范围,这使得他们的教育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作为语文教师,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编定国学中的精品作为阅读目录,指定每学期阅读内容;其次是每周固定1-2节课内自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是与家长达成共识。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身心特点,每一学期,教师都要印发阅读进度表,学生人手一份,如实填写,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合理地安排进度,家长负责协助监督,按时签注意见,提出建议,期末反馈阅读信息,及时补充整改措施。

(二)建立开放式的阅读课堂

课内阅读毕竟是有局限的,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必须靠广泛的课外阅读来保证。一是氛围营造。利用学校电子屏幕或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二是开展读书推荐会、辨论会、演讲赛活动。利用语文课活动课或课前三分钟时间,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思维的碰撞;第三是互通有无,拓宽视野。开设班级图书角,鼓励他们多买书、借书、交流书,多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获得新知。

(三)指导必要的阅读方法

在形式上注意变化,可诵读,也可默读,可齐读,也

可轮读、分角色朗读等;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自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既不可偏信盲从,也不可囫囵吞枣,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陶冶情操、产生共鸣、培养语感,自然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小流,成江海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大量的,详实的材料积累,写作也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我给学生讲马克思、鲁迅积累成就大业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到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相传马克思写《资本论》,摘抄的重要书籍达一千五百多种;鲁迅写《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文钞》,几乎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收集资料。阅读中那些精辟的见解、深刻的分析、新颖的观点、精彩的描写、可靠的考证、生动的典故;生活中的那些巧妙绝伦的对联、幽默诙谐的笑话、荒诞离奇的轶事,别出心裁的广告、经久不衰的影剧都可以作为收集的对象。正是这些材料,触发了学生的灵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的材料日益丰富起来。长期坚持积累,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儒雅恬淡、坚韧含蓄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洋溢学生的笔端,使其受益终生。

于永正《翠鸟》教学实录

于永正《翠鸟》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师: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齐答:鸟的叫声。 师: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生1:我喜欢鹦鹉,因为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我家就养了一只,早晨,我总是对妈妈说:"我上学去了"。它就学着我的样子,说:"我上学去了。"真好玩,妈妈说,这叫"鹦鹉学舌"。 生2:我喜欢鸿雁,因为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它是春的使者。 生3:我喜欢黄鹂,因为它的歌声清脆悦耳。我希望我的歌声能像它一样好听。生4:我喜欢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 师: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亲切一点。瞧,这就是翠鸟(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生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生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生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你们专注的目光里,老师感觉到你一定很喜欢翠鸟。你还想更多的了解翠鸟吗?那么就拿出那篇介绍翠鸟的文章读一读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形成一种内在动力,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1:我读懂了翠鸟的羽毛非常鲜艳。它长得小巧玲珑。 生2:我知道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3:翠鸟很会捉鱼,眼很尖,小鱼是逃不过它的眼睛的。 生4: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生1:喜欢它漂亮的羽毛,还有透亮灵活的眼睛。 生2:我喜欢它捉小鱼很机灵。 「以上通过谈了解,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一句"同学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_"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将学生推向"深入研究"的学习热情之中」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最擅长的方式,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谁喜欢翠鸟外形部分?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好,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捉小鱼部分的同学请站起来,老师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内容,我已经练习读了七八遍了,觉得能够读出翠鸟捉小鱼的情景了。你想和老师比比吗?好,你们赶快练习,可以找自己的小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用心作文认真做人——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郑荣芳与此前学过的以探讨教育问题为主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不同,《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一书,专门研究作文教学问题。在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发现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都乐意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我称其为"作文教学第一课".然而这样好的预想,却很少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有感而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内容。据观察,我校十多位老师的初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去上,并花心思上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究其原因,我也不难发现:一、以考代教现象,屡禁不止。初一阶段就拿中考作文题去训练学生,路径是"出题"(一般是中考或中考模考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评语有详略和高下之分)、反馈讲评、二次写作(时有时无)。这样的教学过程早被证明是低效的,也是被教育主管部门所明令禁止的。毕竟,它不是从写作素养的提高着手,而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学。其核心只是"题":出题、审题、扣题、评价是否合题。而一旦放弃了作文指导过程,就意味着写作的"固本",让位给了"博功". 可是,不知怎的,就是屡禁不止。在书中,王老师他也不止一次地高呼:"这些功利性的作法,正在毁掉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 二、对"写作即生活",视而不见。"听说读写,想最重要!"这也是王老师在书中一再提及的。可是,作文教学中,多数老师缺的,还是如何让学生去"想",即如何引导他们真正去关注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再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教程为例。专题内容是"有感而发",教材中给老师和学生的提示文字虽不短,但全是"要有感"这个说教。性质上,只是介绍了一个写作知识:你的感想要源于你自己的生活。可是,我左看右看,也看不见编者告诉学生如何(怎样)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甚至发现生活。我们老师中的多数,也不愿自己从材料中去发掘出一点什么,只会照本宣科。如上所言,有人甚至连"本"也不宣。我想从书中找到王老师的解惑之法,就迫不及待地往下赶着阅读的进度。还真被我找到了!不信,请看这一句:"从本质上讲,作文就是做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也是一个‘立’人的过程。" 1.帮学生树立善想、敢写的意识。"想"是什么?我以为当然是思考,是思想。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想的学生,即使掌握再多、再好的写作技能,写作时,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时,每当看见此类学生"不是无话可说,就是套话连篇;不是平庸浅薄,就是言之无物"的所谓"大作",我都哭笑不得。当然,也非常郁闷。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引导他们评论时事,辨析信息,去伪存真,以公民的姿态看问题——就其成长而言,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等一线教师都努力教学生去拥有看世界的眼睛,想世界的头脑,写世界的手,培养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我想他们的心智成长速度,一定是最快的,当然不会放缓,更不可能停滞。在《问题出在不会思考》一章中,王老师就直指:"学生议论文写不好,多数情况下不是表达技艺问题,而是不会思考,没有思想。"他还强调,质疑精神可以这么来培养:"事情真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有没有更合理的解说?这样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接着,他又以学生关心"大米多少钱一斤"为例,强调他们若去顺藤摸瓜,就有可能了解中国农民,就能对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更具体、形象的认识。而这,远比在文中空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词句,更真诚,也更有意义。本书第三辑中所选的几个作文教学课例,也都让我清楚地看到,王老师的作文课堂,是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想深度和广度的过程。当然,"想"的问题,不是几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甚至也不是语文课程所能解决的。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变革问题。"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做到哪一步就努力做到哪一步!"我相信,这句话应该是王老师锲而不舍、努力前行的动力。 2.邀学生享受心、手统一的表达。修辞立其诚。这个诚,

畅玩微写作点亮微生活

畅玩微写作点亮微生活 ——中职语文微写作教学初探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沈兆钧 摘要:微写作正在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当前微写作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本文以如何有效开展微写作教学为切入点,以创设微写作生活化情境为主要手段,从融入生活、分类指导、专题训练、输出生活四个方面入手探究提升中职学生微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微写作教学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微写作融入生活情境体验 当前,微写作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一方面,网络时代,让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手机,贴吧、QQ、微信、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让微写作应运而生,实时互动,及时分享,微写作正在掀起一场新的生活革命,成为我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另一方,微写作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考试。2014年,微写作试题首次进入高考试卷,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考点。高职考中的语言运用题作为微写作在高职单考单招语文考试中的延伸,成为每年的必考题目。2017年,微写作正式进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语文考试大纲》,成为高职考的必考题目。微写作已经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微写作 “微写作”最早诞生于“微博”,指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现在泛指一种篇目短小、内容集中、形式自由、能迅速反应生活的写作样式。微写作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剧本等,要求语言精练、合乎情理。微写作的代表作如网络作家蔡春猪的微博书《爸爸爱喜禾》。 微写作在其诞生之初虽然备受关注,大批“草根写手”揭竿而起,渐成一种新兴写作势力。但是,和许多在网络上诞生的新兴事物一样,微写作也受到主流媒体质疑。认为,如今的微写作乱贴文学标签,如果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传统文学,

让阅读教学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让阅读教学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周立娅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新的挑战。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更多体现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以阅读教学沟通作文教学,在丰富的课内外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新课程作文教学中享受独特的写作感受,我手写我心。这里,浅谈几点作文教学中的体会。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阅读评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尺度,它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从作文教学的地位来看,一个词可以概括:举足轻重。因为它是检验一个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标准,甚至是检验一个中国人母语把握能力的标准。古人云文如其人,作文水平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标准。从其作用上看,一般来说,作文教学有其近期作用和远期作用。近期作用指要求学生能够按要求迅速写好一篇文章,以获取更高的分数,从而考上更好的大学,这可能是更多学生认为的写作文的唯一目的;远期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更好地记录和传承祖国的文化并积极地发扬光大。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弄清楚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楚其地位和作用,明确其重要性以后,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实践。 刚工作的头两年,我觉得上作文课老师最舒服,无非就是给学生题目或命题范围,稍微指导几句,然后就监督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学生写好后,我就得忙上好几个星期了,两个班的作文本一本一本地认真批改,改错别字改病句,还要绞尽脑汁地写尾批。最后精心挑出优秀习作讲评课上表扬一番,并读给学生听,接着再进行下一次的作文练习。一学期下来也完成了规定的作文篇数,也让学生平时写写随笔,但忙忙碌碌后,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而我也觉得每次这样大的批改量着实累人,且讲评课上许多学生只瞧了眼评分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个别学生甚至连作文本也懒于翻动,只等待新的作文题。长期下来,收效甚微。前年任教高一,经过对新课程的相关培训及自己对新大纲的解读,我开始意识到,作文课再也不能那样上下去了。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作文教学中的得失,同时在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寻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开动创新思维去带动学生写作文。下面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作文教学时的一些体会。 一、兴趣写作,张扬个性 应试教育已逼得我们不关心甚至是模糊作文的意义功能,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教师追求应试效果,重技巧轻思维,忽视实际能力作文教学中的培养。导致学生怕写作文,经常是提笔头脑空空,下笔废话连篇,空洞不堪,即使偶有可读之文也多是临摹别人的生活。可作为语文老师,一味抱怨学生也于事无补,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起码是学生想写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得好。于是,我决定首先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真正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

祖父的园子于永正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师:请问你们是几班的? 生:八班 师:八班,很厉害了。我们五年级一共几个班? 生:八个班。 师:还有没有比五年级班多的年级,四年级几个班? 生:不知道。 师:三年级几个班? 生:六个班。 师:六个班已经很多了。我再问一问,今天有没有混进来的,比如哪位老师的孩子,今天于老师讲课,你跟着去听听吧。 生:没有。 师:没有啊,有也没关系,有的话,我们也欢迎他。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了。 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问个好,搞这么复杂。老师您好,说老师好就可以了。上午问好,可以说老师早。说话越简洁越好。再来一次。 生:老师好。 师:嗯,这次好多了,记住,说话越简洁越好。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边写课题,便讲解这个“我”和“和”的注意笔画,“和”的“口”要上宽下窄。(舞台上的黑板颤巍巍的,于老师说:“这个黑板对我是严峻的挑战”,72岁高龄,膝关节严重钙化的他依然忍着剧痛扎着马步写板书。) 2.齐读课题,谈预习

师:预习过了,生词肯定不用检查了。你们老师肯定比我着急,一定要读好,好好表现,是不是这么说的? 生:是。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四遍 师:读三遍就行,如果没有时间,读一遍也行,但一定要预习。 二、朗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引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走进这个故事,同学们朗读课文。看清祖父的园子有什么?一定要看清看全,从头读到尾,看你能记住什么。 生自由读书。读书过程中,师表扬两名同学边读书边做记号。 2. 读书反馈,说说祖父园子里有什么 师:当你一眼看到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看谁看得准、看得清、记得多。 有的同学打开书再找,老师说:不准再看书。 生:蜻蜓、蚂蚱、蜜蜂 师:他记住了三种动物,很好。 生:蜻蜓、蚂蚱、蜜蜂、蝴蝶 师:多了蝴蝶,重复的不说。 生:小白菜、黄瓜…… 师:他记得比你多,他记忆力比你好,承认吗?读书要用心记,看过的东西要记住。读书不记等于没读。 生:韭菜、谷子…… 师:谷子就是——谷穗脱皮留下的粒,也就是带皮的小米。还有什么? 生:花、鸟 生:倭瓜

小学教师作文课教学随笔5篇

小学教师作文课教学随笔5篇 小学作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爱写作的兴趣。那作文的教学随笔都有哪些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小学作文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更多关注随笔网。 小学教师作文课教学随笔1 开学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升”到了三年级,于是,我们也从此多了一个崭新的体验——作文。最初的感觉就是无从下手,因为我虽教书十余年,但大多时间是从事低龄一二年级的字词教学,对于作文,我还生疏得很,毫无“经验”可言。于是总想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搜索一些实际的方法为己用。网上的方法的确很多很深刻,可是在实践过程中,仅凭“拿来主义”的原则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在选择性地学习的同时,我也不断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下面我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兴趣。 三年级正处于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在一、二年级看图写话基础上的升华,由于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甚至对作文产生恐惧的心理,此时,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格外关键。 在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为了激起他们的兴趣,我是以游戏的形式导入的。我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按照我的提示,把大脑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内容快速举手说出来。我先说:“你最先想到的一种水果!”孩子们通通通举起手,争先恐后说出各种水果。然后我又说:“你最先想到的一种动物!”大家刷刷刷又举起手,越玩越高兴。我接着说:“你最先想到的一个人!”孩子们兴奋地汇报着。接下来,我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刚刚想到的这个人长什么样儿,有什么特点,以便下次我们碰到能一眼就认出来。大家七嘴八舌就说开了。这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让大家都有了写作的意愿。

二、深入浅出,与生活结合。 为避免给作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引导学生平时细心观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写作文《我的课余生活》之前,我把他们带到大操场上了一节室外课,我先让他们自由活动,不管是体育运动还是做游戏都可以。他们马上乐开了,打篮球的,打羽毛球的,玩跨步和“木头人”游戏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分别加入他们的行列,请他们教教我做那项运动或游戏的方法,孩子们一个个争抢着告诉我,能教会老师做一件事情,在孩子们的心中还是挺有成就感的。第二节课上,我结合本次习作要求,明确写“课余”的活动会比我们在课内做到的要更丰富,再把上节课给他们玩耍时拍下的照片运用教室多媒体展示,大部分孩子都觉得有话可说。我适时提醒他们最有趣的地方详细说,从亲历到交流再到书写,顺理成章,就不再那么费力了。 在写观察日记时,我提前一周让孩子们泡豆子,并让他们带到教室来每天观察并作好记录。结合我所担任的另一门课程——科学的教学,我们还去大操场捉蚂蚁,在教室饲养蜗牛和蚯蚓。做这些有趣的事情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和观察能力,为习作积累了素材,同时也让他们变得更有爱心。 三、多赏识,树信心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与成人的写作不同,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不作过高的要求,正如周弘老师说的那样“跳一跳,够得着”。并在习作中赏识他们,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训练中取得收益。 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把孩子们平时的习作打印出来,形成一本班级读物在班内交流,看到自己的作文被编成“书”,对孩子自身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当然,老师打印作文的过程是非常枯燥和繁琐的,说“头晕眼花”一点也不夸张。

探寻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探寻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写作目标里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撷取用之不尽的新鲜素材,抒写出感情真挚、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美文佳作呢? 一、亲近自然、亲近生活——采撷丰富的写作素材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教育家陶行知的主张指导我们,大自然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那里有学生张扬个性的天空,那里有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是最富于变化的。春花秋果、夏荷冬雪、山水田园、日月星辰,这一切的个体皆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本色,彰显自己的魅力。 大自然丰富鲜活的个性需要我们零距离地去接触、去感悟,才能采撷其中无穷无尽的鲜活的写作素材。当代女作家宗璞零距离接触盛开的紫藤萝,有所感悟,创作了优美散文《紫藤萝瀑布》。鲁迅先生在看“社戏”的途中,亲近自然,感悟自然,闻到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因此,只要我们走进自然,留意观察、感悟,与山水为友,与花草为伴,一定能采撷到丰富的写作素材。

新课标的写作评价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因此,我经常利用活动课或课余时间,把学生带到室外,与大自然亲近。有时带他们到园门东面的树林里,听树上鸟儿的鸣叫,看鸟儿身上漂亮的羽毛,欣赏树下无名的野花,观赏草丛里昆虫的世界;有时带领学生在学校门前的小河里划着小船,看水里游动的鱼儿,赏水里招摇的水草,观两岸摇曳的垂柳;有时候带他们到学校的菜园里,让学生动手采摘碧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火红的辣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观察自然,领略自然,感悟自然。 著名教授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文集里说“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因此,我除了引导学生领略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我还引导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农忙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走向田头,帮助农民收花生、挖红薯、拾棉花,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丰收的喜悦;农闲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道追寻他们的身影,或农家小院,或村头巷尾,听他们闲聊,或家常里短,或人情世故,让他们体验人情的冷暖,体验世态的炎凉,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过节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寻常百姓家,体验淳朴的民风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体验生活的真谛,领悟生活的哲理。

于永正作文指导课《人物对话》课堂实录

于永正作文指导课《人物对话》课堂实录于永正作文指导课《人物对话》课堂实录 师:(板书——于永正。)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对,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家住在徐州,离这儿只有300多公里,坐高速,3小时就到了,所以我们离得很近,是吧?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师生互相问好) 师:请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展示)——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

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听得很认真) 师:这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碰壁”的故事。她的文章写得可好了。这个故事中写得最有特色的是什么? 生:是对话。 师:正确。对话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对话) 师:(小声地、神秘地)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能使文章字数够数的秘诀——字不够,对话凑。这个秘诀可千万别告诉其他班的学生哦。这当然是个笑话。好,我们来观察这段对话在描写时有什么特点?一个人说的话就——生:(接)占一个自然段。 师:我们还有一个可以使文章变长的方法,这就是——分段。(板书:1.分段)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对话时分段可以使文章变长这个好处,那谁知道分段还有什么好处?这就是——使文章条理更清晰。人物对话时,离不开提示语,什么叫提示语?

指导小学五年级作文修改的案例研

1 / 6 究》 结题报告 xxxx小学xx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 1、指导作文修改:作文修改,是写作者对写出的文章初稿进行修饰、改动并使之定型的活动,是写作文的很重要的一环。修改过程是对文章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过程。 2、案例研究,是对个体对象,决策行为,或对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的真实描述,是作者对已有事件的理性反思,是读者理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实践的有效学习材料,也是理论研究者提炼理论的实践依据。 3、小学五年级作文修改的要求: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明确大纲对小学五年级作文的要求。 2、探讨作文修改的方法。 3、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作文修改。 4、通过案例,对比几种指导方法的效果,寻找有效途径,总结经验。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作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几乎占有半壁江山,而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却很不注重修改,写完了就算完事了,认为修改是语文老师的事。不会修改文章,不懂得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会妨碍表达,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修改或缺乏修改能力,就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因而一定要对作文修改予以足够的重视。 2、只有重视文章的修改,才能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高文章的质量。 3、在现行教材中,找不到关于培养学生 2 / 6 作文修改能力的专项训练点。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若能把实践中的做法提炼总结、加以推广,则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两册书的14次习作及指导步骤。 2、研究文章修改的主要方向,如:修改主题、改动材料、调整结构、锤炼语言等。 3、通过课堂讲评、书面批改、单独指导、引导学生自改、互改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 4、撰写案例,总结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关于小学生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教学随笔说说心里话作文指导有感

教学随笔《说说心里话》作文指导有 感 我从事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作文课的教学我一直在摸索着,很多语文研究者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方式方法,但姚彩霞老师的作文课《说说心里话》,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因为她的作文课扎实、有效,学生写作兴趣完全调动起来。姚老师那种课堂的倾和力更难以抵挡,学生爱习作就不言而喻。我们也按照“三讲两写”的模式进行着,可学生的习作内容质量并不高。在字数、书写也许达到我们的标准,可我们认真研究过他们的内容没有?其实,有些学生完全为凑字数而写的作文。也许很多老师会认为原因在学生身上,他们阅读量不够,词语积累不多等等。不过我想老师还是在指导课和讲评课上的欠缺。 看到姚老师的“第二讲”,我从内心佩服之极。她俯下身子去“看”-----了解学生在初稿时完成内容如何;走进去“听”----听一听学生写的作文题目,举的事例等;及时的“评”----在看的过程中有好的题目、句子、内容等标上记号,再让那些写得好的同学读一读,评一评好在哪儿?通过好文章的引领与教师细心指导,对作文存在问题学生如何

修改无疑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举例子不到位的学生,教师还给出修改意见。她耐心去指导好每个学生作文,以致学生的文章是那么生动感人,这比我们写上再多的评语效果强百倍。我教的学生也有六十,我也在“第二讲”下一番功夫,可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再听一听姚老师的作文课,找找自身的不足之处,把自己作文教学提上新的台阶。 我从事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作文课的教学我一直在摸索着,很多语文研究者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方式方法,但姚彩霞老师的作文课《说说心里话》,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因为她的作文课扎实、有效,学生写作兴趣完全调动起来。姚老师那种课堂的倾和力更难以抵挡,学生爱习作就不言而喻。我们也按照“三讲两写”的模式进行着,可学生的习作内容质量并不高。在字数、书写也许达到我们的标准,可我们认真研究过他们的内容没有?其实,有些学生完全为凑字数而写的作文。也许很多老师会认为原因在学生身上,他们阅读量不够,词语积累不多等等。不过我想老师还是在指导课和讲评课上的欠缺。

源头活水——让作文教学如虎添翼

源头活水——让作文教学如虎添翼 发表时间:2012-07-06T08:55:50.4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8月总第61期供稿作者:◆冷立志 [导读]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 ◆庄准山东省昌邑市宋庄初中261314 每当布置学生写作文时,总有学生咬着笔头,苦思冥想写不出一个字来,也着实让老师们头疼,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位居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中的一怕。 关于作文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认为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重视平时积累,授之以渔,做到厚积薄发。 一、未雨绸缪,让学生充分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我认为,课外阅读对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了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相信日积月累的阅读定能够厚积薄发的。 二、源头活水,让随笔喷发灵光。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讲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我们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养成把眼、口、耳、手、脑一齐开动的习惯。把身边能掌握的声音、动作、色彩、言语和表情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丰富的写作素材。举例来说:当你走上街头,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或急匆匆地上班去,或悠闲自得地散步,你仔细观察他们的举动和行动的步伐就显然不一样。你再仔细观察老人、妇女、小孩等人各自的表情也截然不同,有的还很“另类”,身穿奇装异服,从头到脚与众不同,这对于你写作不同的人物形象是很好的材料。 在家也要学会仔细观察,观察家人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还要仔细观察他们生活的具体细节,这些都是日后写作的好材料。 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随笔中,活动、观察、参与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三、碰撞思维,让学生学会修改。学生自改作文是作文评改的深层次要求。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斟酌推敲、多次加工的结果。 让学生参与“评”,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习作的成败得失;而让学生参与“改”,则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一个完善美、加工美、创造美的过程。“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是习作教学的永远追求。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能。

于永正三年级写人的作文课堂实录

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 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于永正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于永正老师的文章读过很多,现场课也听过几次。他课堂上的幽默风趣与循循善诱,展现了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他生活中的平实谦和与彬彬有礼,彰显了其超凡的人生境界。他是很多老师心中的偶像! 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开始,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这本《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今年上半年购得的,却一直没有来得及细看。两周前整理东西时,再次看到,捧在手里便难以割舍。几天来,从家里拿到学校,再从学校拿到家里,只要有点空闲,便认真读上几页。虽然于老师的语言平实、朴素,很少有难懂的句子,但有几篇文章我还是读了多遍。 于永正老师倡导“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所谓“大道至简”,只有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境界。于老师的书风格亦是如此,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所说的道理却切中要害,引人深思。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向晚辈逐条叙说,希望能给后者以真切的帮助。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全书22万字,全书分四辑: 第一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第三辑: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第四辑: 关于作文教学 读这本书,给人的启示是全方位的。有思想层面的,也有方法技巧层面的。内容也涵盖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时还有一些做人、做事,乃至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因为内容较多,下面以条目的方式予以呈现。 读与写是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

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学随笔值得念的作文

小学语文老师作文教学随笔值得念 的作文 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作文“这就是我”,这是个有趣的题目,但有一半学生的作文却有离题的倾向,将“我”这个人写成了“我”的往事。 平常的作文课,我点评作文时,往往会拿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读给全班学生听。作文中的不当之处,我会概说一番。今天,我决定多读些有缺憾的作文,让学生自己点评。每读一篇文章,全班同学都会哈哈大笑,因为这毕竟是他们同窗的轶事。可笑过之后,我问:“这篇作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呢?”学生大多说不出些什么了。“那么这篇文章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呢?”“没有将写作重点放在介绍自己的性格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归结。后来念的每篇文章都由学生自己点评,结果他们还是相当“有眼光”的。 我想以后的作文课,不妨将一些并非出色的作文念给学生听,让他们下评语。这样,也让他们对作文的优劣了然于胸,这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前总想面面俱到讲评作文,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作文没头没脑地枯燥。其实,作文课的主角也应该是学生。试想,教师在讲台上将一篇作文分析得再头头是道,学生不参与,教师做的其实就是无用功。学生悟到的面再窄,也是他们的切身体会,教师适时地再穿插一些小技巧,再加几句鼓励赞扬的话,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作文“这就是我”,这是个有趣的题目,但有一半学生的作文却有离题的倾向,将“我”这个人写成了“我”的往事。 平常的作文课,我点评作文时,往往会拿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读给全班学生听。作文中的不当之处,我会概说一番。今天,我决定多读些有缺憾的作文,让学生自己点评。每读一篇文章,全班同学都会哈哈大笑,因为这毕竟是他们同窗的轶事。可笑过之后,我问:“这篇作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呢?”学生大多说不出些什么了。“那么这篇文章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呢?”“没有将写作重点放在介绍自己的性格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归结。后来念的每

教学随笔: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教学随笔: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随笔: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原创:王君杰陕西省梁斌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2019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极其有幸的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金泰假日花城小学举办的“阅读经典,浸润心灵”整本书阅读观摩研讨活动。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场精神盛宴,为我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方向。 2017年开始一系列语文改革、高考改革政策的放出,让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不再是一句口号。从近年各地高考出题趋势来看,“大语文”概念非常突出,课外拓展内容增多,重视传统文化积累,对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

要求提升,这一变革点醒了很多梦中人。阅读不是一日之功,从低年级抓起是所有人的共识。在我从事语文教学的这六年时间里,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无论带哪个年级我都在尝试慢慢推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教室,我精心的布置书架,挑选图书角的书籍,教室里的地板总是干净的可以看到倒影,就是为了能让孩子们在想阅读的时候就能席地而坐;晚上为了督促孩子们读书我会让班里的同学在群里阅读打卡。有的孩子的确做得很好,五年级时已将四大名着读过多遍,里面的故事可以倒背如流,而有的孩子连兴趣都提不起来,阅读对他们来说是在完成作业,我的这场在班里组织的推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失败的,直到今天听了陕师大金泰假日花城小学两位老师展示的两节群文阅读课《孙悟空的成长启示》、《我心目中的曹操》后,我才意识到我失败的原因,我缺少的是整本书阅读这种大语文观!为此后来后,我做了很多的功课,和各位

老师一起分享所得。 一、整本阅读的概念 2017年12月1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整本书阅读”论坛上,王本华在《让名着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讲座上说,相对于“整本书阅读”这样的概念,她更喜欢“名着阅读”这个概念。 2017年12月16日,王栋生老师在此次论坛上做了《不能忽视阅读趣味,没有自由的阅读不可能形成经验》的讲座,在会上很幽默的说:“读整本书,书店当然不会卖半本书了。”那么,王老师的意思显而易见,整本书就是指一本书,整本书阅读就是指读一本本的书。 201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也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深圳新安中学吴泓老师在《语文学习要读整本的书》一文中提出:“我们读

于永正课堂实录.docx

于永正课堂实录 欢迎 PPT: 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您。 看教育的灵动绽放在夏花里,稼轩屋前,恰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灿烂如许。奏一曲高山流水,我们在等您。 问候要自然。 齐读课题。祖父的园子。的要读的轻。 读了这篇课文,提出什么问题看谁会思考 生:园子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个课文里讲了吗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读懂的问题。 生: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了 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 生:萧红是谁 课文里有简介。这个问题也不要提。 生:作者为何要写祖父的园子 你思考了吗应该思考。没思考也没关系,这节课就解决这个问题。 那我要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出示:倭瓜 读。什么叫倭瓜。如果不知道就猜。考试猜不准就乱写, 生:应该是一种瓜。 万能正确答案。你来猜。 长得比较矮。长到地里。 今后学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都要查阅。否则就是浮光掠影。我查了,就是南瓜的意思。希望你们知道学习应该怎么学。 课后要求写的七个字: 蝴帽瞎铲韭穗抛 课后的字都是书法家写的。

观察一下。拿出田字格本,推荐四位书法家到黑板上抽写,万一不会写可以看书。注意坐姿,不但要正确还要规范。 教师抽写。帽抛韭 抛,原文中抛过去,当然是提手旁。 写好后请回 在四个学生的漂亮的字上划圈。 看大屏幕:帽原来的写法:曰不是日也不是曰。冕字。 人胖了不好看,字胖了也不好看。韭。规范与不规范之间往往一点之差。第二竖要比第一竖 要高一点,字要瘦一点。字要写得紧凑。整容。。 这四个抛都不满意,要写得紧凑。否则不好看。三部分要穿插其中。一看二写。谁离开字帖都 写不好字,写字不是想当然的,写对很容易,写规范难,因此要照着字帖写。好好写字, 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你的名片。我在黑板上写字就是递上我的名片。于老师的第一张脸很难看,第二张脸还凑合。 用眼睛好好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把你看到的在下面画一道横线。(板书看) 看谁的目光锐利,善于发现。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睿智地走一遍,认真地走一趟。目光锐利。 把你看过的都做上记号,看得很仔细。 坐端正。这叫读书,默默地读静静地读。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蜜蜂、蜻蜓、蚂蚱、蝴蝶(生上黑板写上) 生:祖父和我。把祖父和我写上去。 生:野草 生:铲地、割草、 还做了别的事儿吗 生:拔草、浇水。 生:狗尾草。玉米、倭瓜、黄瓜、虫子、睡觉、 此时黑板上一片板书。

作文指导观察植物的教学随笔

随笔1 一天傍晚,我和爸爸一起去田地观察植物。 我们先来到玉米地,爸爸撕下一片叶子给我看,然后指着叶子上的叶脉对我说:“儿子,你看它的叶脉,这种叶脉叫平行脉,它的根是须根系,这是单子叶植物的特点”。爸爸边说边让我看地里裸露的玉米根。我不知道单子叶植物是什么东西?爸爸又告诉我,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只有一片子叶,如玉米、大米、麦子等,它们种子的子叶都只有一片。而花生、大豆、豌豆等植物,它们的种子子叶有二片,那叫双子叶植物。我们边走边说来到一块菜地,爸爸拔起一颗小菜递给我,让我和刚才比较。爸爸说“双子叶植物的叶脉叫网状脉,它的根是直根系,它有一条主根。这是双子叶植物的特点”。爸爸接着告诉我:植物分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五种,我们刚才看过的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也叫绿色开花植物,所有开花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着,比如花生,种子外面还有花生壳包着。如果植物种子的外面没有果皮,那这种植物叫裸子植物,比如松树,柏树等。 看完了被子植物,爸爸又带我去找蕨类植物。我们找了好长时间,终于在一幢房子后面的墙角发现了几株不知名的植物,爸爸把它折了下来,递给我看。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它的名字,但知道它是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没有种子的,它是靠孢子繁殖。爸爸还说等它有了孢子就带我来看,让我懂得什么是孢子。这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爸爸说“儿子,时候不早了,我们回家吧”。我拔了一株蕨类植物的标本就和爸爸回家了。 到家后我拿着标本去问妈妈,妈妈说这是蕨类植物,我问妈妈怎么知道的,妈妈说她是生物系毕业的,连这个都不知道的话就不用当科学老师了。这时候,爸爸叫我了,原来爸爸把几颗黄豆和荞麦泡在水里,让我比较它们的子叶。通过观察和比较,我已经能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了。 我喜欢观察植物。 随笔2 这个星期一,老师要我们写关于植物或植物的作文。回到家里,我问:“妈妈豆子是植物吗?”妈妈回答:“豆子不是植物,豆芽才是植物。”我迫不及待地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