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德跨文化交际

4.中德跨文化交际
4.中德跨文化交际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中德跨文化交际是面向德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工作技能层面的重要必修课程。在跨文化的交际环境中,成功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本课程在介绍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以及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以中德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重点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中德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以及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灵活性,为最终获得与不同文化背景人们进行深入交流的实际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的目的。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采用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交际失误分析,德汉双向练习等方法,以具体事例唤醒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长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此外,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

- 3 -

通过教师的课堂启发,学生可以思辨相关理论问题,同时进行相关例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

二、课程目标

了解并熟悉跨文化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掌握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方式与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形成文化差异的敏感认识,能够主动体察文化差异,进而分析其成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讨论、小组报告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四、教学进度

- 3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Kai Bartel,Thomas Kempa,舒雨,《中德跨文化交际与管理》,商务印书馆,2011

2.黎东良,《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朱建华、顾士渊主编,《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 Heringer,Hans Jürgen,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A.Franke Verlag, 2014

6. Erll, Astrid; Gymnich, Marion,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en“, Klett Verlag, 2010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C: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3 -

附:作业和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1)课堂讨论及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

- 3 -

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3 -

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

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的因素导致了中文和英文的差异:外语学习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个社会的文化。教师应同时加强学生的两种文化教育,逐渐使他们有文化比较能力,加深文化的质量和与他人沟通得体。 然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呢? 一、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 我们应该用各种方法向学生提供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1.不同的内涵,同一个词可能引起不同的想法,不同文化的人们和相同的意思可能表达了截然相反的社会条件例如,在我们的文化中,狗的寓意通常是有点贬义,如“狗眼看人低”(act like a snob),和“狗胆包天”(monstrous audacity)。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宠物和真实的朋友,因此“a top dog”这一术语指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因此,教师应该介绍文化差异反映在不同的内涵对学生通过比较。 2.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传统和习俗确定一个词的频率在一种文化的语言。例如,中国有许多习语与“土”(the land),如“土生土长”(locally born and bred)等。为什么“土”频繁出现在中国?它有很多与中国农业和习俗有关。我们知道,中国是土地锁定的国家。土地对中国人至关重要,他们有很多短语与“土地”有关。但对于英语,短语对海一样丰富的“土”,如“a sea of trouble”,“follow the sea”,“at sea”,“a sea of debt””的海洋等。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海”的重要性。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母语的负迁移肯定会干扰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3.不同的价值系统 “尊老爱幼”(respecting the old and caring the young)在中国传统上被视为一种美德。但西方的价值概念是完全不同于我们的,西方人渴望年轻和健康。所以即使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愿意自称“老人”甚至“老年人”,他宁愿称为如“老年人”或“黄金时代”。文化心理学分析,没有人会喜欢被分为老人和弱者。从这方面考虑,在西方国家,他们更愿意选择“礼貌的座位”这个词来避免伤害到乘客的荣誉和自尊。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把catelogy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意识。 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文化具备差异的意识,不仅传授语言知识。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习惯、习俗等的不同,交际者之间往往因不了解别国的风俗礼仪而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因此,学习各国不同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习惯成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跨文化的交际需要双方适当的礼仪作为连接的桥梁。是否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礼仪知识。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拥有长久历史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这对于跨文化的交际与礼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文化、涉外秘书工作、送礼习俗、商务交谈等角度阐释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指导人们的一切行动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中,文化是核心的部分。影响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文化因素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它也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 涉外秘书往往会与不同国家的人员进行交流,这对于他们来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比比皆是,作为秘书要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日本 中日称谓方式 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 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家。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姐姐”,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阿姨”;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阿姨”,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奶奶”了。 寒暄 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你上哪去?” 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一些与对方生活、家庭、工作有关的事。以示看重和关心对方。日本人则不会。 敬意表达 1自谦 2自责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的人际关系的和睦。踩脚(中国人:踩的人道歉;日本人:被踩的道歉。)迟到(中国人:来晚的道歉;日本人:来早的道歉) 3致谢致谢必须铭记在心,感恩要求极为严格。

4否定表达中国人直接日本人会绕很大的弯子,只为缓和气氛(是非观的差异)思维方式 中国人:论辩为主 日本人:体察为主 德国 德国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 这是我的权力,我有权这样做;你有权这样做但这样做不道德 德国人靠大脑来感觉;中国人靠心 德国人理性,有严格的纪律;中国人感性,会随心所欲,会冲动。 德国贝多芬伟大令人倾倒不浪漫,要求音乐的精准和完美,对音乐严肃认真。 肖邦诗意又浪漫 德国人不灵活,中国人应变能力强 请客请两个人就只准备两个人;中国人则无所谓会准备很多 德国人冷静中国人客套 不喜欢恭维,恭维是一种谦虚的表达 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喜欢吃 数小时喝酒;数小时吃饭。 德国人慢中国人快 井井有条;粗枝大叶 德国人喜欢喝啤酒中国人喜欢喝茶 坐在公园里喝酒,坐在公园茶馆里喝茶 德国人靠耳朵享受中国人靠舌头享受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cently, we have already studie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peak to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may first talk about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ly speak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broad concept which has broad application: it may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aces, nations or countries and between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it may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ge groups, occupations, social classes or educational levels; it may also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one country. In the meantim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three forms: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worldwide interes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rows out of tremendous changes in technology, economy ,immigration pattern 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advanced new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cultural migration, also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word popul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increa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wide use of the internet which is tearing down national boundari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As a result, understand other culture is indispensible and need for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lead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come essential in our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overstated. First of all, we can increase our cultural awareness by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such awareness is the first step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imply,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an be viewed as a cognitiv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ther’s valu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outlooks. Second, It can reduc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facilitate adaption to global and domestic workplace diversity by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so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a good communication only knowing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Therefore,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from

跨文化交际

名词解释 1.跨文化交际 ①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说,所谓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②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个概念界定是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而定的,因而与一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是有区别的。 ③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④跨文化交际对于有些人来似乎说是一个新词,可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例如:我们给外国游客指路、和留学生交往、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定势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3.价值观 ①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价值观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不理解其差异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②价值观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或指令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推理的模式、评价的依据、道德的标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了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文

浅谈跨文化交际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

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

跨文化交际-unit1-6-课后translation中英对照

跨文化交际-unit1-6-课后translation中英对照

Unit 1 Page 22 The grow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s based on a view of hi story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people and cultures have been troubled by a persistent i 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groups and societies removed by space, ideol og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from their own. What is intriguing about many of huma n civilization's failure is that they appear to be personal as well as global. The story of h umankind is punctuated with instances of face-to-face conflict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major and minor quarrels that range from simple name-calling to i solationism or even armed conflict. It is obvious that increased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makes it impe rative for u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get along with and to try to understand peop le whose beliefs and backgrounds may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ability, thr ough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peacefully coexist with people who do not necessarily share our lifestyles or values could benefit us not only in our own neigh borhoods but could b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 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 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 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 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 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 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Unit 2 Page 60 Culture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our mental programming,our “software of the mind. ” But we can take that computer analogy further and say that culture is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software programs to run. Culture is like DOS or Unix or Windows:it is what enables u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 various specific application. The metaphor of windows seems to be very appealing to describe culture: culture is a mental set of windows through which all of life is viewed. It variou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within a society, but it share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ith menbers of a society.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fish swim in┄a reality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examined. it is in the air we breath and is as necessar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s air is to our physical life. Culture is the property of a community of people, not simply a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Societies are programmed by culture, and that programming comes from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similar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those experiences mean. If culture is mental programming, it is also a mental map of reality. It tells us from early childhood what matters, what to prefer, what to avoid, and what to do. Culture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及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日俱增。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加快了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跨国别、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给各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陌生文化和各国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导致的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现象。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本文仅就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理解偏差做简单分析,以减少中德教育交流过程中由于跨文化冲突导致的教育交流障碍及理解歧义现象。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过程[1]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影响交际的因素较多。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心理因素以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的差异等都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理解歧义和文化冲突。 笔者于2016年10月9-29 日参加公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育培训团组。作为团组的外事联络人,在与德国培训承接方的交流沟通及课程内容翻译过程中,受到跨文化交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交流障碍及问题,本文以其中的一些问题为例做简单分析。 一、中德教育交流障碍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教育传统

中德教育交流的开展大多由中德教育传统为话题开始,不同的教育传统衍生出中德两国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因此,在教育交流过程中,如果无法全面了解中德两国教育传统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就容易产生相应的交流障碍。 德国的教育体制在中古世纪以后开始获得系统发展。起初,只有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受教育权,随后才渐渐普及到民众,使得全民教育体系发展和兴盛起来。义务教育的传统起源于马丁? 路德的思想,直到21 世纪才被全社会所倡导。受到国情、人口、宗教及哲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德国教育相对更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应用技术的培养。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学习。[2]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历史传统和联邦制的国体使德国的16 个州在文化教育领域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和自主权。联邦政府除在高等教育原则问题、企业范围内职业教育和科研以及学习资助方面有发言权外,在教育领域的权力有限。因此,德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关于中小学的法律,而是由各个州在《基本法》(德国宪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州颁布各种专门的法规,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用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这导致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具特色。 为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统一,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联邦和各州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历史有近60多年,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随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索的问题。在当今教育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己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但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还是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们争论的话题。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处于统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之间的交际,现在对跨文化交际的探讨基本只限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和教师还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上,认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就畅通无阻。这样的观点是很片面的。首先,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其次,教学大纲无法也不可能将学生在现实交际中遇到的问题一一陈述。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策略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目的语和文化,缺乏对策略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语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大多是英语,因而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遵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文化规约。这样,当学生把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视为准则,一旦面对着现实的交际对象,就往往缺乏现场应变能力,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跨文化交际案例真题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真题分析 案例一 一位意大利妈妈每次用小推车推她的孩子出去,总是有无数的中国人过来告诉她,这么冷的天你不能只给孩子穿袜子,一定要穿上鞋。有时候好心的中国人多得她都无法走路。“在意大利,冬天穿短袖衬衫夏天穿羽绒的多了去了,这个天只给孩子穿袜子是极其正常的。”那位妈妈极其气愤又极其不解的问我:“难道我不比他们更了解我的孩子难道我不比他们更关心我的孩子” 案例二 有一个美国女孩中国话讲得很流利,还会讲点广东话。在四川生活多年,听得懂四川话,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川菜店的服务员十分不满意。 “你们中国人来吃饭,服务员总是问您是要微辣、中辣还是重辣我来吃饭,从来就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如果我疏忽了,忘了告诉他们要重辣,上来的准不是辣的;就算我再三重复,上来的最终只是微辣。 有一次她实在忍不住把服务员叫来:“我刚才跟你讲了那么多遍要重辣,你为什么给我微辣”“你们老外不能吃辣的,我知道的。我们这里来的老外多着呢。”没想到服务员还是见过世面的。 美国女孩发了脾气:“你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这么了解我” 更多分析可以加扣一二六零四四一二六九 针对上述两个材料,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两个材料中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的气愤源于她们对中国文化尚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她们两个人和处于交际另一方的中国人的跨文化意识都有些淡薄,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矛盾冲突。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即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三大敌人”的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

它要求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案例一中的意大利妈妈和案例二中的美国女孩正是缺乏这种意识,没有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才对中国人的行为感到非常不解。 其中,案例一中意大利妈妈所遇到的情况在中国人看来是好心的提醒,而在意大利妈妈看来却令人十分不快,她认为自己受到了“面子威胁”。“面子”是个人要求在公众面前树立的形象,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西方文化中,建议、劝告、提醒类的话被视为对听话人的面子威胁,讲话人表示自己认为听话人应该做某事或可能会忘掉某事,似乎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因而会触犯听话人。而中国人则将这些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只会产生感激之意。 而在案例二中,川菜馆的服务员一看是外国女孩便自作主张地提供微辣菜品,认为所有的老外都不能吃辣,这是由于他对外国人产生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存在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往往完全疏忽个体区别,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服务员不问美国女孩的个体情况就先入为主地认定其不能吃辣即是对外国人产生了“不能吃辣”的刻 板印象。它导致人们在观察异国文化时只注意那些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它妨碍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不利于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 两个案例中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产生的跨文化冲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所谓思维方式指的是一个文化群体或名族在长期历史和文化沉淀中形成,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有文化差异,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有: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宗教信仰差别和生活环境各异。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干扰,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材料一中中国人好心的提醒以及材料二中服务员的自作主张正是受中国人思维的影响,认为这是对他人的关心;而处于西方文化的意大利妈妈和美国女孩受西方个体思维的影响,就认为这是对她们的不尊重,从而造成误解。 中国文化石群体文化,追求整体观,崇尚群体观念,因此注重关心他人,维护他人的利益,因此中国人对意大利妈妈都会给予好心的提醒,在案例二中的川菜服务员也才会设身处地的将美国女孩的菜调换为“微辣”。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体文化,他们崇尚个人意识,以个体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案例中意大利妈妈受到提醒,美国女孩买不到重辣的菜而感到气愤都是由于她们认为自己的个人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侵害。尤其在材料二中,美国女孩是典型的西方“线性思维”,认为应该直截了当的表达信息,听话人也应当顺着这一思路去理解,而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的定义: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际。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 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

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民意始终受到尊重。但是在中国,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以人为本;但是在大义方面,中国人宁愿舍弃自己的性命,也不会舍弃伦理道德,也要去舍己为人,在道德前面,生命是不值一提的。金钱观,西方人认为生活是美丽的。人活着的乐趣就是领受大自然的馈赠。钱不在乎赚多赚少,当然多总好一点,可是生活则一定要快乐。钱是为我服务的而不是相反。钱借得越多越好。生活是复杂的。人活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防备各种各样的陷井,千万不可头脑简单,轻信别人。享受生活并不是最重要的。钱存得越多越好。

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How can we reduce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chance of encountering foreigner is increasing. However, the different culture form the different mind. As a result, it’s easy for interlocutor to make misunderstanding with each other. The aim of paper is discuss the major reasons for misunderstand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of reduce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and hope to help someone who wants to dealing with foreigners.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cross-cultural constitution. Then it will talk about three major reasons from culture and finally mention two good habi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son, suggestion Introduc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eans any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differ in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other words, if you are dealing with foreigners,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what should be notice and how to communicate appropriately base on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with the strengthen of our country,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more common. L.S.H. arms thought,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ld has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the production of language; The use of words;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past 100 yea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t only improve our skills, but also widening our vision. Reasons from culture The first reason is individualist cultures and collectivist cultures. An individualist culture is one in which people tend to view themselves as individuals and to emphasize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ist culture is one in which people tend to be view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groups(families, work units, tribes, nations), and usually consider the needs of the group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So westerner tend to be individualist. They more believe in themselves than others, and rely on themselves as much as possible. Meanwhile, they wish others do the same as them. For example, when they got in trouble, they may not hope to get help from others, even parents or classmates. But in China, people tend to feel them have an obligation to help others of their group. We all know that Westerners view the privacy important. It also is an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ist. In addition, individualist is usually not willing to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something another member of their group has done. In contrast, people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