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综述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药剂学综述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药剂学综述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广泛应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小剂量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是大剂量时会引发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等。因为这些副作用,研制出了肠溶剂、阿司匹林的缓释或控释制剂等。同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奥扎格雷、他汀类药物、尿激酶、EPA + DHA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可治疗多种疾病。本文介绍了阿司匹林的历史和关于剂型、联合用药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字】阿司匹林,历史,剂型,联合用药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系统命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acetoxybenzoic acid)。分子式:C9H8O4,相对分子质量:180.16,熔点:135~136℃,密度:1.40g·cm-3。它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还可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的历史、剂型、联合用药等进行了综述。

1. 阿司匹林的历史

阿司匹林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药物之一。早在1899年,阿司匹林就作为商品化的药物进入市场。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阿司匹林可谓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

19世纪末期,由Friedrich Bayer创办的拜耳公司只是一家很小的染料公司。由于当时的染料行业很不景气,Bayer决定转行,创办了

自己的药物研究所。阿司匹林正是在这里诞生的。

1897年,拜耳公司的职员Felix Hofman声称,他在水杨酸分子上装配了一个乙酰基,得到了一种药效更好,副作用小很多的抗炎症药物——阿司匹林。Hoffman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拜耳公司的认可,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阿司匹林就是Hoffman发明的。

不过到了1949年,拜耳公司另一位员工Arthur Eichengrtin却宣称,自己当时是Hofman的领导,是他下令让Hofman尝试水杨酸乙酰化的,而Hofman本人甚至根本不知情。只是由于Eichengriin是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压制,使得拜耳公司始终不肯承认他的贡献,因而世人也未能得知这样一位人物。

直到20世纪9O年代,英国史学家Walter Sneader获得拜耳公司的特许,查阅了众多的档案,才将这一事件公诸于世。有趣的是,事实上,这两位拜耳员工都不是阿司匹林真正的发明者。早在1853年,法国化学家Charles Gerhardt就已经尝试过将水杨酸乙酰化,只不过未能得到纯品。1859年,vonGilm用另一种方法合成了水杨酸,且获得了纯净的产物。

自阿司匹林问世以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其新功效的研究。除镇痛作用外,它还有退烧、消炎的作用。1950年,阿司匹林曾作为“销量最好的止痛药”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阿司匹林的酸毕竟刺激胃肠道,随着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镇痛药物相继被开发,阿司匹林便逐渐被替代,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的销量大幅衰退。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惊奇地发现,阿司匹林除了可以

止痛、退热和消炎外,还具有抗凝血和舒张心血管等作用。并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心梗患者第二次的发病率。而且,由于阿司匹林毒副作用小,少量服用不会引起身体不适,现在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常备药品如今全世界阿司匹林的年消耗

量已达5万吨之多,足以见其之畅销[1]。

2. 阿司匹林的剂型

2.1阿司匹林普通片剂

阿司匹林的片剂是临床上常用的剂型,但阿司匹林是难溶性药物,不易从其制剂中释放、溶出。因而使用各种辅料来增强阿司匹林的溶出度,同时改变它的有效期。影响阿司匹林溶出度的主要因素为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陈强[2]等选择淀粉、L-HPC、SDS对阿司匹林片剂的处方优选进行了考察。此实验,采用U7(73)均匀实验设计,并对每个方案制成的阿司匹林片进行溶出度试验,利用单指数函数进行拟合,以溶出速率常数K为处方优选指标。结果表明,优选出的阿司匹林片处方为淀粉用量为5%,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的用量为5%,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用量为3%。优化后的阿司匹林片15min内可以实现100%溶出,T50为1.5 min,T d为2.3 min,说明优选后的处方在提高阿司匹林溶出速度方面是成功的。周礼玲[3]则研究了不同辅料对阿司匹林片剂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中分别使用了淀粉,β-环糊精,乳糖作为辅料制作阿司匹林片剂。并且使用经典恒温实验法考察不同片剂的稳定性,并预测其有效期。实验表明:用乳糖作为阿司匹林片剂的辅料,可以减少片剂的吸湿,这样就会延缓阿司匹林的水解,使阿司匹林的

有效期较另两种辅料明显延长。

2.2 阿司匹林的肠溶剂

因阿司匹林刺激胃黏膜,大剂量服用易造成胃溃疡和胃出血的缺点,而采用肠溶剂。Vera E. Valkhoff等[4],研究低剂量阿司匹林与胃肠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得出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相关联的风险增加消化道溃疡和出血。在风险低剂量的阿司匹林用户因此建议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最常见的并发症,消化性溃疡相关疾病。大多数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被认为是一个出血性溃疡的主要原因。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阿司匹林也被认为是出血性消化性溃疡病的重要原因,NSAIDs是一种最常用的类药全球。由于广泛使用NSAIDs,患者严重的绝对数量NSAID引起的胃肠道并发症是增加[5]。阿司匹林用特殊肠溶材料包衣后,由于肠溶衣在酸性条件下即胃液中不溶解,而在碱性条件下即肠液中溶解并释放出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可有效防止阿司匹林在胃中分解失效,避免对胃黏膜的刺激。如今阿司匹林肠溶剂被做成了肠溶片、肠溶胶囊、肠溶滴丸等。

2.3 阿司匹林的溶缓释或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

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张晓旭等[6]采用亲水凝胶骨架材料HPMC和水不溶性骨架材料EC 来研究对阿司匹林缓释片缓释效果的探讨。此实验共设计了4个处方,亲水凝胶骨架片制备、不溶性骨架片的制备、混合型骨架片的制备(加入HPMC、EC两种骨架材料)、普通阿司匹林片的制备(对照组)。实验表明:EC比HPMC的缓释效果更强一些,HPMC、EC混合骨架材料缓释效果最强,但存在溶出太慢问题。程三芳等[7]以主药阿司匹林和崩解剂为片芯,乙基纤维素(EC)为包衣材料,聚乙二醇6000(PEG6000)为致孔剂,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增塑剂,采用压制包衣法制备出脉冲控释片。

2.4 阿司匹林的泡腾片

泡腾片是以适宜的酸和碱为崩解剂制成的一种片剂。泡腾片入水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从而迅速溶解,药物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携带方便且成本低,故近年发展较快。王文星[8]使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阿司匹林泡腾片的有关物质及含量进行了检测,这样可以避免其中辅料对检测的影响。

3.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

同时或先后应用。用药品种偏多,使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增加,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增加。本文叙述阿司匹林联合用药。陈玉辉等[9]探讨奥扎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安全性。此实验使

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联用奥扎格雷组和单用阿司匹林组,记录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观察到奥扎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CI并未增加出血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但可能增加对肝功能的损害。

马正荣[10]研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都给予脑梗死首发后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同时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对照组仅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治疗时间为1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得出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率亦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后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及不稳定斑块率,其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事件上具有明显的作用。

肖育[11]研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将12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用15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有无药品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察两组TIA患者脑梗塞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TIA疗效较单纯

抗血小板治疗为优,更好的改善了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降低了发展为脑梗塞的风险,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周万辉[12]对尿激酶阿司匹林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进行

临床观察。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阿司匹林联用组和尿激酶组,疼痛剧烈患者给予硝酸甘油或哌替啶镇痛治疗,若出现出血倾向,立即停止给药,予以抗纤维蛋白溶酶药治疗。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尿激酶与阿司匹株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安全可靠。

Cathy M. Helgason等[13]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血小板聚集和补充进行研究,使30位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3个月,并观察体外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补充和尿11脱氢血栓素B 2的排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补充,并可减少尿11脱氢血栓素B 2的排泄。统计分析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联合氯吡格雷两组,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每个病人在一段时间内聚类和变量的相互作用也会改变。

Naozumi Kubota等[14]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提高长期治疗结果。应用标准阿司匹林治疗后冠状动脉干预,他汀类药物还规定防止继发性冠状动脉疾病。实验表明他汀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改善PCI术后患者的长期临床结果。

Robert C. Block等[15]研究EPA + DHA和阿司匹林对炎性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加ω3脂肪酸eicosapen taenoic酸的组合(EPA)和二十碳六烯酸(DHA)协同抑制血小板功

能,阿司匹林,EPA,DHA已经证明,反炎症的性质。

阿司匹林可治疗多种疾病,但同时它的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阿司匹林新的剂型可以规避一些副作用。同时研究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使治疗效果加强。这些新的进展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使用阿司匹林。

【参考文献】

[1] 张子旸,陈家华. 阿司匹林-充满生机的百年经典. 大学化

学,2010,4,25:48-53

[2] 陈强,马桂芝.阿司匹林片剂的处方优选. 新疆医科大学学

报,2010, ,33(9):1047-1049

[3] 周礼玲. 不同辅料对阿司匹林片剂稳定性的影响. 黑龙江医

药,2008,6;42-43

[4] Vera E. Valkhoff, MDa,b, Miriam C.J.M. Sturkenboom, PharmD.Risk factors f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ssociated withlow-dose aspirin.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2012:125–140

[5]Ryuichi Iwakiri ,Kazuma Fujimoto.Roles of NSAIDs and aspirin in bleeding peptic ulcers.Clin J Gastroenterol (2008) 1:33–39

[6] 张晓旭,陈敏余,陈梓华等. 阿司匹林缓释片不同骨架材料缓释

效果的探讨. 北方药学,2012,9(3):33-34

[7] 程三芳,岳红坤,常明. 阿司匹林脉冲控释片的研制. 石家庄学

院学报,2012,3(14):23-28

[8] 王文星. 阿司匹林泡腾片中有关物质及其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28):22-24

[9] 陈玉辉,靳令经,管强. 奥扎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世界临床药学,2012,6(33):351-354

[10] 马正荣.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临床疗效分析. 专用临J末医药零志,2012,21(16):92-93

[11] 肖育.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的研究.中外医疗,2010,34:86-87

[12] 周万辉. 尿激酶阿司匹林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临床观察. 当代医学,2010,28(16):139

[13] Cathy M. Helgason ,Enzo Grossi , Dilip Pandey etal.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Recruitment with Aspirin-Clopidogrel Therapy. Cerebrovasc Dis 2008;25:392–400

[14] Naozumi Kubota,Takatoshi Kasai,Katsumi Miyauchi

etal.Therapy with statins and aspirin enhances long-term outcome of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Heart Vessels, (2008) 23:35–39

[15] Robert C. Block1, Usawadee Dier, Pedro Calderon Artero. The effects of EPA + DHA and aspirin 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angiogenesis factors.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2, 2, 14-19

药剂学综述缓控释微丸制剂

缓控释微丸制剂 摘要:目前市面上涌现出多种缓控释制剂,其中微丸凭借其载药范围宽、流动性好、体积小等优点受到青睐。本文通过对缓控释制剂中微丸的定义、特点、在缓控释制剂类型中应用的原类型、释药机理及其制备工艺和辅料应用的介绍,让初次接触药剂学中缓控释微丸制剂的人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微丸制剂铺垫坚实的药剂学基础。 引言:近几年药物剂型不断出新,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制剂、脉冲式和自调式给药制剂,其中缓控释制剂最为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缓控释微丸是缓控释制剂中最受青睐的剂型之一。药物的作用与其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有关,通过使药物定速释放来控制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从而使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从而减少药物给药剂量和次数。因此微丸释药基于药物释放模式,包括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有一快速释放剂量再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注意确定释药模式前应先确定药物有效浓度范围,治疗指数小或半衰期短者均制为缓控释制剂。[1]微丸作为多单元型给药系统的代表,具有传统单剂量型缓释制剂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如吸收个体差异小、剂量突释效应低以及释药速率稳定等,现已逐渐成为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2] 历史 我国古代就有中药微丸制剂,如“六神丸”、“喉炎丸”、“王

氏保赤丸

”、“牛黄消炎丸等。最早的是手工泛丸(中药水泛丸),将微丸装入胶囊内给药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1949年Smith Kline和French等认识了微丸在缓释制剂方面的潜力,把微丸装入胶囊开发成适合于临床的缓释型胶囊制剂,使得微丸制剂得到了较大发展。1999年度全球此类产品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13]目前,许多缓释、控释胶囊剂如“Theo-24”(茶碱)、“扑尔敏胶囊”“苯巴比妥”等都有微丸制剂,一些普通制剂也在逐步采用微丸制剂技术,如“伤风感冒胶囊”等。随着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的发展,微丸有了很大发展,生产由手工制造发展到半机械化和全自动化制备。 现状 1、定义:微丸剂是指直径小于215mm的丸状口服制剂。是一种剂量分散型制剂, 通常一个剂量由几十乃至一百多个小丸组成。[4]其应用方式包括将均一的小丸或不同粒径、不同包衣厚度的小丸混合装入空胶囊制成胶囊剂, 或者压制成片剂。按处方组成、结构及释药机制的不同, 微丸剂可分为膜控小丸、骨架型小丸及混合型小丸几种类型。[2]微丸通过改变辅料结合药物溶解、扩散的性质来控制释药速度,其辅料主要有聚丙烯酸树脂及纤维素衍生物类等。 2、优点: 2.1 改变微丸组合来改变释药速度 2.2 复方制剂配伍克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 2.3 在体内多个小丸广泛均匀地分布可防止局部药物浓度太大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剂型的基础理论、制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数理、生命、材料、电子和信息等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极大地推动了药剂学的发展,使药剂学从经验探索阶段步入了科学研究阶段。 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研究,在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的同时,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出现是药剂学领域中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大量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是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药剂学总体发展方向: ?基本理论(缓控释、透皮、靶向理论) ?新剂型、新制剂、新辅料(高分子胶束等) ?新技术、新机械和设备(粉末直接压片等) ?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剂型重要性(作用特点): 1)剂量准确、给药方便 2)改变药理作用 3)降低毒副作用(“三小”:毒、副作用、剂量小) 4)增加稳定性 5)调节给药速度(“三效”:高、速、长效) 6)提高疗效(“三定”:定量、定时、定位) 药物制剂或剂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使用方便综合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为:快速起效、缓控释和靶向性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 1.快速起效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 根据某些需及时治疗的疾病(如心绞痛等),尽管临床首选方案是采用注射给药,但该用药方案必须在医疗机构中实施,对处理远离医疗机构的突发性病例无能为力,虽然散剂、颗粒剂、泡腾制剂的冲服固然有快速起效作用,但携带和使用极为不便,因此,研制具有快速起效、携带方便的药物制剂及剂型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口腔、鼻腔和肺部给药系统为研究热点1.1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具有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避

非甾体抗炎药综述

一.简介 非甾体抗炎药( no n- steroidal ant i- inf lammatory dr ug s, NSAIDs) 是指具有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而非类固醇结构的药物。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的第二大类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非类固醇一线治疗药物, 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等作用, 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能有效缓解肌肉、关节及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局部疼痛、肿胀等, 广泛用于腰背痛、牙痛、痛经、急性痛风、外伤或手术后疼痛、癌痛等的治疗, 且无成瘾性和依赖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大约有1亿多人在服用NSA ID s,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患者。每天约有3 0 0 0 万关节炎患者服用NSAIDs,在我国最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500 万OA患者和4 2 0 万R A 患者在服用N S A I D s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的患者约占门诊总人数的1/ 5~ 1/ 4, 因此, 可以说N SA ID s 是临床医师特别是骨科大夫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2。随着此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其临床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二.发展简史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 S A I D s ,具有神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约460 年至377 年希波克拉底曾经使用柳树皮来治疗骨骼肌肉疼痛;1 7 6 3 年的英国传教士爱德蒙特·斯通(E d m a n dS t o n e )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描述将柳树叶煎液作为一种抗炎药;1828 年德国慕尼黑药学教授约翰·布赫勒(Johann Buchner)提取出柳树皮中的有效成分水杨苷,次年汉立·里劳西(Henri Leroux)获得其结晶;水杨酸则是意大利化学家雷非·皮立亚(Raffaele Piria)首次从水杨苷中获得,1859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柯比(Hermann Kolbe)完成了鉴定及合成其化学结构的工作,1 8 7 4 年水杨酸开始生产;鉴于水杨酸的胃肠道刺激性和不适的口感,1 8 9 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 o f f m a n n )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随后拜耳公司的首席药理学家海里希·狄里舍(H e i n r i c hDresser)通过自身实验和随后的动物实验证明乙酰水杨酸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并于1899 年注册了商品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此后的100 多年来,阿司匹林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作为NSAIDs的原形药并成为药物史上的一颗“常青树”3。 1898 年, 由德国拜尔药厂首先合成的阿司匹林是最早用于风湿热及关节炎的治疗药物。由于其在大剂量时才能发挥消炎止痛作用并伴随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 逐渐被新上市的NSAID 所取代。1952 年, 保泰松( 苯丁唑酮) 问世, 为第一个被命名的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强大的抗炎镇痛效应而广泛用于风湿病的治疗长达30 多年。至20 世纪80 年代, 因相关的不良反应, 如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断出现而逐渐被限制使用或禁用。1963 年, 吲哚乙酸类NSAID 的代表药物消炎痛( 吲哚美辛) 上市, 虽然其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较强, 但因胃肠道、肝脏和肾脏等毒副作用仍然很严重而逐渐少用。1969 年, 1姜爱霞.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 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6):96-98 2刘红,李国珍,葛泉丽.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01-402 3李梦涛,曾小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8):24-29

工业药剂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剂型:药物经加工制成的适合于预防、医疗应用的形式。 ●栓剂:药物、药材提取物或药粉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 ●膜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 ●软膏剂: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输液剂:系指通过静脉输液滴注方式输入人体血液中的大剂量注射液。 ●气雾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闭容器中制成的澄明液体、混 悬剂或乳浊液,使用是借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雾粒喷出的制剂。 ●颗粒剂: ●泡腾片; ● ●微型胶囊:系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称囊心物或芯料) 包裹,使成半透明性或密封的微小胶囊。 ●渗漉法:是将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中,在药粉上连续填加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粉,自下部流出浸 出液的一种动态浸出方法。 ●灭菌法: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热压灭菌法:在热压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使菌体内蛋白凝固而达到灭菌效果。 ●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的基质重量之比。 ●表面活性剂:能使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现象。 ●助溶:系指主要由于络合剂的作用而增大溶解度的过程。 ●潜溶: ●粉碎:是借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质粉碎成适用程度的操作过程。 ●转相:由一种类型的乳剂转变成另一种类型乳剂的现象。 ●滑角:将粉体铺于板面上,将板倾斜到能使约90%的粉体流动,此时平板与水平所成的夹角。 ●浸出制剂: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药物制剂。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 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 ●法定处方:是指药典、部颁(国家)标准收载的处方,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在制造或医师开法 定制剂时,均需遵守其规定。 ●协定处方:一般是根据某一地区或某一医院日常医疗用药的需要,由医院药剂科与医师协商共同 制订的处方。 ●热原:是微量即可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 液出现混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昙点 ●表面活性剂: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够定向排列,并能够使表面张力显著 下降的物质 ●HLB值: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又称亲水亲油 平衡值也称水油度 ●CRH:具有水溶性的药物粉末在相对较低湿度环境时一般吸湿量较小,但当相对湿度提高到某一

药剂学综述栓剂的研究进展[1]

栓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栓剂是古老剂型之一,栓剂不仅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栓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筒单方便,效果明显可靠。对近年来栓刺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新型栓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新制药技术和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对栓剂的研究及使用也显著增加,出现了很多新型栓剂,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等,中药栓剂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关键词】栓剂;研究概况;综述;新剂型; 引言: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有对栓剂的记载。栓剂系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随着栓剂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和栓剂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栓剂现已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如中空栓、泡腾栓、微囊栓、海绵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尤其中药栓剂不断涌现,栓剂的研发热潮仍在进行中。 1 .栓剂概述[1] 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 体状外用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人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因使用腔道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喉道栓、耳用栓和鼻用栓等。目前,常用的栓剂有直肠栓和阴道栓。这两种栓剂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尿道栓呈笔形,一端稍尖。 2.栓剂分类 2.1按作用

分局部作用栓剂和全身作用栓剂。 2.2按应用部位 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脐栓、耳栓等,其中直肠栓和阴 道栓最为常见.Kyong-Hoon Eun等【2】曾用家兔做过栓剂直肠实验。2.3按形状大小 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和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前者多为肛门栓,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人直肠内。后者多为阴道栓,亦称阴道弹剂,因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以鸭嘴形较好。 2.4按基质 1.脂肪性基质,包括可可豆油、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乌桕油和氢化油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吐温一6l等。 2.5按剂型 分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等。【3】 3.栓剂作用特点【4】 栓剂给药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栓剂在腔道内起局部作用;其二为栓剂中的药物经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作用。局部作用主要为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这类局部作用是栓剂的特色和长处之所在,因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所以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全

药剂学综述--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制剂,具有适宜的硬度和韧性,无刺激性,引入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熔融、软化或溶解,且易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栓剂既可起局部作用,也可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作用。栓剂用于局部治疗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并逐渐释放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作用时间长、作用强。用于全身治疗时,由于药物在直肠吸收,药物避免了首过效应和胃中酶的破坏,不但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起效快,并可免去打针吃药之痛苦。由于栓剂疗效确切,且不易受其他条件影响疗效的发挥,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想把更多的药物制成栓剂。但传统的普通栓剂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各国相继开发了一些新型栓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就几种常用的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关键词】新型栓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缓释栓剂;微囊栓剂;泡腾栓剂;凝胶栓剂 栓剂亦称塞药或坐药,是一种传统剂型,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用栓剂治疗疾病最早可上溯至《史记》,后汉《伤寒论》中有载有蜜煎导方,就是用于通便的肛门栓,晋代《肘后备急方》载有鼻用栓剂和耳用栓剂。国外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伊伯氏纸草本》中也有栓剂的记载[1]。栓剂的发展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制药新技术、新基质的出现,栓剂的研究及使用显著增加,出现了中空栓、双层栓、缓释栓、微囊栓、泡腾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 1. 中空栓剂

中空栓剂以空白或含药基质为外壳,中空部分填充液体或固体药物的一种栓剂。是1984年渡道善照等研制的新型栓剂,与普通栓相比,中空栓剂的栓壁薄,在2分钟内软化释放,起效远快,表明中空栓剂有释药速度快的优点;中空栓剂药量可以调整,在临床上预先制备中空栓剂外壳,据临床需要临时填充药物;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个体化用药;中空栓剂还可增加制剂稳定性[2]。 Shegokar等[3]在研究扑热息痛中空栓中加入辅料对药物在体内释放的影响时得出当加入硫代琥珀酸二辛钠和微分硅胶可以延长扑热息痛释放时间,甘油酯和Capryol PGMC可作为佐剂来加快扑热息痛的释放,增加疗效。李维等[4]制备环丙沙星中空栓时,先配置PVP不同浓度溶液待用,将半合成脂肪酸脂 (基质 ) 适量, 置合适容器中, 于 60 ℃水浴中融化后搅匀。采用内加辅料法将融化好的基质迅速注入涂有液体石蜡的栓模中, (栓模中心部分有一空心管) , 于室温 20 ℃静置两分钟, 形成空腔, 于空腔内定量注入 0.3 ml PVP液和环丙沙星原料药, 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外加辅料法: 融化好的基质按定量加入0.3 ml/粒 PVP液, 搅匀, 迅速注入中心有一空心管栓模中, 室温静置两分钟, 空腔内加环丙沙星,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研究结果显示该中空栓的制备对提高在胃内易受消化液影响的药物及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吴德敏等[5]取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适量于60℃水浴中融化,加入4%的吐温80,再加入过100 目筛的氨基葡萄糖细粉,搅拌均匀,注入事先消毒灭菌并涂抹甘油的栓模中,冷凝后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临床研究 摘要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酸,其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是至今为止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本文对不同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工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简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分析了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我国阿司匹林发展的建议。 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Abstract Aspirin is also known as acetyl salicylic acid, its chemical name is 2-acetoxy benzoic acid, is a kind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published in 1899, has more than 100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three classical drug in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i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clinical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by far. The process of synthesis of aspirin with different catalysts were review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aspirin,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aspirin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f aspirin.

药剂学综述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靶向制剂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高效提高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此文简要介绍靶向制剂的分类,剂型及其应用。 关键词靶向制剂;微球;纳米粒;脂质体;应用 靶向制剂的概念起始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于20世纪初提出[1]。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针对特定疾病的相关靶点,设计和构建靶向制剂,靶向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学研究的热门之一。 靶向制剂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减小全身的不良反应,为第四代给药系统(DDs)。由于癌症为世界上较为难治愈的疾病之一,而放射性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对患者的正常细胞损伤太大,毒副作用强。所以目前,靶向制剂被认为是抗癌药的最适宜的剂型。 1.概述 靶向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的特定结构和靶点,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2]。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3]主要有:①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②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③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1.1靶向制剂的分类 靶向制剂的特点是定位浓度、高效、低毒、控制释药、血浓恒定、顺应性提高。靶向制剂通过作用机制上分类,可分为:①被动靶向制剂,药物以微粒(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等)为载体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②主动靶向制剂,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不被单核吞噬系统识别,或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是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用温度、pH或磁场等外力将微粒导向特定部位。靶向制剂目前常用的药物载体有乳剂、脂质体、微囊、微球、纳米囊、纳米球、磁性导向微粒,也有

阿司匹林的综述

阿司匹林的综述 “假如我将身处荒岛,如果选择随身携带某种药物的话,那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阿司匹林(aspirin)” ——John A. Baron教授,Dartmouth医学院 早在大约公元前1550,人们就已经知道柳树的叶子也可以止痛。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用柳叶汁来镇痛和退热。1763年4月25日,英国牛津郡的牧师爱德华~斯通给伦敦皇家学会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了他应用柳树皮治疗热病的情形。信中说,他五年里总共大约50例病人服用这种树皮的粉末,几乎从未失败过…1874年,苏格兰医生麦克拉根用柳树皮提取物成功地降低了风湿病患者的体温,并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和浮肿。两年后,他的实验报告发表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后来,其他科学家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水杨苷,并制备出水杨酸钠,也证明了它有退热、止痛和消炎的作用。从此,水杨酸就一直用于热病、风湿病和痛风的治疗。不过水杨酸钠的味道比较苦,而且服后人会感到胃十分不舒服。1897年,在拜耳公司工作的德国化学家费力克斯·霍夫曼,为他患有严重风湿病的父亲,改造水杨酸钠。很快,他找到了制成纯净乙酰水杨酸的方法。随后,拜耳公司工业药品实验主任、药物学先驱之一赫尔曼·德莱泽对水杨酸进行了缜密的研究,肯定了水杨酸的药理功效。于是,拜耳公司在1899年2月以“阿司匹林(Aspirin)”的名字

给此药注册。 关于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及目前努力方向。阿司匹林的经典制备方法是使用乙酸酐或者乙酰氯在浓硫酸催化下对水杨酸进行酰化制得,工艺比较成熟,产率在60%左右。但该方法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且不利于提纯,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很大。因此,阿司匹林的合成发展中,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及采用先进的合成技术是关键。 文瑞明等评述了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草酸、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无水碳酸钠、碳酸氢钠、吡啶、无水乙酸钠、苯甲酸钠、氧化锡、三氯化铝、稀土氯化物、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氟化钾/氧化铝、磷酸二氢钠、一水硫酸氢钠、酸性澎润土、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方法。比较了酸、碱、无机氧化物和盐类、固体超强酸、杂多酸、分子筛和维生素C等是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适宜催化剂,而微波辐射可以大大加快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速度,值得进一步研究。郭有刚、李慧敏等分别通过对合成阿司匹林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分析发现,酸性催化剂催化阿司匹林的产品收率大都高于碱性催化剂催化,微波技术,超声辐射技术等强化方式辅助合成阿司匹林既可以提高反映收率,又可以节约反应时间,认为阿司匹林合成的研究方向是寻求性能更优越的催化剂,既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又要实现阿司匹林产品本身质量更优,减少阿司匹林的溶剂残留,重金属残留

工业药剂学试题

《工业药剂学》试卷一 1.剂型:药物经加工制成的适合于预防、医疗应用的形式。 2.渗漉法:是将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中,在药粉上连续填加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粉,自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种动态浸方法。 3.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的基质重量之比。 4.热压灭菌法:在热压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使菌体内蛋白凝固而达到灭菌效果。 5.软膏剂: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1.根据赋形剂在制备片剂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同,可分为稀释剂、吸收剂、润湿剂、粘合剂、崩解剂和润湿剂。 2.预测固体湿润情况,0.<θ<90.表示液滴在固体面上可以润湿。 3.三氯叔丁醇为注射剂的附加剂,具有抑菌剂和局部止痛剂作用。 4.一般膜剂最常用的成膜材料为聚乙烯醇,其外文缩写PVA,其性质主要是由其分子量和醇解度决定。 5.倍散较为适宜的赋形剂为乳糖。 6.滴丸剂的基质可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大类。 7.玻璃瓶输液剂的灭菌温度为115℃时间为 30min;塑料袋输液剂的灭菌温度为109℃时间为45min。 8.输液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澄明度检查、不溶性微粒检查、热源检查、无菌检查。 9.现需配发硫酸阿托品散1mg×10包,应取硫酸阿托品千倍散0.01g。 1(√)粉碎小量毒剧药应选用玻璃制乳钵。2(× )表面活性剂作为O/W型乳化剂其HLB 值应为15-18。 3(√)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的商品名称是吐温8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卫生部制定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5(√)粉末直接压片时,既可作稀释剂,又可作粘合剂,还兼有崩解作用的辅料是淀粉。 6(√)生物制品.抗生素适宜的干燥方法是冷冻干燥。 7(×)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大小,一般是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阳离子型。 8(×)热压灭菌时,压力表指针开始上升时即可计算灭菌时间。 9(√)栓剂浇注后应于起模后把模孔上多余部分切掉 10(× )GLP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 11(×)眼膏基质的组成为白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 12(√)麻醉药品处方保存期为三年。 13(×)干胶法制初乳时,液状石蜡:水:胶比例为4:2:1。 14(√)输液剂灌封室消毒后的菌落数应控制在2个以下。 15(√)虫蜡常用作片剂包糖衣打光物料 1.下列化合物能作气体灭菌的是( D )。 A.乙醇 B.氯仿 C.丙酮 D.环氧乙烷 E.二氧化氮 2.焦亚硫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氧剂,最适用于( A )。 A.偏酸性溶液 B.偏碱性溶液 C.不受酸碱性影响 D.强酸性溶液 E.强碱性溶液 3.胃蛋白酶合剂属于哪种制剂( D )。 A.混悬液型 B.溶液型 C.乳浊液型 D.胶体溶液型 E.溶胶剂型 4.制备5%碘的水溶液,通常可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D )。 A. 制成盐类 B. 制成酯类 C .加增溶剂 D.加助溶剂 E .采用复合溶剂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综述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综述 【结构】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缓水解。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鉴别】(1)取本品约0.1g,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2)取本品约0.5g,加碳酸钠试液10ml,煮沸2分钟后,放冷,加过量的稀硫酸,即析出白色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209图)一致。 【检查】(1)溶液的澄清度取本品0.50g,加温热至约45℃的碳酸钠试液1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 (2)游离水杨酸取本品0.10g,加乙醇1ml溶解后,加冷水适量使成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盐酸溶液(9→100)1ml,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后,再加水适量使成100ml〕1ml,摇匀;30秒钟内如显色,与对照液(精密称取水杨酸0.1g,加水溶解后,加冰醋酸1ml,摇匀,再加水使成1000ml,摇匀,精密量取1ml,加乙醇1ml、水48ml与上述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1ml,摇匀)比较,不得更深(0.1%)。 (3)易炭化物取本品0.5g,依法检查(附录ⅧK),与对照液(取比色用氯化钴液0.25ml、比色用重铬酸钾液0.25ml、比色用硫酸铜液0.40ml,加水使成5ml)比较,不得更深。 (4)炽灼残渣不得过0.1%(附录ⅧN)。

(5)重金属取本品1.0g,加乙醇23ml溶解后,加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依法检查(附录ⅧH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1.直接碱滴定法 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 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 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参考文献: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283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范围: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胶囊中阿司匹林的含量。 方法原理:供试品经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离,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80nm处检测阿司匹林的峰面积,计算出其含量。 试剂:1. 1%冰醋酸溶液2. 甲醇3. 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仪器设备:1. 仪器1.1 高效液相色谱仪1.2 色谱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理论塔板数按阿司匹林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1.3 紫外吸收检测器 2.色谱条件2.1 流动相:1%冰醋酸溶液:甲醇=50 :50 2.2 检测波长:280nm 2.3 柱温:室温 试样制备: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用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µg的溶液,即为对照品溶液。

工业药剂学(一)

工业药剂学(一) 一、名词解释 1. 工业药剂学: 2. 增溶: 3. 接触角: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药物制剂的名称的是() A. 维生素C B. 颗粒剂 C. 阿司匹林缓释片 D. 固体分散体 2. 两种亲水性药物混合,测定临界相对湿度分别为60%和50%,其混合后的临界相对湿度为() A. 10% B. 30% C. 55% D. 110% 3. 一般来说,毒性最大的表面活性剂为() A.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B.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C.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D.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4. 液体制剂中,处方中苯扎溴胺属于() A. 增溶剂 B. 着色剂 C. 矫味剂 D. 防腐剂 5.一般来说,下列注射方式吸收速率最慢的是() A. 静脉滴注 B. 皮下注射 C. 肌肉注射 D. 静脉推注 6. 有关散剂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 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易于分散,起效快 B. 外用覆盖面积大,可以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 C.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 D. 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较其他固体制剂更稳定 7. 关于片剂中制粒目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改善原辅料的流动性 B. 减小片剂与模孔间的摩擦力 C. 避免粉尘分层

D. 避免细粉飞扬 三、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固体制剂的是() A. 颗粒剂 B. 软膏剂 C. 凝胶剂 D. 胶囊剂 2. 关于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叙述正确的是() A. HLB值指亲水亲油平衡值 B. 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C. HLB值越高,亲油性越强 D. 其范围通常在0~40之间 3. 测定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包括() A. 影响因素实验 B. 长期实验 C. 震荡实验 D. 加速实验 4. 关于热原的正确表述有() A. 可被高温破坏 B. 可被吸附 C. 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破坏 D. 可用0.22μm微孔滤器除去 四、简单题 1. 药物剂型的意义是什么? 2. 液体制剂的优点有哪些? 3. 纳米乳剂与普通乳剂比较的优点是什么?

药剂学综述浅谈阿莫西林类药物的研究发展

浅谈阿莫西林类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首先讲述的是阿莫西林类药物的不同剂型及不同剂型的作用机理、优势。阿莫西林的制剂有阿莫西林胶囊、颗粒、分散剂、片剂、注射剂等,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可见剂型对一个药物的药理作用的影响是重要,充分证明的药剂学的重要性,阿莫西林类药物虽为光谱抗生药,但它们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简略的介绍了各种剂型的常见不良反应,阿莫西林类药物性质相对稳定,与其他药物联用可以发挥不同的疗效,也能在原有功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近几年的阿莫西林类药物在市场上应用广泛,各界人士也在积极开发研究它们的新工效及不良反应,本文结合近期的期刊等文献做出了小结,简单介绍阿莫西林类药物发展近况, 【关键词】阿莫西林类;不同剂型;临床应用;联合用药 引言阿莫西林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用以治疗伤寒、其他沙门菌感染和伤寒带菌者可获得满意疗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阿莫西林可以说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长大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法区分自身和家人是否患有伤寒、其他沙门菌等引起的疾病,有些患者只要感冒咳嗽就会自己去药店自行购买阿莫西林,甚至有时周围的诊所也会随便开给患者阿莫西林。在这个抗生素乱用滥用的时代,虽然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呼吁医生和患者慎重使用这类药品,但我想公民自身真正了解这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情况才能真正减少阿莫西林这类药物的乱用。

阿莫西林,也称之为羟氨苄青霉素,由于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20世纪70年代推广应用的一种抗菌类药物,这个药物具有广泛性和耐酸性,并且疗效显著[1],阿西莫林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侧链,与氨苄西林相比,在其侧链苯环上多一个羟基,所以二者性质较为相似。阿莫西林性状为类白色或白色粉末、呈结晶状、味微苦、不溶于乙醇、微溶于水。阿莫西林杀菌作用强,穿透细胞壁的能力也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口服青霉素之一,其制剂有胶囊、片剂、颗粒剂、分散片等等。阿莫西林适用于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并用于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或粪肠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溶血链球菌、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急性单纯性淋病,等等。在阿莫西林被用为治疗支气管和慢性肺阻塞性疾病的抗生素后,在之后几年已有人开始呼吁这类药的使用应该被控制,由于嗜血杆菌属和肺炎双球菌的耐受性、阿莫西林联用价格较贵、其他广谱抗生素较高的耐受菌株,对于轻微到中等疾病的治疗在使用阿莫西林类抗生素时要仔细考虑[2]。 一、不同剂型不同作用 1、阿莫西林胶囊 口服后迅速吸收,约75~90%可自胃肠道吸收。使其在体内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氨芐青霉素(约为氨苄西林的2 倍)。在临床上,口服本品0.5g 的高峰血清浓度于1 小时达到,为10.0 g/ml,约为口服同

药剂学论文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研究现状及展望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剂型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生命科学学院 生131-1 吴定柳 201370501142 2015/12/28

综述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剂型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摘要:目的介绍多肤及蛋白质类药物在可注射性及非注射性系统药物释放系统中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多肤及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释放系统中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性、半衰期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资料分析归纳造成此类药物不稳定性、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及个体差异严重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采取的处方及工艺学措施。结论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二级、三级以及空间结果受外界的温度、压力和pH影响较大。同时进入人体内也容易被各种酶类降解掉,使其药性减小或丧失,不能在体内长时间停留,它们的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自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药物剂型能够对药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通过改善药物剂型的加工处方和工艺的方法来保护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药性。 关键词:蛋白质;多肽;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物剂型 根据生物技术药物的含义,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最大特点是分子量大。分子量较小的是多肽类药物,但其分子量也是接近或超过1000个道尔顿,而分子量较大的多数是蛋白类药物,如抗体其分子量可达到150kD。分子量巨大的直接后果是大多数生物技术药物都不能自由通过生物体内的各类生物屏障系统,因而生物技术本身通过口服、透皮或黏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底,药效不明显,通常采用的给药的方式是注射给药,这大大限制了药物的应用和病人的顺应性。很多研究者多年来一直想突破这一难题,但成功的例子寥寥无几,除了少数几个多肽、寡肽药物有口服、鼻喷剂上市外,其他的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我国在过去的二十里的生物技术药物一直以仿制为主,多数也只是多肽或细胞因子及胰岛素等分子量较小的产品。其中仅有的创新品种“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夜”,其上市剂型不够完善,需要在“-20℃冷藏保存,用前拿出,防止反复冻融”,它的使用方式极不方便。 即使是生物技术药物通过了生物的各种屏障系统,但在体内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由于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对温度、pH、离子强度及酶等条件极为敏感,很容易被降解或失活。所就会大大影响了它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从而使生物技术药物治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就不得不通过多次给药和增加给药量才有可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如何使生物技术药物在制备、包装、贮存、运输、

阿司匹林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 摘要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从催化剂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分析国内外阿司匹林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阿司匹林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消费;市场需求分析

Abstract Aspirin was a commonly used dru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spirin were reviewed briefly, including improved catalyst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ituation of aspiri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of aspirin in China,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pirin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spiri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market demand analysis

前言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1]。 1 生产工艺 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阿司匹林的生产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工艺:以苯酚为原料,经过和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生成水杨酸,经升华后得到升华水杨酸,再采用醋酐-醋酸法,将水杨酸和醋酐进行酰化反应,最终得到乙酰水杨酸也即阿司匹林,多年来,这套生产工艺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其生产工艺的突破方面,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以及采用先进合成技术变成了关键。 1.1 催化剂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的传统合成方法是用醋酸酐和水杨酸为起始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经酯化反应而制得,这一生产方法已使用多年,其工艺较为成熟,我国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但是该方法也有不少缺点,如收率较低,一般在70%左右,容易发生副反应,产品成色较差,浓硫酸为催化剂对设备有较强的腐蚀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采用该方法生产阿司匹林时会产生大量的废酸液体,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因而寻找一类新的催化活性高、环保型的催化剂来代替质子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课题。综合文献分析可知,改进后的催化剂大体可分为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和其他类型催化剂。 1.1.1 酸性催化剂 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机理如下:在酸作用下,乙酸酐中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强,使乙酸酐中酰基容易向羟基转移形成酯基,即完成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催化剂酸性越强,氢质子流动性越好,越易于催化酯基的生成,但在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中,催化剂酸性太强,也会造成水杨酸分子中羧基与另一水杨酸分子中的酚羟基脱水酯化,生成较多的酯聚合副产物。因此,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为基础,人们对酸性化合物替代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酸性催化剂包括路易斯酸、固体酸、有机酸、酸性无机盐、酸性膨润土等[2]。 1.1.2 碱性化合物为催化剂

阿司匹林制备中催化剂的比较研究(综述)

阿司匹林制备中催化剂的比较研究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 从催化剂和合成技术方面对阿司匹林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了简要综述。评价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 认为对甲苯磺酸、硫酸氢钠、苯甲酸钠和维生素C等可望成为较好的能取代液体浓硫酸并对环境友好的固体酸催化剂。 【关键词】阿司匹林; 催化剂; 绿色合成; 酯化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1],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阿司匹林(Aspirin)是临床应用近百年的解热镇痛药,经典制备方法是用乙酸酐或乙酰氯在硫酸催化下对水杨酸酰化制得[2]。其生产工艺的突破、优选高效价廉的催化剂以及采用先进合成技术是关键。 1 催化剂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的合成原理是在催化剂作用下, 以醋酐为酰化剂, 与水杨酸羟基酰化成酯。传统的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为浓硫酸, 它存在如下缺点:1)收率较低(65%~ 70% ), 腐蚀设备, 有排酸污染。2)操作条件要求严格。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反应要严格控制其加入速度和搅拌速度, 否则会导致反应物碳化。3) 粗产品干燥时, 由于硫酸分离不完全而导致部分产品氧化, 引起产品成色不好。4)产品不能加热干燥, 否则产品中残余的浓硫酸会催化乙酰水杨酸水解成水杨酸。因而寻找一类新的催化活性高、环保型的催化剂来代替质子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课题。综合文献分析可知, 改进后的催化剂大体可分为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和其他类型催化剂。 1. 1 酸性催化剂 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机理如下:在酸作用下,乙酸酐中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强,使乙酸酐中酰基容易向羟基转移形成酯基,即完成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催化剂酸性越强,氢质子流动性越好,越易于催化酯基的生成,但在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中,催化剂酸性太强,也会造成水杨酸分子中羧基与另一水杨酸分子中的酚羟基脱水酯化,生成较多的酯聚合副产物。因此,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为基础,人们对酸性化合物替代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酸性催化剂包括路易斯酸、固体酸、有机酸、酸性无机盐、酸性膨润土等。 1.1.1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具备二维通道和大孔分子筛的性质,用酸处理后所得的酸性膨润土催化酯化反应最大优点是收率高,催化剂经热过滤与产品分离后,再经干燥、净化、活化处理,可反复使用,成本低,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绿色催化剂。该方法消除了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但收率中等[3]。 1.1.2对甲苯磺酸为固体有机酸,经济易得、污染少、收率高、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对甲苯磺酸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操作方便,污染少等显著优点。 1.1.3活性二氧化锡性质稳定,操作安全,所得产品容易分离,回收的二氧化锡除去少量杂质可重复使用[4]。 1.1.4 NaHSO4催化通过正交实验,其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的产率与浓硫酸相当。用硫酸氢钾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具有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保持固态,反应完毕经热过滤即可与产品分离、不溶于反应体系、易回收等特点,克服了浓硫酸对设备的强腐蚀性、对环境的污染等缺点,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具有工业应用的前景[5]。 1.2碱性化合物 碱性化合物为催化剂基于碱性化合物能与水杨酸反应、能破坏水杨酸分子内氢键、活化水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