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学而时习之”的看法

谈对“学而时习之”的看法
谈对“学而时习之”的看法

谈对“学而时习之”的看法

读了《学而时习之》,给了自己一种新的解读《论语》的视角。尤其对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篇印象深刻,让我重新理解了儒家,以及它在产生之时的形态与后期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的原因,即这种发展途径的必然性。

在开篇就提出了那一经典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孔子说:“学习而不断地操练,难道就不是很欣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快乐吗?不为人知,却不因此而气恼,难道不正是君子的本性吗”就此,我将从三个问号出发,谈谈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看法。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可能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被老师教导,但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二字。“学”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今说的“学习”,获取某种学识、袭得某种技能等,在于向外求知,借助一些外在的帮助与支持,比如别人的指导、辅助的书籍实物等。而“习”,曾《说文》中解释为“鸟数飞也”,即鸟飞翔时不断重复挥动翅膀的动作,取“重复练习”之意,使学到的东西经反复的演练被掌握,了然于心,娴熟于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做的仅仅是“学”,懂得一件事是怎样的,但对于“习”,也仅可能是作为脑海闪过的一念,往往停在意识,止于口中,而不能真正落实到实践中,而这也是做学问最忌讳的事情。在孔子看来,我们要“学而时习之”,不仅要懂得事情是怎么样的,还要去不断地操练它,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韵律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如果能在不易察觉的、已成为自己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的节奏中,增添上自己学到的懂得的东西,默化于自己,该是件多么曼妙的事情啊。难怪,孔子要说“不亦说乎?”呢。

而孔子及其门徒在这样慢慢践行着他们的“习”,路途漫长而曲折。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可以大致地确定的是他们“习”的最多的东西是“文”。在他们之前,“文”的技术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是一般人所能操弄和了解的。但到了他们这个时代,“文”渐渐被普及化,以及随着也出现了诸侯各国兼并导致的国的数量的减少,掌握文字的人越来越来。本来就作为文字阶层的孔子,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美好的政治期待,就会必不可少地遇到更多的挫折与阻碍。

从这里,也就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所蕴含的另一种味道。孔子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有喜怒有哀乐。生活的挫折,不仅仅是外在有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无形的沉重。自己一心所期望实现的那个“复礼”的稳定和谐的政治理想,自己内心的可以说是支撑着自己奋斗于世的信仰,在现实中遭遇种种碰壁,变得斑驳陆离。而这种可以说服他自己继续走下去的理由,在孔子认为,是去追求更高的东西——谋求超越于现世政治之上的独立价值,而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最可宝贵的文化传统。

但仔细一分析,孔子这种超越世俗的价值追求又是存在矛盾的,或者说是不可实现的。“有朋自远方来的悦乎”是主动的,“人不知而不愠的快乐”是被动的,这之间的变化正好体现了不可名状的苦楚,隐隐的挫折感。关于超越世俗,就是自己站在了一个比自身还高的地方来反观自己,这时世俗的万物就如和自己站在一条高度上,而非存留在人自身的内在,也就再也不能通过对自己内心起干扰而对人产生影响了。但你如果真的超越了,也就根本不会有这个“超越世俗”的想法,或者至少是会忘了这个想法。这也就透露出了孔子思想里的一个难局,折射孔子在现实中的困境。他想让自己强调的价值理想高于世俗政治之上,所以就说

“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但同时他又寄希望于现世的政治权力,想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前一后矛盾的思想,是怎么也不可能让孔子在现实中实现他所期望的。这样一看,孔子学说的失败性,在其学说本身就以暴露出不足。

可惜,发展到后来,儒家原先那种锲而不舍的“学”与“习”的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渐渐消失,被另一种顽固的东西所取代。就好像用一个硬生生的模子,嵌套在原先的思想上,被外在的力量用力一压,在模子外多余的部分被截断脱落,模子内的部分则早已失去原来面貌,挤压变形在了一起,填充着整个模子。而这说的正是后来出现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帝国官僚政治的正统意识。

其实在看待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国外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在自己的价值理想与现世秩序冲突时,会选择在秩序之外,建立一套独立的信仰、组织和制度体系;而我们却在将这种摸索更多地停留在内在,本来没什么问题的内在,在这一惊一乍中,也就出现了问题。从内在扭曲生长出了一种政治——“神俗共体”的政治来压抑每个人的内在,而这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摧残原先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美好的价值理想。

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帝国官僚政治的“正统”力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对于中国文化现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的想法是,虽然西方有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却不能以它们的制度去看我们的制度,或是想改掉我们的制度。我们制度本身在延续,如果断然截断,再拼接上另外一段让其继续生长,这样也未免太过武断了。制度要改不在于一时,而且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思想已经剑走偏锋,如何行得正?我们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关于思想这方面:我们现今中国的文化与之前的先哲们所倡导的之间相比,少了什么东西,或者说我们在失去什么、又改变了什么,以及由此我们又该如何做。这样才能以适合中国的方式来发展我们自身啊。

以上这些,仅是谈谈我自己对“学而时习之”的看法。其实还有更多的问题是有待讨论的,有待去发掘新的道路,而这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

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 的创作影响 教学点泸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姓名唐胜涛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 期 201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 论文内容目标 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 [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 [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 [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 【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陶渊明一生 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 (一)曲折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

参加培训的收获感悟300字六篇

参加培训的收获感悟300字六篇 参加培训的收获与感想工培训是企业提升综合实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职能。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参加培训的收获和感悟3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培训后的收获和感想(一) 转眼间培训班的课程已经接近尾声。结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想每一位学员都有很多不同的收获。对于我个人经过这些天的培训,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也很深。我深深的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学识的浅薄。陈荣昌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让我有许多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收获,加之与来自不同省市的师兄,姐弟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以下是这几天的几点体会:1,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各种五行的生克开始理解。2,水口立向:测定水口生吉方,避凶方。3,寻龙认穴:观山势来龙,山形秀美,有龙过峡,遇水结穴,观胎息,认穴,用罗盘在过峡处用"七十二龙"来测定龙的五行,消砂,纳水,以定龙的吉凶,取吉用之。4,以坐山为主,用人盘排除各种不利的峰煞。5,阳宅:九星八宅的游年断诀,化解方法。6,择日:各种择吉的方式,各种避凶的方法。这次培训在陈荣昌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对杨公风水的各种方法运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此衷心感谢老师这几天不辞辛苦的指导。 培训后的收获和感想(二)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本人切实的感觉到了自身的提高,在此感谢上级安排的此次学习活动,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授课。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参加本期培训本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和收获,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要靠学习,要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姓名:蒋娜班级:09汉语言1A班学号:20091201479 序号:20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幼年生活大部分时间在外祖父家里度过。这为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陶渊明一生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现今仅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体裁丰富,包括田园诗,咏史诗,赠答诗,咏怀诗,行役诗等,但成就卓越的还是田园诗,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这此种题材上建树最显著,故而陶渊明又被誉为“山水田园诗人”。 虽然陶渊明身世显赫,作品云集,但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也是众多,对世事看的相当透彻,因此,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年时,54岁的陶渊明决定从此隐居,这是他一生的分水岭和转折点,而陶渊明隐居的原因至今也是学术界们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我简单做了如下几点概述: 1、孤傲不群的个性 因陶渊明生活在魏晋时期,故而受魏晋玄风的熏陶,他最大的特点是“质性自然”,“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里所说的“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即超凡脱俗、崇尚自然、为人率真的天性。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生性耿介者,行为与俗人相异。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而陶渊明生性孤傲不群,喜爱追溯自然的性格从没消减,这是他晚年宁弃官,隐居山林的原因之一。 2、崇尚自然的性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所谓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第六则读后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两 句话。前一句话,说明了取长补短的道理。后一句话,说聪明敏捷的人爱好学习,不把向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句话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中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生活中我们常常 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学校班级,我们班不到人却各有各的 长处,有的学习好,有的爱画画,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是足球场上的猛将。。。。。。多少同学值得我学习啊! 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 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骄傲, 虚心向别人请教。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 村民请教。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 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 又有文化的诗人? 朋友,让我们拜能者为师,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的大门会永远向你敞开。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 着能者为师的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 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识的 养分吗? 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 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是古今学者,伟大人物成功的经验。我国四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 撰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各地游览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请教,采 访史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要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如果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么能写 出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达尔文不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 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学而知之800字优秀议论文

学而知之800字优秀议论文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而知之800字优秀议论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而知之800字(一) 学而知之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网而知之,搜而知之,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捷、便利的方法呢?归根结底,任何一种方法都离不开观察。 从古至今的发明和创造,哪一例不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呢?那带领人们探索空中奥秘的飞机,是古人通过鸟翼的形状制造出来的;那无所不能的雷达,是人们通过蝙蝠的生活习惯得出的。大到太空,小到脚底,世间万物不都是观而知之吗?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著作,是从一个苹果开始的。苹果像其他苹果一样,生长,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掉落,是平凡中的平凡,可就是这样的平凡,却带给人们空前的伟大结论,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牛顿的观察力和他那善于总结的心。 说到苹果,就不禁联想到另一位伟人——史蒂芬-乔布斯。他创造的苹果,引领了现代世界的智能化和方便,但为什么还是不断会有更新和换代呢?这大概是那苹果上的缺口的意义了。乔布斯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切都需要观察来改变,来提高。苹果公司悉心观察成百上千的智能手机使用者的习惯,综合这些习惯再作出改进,就

缔造出了一部又一部传奇。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一个哨兵在监督岗上值勤,负责观察周围的情况,哪怕一点风吹草动,他都不敢掉以轻心。天气炎热,风都是滚烫的,但士兵仍然用他猫一样的眼睛,扫视着周围。忽然,他发现一根树枝的方向与风向相反,他立即报告上级。不一会,炮声响彻了树林,一察看,才发现那里埋伏着上千敌军,要不是士兵的观察,恐怕我方早已灰飞烟灭。事实上那根不寻常的树枝上,是一位口渴的敌军挂上的水壶。 是啊,观而知之,任何事在仔细观察后,都会有一定的结论。牛顿通过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乔布斯通过观察发明了智能手机,那位士兵通过观察发现了敌军……而我们又能通过观察得到什么呢?观察身边每一个人,你将得到幽默诙谐和高尚的人格;观察身旁每一个事物,你将得到敏锐的思维;观察大自然,观察万物,你将得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而这就是观而知之的本质了吧! 学而知之800字(二) 我为何而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里,我为而生呢? 即使我是个十分平凡的人,但也绝不会为了吃,喝,玩乐而生.回忆往事,憧憬未来,也许我会像李清照说的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会到达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 罗素为追求爱情和知识而生,海子为做一个幸福的人而生,屠格涅夫笔

企业员工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三篇

企业员工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三篇 企业员工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一】有机会参加集团组织的两天一夜的爱与智慧培训,透过几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让我的生命经历了新的历程。整个培训过程给我感动很多、感触很多、感悟也很多。 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个人再强大,潜质都有限,只有融入到团队里面来力量才是无穷的。要构成优秀的团队,团队内首先务必团结,正因大家是“一家人”,最让人感动的总是那一心一意为同一目标而发奋奋斗的日子,哪怕卑微也值得骄傲,正因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就是伟大的成就; 其次相互之间要学会学习,学会包容、谅解。团队成员间要多为对方改变,不能包容,就兼容,不能明白就谅解,这样才会将伙伴们的潜能激发,才会发现每个人原来能够做得更好。事实上,每个人一点点的进步带来的都是整个团队的飞跃,反之,如果大家都漫不经心,换来的则可能是整个团队的消亡。 二、生命需要热情,态度决定一切。每个人都就应拥有用心主动的心态,做人、做事都要全力以赴。生活中,每个人要应对的人、事都太多太多,也许你的热情不在,也许你的态度有些消极,但对人要寻求双赢的长远目光,要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少对别人出“红牌”。另外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勇于肩负职责,主动用心投入并全力以赴,这次我是这样去做了,我也得到了我要的结果,培训结束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简单,什么才是真心英雄。 三、生命需要爱,心要永存爱,要学会珍惜与感恩。光阴如白驹过隙,也许你已错过了很多,虚度了太多青春年华,但必须要懂得珍惜剩下的日子,珍惜此刻和未来,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企业给我们的工作机

会和展示平台。用爱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其实我们的生命里并不缺乏爱,只是没有被唤醒。当你真心付出、传递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那样的快乐。要学会感恩,感恩身边所有的人,感恩企业、社会。感恩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我的老师给了我知识,感恩我的朋友给了成长的经历,感恩我的领导给了我工作的支持与信任,感恩我的同事给了我帮忙,感恩我的竞争对手让我认识了自我,也让我知道了如何去应对人生的坎坷,感恩企业给了我工作的机会与展示平台,感恩那些陌生的行人和所有与我擦肩而过的人,是他们让我觉得我不孤单,让我务必走得更快 我知道我的感悟也许不是最深,但我深深知道自己的生命已被唤醒,我会这样走下去,我坚信我的生命会有新的、更高的开始,我会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快乐! 企业员工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二】班上,台领导及各个部门主任的讲话精彩纷呈,深入浅出,就像给我们煲了一锅八宝粥,味道好,营养更好。台长的讲话显然成为点睛之笔,“三个珍惜”道出了台领导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让我们深受教育和鼓舞。珍惜机会。机会是社会给与的,可遇不可求,但如何把握就取决于自身的条件和做人的态度了。电视台这次招聘给与我们一个很好工作机会,这是她自身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电视数字化更迭的需要。那么,我们的现实状态又如何呢,怎样去迎接机遇呢?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想法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人觉得进电视台干技术没前途,想去公司,有人想留在北京等等,而我不以为然。电视行业是充满热情和兴奋的行业,也是年轻人向往的行业,电视工作者涉及知识面广,学习收获也会更加丰富,况且这个时期是我们不断积累的时候。在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中,自己如何去争取,如何抓住这次机会呢,我也曾彷徨过。幸运的是,自身此刻的状态加上发奋和信心,最后使我踏入了这座大

因为不懂,所以论辩----陶渊明们是否应该选择隐居

因为不懂,所以论辩----陶渊明们是否应该选择隐居 摘要: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朱光有言曰: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很是崇高,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 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达多变化,都没有他那么纯、那么炼。渊明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为此,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不了解陶渊 明是遗憾的;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陶渊明这种现象也是遗憾的。陶渊明 的隐居,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窥探和思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具诱 惑力的疑点,成为中国文坛上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长久思索,未果,每次提笔,不知所言。两种声音在心头荡漾,两个观点在脑海论辩——探求渊明隐居之谜, 从论辩说起。 关键词:隐居陶渊明论辩 (一)正方观点:陶渊明应该选择隐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的诗句,顿时复活了我们的隐士陶渊明, 虽然时隔已1600多年。他特殊的历史地位,特别的文学成就,更是其隐士价值 的体现。我方观点:陶渊明应该选择隐居。理由如下: 首先,从其内因说起,陶自身性格及兴趣爱好决定了,隐居是其必然选择。 陶渊明,崇尚自然、安贫乐道、孤高不裙、淡泊名利的性格,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甘 愿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有诗为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官场 那些事儿,使他苦不堪言,官场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令他近乎窒息,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一切铸就了他义无反顾、 辞官归隐的人生抉择。 其次,结合外因考虑,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虽怀有兼济天下 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使庶 族寒门出生的他举步维艰。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当理想即将等同于梦幻时,仕 途之门在逐渐向他关闭。东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宗室内部的争斗、军阀对政 权的野心,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 也造成严重的不安,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大大消减。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 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当失望与愤慨在心中占据主导,他的仕途也接近了尾声。 最后,从其归隐后的成就来看,开田园诗派之先河、成山水田园之鼻祖、树 史上隐士之神韵,以其自身实力,构筑起辉煌的文学成就、塑造灿烂的文化符号,成为我们心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如今,当我们一遍遍诵读他悠然的文字时、当一 代代学者竭尽全力探寻、开发其文化内核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我们的隐士 的明智的抉择呢? (二)反方观点:陶渊明们不该选择隐居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对历 史人物的认识也应如此:要站在时代高度,洞察时代气息!正方观点是传统价值观 的典型体现,迎合了众人的传统心理,当下会很有市场,质疑之声自然压力重重。不过,事物发展事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一点我们好不质疑,但正方诸多论述,我们却不得不质疑!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学而》是《论语》的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 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要说的君子全 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愈来愈个人 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 就是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 为体悟别人的不切身感受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 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 只是淡然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 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 种大度,更是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坚持到底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好像,这种人的仁心就非常多了。“仁”是儒家黑格尔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本人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反对说话办事全神贯注,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墨子孔子的儒家 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致。但是,当今社会, 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 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 质朴的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不可否认,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 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本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本人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暧昧关

关于学习的经典名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关于学习的经典名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篇一:关于学习的名言:学习自立 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林格伦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捷连斯基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雪莱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我们应该赞美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学习岩石的坚定。我们应该对革命有着坚强的信念。——陶铸 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翰·贝勒斯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戴尔·卡耐基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构成我们学习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张海迪

要成为德、智、体兼优的劳动者,锻炼身体极为重要。身体健康是求学和将来工作之本。运动能治百病,能使人身体健康,头脑敏捷,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吴耕民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吴玉章 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徐特立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礼貌是一种语言。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洛克 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篇二:关于学习的名言: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作者:(唐)韩愈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作者:(唐)杜甫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作者:蔡尚思(现代史学家)转引自《青年文摘》年第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作者:《论语》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作者:《对联集锦》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 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三国归魏,司马氏专权,曾经的宏谋远图、血撒沙场化作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没有了乱世枭雄,取而代之的是将权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小人。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中,无数文人墨客选择了逃避现实,而将宝贵的生命耗费于空谈玄学、追求虚幻中的长生不老之上。陶渊明这等隐逸之士的诞生似乎是时代的必然,然而我们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同时代、同阶层人物的精神与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而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他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这年冬因母亲病逝,便回寻阳举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至于这次辞去县令的原因,《归去来兮辞》说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

培训得到的收获和感悟心得体会三篇

培训得到的收获和感悟心得体会三 篇 培训是一种提高人员素质,能力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的活 培训收获与感悟(一)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本人切实的感觉到了自身的提高,在此感谢上级安排的此次学习活动,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精彩的授课。此次的培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本职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参加本期培训本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和收获: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学习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业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是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其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要

习,不断进步。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要靠学习,要 是我们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的需要。加强培训与学习,则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我们提高业务水平的迫切需要。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通过学习培训,使我清楚地体会到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是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是指要 现在思想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种良好的姿态。要求我们用正确的思路来思考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要有超前的思维,要有悟性,有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一方面的工作了事,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牢记“全局意识”,自觉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调整好精神状态,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要树立群众利益第一位,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的原则,始终

厚黑学读后感(20篇汇总)word版

厚黑学读后感第1篇 第一次听厚黑是在高中的时候,厚黑厚黑,顾名思义就是脸皮厚点心嘿点,因为仅有这样,你才能够成大事。 古代英雄豪杰之人,都是面厚心嘿之人! 三国枭雄曹操就是一个将厚黑学发挥到极致的英雄,他为自我的事业,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杀伏完,又杀皇后皇子,全然不顾,还彪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的厚黑已是极点,有了这本事,他当之无愧是厚黑学的代表。 而刘备第二个就是将厚黑学的发挥到极致的人,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并且善哭,他最出名的事件就是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都是靠哭而得来的!” 曹操和刘备,可称为厚黑双绝! 所以我认为,想学好厚黑学,必须做到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起初的脸皮,好象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的颜色,乳白状,由乳色而炭色、而青蓝色,再

进而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功夫;因为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厌恶,众人都不愿挨近它。所以只算是初步的功夫。 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这个境界,很不容易到达,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有人问“这种学问,哪有这样精深?”我说“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臭’方能终止;学佛的人,要讲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算正果;何况厚黑学是千古不传之秘,当然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 “心狠手辣青云直上,人不要脸天下无敌。成大事者,都厚黑者。想成大事,修炼厚黑。” 人生在世,就不应当太幼稚,如果你能够将曹操和刘备的厚黑学到哪怕是一点点,你就能够成大事,当然要运用在好的地方。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陶渊明,这位被钟嵘在《诗品》中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文学大家,是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上的一个归宿。然而陶渊明为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孤独感。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的社会生活及其创作的生命诗文中,追寻感受这位孤独隐士的自白,以期更好地贴近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诗文;孤独感 孤独,在中国文字解释中,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地独行。陶渊明正是这样的孤独者,他是田园诗派的王,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却也有深刻的绝

望与悲哀。他生前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杜甫写的《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在陶渊明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诗文中历历可见的孤独感是在魏晋动荡局势中滋养出来的,也是他在对自己生命思考里无法摆脱的。因此,其孤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生活的孤独,二是宇宙生命的孤独,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者相互交缠。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自幼受着儒家的传统教育,在“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济于苍生”的抱负是再寻常不过的。然而不幸的是,在晋宋易代之际极度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之中,由于门阀制度森严,下层文人不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就是随时可能卷入政治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正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里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况且其“质朴自然,非矫厉所得”,因而每次出仕都令陶渊明感到“一形似有制”。终于,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后,陶渊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陶渊明于社会生活的孤独不,仅体现在治国上,还有其齐家。他的绝意仕途,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世俗观念的质疑。亲友的劝仕,使他深陷于不被理解的孤独痛苦之中。他感叹“邻靡二仲,室无莱妇”,“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其中不无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纵然羡慕子期伯牙,庄周惠子,陶渊明也宁愿孤独,不想随其波逐其流。“吾驾不可回”是陶渊明对尚同的世俗观念的坚定回答,因此也产生了树立独立人格的欲求。 我以为,幸的是其仕隐抉择的几度纠缠,亲人知己逝去不复返的无依,与农民不能交心推腹的苦闷,这些社会生活的孤独感,看似颓废、悲观、消极,

培训之收获和感悟

培训之收获和感悟 盛夏之初,我有幸参加了总行第二期职称培训班。在这里,不仅亲聆了多位总行司局领导和专家学者精彩的授课,也让我再次能回到久违的校园,体验多姿的学生生活。 收获 来自不同领域的位专家老师以其精彩的讲座从人民银行业务、人民银行发展史、心理咨询调适等不同方面为我们带来饕餮盛宴。虽然不从事反洗钱和征信工作,但总行司局领导关于新形势下反洗钱工作、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等专项讲座,深入浅出,不仅抓住问题的核心,更为基层行指明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使我这个门外汉也豁然开朗。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窗口指导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在老师的剖析中变得更加清晰,使我对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我今后更好从事货币信贷管理工作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专业人才能力建设讲座,不仅阐述了人才发展规划和道路,更处处体现总行对基层人才的重视与关怀。履职、创新这些平时经常说起的词汇经过专家讲解,有了更全面和丰富的内涵。爱岗敬业是履职的前提,持续学习、不断实践是提高履职能力的有效途径,做为一名基层央行中职人员要不断加强政策领悟力,紧跟形势,把握大局大势,注重调查研究,创新思维方式和

工作方法,才能有效贯彻央行各项货币政策,做好一方金融工作。 人总行党委宣传部巡视员马林老师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展史的讲解,最为精彩生动,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史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对金融事业的重视和央行前辈们为金融事业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免费范文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系列正确的经济金融政策有力稳固了根据地后方,保障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同时我们的金融事业也不断发展和前进,中国人民银行应运而生。这不仅是是我们每一位央行人骄傲,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经济金融环境更加复杂,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不断带给我们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央行事业尽绵薄之力。心理咨询调适讲座以大量的实例分析了来自工作、家庭、人际关系各方面的压力,从专业的角度教我们如何应对压力和保持心理咨询健康,“活在当下、快乐工作”让我们产生共鸣,是我们最大的心灵收获。 感悟 感悟信任。开学典礼后就开始了拓展训练,我参加了“背摔”项目。临时组建的团队成员虽然来自全国各地,虽然素不相识,但在队友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我们都毫不犹豫地倒下。那一刻,我们没有恐惧、没有惊慌,有的只是信任与被信任的幸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现实困境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现实困境 陶渊明素怀隐逸之志,下定决心归隐田园,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陶渊明出生在东晋一个世家大族,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官至大司马。陶渊明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儒家经典。少年陶渊明曾胸怀大志,在诗作中说过: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国儒家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教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道德要求在个人品德修养上注重自省内化,在行动上提倡积极行动,经世致用。就向一种有限的冲动,一种内心的勇敢。深受儒家传统文化浸淫的陶渊明,怎么最终却选择了隐居避世呢?不得不说,选择归隐田园,陶渊明内心是经历过矛盾,挣扎的。陶渊明没有践行儒家传统济天下,惠苍生,开万世之太平的理想,选择了做一名隐居者,是一种不得已的痛苦的抉择。理由有二,⑴从陶渊明的个人经历看,陶渊明作为东晋大司马的后代,年轻时是曾希望有一番作为的也希望日后能以自己的功业光耀门楣。加之幼时家贫,更能激发他积极进取之心。丈夫志四海是对年轻时一颗建功立业心的回忆。有志不获骋是对最后归隐田园结局的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他几番归隐,又几次复出做官。先后做过刘裕幕府参军,刘敬宣幕下参军。陶渊明起初对刘裕还是怀有较大期望的,只是后来由于政局变化,加上陶渊明个人的原因,他才选择了离开。在出仕和归隐两条路前,陶渊明是有犹豫,徘徊的,一种人们习惯议论的原因是说,陶渊明这个人很烂,惦记利益又想立牌坊,宣布归隐,是因为他的倔脾气表现过头了,个性不适合做官,自己太受憋屈了。突然又宣布复出,因为经济窘迫了。这种说法没有全部的道理,但在历史上有一点影子,陶渊明自然有自知之明,会一些性格分析,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自己性格只适合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个性不好,社会性人格修炼不够,做个下下品的百姓都勉为其难,怎能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呢?陶渊明早已下定决心归隐,他赴任彭泽令前居然说,自己再次出仕,不是为了认认真真做官,而是为了攒下以后归隐的养老本。上司也照顾他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感篇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 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 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 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 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文之学而篇第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曰(约):说。时:时常。习:用于实践,实习。亦:也是。乎:吗。朋:同学为朋,同志 为友。愠(运):怨恨,恼怒。”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 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 也是君子吗?”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 为人之本与?”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鲜(显):很少。犯上作乱:冒犯尊长,*国家。【译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 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准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巧:好。令:善于。色:脸色。【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 吾(务):我。日:每天。三:多次。省(醒):检查, 反省。传: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 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注释】 " 导:治理。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 人。"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 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即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悌(替):尊敬师长。【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应该 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 做到这些,才能够从事理论研究。”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事:为…做事,事奉。" 【译文】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 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 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 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固:固执。过:过失。惮(但):害怕。毋(无):不要。【译文】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终:去世的父母。远:祖先。【译文】曾子说: “认真办理丧事、深切怀念先人,社会风气就会归于纯朴。”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 之与?抑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