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

发布:佚名时间:2009-7-27 13:15: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malajia 人气:105

【文字:大小】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

[阶段特征概括]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由对立斗争逐渐走向合作;中共不断探索革命道路,并由幼稚走向成熟;日本侵略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重难点分析]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②、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③、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2、中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

(1)、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②、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又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③、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领导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⑤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①、冯玉祥在北方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②、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在南方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领导抗日斗争;③、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是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

3、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1)、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①、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③、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椎走向成熟的标志。④、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成熟的原因:

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4、“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以及影响

(1)、原因:

①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社会以沉重打击。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矛盾,并掠夺中国的财富,转嫁经济危机。③当时蒋介石政府正忙于剿灭南方中共的力量,无暇顾及东北,这给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提供有利条件。④美英等西方大国忙于解决自身危机,无暇东顾。

(2)、影响:

①、中日矛盾激化,开始向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方向转化;②、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③、远东政治格局被打破,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④、加深了日美之间的矛盾。

5、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从表面上看,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而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以反共反人民为目的。蒋介石认为日本是“皮肤之疾”,中共及其红军则是“心腹之患”,对其统治构成了最大繁的威胁。所以,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这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6、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1)同:①、背景:革命面临生死关头的危急时刻;②、作用:使革命转危为安。

(2)异:①、召开:八七会议是在共产国指示下召开,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召开;②、内容:前者是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后者是纠正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③、影响:后者更加深远,是中共成熟的标志。

7、华北事变的影响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③、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④、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化;⑤、英美由纵容变为抵制日本侵华。

8、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派力量的态度

①、日本:主张武力解决,乘机扩大侵略;②、英美:主张和平解决,维护其在华利益;

③、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积极营救蒋介石,维护自身利益;④、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置蒋介石于死地,从而取代蒋介石的地位;⑤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9、1931—1936年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

①、范围广,涉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②、各阶级各党派都投身其中;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并进而发展为逼蒋抗日。

[易错题搜集]

1、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中共开展的土地革命使广大的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成果,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迅速发展。所以答案为D

2、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

①分到了田地②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③摆脱了封建剥削与债务④摆脱了政治压迫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农民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分到的是地主部分财产而不是全部财产。1931年制定的土地路线明确规定消灭地主阶级,但没有明确规定没收地主一切财产,也就是说要给地主留足够维持其生存的生活资料。因此,排除带②的选项。答案为B

3、1932年底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是针对()

A、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活动步步进逼

B、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C、声援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

D、国民政府迫害抗日民主人士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当时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压制国内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历史史实,明确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斗争的要旨是“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权利”这一内容,就可以明确答案为D

4、万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D、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了转移

分析:万里长征是由于红军受到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因此转移主要还是地理意义上的。所以答案为C

5、“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共同点是()

①由中共领导②背景是面临民族危机③以青年学生为先锋④始于北京,后广大到全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记忆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在五四运动之后,因此中共不可能领导它。排除①项,答案为D

6、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的一段话中指出:“(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那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这说明蒋介石()

①认为中日力量悬殊②强调抗日必须具备物质基础③对日本妥协退让④认为中国抵抗只会亡国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以及通过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时可用排除法。既然蒋介石推行不抵抗的发动政策,那么他就不会强调抗日必须具备物质基础,只是他强调妥协退让的理由。排除②,所以选C

7、下列做法不符合中共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规定的是()

A、依靠贫雇农

B、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C、消灭剥削成分

D、消灭地主阶级

分析:在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富农采取限制的政策,这说明这条革命路线并没有规定消灭剥削成分。所以答案为C

8、英美对华北事变的态度是()

A、实行中立政策

B、支持国民党内亲英美派抵制日本

C、支持日本扩张

D、希望国民政府实行退让的态度

分析: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因此英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英美派来抵制日本。所以选B

9、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外相称:“南京政府绝对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这表明日本()

①竭力挑拨南京国民政府与张杨的关系②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的内战③企图挑起张杨与中共的关系④企图阻止国共两党合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史实的能力。只要南京政府不与张学良妥协,那么中国的内战就会进一步扩大,所以,日本阻止南京政府与张学良妥协的目的就在于造成中国政局的动荡,乘机扩大侵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因此,日本阻止南京政府与张学良妥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阻止国共合作。因此,②④分析最准确,所以答案为D

10、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国内政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B、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

D、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化”是指法西斯的侵略扩张,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侵略不断扩大,使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的内战逐渐停止,国共开始走向合作抗日的道路。所以,答案为C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红军的长征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10 红二、红四与红一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胜利标志)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主题一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 材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材料二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国共十年对峙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影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结束的原因和发展;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基础自查】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的基本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2.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可结合图适当补充)、结果、意义(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 【概念解读】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 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手段。 3、井冈山道路:通俗地说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与长征的最后胜利: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是指1935年10月,毛泽东 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长征的最后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苏维埃政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 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7、左倾与右倾:“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 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知识结构】 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2)秋收起义 (3)八七会议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二、红军长征 1、背景 2、开始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内容标准】 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 【学习要求】 1.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 2.认识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 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 起义经过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成功后南下受挫,后兵分两路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标志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 土地八七时间:1927、8、7 汉口 革命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 武装起义 意义: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革命根据地背景:1927、 9毛泽东领导湘赣边,开始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的创建 1927、10毛泽东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土地革命实质: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 空前高涨 根据经济: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政权)地建政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背景:1930年起,毛、朱领导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设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冬、瑞金、毛泽东、朱德 性质:代表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和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 原因: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 1934、10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 1935、 1 遵义会议内容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 1935、10 中央红军陕北吴起镇会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无答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学习导航】 1. 课程标准 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 探究能力: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探究“长征精神”的内涵。 评价能力: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比较能力:中共斗争方式转变、革命道路的转变 (3)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国共十年对峙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和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唯物史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历史理解:“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 强保证。 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 保证;长征精神是精神财富。 3. 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学习过程】 材料一残酷的现实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汪精卫

问题: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共面临的形势。 材料二中共的选择 毛泽东说:“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装保卫革命。”张太雷说:“整军经武,准备应变”。 蔡和森说:“只有以进攻对付进攻,以暴动对付暴动,以政变对付政变,才能制胜一切敌人”。 问题: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共的选择。 第一篇一声枪响寻找正确的革命方式 1.观看视频,请思考: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请结合教材回答:党在八七会议上作出了怎样的抉择? 3.两次武装起义后,革命军队的行军路线是怎样的?有何启示? 第二篇一次转兵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 1.观看视频,回答文家市会议上,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2.合作探究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呢? 材料一:农村的探索 阅读教材第71页”土地革命“一目录,思考 (1)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做了哪些事情? (2)毛泽东在其农村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复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目标】 1.课标: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 2.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3.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南昌起义”——视频中介绍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完成本课第一子目内容。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领导的主要实践活动除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外,还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新创造——土地革命 二、土地革命 【过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不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同时也通过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革命实践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十年间的比较重要的理论探索: (一)“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2.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发展:1930年夏,在毛泽东“工农武装根据”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①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②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3)武装斗争:从1930年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选择题 1.“革命失败以后,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种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长征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答案:B 2.★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答案:B 3.据下图的信息判断,当时该政府向群众发行“借谷票”的主要目的是( ) 图中下方文字:此票专为一九三四年向群众借谷充足红军给养之用。粮食人民委员会陈潭秋 A.支援北伐战争中的革命军队 B.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解决抗战时期的经济困难 D.救济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 答案:B 4.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B.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A

5.贺龙说:“南昌起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胜利。”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B.北伐战争胜利 C.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答案:A 6.某同学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政治大纲》,封面上有“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日”“琼崖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出版”等字样。通过阅读该书他可以了解( ) A.革命统一战线的来龙去脉 B.“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创举 C.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答案:B 7.油画《井冈山上》描绘了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的场景。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重点思索的是( ) 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如何把苏联的指导落到实处 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 D.如何尽快同党中央取得联系 答案:A 8.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王明等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其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 A.完全听命于共产国际的指导 B.完全否定毛泽东正确的军事和政治路线 C.顽固坚持苏联式的革命道路 D.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答案:D 9.《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的偶像,年仅十岁的潘冬子一心要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主要是为了( ) 《闪闪的红星》电影海报 A.表明革命的决心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基础巩固 1贺龙说:“南昌起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胜利。”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B.北伐战争胜利 C.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解析根据“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故选A 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A 2某同学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政治大纲》,封面上有“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日”“琼崖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出版”等字样。通过阅读该书他可以了解( ) A.革命统一战线的来龙去脉 B.“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创举 C.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答案B 3油画《井冈山上》描绘了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的场景。当时毛泽东在井冈山重点思索的是( ) 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如何把苏联的指导落到实处 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 D.如何尽快同党中央取得联系 答案A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王明等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其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

A.完全听命于共产国际的指导 B.完全否定毛泽东正确的军事和政治路线 C.顽固坚持苏联式的革命道路 D.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答案D 《闪闪的红星》 电影海报 5《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的偶像,年仅十岁的潘冬子一心要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主要是为了( ) A.表明革命的决心 B.为根据地经济发展赢得稳定环境 C.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答案D 6“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朱德这首诗缅怀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答案D 72016年暑假,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某学校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他们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经过下列重要景点的先后顺序应是( )

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2、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历史诗歌、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 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有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又被正反的经验所证明,涉及历史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要点 第一目“南昌起义” ①南昌起义的背景。②南昌起义的经过。③南昌起义的意义。 第二目“土地革命” ①“八七会议”。②湘赣边秋收起义。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⑤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6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 一、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调查 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 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一、南昌起义 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 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 【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 【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 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一.南昌起义 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 2.时间:1927.8.1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部分转战湘南,部分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 1.时间:1927.8.7 2.地点:汉口 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 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9 2.领导人:毛泽东 3.目标:长沙 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 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井冈山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 起来,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基本形式, 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 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 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 右倾:保守妥协退让 三.工农武装割据 (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7.10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这里群众基础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 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井冈山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4.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 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2.其他根据地的建立(1930.夏) (2)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项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复习检测】1.右侧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 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 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 C.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 D.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 【教学目标】 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意义是什么? 2.秋收起义时间、领导人、结果是什么? 3.土地革命的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4.红军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意义是什么? 5.遵义会议的原因、内容、意义是什么? 6.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是什么? 【自主学习1】 一、南昌起义 1.时间、领导人:1927年8月1日,、等率领革命军成功发动南昌起义。。 2.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巩固练习1】 1.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遵义会议 【自主学习2】 二、(1)八七会议(1927年) ①内容:a.清算了陈独秀的。 b.确定开展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决定发动。 ②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①过程:1927年9月,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受挫后 ②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土地革命 1.内容:在,打土豪,,废除封建剥削,开展。 2.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巩固练习2】 2.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 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3.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曾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这里“新的出路”主要是指()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开展土地革命 C.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 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自主学习3】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党内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a.结束了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巩固练习3】

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公开课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等史实。 (2)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史上的作用; (3)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分析能力。 (2)使用视频、图片、材料、动态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历史,了解历史,并为其探究提供背景。 (3)设计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通过探究活动感受长征精神,认识其对个人、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视频、图片、动态地图、文字等材料,增强教学直观性、生动性;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巩固知识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什么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五四运动)随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后,开始了什么?(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归于失败,失败原因是什么?(敌人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共产党年幼,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那么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吸取的惨痛教训是什么?(必须掌握军队) 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创建军队,探索中国革命的新出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导入新课2:利用视频《飞夺泸定桥》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电影片段,看完后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历史事件? 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长征途中。长征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个时期除了长征,还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它们对中国革命又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学习。 导入新课3:运用《十送红军》导入。 课前放,上课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它发生什么时期?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什么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打出本课的知识要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PPT) 新课进行时: 一、南昌起义 我们前面说过,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要学习它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意义、影响。南昌起义我们也要了解这几个方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找一找南昌起义的背景。(打出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