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DNA03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程序

Leica DNA03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程序
Leica DNA03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程序

Leica DNA03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程序

1 数据格式------------------------------------------------------------------------------------ 3

2 程序设计--------------------------------------------------------------------------------------- 3

3 源代码----------------------------------------------------------------------------- 4

4 编程总结--------------------------------------------------------------------------- 8

1数据格式

Leica数据格式为GSI(Geo Serial Interface),根据其数据位是8或16位分为GSI8和GSI16,其他格式完全相同。数据以行为单位,每行包含若干个16位或24位的字段,每个字段以开头两位数字表示数据意义,称为WI(Word Index),如41表示测量模式,11表示点号,32表示视距读数,331表示后视第一次中丝读数,332表示前视第一次中丝读数,336表示前视第二次中丝读数,335表示后视第二次中丝读数。

本次作业采用Leica DNA03数字水准仪原始数据。如下图:

第一行:观测模式为BFFB;

第二行:测段起点为BM3,起始高程为480.1230m;

第三行:测站后视点号BM3,视距读数28.58072m,第一次后视中丝读数0.69018m,中丝读数为2次读数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为0.04mm;

第四行:测站前视点号Z1,视距读数28.61654m,第一次前视中丝读数1.69615m,中丝读数为2次读数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为0.02mm;

第五行:测站前视点号Z1,视距读数28.62065m,第二次前视中丝读数1.69610m,中丝读数为2次读数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为0.11mm;

第六行:测站后视点号BM3,视距读数28.58569m,第二次后视中丝读数0.69017m,中丝读数为2次读数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为0.04mm。

2程序设计

本次数据处理程序的窗口设计非常简单,仅一个窗口,一个按钮。“读取数据”按钮读入原始水准仪数据,程序自动转换,以表格形式输出。

表头设计为“测站数”、“后视点号”、“前视点号”、“第一次后视中丝读数”、“第二次后视中丝读数”、“第一次前视中丝读数”、“第二次前视中丝读数”“测站两次前后高差较差”、“高差之差累计值”、“累计视距差”、“累计视距”、“前视点高程”共12项,表头之前输出“起始点点号”和“起始点高程”。

3源代码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1117357.html,ponentModel;

using System.Data;

using System.Drawing;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

using System.IO;

namespace Leica_DNA03水准数据处理

{

public partial class Form1 : Form {

public Form1()

{

InitializeComponent();

}

double[,] Rb = null;

double[,] Rf = null;

string[] sb = null; //后视点号

string[] sf = null; //前视点号

double[,] Rbs = null;//后视视距

double[,] Rfs = null;//前视视距

string st2,bmn1,bmn2;

double bm;

double n;

double[,] z1 = null;

string[] s=null;

public void Open_LeicaDNA03() //打开egm96文件的子函数

{

Rb = new double[100,2]; //后视中丝读数

Rf = new double[100,2];

sb = new string[100];

sf = new string[100];

Rbs = new double[100,2];

Rfs = new double[100,2];

z1 = new double[100,5];

string s1,s2,s3,s4,s5,s6,s7,s8,s9,s10,s11;

double bm;

s=new string[100];

openFileDialog1.Title = "选择文件";

openFileDialog1.InitialDirectory = "";

openFileDialog1.Filter = "文本文件(*txt)|*txt|数据文件(*dat)|*dat|数据文件

(*gsi)|*gsi";

if (openFileDialog1.ShowDialog() == DialogResult.OK)

{

System.IO.StreamReader sr = new

System.IO.StreamReader(openFileDialog1.FileName);

string st = sr.ReadLine();

string st2 = sr.ReadLine();

bmn1 = st2.Substring(12, 3); //起始点点号

bm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25, 6))) / 10000; //起始点高程

s1=bm.ToString("F4");

s[0] = "起始点点号:" + bmn1 + " " + "起始点高程:" + s1+" m";

int i=0;

textBox1.AppendText(s[0] + "\n");

s[1]="测站"+" "+"后视点" +" "+ "前视点"+" "+"第一次后视"+" "+"第二次后视"+" "+"第一次前视"+" "+"第二次前视"+" "+" "+"测站两次前后"+" "+"高差之差"+" "+" 累

计 "+" "+" 累计 "+" "+"前视点";

s[2]=" 数 "+" "+" 点号 " +" " +" 点号 "+" "+"中丝读数/m"+" "+"中丝读数

/m"+" "+"中丝读数/m"+" "+"中丝读数/m"+" "+" "+" 高差较差/m "+" "+"累计值/m"+" "+"视

距差/m"+" "+" 视距/m "+" "+"高程/m";

textBox1.AppendText("测站"+" "+"后视点" +" "+ "前视点"+" "+"第一次后视"+" "+"第二次后视"+" "+"第一次前视"+" "+"第二次前视"+" "+" "+"测站两次前后"+" "+"高差之差"+" "+" 累计 "+" "+" 累计 "+" "+"前视点"+"\n");

textBox1.AppendText(" 数 "+" "+" 点号 " +" " +" 点号 "+" "+"中丝读数/m"+" "+"中丝读数/m"+" "+"中丝读数/m"+" "+"中丝读数/m"+" "+" "+" 高差较差/m "+" "+"累计值

/m"+" "+"视距差/m"+" "+" 视距/m "+" "+"高程/m"+"\n");

st2 = sr.ReadLine();

do

{

for (int j = 0; j < 5; j++)

{

if (j == 0)

{

sb[i] = st2.Substring(12, 3); //后视点号

Rbs[i, 0]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25, 6))) / 10000.0; //后视视距

Rb[i, 0]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38, 9))) / 10000.0; //后视中丝读数

}

if (j == 1)

{

st2 = sr.ReadLine();

sf[i] = st2.Substring(12, 3);

bmn2 = st2.Substring(12, 3);

Rfs[i, 0]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25, 6))) / 10000;

Rf[i, 0]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38, 9))) / 10000;

}

if (j == 2)

{

st2 = sr.ReadLine();

Rfs[i, 1]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25, 6))) / 10000; //前视二次视距

Rf[i, 1]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38, 9))) / 10000; //前视二次中丝读数

}

if (j == 3)

{

st2 = sr.ReadLine();

Rbs[i, 1]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25, 6))) / 10000;

Rb[i, 1]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38, 9))) / 10000;

}

if (j == 4) //测站总结

{

st2 = sr.ReadLine();

z1[i, 0]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25, 6))) / 10000; //测站两次高差之差

z1[i, 1]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38, 9))) / 10000;//高差之差累计值

z1[i, 2]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54, 9))) / 10000;//测站累计视距差

z1[i, 3]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70, 9))) / 10000;//测站累计视距

z1[i, 4] = (double.Parse(st2.Substring(86, 9))) / 10000;//前视点高程

}

}

n = i + 1;

s2 = Rb[i, 0].ToString("F4");

s3 = Rb[i, 1].ToString("F4");

s4 = Rf[i, 0].ToString("F4");

s5 = Rf[i, 1].ToString("F4");

s6 = z1[i, 0].ToString("F4");

s7 = z1[i, 1].ToString("F4");//高差之差累计值

s8 = z1[i, 2].ToString("F4");

s9 = z1[i, 3].ToString("F4");

s10 = z1[i, 4].ToString("F4");

s11 = n.ToString("F0");

s[i+3] = s11.PadLeft(3, ' ') + sb[i].PadLeft(8, ' ') + sf[i].PadLeft(8, ' ') + s2.PadLeft(12, ' ') + s3.PadLeft(12, ' ') + s4.PadLeft(12, ' ') + s5.PadLeft(10, ' ') + s6.PadLeft(16, ' ')

+ s7.PadLeft(12, ' ') + s8.PadLeft(12, ' ') + s9.PadLeft(14, ' ') + s10.PadLeft(11, ' ');

textBox1.AppendText(s[i+3] + "\n");

i++;

st2 = sr.ReadLine();

}

while (st2!=null);

sr.Close();

}

}

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Open_LeicaDNA03();

int i=0;

System.IO.StreamWriter sw = new StreamWriter("从"+bmn1+"到"+bmn2+"水准数据处

理.txt");

do

{

sw.Write(s[i]);

sw.WriteLine();

i++;

}

while (s[i] != null);

sw.Close();

}

private void Form1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

}

4编程总结

本次作业的原始数据中出现的WI如571、572、573、574一开始并不了解其意思,但在查阅Leica公司说明书GSI ONLINE for Leica TPS and DNA 后弄清楚了。

整个编程中,并无大量计算,主要在于数据的读入与重新输出。重点就是原始数据与输出结果每一项的对应要正确无误,代码编写时数据的读入、创建数组、调用数据等都是重点,由于数据繁多,并且格式特殊,在读入数据时每一行每个字符位置都要数清楚,应细致反复检查。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一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物理实验的任务不仅是定性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定量地测量相关物理量。而对事物定量地描述又离不开数学方法和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因此,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课的基础。本章将从测量及误差的定义开始,逐步介绍有关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基本知识。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是一切实验结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误差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误差理论基本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也有很大发展。误差理论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其数学基础,研究误差性质、规律及如何消除误差。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其目的是对实验结果做出评定,最大限度的减小实验误差,或指出减小实验误差的方向,提高测量质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对低年级大学生,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本课程尽限于介绍误差分析的初步知识,着重点放在几个重要概念及最简单情况下的误差处理方法,不进行严密的数学论证,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好物理实验这门基础课程。 第一节测量与误差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以取得物理量数据的表征。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是物理实验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某些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测定,实验上就是将此物理量与规定的作为标准单位的同类量或可借以导出的异类物理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个比较的过程就叫做测量。例如,物体的质量可通过与规定用千克作为标准单位的标准砝码进行比较而得出测量结果;物体运动速度的测定则必须通过与二个不同的物理量,即长度和时间的标准单位进行比较而获得。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就叫做实验数据。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应包含测量值的大小和单位,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国际上规定了七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则是由以上基本单位按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导出的。因此,除基本单位之外的其余单位均称它们为导出单位。如以上提到的速度以及经常遇到的力、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的单位都是导出单位。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测量可以分为两类。按照测量结果获得的方法来分,可将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而从测量条件是否相同来分,又有所谓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根据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就是把待测量与标准量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如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等,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复习

《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考试复习要点 题型:填空题(20分) 名词解释(10分) 简答(20分) 综合题(问答、计算、填表、绘图等)(50分) 关注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概述:变形监测意义与目的;监测周期、精度;监测点、基准点布设原则; 变形观测的定义 通过一定的观测方法和仪器测定构筑物或 工程建筑物各种变形量大小的工作。 变形观测的目的: 1、分析与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 2、验证设计数据 3、反馈设计施工质量 4、研究正常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 ◆安全:其目的是监测建(构)筑物在施工 过程中和竣工后,投入使用中的安 全情况; ◆设计施工:验证地质勘察资料和设计数据 的可靠程度,以改进设计理论和施 工方法;

◆ 科研:研究变形的原因和规律,建立正确 的预报模型,准确的分析预报。 变形观测的意义 1、安全 2、验证与改进设计 3、科学研究 对于机械技术设备:为改进提供技术数据 对于滑坡:成因预报 对于矿山:开挖量加固方法 对于地壳运动: 监测周期:根据变形物的大小、速度而制定出的监测频次。 1)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2)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3)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4)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观测点(监测点/工作点)布设方案 一般原则: ? 反应整体变形(均匀布点); ? 变形量大的地段多布点; ? 工程重点地段多布点; ? 其它原因专门提出; ? 有利于观测 1.3.1 精度确定依据 具体工程建筑物的允许误差大小、变形 速度、变形观测的目的 一般而言:从安全角度:观测中误差应小于 允许变形量的1/10~1/20;典型精度±1mm 或相 对精度为10-6 从科学研究角度:应尽量提高精度 2、精度确立原则: 实用、经济、科学、实际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 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n 测站数)。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 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沉降监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 mm 0 .2n ±mm 0.1n ±

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

一级计量师考试(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复习要点:测量误差的处理1 各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贝塞尔公式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但n很小时其估计的不确定度较大,例如n=9时,由这种方法获得的标准偏差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为25%,而n=3时标准偏差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达50%,因此它适合于测量次数较多的情况: 极差法使用起来比较简便,但当数据的概率分布偏离正态分布较大时,应当以贝塞尔公式法的结果为准。在测量次数较少时常采用极差法: 较差法更适用于频率稳定度测量或天文观测等领域。 一级计量师考试(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复习要点:异常值的判别和剔除什么是异常值 异常值(abnormal value)又称离群值(outlier),指在对一个被测量的重复观测中所获的若干观测结果中,出现了与其他值偏离较远且不符合统计规律的个别值,它们可能属于来自不同的总体,或属于意外的、偶然的测量错误。也称为存在着“粗大误差”。例如:震动、冲击、电源变化、电磁干扰等意外的条件变化、人为的读数或记录错误,仪器内部的偶发故障等,可能是造成异常值的原因。 如果一系列测量值中混有异常值,必然会歪曲测量的结果。这时若能将该值剔除不用,就使结果更符合客观情况。在有些情况下,一组正确测得值的分散性,本来是客观地反映了实际测量的随机波动特性,但若人为地丢掉了一些偏离较远但不属于异常值的数据,由此得到的所谓分散性很小,实际上是虚假的。因为以后在相同条件下再次测量时原有正常的分散性还会显现出来,所以必须正确地判别和剔除异常值。 在测量过程中,记错、读错、仪器突然跳动、突然震动等异常情况引起的已知原因的异常值,应该随时发现,随时剔除,这就是物理判别法。有时,仅仅是怀疑某个值,对于不能确定哪个是异常值时,可采用统计判别法进行判别。 一级计量师考试(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复习要点:测量误差的处理2 算术平均值的应用 由于算术平均值是数学期望的最佳估计值,所以通常用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当用算术平均值作为被测量的估计值时,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就是测量结果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 一级计量师考试(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复习要点:最大允许误差的表示形式1 计量器具又称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maIilnn permLsibl eerrors)是由给定测量仪器的规程或规范所允许的示值误差的极限值。它是生产厂规定的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又称允许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限。最大允许误差有上限和下限,通常为对称限,表示时要加±号。 最大允许误差可以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或它们的组合形式表示。 1.用绝对误差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 例如,标称值为1Ω的标准电阻,说明书指出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01Ω。即示值误差的上限为+0.01Ω,示值误差的下限为-0.01Ω,表明该电阻器的阻值允许在0.99Ω~1.01Ω范围内。一级计量师考试(测量数据处理与计量专业实务)复习要点:测量复现性的评定测量复现性是指在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改变了的测量条件可以是:测量原理、测量方法、观测者、测量仪器、计量标准、测量地点、环境及使用条件、测量时间。改变的可以是这些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此,给出复现性时,应明确说明所改变条件的详细情况。 例如在实验室内为了考察计量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室主任请每一位计量人员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同一件被测件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按式(3-13)计算测量结果的复现性。此时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测量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需要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价,对其误差范围作出估计,并能正确地表达实验结果。 本章主要介绍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在每个实验中都要用到,而且是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1.1 测量与误差 1.1.1测量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测量就是借助仪器用某一计量单位把待测量的大小表示出来。根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由仪器或量具可以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天平称质量;另一类需依据待测量和某几个直接测量值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学运算获得测量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求出待测电阻的大小。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可以直接测量了。比如车速的测量,可以直接用测速仪进行直接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1.1.2 误差 绝对误差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大小称为真值。测量的目的就是力图得到真值。但由于受测量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以及观测者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即总存在测量误差。设测量值为N ,相应的真值为N 0,测量值与真值之差ΔN ΔN =N -N 0 称为测量误差,又称为绝对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测量与误差形影不离,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是实验测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叫做相对误差。用E表示: %1000 ??=N N E 由于真值无法知道,所以计算相对误差时常用N代替0N 。在这种情况下,N可能是公认 值,或高一级精密仪器的测量值,或测量值的平均值。相对误差用来表示测量的相对精确度,相对误差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1.3 误差的分类

导线测量方法1

导线测量 (I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注:1 表中n 为测站数。 1、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2、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II )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 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1.5〞。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 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 的规定。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左右角的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教案第一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教案 班级 测绘工程 0841-08420-1021 科目变形监测课程类型专业课学时数 4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熟悉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变形分析的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重点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 难点本章无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进程 第一讲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2学时) 第二讲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变形分析的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2学时) 课后总结各种工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变形监测三个方面的目的及三个方面的意义。 熟悉常见的几种变形监测技术,了解变形监测分析的内涵。 作业无 第一章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主要参考书: 1.陈永奇,吴子安,吴中如.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北京:测绘出版社,1998 2.吴子安.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3.陈永奇.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4.吴中如.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中如,顾冲时.大坝原型反分析及其应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夏才初,潘国荣.土木工程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王尚庆.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8.李珍照.大坝安全监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9.岳建平等.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10.何秀凤.变形监测新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7 11.伊晓东等.变形监测技术及应用.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12.白迪谋.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和变形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3.朱建军等.变形测量的理论与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唐孟雄等.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黄声享等.小浪底水利枢纽外部变形规律研究. 测绘出版社,2008.12 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 5178-2003).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1.1 变形监测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本节要求了解并掌握三方面的内容: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变形监测的内容;变形监 测的目的和意义。 1.1.1 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 变形的概念:变形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它是指变形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其形状、大小及位置在时空域中的变化。变形体的变形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是允许的,如果超出允许值,则可能引发灾害。自然界的变形危害现象时刻都在我们周边发生着,如地震、滑坡、岩崩、 地表沉陷、火山爆发、溃坝、桥梁与建筑物的倒塌等。 变形监测的概念:所谓变形监测,就是利用测量与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 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变形监测工作是人们通过变形现象获得科学认识、检验理论和假设的必要手段。 变形体的范畴:变形体的范畴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工程建(构)筑物的块体, 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构筑物。根据变形体的研究范围,可将变形监测研究对象划分为这样 三类: ?全球性变形研究,如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地极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地潮等; ?区域性变形研究,如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面沉降等; ?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如监测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滑坡体的滑动、地下开采使引起的地表移动和下沉等。

天宝DiNi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在二等水准测量中的应用

天宝DiNi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在二等水准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密水准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本文重点对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在二等水准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DiNi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一体化 1电子水准仪的原理和特点 电子水准仪测量系统主要是由编码标尺、光学望远镜、补偿器、CCD传感器以及微处理控制器和相关的图象处理软件等组成。工作基本原理是标尺上的条码图案经过光反射,一部分光束直接成像在望远镜分划板上,供目视观测,另一部分光束通过分光镜被转折到线阵CCD传感器的像平面上,经光电转换、整形后再经过模数转换,输出的数字信号被送到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和存储,并将其与仪器内存的标准码(参考信号)按一定方式进行比较,即可获得高度读数和水平距离。 2工程实例 本次工程为辽宁省锦州机场二等水准线路测量。测区主要测量四个GPS 控制点G01、G03、G04、G05,在实测过程中考虑到以后测量的需要在测区内沿线布设七个水准点B5、Q1、17A、M5、D20、D43、Z75,构成14个闭合环,12个结点,31个侧段,线路总长约64.272km,水准线路如图4-1所示。都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进行施测。经过踏勘,2个水准点标石保存完好,埋设位置及点位清晰,可以利用并作为高程起算数据。 使用仪器为天宝Dini03型号电子水准仪,精度指标为每公里往返中误差±0.3mm,铟瓦条码尺2m。作业前对水准仪及水准尺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附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及《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 水准测量前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规定对测站主要限差进行了设置:最大视距长度为50m,最小视距为3m;一站前后视距差≤1m,前后视距累计差≤3m;最高视线高度≤2.2m,最低视线高度0.5m;两次读数差≤0.3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5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 观测时,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每一测段为偶数个测站,水准尺侧前贴上标签,标记前尺、后尺,测的过程中后尺落在固定点上。 3 数据平差计算

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及其在二维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及其在二维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属于采矿工程中相似模拟实验技术领域。其主要结构包括用于盛放相似模拟材料的二维模拟实验台及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包括框架体、竖向滑轨、测量头、无线数据采集仪及计算机处理系统,通过对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的具体部件进行结构及位置的限定,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适时、真实准确、全方位的观测二维相似材料模型不同位置处的移动变形值,测量的数据实时传输给采集仪,经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完毕后,实时将岩层移动变形值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本技术测量系统中,测量头的对准,数据的测量、传输和处理均自动同步进行,避免了人为误差。 技术要求 1.一种用于二维相似模拟实验的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其包括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及用于盛放相似模拟材料的二维模拟实验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相似模拟材料逐层铺设在所述的二维模拟实验台内,并在竖直方向上形成若干分层,在各分层相似模拟材料之间撒有云母粉;

所述的岩层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包括框架体、竖向滑轨、测量头、无线数据采集仪及计算机处理系统,所述的框架体是由左框体、上框体、右框体及下框体依次连接而成的方形结构,在所述的框架体的四个角上均安装有支座; 所述的竖向滑轨为方形杆件,其与所述的框架体之间通过滑槽滑动连接; 所述框架体通过螺栓与所述的二维模拟实验台的左立柱、右立柱固定连接; 所述左框体的右表面与所述二维模拟实验台的左立柱的内表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下框体的上表面与所述二维模拟实验台的底座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所述的测量头与所述的竖向滑轨之间通过滑套连接,所述的测量头包括竖直方向测距仪、水平方向测距仪、滑套、对准装置及无线发射器;所述水平方向测距仪垂直于所述的左框体,所述竖直方向测距仪垂直于所述的下框体;所述对准装置沿水平方向布置,并垂直于所述框架体所在的竖直平面;所述水平方向测距仪、竖直方向测距仪和对准装置的轴线在空间交于一点; 所述测量头测得的数据通过所述的无线发射器传输给所述的无线数据采集仪; 所述无线数据采集仪的输出端通过USB接口与所述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二维相似模拟实验的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维模拟实验台整体呈一无上盖的长方体结构,其包括底座、左立柱、右立柱、活动挡板、反力架及千斤顶,所述的左立柱、右立柱固定连接在所述的底座上,所述的左、右立柱均为顶角朝里的U型钢,所述U型钢的两外侧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螺孔,所述的反力架连接在所述的左、右立柱的顶部;所述的千斤顶设置有若干个,其并列设置在所述的反力架的下方,所述的活动挡板设置有若干块,其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的左、右立柱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二维相似模拟实验的平面移动变形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块活动挡板的两端均设置有通透孔,通过所述通透孔与螺栓配合将所述的活动挡板活动连接在左、右立柱上。

最新导线测量实习报告

导线测量实习报告第一篇:导线测量实习报告编写实习报告编写 1. 原始资料装订顺序(小组) 1)一、二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手簿 2)水准测量成果概算表 3)gps测量选点图及观测调度图 4)gps测量手簿 5)gps平差及gps水准成果 6)i角检验记录 7)导线观测光电测距记录封面 8)导线外业记录表格

9)导线平差计算表 10)线路放样计算表格 11)线路放样观测手簿 12)线路放样成果 13)地形图补测成果 14)小组实习总结报告(组长完成,1000字以上,包括“实习任务、现有条件、实施方案、经费预算、实施过程、实习成果、经验总结) 2. 个人报告提纲 3. 写作要求 不得抄袭,复制、拷贝的报告,两个人都没成绩,全 文不得少于3000字 4. 时间安排

10月16日之前以小组为单位交到指导教师处 5. 上交资料 原始资料、实习报告和规范 第二篇:闭合导线(本站向你推荐: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一张 4、实习组织第七组组长: 成员: 5、仪器与工具经纬仪一台、水准仪一台、钢尺一盘、卷尺一盘、水准尺两根、测钎两只、记录板一块、比例尺一支、量角器一个、图板一个、三脚架三台、绘图纸一张、红漆一瓶、计算器一台 二、选点在所在要求的范围实地踏勘进行布网选点以西南角为第一定点,标为g37-1(表示工程管理3班第七组第一定点),依次类推逆时针方向在所测范围四角标号,其余分别为g37-2、g37-3、g7-4(简称点1、2、3、4)

三、高程控制测量(闭合水准路线测量)(一)、方法;变动仪器高法(二)、工具:ds3水准仪、水准尺(三)、测量程序 由于测量范围巨大,两点之间我们均设了一个转点(除了定点3与4之间不设以外) (1)、安臵仪器在定点1和定点2之间安臵水准仪,使仪器至点1和转tp1之间距离大致相等(2)、粗略整平先用双手同时向内(外)转动一对脚螺旋,使同水准器气泡移动到中间,再转动另一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3)、竖直水准尺于点1上,瞄准点1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数。此为后视读数并记录(4)、再将水准尺立于点tp1。瞄准点tp1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并记录(5)、降低仪器10cm以上,重复3与4步骤(6)、计算高差高差=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两次仪器高测得高差之差不得大于6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平均高差) (7)、迁至第二站继续观测(步骤雷同) 沿选定的路线将仪器迁至tp1和点2之间,仍用第一站施测方法,后视tp1,前视点,依次连续设站,连续观测,并最终仍回到点1

测量数据处理

目录 一、MATLAB简介 二、角度与弧度互换 1.角度转换为弧度 2.弧度转换为角度 三、坐标正反计算 1.坐标正算 2.坐标反算 四、交会定点 1.前方交会 2.后方交会 五、假设检验 1.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检验 2.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检验 3.Χ2检验 4. F检验 六、多元线性回归 七、成绩评定

(一)MATLAB简介 MATLAB是matrix和laboratory两个词的组合,意为矩阵工厂(矩阵实验室)。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发布的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 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 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件。它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MATLAB可以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工程中常用的形式十分相似,故用MATLAB来解算问题要比用C,FORTRAN等语言完成相同的事情简捷得多,并且MATLAB也吸收了像Maple等软件的优点,使MATLAB成为一个强大的数学软件。在新的版本中也加入了对C,FORTRAN,C++,JAVA的支持。可以直接调用,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实用程序导入到MATLAB函数库中方便自己以 后调用,此外许多的MATLAB爱好者都编写了一些经典的程序,用户可以直接进行下载就可以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Cleve Moler为了减轻学生编程的负担,用FORTRAN编写了最早的MATLAB。1984年由Little、Moler、Steve Bangert合作成立了的MathWorks公司正式把MATLAB推向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MATLAB已成为国际控制界的标准计算软件。MATLAB:统一了用于一维、二维与三维数值积分的函数并提升了基本数学和内插函数的性能MATLAB Compiler:可以下载 MATLAB Compiler Runtime (MCR),简化编译后的程序和组件的分发Image Processing Toolbox:通过亮度指标优化进行自动 图像配准Statistics Toolbox:增强了使用线性、广义线性和非线性回归进行 拟合、预测和绘图的界面system Identification Toolbox:识别连续时间传递函数。 MATLAB由一系列工具组成。这些工具方便用户使用MATLAB的函数和文件,其中许多工具采用的是图形用户界面。包括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历史命令窗口、编辑器和调试器、路径搜索和用于用户浏览帮助、工作空间、文件的浏览器。随着MATLAB的商业化以及软件本身的不断升级,MATLAB的用户界面也越来越精致,更加接近Windows的标准界面,人机交互性更强,操作更简单。而且新版本的MATLAB提供了完整的联机查询、帮助系统,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使用。简单的编程环境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调试系统,程序不必经过编译就可以直接运行,而且能够及时地报告出现的错误及进行出错原因分析 Matlab是一个高级的矩阵/阵列语言,它包含控制语句、函数、数据结构、输入和输出和面向对象编程特点。用户可以在命令窗口中将输入语句与执行命令同步,也可以先编写好一个较大的复杂的应用程序(M文件)后再一起运行。新版本的MATLAB语言是基于最为流行的C++语言基础上的,因此语法特征与C++ 语言极为相似,而且更加简单,更加符合科技人员对数学表达式的书写格式。使之更利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科技人员使用。而且这种语言可移植性好、可拓展性极强,这也是MATLAB能够深入到科学研究及工程计算各个领域的重要原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测量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需要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价,对其误差范围作出估计,并能正确地表达实验结果。 本章主要介绍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在每个实验中都要用到,而且是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1.1 测量与误差 1.1.1测量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测量就是借助仪器用某一计量单位把待测量的大小表示出来。根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由仪器或量具可以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天平称质量;另一类需依据待测量和某几个直接测量值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学运算获得测量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求出待测电阻的大小。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可以直接测量了。比如车速的测量,可以直接用测速仪进行直接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1.1.2 误差 绝对误差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大小称为真值。测量的目的就 是力图得到真值。但由于受测量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以及观测者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即总存在测量误差。设测量值为N,相应的真值为N0,测量值与真值之差ΔN ΔN=N-N0 称为测量误差,又称为绝对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测量与误差形影不离,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

变形测量数处理系统(Ver4.1)说明书

形变观测数据处理系统(Just v4.1版) 使 用 说 明 书 南京星星图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 3 -第二章系统安装、简介与基本设置 ............................................................................... - 5 -2.1 系统基本概况 ............................................................................................................ - 5 -2.2 安装与调试方式 ........................................................................................................ - 5 -2.3 系统的功能简介 ........................................................................................................ - 7 -2.4 工程夹的建立 ............................................................................................................ - 7 -2.5 位移和沉降限差设置 ................................................................................................ - 8 -2.6 文件的创建与保存等 ................................................................................................ - 9 -第三章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 11 -3.1 初始页面设置 .......................................................................................................... - 11 -3.2 测量数据录入 ........................................................................................................ - 13 -3.3 分次计算沉降量 .................................................................................................... - 14 -3.4 单点处理 ................................................................................................................ - 15 -3.5 多点处理 ................................................................................................................ - 19 -3.6 沉降分析 ................................................................................................................ - 21 -3.7 撰写沉降报告和编制沉降成果表 ........................................................................ - 24 - 3-7-1 撰写沉降报告................................................................................................... - 24 -3-7-2 编制观测成果表............................................................................................... - 26 -3.8 观测点坐标录入 .................................................................................................... - 28 -3.9 绘位置平面图 ........................................................................................................ - 29 -3.10 沉降量展开图绘制 .............................................................................................. - 29 -3.11 绘沉降等值线图 .................................................................................................. - 32 -3.12 沉降速率等值线 .................................................................................................... - 33 -3.13 等值线注记............................................................................................................ - 34 -第四章位移数据处理 ..................................................................................................... - 35 -4.1 表格向导 ................................................................................................................ - 35 -4.2 彩条设置 ................................................................................................................ - 36 -4.3 位移计算 ................................................................................................................ - 37 -4.4 位移图绘制 ............................................................................................................ - 37 -

第6课--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矿井测量与矿图单元教学设计(六) 一、教案头 课题水准测量数据处理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12煤矿开采高职课时:2学时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①能正确地记录闭合水准测量的数据 ②能正确地对闭合水准测量的数据进行处 理 ①掌握闭合水准测量的数据进 行处理的方法 ①能吃苦,能 忍受,甘于奉 献,具备优秀 意志品质; ②拥有良好 的自学能力, 安全生产。 能力训练 任务及案例能力训练项目: 1、将闭合水准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 作业 课后总结

二、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 告知 (教学内容、目的)本节课主要内容教师介绍图示讲解 学生可提问 并讨论 10分钟 引入 (任务项目) 数据处理的目的教师讲解图示讲解设置情景15分钟 操练 (掌握初步或基本能力) 闭合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 的过程 教师讲解图示讲解学生观看20分钟 深化 (加深对基本能力的体会)学生对自己测的的数据进行数 据处理 教师组织分组操作 分组进行数 据计算 20分钟 归纳 (知识和能力) 教师点评教师讲解讲述 学生参与总 结。 10分钟 训练 巩固拓展检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练习教师组织分组训练 学生画出简 图 10分钟 总结教师总结,布置预习内容教师总结讲述学生参与。5分钟三、教学内容设计 序号教学内容(知识点) 或训练点 What 教学目的(为什么教) 或训练目的 Why 教学思路(怎么教) 或训练方法 How 备注 1 闭合水准测量数据 处理的目的 了解数据处理的意义图示、说明、举例 2 闭合水准测量数据 处理的过程掌握闭合水准测量数 据处理的过程 图示、说明 四、讲义 一、闭合水准测量 (1)闭合水准路线的布设方法如图2-18所示,从已知高程的水准点BM.A出发,沿各待定高

导线测量记录标准表格格范例.doc

天气:晴气温: 测 度盘 测站回目标 位置 数 F24 左 D1 1 D1 右 F24 F25 F24 左 D1 2 D1 右 F24 F25 左 F26 1 F26 右 F25 D1 F25 左 F26 2 F26 右 F25 D1 左 D2 1 D2 右 D1 F26 D1 左 D2 2 D2 右 D1 F26 左 F27 1 F27 右 F26 D2 F26 左 F27 2 F27 右 F26 D2 左 F28 1 F28 右 D2 F27 D2 左 F28 2 导线测量记录表 日期: 2005-12-7 第 1 页共 4 页水平度半测一测各测回 盘读数回角值回角值平均角值距离( m)备注( °′″ ) ( °′″ ) ( °′″ ) ( °′″ ) 0° 00′00″ 98° 35′00″ 98°35′00″ 98° 35′00″ 278°34′ 45″ 98° 35′00″ 179°59′ 45″ 98°35′01″ 0° 00′00″ 98° 35′00″ 98°35′00″ 98° 35′02″ 278°34′ 49″ 98° 35′04″ 179°59′ 45″ 0° 00′00″ 216° 57′21″ 216°57′ 21″ 216°57′22″ 36°57′03″ 216° 57′22″ 179°59′ 41″ 216° 57′22″ 0° 00′00″ 216° 57′20″ 216°57′ 20″ 216°57′21″ 36°57′04″ 216° 57′22″ 179°59′ 42″ 0° 00′00″ 267° 44′43″ 267°44′ 43″ 267°44′43″ 87°44′25″ 267° 44′42″ 179°59′ 43″ 267° 44′44″ 0° 00′00″ 267° 44′44″ 267°44′ 44″ 267°44′45″ 87°44′27″ 267° 44′45″ 179°59′ 42″ 0° 00′00″ 170° 45′05″ 170°45′ 05″ 170°45′05″ 350°44′ 45″ 170° 45′04″ 179°59′ 41″ 170° 45′04″ 0° 00′00″ 170° 45′04″ 179°45′ 04″ 170°45′03″ 350°44′ 46″ 170° 45′01″ 179°59′ 45″ 0° 00′00″ 118° 04′44″ 118°04′ 44″ 118°04′46″ 298°04′ 29″ 118° 04′48″ 179°59′ 41″ 118° 04′46″ 0° 00′00″ 118° 04′46″ 118°04′ 46″ 118°0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