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导读:及早了解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若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我们必须注意,先天性溶血黄疸为一独立的病象,并已证实确和遗传有关,而症候溶血性黄疸刚相反,它决非一个独立的病象,它仅是一个基本疾患范围内的综合病症而已。在这种疾患中,我们常可遇到这种情形,就是发现患者的血型和其母亲的血型不合,于是可得出,血型不合是引起溶血性黄疸的重要原因。为了让大家更了解溶血性黄疸,下面编辑为大家介绍一下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溶血性黄疸为轻度,慢性,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畏寒怕冷、腰痛、发热等。部分婴儿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或者肾功能衰竭。当肾功能衰竭症状出现时,应尽快治疗,否则婴儿生命受威胁。若只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低热等症状,可循序渐进治疗,持续用药缓解病情。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治疗溶血性黄疸,首先要查明原因,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除诱因。若无法查明原因,可针对症状对症下药治疗。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比较多,不同症状对应的治疗药物不同。患者年幼,

耐受药物能力差,应根据医生指导用药,不能随意乱用药。若用药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脾切除法。若溶血已解除,病情缓解,可继续服用思美泰、茵栀黄等药物。

了解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后,患者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要注意饮食。若婴儿出现黄疸症状,饮食以清淡的粥、汤水、母乳为主。另外,妈妈也要注意饮食,不要吃酸性食物,如干鱿鱼、蛋黄、鳗鱼、牛肉等,多吃利于身体健康的碱性食物,比如海带、豆腐等。若出现不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

新生儿黄疸的换血疗法

六月份月讲座 时间:2012 04 05 16:00 地点:护士办公室 参加人员:囤秀丽孙庆丽陈春景都俊花景雪王春霞 主讲人:乔子菊 题目:新生儿黄疸的换血疗法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因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 新生儿时期黄疸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有的是生理现象,有的是病理现象。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换血疗法,通常用于黄疸严重,危及生命的新生儿,如血清间接胆红素超过20m g/dl(342μm ol/L),则需采用换血输血。通过抽取同血型的正常血液注入宝宝体内,来冲淡、稀释宝宝体内胆红素的含量,加快新陈代谢。但供血者须先作G 6PD 缺乏的过筛试验,同时避免亲属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 1.换血指征 (1)产前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有贫血,脐血红蛋白<120g/L,水肿,肝脏肿大,心力衰竭者。 (2)血清胆红素生后24小时>17umol,24-48小时>257umoI/L,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85umoI/L,或经综合治疗血清总胆红素继续上升达342umoI/L者。

3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和治疗体会

3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和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7-09-08T15:34:25.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作者:张艳高萍[导读]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 (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青海海西 817099)【摘要】目的:探讨3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39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发病原因,并给予蓝光联合药物治疗。结果:经分析,392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中,150例由围生因素引起,112例由感染引起,59例由母乳性黄疸引起,39例由新生儿溶血病引起,20例由多因素引起,12例病因尚不明确。对所 有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后,痊愈354例。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多且复杂,通过切实做好新生儿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病率,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237-02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可以自行消退,不会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而病理性黄疸则是多因素引起的,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甚至使患儿脑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损伤,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1]。因此,通过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进行早期治疗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本文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39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39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排除具有先天性严重疾病的患儿。分析其临床治疗,其中男205例,女187例,年龄最小5d,最大30d,平均年龄为(12.6±2.5)d,足月儿372例,早产儿20例。 1.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 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发生黄疸;在黄疸持续时间方面,足月儿超过14d,早产儿超过28d;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方面,足月儿超过221μmol/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多次反复;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如符合上述指标任意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血常规以及尿常规等。 对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若血清间接胆红素大于342μmol/L,则给予换血治疗。对病情严重患儿,采用单面蓝光照射治疗;ABO溶血患儿进行免疫球蛋白治疗;感染患儿进行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儿肝酶诱导剂、茵栀黄口服液等药物,并进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则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1.4 疗效评价标准[3] 治愈,即皮肤黏膜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低于85μmol/L;好转,即皮肤黏膜黄疸基本消退,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下降到85~221μmol/L之间;无效,即皮肤黏膜黄疸无变化甚至加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高于221μmol/L。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2.结果 2.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 经分析,392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中,150例(38.3%)由围生因素引起,112例(28.6%)由感染引起,59例(15.1%)由母乳性黄疸引起,39例(9.9%)由新生儿溶血病引起,20例(5.1%)由感染、围产期等多因素引起,12例(3.1%)病因尚不明确。 2.2 临床疗效 对本组392例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后,痊愈354例,痊愈率高达90.3%(354/392);对于3例治疗无效患儿,进行转院治疗。详情见表所示。 3.讨论 病理性黄疸作为新生儿多发疾病,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大危害。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原因主要是机体细胞受到较多破坏,胆红素大量增加,而肝酶活性不足,从而影响了肝细胞调节胆红素的能力,致使黄疸发生。由于病理性黄疸患儿容易出现窒息、酸中毒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加重病情,甚至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引发胆红素脑病,进而影响患儿神经功能,对其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此次研究中,392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中,在围生因素影响下,新生儿发病率高达38.3%,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在缺氧、窒息等环境下出现酸中毒、低体温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肝酶活性,导致血清胆红素含量有所上升。感染因素占比28.6%,是因为新生儿在肺炎、脐炎等感染下,体内红细胞不断被破坏,胆红素进入血液后,导致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母乳性黄疸因素占比15.1%,多是因为母乳喂养不足、新生儿胎粪排泄延迟等引起的。ABO溶血病作为常见因素,一般需要进行换血治疗。另外不明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能与检查条件、胆红素标准等有关。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DBIL)、间接胆红素(IB、I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ol/L,IB1.7~13.7μm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C>dBC,而梗阻性黄疸则dBC>mBC,B£>IB. 1、判断黄疸的程度。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l/L 时为轻度黄疸; 2)T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

3)TB >342μmo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 ~171μm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ol/L ,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l/L,早产儿TB<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DB<25.5μmol/L。 3、判断黄疸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时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2; 2) 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5; 3)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间接胆红素(IB)均增加,DB/TB比值>0.2,但<0.5。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见附表。 4、解释疑难现象。由于δ胆红素与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被肾小球滤过,故临床可出现血清中的TB及DB增高,尿中却不出现DB;δ胆红素半寿期长(同白蛋白,为21天),代谢慢,故肝炎恢复期等患者尿胆红素已消失,而血清DB仍很高。 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降解代谢,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未被肝细胞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之前称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少量的胆素原被肠粘膜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它们大部分被肝细胞再分泌随胆汁排至肠腔,在这过程中极少量的胆素原进入大循环被运输至肾并从尿中排出,尿中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 1.溶血性黄疸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黄疸从化湿论治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阻,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 湿郁日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则形成湿热黄疸。朱丹溪认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强调了湿热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人体感受易阻滞气机,致气机不畅。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入血分,迫血妄行,若湿与热相合,胶固难解,湿得热益深,而热得湿愈炽,熏蒸肝胆,侵入血分致血脉瘀阻,血液运行失于常道,胆汁横溢犯于肌肤,而发黄疸。 黄疸之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清利湿热,而清利湿热又必须通利大小便,使邪有出路,才能迅速退黄,仲景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即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说明通利大小便在治疗黄疸中的重要性。 湿热之黄疸证的治疗临床须辨清湿与热孰轻孰重。采用或清热利湿泻下,药用茵陈、大黄、金钱草、黄芩、黄连、田基黄、蒲公英、虎杖、夏枯草、山栀;或健脾利湿退黄,药用生薏苡仁、扁豆、苍术、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等;或利水化湿,药用泽泻、大腹皮、猪苓、楮实子、车前子、白茅根、葶苈子等利尿化湿之品,由于黄疸病变性质并不是单一的,所以临证治疗时要注重根据湿与热之偏重不同,清热利湿泻下,健脾利湿,利尿化湿往往综合运用,药随证变以达退黄之功。 湿热黄疸的发生以湿热为因,肝脾失调为本,因而在治疗时,初期用大剂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佐以活血化瘀,而当黄疸消退后,则宜顾及脾胃或肝肾,同时要结合活血化瘀之品,才能促进疾病痊愈,巩固疗效。 2黄疸从理气论治 临床上,任何肝病都存在气机郁滞这一因素,黄疸也不例外,黄疸属于肝胆疾病,病邪侵犯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 由于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血吸虫病、胆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后世医家们也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针对黄疸的治疗原则。 治黄去湿热 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湿热侵犯的重点部位不同,症状也千差万别。湿热侵犯上焦和中焦(比如脾、胃),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心烦、频频呕吐、胃脘胀闷。湿热侵犯中焦和下焦(比如肝、肾、膀胱),多有小便赤热、尿液混浊、尿道灼痛、小腹胀,大便干结或者溏薄。湿热弥漫三焦,则上述症状交错出现,提示病情重,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谵语、抽搐等。

因此,去湿利小便成了黄疸的重要治疗原则。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所以治疗黄疸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温阳化湿等治法,通利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 治黄分阴阳 黄疸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明的为阴黄。 就阳黄来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证明机体正气不衰、湿热较盛,多发生于疾病急性期和早期,还伴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小便少而黄,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而阴黄则病程较长,属于虚证、寒证,机体阳气衰败,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稀、怕冷、舌苔白腻。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化浊。 阳黄和阴黄可互相转化。阳黄不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阴黄。阴黄过多使用温燥药的话,也会转变为阳黄。 治黄必治血 湿热之邪一般容易深入血脉,引起出血,包括吐血、便血、紫癜、月经不正常等症状,还伴有夜间发热,心烦失眠,脉细数等。因此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可有以下优点:1、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2、有利于肿大的肝脾回缩;3、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利于肝细胞再生。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查房00教学文案

新生儿黄疸查房记录 疾病介绍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通常新生儿在出生2天后,肉眼就可以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这时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256umol/L属正常范围,此黄疸即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以有以下情况: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205-256umol/L;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因为新生儿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红细胞被破坏的代谢产物就是胆红素,如果胆红素太高,即“高胆红素症”,会引起黄疸。一般胆红素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直接型胆红素主要是肝脏胆道的问题所致;间接型的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使胆红素太高,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出现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病人基本情况介绍 XXX,男,6天,因发现皮肤黄染3天,化验单提示:总胆红素为292.13umol/L,间接胆红素284.10umol/L而入院。 入院时情况:T37.0℃P145次/分R46次/分wt3450g 患儿口唇红润,四肢温暖,各原始反射可,全身皮肤重度黄染,手掌及足掌见黄染,前囟张力不高,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正常,双肺呼吸音轻,心律齐,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可扪及,脾未触及,吃奶好,无吐奶、呛奶,二便正常。 入院护理评估 患儿于2011-11-24入院,2011-11-24采集病史,患儿父亲陈述病史。 入院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主治医生:XXX 责任护士:XXX 患儿胎龄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450g,出生时Apgar评分不详,出生后配方奶喂养,无吐奶、呛奶,已排大、小便。患儿第一胎第一产,父母体健,否认孕期感染史,服药史,否认传染史及其他家族遗传史。 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红细胞降低,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主要诊治过程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给予蓝光照射疗法,茵栀黄、香丹、水溶维生素对症治疗。 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 根据患儿的入院护理评估,制定如下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 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2.婴儿喂养困难与患儿吸吮能力差、摄入不足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缺乏本病的并发症及护理知识。 护理目标: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黄疸型肝炎是众多肝病中的一种,患有这种疾病如果不能有效的治疗会诱发很多的并发症,给肝脏造成的伤害会更大,为了可以尽早的发现黄疸型肝炎,大家要对它的临床表现有所了解,那么黄疸型肝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从临床表现来看,黄疸型乙型肝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主要表现为恶心、肝区疼痛、食欲不振、黄疸等。以下讲述的就是黄疸型肝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三个阶段: 1.黄疸前期 黄疸前期,持续时间一般是2~7天,刚开始的时候会有2~3天的发烧、精神不振、发困多睡、疲倦乏力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腹痛、两肋痛、腹胀、腹泻,开始可能有些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流涕等,有时可误认为是感冒引起的,如果出现误治现象就会使病情加重。 2.黄疸期 这个阶段持续时间为1~2周,病情较重的患者可持续1个多月,这时孩子出现眼黄、面黄、尿黄。尿色如浓茶或如酱油样,大便发白。随着黄疸的减轻和消退,孩子的消化道症状也逐渐减轻和消失。眼黄、面黄、尿黄是黄疸型肝炎有什么临床表现中的一种。 3.恢复期 恢复期的时间大约为2~3周,有的患者可持续1~2个月。这个时期黄疸已经退去,食欲恢复,精神和体力也逐渐恢复。肝功转氨酶逐渐下降一直到正常。肝肿大也逐渐恢复。但是肝脏实质的真正完全康复还需6个月左右的时间,患者还是需要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 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疲乏无力 黄疸型肝炎患者会出现身体无力的现象,这样就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的,患者一般不知道何时起病,其表现也不相同,轻者不爱活动,重者卧床不起,连洗脸、吃饭都不爱做。尽管经充分休息,疲劳感仍不能消除,严重者好像四肢与身体分离似的。 2.尿黄如茶

常见的病理性黄疸

常见的病理性黄疸 有下面几种: 1.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母血型O,父血型非O,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 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 另一种是Rh溶血母Rh血型阴性,黄疸出现早、上升快是Rh溶血病婴儿的特点,一 般出生后24小时内即会出现黄疸,甚至生后4-5小时就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 2.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 阻塞性黄疸 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时,胆汁的排泄受到阻碍而使胆红素返流到血液引起的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其特点是出生后 1-2 周或 3-4 周又出现黄疸,且逐渐加深,同时大便 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这种黄疸对宝宝的健康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一吃母乳,黄疸值就会升高,停母乳48小时后,黄疸值就会迅速降下来,甚至降到原水 平的一半。 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 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光疗 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照蓝光,生后三天超过17mg/dL290umol/L时使用,很多医院黄 疸指数超过15mg/dL就建议照光了。小鱼儿和琪琪的黄疸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治疗。 光疗的原理是,将新生儿置于有一定光强度的蓝光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 反应,将胆红素排出体外,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使用光疗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光 疗后可自行恢复,所以蓝光治疗相对安全性是比较高的,新爸妈们无需担心。

黄疸的基本知识

黄疸 一、黄疸的定义 1.正常人每天大约产生250~350mg的胆红素,70%~80%源于衰老红细胞的破坏;20%~30%(早期胆红素)主要源于骨髓及肝脏内的其他血红素蛋白质。 2.胆红素分类 1)游离胆红素是由胆绿素转化而成,但未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正常人含量极微,它为脂溶性,可以弥散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而产生核黄疸。 2)未结合胆红素是指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但尚未经肝细胞脂化的胆红素。 游离和未结合胆红素称非结合胆红素,不能经肾由尿排出。3)结合胆红素是指被肝细胞摄取,经Y、Z蛋白的转运,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酸苷,即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可通过肾脏由尿排出。 4)尿胆素原、尿胆素及尿胆红素临床上称为尿三胆。 3.黄疸的定义 血清中胆血素升高(>34.2mol/L )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胆红素在17.1mol/L ~ 34.2 mol/L之间称为隐性黄疸。

二.黄疸的分类 1、按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以UCB(非结合)增高为主的黄疸以CB(结合)增高为主的黄疸三.黄疸的病因、机制和临床表现 (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导致溶血性黄疸的产生。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RBC膜缺陷;珠蛋白异常;RBC酶缺陷 后天性获得性溶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异型输血、恶性疟疾等 2、机制:红细胞的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大量产生,超过肝细胞的摄取、 结合与排泌能力; 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使肝细胞受损——处 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临床表现:一般黄疸为轻度;皮肤无瘙痒。 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 不同程度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尚有脾肿大。 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 3、实验室检查:血清TB增加,以UCB为主,CB基本正常或升高; 贫血、网红↑ 骨髓红系增生旺盛 尿中尿胆原增加; 粪中粪胆原↑ 尿中胆红素无。 (二)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各种导致肝细胞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的产生。 ●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原发性妊娠急性脂肪肝 2、机制:肝细胞受损,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血中UCB增加; 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UCB转变为CB。部分CB经受损细胞或坏死细胞反流入血、胆汁排泄受阻使CB返流入血—血中CB增加。 3、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黄色,疲乏、纳差,严重者有出血倾向。 4、实验室检查:血中CB与UCB均增加。黄疸肝炎时CB>UCB; 尿中CB定性试验阳性,尿胆原增高。 粪中粪胆原正常或略低。 血TB↑,UCB为主,CB亦升高。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导语】:新生儿黄疸有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其中病理性黄疸就包括溶血性黄疸,那什么是溶血性黄疸呢,溶血性黄疸应如何鉴别呢?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这种情况被称为溶血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鉴别 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溶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 G - 6 -PD 缺乏: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新生儿肝炎: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研究 冯艳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研究冯艳 发表时间:2017-05-14T14:26:58.8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6期作者:冯艳[导读] 研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 410006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0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分两组,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就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和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综合护理组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采取临床综合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加速黄疸消退,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推广。【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护理方法;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and effect of the newborn pathological jaundice.Methods:from January 2015 - October 2015 children with neonatal pathologic jaundice 80 patien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Comprehensive nursing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Just two sets of neonatal serum bilirubin value,defecation time,presented a time for the first time,the average number of rows of yellow and pathological jaundice intervention in total effective rate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pathological jaundice comprehensive nursing group interven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P < 0.05).Comprehensive nursing group of neonatal serum bilirubin value,defecation time,presented a time for the first time,the average number of rows of yellow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P < 0.05).Conclusion:neonatal pathologic jaundice take comprehensive clinical care effect is exact,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dition,accelerate the jaundice subsided,improve the level of serum bilirubin,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the newborn pathological jaundice;Clinical nursing method;The effect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疾病,部分新生儿在发病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自行消退,但部分需通过人工干预治疗。胆红素持续升高可对新生儿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多采用蓝光治疗、退黄药物、换血等方法治疗,但同时,做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工作也非常关键。本研究探讨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0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分两组,常规护理组男28例,女12例。日龄在3—21天,平均日龄为(7.39±0.51)天;新生儿体重2516—4057g,平均体重为(3150.99±125.12)g。综合护理组男28例,女12例。日龄在3—22天,平均日龄为(7.31±0.51)天;新生儿体重2515—4050g,平均体重为(3150.13±125.88)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综合护理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病知识介绍,包括病理性黄疸发生原因、机制、新生儿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护理方法等,并介绍新生儿生理特征,指导家长正确配合护理工作。(2)光疗护理。先对光疗箱进行消毒,对箱内温度进行调节,维持箱内温度27摄氏度左右,照射温度30摄氏度左右,照射8小时,每隔1小时翻身1次,确保蓝光对皮肤进行充分照射。另外,用尿布包好会阴部,用眼罩遮蔽双眼。(3)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新生儿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观察黄疸出现时间、伴随症状、大便小便颜色,有无精神不振、嗜睡和呼吸困难等,并及时告知医生新生儿不良现象,给予处理。(4)抚触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为新生儿进行全身抚触治疗,包括头部、腹部、胸部、背部和四肢等,刺激胎粪排出。(5)游泳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辅助新生儿在37摄氏度水温中游泳,确保水质清洁,并以特制游泳圈辅助,指导新生儿游泳,促进肠胃蠕动,提高食欲。(6)根据新生儿情况给予配方奶粉和辅食添加。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和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显效: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黄疸消退;有效: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黄疸好转;无效:血清胆红素水平无变化,黄疸未消退[1]。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值低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比较综合护理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值、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日均排黄次数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如表1. 2.2两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比较 综合护理组病理性黄疸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正常代谢 (一)胆红素的生成和来源 1.来源:80%来自衰老的红细胞,20%来源于未成熟的造血细胞以及其他含铁卟啉的酶和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2.生成:正常人每天约8g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变为Fe和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变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可产生250-300mg胆红素;(1g血红蛋白可产生34mg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不溶于水,偶氮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有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有细胞毒性。和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行。(100ml血浆白蛋白可结合20-25mg胆红素)。水杨酸、磺胺、脂肪酸等阴离子物质可竞争性地与白蛋白结合而将胆红素游离出来。在酸性条件下间接胆红素可进入细胞。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作用 1.摄取:间接胆红素经与肝细胞微绒毛膜受体结合而入肝。连接蛋白Y和Z与之结合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2.结合:在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失去亲脂性,增加水溶性,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为直接胆红素。 3.排泌: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排泌到毛细胆管中。肝细胞膜上的Na+-K+-ATP酶泵的作用,细胞器的参与,激素的调节。 4.旁路排泌:间接胆红素经氧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颜色变浅,水溶性 增强,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经酶促水解后,在无氧条件下经细菌作用转变为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及中胆素原,再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尿胆原)。10%-20%胆素原被肠道重新吸收回肝脏,经氧化成胆红素,可重新进入肠道再度变为胆素原,到达大肠后经氧化变为胆素(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二、黄疸的类别 (一)肝前性黄疸:即溶血性黄疸 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的5倍)。超过此量即出现黄疸。其特点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增多,血胆汁酸正常。 (二)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发生障碍。血中直 接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增高,尿中胆红素和尿胆原均可(+)。 (三)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 肝道内压力>300mm水柱,胆汁不能运送。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颜色变灰白,尿胆原(-),尿胆红素(+)。血中胆汁酸量增高,出现皮肤瘙痒。完全阻塞时间延长后,肝细胞功能亦可受损,间接胆红素亦可增高。 三、肝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性疾病 (一)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影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导致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升高。一般来说,胆红素的高低和肝细胞的病程度呈正相关。 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不大 1.淤胆型肝炎几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特别多见于老年人戊型肝炎。 2.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

3种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分析

3种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3种方案治疗结果。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结果三组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发热、皮疹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光疗+口服组呕吐发生率高于另两组,光疗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另两组,住院费用光疗组15mg/dl,直接胆红素0.05)。三组间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住院费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三组间治疗副反应比较光疗+口服组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单纯光疗组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三组间皮疹、发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国内有关于茵栀黄口服液和茵栀黄注射液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说明其有效性,治疗中重度黄疸均是与光疗联合,分析其效果有限。单纯研究其疗效及疗程,未比较副作用及住院费用。本研究的结果不能说明其有效性,可能与本研究的光疗强度较大有关,由此推论药物的退黄作用相较光疗很弱,甚至忽略不计。而其副作用不容忽视。国内偶见茵栀黄注射液严重过敏反应[1,2]、药液渗漏致皮肤坏死的报告[3]。由于不能缩短住院时间,其增加住院费用也是明显的。 综上所述,目前光疗仍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他辅助治疗是否总体有益处还需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张志敏.茵栀黄致严重迟发型过敏反应1例[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71. [2]居靖,黄萍,汪海孙,等.茵栀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J].安徽医药,2010,14(3):362-365. [3]柯晖,陈霞.茵栀黄注射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5):463-463.

新生儿黄疸

模块八 任务6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复习提问】 1.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原因?产伤 2.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先兴奋后抑制 【案例】 小儿20 天,足月顺产,2周末黄疸加深,粪便色变浅,拒食。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无异常,肝右肋下3.5cm,质中,脾左肋下1cm;血白细胞10 X 109/ L ,血清总胆红素265 μmol / L。 临床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思考: 1.发生病理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至少达到多少? 2.引发该患儿黄疸的可能疾病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正确使用蓝光疗法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的能力;具备为感染性病因引起新生黄疸的患儿处理感染病灶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典型临床表现、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标准并掌握常见护理诊断及主要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指导患儿家长正确喂养患儿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及合作的能力;具备为患儿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定义(图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视频)

二、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大多数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出生时通过产道被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的毒素作用于红细胞,加速红细胞破坏、损伤肝脏细胞,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疽加重。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ABO系统和Rh系统血型不合最为常见;②胆道闭锁:肝肠循环受阻,胆红素排泄不畅,血清含量增高;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发生率0.5%~2%;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如维生 素K 3、K 4 、樟脑丸等;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 疸。 三、临床表现 1. 新生儿肝炎一般黄疸于生后2~3周出现,并逐渐加重伴拒食、体重不增、大便色浅,尿色深黄,肝(脾)肿大。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伴肝功能异常。 2. 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由于细菌毒素作用,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黄疸于一周内出现,或黄疸退而复出并进行性加重,并伴全身中毒症状,有感染病灶,以脐 炎、皮肤脓疱疮引起最多见。早期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或两者均高;晚期则以结合胆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文章目录 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1、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1.1、慢性表现梗阻性黄疸的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钝痛、食欲减退、厌油、乏力、消瘦,随着黄疸加深可伴有皮肤瘙痒、陶土色便等,一般没有剧烈腹痛及发冷、发热,所以常被误诊。 1.2、急性表现可表现为突然出现右上腹绞痛,梗阻性黄疸的症状伴有畏寒、发热,黄疸可有明显波动,常与胆石症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相混淆。 1.3、常见体征皮肤、巩膜中度至重度黄染,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脏,有结节,质硬,有时可出现肝区叩痛;少数

患者有胆囊肿大;晚期患者有腹水征。 2、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2.1、胆管结石:腹痛、寒战、高热、黄疸(Chareot三联征)。有或无胆囊肿大。B超及CT有助于诊断。 2.2、胰头癌:早期无黄疸,病变到一定程度后呈无痛进行性黄疸。胆囊肿大,陶土色大便,腹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B超、CT有助于诊断。 2.3、壶腹癌:早期即可有黄疸,无痛性进行性加重伴胆囊肿大,但黄疸可有波动,可有白色大便。早期腹痛及食欲减退

可不明显。可有消化道出血。CT及ERCP可协助诊断。 2.4、十二指肠癌:病变累及十二指肠乳头后,呈无痛性进行性黄疸,胆囊肿大,黄疸也可有波动,可有消化道出血,晚期可有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及CT可协助诊断。 2.5、胆囊癌:多见于45岁以上的女性,早期无症状,当发生胆管浸润或瘤体压迫胆管或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后,可出现黄疸。多同时伴有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进行性加重。CT及PTC有助于诊断,一般可同时发现肝内转移。

2.6、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 tumor):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为迅速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上腹胀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但胆囊不大,B超、CT 及PTC有助于诊断。 3、梗阻性黄疸怎么治疗 3.1、药物及手术治疗 梗阻性黄疸可以采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目前来说,常用的治疗梗阻性黄疸的药物主要就是益肝灵还有肝泰乐一类的,这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不适症状,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除 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一种就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就是去除阻塞物,使胆道变得通畅,手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是比较有效的。 3.2、食物疗法 患者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比如说 食用冰糖奶酪。准备适量的洋白菜并且将其洗净切碎,在水里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在锅里加上水,把泡好的洋白菜放进去,用小火把洋白菜煮烂,然后加上冰糖,再用小火煮到冰糖融化。接着把准备好的鲜牛奶倒进锅里,稍微煮煮然后关掉火,放凉后就可以食用了,治疗梗阻性黄疸有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