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免费下载】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免费下载】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关于回族语言发展情况的研究

概要: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 对回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是回

族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回族语言以地域为界限, 形成了若干个方言区. 又以民族为中心, 形成了一些民族内部支流语言。回族语言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 民族语言的传承, 其二, 民族选择用语, 其三, 民族专有词汇, 其四, 特殊的语言组合, 其五, 富有民族特

色的方音。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

的区别, 有着丰厚的民族语言基础。本文在考察学界关于回族用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力

图概述回族用语研究的现状及尚需深入拓展的问题, 并探寻回族用语研究的重要意义。

回族话形成过程中的语言整合

回族话就是回族使用的汉语。关于回族话的界定, 人们向来说法不一。回族话并不是

简单的汉语方言现象, 回族话是超越了地域界线而形成的特殊语言现象。回族话虽然不属

于独立的民族语言, 但回族话和先民母语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回族话形成的历史和回回

民族形成的历史是同步的。人们一般认为, 回族先民是唐宋元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穆斯林。至公元十三世纪初叶, 由于成吉思汗的西征, 大批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

人被迁徙到中国来。他们中, 有被签发的军士、工匠, 也有一些学术人士和社会上层分子。他们到了中国, 也把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带到了中国。元时, 波斯文是社会上通用的“蒙古、回回、汉字” 三种官方文字之一。从当时人们把波斯文称为“ 回回字” 来看, 波斯语言文字在元代回回的语言文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是代表性的回回语言文字。这当然

是由于波斯距中国最近, 进入中国的波斯人最多的缘故。但是, 元时在回回中使用流行的

语言文字, 决不只是波斯文一种。当时, 迁徙中国的, 也有不少阿拉伯人, 今天我们所见

到的元代回族石刻, 有很多是用阿文书写的,说明阿文在当时回回人中也很流行。以此类推, 回族先民的语言成分, 自然也是相当复杂的。回族由先民的语言, 发展为现在的回族话,

必然经历了一个语言整合的动变过程。

人们一般认为, 回族先民最初使用的语言不下四五种,主要有阿拉伯语、波斯语、中亚各国语及中国境内一些民族的语言。这应该是回族话尚未形成时的民族母语阶段。回族先

民母语的千差万别, 显然不利于语言交际。既影响民族内部的交际, 又影响和其他民族间

的交际。语言交际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也就很有必要寻找一种共同的交际语言, 汉语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选择。回族先民为什么放弃了民族母语而选择了汉语, 这是由多种

因素决定的, 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因素及地域、人口等

多元因素, 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语言接触因素。

那么, 回族语言文字替换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

一、生活和居住情况的改变。回族语言文字的替换虽是在明末清初基本完成的, 但变

化是从元代就已开始了的。由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的强迫迁徙, 回回的生活和居住情况

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迁来中国的波斯、阿拉伯等国人, 由于政治及地理的原因, 已经与自

己原来的民族主体脱离联系了, 也没有回去的可能了。相反, 他们长期与中国诸民族, 特

别是汉民族生活在一起, 共同过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活, 并且逐渐习惯、乐享于这种生活, 真诚地把中国当成自己的祖国。明、清以来, 封建统治阶级采用“分而治之” 的办法, 将回族人民不断迁徙分散, 使他们在大分散小集中的情况下与汉族人民杂居在一起。回族

既然分散地与汉等民族居住在一起, 为了进行日常交往及生产、社会活动, 旧的不能完全

适应社会需要的语言文字便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一种新的更为有利于人们生活斗争的语言

文字了。

二、回回民族本身日常交流的需要。从回回民族本身来说, 选择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 其实也是一件很不得已的事。前面已经说过, 到中国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多, 回

回民族的来源很复杂, 有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 还有一部分汉族人、维吾

尔族人、蒙古族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和地区, 语言上必定是十分庞杂混乱的。他们之

间在交流和来往中, 就有听懂对方语言的要求。而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 阿拉

伯语属于闪—含语系的闪语族,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很少, 很难统一起来。这样, 回回中就

需要有一

种大家都易懂、易学的“普通话” , 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密切关系, 于是, 居住国的语言, 自然而然地成了回回各方在中国, 由于他们与汉族的的“普通话” 。久而久之,自己

原先的语言文字反而被汉语言文字所代替, 对“普通话” 的依赖性愈益增强, 终于,“普

通话” 成了回回人民的民族共同语了。

三、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元代统治者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曾一方

面严禁蒙人、色目人汉化, 一方面又在蒙古人、色目人中大力提倡学习汉族的文化知识,

并以此作为开科取士的标准。即所谓“举人宜以德行为首, 试艺则以经术为先” 。回族青年为了仕进, 对汉文化的学习更加努力刻苦。在这样的趋势下, 汉族语言文字不能不日益深入到了回族群众之中。另一方面, 政治上的压迫, 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宗教方面的原因。伊斯兰教始终是当时回族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对回族社会的各方面发生着有力的影响。对教徒要求很严格, 但又对其他民族正当的宗教信仰及文化知识采取温和的态度。《古兰经》曾谓: “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星教徒, 凡信真主和末日, 并且行善的, 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 他们将来没有恐惧, 也不忧

愁。” “真主要你们便利, 不要你们困难。” 因而, 它对传统的汉族文化没有抵触, 并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了起来。这种变通的精神, 对打消回汉之间文化的隔阂, 鼓励回族人民

根据环境的变化学习、接受汉族的文化传统, 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现代回族话对先民语言的传承

由于回族语言文字替换的现象是一种语言文字改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所以, 它不可避免地有一段实行双重语言文字制的时期。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从现代回族话中能够找出不少这方面的语料。。回族先民在由民族母语转用汉语的过程中, 把许多民族母语词汇带入汉语之中, 形成了现在回族话中夹杂着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波斯语词汇的特殊现象, 也成为汉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也正是形成回族话的民族语言基础之一。回族话中有不少用汉语音译的, 或者音意合译的先民母语词汇, 如安拉、古尔邦0、胡达等, 这些音译词融入回族话后, 就要服从汉语的内部规律, 又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征。在语音方面,它是按照自己的语音系统汉语化了, 用的是汉语读音, 有自己的声调, 符合汉语声母、韵母相拼的规则。这些译词中的不少词语, 都具有宗教的内涵, 根本无法用一个相应的汉语词来翻译、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用原有的读音, 运用原有的意义, 附着在汉语的形式之上。回族话中的这些词来源比较单纯, 主要源于民族宗教的需求, 以表现伊斯兰教宗教生活为主。回族人在民族内部交际时经常使用这些词, 如乃玛孜、胡达、色俩目,这些词在回族内部交际时已经司空见惯了, 回族人和汉族交际时并不经常使用这些词语。在宗教活动场合, 这些词使用频率最高, 在一般场合, 这些词的使用

率相对较低一些。回族宗教人士、宗教意识较强的穆斯林使用这些词的频率要明显高于一般回族人。这样就形成了回族话特定的语用范围。

虽然, 回回民族接受使用了汉语言文字, 但是, 几百年来回族群众及其先民使用波斯、阿拉伯语言的历史, 不能不给今天回回民族的语言留下痕迹。事实证明, 双重语言的存在,常常会使那些逐渐抛弃本族语言转而采用他族语言的人们, 把本族语言的语言要素或语言成份在改换语言之后加入到其他民族语言的结构中, 从而产生语言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现

象。十七世纪初, 法国的诺曼弟人征服了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又后, 就曾把法国的语言文字

带入到了英国的上流社会中去, 使英语增加了许多新的词汇。回族使用波斯、阿拉伯语的历

史, 对他们今天所通用的汉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在回族群众的语言中, 我们就常能听

到一些波斯、阿拉伯语的语汇。它们中, 属于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有: 多斯提( 朋友) 、杜士

曼( 仇敌) 、杜赫台尔( 小姑娘) 、乃玛孜( 礼拜) 、榜卜达( 拂晓) 、闪必( 晚夕、礼拜

六) 、也贴( 心意) 、垛子海( 地狱) 等。属于阿拉伯语的有: 顿亚( 世界) 、瑞子给( 本

领、好处) 、尼卡罕( 婚姻) 、塞瓦布( 谢谢) 、白黑来( 吝音) 、尔嘎布( 天诛) 等。这些至今仍在回族人民中普遍使用的语汇数量是不少的。它们不是方言, 也不是行话,因为这是全国各地区、各阶层回族群众都懂得、都使用的语汇。它们就象是“ 活化石” 一样, 既生动地反映出了回族及其先民曾使用过波斯、阿拉伯语言文字的历史, 又有力地证明了波阿语与汉语之间的语言融合现象。

另一方面, 回族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 也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回族文化从它发展的一开始, 便受到了充分发达的汉文化的良好薰陶和影响。现在这种形式的回族文化的形成虽较晚, 但它受汉文化的影响却很早。由于回族人民与汉文化的古老渊源关系, 这就给回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供了便利的条气我们今天发展回族文化, 必须充分尊重历史所造成的客观现实, 在目前这种状况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发展。采取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 不承认历史现实, 闭门造车, 另起炉灶, 企图重新创造所谓的回回

语言文字,同样也是违背广大回族人民群众意愿的。让我们继续加强对于回族文化的探讨研究, 更加努力地学习继承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为使回族文化发展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 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回族话和汉语在某些方面的差异

回族话和汉语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回族话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的区别, 包括语音

差异、词汇差异和语法差异等。回族失去母语后, 总要努力保留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尽管

回汉民族大多同居一地, 同讲一种方言, 各自语言的语音和词汇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正是

这些差异, 构成了回族话的民族特色。回族人在语言运用中, 有意回避一些汉语词汇, 代

之以具有民族色彩的词, 以形成语言界限。如把汉族称为油饼的食物称为油香,特别在宗

教节日和宗教活动中更加禁忌油饼的称谓。立意或称举意,在回族话中表示从事某项活动

的心愿, 并请求真主回赐。汉族表达这种意义的词是许愿。在回族宗教活动中, 忌用/许愿

0之类的词而用举意来替代, 这些都是出于别同的民族心理需求。

由于禁忌或传统习惯的原因, 回族对汉语中的某些词语采用了选择使用的态度。这种

语言的选择, 并不拘限在语言规则的简单范畴, 而是出于民族观、宗教观、社会观、文化

观以及人文心理的综合因素, 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而成为民族特质的一部分。语言的选择, 其实是民族风俗的重要标志。因为语言选择而形成了种种语言禁忌, 如:“宰”专门用于屠宰性灵、切割食品, 禁忌使用“ 杀” 字。“ 无常” 是对死人而言, 禁忌使用“ 死” 字; 在宗教活动中要点香、念经, 但不能把“ 点香” 叫做“ 烧香” ;“ 口到” 指请阿旬

或尊长者吃东西, 如此等等。这种对语言的选择运用, 形成了回族语言中有别于一般汉语

的一些特殊词汇。影响词选择的因素很多, 即有语音、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对语言的制约。

又有交际活动的场景和方式, 交际的文化心理背景等方面的制约。从一般语言理论上看,

被选择的同义词在某些场合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回族语言中的语言选择则主要出于民族心

理文化的需求, 词语选择对象间绝对不可替代。词语的选择超越简单语言学范畴而和民族

习俗、宗教理念、人文纲常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种对词语的选择, 具有不可逾越性, 成

为代表民族习俗的准绳之一。正因为这种对词语选择的如此严格性, 从而形成了回族语言

的又一民族特色。

在回族话中, 为了表现民族语言的相对独立性而出现了和汉语的差别。主要是为了使

回族话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汉语。同样, 在回族话中, 还表现出了一种民族趋同心理。民族

语言的趋同, 也是出于对本民族成员的一种认同心理。回族虽然生活在汉语的汪洋大海中, 却始终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如一位回族在外乡遇到困难, 如果向同胞道一声/包俩目, 立刻就拉近了两人之间距离, 产生认同感。这种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心理使互不相识、处在不同地域的回族人一见面便如遇知己, 其间, 语言便成为确定是否本民族成员的重要工具。回族人使用跟汉语有一定差别的民族语汇, 形成具有回族特色的回族话, 也是对回族文化内核的保存与认同。回族之所以要独造词汇, 另辟蹊径, 主要是为了与一般汉语的区别, 在民族内部交流起来有一种民族语言感。语言的特殊功能构成了人类的有序生活, 促使了社会的正向运转和文化的广泛传播。语言的交际作用不是语言符号的单纯传输和反馈, 更包括情感信息的沟通。人类正是赖以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交流思想感情。说话者对词语的选择, 总要受到民族情感因素的制约, 让语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一听到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语言, 就会产生一种民族亲近感和凝聚力。回族话中油香与油饼、举意与许愿、点香与烧香、胡达与天爷的区别, 其语言动机并不在于意义的区别, 而是为了选择民族内部情感沟通的语言方式。

因此,语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需要不断吸收养料, 在各种成分的不断完善中充实和丰富自己。回族话正是在容纳民族语言成分的基础上而形成。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

1、阿昌族 语言:阿昌族有语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分陇川、潞西、梁河3个方言。 文字:无本民族文字。 2、德昂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潞西、镇康、保山、瑞丽、陇川、耿马、梁河、澜沧、永德和盈江等县。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 3个方言。 文字:无本民族文字。 3、基诺族 语言: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文字: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无本民族文字。 4、蒙古族 语言: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文字:使用汉字。 5、布依族 语言:布依语属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文字:现行的布依文是放弃布壮文字联盟方针之后,于1981年至1985年间拟定的。以布依族较为集中、语音较有代表性的望谟县复兴镇话(属布依语第一土语区)为基础。 6、独龙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又名俅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分独龙江和怒江两个方言。 文字:独龙族没有文字,1951年,缅甸独龙族江尾列尼池人白吉斗,蒂其吉创造了一种拉丁文拼音文字,以其族名“日旺”命名为“日旺文”,但该文字没有流传开。独龙族的通讯和记事均依靠“刻木”、“结绳”。 7、水族 语言:使用汉语。 文字:使用汉字。 8、满族 语言:使用汉语。 文字:使用汉字。 9、景颇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瑞丽、盈江等县。 文字:景颇人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10、布朗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一说属佤德昂语支)。分布在中国云南省部分地区。分布朗、阿尔佤两个方言。布朗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八达、打洛和景洪县的大勐弄等地,人数较多。阿尔佤方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澜沧、双江、镇康等县,内部比较复杂。 文字:无 11、普米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也有人认为属藏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兰坪、宁蒗、维西、丽江等县。 文字:没有系统的文字,只有一种称其丁巴文的文字。也可以说是无文字。 12、怒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分布于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兰坪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等县。此外,还分布于缅甸喀钦邦北部恩梅开江流域。 文字:无 13、佤族 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原称佤-崩龙)。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以及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永德等县。 文字: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一起对佤语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当时称佧佤)文文字方案》(草案),并经批准试行。1958年对草案又做了修改,继续推进并出版了普及读物。 14、纳西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纳西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辅音分清浊,其中浊辅音较多;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复元音较少,而且元音往往不分松紧。 文字:一般认为,纳西族有两种传统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15、瑶族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贵州民族报20041202第3版 记者:感谢;住先生接受采访。贵州是中国多民族居住的省份之一,李主任是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官员,分管民族文化,请您先介绍贵州省少教民族语言的现状。 李明金:先介绍一下贵州省的大体情况。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语言丰富、民族文化异彩纷繁、民族风情独特浓郁的山_区内陆省份。全省共有9个州、市0地,88个县市、区、特区,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另有253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以上;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世居少数民族17个;全省总人口387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1626.5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 从民族语言来看,我省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省份,是全国民族语文工作面较广、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语言多属于汉臧语系,主要有臧缅语族、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其中:属汉臧语系苗瑶语族的语言有苗语、瑶语;属于壮侗语族的语言有壮语、布依语、毛南语、仫佬语;属臧缅语族的语言有彝语、白语和土家语等;属汉臧语系而语族未定的有畲语和仡佬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有蒙古语和满语。总的来看,贵州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保留较为完整,因而被语言学界称为民族语言的“富矿”省,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大部分民族使用两种以上语言。少数民族不通汉语的情况较为普遍,在17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土家族、回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余仍保留和使用本民族语言。苗、布依、侗、彝、水等民族还有本民族文字。在全省1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900多万人以本民族的语言为第一交际语;有500多万人不通汉语(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半通汉语的有200多万人;民汉语兼通的有200余万人。这是对贵州民族语言状况的一个总体概括。 记者:在对贵洲省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有一番认识后,那么政府在促进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教育发展上作了那些工作? 李明金:根据贵州各民族的实际和遵循“自愿自择”的原则,我们在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苗、布依、侗、彝四个民族七种文字的“双语文”教学和推行民族文字扫盲,全省开展民族文字推行的县由开始的几个发展到53个县市,学习民族文字的农村扫盲点6000多个一学习人数达450,000多人;开展“双语文”教学的学校1000余所,学生60,000多人,加上不同渠道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字的人数达600,000多万人。用民族文字编译的课本、读物和工具书及报刊100余种,出版发行300余万册(份);民族语电影译制片360多部。民族语文正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广播影视等领域。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扶贫攻坚和两基攻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继承和宏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协发展,起到不可替代一的积极作用,深受民族地区学校和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及好评。 记者:社会主义中国成立后,政府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请介绍贵州在这方面的情况。 张和平: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敕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中,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除彝文曾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字而通行于“古西南夷”地区并传承下了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文献及其近年发现并正在组织抢救的水族的“水书”外,其它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极l大的限制,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少数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优秀传统文化等只能靠口耳相传,因而导致失传、讹传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少数民族群众智力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受尽了没有文字的痛苦。使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不能跨越时空界限,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回族的形成

还谈回族的形成问题 李富平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107) [摘要] “回回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在现在,还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⑴。历来回族学界和其他相关学者对回族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仁 智不一。本文试图从民族学角度对回族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 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明晰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 的作用机理,以期对回族的形成有更系统地认识。 [关键词] 回族形成因素作用机理民族学角度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赤县神州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毗邻边疆而接壤跨界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⑵。回族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复杂的融合过程植根中华大地,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因为回族族源、地缘等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以致族外人产生“回纥即回回”⑶,“回民是阿拉伯人后代”这样的误解,甚至本族人也不能详其由来。所以,自清代以来,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探明回族形成问题。从清初神话故事形式的《回回原来》,到陈垣著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到李维汉等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再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回族的历史已经比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一些初级民族学知识,对回族形成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⑷,回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在中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特别是在与汉族密切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⑸,对回族形成的系统考察不应离开现代民族学理论的指导,当然利用斯大林对民族的经典定义⑹进行论述则更有必要。所以,我将从回族的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展开论述,这样应该是比较科学的考察方法。 一.回族的族源 回族族源复杂,但人们都习惯于从“回族先民”说起。回族先民一般认为指“唐宋时期在华定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国穆斯林及其后裔”⑺。但也有不同意见,杨建新先生认为回族先民应主要是13世纪及其以后进入中国的西亚和中亚信伊斯兰的人⑻。而我认为回族形成之前(大致明中期以前)来华定居的西亚、中亚、南亚以及南洋穆斯林都可纳入回族先民 的范围,只不过他们在回族形成中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依(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 等地商人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情况看来,他们不是没有逐渐在中国构成一个新民族的可能”⑼,而元明时期来华穆斯林的活动则直接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我将这些回族先民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宋以来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蕃客”,他们来华时间久,有“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汉化程度高,有李彦升这样中进士为官中土的人;他们主要集中于长安、广州、扬州、泉州等地,购买田宅、娶妻生子、经商度日。第二类是蒙古军西征迁发的大批中亚和西亚穆斯林,他们中以士兵、工匠为主,或被编入“西域亲军”、“探马赤军”,或就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方案-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

试论回族形成中的语言问题 ' 是人类在生产、生活、 的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斯大林说:“语言是属于 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①同样,民族语言也是伴随着民族的出现而形成的。由于世界上各个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民族居住,因而不同民族都有着互不相同的语言。 回族 的内容首先是对语言的掌握问题,今天的回回民族,其共同语言是汉文汉字。但在历史上,特别是回回民族形成的初期,外来语确实曾经在回回先民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宗教的缘故及其他因素,这些外来语中的某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回回民族语言上的特色之一。根据这种遗留和积淀,从文献上提及的“亦思替非”文字到《回回馆杂字》的材料,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两种名称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波斯文。当然,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的语言,在回回先民中的使用和流传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回族的民族语言是怎样从外来语过渡到汉语的呢7本文拟就回回民族形成初期的语言问题,做一概略性认识。 一、先民成分的多元化 回回民族的先民除唐宋时期的著客外,大多来自于元代中亚、西亚迁发而来的穆斯林,这在回族史学界是公认的。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国家、语言及其分布如此之复杂,以致于我们到今天仍不能准确地说清究竟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多少种语言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出他们主要是由波斯、阿拉伯、突厥等等民族组成的民族混合体。 谈到回族的先民问题。首先应提及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香客。唐代中西交通的大开,穆斯林民族的商业精神,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警容东来,经过定居和华化,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穆斯林居民——回族先民。 回回民族的形成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先民来源的多元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穆斯林蓄客外,宋代开封的犹太人(也里可温),元代大批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南洋、南亚穆斯林以及中国内地土著各民族都有不少先后加入了回回民族先民的行列。宋代居于开封的犹太人,被称为“青回回”,这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习惯上不食猪肉,与回族相同的缘故,后来其中的一部分真的变成了回族。② 元时,蒙古人究竟迁发了多少中亚、西亚等地的色国人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众说不一,有言二、三百万的,有言一百万的,但既使保守一点,几十万人大体上是有的。元代,每以地名作为种族之名,色国人的名称、基本上是其居住国或地区的名称。象阿鲁浑人、撒马5尔罕人、大食人等。陶宗仪认为色国人有三十一种,③清人钱大听经过考证,竟举出三十三种。④可见,就在色国人内部,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回族先民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南洋穆斯林。这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颇具特色。据我们所知,至少有两个地方的回族是南洋穆斯林的后裔,一是海南省的崖县,那里的回族先民是由于海上遭遇风浪被迫避居于岛上的,原来是占城(越南)穆斯林。史书上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占城夷人忽宣等族三百一人求附。”⑤这里的忽宣是Hussain的音译,又译作胡赛因等,他们是穆斯林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二是山东德州。明成祖时苏禄国国王来贡,卒于此地,为他守墓的后代因为信仰伊斯兰教也加入了回回的行列。南洋穆斯林成为回回来源可佐见于明《四夷馆考》中:“占城、日本、爪哇、满刺加诸国皆习回回教,遇到进贡,番文也属本馆代译”。这个“本馆”,指的就是回回馆。 我们在强调回族族源中外来成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国境内的士著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成分。比如内蒙地区称回民为“Hotun”,它是“和田”的古音,说明内蒙一部分回

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

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 演讲稿频道《回族民族团结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竞聘演讲稿国旗下演讲稿建党节演讲稿七一演讲稿师德师风演讲稿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五团中学的参赛选手崔永辉,今天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学生的故事——《我的维吾尔学生阿不都》。 阿不都是我的学生,他热情、大方、努力、阳光,他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生活,一起聆听他与汉族师生的点点滴滴。 维吾尔族学生阿不都,是五团中心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在他一年级时,他就跟随父母来到五团,走进了五团一小的校门,从此成了汉校里的“小巴郎”。如今他已经16岁了,在五团学校上学也有8个年头了。八年来,他与汉族老师和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许多故事在五团中学传成了一段又一段的佳话。 记得在他刚进入五团一小的那一年,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习惯曾经给幼小的他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他在学校感受到了无比的困惑和恐惧。他是左撇子,害怕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他不会说汉语,害怕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们

欺负他;但他的疑虑马上就在小学班主任田荆树老师的帮助下消失了。田老师给了他太多的回忆,曾帮他学写汉字的是田老师,帮他说好汉语的是田老师,帮他处理同学关系的还是田老师······这位田老师帮助了他,后面也有像田老师一样的老师在默默的帮助着他。在学校温暖的大家庭里,他就像一棵努力汲取营养的小树茁壮成长。老师们的帮助也使得他比别的同学更懂事、更努力。由于他优良的品质和不懈的努力,从一年级到现在,他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优异的成绩和开朗活泼的性格也使得阿不都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小博士”、“小词典”、“开心果”。每当他取得优异成绩时,他都会说:这都是老师的教导和帮助的功劳,我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不都渐渐地成长成为了一名中学生。进入中学的阿不都明显感到了课业负担的加重。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位无私帮助他的好老师——廖静文。廖老师知道他对汉语的有些意思不能完全理解时,总是想办法解释给他听,同时还让班里的同学帮助他。很快,阿不都就适应了中学生的学习,在次考试时,他就进入了年级前五十名。 阿不都还是一位“热心肠”。班里的桌凳坏了,他总是个发现,个维修;班里的玻璃碎了,他也是个买来新的装好;班里面谁的学习有困难,他总是个前去帮助;在学校组织的为玉树地震献爱心的活动中,他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平时省

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日期:2008-05-05 作者:周振鹤来源:文汇报 ■周振鹤 本文试图以一些中国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语言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语言的变迁意味着文化的变迁,语言认同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认同。故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有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从时间的维度上看,中国历史十分悠久,其间有多次民族融合的事例,有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多次过程,因此出现了民族语言的认同问题。另一方面,从空间的维度看,各民族语言中的方言,尤其是汉语方言分歧颇大,方言的认同成为民族内部族群认同的一个标尺。这两方面的问题牵涉面甚广,本应敷衍成一篇较长的文字,限以时间,只作提纲挈领的叙述,虽篇幅不长,但力图面面俱到。 一、语言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尺度 1、鲜卑族的汉语认同 北魏孝文帝文化认同政策:迁都、禁胡服,改姓氏,倡通婚,定门第,死葬洛阳,至禁止三十岁以下鲜卑人讲鲜卑语。这一政策的长期后果即是,唐中期以后,鲜卑族已经不见于史册。民族语言的消亡造成民族文化的消亡,以至于整个民族的消亡。 2、汉族对鲜卑语的功利认同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又为北齐所取代。北齐的统治者高氏家族,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反北魏政策而行之,鲜卑语在北齐恢复其重要地位,以至北齐治下的汉族为功利目的鼓励子弟学习鲜卑语,以服事北齐贵族。 3、鲜卑语与汉语的双认同: 尽管如此,北齐的汉语仍是主要的使用语言,也就是仍然占统治地位。即使是齐高祖高欢也不得不重视华言。《北齐书·刘昂传》载: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昂若在列,则为华言。”最后是军事上落后文化上先进的北周打败了北齐,统一了北部中国。继承北周的隋统一了全中国。鲜卑语无立足之地,遂至消亡。 二、清代以前“国语”认同的失败:统治民族语言让位于被统治阶级语言 1、“国语”定义: 在清代与清代以前,国语指统治阶级的语言。在北魏指鲜卑语,在辽指契丹语,在金代

社会公正理论视域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和语言认同

社会公正理论视域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和语言认同【摘要】中国处理语言多样性的基本思想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一致。对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的认识经历了从普遍人权到少数人权的哲学观念变化,其语言认同的获得方式是从比较到共享。在全球化时代,通过公民身份的整合来建构语言认同,以保证社会公平得以体现。 【关键词】社会公平正义少数民族语言权利语言认同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以正义视角审视、评判社会问题的热潮,并且对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求解从抽象探讨转向了具体领域。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怎样处理语言的多样性以及对少数民族语言权利、语言认同的关切成为社会公平正义视域中关注的重要语言问题。 一中国对待少数民族语言问题的基本思想及措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这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根源。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另外的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共使用着8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五大语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格局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中国政府对待少数民族语言问题的基本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中表述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其实现少数民族权利的两个重心“平等原则”和“不歧视原则”体现在语言方面则意味着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使用发展自己语言的权利、不受歧视,并且这种权利一律受到政府的保障。中国政府始终把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作为尊重少数民 族权利、体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主要是在国家的立法和语言实践应用两方面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其中法律措施被置于优先地位,最显著的是建立起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框架。有学者将各个层级的法律条文概括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制 化进程形成的三大法规系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系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的法律系统和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组成的法律系统。以上法律的制定从整体上确保了权利的实现,为促进语言权利意识与语言平等意识的塑造,为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除了法律层面,在语言政策方面关涉到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如司法、行政、教育、媒体、公共服务等,语言权利问题亦得到重视。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基于这种权利的存在有消极不作为的义务,负有“尊重”和“不干涉”义务,但同时“语言权利在中国是一种积极权利,它不满足于对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

17.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认知、评价和情感的维度上的。秦向荣(2005)则认为民族认同包括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成分。 关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研究者未取得一致的观点,但都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民族认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Phin-ney(1989)提出民族认同的发展一般经历三阶段的进程:未经检验的民族认同、对自己民族的探索、民族认同的获得和内化。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有所下降,在20岁又回升。 国内一些学者对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纳西族、苗族等几个民族的民族认同的现状进行了探索性的量化研究(万明刚,2004;张庆林,2007;孙桂香,2009)。万明刚等(2004)对藏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汉族朋友的数量、父母民族身份、学习汉语的时间与民族认同有正相关。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本民族认同有影响,家庭是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父母的民族身份、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中华民族认同有影响。Phinney(1992)的研究发现性别与民族认同无关,而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女性对本民族的认同高于男性。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民族认同对文化适应、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张海洋,2006;史慧珊等,2007)。Phinney等(2003)的研究表明,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都持积极认同,能预示该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水平。高永久(2005)认为,积淀深厚的民族心理认同意识往往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能够对民族社会稳定、协调和有序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表现出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对本民族及祖国的强烈情感,二是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公正的强烈需求,三是对本民族自身利益的关切。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某个民族的认同,其实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民族统一体的认同。费孝通(1989,2000)强调民族首先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国各民族。我国人民的民族认同自然也应包括对这两种身份,即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认同。另外,国内的研究基本上聚焦于某个少数民族群体,很少有针对某一地区或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 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 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文|苏昊 (下转第6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