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综述

生物药剂学综述
生物药剂学综述

综述口服药物吸收模型

摘要:本综述总结了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常用模型,介绍各模型的研究方法、特点和应用进展,为探索口服药物的吸收机制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为药物吸收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细胞模型;灌流模型;人工生物膜;研究方法

口服给药是目前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口服药物相对更加的方便,快捷,患者也更加容易适应这种给药方式。对于口服药物来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因此药物的跨肠道表皮细胞渗透是产生药效的决定性环节。药物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的转运机制共有4种: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膜动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的

转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某个药物的转运形式可能是1种,也可能是多种。了解药物在体内吸收的机制、速度和程度,尤其对于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的药物,研究影响其吸收的因素,对于改善物的吸收性质,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模型有细胞模型、动物实验模型和人工生物膜模型等。

1细胞模型

近年来, 通过肠上皮细胞的培养来作为研究药物吸收、代谢机制的体外模型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细胞模型方法所需的药量少,药物分析方法简单、快速,温度可控,能模拟体内复杂的生理条件,已经被广泛地用于药物高通量筛选和指导先导化合物的合成。目前用于研究药物分子跨膜转运的细胞模型主要包括Caco-2、HT29和MDCK、

LLC-PK1。

1.1 Caco-2 细胞模型

Caco-2 细胞来自人的直肠癌, 其结构和生化作用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 含有与小肠刷状缘上皮相关的酶系,是药动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肠吸收模型。它的应用主要包括:①研究药物在小肠的吸收、转运和代谢机制;②研究口服药物吸收促进剂的机制和毒性;③研究药物的相互作用;④研究药物在小肠中的稳定性;⑤用于新药通透性的高通量筛选;⑥研究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⑦在评价结构修饰药物吸收效果中的应用。

与正常成熟小肠上皮细胞在体外培育过程中出现逆向分化不同, Caco-2 细胞在传统的细胞培养条件下, 生长在多孔的可渗透的聚酯(polycarbonate)膜上可达到融合并自发分化为肠上皮细胞, 形成连续的单层 , 这种性质可以维持恒定约20d。由于Caco-2 细胞性质类似小肠上皮细胞, 因此可在此段时间内进行药物的跨膜转运实验。

Caco-2细胞的培养条件已经很成熟,将Caco-2细胞接种于含DMEM 的培养液中,将培养瓶在37℃,5%C02的培养箱中培养,DMEM的培养液中含有10%胎牛血清(FBS)、1%L-谷氨酰胺、l%非必需氨基酸以及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常用的培养槽是Snapwell 或transwell转运培养槽以及MilliceU培养槽,实验时一般将将1×104一1×105个细胞/cm2接种于带有微孔的聚碳酸酯膜或聚乙烯膜上,21 d后细胞自发生长成为具有生物屏障性质的融合层,即可使用。

与其他复杂的吸收模型不同之处是:Caco-2 细胞模型没有很多

不确定的变化因素, 且存在于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系统、代谢酶如谷氨酰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葡糖醛酸酶、P450 细胞色素同工酶及糖、氨基酸、二肽、维生素B12等多种主动转运系统等都存在于Caco-2 细胞中。因此Caco-2 细胞模型可作为研究小肠表皮细胞药物转运和代谢的体外模型。但Caco-2 细胞也有一定的缺点, 如:缺少肠壁的粘液层;缺少细胞异质性(单一细胞构成);屏障特性与结肠上皮细胞类似, 而与小肠上皮细胞有一定差别。但大量的研究表明, Caco-2模型适用于新药开发的早期阶段, 用来研究药物的吸收过程,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体外吸收模型。由于Caco-2 吸收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有较高的重现性, 而且可以在一定控制条件下对药物进行高通量筛选, 由此获得大量的关于药物结构和吸收之间关系的信息, 并总结了基本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过来可以指导药物的筛选。

王素军等首次采用LC-MS 法对槐果碱(sophocarpine,SC)在Caco-2 细胞上的转运特征进行研究,发现SC 从BL→AP 方向与AP→BL 方向的通透性差别不明显,平均表观通透系数Papp =3.159× 10 -5 cm·s-1且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因此SC的转运表现为被动扩散。

1.2 HT29 细胞模型

HT29 细胞系(the human colonic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与Caco-2 细胞一样来源于人结肠腺癌细胞,能高水平表达肠道营养物质的转运蛋白。置于含10%FBS 的McCoy’s 5a 培养基中培养(37 ℃、ρ= 5%CO2 )。Maresca 等用HT29 细胞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脱氧瓜蒌镰菌醇(deoxynivalenol,DON)能有选择性的调节肠道转运蛋

白的活性,从而影响各种营养素(如:糖、氨基酸和脂类)的吸收。与Caco-2 细胞不同的是,HT29-H 和HT29-MTX 细胞可以通过分泌黏液来模拟小肠的黏液层。但该细胞生长很缓慢且不能获得理想的模型评价指标(如单层细胞跨膜电阻值、甘露醇被动扩散的跨膜通量),因此为了更好地模拟人小肠环境,研究者通常将Caco-2 和HT29-H(或HT29-MTX)共同培养。

1.3 MDCK细胞模型

MDCK(Madin—Darby canine kidney)细胞系是马丁达比犬肾上皮细胞,在半透膜培养时分化为带有刷状缘膜的柱状上皮并形成紧密连接,MDCK野生型细胞具有异质性,主要有MDCKI和MDCKⅡ/2种,其中MDCKl是较致密的单细胞层,有较高的TEER值。将人的MDR1(multidrug resistance1)基因转染到MDCK 细胞中,可建立一个能大量表达p-gp的MDCK-MDR1 细胞系 ,采用双向转运实验法考察药物是否为P-gp 的底物或抑制剂,这在药物的前期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Caco-2细胞相比,MDCK细胞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较低的TEER 值。lrvine等研究发现被动吸收的药物MDCK细胞的渗透率与药物的吸收程度具有相关性,MDCK细胞与Caco一2细胞具有相似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1.4 LLC-PK1 细胞模型

LLC-PK1细胞系(the porcine kidney epithelial cell line)来源于猪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用含3%FBS 的Medium199 培养基中培养(37℃、5%CO2 ),约1周后可以生长成为带微绒毛的紧密连接的高

极化的单层细胞。与MDCK 细胞模型相似,LLC-PK1 细胞表达的P-gp 少,故将人的MDR1 基因地转染到LLC-PK1细胞中亦可建立一个大量表达P-gp 的细胞系LLC-PK1/MDR1。Hoffmann等用LLC-PK1/ MDR1 细胞模型进行奥司他韦(oseltamivir,OS)的跨膜转运实验,证明了其转运是可以饱和的,OS 为P-gp 的底物致使只有少量的OS 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能跨过血脑屏障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

2.动物实验模型

口服药物吸收的动物实验模型法主要包括在体法、离体法和体内法3 种。

2.1 在体法

在体法主要包括在体肠道灌流法,肠道血管灌流法和肠肝血管灌流法以及慢性在体肠道分离环法等,其中以在体肠道灌流法最为常用。在体肠道灌流法主要包括在体肠循环灌流和单向灌流法。肠道血管灌流法和肠肝血管灌流法操作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在体法的优点是能保证肠道神经以及内分泌输入的完好无损,同时也保证了血液和淋巴的正常供应。缺点是技术难度较大,干扰因素较多。

2.1.1肠道单向灌流法(unidirectional perfusion) 将麻醉的大鼠开腹,对需要考察的部位两端插管后结扎,用生盐水将肠道内容物冲洗干净。用缓冲液平衡系统5 min后灌入药物溶液再平衡5 min,于不同的时间段从灌流液中取样计算表观渗透系数。由于在实验过程中水分的吸收会影响灌流液体积,因此用一种几乎不被吸收的标示物(如酚红)来标示灌流液体积的变化。在体单向灌流相对于下文提到的循

环灌流,是采用较低流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灌流导致的肠黏膜损伤,还可以防止在实验过程中药物的化学降解。2.1.2 肠道循环灌流(circulatory perfusion) 按2.1.1的方法插管并冲净内容物后,将插管与蠕动泵的胶管相连,形成回路并开动蠕动泵。于不同时间段取样测定药物和标示物的质量浓度并补加相同体积的空白循环液,根据标示物质量浓度计算供试液体积,根据每一时间段药物质量浓度和供试液体积的变化计算肠循环液中的药物剩余量。张颖等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以在体肠循环灌流为模型,研究汉防己甲素的吸收机制,发现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2.1.3 肠血管灌流(vascularly perfused intestine) 在肠道灌流的基础上,插管于对一段肠管供血的肠系膜血管,或者插管于对整段小肠供血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肝门静脉,形成肠血管灌流模型。Andlauer 等利用这一模型研究了白藜芦醇(resveratrol)的吸收和代谢,实验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在肠道有良好吸收,被吸收的白藜芦醇大量地代谢转化为白藜芦醇葡萄糖醛酸苷,证明了该灌流模型可以作为评价药物肠道吸收和代谢的有效工具。该方法基于血液中药物的增加来计算药物被吸收到血管的量,而不是像肠灌流那样基于灌流肠管中药物的损失来计算药物的吸收,所以更能真实反映药物在小肠吸收的情况。2.1.4 肠肝血管灌流(vascularly perfused intestine-liver preparation) 上肠系膜动脉以及肝静脉插管进行循环灌流,胆管插管引流胆汁,幽门静脉插管作为取样用LC-MS分析样品。Hirayama 等

研究表明:该模型和肠道血管灌流模型标本可在2 h 内仍具活性并保持稳定,但其主要缺点在于缺乏激素和神经控制,导致大量水分涌入肠腔。

该模型具有封闭性,避免了药物向全身分布与排泄,使受试药物的浓度约为相同条件下口服的上百甚至上千倍,因此受试药物需药剂量小。此方法在研究代谢产物的形成,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肠循环,评价药物吸收和肝首过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2.2 离体法

2.2.1分离肠黏膜法(isolated mucosa) 大鼠麻醉状态下开腹,在肠腔内插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肠内容物,取出肠管置于pH 为7. 4 的Krebs-Henseleit 的缓冲液中,套在直径约为0. 3 ~0. 5 cm 的玻棒上,用解剖刀小心地刮掉上皮下层组织,制得分离肠黏膜并将其固定于扩散池上,用于测定药物透过上皮细胞的情况。该方法干扰因素少、快速准确,、精度高,适于进行吸收机理的研究。但黏膜的分离

操作较困难,而且刮离过程中容易使黏膜被破坏。

2.2.2 外翻囊法(everted gut sac) 麻醉动物,分离出小肠段并去掉肠系膜,用生理盐水或缓冲溶液冲洗干净,然后根据实验目的将所需肠段分割为若干小段,外翻使肠黏膜向外,结扎一端后灌注人工培养液再结扎另一端形成囊状,置于含药培养液中培养,根据囊内、外被测药物随时间的变化量来反映肠道对物质吸收状况。董宇等利用

肠外翻囊模型研究小檗碱和巴马汀的体外肠吸收特征,表明了二者在大鼠不同肠段均为线性吸收,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吸收形式可能为被

动吸收。外翻肠囊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在肠外翻模型中测

定的是药物从肠黏膜侧到浆膜侧的透过量,可直接反映药物在肠黏膜细胞层中的转运过程。但是组织活性较低是它的主要缺点,因此操作时间不宜过长,不适合研究转运速度较慢的物质。同时在实验前需要观察药物在肠营养液中的稳定性。

2.3 体内法(in vivo)

体内法是指口服药物后采用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等测定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及尿中原形药物排泄总量,通过求算一系列药动学参数来推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吸收程度。除此之外还有目前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技术药物的吸收研究的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它是指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将其标记在药物分子上,使药物有别于内源性物质。通过HPLC 分离出原型药物,再用相应的仪器检测出原药的放射性,从而计算出药物的浓度,评价药物的吸收。

3.人工生物膜模型

上皮细胞膜就是一种生物膜,药物的吸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跨膜转运的过程。因此通过在体外模拟生物膜,可以对药物的吸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人工生物膜模型主要有平行人造膜法和固定化人工膜色谱柱法。

3.1平行人造膜法(parallel artific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ssay,PAMPA) PAMPA 也称通透性测定法,通过测定化合物通过或保留于磷脂双分子层屏障的通透性系数来预测药物的吸收性能。其方法

是:吸取溶解于十二烷的磷脂溶液10 μL 加于96 孔滤板中的疏水膜上,10 min 内定量吸取待测样品液加入到膜上方作为给药池,膜另一侧加入空白磷酸盐缓冲液为接受池,将滤板置于振荡水浴锅内低速振摇后取接受池样品进行测试分析。KV 等结合了PAMPA 和Caco-2 细胞模型2 种方法对沙氏菌蛋白酶(serratiopeptidase)纯品和其脂质体制剂进行体外吸收评价,发现该药物制成脂质体制剂后其渗透性得到提高,获得了更好的口服吸收效果。

3.2 固定化人工膜色谱柱[immobilized artificial membrane (IAM)columns]1995 年Beigi 等首次采用凝胶作为载体,利用固定化的脂质体作为固定相模拟小肠上皮细胞来研究药物的被动吸收过程。后利用涂敷磷脂的硅胶作为固定相,大大提高了固定相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由于药物在模拟生物膜色谱柱上的保留值与药物的小肠吸收有较好的相关性,因而通过测定药物在色谱柱上的保留值的差别,就可以粗略的判断药物在体内可能的吸收状况。因此在药物研发前期,将化合物在该色谱行为中容量因子的值与体外消除半衰期结合起来可以判断化合物是否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

4. 结语

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单一的方法来研究药物的吸收是不够的,需要权衡各个方法的利弊,结合多种方法去优化评价药物吸收的模型,或者是在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应不同的模型来进行筛选评价,也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了解药物在体内吸收的机制、速度和程度,在进行药物结构的改善、处方设计和工艺改善,临床用药的合理指导方面均

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素军,王广基, 李晓天2, 阮金秀, 张振清,LC-MS法测定槐果碱及其在Caco-2细胞上的转运特征,中国中药杂志,第32卷第1期2007年1月

(2)关溯,陈孝,Caco-2细胞模型——药物吸收研究的有效“工具”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4(06)

(1)刘瑶,曾苏,MDCK-MDR1细胞模型及其在药物透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药学学报. 2008, 43 (6) : 559 - 564

(3)徐术,刘忠良,胡晋红,药物肠吸收的实验研究方法概述,中国药房. 2009(16)

(4)郭涛等,Caco-2细胞模型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药师. 2003(12)

(5)张颖,蒋学华.汉防己甲素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J].中草药,2007,38(2):224.228.

(6)王素军,王广基,李晓天,等. 氧化苦参碱大鼠肠道吸收机理及

吸收部位的研究[ J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5, 10 (12): 1326.

(7)李高,方超. 药物肠道吸收的生物学研究方法[J]. 中国药学杂志. 2002(10)

(8)吴一凡, 刘晖, 倪京满,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及其应用进展,

药学学报 2011, 46 (8): 890?895

(9)王敏,齐云.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药物吸收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6):1201.1204.

(10)冯飞飞,张典瑞,口服药物吸收模型的研究进展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9年第30卷第5期

(11)王彦荣,何应.Caco-2细胞模型在天然药物吸收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7,28(1):66—69.

(12)蒋学华, 贾运涛, 袁媛, 等.Caco-2 细胞模型在口服药物吸收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J] .中国药学杂志, 2002 , 37(5):325

(13)杨海涛, 王广基.Caco-2 单层细胞模型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J] .药学学报,2000, 35(10):797

(14)曹玲,刘文英,马鹏程,等.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维胺酯的大鼠肠吸收特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5, 10 ( 12) : 1326 - 1329.

(15)单进军,狄留庆,吴皓.口服吸收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4) : 270 - 272.(16)Weili Huang,Sau Lawrence Lee and Lawrence X. Yu1,,Mechanistic Approaches to Predicting Oral Drug Absorption ,The AAPS Journal, Vol. 11, No. 2, June 2009 (17)Pascale Anderle,Vera Rakhmanova,Katie Woodford,Noa Zerangue, and Wolfgang Sade′e,Messenger RNA Expression of Transporter and Ion Channel Genes in Undifferentiated and

Differentiated Caco-2 Cells Compared to Human Intestines,Pharmaceutical Research, Vol. 20, No. 1, January 2003

(18)Xiaoxi Chen, Anthony Murawski, Karishma Patel, Charles L. Crespi,and Praveen . Balimane,A Novel Design of Artificial Membrane for Improving the PAMPA Model,Pharmaceutical Research, Vol. 25, No. 7, July 2008

(19)Liu H, Sabus C, Carter GT, et al. In vitro permeability of poorly aqueous soluble compounds using different solubilizers in the PAMPA assay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detection [J]. Pharm Res, 2003, 20: 1820?1826.

(20)Sinko B, Kokosi J, Avdeef A, et al. A PAMPA study of the permeability-enhancing effect of new ceramide analogues [J]. Chem Biodivers, 2009, 6: 1867?1874.

H. of the Rat

药剂学综述缓控释微丸制剂

缓控释微丸制剂 摘要:目前市面上涌现出多种缓控释制剂,其中微丸凭借其载药范围宽、流动性好、体积小等优点受到青睐。本文通过对缓控释制剂中微丸的定义、特点、在缓控释制剂类型中应用的原类型、释药机理及其制备工艺和辅料应用的介绍,让初次接触药剂学中缓控释微丸制剂的人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微丸制剂铺垫坚实的药剂学基础。 引言:近几年药物剂型不断出新,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制剂、脉冲式和自调式给药制剂,其中缓控释制剂最为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缓控释微丸是缓控释制剂中最受青睐的剂型之一。药物的作用与其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有关,通过使药物定速释放来控制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从而使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从而减少药物给药剂量和次数。因此微丸释药基于药物释放模式,包括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有一快速释放剂量再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注意确定释药模式前应先确定药物有效浓度范围,治疗指数小或半衰期短者均制为缓控释制剂。[1]微丸作为多单元型给药系统的代表,具有传统单剂量型缓释制剂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如吸收个体差异小、剂量突释效应低以及释药速率稳定等,现已逐渐成为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2] 历史 我国古代就有中药微丸制剂,如“六神丸”、“喉炎丸”、“王

氏保赤丸

”、“牛黄消炎丸等。最早的是手工泛丸(中药水泛丸),将微丸装入胶囊内给药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1949年Smith Kline和French等认识了微丸在缓释制剂方面的潜力,把微丸装入胶囊开发成适合于临床的缓释型胶囊制剂,使得微丸制剂得到了较大发展。1999年度全球此类产品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13]目前,许多缓释、控释胶囊剂如“Theo-24”(茶碱)、“扑尔敏胶囊”“苯巴比妥”等都有微丸制剂,一些普通制剂也在逐步采用微丸制剂技术,如“伤风感冒胶囊”等。随着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的发展,微丸有了很大发展,生产由手工制造发展到半机械化和全自动化制备。 现状 1、定义:微丸剂是指直径小于215mm的丸状口服制剂。是一种剂量分散型制剂, 通常一个剂量由几十乃至一百多个小丸组成。[4]其应用方式包括将均一的小丸或不同粒径、不同包衣厚度的小丸混合装入空胶囊制成胶囊剂, 或者压制成片剂。按处方组成、结构及释药机制的不同, 微丸剂可分为膜控小丸、骨架型小丸及混合型小丸几种类型。[2]微丸通过改变辅料结合药物溶解、扩散的性质来控制释药速度,其辅料主要有聚丙烯酸树脂及纤维素衍生物类等。 2、优点: 2.1 改变微丸组合来改变释药速度 2.2 复方制剂配伍克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 2.3 在体内多个小丸广泛均匀地分布可防止局部药物浓度太大

工业药剂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剂型:药物经加工制成的适合于预防、医疗应用的形式。 ●栓剂: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药粉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 ●膜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 ●软膏剂: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输液剂:系指通过静脉输液滴注方式输入人体血液中的大剂量注射液。 ●气雾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闭容器中制成的澄明液体、混 悬剂或乳浊液,使用是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雾粒喷出的制剂。 ●颗粒剂: ●泡腾片; ● ●微型胶囊:系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称囊心物或芯料) 包裹,使成半透明性或密封的微小胶囊。 ●渗漉法:是将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中,在药粉上连续填加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粉,自下部流出浸 出液的一种动态浸出方法。 ●灭菌法: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热压灭菌法:在热压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使菌体内蛋白凝固而达到灭菌效果。 ●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的基质重量之比。 ●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现象。 ●助溶:系指主要由于络合剂的作用而增大溶解度的过程。 ●潜溶: ●粉碎:是借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质粉碎成适用程度的操作过程。 ●转相:由一种类型的乳剂转变成另一种类型乳剂的现象。 ●滑角:将粉体铺于板面上,将板倾斜到能使约90%的粉体流动,此时平板与水平所成的夹角。 ●浸出制剂: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药物制剂。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 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 ●法定处方:是指药典、部颁(国家)标准收载的处方,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在制造或医师开法 定制剂时,均需遵守其规定。 ●协定处方:一般是根据某一地区或某一医院日常医疗用药的需要,由医院药剂科与医师协商共同 制订的处方。 ●热原:是微量即可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 液出现混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 ●表面活性剂: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够定向排列,并能够使表面张力显著 下降的物质 ●HLB值: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又称亲水亲油 平衡值也称水油度 ●CRH:具有水溶性的药物粉末在相对较低湿度环境时一般吸湿量较小,但当相对湿度提高到某一

药剂学综述栓剂的研究进展[1]

栓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栓剂是古老剂型之一,栓剂不仅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栓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筒单方便,效果明显可靠。对近年来栓刺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新型栓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新制药技术和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对栓剂的研究及使用也显著增加,出现了很多新型栓剂,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等,中药栓剂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关键词】栓剂;研究概况;综述;新剂型; 引言: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有对栓剂的记载。栓剂系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随着栓剂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和栓剂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栓剂现已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如中空栓、泡腾栓、微囊栓、海绵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尤其中药栓剂不断涌现,栓剂的研发热潮仍在进行中。 1 .栓剂概述[1] 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 体状外用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人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因使用腔道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喉道栓、耳用栓和鼻用栓等。目前,常用的栓剂有直肠栓和阴道栓。这两种栓剂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尿道栓呈笔形,一端稍尖。 2.栓剂分类 2.1按作用

分局部作用栓剂和全身作用栓剂。 2.2按应用部位 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脐栓、耳栓等,其中直肠栓和阴 道栓最为常见.Kyong-Hoon Eun等【2】曾用家兔做过栓剂直肠实验。2.3按形状大小 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和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前者多为肛门栓,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人直肠内。后者多为阴道栓,亦称阴道弹剂,因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以鸭嘴形较好。 2.4按基质 1.脂肪性基质,包括可可豆油、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乌桕油和氢化油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吐温一6l等。 2.5按剂型 分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等。【3】 3.栓剂作用特点【4】 栓剂给药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栓剂在腔道内起局部作用;其二为栓剂中的药物经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作用。局部作用主要为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这类局部作用是栓剂的特色和长处之所在,因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所以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全

药剂实习心得体会500字

医院药剂科实习小结 1、医院药剂科实习小结 截至20xx年7月20日,山东大学药学院09级学生在山东省立医院的实习工作已经进行到后期,同学们已经先后体验到了省立医院药剂科三个不同部门的工作。据实习生反映,山东省立医院药剂科的各位领导以及员工在实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耐心指导,使同学们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熟悉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省立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住院药房、静脉注射药物调配中心以及制剂四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与工作注意事项,大家感激万分。 在同学们集体讨论中,大家对省立医院药剂科四个部门的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交流: 一、门诊药房主要针对门诊病人(患者或家属)用药调配,由医师处方并通过专业药师审核处方后根据处方由药师为患者调配发药。 二、省立医院住院药房主要包括住院药房、北区药房及保健药房,负责医院中心院区70余个病区住院病人用药的调配任务,主要调配发放病区领药单、临时医嘱用药及部分出院带药等,主要针对住院患者,由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家属取药。 三、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主要工作是对外科、内科、肿瘤中心等15个住院病房住院患者的静脉滴注用普通药物、营养药物、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生化药物的调配。临床医师处方后由静配中心接受信息并以标签纸的形式打印,由药师进行审核查对,对不符合药物说明书以及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处方进行通知与建议,由专业药师分批拿药,并通过审核药物与处方保证用药正确安全,最后专职配药人员在无菌实验室进行药物配制后再由工作人员运至病房并应用于临床。 四、制剂及药检室主要是进行院内制剂的配制与分装,经药检合格后方可包装并用于临床。 此外,7月18日下午四点半,山东大学药学院09级实习生在山东省立医院会议中心参加了药剂科的集中教学会议,本次会议由药剂科侯宁主任主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由静配中心张晶老师讲解全肠外营养药物(tnp)的集中调配,主要讲解了tpn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应用准则、禁忌症、稳定性及tpn的处方组成、各组成分间的比值计算、液体量计算与处方设计;药师对tpn处方的审查,包括处方适宜性与配伍禁忌审查;tpn加药混合调配的标准操作。此外,张老师还对tnp的输入途径、质量要求与特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二、由临床药师张雅慧对山东省立医院的果糖二磷酸钠(fdp)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从fdp的产生、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适应症以及剂型应用分析五个方面对山东省立医院fdp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剖析,张晶老师和张雅慧药师努力钻研业务的精神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同时深切感受到山东省立医院药剂科的员工培训制度与学习规划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系统、结合工作实际,使大家更新了知识、拓展了技能。结合实践与学习,实习生们进一步定位了自己学习规划与目标。 2、医院药剂科实习小结 这一周刚开始我们便按照实习轮转表的安排各就各位,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新一轮的工作。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周里,我们严格遵守该院的劳动纪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自觉以医学生规范严格要求约束自己,不畏酷暑,认真工作,基本做到了无差错事故,并在上下班之余主动为到齐鲁医院就诊的患者义务解答关于科室位置就诊步骤等方面的问答,积极维护了山东大学药学院的良好形象;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不怕出错、虚心请教,同带教老师共同商量处方方面的问题,进行处方分析,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思维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真正意义。 不仅如此,我们更是认真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应用在平常实验课中学到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积极同带教老师相配合,尽量完善日常实习工作,给各带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剂学综述--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制剂,具有适宜的硬度和韧性,无刺激性,引入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熔融、软化或溶解,且易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栓剂既可起局部作用,也可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作用。栓剂用于局部治疗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并逐渐释放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作用时间长、作用强。用于全身治疗时,由于药物在直肠吸收,药物避免了首过效应和胃中酶的破坏,不但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起效快,并可免去打针吃药之痛苦。由于栓剂疗效确切,且不易受其他条件影响疗效的发挥,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想把更多的药物制成栓剂。但传统的普通栓剂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各国相继开发了一些新型栓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就几种常用的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关键词】新型栓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缓释栓剂;微囊栓剂;泡腾栓剂;凝胶栓剂 栓剂亦称塞药或坐药,是一种传统剂型,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用栓剂治疗疾病最早可上溯至《史记》,后汉《伤寒论》中有载有蜜煎导方,就是用于通便的肛门栓,晋代《肘后备急方》载有鼻用栓剂和耳用栓剂。国外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伊伯氏纸草本》中也有栓剂的记载[1]。栓剂的发展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制药新技术、新基质的出现,栓剂的研究及使用显著增加,出现了中空栓、双层栓、缓释栓、微囊栓、泡腾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 1. 中空栓剂

中空栓剂以空白或含药基质为外壳,中空部分填充液体或固体药物的一种栓剂。是1984年渡道善照等研制的新型栓剂,与普通栓相比,中空栓剂的栓壁薄,在2分钟内软化释放,起效远快,表明中空栓剂有释药速度快的优点;中空栓剂药量可以调整,在临床上预先制备中空栓剂外壳,据临床需要临时填充药物;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个体化用药;中空栓剂还可增加制剂稳定性[2]。 Shegokar等[3]在研究扑热息痛中空栓中加入辅料对药物在体内释放的影响时得出当加入硫代琥珀酸二辛钠和微分硅胶可以延长扑热息痛释放时间,甘油酯和Capryol PGMC可作为佐剂来加快扑热息痛的释放,增加疗效。李维等[4]制备环丙沙星中空栓时,先配置PVP不同浓度溶液待用,将半合成脂肪酸脂 (基质 ) 适量, 置合适容器中, 于 60 ℃水浴中融化后搅匀。采用内加辅料法将融化好的基质迅速注入涂有液体石蜡的栓模中, (栓模中心部分有一空心管) , 于室温 20 ℃静置两分钟, 形成空腔, 于空腔内定量注入 0.3 ml PVP液和环丙沙星原料药, 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外加辅料法: 融化好的基质按定量加入0.3 ml/粒 PVP液, 搅匀, 迅速注入中心有一空心管栓模中, 室温静置两分钟, 空腔内加环丙沙星,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研究结果显示该中空栓的制备对提高在胃内易受消化液影响的药物及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吴德敏等[5]取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适量于60℃水浴中融化,加入4%的吐温80,再加入过100 目筛的氨基葡萄糖细粉,搅拌均匀,注入事先消毒灭菌并涂抹甘油的栓模中,冷凝后

药剂学处方总结

第一部分:处方分析 1.分析下列软膏基质的处方并写出制备方法。 硬脂醇 250g 油相,同时起辅助乳化及稳定作用 白凡士林 250g 油相,同时防止水分蒸发留下油膜利于角质层水合而产生润滑作用十二烷基硫酸钠 10g 乳化剂丙二醇 120g 保湿剂 尼泊金甲酯 0.25g 防腐剂尼泊金丙酯 0.15g 防腐剂蒸馏水加至 1000g 制备:取硬脂醇和白凡士林在水浴上融化,加热至75℃,加入预先溶在水中并加热至 75℃的其他成分,搅拌至冷凝即得。 2.写出10%Vc注射液(抗坏血酸)的处方组成并分析? 维生素C 104g 主药碳酸氢钠 49g pH调节剂亚硫酸氢钠 0.05g 抗氧剂 依地酸二钠 2g 金属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 1000ml 溶剂 3. 分析下列处方并写出下列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 硬脂酸甘油酯 35g 油相硬脂酸 120g 油相 液体石蜡 60g 油相,调节稠度白凡士林 10g 油相 羊毛脂 50g 油相,调节吸湿性 三乙醇胺 4g 水相,部分与硬脂酸形成有机皂其乳化作用 尼泊金乙酯 1g 防腐剂蒸馏水加之 1000g 将油相成分(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液体石蜡,白凡士林,羊毛脂)与水相成分(三乙醇胺,尼泊金乙酯溶于蒸馏水中)分别加热至80℃,将熔融的油相加入水中,搅拌,制成O/W型乳剂基质。 4.处方分析,并写出制备小体积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肾上腺素 1g 主药依地酸二钠0.3g 金属络合剂盐酸 pH调节剂 氯化钠8g 渗透压调节剂焦亚硫酸钠1g 抗氧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 工艺流程:主药+附加剂+注射用溶剂配液滤过 灌封灭菌 安瓿洗涤干燥(灭菌) 成品包装印字质量检查检漏 5.分析处方,并指出采用何种方法制片?并简要写出其制备方法。 处方:呋喃妥因 50g 糊精 3g 淀粉 30g 淀粉(冲浆10%) 4g 硬脂酸镁 0.85g 根据上述处方,选用湿法制粒制片。 制备:取呋喃妥因过100目筛然后与糊精、1/3淀粉混匀,加入淀粉浆制成软材,过14目筛制粒,湿粒在60℃下干燥,干粒再过12目筛整粒。将此颗粒与剩余的淀粉、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含量测定合格后计算片重。 6.处方分析并简述制备过程 Rx1 维生素C 104g 主药碳酸氢钠 49g pH 调节剂亚硫酸氢钠 0.05g 抗氧剂 依地酸二钠 2g 金属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 1000ml 溶剂 制备:在配置容器中,加处方量80%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加维生素C 溶解后,分次加碳酸氢钠,溶解后加入已配好的依地酸二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调节pH6.0-6.2,添加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过滤,通二氧化碳气流下灌封。7.写出板蓝根注射液处方中各物质的作用。 处方用量作用板蓝根 500g 主药苯甲醇 10ml 抑菌剂 吐温 80 5ml 增溶剂注射用水适量溶剂共制 1000ml 8. 写出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处方中各物质的作用。 磺胺甲基异噁唑(SMZ) 400g 主药甲氧苄啶(TMP) 800g 主药(抗菌增效剂) 淀粉/120目80g 填充剂,内加崩解剂 3%HPMC 180~200g 润湿剂,黏合剂硬脂酸镁3g 润滑剂制成1000片

生物药剂学重点

生物药剂学 一、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1)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3)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物转化; (4)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 3.生物药剂学研究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2)生物因素:①种族差异②性别差异③年龄差异④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⑥遗传因素。 4.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3)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5)研究新的给药途经与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7)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 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壁通透性特征将药物分成4种类型:Ι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ΙΙΙ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ΙV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6.微透析(MD)技术:P10 二、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药剂学综述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高效提高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此文简要介绍靶向制剂的分类,剂型及其应用。 关键词靶向制剂;微球;纳米粒;脂质体;应用 靶向制剂的概念起始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于20世纪初提出[1]。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针对特定疾病的相关靶点,设计和构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热门之一。 靶向制剂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减小全身的不良反应,为第四代给药系统(DDs)。由于癌症为世界上较为难治愈的疾病之一,而放射性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对患者的正常细胞损伤太大,毒副作用强。所以目前,靶向制剂被认为是抗癌药的最适宜的剂型。 1.概述 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的特定结构和靶点,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2]。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3]主要有:①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②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③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1.1靶向制剂的分类 靶向制剂的特点是定位浓度、高效、低毒、控制释药、血浓恒定、顺应性提高。靶向制剂通过作用机制上分类,可分为:①被动靶向制剂,药物以微粒(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等)为载体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②主动靶向制剂,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不被单核吞噬系统识别,或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是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用温度、pH或磁场等外力将微粒导向特定部位。靶向制剂目前常用的药物载体有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纳米囊、纳米球、磁性导向微粒,也有

工业药剂学试题

《工业药剂学》试卷一 1.剂型:药物经加工制成的适合于预防、医疗应用的形式。 2.渗漉法:是将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中,在药粉上连续填加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粉,自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种动态浸方法。 3.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的基质重量之比。 4.热压灭菌法:在热压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使菌体内蛋白凝固而达到灭菌效果。 5.软膏剂: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1.根据赋形剂在制备片剂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同,可分为稀释剂、吸收剂、润湿剂、粘合剂、崩解剂和润湿剂。 2.预测固体湿润情况,0.<θ<90.表示液滴在固体面上可以润湿。 3.三氯叔丁醇为注射剂的附加剂,具有抑菌剂和局部止痛剂作用。 4.一般膜剂最常用的成膜材料为聚乙烯醇,其外文缩写PVA,其性质主要是由其分子量和醇解度决定。 5.倍散较为适宜的赋形剂为乳糖。 6.滴丸剂的基质可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大类。 7.玻璃瓶输液剂的灭菌温度为115℃时间为 30min;塑料袋输液剂的灭菌温度为109℃时间为45min。 8.输液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澄明度检查、不溶性微粒检查、热源检查、无菌检查。 9.现需配发硫酸阿托品散1mg×10包,应取硫酸阿托品千倍散0.01g。 1(√)粉碎小量毒剧药应选用玻璃制乳钵。2(× )表面活性剂作为O/W型乳化剂其HLB 值应为15-18。 3(√)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的商品名称是吐温8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卫生部制定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5(√)粉末直接压片时,既可作稀释剂,又可作粘合剂,还兼有崩解作用的辅料是淀粉。 6(√)生物制品.抗生素适宜的干燥方法是冷冻干燥。 7(×)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一般是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阳离子型。 8(×)热压灭菌时,压力表指针开始上升时即可计算灭菌时间。 9(√)栓剂浇注后应于起模后把模孔上多余部分切掉 10(× )GLP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11(×)眼膏基质的组成为白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 12(√)麻醉药品处方保存期为三年。 13(×)干胶法制初乳时,液状石蜡:水:胶比例为4:2:1。 14(√)输液剂灌封室消毒后的菌落数应控制在2个以下。 15(√)虫蜡常用作片剂包糖衣打光物料 1.下列化合物能作气体灭菌的是( D )。 A.乙醇 B.氯仿 C.丙酮 D.环氧乙烷 E.二氧化氮 2.焦亚硫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氧剂,最适用于( A )。 A.偏酸性溶液 B.偏碱性溶液 C.不受酸碱性影响 D.强酸性溶液 E.强碱性溶液 3.胃蛋白酶合剂属于哪种制剂( D )。 A.混悬液型 B.溶液型 C.乳浊液型 D.胶体溶液型 E.溶胶剂型 4.制备5%碘的水溶液,通常可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D )。 A. 制成盐类 B. 制成酯类 C .加增溶剂 D.加助溶剂 E .采用复合溶剂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剂型的基础理论、制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数理、生命、材料、电子和信息等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极大地推动了药剂学的发展,使药剂学从经验探索阶段步入了科学研究阶段。 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研究,在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的同时,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出现是药剂学领域中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大量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是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药剂学总体发展方向: ?基本理论(缓控释、透皮、靶向理论) ?新剂型、新制剂、新辅料(高分子胶束等) ?新技术、新机械和设备(粉末直接压片等) ?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剂型重要性(作用特点): 1)剂量准确、给药方便 2)改变药理作用 3)降低毒副作用(“三小”:毒、副作用、剂量小) 4)增加稳定性 5)调节给药速度(“三效”:高、速、长效) 6)提高疗效(“三定”:定量、定时、定位) 药物制剂或剂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使用方便综合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为:快速起效、缓控释和靶向性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 1.快速起效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 根据某些需及时治疗的疾病(如心绞痛等),尽管临床首选方案是采用注射给药,但该用药方案必须在医疗机构中实施,对处理远离医疗机构的突发性病例无能为力,虽然散剂、颗粒剂、泡腾制剂的冲服固然有快速起效作用,但携带和使用极为不便,因此,研制具有快速起效、携带方便的药物制剂及剂型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口腔、鼻腔和肺部给药系统为研究热点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具有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避免胃

药剂学处方总结

第一部分:处方分析 1. 分析下列软膏基质的处方并写出制备方法。硬脂醇250g 油相,同时起辅助乳化及稳定作用白凡士林250g 油相,同时防止水分蒸发留下油膜利于角质层水合而产生润滑作用 十二烷基硫酸钠10g 乳化剂丙二醇120g 保湿剂 尼泊金甲酯0.25g 防腐剂尼泊金丙酯0.15g 防腐剂蒸馏水加至1000g 制备:取硬脂醇和白凡士林在水浴上融化,加热至75 ℃,加入预先溶在水中并加 热至 75 ℃的其他成分,搅拌至冷凝即得。 2. 写出10%Vc 注射液(抗坏血酸)的处方组成并分析? 维生素C 104g 主药碳酸氢钠49g pH 调节剂亚硫酸氢钠0.05g 抗氧剂依地酸二钠2g 金属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 3. 分析下列处方并写出下列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硬脂酸甘油酯35g 油相硬脂酸120g 油相液体石蜡60g 油相,调节稠度白凡士林10g 油相羊毛脂50g 油相,调节吸湿性三乙醇胺4g 水相,部分与硬脂酸形成有机皂其乳化作用尼泊金乙酯1g 防腐剂蒸馏水加之1000g 将油相成分(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液体石蜡,白凡士林,羊毛脂)与水相成分(三乙醇胺,尼泊金乙酯溶于蒸馏水中)分别加热至80 ℃,将熔融的油相加入水中, 搅拌,制成O/W 型乳剂基质。 4. 处方分析,并写出制备小体积注射剂的工艺流程肾上腺素1g 主药依地酸二钠0.3g 金属络合剂盐酸pH 调节剂氯化钠8g 渗透压调节剂焦亚硫酸钠1g 抗氧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 工艺流程:主药+附加剂+注射用溶剂配液滤过 灌封灭菌 安瓿洗涤干燥(灭菌) 成品包装印字质量检查检漏 5. 分析处方,并指出采用何种方法制片?并简要写出其制备方法。 处方:呋喃妥因50g 糊精3g 淀粉30g 淀粉(冲浆10%) 4g 硬脂酸镁0.85g 根据上述处方,选用湿法制粒制片。 制备:取呋喃妥因过100 目筛然后与糊精、1/3 淀粉混匀,加入淀粉浆制成软材,过14 目筛制粒,湿粒在60℃下干燥,干粒再过12 目筛整粒。将此颗粒与剩余的淀粉、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含量测定合格后计算片重。 6. 处方分析并简述制备过程 Rx1 维生素C 104g 主药碳酸氢钠49g pH 调节剂亚硫酸氢钠0.05g 抗氧剂 依地酸二钠2g 金属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 溶剂制备:在配置容器中,加处方量80% 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加维生素C 溶解后,分次加碳酸氢钠,溶解后加入已配好的依地酸二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调节pH6.0-6.2, 添加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过滤,通二氧化碳气流下灌封。 7.写出板蓝根注射液处方中各物质的作用。 处方用量作用板蓝根500g 主药苯甲醇10ml 抑菌剂 吐温80 5ml 增溶剂注射用水适量溶剂共制1000ml 8. 写出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处方中各物质的作用。 磺胺甲基异恶唑(SMZ )400g 主药甲氧苄啶(TMP )800g 主药(抗菌增效剂) 淀粉/120 目80g 填充剂,内加崩解剂3%HPMC 180 ~200g 润湿剂,黏合剂硬脂酸镁

初级药师考试辅导之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六节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六节药物排泄 一、A1 1、关于肾脏排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和蛋白质不能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滤过以被动转运为主 C、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D、水、钠、氯、钾等有用物质可被重吸收 E、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2、以下选项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的是 A、消除速率常数 B、清除率 C、半衰期 D、一级动力学消除 E、零级动力学消除 3、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 D、肾小管重吸收 E、血浆蛋白结合 4、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A、肝 B、皮肤 C、消化道 D、肾 E、肺 5、关于肠肝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肠肝循环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门静脉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 B、肠肝循环发生在由胆汁排泄的药物中 C、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缩短 D、肠肝循环的药物应适当减低剂量 E、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存在肠肝循环现象 6、胆汁排泄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胆汁排泄的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分泌 B、肝脏中存在5个转运系统 C、药物胆汁排泄主要通过被动转运进行 D、主动分泌有饱和现象 E、主动分泌存在竞争效应 7、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以原型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代谢 E、消除

二、B 1、A.首关效应 B.生物等效性 C.相对生物利用度 D.绝对生物利用度 E.肝肠循环 <1> 、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同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 A、 B、 C、 D、 E、 <2> 、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部分被肝代谢,称为 A、 B、 C、 D、 E、 <3> 、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吸收的现象为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9】 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清除率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表观分布容积数)。【该题针对“药物的排泄”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0098】 3、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药物经肾小球滤过的方式称为被动转运,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不存在竞争性抑制。而肾小管分泌为主动转运,肾小管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都可存在竞争性抑制。胆汁

药剂学的总结_副本

一、名词解释 1.剂型: 2.渗漉法: 3.热压灭菌法: 4.软膏剂: 5.表面活性剂: 6.转相: 7.灭菌法: 8.浸出制剂: 9.协定处方: 10.热原: 11.昙点: 12.栓剂: 13.粉碎: 14.微型胶囊: 15.HLB值: 16.输液剂: 17.助溶: 18.脂质体: 二、填空题 1.根据赋形剂在制备片剂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同,可分为、、、和。 3.一般膜剂最常用的成膜材料为,其外文缩写,其性质主要是由其和决定。 4.倍散较为适宜的赋形剂为。 5.滴丸剂的基质可分为和两大类。 6.玻璃瓶输液剂的灭菌温度为时间为;塑料袋输液剂的灭菌温度为时间为。 7.输液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 8.现需配发硫酸阿托品散1mg×10包,应取硫酸阿托品千倍散。 9.影响粉体流动性的因素有、、、和。 10.决定乳剂类型的主要因素是乳化剂的和。 11.软膏剂中烃类基质以为最常用,类脂中以应用较多。 12.气雾剂的组成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13.用于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HLB值应在之间。 14.片剂的包衣的种类有、、。 1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加入氯化钠具有和的作用。 16.滴眼剂常用的PH值调整剂有、、。 17.湿法制粒压片一般常用至的乙醇作润湿剂。 18.膜剂的主要制法有、、。 19.片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 20.常用的浸出方法主要有、、。 21.羊毛脂不单独用作,常与合用,可改善。 25.微孔滤膜的滤过机制主要是,用于注射剂滤过的滤膜孔径为。 26.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简称。

27.眼膏基质凡士林宜选用灭菌,工作服、工作帽、脱脂棉、纱布宜选用灭菌。 28.常用的软膏剂基质有水溶性基质、油溶性基质和乳膏型基质。 29.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毒素,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去除的方法有高温法、酸碱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等。 30.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澄明度、热原、无菌、pH检查、刺激性检查、降压物质、含量等。 31.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毒素,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去除的方法有高温法、酸碱法、吸附法和离子交换法等。 32.输液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澄明度检查、漏气检查、热原、无菌检查、含量及PH值检查。 33.药物剂型因素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但对那一项影响最大吸收。 三、是非判断题 1.(√)粉碎小量毒剧药应选用玻璃制乳钵。 2.(× )表面活性剂作为O/W型乳化剂其HLB值应为15-18。 3.(× )中华人民国药典是由卫生部制定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4.(√)粉末直接压片时,既可作稀释剂,又可作粘合剂,还兼有崩解作用的辅料是淀粉。 5.(√)生物制品、抗生素适宜的干燥方法是冷冻干燥。 6.(×)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一般是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阳离子型。 7.(×)热压灭菌时,压力表指针开始上升时即可计算灭菌时间。 8.(×)栓剂浇注后应于起模后把模孔上多余部分切掉 9.(× )GLP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简称。 10.(×)干胶法制初乳时,液状石蜡:水:胶比例为4:2:1。 11.(√)输液剂灌封室消毒后的菌落数应控制在2个以下。 12.(√)虫蜡常用作片剂包糖衣打光物料。 13.(√)滑石粉、炉甘石、朱砂等应采用水飞法粉碎。 14.(√)医院处方制度中规定一般保存期为一年。 15.(√)凡规定检查溶出度的片剂,可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16.(×)微孔滤膜用于注射剂滤过的滤膜孔径为0.45—0.8um。 17.(√)亚甲兰染色,水相为兰色,油相为白色。 18.(√)含热量高.穿透力强.灭菌效果最好的蒸气是饱和蒸气。 19.(√)滴眼剂中常用的PH值调整剂是硼酸-硼砂缓冲液。 20.(√)醑剂与酊剂共同点是浓度都有一定的规定。 21.(×)灌封室是制备注射剂无菌操作的关键地区,要求洁净度达到1000级。 22.(×)药材粉碎越细药材中有效成分浸出效果越好。 23.(×)输液剂中可添加适宜的抑菌剂。 24.(×)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可不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25.(×)硬脂酸镁为片剂的润滑剂,共用量为10%—20%。 26.(√)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物。 27.(×)热原的组成中致热活性最强的是磷脂。

工业药剂学(一)

工业药剂学(一) 一、名词解释 1. 工业药剂学: 2. 增溶: 3. 接触角: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药物制剂的名称的是() A. 维生素C B. 颗粒剂 C. 阿司匹林缓释片 D. 固体分散体 2. 两种亲水性药物混合,测定临界相对湿度分别为60%和50%,其混合后的临界相对湿度为() A. 10% B. 30% C. 55% D. 110% 3. 一般来说,毒性最大的表面活性剂为() A.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C.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D.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4. 液体制剂中,处方中苯扎溴胺属于() A. 增溶剂 B. 着色剂 C. 矫味剂 D. 防腐剂 5.一般来说,下列注射方式吸收速率最慢的是() A. 静脉滴注 B. 皮下注射 C. 肌肉注射 D. 静脉推注 6. 有关散剂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 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易于分散,起效快 B. 外用覆盖面积大,可以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 C.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 D. 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较其他固体制剂更稳定 7. 关于片剂中制粒目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改善原辅料的流动性 B. 减小片剂与模孔间的摩擦力 C. 避免粉尘分层

D. 避免细粉飞扬 三、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固体制剂的是() A. 颗粒剂 B. 软膏剂 C. 凝胶剂 D. 胶囊剂 2. 关于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叙述正确的是() A. HLB值指亲水亲油平衡值 B. 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C. HLB值越高,亲油性越强 D. 其范围通常在0~40之间 3. 测定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包括() A. 影响因素实验 B. 长期实验 C. 震荡实验 D. 加速实验 4. 关于热原的正确表述有() A. 可被高温破坏 B. 可被吸附 C. 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破坏 D. 可用0.22μm微孔滤器除去 四、简单题 1. 药物剂型的意义是什么? 2. 液体制剂的优点有哪些? 3. 纳米乳剂与普通乳剂比较的优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