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三、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三、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

1?某同学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如下图象,下列结论与图象相符的是()

A. 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

C.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B. 电阻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

比D?电压一定时,电阻与电流成

反比

2?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

一个图

A. 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 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 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 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3. —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4.0V时,导体中的电流是1.0A,如果将其两端的电压减小到2.0V,导体中的电流变为()

A.2.0A

B.0.25A

C. 3.0A

D.0.50A

4. 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

A.当在导体乙的两端加上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乙的电流为0.1A

B?将甲、乙两导体并联后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干路中的电流为0.9A

C通过导体甲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D?导体甲的电阻大于导体乙的电阻

5?下列关于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大的电路中电流一定大

B.电阻大的电路中电流一定小

C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无关 D.导体中的电阻与电流、电压无关

6?甲、乙、丙三根镍铬合金丝,其横截面积关系'!',:'广,长度关系为r|

将它们分别接在同一电路中,则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关系是()

A.埠〉皂>炳

B.Ap>匕“丙

D Z EP =J^1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滑动的过程中()

A.灯泡L i变亮、L2亮度不变B?灯泡变亮、L2变暗

C灯泡L i亮度不变、L,变亮 D.灯泡L i变暗、L2变亮

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 i=2R2,闭合S S,断开S2时,电压表示数为5V,闭合S、9,断开S时,电压表示数为7V,则R: F2为()

R

T:1—1

Ri边/—1.fl

―|1-^——1

A.3: 2

B.3: 3

C.7:5

D.5: 7

8?某同学指出:在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值的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你认为其中不必要的一条是()

A. 向电路中连接变阻器时,应该使滑片位于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

B. 向电路中连接开关时,应该先将开关断开C开关应该接在靠近电源电流流出的一端

D.电压表应与待测电阻并联,电流表应与待测电阻串联

9?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测定小灯泡电阻,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 4.5V不变,灯泡上标有“2.5V? A”字样,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Q 1A”闭合开关,将滑片P滑到某一位置

时,两电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时灯泡的电阻为8 Q

B此时灯泡和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之比为8: 7

C该电路能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D该电路能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0.如图,李江同学为测量小灯泡电阻而连的电路,有关该实验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左端

B. 实验过程中两电表都有可能需要换接较小的量程

C所测小灯泡的电阻可能随电压表的示数的不同而不同

D?在如图位置闭合开关后,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变亮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根据新课标内容提要求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学情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特点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 难点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整体感知 1.导体和绝缘体(1)定义(2)常见种类(3)应用(4)相对性 2.电阻(1)定义(2)物理意义(3)单位(4)电阻器 3.半导体(1)特点(2)常见的种类

教材知识全解 一、导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 二、绝缘体 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在绝缘体内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中缺少自由电荷. 注意 (1)理解容易导电与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大量自由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称为正、负离子;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被称为束缚电荷. 由此可见,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2)正确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导体和绝缘体(1)定义(2)常见种类(3)应用(4)相对性 2.电阻(1)定义(2)物理意义(3)单位(4)电阻器 3.半导体(1)特点(2)常见的种类 教材知识全解 一、导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 二、绝缘体 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在绝缘体内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中缺少自由电荷. 注意 (1)理解容易导电与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大量自由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称为正、负离子;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被称为束缚电荷. 由此可见,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2)正确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 酸、碱、盐本身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绝缘体,它的正、负电荷是不能自由移动的,但当把这些绝缘的酸、碱、盐溶入水中后,这些酸、碱、盐的阴阳离子在水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因此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 三、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有可能导电变为导体. 例:(1)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下达到红炽状态时,它就变成导体了.

第五节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第五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一、预习提示: 1、电线的芯线要用金属做是因为,电线芯线的外面要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是因为。 2、是电阻,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②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来说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能够相互转化。 ③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防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物质属于导体,哪些物质属于绝缘体。 ②通过探究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能够相互转化的条件。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导体、绝缘体、电阻及其单位。 四、教学难点: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学引导法。 七、教学用具:带有绝缘皮的导线、灯泡、玻璃心柱、酒精灯。 八、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一根带有绝缘皮的导线,电流在金属中传导,外面的塑料皮并不导电,这说明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二)给出定义: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你如何验证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摆放的物质(塑料尺、橡皮、铅笔、玻璃片、水、盐的水溶液、铜丝、铅丝、铁丝等)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做完的小组与其他小组交换不同器材再实行实验,并交流一下你们的结论是否相同)(四)交流讨论: (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导体:金属、石墨、酸碱盐溶液、人体、大地、湿木材 绝缘体:橡胶、塑料、陶瓷、玻璃、油、干木材、纸 (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物质的导电水平,扩大学生视野) (安全教育)展示并让学生回答出生活中钳子等用具中 的导体、绝缘体 (五)导体和绝缘体的微观解释: (用课件解释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 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是导电的必要条件。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而不能自由移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很少,所以不容易导电。 (六)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问:)同一物质的导电水平是一成不变的吗? 演示实验:玻璃加热后导电 生活经验:潮湿的木材导电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2.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物质属于导体,哪些物质属于绝缘体。 2.通过探究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辨别导体和绝缘体,电阻的概念 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教学准备: 干电池二节,小灯泡、开关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和绝缘体、导线若干,电流表。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无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他们的的定向移动都能形成电流,电流在导线中传导。那么让我们观察一下导线,看看导线由几部分构成,电流在哪部分传导。 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给同学们一些物品,看看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你用什么方法辨别呢?除了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 同学讨论得出实验的正确方案,画出电路图。 实验: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如:钢尺、铁丝、碳棒、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和电流表的示数。实验过程中填写实验报告。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学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2.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二.重点难点 1.导体、绝缘体、电阻及其单位。 2.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三.导学问题 新课预习 利用“学乐师生”app上传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工具的图片,例如电线、插头、电工钳、电工螺丝刀等。 探究新知 任务一: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观察带有绝缘皮的导线,电流在金属中传导,外面的绝缘皮并不导电,说明 。 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电的,哪些属于不导电的?用什么方法鉴别?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实验:依据课本图11-57,鉴别塑料尺、橡皮、铅笔、玻璃片、水、铜丝、盐的水溶液、金属小刀、铁丝、铝丝、2B铅笔等。 1.叫导体,如 2.叫绝缘体,如 尝试:“讨论与交流” 学生自学《科技之窗》: 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金属导体导电靠的是,液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 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是:导体中自由电荷。。 同一物质的导电性能总是不变吗? 学生尝试:图11-59,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

应用:观察图11-60,的各种工具,哪些地方用到的是导体?哪些地方用到的是绝缘体?试说明理由 任务二: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成电路并读电流表示数.再出示电阻定律演示器,按下述要求重作上述实验。 1.用电阻代替小灯泡做一次. 2.用导线代替电阻再做一次. 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问题 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即电压相同,那么两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一位学生到前面连接;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找出操作上的问题)找其他同学到讲台上完成并记录实验数据,总结现象—电流大小不同 让学生猜想该现象可能由于什么不同造成的. 学生总结:外部条件都相同,肯定是由于导体本身不同造成的. 学生尝试图11-57实验,接入不同的导体,电流相同吗? 1.在物理学中用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电阻的单位:、、。 观察图11-61,定值电阻的符号。 学生自学、了解《半导体》。 课堂检测 1.5.4×103欧姆________千欧_______兆欧。 2.绝缘体中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3.电炒锅的手柄是用胶木做的,采用胶木手柄的原因是: 。 4.下列几组物体在常温下全部是导体的是() A.铅笔芯、铜丝、人体B.食盐水、橡胶、水银 C.塑料尺、硬币、大地D.铅笔芯、陶瓷、玻璃 5.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称为石墨炸弹的武器在战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飘落到供电设备上会造成________(选填“断路”或“短路”),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材分析: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6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出了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不同,强调对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材料进行识别,最 后介绍了电学基本概念——电阻的初步知识,重点介绍了电阻是导体的属性及其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2.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导体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4.初步了解半导体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物质属于导体,哪些物质属于绝缘体。 2.通过探究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 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导体和绝缘体的识别、电阻及其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对导体和绝缘体的微观本质和电阻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示教板一块、演示电流表一块、学生实验电路装置25组(干电池两节、灯泡一只、开关一 个、电流表一块、导线若干;钢尺、铅笔、塑料笔套、玻璃棒等各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 2.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的规律? 3.并联电路电压有什么规律? 二、激发学习动机:

导线的内部是金属线,外面包上一层塑料或橡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根据经验可以得到: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 三、讲授新知识: (一)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给你钢尺、木棍、橡皮、玻璃和盐水等物品,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你用什么方法辨别呢? 【学生实验】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在A、B两点之间分别接入钢直尺、木棍、橡皮、玻璃和盐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小灯泡的明暗情况。 【实验结果】 将钢尺和盐水接入电路,电路中有电流。表明这些物体容易导电,我们把它们叫做导体。 将木棍、橡皮、玻璃接入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表明这些物体不容易导电,我们把它们叫做绝缘体。 【归纳总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3.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叫半导体。常见的半导体有: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是锗、硅、砷化镓等,主要应用于电子工业。 4.常温下一些物质的导电性能。 从左到右导电性能越来越强,绝缘性能越来越弱。 【拓展延伸】——物体导电性能的微观原因 1.物质的构成知识: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而不能自由移动,自由电荷很少,因此也就不容易导电。 【教师讲解】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 课件展示:常用的电工用品中,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

九年级物理全册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习题5新版北师大版.docx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一、单选题 1.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 金属勺 B. 瓷碗 C. 铅笔芯 D. 铁钉 2.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 干木棒 B. 橡皮擦 C. 塑料三角板 D. 钢尺 3.物理学中,我们常用图象来表示一些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如图所示,下列物理量关系不能用该图表示的是() A. 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 B. 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时间 C. 某种物质组成实心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D. 某种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 4.“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玻璃、塑料属于绝缘体,可循环再利用 B. 铜、铝、铁属于导体,可循环再利用 C. 植物的秸秆可以用来燃烧发电 D. 体温计摔坏后,将水银可以直接清扫进红色垃圾箱 5.下列关于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 铜、铅笔芯、橡胶是导体 B. 塑料、干木棒、陶瓷是绝缘体 C. 铁、冰、蜡是晶体 D. 金刚石、食盐、水银是固体 6.如图所示,先后将不同材料接在电路的A、B两点间,闭 合开关,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 干木条 B. 铜丝 C. 塑料棒 D. 陶瓷棒 7.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头,头发会随着子飘起来,而且会变得蓬松,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塑料是导体 B. 梳子梳头后,梳子带电而头发不带电 C. 梳子与头发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D. 梳头发变得蓬松是因为带上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8.在干燥的环境下,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手持其中一根靠近被吊起的另一根,它 们相互排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一章 第六节《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北师大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2.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物质属于导体,哪些物质属于绝缘体。 2.通过探究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辨别导体和绝缘体,电阻的概念 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教学准备: 干电池二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导线几根,废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复习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维持电路中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在合上开关后,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按照本节教材上的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或播放视频:导体绝缘体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二、新课学习 (一)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电流再金属中传导,而它外面的塑料或橡胶不导电,这样比较安全,在我们接触电线的外皮时,不会发生触电事故。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五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许晓华 第五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灵宝市实验中学许晓华审验人张淑霞 一、预习提示: 1、电线的芯线要用金属做是因为,电线芯线的外面要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是因为。 2、是电阻,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②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③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物质属于导体,哪些物质属于绝缘体。 ②通过探究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导体、绝缘体、电阻及其单位。 四、教学难点: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学引导法。 七、教学用具:带有绝缘皮的导线、灯泡、玻璃心柱、酒精灯。 八、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一根带有绝缘皮的导线,电流在金属中传导,外面的塑料皮并不导电,这说明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二)给出定义: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你如何验证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摆放的物质(塑料尺、橡皮、铅笔、玻璃片、水、盐的水溶液、铜丝、铅丝、铁丝等)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做完的小组与其他小组交换不同器材再进行实验,并交流一下你们的结论是否相同)(四)交流讨论: (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导体:金属、石墨、酸碱盐溶液、人体、大地、湿木材 绝缘体:橡胶、塑料、陶瓷、玻璃、油、干木材、纸 (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物质的导电能力,扩大学生视野) (安全教育)展示并让学生回答出生活中钳子等用具中 的导体、绝缘体 (五)导体和绝缘体的微观解释: (用课件解释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 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是导电的必要条件。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而不能自由移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很少,因此不容易导电。 (六)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问:)同一物质的导电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吗? 演示实验:玻璃加热后导电 生活经验:潮湿的木材导电 (结论)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补充半导体有其发展前景,拓展学生知识面) (七)电阻: (展示不同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不同的对比实验) ①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②电阻符号:R ③国际单位:欧姆(欧)符号:Ω

0033.11.6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第二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一、预习提示: 1、电线的芯线要用金属做是因为,电线芯线的外面要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是因为。 2、是电阻,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②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③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物质属于导体,哪些物质属于绝缘体。 ②通过探究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导体、绝缘体、电阻及其单位。 四、教学难点: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学引导法。 七、教学用具:带有绝缘皮的导线、灯泡、玻璃心柱、酒精灯。 八、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一根带有绝缘皮的导线,电流在金属中传导,外面的塑料皮并不导电,这说明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二)给出定义: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你如何验证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摆放的物质(塑料尺、橡皮、铅笔、玻璃片、水、盐的水溶液、铜丝、铅丝、铁丝等)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 (做完的小组与其他小组交换不同器材再进行实验,并交流一下你们的结论是否相同)(四)交流讨论: (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导体:金属、石墨、酸碱盐溶液、人体、大地、湿木材 绝缘体:橡胶、塑料、陶瓷、玻璃、油、干木材、纸 (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物质的导电能力,扩大学生视野) (安全教育)展示并让学生回答出生活中钳子等用具中 的导体、绝缘体 (五)导体和绝缘体的微观解释: (用课件解释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 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是导电的必要条件。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而不能自由移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很少,因此不容易导电。 (六)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问:)同一物质的导电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吗? 演示实验:玻璃加热后导电 生活经验:潮湿的木材导电 (结论)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补充半导体有其发展前景,拓展学生知识面) (七)电阻: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9.2《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1 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9.2《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1 北京课改版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导体和绝缘体(1)定义(2)常见种类(3)应用(4)相对性 2.电阻(1)定义(2)物理意义(3)单位(4)电阻器 3.半导体(1)特点(2)常见的种类 教材知识全解 一、导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 二、绝缘体 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在绝缘体内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中缺少自由电荷. 注意 (1)理解容易导电与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大量自由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称为正、负离子;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被称为束缚电荷. 由此可见,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2)正确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 酸、碱、盐本身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绝缘体,它的正、负电荷是不能自由移动的,但当把这些绝缘的酸、碱、盐溶入水中后,这些酸、碱、盐的阴阳离子在水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因此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 三、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五、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六、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 七、变阻器 1、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体,全部是导体的一组是 (A)白行车轮胎、食盐水、塑料绳(B)玻璃、铁丝、油 (C)不锈钢汤勺、稀硫酸、人体(D)硬币、干木条、陶瓷 2、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绝缘体的是 (A)空气、塑料、人体(B)陶瓷、湿木材、橡胶 (C)空气、油、塑料(D)玻璃、油、大地 3、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A)盐水 B.铁块 (C)橡胶 D.铝线 4、北约曾用“石墨炸弹”使前南联盟的高压输电线路短路,这是利用 了石墨的( ) (A)可燃性(B)还原性(C)润滑性(D))导电性 5、电路中能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 (A)电路中有用电器(B)电路中有电源 (C)电路中有开关(D)电路中有电源,还要形成通路 6、如图所示电路,把两个金属夹子夹在下面哪个物体的两端, 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发光( ) (A)铁钉(B)塑料尺 (C)橡皮(D)玻璃棒 7、下列几幅图涉及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制造它 们的材料中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的一组是( ) (A)用橡胶制成的电工手套和电工靴(B)硬币钢板尺 (C)电饭锅电工钳(D)滚珠轴承扳手 8、当温度一定时,比较两根铜导线电阻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导线的电阻大(B)若它们粗细相同,则长导线的电阻大 (C)细导线的电阻大(D)若它们长度相同,则粗导线的电阻大 9、一个电灯泡,在室温下用伏安法测一次电阻,在正常工作时再用伏安法测一次电阻,后 一次测得的阻值比前一次测得的阻值大10倍以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两次测量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不同(B)。两次测量通过灯泡电流强度不同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课前准备 一、新课标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导体和绝缘体(1)定义(2)常见种类(3)应用(4)相对性 2.电阻(1)定义(2)物理意义(3)单位(4)电阻器 3.半导体(1)特点(2)常见的种类 教材知识全解 一、导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 二、绝缘体 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在绝缘体内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中缺少自由电荷. 注意 (1)理解容易导电与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大量自由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称为正、负离子;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被称为束缚电荷. 由此可见,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2)正确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 酸、碱、盐本身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绝缘体,它的正、负电荷是不能自由移动的,但当把这些绝缘的酸、碱、盐溶入水中后,这些酸、碱、盐的阴阳离子在水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因此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 三、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有可能导电变为导体. 例:(1)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下达到红炽状态时,它就变成导体了. (2)纯净的水是绝缘体,而含有杂质的水是导体. (3)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而夏天打雷闪电时两块云层之间的空气就不再是绝缘体,而是导体了. 在用电工具或装置上,要防止它导电,需用绝缘体.如电工钳、电工刀、螺丝刀、导线等,在它们不同的部位都安装了绝缘体;而要利用它导电就需装上导体,如测电笔的笔头、电线的金属丝等.所以,好的导

第五节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第五节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我们周围的物体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 ②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③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 ②通过转换的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 ②在实验中及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电阻的概念三部分内容。。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教材突出了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从我们身边的物体开始认识,最后归纳出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本节安排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过程可以按下面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我们周围的物体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第二阶段,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导体;第三阶段,讲解电阻的概念和单位。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生产中安全用电中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应用。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导体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加热玻璃、击穿空气等实验得出,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前面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不同的导体接入电路中电流表示数不同这一现象,引出导体电阻的概念,这样安排也是增强学生对电阻概念的感性认识。 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是本节的重点。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还要组织学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生产中安全用电中的作用,使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应用。 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也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查找有关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使学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

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课题:第十一章简单电路 五、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学习目标: 1.知道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3.导体能够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教学难点:对转换法的理解、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3伏电池组,2.5伏小灯泡1个(带灯座),单刀单掷开关1个,绝缘导线若干、演示电流表。 预习内容: 1. 导体:的物体叫导体。如:、、、的水溶液等。 2.绝缘体: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检查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同时个别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查漏补缺。自查、互查学案的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导线的内部是金属线,它的外部是橡胶或塑料,当导线中有电流时,触摸它的外部却什么也感觉不到,这是否说明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呢? 观察课本P37实验现象 阅读P60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请举出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 良好的导体的用途:,绝缘体的用途:。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演示课本P37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导体:的物体叫导体。如:、、、的水溶液等。 2.绝缘体: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等。 阅读课本P39科学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能够。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 2.金属中存在大量自由电荷叫。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金属导体的自由电子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 3. 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着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演示课本P39实验,观察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现象: 2.实验结论: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在一定条件下。 阅读课本P41了解半导体 半导体:其导电性能介于和之间。锗、硅、砷化镓等都是半导体。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1.在下面的物体中, 属于导体的是 (用序号表示)。其他物体是 ①油②盐溶液③大地④陶瓷⑤人体⑥空气⑦碳棒⑧铁丝。 2.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被称为石墨炸弹的武器在战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_________(选导体或绝缘体);飘落在供电设备上造成__________(选开路或短路)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3. 如图所示为一电工钳,其构造简单,携带方便,且功能较多,很实用。它在结构和使用上应用了不少物理知识,如钳口前端有条形花纹,就是用到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4.请完成下列问题: 1)电工钳刀口很簿,用到的。 2)电工钳手柄较长,属于杠杆。(选填“省力”、“费力”、“等臂”) 3)电工钳的手柄套上带有花纹的橡胶皮的用途是(说出2条) ①;②。 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一章第六节《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十一章第六节《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电阻的概念三部分内容。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教材突出了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从我们身边的物体开始认识,最后归纳出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本节安排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的例子,但是有些还是靠猜测的,需要实验来检验。学生不知道导体能导电的真正原因,而且这一知识是微观的无法通过实验直接看到,于是需借助多媒体动画来模拟展示。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哪些物质属于导体,哪些物质属于绝缘体。 (2)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电阻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实验探究人体,大地是导体。 (3)自制仪器实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相互转化。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身边的物体出发,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研究问题。

(2)能在实验及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安全意识。 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转化能力和应用意识。 知识目标: (1)能认出我们周围的物体什么属于导体,什么属于绝缘体。 (2)能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五、教具准备 自制荧光棒检测电路、发声器等实验仪器,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1课时 (2)展示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实 验方案及电路图。 A待测 物体 乙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_教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3.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半导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 【教学难点】 理解容易导电与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2.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 二、绝缘体 1.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在绝缘体内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中缺少自由电荷。 注意 (1)理解容易导电与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大量自由电子。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称为正、负离子;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被称为束缚电荷。 由此可见,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2)正确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 酸、碱、盐本身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绝缘体,它的正、负电荷是不能自由移动的,但当把这些绝缘的酸、碱、盐溶入水中后,这些酸、碱、盐的阴阳离子在水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因此酸、碱、盐的水溶液是导体。 三、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有可能导电变为导体。 例:(1)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而在高温下达到红炽状态时,它就变成导体了。 (2)纯净的水是绝缘体,而含有杂质的水是导体。 (3)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而夏天打雷闪电时两块云层之间的空气就不再是绝缘体,而是导体了。 在用电工具或装置上,要防止它导电,需用绝缘体。如电工钳、电工刀、螺丝刀、导线等,在它们不同的部位都安装了绝缘体;而要利用它导电就需装上导体,如测电笔的笔头、电线的金属丝等。所以,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 注意 正确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 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能力来区分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仅仅在于“容易”和“不容易”导电,而决不能理解为“能”和“不能”导电,这是由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变为导体的,例如用白炽灯中的玻璃柱嵌的两根导线(如图11-5-1所示)A,B接到电路,小灯泡是不会发光的,这表明玻璃柱上的玻璃是绝缘体,然后在玻璃柱下方用酒精灯加热,当玻璃柱的温度升到一定温度后小灯泡将会发光,这表明玻璃加热后,由绝缘体变为导体了。

九年级物理全册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能力培优 北师大版

六、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1.下列常见的物体通常情况下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汽油和盐水B.黄铜和石墨C.人体和大地D.塑料和陶瓷 2.小刚拆开了家庭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如图所示, 则灯泡和灯头上的各部件中全部属于绝缘体的是() A.灯头后盖、螺旋 B.玻璃泡、锡块 C.螺旋、金属片 D.灯头后盖、玻璃泡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用飞机野蛮地对南联盟发电厂 进行轰炸,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大量的纤维状的石墨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造成电厂停电。这种炸弹的破坏方式主要是() A.炸塌厂房 B.炸毁发电机 C.使设备短路 D.切断输电线 4.如图所示的物体中,全部是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是( ) 5.在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截成两段后分别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则这是用来研究() A.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B.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C.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D.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6.如图所示,这是一个电表的表盘.也许你没有见过,但根据已学知识可知,该电表使用前也需校零、观察并明确和;使用该表所测量的物理量是,图中示数是.

7.今年中考我省大部分地区实行网上阅卷,要求每份试卷必须贴上条形码.如图所示,条形码扫描器由发光二极管、光敏二极管等元件构成,当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照射到条形码上时,光敏二极管便接收到被条形码回来的光,并将光信号转变为信号,再输送到电脑获取考生信息。 8.发光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为“”。为研究二极管的 某种特性,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中发现,按图示电路图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发光二极管亮,若将电池正、负极调换,再闭合开关发光二极管不亮,这可以说明:。 9.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其横截面积的关系”,图中甲、乙、 丙是镍铬合金丝,甲、乙长度相同,乙、丙粗细相同.实验中,根据 判断接入M、N两点间电阻的大小,选用的电阻丝是 . 10.如图所示,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会亮起来,这说明 .某同学在组成并联电路的实验中,发现电路连接正确,开关闭合,但有一盏灯不亮他判断可能是灯丝断了或灯头、开关等处接线松动,造成接触不良;从电路的组成来看,上述几种可能原因可以概括成一个,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