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铀矿田邹家山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相山铀矿田邹家山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相山铀矿田邹家山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

卷(Volu m e)35,期(Numb er)2,总(S UM )129页(Pages)249~258,2011,5(M ay ,2011)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 ica etM eta ll o genia 收稿日期:2010 02 02;改回日期:2010 04 30 项目资助: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相山、大洲地区火山岩型铀成矿系列、勘查模式及找矿预测研究 生产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5)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万良(1962-),男,博士,研究员,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遥感及G IS 在铀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Em i a:l Z W L270@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81433.html, 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 张万良,余西垂 (核工业270研究所,江西南昌县330200) 摘 要:成矿综合模式由成矿模式和成矿后的变化改造因素构成。江西相山矿田是我国目前品位较高、矿量丰富的火山-侵入杂岩中的热液脉型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相山矿田铀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分析,探讨了成矿作用机制和成矿后的隆升剥露,建立了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此模式表明,矿田东南部的铀矿遭受了强烈剥蚀,矿田西北部是找矿预测的靶区。关键词:成矿综合模式;找矿预测;相山矿田 中图分类号:P 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1552(2011)02 0249 10 笔者认为,成矿模式与成矿综合模式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应用。成矿模式(m eta llogenic m odel)是矿床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矿床形成机理和过程所进行的模拟和假设,其意义在于对矿床形成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梁新权和温淑女,2009),可以不涉及到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改造。而成矿综合模式(integra ted m eta llogen ic m ode l)则是在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成矿后的变化改造因素分析,而建立的矿床形成及形成后变化全过程的模拟和假设,对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山矿田在过去的矿床学研究中,多侧重于矿床的形成过程或成矿模式的研究,如陈肇博(1985)提出的双混合成因模式;邵飞等(2008)建立的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 a 的成矿过程,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促使了铀沉淀、成矿。对于相山矿田的形成后的变化改造以及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则鲜有涉及。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作用以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改造因素分析,建立了相山 矿田的成矿综合模式。 1 矿田地质概况 江西相山铀矿田受相山火山-侵入杂岩控制, 产于E W 向、NE 向等多组基底构造的复合部位,杂岩体平面形态呈椭圆形,东西长约26k m,南北宽 16km,面积约316km 2 (图1)。杂岩体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酸性熔岩及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组成,岩浆活动从喷发开始、火山侵出为主、浅成-超浅成岩浆侵入而结束(张万良,2005)。 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主要是花岗斑岩或斑状花岗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形态各异,花岗斑岩岩体露头规模在南部较大,呈岩株状,矿物粒度较粗,也有斑状花岗岩之称;由东部到北部,露头渐小,呈岩墙、岩脉状;至西部,露头少而小,为分散的岩滴状。流纹英安斑岩主要分布在西或西北部(张万良和李子颖,2007;何观生等,2009)。这种斑岩体分布特征与相山地区的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北或西北部的事实可能有内在的成因联系。 矿田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NE 向、NNW 向、

相山铀矿田成矿机理研究_范洪海

第19卷2003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Uranium Geology Vol.19Jul. No.42003 相山铀矿田成矿机理研究 1 范洪海1 ,凌洪飞2 ,王德滋2 ,刘昌实2 ,沈渭洲2,姜耀辉 2 (1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相山铀矿田的成矿时代及成矿环境,并剖析了典型矿床在垂向上物质成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山矿田主要经历了两期铀矿化作用,第一期为铀O 赤铁矿化阶段,成矿年龄为115?016M a;第二期为铀O 萤石O 水云母化阶段,成矿年龄为99?6M a 。两期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环境,第一期成矿作用主要与大规模火山塌陷及次火山岩侵位有关,第二期成矿作用则主要与因太平洋板块的松弛作用而形成的区域性伸展、裂解及中基性脉岩的活动有关。相山矿田的热液蚀变类型不仅在平面上存在东碱、西酸的演化趋势,而且在垂向上还存在上酸、下碱的演化规律。通过对相山矿田成矿机理的深入探讨,认为相山矿田是成矿元素多阶段富集、成矿热液多期叠加以及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成矿时代;成矿环境;垂向分带;成矿机理;相山铀矿田[文章编号]1000-0658(2003)04-0208-06 [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1本文得到了/9730项目(编号G 1999043211)和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资助。[收稿日期]2002-09-28 [作者简介]范洪海(1963-),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2001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之一。前人对其成矿热液、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1~5],但对成矿时代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有关其成矿环境及典型矿床垂向物质成份的变化规律也少有文献报道。本文针对上述薄弱环节开展了补充性的研究工作,以期进一步探讨相山矿田的成矿机理。 1 矿田地质特征 相山铀矿田受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控制, 已发现的铀矿床均赋存在火山机构内部特定部位。就整个盆地而言,铀矿床的分布极不均匀,北部和西部矿床密集,而南部仅稀疏地分布一些矿点。北部的铀矿床多定位于北东向区域性断裂与环状或弧形火山构造的复合部位,矿体赋存于岩枝、岩墙状的次火山岩内及其外接触带,只有巴泉铀矿床的矿体产于爆发角砾岩筒内。由于推覆构造作用,致使形成/三盲0,即:盲构造、盲岩体、盲矿床。西部的铀矿床主要受近东西向的河元背O 凤岗基底断陷带与北东向的区域性断裂或与菱形块体以及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1953-1976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年Ermakov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 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3类。 (3)2003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O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流体包裹体的区分 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 一般,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区分可应用以下两条准则:一是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常呈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不规则的,多沿愈合裂隙分布;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可与已知包裹体类比归类。 2.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技术方法 2.1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以显微热台、冷热台以及爆裂以为代表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现已达到成熟,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均一法和爆裂法相结合的方法。 (1)均一法是将流体包裹体放在冷热台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两相逐步复原为一个均一相,此时的温度为包裹体均一温度。这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可直接观察到包裹体相态随温度的变化,也能测得各相的体积,所测数据直观可信。具有针对性且便于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因此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测温速度慢,且只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矿物。 (2)爆裂法是将流体包裹体加热,使得包裹体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主矿物强度及外压时,流体包裹体就会爆破而发出响声,用仪器收集、放大、记录其爆裂声响,从而来测定爆裂温度。这种方法适用性广,适用于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且测温速度快。缺点是肉眼无法观察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测定结果受主矿物的物理性质与位置、流体成分、流体包裹体形态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第1章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铀资源是一种军民两用的、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除作为核武器填料之外,也是核潜艇和核电站所需的基本原料,是发展核电的基础。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核电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情况,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更具现实重大意义。根据国家核电发展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4%,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天然铀需求的极大增长。 充足的铀资源供给和储备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铀矿资源勘查,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对顺利实施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加速铀矿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寻找新的铀资源基地,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是我国铀矿地质战线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山铀矿田位于中生代赣-杭火山岩带相山火山盆地内,是赣-杭火山岩构造带中最重要的铀矿田。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所包含的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所以对其成矿作用特征的研究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1.3 相山铀矿田研究现状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该矿床所处的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座落在区域性南北向长期活动的赣中南花岗岩隆起带与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拗陷带复合的巨型大地构造带上。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结合部位[1-3]。 四十多年来,对相山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

相山铀矿田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相山铀矿田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相山铀矿田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南西段乐安-东乡成矿亚带内的相山中心式火山塌陷盆地中,当前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几十年来由于单一找矿的计划经济模式,相山矿田多金属找矿没有得到重视并投入勘查研究工作,本文利用前人的资料及近几年牛头山及马口地区找矿的成果,阐述了该矿田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矿田地质特征、铅锌银矿化特征,并提出了下一步的铅锌银找矿方向。 标签:相山铀矿田地质特征铅锌银矿矿化特征找矿方向 0引言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业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火山岩型铀矿田,其勘查研究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相继发现了邹家山、沙洲、居隆庵、李家岭等富大铀矿床,提交大中小型铀矿床近30个,在我国铀矿地质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现列为国家整装勘查区。在过去铀矿勘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铅锌银矿化现象,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并投入勘查研究工作。近年来,在矿田牛头山地区发现了垂深近400米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化蚀变现象,并有较好的工业矿体,但尚未查明规模,这表明此矿田除了放射性矿产外,还存在铅锌银多金属矿的找矿前景,开展该地区铅锌银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背景 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位于钦杭成矿带的北东段,处在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过渡部位,相山矿田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南西段乐安—东乡成矿亚带内的相山中心式火山塌陷盆地中,是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成矿带与北北东向展布的大王山—于山花岗岩成矿带的交汇处,北东向遂川—抚州深断裂与北北东向宜黄—安远深断裂交汇部位。 该区域火成岩和构造的形成受深部地球动力学和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双重影响,同时形成了一系列NE向展布的压扭性构造,改变了东亚前侏罗纪EW向构造格局。紧随这期事件,东亚陆缘区发生了明显白垩纪-早第三纪的伸展减薄活动,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地幔柱活动引起的(李子颖,2006),在东亚陆缘火山岩带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的断陷盆地群和火山杂岩体。铀多金属矿床的分布与这类断陷盆地的空间关系非常密切。 相山矿田所在的区域多个火山盆地发现了铀矿床及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我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活动的火山喷气-热液作用有关。特别是與江西贵溪冷水坑铅锌银矿田同处钦杭成矿带东段,同处中生代火山盆地,火山盆内沉积了侏罗系上统打鼓顶组(J3d)和鹅湖岭组(J3e)的火山岩系,北东向及其配套断裂和燕山中期的花岗斑岩均有发育,花岗斑岩侵位于火山岩中,与金属矿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关系。

流体包裹体成因判别

流体包裹体成因判别 芮宗瑶译;张洪涛校 (据Roedder,1976,1979b年的资料修订,不包括出溶包裹体) 一、原生成因判据 1.根据在显示或不显示生长方向或生长环带的某一单晶中的产状。 ①在另一无包裹体的单晶中单独产出(或一个小型三维组合,Roedder,1965b,图10;1972,图版6); ②相对围晶而言,其个体大。例如,其直径≧0.1围晶,特别是出现几个这样的包裹体时; ③远离其它包裹体孤立地产出,其距离约为该包裹体直径的5倍; ④呈遍布晶体的无规律的三维分布产出(Roedder和Coombs,1967,图版4,图A和B); ⑤包裹体周围较规则的位错发生扰动,特别是如果这些位错由包裹体向外呈放射状时(Roedder和Weiblen,1970,图9); ⑥如同主晶中产出的固体包裹体或产出同生相一样,产出的子晶(外来的固体包裹体)。 2.根据显示生长方向的子晶的产状。 ①产在远离(在生长方向上)干扰主晶生长的外来固相(同生相或其他相)处,有时直接产在这种外来固相的前方,而该处主晶尚未完全封闭(由于发育不完全,包裹体可能围着于固体上或离开一定距离,Roedder,1972,图版1); ②产于某早期生长阶段的愈合裂隙之外,原因是该处新晶体生长不完善(Roedder,1965b,图18和19;Roedder等,1966,图15); ③在某一复合晶体的近于平行的两个单元之间产出(Roedder,1972,卷首插图的右上角); ④在几个生长螺旋体的交切面上或在一个在外表面可见到生长螺旋体的中心部位产出; ⑤尤其呈相对较大的扁平状包裹体产出,它们平行于某一外部晶面,并靠近于其中心(也即由于在晶面中心晶体生长发育不良),例如许多“漏斗状盐晶”; ⑥在板状晶体的核心产出(例如绿柱石)。这可能只不过是上述条款的一个极端情况; ⑦尤其沿两晶面的交切边缘成排产出。 3.根据显示生长环带的单晶中的产状(如根据颜色、透明度、成分、X衍射的暗度、捕获的固体包裹体、浸蚀环带和出溶相等标志确定)。 ①产于不规则的三维空间,在临近带中具有不同的富集程度(由于突变的羽毛状的或树枝状的生长);

相山铀矿田磷灰石与富矿形成的关系_温志坚

第15卷 第4期铀 矿 地 质V ol.15 N o.4   1999年 7月U ranium Geolo gy Jul. 1999 相山铀矿田磷灰石与富矿形成的关系 温志坚 杜乐天 刘正义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本文系统研究了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磷灰石与富铀矿床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 富矿石中铀含量与五氧化二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电子探针揭示富铀矿体中铀矿物周围有大量磷 灰石存在,磷灰石在富铀矿石中以两种形式产出:一种是结晶自纯的晶体磷灰石;另一种是胶体磷 灰石,后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笔者在调研了磷、铀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性及磷灰石沉淀的物理化学 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胶体共沉淀是导致本区富铀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 磷灰石 富铀矿 胶体共沉淀 相山火山热液型铀矿田位于江西省相山盆地内,是我国火山热液型铀矿田的典型代表。在勘探、开采及科研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矿田已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多局限于矿床近地表铀矿化作用研究。随着矿山向深处开采、掘进,进一步揭露了矿体在深部的富矿化特征,因此,及时对被揭露矿体所昭示的铀矿化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这对于弥补早期平面式研究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矿体是一个三维地质体,地表或近地表的研究只能准确表征矿体在这一层位的特征。由于矿体在纵深范围内的分布及演化存在着一定的不均一性,以及近地表属于大气氧化带范围,地表矿体所揭示的规律可能与深部矿体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深入研究富铀矿体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相山矿田主要铀钍矿物特征及铀成矿规律 相山矿田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工业铀矿床:(1)主脉型铀矿床。这类矿床内矿体数量相对较少,两、三个主矿体的储量占整个矿床的70%左右,甚至达90%。(2)群脉型矿床。矿床内矿体数量很多,可以是几百条乃至上千条,一般是中小矿体,规模都不大,是本区的主要类型。根据铀成矿过程中主要热液蚀变作用,本区矿床又分为两大类型:(1)碱交代型;(2)萤石-水云母型。含矿主岩主要有碎斑流纹岩、流纹英安岩、次花岗斑岩。此外有变质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 温志坚 男,31岁,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现为博士生,导师杜乐天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 收稿日期1998年12月2日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第 1 章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铀资源是一种军民两用的、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除作为核武器填料之外,也是核潜艇和核电站所需的基本原料,是发展核电的基础。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核电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情况,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更具现实重大意义。根据国家核电发展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4%,达到4000 万千瓦。核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天然铀需求的极大增长。 充足的铀资源供给和储备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铀矿资源勘查,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对顺利实施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加速铀矿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寻找新的铀资源基地,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是我国铀矿地质战线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山铀矿田位于中生代赣-杭火山岩带相山火山盆地内,是赣-杭火山岩构造带中最重要的铀矿田。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所包含的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所以对其成矿作用特征的研究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1.3 相山铀矿田研究现状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该矿床所处的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座落在区域性南北向长期活动的赣中南花岗岩隆起带与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拗陷带复合的巨型大地构造带上。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结合部位[1-3]。

相山铀矿

科技信息2013年第1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1地质情况 相山铀矿田位于华南板块与杨子板块碰撞对接带附近的华南板块北缘,北东向遂川深断裂与北北东向宜黄—安远深断裂交汇部位。从区域铀成矿区带划分上,位于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成矿带“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与最大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带“桃山-诸广铀成矿带”的交汇部位。 相山铀矿田位于赣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西南端一个火山盆地,区内主要的区域性大断裂为崇仁-永丰断裂。相山火山盆地构造受燕山运动制约,华夏构造发育。矿区内华夏式构造与火山构造的交合部位常常是矿床展现的有利场所,控矿构造以北东向的断裂为主。相山火山盆地总体上为基底、中间层和盖层三层结构。基底主要为震旦系,部分为下石炭统、上三叠统;盖层主要为上侏罗统中酸-酸性火山岩系,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尚有少量上白垩统红层覆盖。矿田内最主要的成矿构造是密集裂隙带,在由火山塌陷构造引起的变陡部位和组间界面及深部流纹英安岩中,裂隙群特别发育,常控制富大矿床的产出。现已发现铀矿床主要密集分布在矿田北部和西部。北部的铀矿床多定位于北东向断裂、近东西向的基底断裂、推覆构造和火山环状构造的复合部位。控矿的次火山岩体形态复杂多变,其内外接触带成为主要的成矿空间。西部铀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邹家山-石洞断裂带与火山塌陷构造联合控制,或受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成的菱形隆起断块内次级断裂或裂隙带控制。东部的铀矿床则定位于云际南北向断裂的弧形拐弯部位。矿体倾角从缓倾斜到急倾斜均有,以急倾斜为主。矿石类型内主要有铀-赤铁矿型、铀-绿泥石型、铀-萤石型、铀-硫化物型等四种。矿石中铀存在形式主要以沥青铀矿、钛铀矿为主的铀矿物形式存在。矿石构造最常见的是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和角砾胶结状以及条带状构造。 2矿床赋存特点 2.1侵蚀程度 张万良等相山地区新构造运动明显,地表总体侵蚀严重,铀矿床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剥蚀作用。相山峰顶剥蚀深度约为3000m,邹家山一带剥蚀深度>757m,约达1800m,邹家山铀矿床刚好剥蚀到矿化的前峰位置。从矿田西北部到东南部,地表侵蚀深度逐渐加大。西北部矿床保存条件较好,多数铀矿完整或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深入找矿、扩大远景的主攻方向。 2.2控矿因素 矿田内主构造决定各矿床分布,如邹家山—石硐构造带上的邹家山、居隆庵、石硐三个矿床等。矿体主要受构造控制,次级构造为控矿构造,构造(或破碎带)的膨大、变异和分支复合部位往往是成矿最为有利部位,如山南矿床产于矿田北部东西向矿化集中带与北东向邹家山—石洞构造带北东延伸段的交汇部位。矿田岩性控矿次之,矿体主要产于火山熔岩构造带中,碎斑酸性熔岩和花岗斑岩为主要含矿岩性,两种岩性含矿约为整个储量的2/3。整个矿田50%以上的储量集中于酸性熔岩内,其次有近1/3的储量集中于次火山岩内。 蒋振频等认为相山铀矿田的变质基底,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至中生代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中元古代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中元古代后的热接触变质作用,中生代动力变质作用,中生代晚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多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反映了本区自元古宙以来一直是一处地热异常区。相山地区铀成矿期的成矿作用,是一系列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3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 铀源分析是铀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分析区域铀丰度特征的基础上,邵飞等根据区域成矿物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时空演化,结合相山矿田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及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矿田铀源分析的指示,认为下寒武统地层为区域铀源层,相山火山盆地是区域成矿物质的“汇”区,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的载体,即岩浆作用实现了铀从“源”到“汇”之间的物质转移。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铀向气液转移,为铀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浆期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也促使了基底片岩、流纹英安岩中的部分铀进入成矿溶液。指出:(1)相山矿田成岩成矿作用,在时间尺度上是相对连续的过程;(2)早寒武世地层构成了区域铀源层,相山火山盆地是区域成矿物质的“汇”区,岩浆作用实现了铀从“源”到“汇”之间物质转移的动力学过程;(3)区域铀源层中的铀融入岩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铀向气液转移,岩浆演化过程中铀的预富集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前提;(4)岩浆期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可能使得基底片岩、流纹英安岩中的部分铀进入成矿溶液。 邵飞等根据相山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结合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成矿物质迁移、富集及矿质沉淀机理综合分析,对相山铀矿田成矿模式进行探讨。认为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区域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成矿溶液源自岩浆水和混入的雨水,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迁移的载体。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a的成矿过程,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促使了铀沉淀、成矿。 蒋振频等认为相山铀矿田变质基底的元古代变质岩,至中生代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1)中元古代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2)中元古代后的热接触变质作用;(3)中生代动力变质作用;(4)中生代晚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多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反映本区自元古宙以来一直是一个地热异常区,不断地发生着构造-岩浆-变质作用。矿田铀成矿期的成矿作用,是这一系列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与矿田基底变质岩的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关系。 4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研究 相山铀矿研究分析 马崇军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相山铀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也是地质找矿与研究工作比较全面和成熟的地区,找矿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期间投入了大量的勘探工作量。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其开采实践进行总结对指导今后的矿山科研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铀矿;相山;成矿条件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Uranium Deposits in XiangShan Orefield MA Chong-jun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330013,China) 【Abstract】Uranium deposits in XiangShan is the largest volcanic type uranium deposits of China,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and research work is comprehensive and mature regions,the prospecting work from the1950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and put a lot of exploration work.The re-search invested a lot of money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Summarize its mining practic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guide future mining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of its mining practice. 【Key words】Uranium mine;Xiangshan;Metallogenic conditions 作者简介:马崇军(1987—),男,硕士,主要从事地质矿产普查、评价与科研。 ○矿业论坛○ 427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一、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样品加工 1、野外样品采集 这里只叙及构造岩的显微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微观构造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野外标本的采集。构造岩主要产于脆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内,因此,在野外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首先就是以垂直断裂带(面)或剪切带片(麻)理走向作剖面,对构造岩作初步分带,并沿带取样。第一块样应从未变形岩石开始。取构造岩最好是定向标本。定向的方法是:将标本从露头上敲下,再放回原来位置,在标本上选取一平面,用记号笔画上水平线(利用罗盘测量),并标出其方向(一般在右侧用箭头表示),再测出倾向及倾角。其次是做好记录。记录包括:标本号、倾向及倾角、采样处片(麻)理产状、线理或断层擦线产状等,并尽可能作详细素描。 2、室内样品加工 首先是用记号笔将野外编号和定向线一一标好,再标出要切制的薄片面,然后送磨片室切制薄片。若只需切一片,破碎岩薄片一般要平行擦线、垂直断面;糜棱岩薄片则是尽量平行矿物拉伸线理、垂直片(麻)理,这样做出来的切片可直接用来判断运动方向或剪切运动指向(注意:一定要通过手标本恢复到野外产状)。糜棱岩如果要做三维有限应变测量,除平行线理、垂直面理的切片外,一般是垂直线理及面理再切一片。并常用该片做岩组测量,因为该片所切矿物数量最多,信息也最多,而组构图可以旋转到平行矿物线理的方向上。如果岩石本身矿物线理及面理不十分发育,应变测量则需作三个互为垂直的切片(根据三个切片的实际产状和测量结果用计算机拟合)。 二、显微镜下观察和冷热台下测定 1、显微镜下观察 对每个包裹体应做的观察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包裹体的大小:应该注明包裹体两个或三个方向上的尺寸(以μm表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包裹体的性质,特别是密度、形状可能随包裹体的大小有规律地变化;通常与CO2包裹体比较,水溶液包裹体很少有规则的形状。 ⑵包裹体的形状:大多数包裹体具有不规则的形状,然而如果包裹体具有诸如带晶面的形状(负晶形)、球形、椭球形和扁平形等形状时,需要注意。 ⑶气泡大小:应该在一定温度下测量气泡的直径,或是在温度超过CO2临界点时测量CO2+H2O混合包裹体中富CO2相的大小,以便随后在加热或冷却时引起包裹体的任何泄露能够鉴别出来。 ⑷体积百分数:应该记录温度超过CO2临界点(31.3℃)时(一般是+40℃)CO2+H2O 混合包裹体中富CO2相(内部相)的估计体积(或面积),其目的是计算包裹体中CO2的摩尔分数。 ⑸包裹体丰度:每平方毫米还有包裹体的个数。 ⑹包裹体的产状:包裹体岩相学和产状的研究十分重要,包裹体产在岩石什么显微构造中,它们的成因类型和成分类型。一个包裹体可以产于很多条件或环境中,简言之,包裹体可以呈单个产出,或成群产出,沿愈合裂隙(包裹体轨迹)产出,沿次颗粒边界产出,或是沿晶体各生长面产出,以及伴随着变形薄层(叶理)产出。 2、冷热台下测定 抛光的样品必须切成小片,使之符合冷热台腔的大小。切片的大小也要由包裹体的分布来确定。冷热台下测定以下几项内容。

陕西蓝田铀矿田控矿因素与成矿作用过程探讨_王江波

收稿日期:2012-10-20;修回日期:2012-11-18  基金项目: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铀矿地质科研项目“北秦岭成矿带蓝田铀矿田深部成矿规律及外围找矿远景研究”(2010-56)。  作者简介:王江波(1982-),男,陕西合阳人,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主要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和勘探工作。E-mail:sunshine3426@163.com

1 区域地质背景 蓝田铀矿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北秦岭构造带中段,近北西西向北秦岭构造带与北东向华山—蓝田—宁陕印支、燕山期岩浆岩带交汇区的牧护关岩体西北部边缘,属于莽岭-牧护关燕山期铜铁多金属成矿带(齐文等,2005)。矿区南、北侧分别受近东西—北西西向展布的区域性深大断裂:铁炉子-三要断裂和草坪-商县断裂约束,并以上述区域断裂为界与中元古界陶湾群及宽坪群中深变质地层相隔,矿区西侧以近北南向盆缘断裂与古近—新近系断陷盆地相邻,矿区东部为牧护关岩体的主体。矿田明显受牧护关岩体西北部南、北侧两条近东西向深大断裂、近北南向古近—新近系盆缘断裂及北东向次级断裂构成的构造夹持区控制(图1) 。 图1 蓝田铀矿田区域地质图 Fig.1 Regional geologic map of the Lantian uranium field 1.第四系;2.古近—新近系;3.下白垩统东河群;4.中寒武统;5.龙家园组;6.高山河组;7~8.熊耳群;9.陶湾群;10~12.宽坪群上、中、下亚群;13.铁铜沟组;14.秦岭群上亚群;15.太华群;16~19.燕山期花岗岩;20~22.燕山期二长花岗岩;23.燕山期闪长花岗岩;24.印支期二长花岗岩;25~26.加里东期闪长玢岩、闪长岩;27.扬子期花岗岩; 28.区域性深大断裂;29.大断裂或断裂;30.矿田及编号 蓝田铀矿田包括魏家沟、小南沟、韩家堡、吊庄4个矿床,面积12km2,其矿床地质条件、矿化特征基本相同,矿床间距仅1~2km,就整个矿田而言是一个中等品位、中等规模、采冶条件良好的花岗岩型铀矿。矿田内所有矿体规模、形态严格受断裂构造制约。断裂、裂隙的组合形式和发育程 5 5 1  第1期 王江波等:陕西蓝田铀矿田控矿因素与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中应用 摘要: 在多数地质作用过程中, 流体都担任着元素迁移的载体、化学反应的活化剂的角色。大量研究表明, 岩石、矿物以及元素在有无流体的情况下会表现出迥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所以对于认识某一地质过程而言, 流体方面的研究往 往能够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流体包裹体则以其直接反映古流体的成分, 在各种矿物中的普遍存在性, 以及对各种后期改造有一定的抵抗力等特点而成为研究 古地质流体的最佳样本, 并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各种地质过程的研究中。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系统阐述了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及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并举例说明了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目前地球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已广泛应用于 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勘探、地球内部的流体迁移以及岩浆岩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地学领域。通过阅读大量该领域的文献,本文就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原理、分析技术、地质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系统的阐述。 1 流体包裹体的种类和区分 流体包裹体按其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 hos-tminera l)形成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 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 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 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 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必须正确地区分它们。 一般来说, 原生包裹体和次生包裹体的区分可以应用如下两条准则: 一是 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 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 常呈 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 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 不规则的, 多沿愈合裂隙分布; 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 可与已知的原生或次生包裹体进行对比和归类[1]。当然, 这两 个规则也不是绝对的, 只有较综合地观察包裹体形态以及主晶矿物与包裹体、包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流体包裹体文献综述 游智敏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011070班) 摘要:流体包裹体是研究矿物中和岩石中的古流体,通过利用现代热力学原理,可以恢复流体捕获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组分逸度等。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尤其是成矿作用。对流体包裹体的正式研究始于1858年国外学者Sorby对包裹体地质温度计原理和方法提出,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国内流体包裹体起步晚,在流体包裹体理论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此文还总结了水盐体系,CO2-H2O体系这两个主要类型的流体包裹体盐度测算的测温方法,与数据计算公式表格。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盐度计算NaCl-H2O体系CO2体系 0 引言 地质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多是微米级的观察和研究对象。流体包裹体与微量元素,同位素,微粒矿物等都是微体、微区、和微量物质,但对他们的分析研究、其成果进展等却极大地丰富了宏观地球科学,带来了重要信息,开拓了新的思路,延展了研究领域。对流体包裹体定性和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研究演化、变质学等地学领域。 1、流体包裹体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的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过程。矿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圈闭的流体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信息(P、T、pH、X、W等),是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流体包裹体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演化、地壳尺度上流体迁移、石油勘探以及岩浆岩系统演化过程等地质领域。研究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包裹体各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成岩成矿过程提供物理化学和热力学条件数据、探讨地质作用地球化学和演化历史,并服务于找矿勘探。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矿物中包裹体的成因、恢复地质环境。现今所见的矿物和岩石大多数都是从不同成分和性质的流体或熔体中结晶出来的,它们在结晶过程中以流体包裹体形势捕获了成岩成矿时的介质。矿物中捕获的包裹体是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完整最直接的原始流体或熔体的样本,研究其形成机理和捕获后所经的变化,可以区分包裹体的成因,获得包裹体所代表的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