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技能和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赋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交流和发现的机会,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的问题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索规律,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总结完善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自信心增强了。

教学目标:

1、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课型:

交流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

师:我们先做一个小调查,我们上课用的数学工具每种是多少钱?

蔡文龙:我买这支铅笔花了一元钱。

朱泉宇:我用的数学练习册是12元钱。

王靖仁:我买的这个文具盒花了16元。

张傲:我买的文具盒是15元。

尹一凡:我的橡皮是一元钱。

(师板书:一个文具盒16元。)

师: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每班发5个文具盒作为奖品,如果一个16元,每班要花多少钱?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师:那么两个班发几个文具盒?

生:10个。

师:10个文具盒多少钱?20个呢?按照黑板上的格式,把式子列在练习本上。

格式:一个文具盒16元,①5个文具盒:

②10个文具盒:

③20个文具盒:

师:谁能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蔡雨佳、王旋仲、蔡卓雅分别写算式和得数。

一个文具盒16元,①5个文具盒:16×5=80

②10个文具盒:16×10=160

③20个文具盒:16×20=320

师:大家看这三个算式,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从调查学生学习工具的方式导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学感悟,探究规律

1、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独自思考:

(1)①式和②式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②式和③式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我们先说相同点,谁能说出来①式和②式的相同点?②式和③式的相同点?

尹一凡:它们的相同点是其中的一个因数都是16。

师:那么不同点呢?小组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学生在自主探索规律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变大(或变小),积也变大(或变小)。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2倍(或缩小2倍),积也扩大2倍(或缩小2倍)。(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适时地安排组内交流,让学生人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和自我修正的好习惯。)

2、全班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师: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你能把你的发现的不同点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张傲:第一个算式是乘5,第二个算式是乘10。

吴嘉欣:积也发生变化了,算式1的积是80,算式2的积是160。

宋兰馨:16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师:太棒了,但是如果不是乘2,是乘3、4、5、6的话,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积也会乘乘3、4、5、6

师:那么我们就不能用固定的数字来讲,我们只能说乘几。

生:对,应该说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同桌两个人把我们共同总结的规律说一遍。

师:那么我们观察③式和②式,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李佳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呢?

蔡卓雅: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共同思考,用智慧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

傲。让我们用自信的语气把刚才的重大发现齐读一遍。

(生齐读积的变化规律)

师:对这一句话,你还有什么异议或者问题么?

生:没有了。

师:你们没有了,我有句话想问问同学们,如果第一个因数是0,会怎么样?

蔡卓延:如果一个因数是0,无论另一个因数怎么变化,积都是0。

师:所以这条规律必须还要加上几个字,就是?

生:0除外。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探究规律的过程。二来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所发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可能没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真正把积的变化规律用于实际口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2、解决问题我能行

下面这块长方形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560÷8 =70(米)求出长方形的长70×24=1680(平方米)就求出了扩大后长方形的面积。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8米增加到24米,扩大了24÷8=3 倍。所以面积也要扩大3倍,也就是560×3=1680(平方米)

师:看来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解题思路多样化。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也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薛铮(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来 1.一只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 教师分别问:小熊飞2秒、4秒、6秒、8秒,能飞多高?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观察两组算式,借助学习建议,寻找积的变化规律,并全班交流。2×6=12 5×2=10 10×6=60 5×4=20 100×6=600 5×12=60 请学生再举一组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

【引导学生从若干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积的变化与谁的 变化有关、有什么关系,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 2.表达规律。 师:请你把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师借此整理板书,得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在全班交流中,逐渐完善对规律的认识,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应用规律。 小青蛙“吃”数: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得到“吐”出来的数。已知:6×□=222 抢答:24×□=? 3×□=? 问:方块里的数不知道,怎么知道结果的呢? 三、到生活中去 1.回顾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回头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回顾学习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2.借助图,编故事。 隐去热气球的单位名称等,请学生编故事。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供参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

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执教人:龙映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 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我们进行口算比赛 6×1= 96×2= 6×10= 48×2= 6×100= 24×2= 2、师提出问题:你们能写下去吗?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 结这就规律。再观察,还有什么规律吗?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 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1)6╳1= 6 (2)6╳10=60 (3)6╳100=600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找各小组代表汇报。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1扩大10倍是10,积6扩大10倍是6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

师: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呢?20倍呢? 4、引导学生概括成一句话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师: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至少1分钟),然后分组交流。 3、集体汇报: 生汇报: 生1:(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生2:(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 ,积也除以4。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 汇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除外)。 (三)验证规律 师: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 2×48=96 20×4=80 4×48=() 10×4=() 8×48=() 5×4=()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四)整体概括规律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同桌先相互间说说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师生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58页做一做练习) 16×50= 32×50= 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教案.doc

三年级数学下册《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 教案 教学内容:第60—61页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根据63×58=36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630×58 6300×58 6300×580 二、生先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6×15 36×2 600×700 60×15 36×4 60×70 600×15 36×8 6×7 利用规律,直接说出答案。25×20=500 25×()=1000 ()×20=XX 25×()=250 ()×()=100 三、第60页第4题35×108+217 75+392+5 500-18×16 42×(193-48) 学生自己做后,集体订正,并说说先算什么?四、第61页第5题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五、第61页第6题学生自 己做,再小组交流,把错改过来。六、第61 页第7 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题中出现了四位数乘一位数,所以教材提示可以用计算器。 2019-04-04 教学内容:第60—61页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根据63×58=36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630×58 6300×58 6300×580 二、生先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6×15 36×2 600×700

60×15 36×4 60×70 600×15 36×8 6×7 利用规律,直接说出答案。25×20=500 25×()=1000 ()×20=XX 25×()=250 ()×()=100 三、第60页第4题35×108+217 75+392+5 500-18×16 42×(193-48) 学生自己做后,集体订正,并说说先算什么?四、第61页第5题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五、第61页第6题学生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把错改过来。六、第61 页第7 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题中出现了四位数乘一位数,所以教材提示可以用计算器。 2019-04-04 教学内容:第60—61页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根据63×58=36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630×58 6300×58 6300×580 二、生先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6×15 36×2 600×700 60×15 36×4 60×70 600×15 36×8 6×7 利用规律,直接说出答案。25×20=500 25×()=1000 ()×20=XX 25×()=250 ()×()=100 三、第60页第4题35×108+217 75+392+5 500-18×16 42×(193-48) 学生自己做后,集体订正,并说说先算什么?四、第61页第5题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五、第61页第6题学生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把错改过来。六、第61 页第7 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题中出现了四位数乘一位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 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 现、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 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 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整理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欢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 生:想 师:好,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 师:1只青蛙生:4条腿。 师:2只青蛙生:8条腿。师:( )只青蛙生:( )条腿。 师:你们脑子转得快,太棒了!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

生:42=8 师:8只青蛙呢? 生:48=32 师:20只青蛙呢? 生:420=80 师:大家都同意吗?(同意)好,真能干。提问:谁能说说在这几道乘法算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板书:因数因数积) (评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首先从创设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健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胜利的体验。)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师:启发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 师:小组讨论好了。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和积都例外。 生:都有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积变了。 生: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变了,越变越大,积越变越大。 师:好样的,观察得真仔细! 为了便当研究,我们先给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① 4 2 = 8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24)(84)

完整word版,五年级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

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则积()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8,则积()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9,则积是() 4、两个数相乘的积是6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则积是() 5、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则积() 6、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则积() 7、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不变,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8. 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9.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把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扩大后的面积是() 10、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⑴58×90=5220 (2)15×7=105 (3)12×20=240 58×18=( ) 45×7=( ) (12×6)×(20×5)=()58×45=( ) 75×7=( ) (12÷3)×(20÷4)=()29×90=() 15×63=( ) (12×)×(20×)=4800 二、解决问题 1、8本新华字典重2千克,那么16本新华字典重多少千克? 2、买4支钢笔需要85元,那么买8支钢笔要多少钱?买12支钢笔呢? 3、买4千克梨需要35元,买3千克苹果需要44元,妈妈买了8千克梨和6千克苹果,一共用了多少元钱?

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宽是9米,现在将长方形的宽增加到5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76平方米,已知长方形的长是8米,现在将长方形的长增加到64米,那么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比原来的长方形的面积多多少平方米? 商的变化规律 一、填空。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4、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不变,商() 5、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不变,商() 6、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增加3,积就增加51;如果另一个因数减少6,积就减少150,那么两个因数分别是()() 7、被除数、除数和余数的和1600。已知除数是20,余数是10,那么商是() 8、两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6倍,商( ) 9、小明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500,正确的商是() 10、豪豪在计算除法时,把被除数的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的商是132,正确的商是() 11、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余数是() 12、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4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3倍,商是()余数是() 二、根据商的变化规律判断: 48÷12=4

四年级数学上册微课课题讲课教案

单元(章)课(节)知识点微课名称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第二节亿以内数的读法整万数、含两级数的读法 第三节亿以内数的写法含两级数的写法 第四节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方法第五节亿以内数的改写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第六节亿以内数的改写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再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第七节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含三级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第八节亿以内数的改写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第九节 亿以内数的改写 把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再改写成以“亿”作单位 第二单元第一节公顷公顷的认识第二节 平方千米平方千米的认识第三单元第一节线段、直线、射线 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 第二节量角如何度量角的度数第三节角的分类平角、周角的认识第四节角的分类角之间的关系第五节 画角画角的方法 第四单元第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有0,末尾有0笔算乘法的方法 第二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第三节 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 路程数量关系式的认识 第五单元第一节平行与垂直平行与垂直概念的认识 第二节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第三节平行与垂直垂线的实际应用第四节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贵港教育e 网通重难知识点列表 年级:四年级 册:上册 科目:数学 出版社:新人教版

第五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梯形的特征第六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第六单元第一节除数是两位位数的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 算方法 第二节除数是两位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第三节除数是两位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第四节除数是两位位数的笔算除法商的变化规律 第七单元第一节条形统计图认识1格代表1个单位、2格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二节条形统计图认识1格代表5个及多个单位的条形 统计图 第八单元第一节数学广角——优化关于沏茶、烙饼(运筹)问题第二节数学广角——优化关于田忌赛马(对策)问题学校:执笔人: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积的变化规律》,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较快的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好铺垫。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前面通过数学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 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

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获 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应用意识 四、说重难点: 上好一节课,抓住重难点是关键,依据依据上述教材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规律并能运用规律;难点是灵活运用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交流 六、说教学过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学情后,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研究问题,发现规律——概括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第一环节: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我分几个步骤来完成 1、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出示两组算式: 6×2= 6×20= 6×200= 8×125= 24×125= 72×12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积的变化规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积的变化规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不同于概念课需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数学化的过程,也不同于应用课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生活化的过程,它属于方法与规律这一课型,是纯数学的一块知识。我觉得本节课无需设计太多的情境,而应该以数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2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一位同学在计算“42×5”时,将乘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这位同学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乘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乘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李雪芳)》课堂实录

《积的变化规律》课堂实录 武汉市长征小学李雪芳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40盒呢?200盒呢? 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6╳2= 12(元) 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6╳40=240(元) 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 生:6╳200=1200(元)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段的校本教研案例 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本时段教学适用年级】四年级上册 【本时段教材再现】 【本时段设计思路说明】 1.本时段研究背景: 教材中例8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计算探讨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第二层次:通过计算、观察、探讨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第三层次: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教材给出了观察的顺序,呈现了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的结论。并通过小精灵的语言,提示“同时乘或除以的数不能是0”,并引导学生举例验证这些规律。 2.本时段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除法计算的基础,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一组或几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是可以直观发现一些规律并加以总结的。但是四年级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弱,一节课中三个变化规律,仅仅通过算式的对比得出的结论,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大,极易混淆。因此必须要在三个变化规律中选择一个,建立模型,强化理解,再以此方法感受发现其他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设计综合了教材和学情,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与改造。选择了三条规律中

的一条商不变的规律做重点突破,并补充教学素材,进行函数思想渗透,强化了该规律的应用。 【本时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比较和探讨的数学 研究过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商的变化性质,会用商的变化性质对 口算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渗透符号化、转化、模型、“变与不变”的函数等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本时段科研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设计提供研究素材,让学生感受商不变的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商不变的规律并建立该数学模型,进程中合理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提升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本时段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本时段教学准备】 微课,PPT,练习纸若干份。 【本时段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规律。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出故事中蕴含的算式,通过童话故事初步的直观感受到商不变的规律。】 1.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猴王今天要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我给你6个桃子,你们3只小猴去分吧,小猴一算就说:这也太少了吧,能不能多分点?猴王说:可以,那给你60个桃子,你去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挠挠头说:大王,能不能再多给点?大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大方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你分给300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 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公开课)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王正学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就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就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就是合情的推理能力,就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与经验,体验发现规律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

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 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2、小组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

Th本理念下的数学错题微课应用

Th本理念下的数学错题微课应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各知识点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知 识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他们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作业当中。现代的教师本着将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的思想,将这些错误以全体形式、小组形式、个人形式等进行 当面讲解,或进行知识拓展延伸。这样的方式虽能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但比较费时、费力,且不易留下优秀资源。 微课是近几年在网络技术下发展起来的产物,主要特点在于其“微”字上:时间“微”,一般的微课时间为 5—8 分钟,时间短;内容“微”,讲解一个知识点或内容,针对性强;制作“微”,利用简单的视频、录屏软件就能完成,比较方便;容量“微”:一般一个微课 的容量较小,便于传输和储存。简而言之,微课具有其便捷性、直 观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将它运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弥 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突破传统的讲解模式,可以以便捷的模式 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一、错题微课的特点及意义 错题微课,顾名思义,是运用学生的错题资源而制作成的微课,与普通的为突破某个教学重难点学习内容而制作微课有所不同。错 题微课在制作时须有一定的选择性,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 况等因素,有选择性的选取错题进行制作。如:学生的共性错误,

学习重难点知识错误,知识拓展错误等。将典型的错题在微课中展示给学生看,附上正确解题过程,在讲解过程中指出并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分析解题要点及解题中的注意事项,可让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题微课具有便捷性和可反复利用性,根据学生或教师的需要,可以在不同场合和时间进行使用学习。既可以在一节课的前几分 钟播放,反馈上节课的作业情况;也可以在练习课、复习课上使用,对先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更可以在学生家中使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校的何敬泽老师上了四年级的<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课。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这节课的设计是按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验证与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的。教学过程清晰,科学,构建“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的教学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的逻辑体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总的来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拓展思路,敢于质疑,乐于角落与合作。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教学实施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让学生经历想办法、找问题、找方法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时,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用自己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归纳规律。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获取成功的乐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知识资源共享。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材分析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我们组这次研讨的课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现在先由我代表我们教研组给大家进行这节课的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2.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呈现形式(出教材图) 接着是新课后的练习,这部分的内容将由我们组的其它老师进行相关的介绍。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很困难。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益。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联系本课内容,我们制定的知识目标为: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制定的过程目标是: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制定的情感目标为: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 我们把: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难点: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要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我们认为: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是关键。 这样的教学是“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既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教研组对《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所做的教材分析,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